目的:比较Mn-DPDP增强与Gd-DTPA动态增强对胰腺癌的显示及可切除性评价的价值.材料和方法:22例拟手术的胰腺癌患者进入本研究,行常规平扫及Gd-DTPA动态增强,次日经肘静脉滴注Mn-DPDP(0.5ml/kg),于给药结束后30min以及24h行SE T1W及SPGR T1W扫描.测量肿瘤、正常胰腺以及噪声信号强度.由两位医生独立阅读平扫、Mn-DPDP增强及Gd-DTPA动态增强三组图像,19例手术患者读片结果与手术资料比较,采用ROC分析评价三者的诊断效率.结果:胰腺-肿瘤CNR于给药结束后30min高于平扫(p<0.05).Mn-DPDP增强给药结束后30min扫描SPGR T1W图像胰腺-肿瘤CNR(15.49±.13)略低于Gd-DTPA动态增强动脉期的20.05±9.05,但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于门脉期的7.46±14.25和延迟期的2.16±15.38(p<0.05).平扫、Mn-DPDP增强及Gd-DTPA动态增强对胰腺癌可切除性评价准确性分别为47.9%~57.9%、78.9%~84.2%和84.2%~89.5%.ROC分析表明:Mn-DPDP增强对胰腺癌可切除性评价帮助不大.结论:Mn-DPDP增强能增加胰腺-肿瘤CNR,与Gd-DTPA动态增强动脉期相似,可以提高诊断可信度;对胰腺癌可切除性评价价值不大.
作者:龚静山;徐坚民;周康荣;曾蒙苏;彭卫军;严福华;沈继章;陈财忠;施伟斌;张澍杰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小肝细胞癌(HCCs)的病理结构以探讨其动脉期不强化的病理机制.材料和方法:收集18个HCCs病灶,动脉期均用同层动态扫描,手术标本做病理大切片,常规HE和免疫组化染色.将病灶四等分,记录坏死、透明细胞变和脂肪变区域大小等.测透明细胞变区和一般癌区肿瘤微血管密度(IMVD).测量对应CT图像不强化区域大小和CT值.结果:18个病灶中14个不同程度坏死.透明细胞变和脂肪变各2个.仅少数病灶内上述区域大小可与CT表现对应.透明细胞变区IMVD明显少于一般癌区.结论:小HCCs动脉期不强化常见原因是坏死出血、囊变和纤维化等.透明细胞变引起动脉期不强化或强化不明显的原因是微血管密度下降致血供减少.脂肪变也是原因之一.
作者:涂备武;周康荣;严福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磁共振静脉成像(MRV)已被广泛应用于颅内静脉系统检查,特别是用来评价静脉窦血栓形成.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价脑MRV描述正常颅内静脉系统解剖和变异的作用,评价它在诊断硬脑膜窦血栓形成过程中潜在的误诊因素.材料和方法:对79例常规磁共振表现正常的MRV图像进行分析,观察硬脑膜窦和主要静脉的表现和缺失情况.其中7例志愿者接受了MRV和3D PC MRA两种方法检查.结果:上矢状窦、直窦、Galen静脉和大脑内静脉显示率为100%,枕窦显示率为10%,基底静脉显示率为92%.横窦血流间隙显示率约为34%,均出现在非优势侧横窦,优势侧横窦没有出现流动间隙.结论:MRV是有效的评价颅内静脉系统方法.常规MR表现正常者中有34%可以发现横窦流动间隙,这些流动间隙不应被误诊为静脉窦血栓形成.
作者:高歌军;冯晓源;耿道颖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动态敏感对比MR灌注技术在脑肿瘤研究中的应用技术和某些限制.材料和方法:使用GE signa1.5T MR扫描仪对本院20例头颈部疾病患者(未见颅内病变而需增强扫描者)及30例脑肿瘤患者(均经术后病理证实)进行常规平扫加增强MR检查同时使用SE EPI和GE EPI序列进行快速团注造影剂后MR灌注扫描.获得资料经在线工作站后处理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相应功能图像及信号时间曲线,经肘正中静脉注射者45例均获得较为理想的功能图像及时间信号曲线.其余5例经腕表浅静脉及股静脉注射者曲线不完整.1例冠状位成像者图像变形.脂肪抑制预扫描及TR=1800ms,TE=40ms,FLIP角=60°的GE EPI序列为脑肿瘤灌注研究较为理想的选择.结论:正确应用动态敏感对比MR灌注技术对脑部疾病进行定性及半定量研究,基本可以满足临床工作的需要.
作者:张皓;沈天真;陈星荣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研究脑恶性胶质瘤的二维氢质子磁共振波谱(2D1H-MRS)特征及其代谢物变化规律.材料和方法:经病理学证实的恶性胶质瘤14例(男性8例,女性6例,年龄19~72岁),年龄相近正常对照组15例,使用1.5T MRI成像仪,PRESS序列,TR/TE=1000ms/144ms,多体素相位矩阵:16×16,FOV:24cm.完成扫描后用随机软件包FuncTool进行分析,观察正常对照组(作为外参照)、病例组病灶周边、病变区及对侧正常区(内参照)各主要代谢物变化情况.结果:14例胶质瘤按WHO标准分类Ⅲ级6例,Ⅳ级8例,肿瘤实体区NAA/Cho、NAA/Cr、NAA/(Cho+Cr)分别为0.39±0.11,1.09±0.38,0.28±0.06,较正常参照区降低且具显著性差异(p<0.05);Cho/Cr和Lac/Cr分别为3.05±1.44,0.35±0.59,均较参照区升高,前者p<0.05,后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合多体素波谱图观察提示恶性胶质瘤Cho升高、NAA下降和出现异常Lac峰,同时可显示肿瘤周边区域的Cho升高等异常.结论:Cho升高、NAA下降和出现异常Lac峰是恶性胶质瘤的主要波谱表现.2D1H-MRS可检测胶质瘤MRI所示病灶以外区域的代谢异常,此对鉴别诊断、立体定向活检和制定治疗方案等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许茂盛;李来友;陈星荣;喻迎星;冯晓源;沈天真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三维肺血管成像在肺血管相关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对12例中心型肺癌、11例肺动脉栓塞、3例肺动静脉畸型的患者行MSCT造影增强检查,采用螺旋薄层CT扫描,在独立工作站上进行三维肺血管重建,使用不同的旋转轴观察肺血管的空间解剖细节.结果:全部病例三维肺血管图像均能充分显示肺动、静脉的空间关系与解剖细节,能准确、直观地观察肺血管与肿瘤的空间解剖关系,可以对肺动脉栓塞与肺动静脉畸型患者提出明确诊断.结论:MSCT三维肺血管成像能够准确、直观地显示肺血管的立体解剖特点,为胸部血管性疾病和中心型肺癌的诊断与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李智勇;伍建林;黎庶;李松柏;苗延巍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对肥厚型心肌病(HCM)的诊断价值,并与超声心动图的结果相对比;同时通过磁共振电影观察心脏功能的改变及心室壁厚度于心动周期内的变化情况.材料和方法:15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MRI扫描时应用心电门控,分别进行自旋回波(SE)序列和梯度回波(GE)序列(电影)检查观察心室壁和心内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同时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于舒张末期在左心室中部水平(短轴位)分别测得心室前壁、侧壁、后壁和室间隔的室壁厚度,在心脏长轴位测得心尖部的室壁厚度,并与二维超声结果相比较,并根据心脏电影MRI计算出室间隔和心室侧壁的室壁增厚率.结论:(1)肥厚型心肌病以心室壁的异常肥厚为特点,MRI表现既有左室壁对称性普遍肥厚;亦有非对称性局部心肌肥厚的各类亚型.根据血流动力学的改变MRI可区分梗阻型和非梗阻型.(2)对于心室(前)侧壁、心尖部和室间隔局限性增厚的HCM,MRI能准确定位和分段,对室壁厚度的测量较二维超声心动图亦更准确.(3)电影MRI可反映心动周期内心腔内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同时更清楚地显示出心肌于舒张期和收缩期不同时相的动态变化情况.
作者:王德杭;潘溪江;唐立钧;徐怡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评价螺旋CT在尘肺影像诊断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尘肺的胸片与螺旋CT的影像表现.结果:螺旋CT检查的39例中有23例出现散在的2~9mm圆形结节影,大于10mm的大结节有12例,29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肺气肿,35例显示胸膜病变,11例分别患有新老肺结核灶,34例有不同组的淋巴结肿大或钙化.纠正胸片误诊的I期尘肺5例,Ⅱ期尘肺1例,发现胸片未能准确分期的Ⅱ期尘肺4例、Ⅲ期尘肺2例.结论:螺旋CT在显示尘肺的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上较常规胸片敏感,可以弥补X线平片的许多不足,有利于尘肺的正确诊断和鉴别诊断,特别有利于尘肺的早期诊断.
作者:高兴汉;张锦蓉;吴威岚;张国桢;张国富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分析软组织病变在T2WI出现低信号区的病理基础.材料和方法:对在T2WI出现低信号区的45个软组织肿块(良性27个,恶性18个)进行组织学检查,分析其与MR表现之间的关系.结果:神经鞘瘤、黏液性脂肪肉瘤、软骨肉瘤等为局限性低信号,色素性绒毛结节性滑膜炎(PVNS)呈弥漫性低信号.低信号区与病灶内胶原纤维增多,细胞成分较少,含铁血黄素沉着以及钙化、骨化等相对应.结论:胶原纤维、钙化和骨化等多种因素都可造成病灶在T2WI出现低信号区,分析低信号的病理基础有助于部分肿瘤的诊断.
作者:韩月东;张传山;常英娟;赵海涛;刘满生;徐长杰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研究睾丸精原细胞瘤的声像图特征与及其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1例睾丸精原细胞瘤的声像图,对肿瘤大小、境界、质地、内部回声等指标作综合分析.结果:超声诊断为睾丸精原细胞瘤29例,外伤血肿后机化1例,性质待定1例,超声诊断符合率93.5%.结论:目前超声不但具有无创伤性,而且具有高敏感性,它能为睾丸肿瘤尤其是精原细胞瘤手术提供有力依据.
作者:黄咏红;赵保平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周围门控技术在胸部血管MR成像中的应用.材料和方法:选取正常健康志愿者5例,患者5例,应用Philips Gyroscan NT 1.5T磁共振成像仪,采用快速梯度回波序列加心电(ECG)门控和周围(PPU)门控对胸部血管进行成像.结果:采用快速梯度回波序列,加ECG门控或PPU门控扫描分别获得胸部血管图像,发现PPU门控亦能很好地抑制心脏和血流搏动造成的伪影.结论:采用快速梯度回波技术结合PPU门控技术可以获得与ECG门控技术相类似的成像效果.
作者:郗农;雷晓燕;吴晓明;王建国;杨健;郭佑民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评价上海市CT机总体应用质量状况,促进应用水平提高.材料和方法:使用美国RMI模体,对全市75台CT机进行性能检测,对71台CT机临床照片进行等级评估,并作统计分析.结果:75台CT机性能检测全部合格,其中9台CT机为复测后合格.结论:上海市CT机总体应用质量良好,水平较往年有所提高.
作者:郭常义;苏瑾;路鹤晴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评价放射性核素脑脊液显像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对190例核素脑脊液显像的随访病史,部分结合CT和(或)MRI进行回顾性图像分析.结果:交通性脑积水,脑池显像均可见脑室返流明显;正常脑压脑积水,示踪剂缓慢上升到大脑凸面,上矢状窦放射性分布少,即使伴脑室返流,但其程度较轻.脑脊液漏诊断的灵敏度在持续性、间歇性、可疑或无明显脑脊液鼻漏三组中分别为100%(19/19),90%(27/30)及71%(17/24).其他,脊髓空洞症12例中无阳性发现4例,脑脊液吸收缓慢5例,脊髓段有放射性缺损区3例.颅内压增高21例中脑脊液吸收缓慢9例,吸收正常12例.脑室分流术后11例,放射性核素分流显像可以显示分流管是否畅通.本组与脑脊液相通的蛛网膜囊肿5例均能显示.结论:脑池显像有助于正常脑压脑积水的诊断,及估测手术预后;结合棉拭放射性计数测定,是诊断脑脊液漏有效而灵敏的方法.还可用于脑室分流术后随访、脊髓空洞症与蛛网膜下腔相交通的蛛网膜囊肿等的诊断.
作者:金少津;林祥通;刘永昌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总结血管内支架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临床体会,探讨该技术的适应证、并发症防治及初步疗效.材料和方法:55例颈动脉狭窄患者(2000年10月至2001年12月,40例有反复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1例小脑出血,14例无明显症状)在球囊扩张后安装自膨胀血管内支架,其中33例还应用不可脱卸球囊进行支架内再扩张.结果:53例支架定位准确,2例释放支架时支架向近端移位.31例患者狭窄完全消失,20例狭窄程度减少90%以上,4例减少70%,术中1例发生短暂脑缺血性发作,1例发生脑梗死.临床随访1~15个月(平均6.1个月),仅1例术后2个月发作TIA 1次.颈动脉超声随访42例,DSA随访15例患者颈动脉均无再狭窄发生(6~12月).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安全而有效方法,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作者:刘建民;田建明;丁素菊;孙军;邓本强;洪波;许奕;张永威;黄清海;张珑;周晓平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经导管动脉内化疗及栓塞术在膀胱癌治疗中的作用.材料和方法:36例经病理证实的膀胱癌患者同时行双侧膀胱肿瘤供血动脉(或)和髂内动脉灌注化疗药物并予以明胶海绵栓塞.其中介入治疗后再择期手术20例,先手术切除膀胱肿瘤再行介入治疗9例,单纯介入治疗7例.结果:术前介入治疗的患者在栓塞后至手术前血尿即减轻或消失,术中出血减少;单纯介入治疗者亦能达到控制血尿和缩小肿瘤.结论:介入治疗在膀胱癌治疗中能有效控制临床症状、抑制肿瘤生长,术前实施者尚能提高肿瘤切除率,是手术前、后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对不能或不愿意接受手术的患者亦是有效的姑息性治疗方法.
作者:陈良生;杨厚林;陈文榜;高祥勋 刊期: 2002年第05期
胰腺和胰周囊性病变可包括从良性到恶性的不同疾病.由于其病理基础不同,影像学表现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从病理基础和影像学表现两个方面讨论常见的胰腺囊性病变.先天性囊肿为胰腺导管发育异常所致,囊肿内有完整内皮,影像学上符合薄壁的单纯囊肿表现.潴留性囊肿是由于胰腺导管阻塞所致,主要见于肿瘤患者,在潴留囊肿前方可见实性肿块.外伤性假囊肿主要内容物为血肿,胰腺炎假囊肿内为坏死组织、炎性渗出、血液和胰酶,胰周结核主要是淋巴结的干酪性坏死.胰腺癌的囊性变为肿瘤中心的坏死、液化.浆液性囊腺瘤为良性过程,以多发小囊为主要类型.黏液性囊腺瘤为潜在恶性的病变,分叶状囊实性肿块为其特点,在影像学上与黏液性囊腺癌不易鉴别.假囊肿特别是胰腺炎假囊肿和囊腺瘤之间的鉴别是重要的,重症胰腺炎的临床病史有助于鉴别.
作者:周诚;杨正汉;谭晔 刊期: 2002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