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分析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CT表现,并与病理结果对照,旨在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材料和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SPTP共12例,其中女性10例(83.3%),男性2例(16.7%),年龄14-56岁,中位年龄为31.8岁.有症状者共9例(69.1%),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或中上腹部不适,体检发现3例(25.0%).12例病人术前均行CT检查,将CT表现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SPTP在CT上表现为境界清晰的圆形、类圆形胰腺肿块,瘤体通常较大(≥5cm).平扫病灶以囊实性混杂密度为主,实性部分以边缘分布为主,动态增强后实性部分呈渐进性强化.12例肿瘤均有包膜,多数伴有病灶内出血和囊变;病灶无论大小及在胰腺所处位置,均未见胆管、胰管的扩张;腹腔淋巴结肿大及远处脏器转移罕见.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具有相对特征性的CT表现,其中实质部分的渐进性强化、病灶内出血、囊变及周边包膜具有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
作者:史讯;曾蒙苏;张志勇;靳大勇;楼文晖;纪元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研究胰腺癌血管侵犯的不同CT诊断标准的优劣.材料和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经多层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并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胰腺导管细胞癌的36例患者.CT轴位图像结合CTA(以MIP和VR方法重建)以及多平面重建(MPR)分别对这些血管以Loyer和Lu血管分级CT标准进行分级,并和手术结果进行对照,分别作出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比较曲线下面积的差异.另外,运用Lu的CT诊断标准分别评价胰周动脉和静脉受侵的准确性、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Youden指数,研究Lu的CT诊断标准对动静脉分级的差异.结果:Loyer和Lu的CT诊断标准所得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4.5%、86.0%、81.4%、91.8%,两个诊断标准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6、0.912,经统计学检验无明显差异.应用Lu的CT诊断标准,胰周动静脉受侵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57.1%和71.0%.结论:分别以Loyer和Lu血管分级CT标准对胰腺癌胰周血管侵犯进行分级,两者的诊断价值相同,Lu的CT诊断标准的佳诊断分界点应在90°-180°之间,此外,它对胰周动脉的价值要比静脉差.
作者:宋卫峰;陆勇;林晓珠;陈克敏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及MR在正常兔脑血流动力学测量中的应用.材料和方法:健康新西兰种大白兔15只,行CT平扫后,选择基底节层面及相邻层面,经耳缘静脉途径以0.5ml/s速率注入CT造影剂,同时开始连续50s多层动态扫描;CT造影剂排空后,经耳缘静脉途径快速团注MR造影剂,同时开始连续43s多层动态扫描,经后处理获得CT及MR灌注图像.对感兴趣区测量血流量、血容量及平均通过时间等血流动力学参数,并与小脑的相应值相比进行分析.结果:应用CT灌注可以获得较好图像质量,MR灌注可反映出全兔脑组织的血流动力学状态,CT灌注及MR灌注获得的血流动力学参数相对值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及MR灌注成像为兔脑血流动力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无创性手段.
作者:童彤;姚振威;冯晓源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应用ADBF超声技术(angle-independent dual-beam flow ultrasound technology)设备对脑动脉瘤(aneurysm,AN)和脑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VM)的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颅外段血流量(blood flow volume,BFV)变化进行研究.材料和方法:对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0例AN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及16例AVM做ICA颅外段BFV测定,分析其结果.结果:①AN破裂致SAH后1 d、3 d、7d、12d BFV测定值的差别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出血后第7天对出血的不同处理方法间的测定值差别有统计学意义;②大于5cm的AVM和对照组的测定值差别有高度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测定值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DBF超声技术通过测定ICA颅外段BFV,可以评价脑AN和AVM的血流变化,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郑名哲;陈衔城;王怡;施亚妹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扫描参数的图像质量,探讨肺部疾病背景抑制磁共振扩散成像(DWIBS)的佳扫描技术.材料和方法:20例患者接受了DWIBS成像,通过ADC值、质量指数、SNR及AppCNR来评价不同扫描技术:屏气扫描和自由呼吸扫描;不同b值的选择,分别采用0、250s/mm2、500s/mm2、800s/mm2进行扫描;SE-EPI SPIR与STIR-EPI的比较;采用4mm及9mm层厚观察薄层DWI的可行性.后评价高分辨率MPR及MIP图像的可行性.结果:自由呼吸扫描的质量指数、SNR及AppCNR高于屏气扫描(P<0.01);图像质量指数及AppCNR以b=500s/mm2高(P=0.000);STIR-EPI质量指数较高(P<0.05);STIR的AppCNR优于SPIR(P<0.05).自由呼吸4mm的质量指数优于自由呼吸9mm质量指数(P<0.05),SNR与AppCNR无明显统计学差别(P>0.05).TR值6000ms、8000ms的AppCNR高于TR值4000ms(P<0.05),图像质量指数与SNR以及病灶的ADC值变化均很小(P>0.05).结论:采用自由呼吸,b=500s/mm2,层厚4mm,STIR脂肪抑制技术以及TR值6000ms以上可以获得高质量的DWIBS图像.
作者:吴华伟;路青;程杰军;许建荣;戈欣;李磊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伪影表现和成因,提高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质量和诊断准确性.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400例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中失败及假狭窄诊断的38例图像,以DSA冠状动脉造影为金标准,分析上述病例中的伪影及假狭窄的CT表现.结果:伪影分为呼吸伪影、心律不齐伪影、冠状动脉搏动伪影、上腔静脉高浓度造影剂产生假斑块伪影、冠状动脉重度钙化产生的伪影,上述各种伪影均具有独特的影像特征.结论:准确分析CT冠状动脉成像伪影的影像表现及成因,对提高CT成像质量,减少诊断失误有很大的临床意义.
作者:朱巧洪;曾庆思;孙翀鹏;刘莉;林翰菲;岑人丽;张超亮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初步探讨16层螺旋CT在不同心率、不同冠状动脉分支佳重建R-R时相特点.材料和方法:根据心率将89例患者分为四组:A组,心率<60次/min;B组,心率60-69次/min;C组,心率70-79次/min;D组,心率≥80次/min.行16层螺旋CT,0.4s/周扫描,以回顾性心电门控重建10%-90%R-R时相的横断面图像,再进行冠状动脉容积重建,分析不同心率、不同R-R时相冠状动脉各支图像质量.结果:不同的心率冠状动脉各支佳重建时相不同.A、B组佳重建窗较宽,左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和右冠状动脉(RCA)大多能在70%和80%R-R时相获得佳显像;C组LCX佳重建时相在50%或80%,RCA佳重建时相在40%-50%,LAD在80%;D组佳重建窗较窄,RCA、LCX佳重建时相均在50%,LAD在40%-90%R-R时相得分差异不明显.结论:以0.4s/周的16层螺旋CT冠脉显像,根据心率不同选择重建时相,有助于获得较高图像质量.
作者:刘素堂;李东野;夏勇;李绍东;李江山;王志荣;张延斌;张超群;施裕新;徐凯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分析窦口鼻道复合体骨折的CT表现特征,以提高诊断水平.材料和方法:对371例颌面部外伤病人行螺旋CT横断位扫描,扫描后行冠状位重建(MPR)处理,对冠状位重建图像进行诊断和分析.结果:检出45例病人有窦口鼻道复合体骨折.其中单纯型骨折11例(24.44%),复合型骨折34例(75.56%),错位性骨折14例(31.11%),粉碎性骨折31例(68.89%);10例(22.22%)为双侧窦口鼻道复合体骨折,35例(77.78%)为单侧骨折.45例病人均合并颌面部其他部位骨折.所有病例均可在螺旋CT冠状位重建(MPR)图像中显示.结论:窦口鼻道复合体骨折以单侧复合型骨折多见,骨折类型多为粉碎性.螺旋CT冠状位重建(MPR)图像能清楚显示窦口鼻道复合体骨折及窦口鼻道的阻塞情况,对于指导手术治疗及评价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田涛;余强;罗济程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评价超声在外周神经病变检查中的意义.材料和方法:对38例外周神经病变患者的44条神经进行超声检查.根据术中探查将神经病变分类,归纳各类病变的声像特征,计算超声诊断符合率.结果:外周神经病变分成5类:神经肿瘤;神经损伤;神经卡压粘连;神经炎症;肿瘤推移或浸润.各类病变具相应声像图,与术中所见对比超声诊断准确率88.6%.结论:超声可不受时间限制检测各种神经病变,准确判断大多数神经病变的部位和类型,为诊断、治疗方式及时机的选择提供有效的帮助.
作者:陈为民;姚静;王怡;陈琳;张展;陈德松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多重对比MRI(TOF、T1WI、T2WI、PDWI)技术显示正常兔颈总动脉方法的可行性及准确性.材料和方法:选择普通级新西兰大白兔20只,麻醉状态下分别对颈总动脉行多重对比序列MRI扫描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选取相当于兔第三颈椎中间同一层面的图像资料,测量同一侧颈总动脉的血管直径作相关分析;同时将T1WI、T2WI及TOF原始图像传入工作站,用MIP及MPR方法进行血管重建分析.结果:MRI及DSA测量血管直径的平均数值分别为(2.42±0.15)mm和(2.15±0.08)mm,两者相关性具有统计学差异.T1WI、T2WI及TOF的MIP及MPR重建图像质量佳,重复性好.结论:多重对比MRI方法可以准确地及无创地评价兔颈总动脉的直径、血管壁信号,联合应用血管重建技术可以替代DSA来诊断及评价血管粥样硬化疾病,为建立兔颈动脉粥样斑块模型奠定基础,更加有助于探索人类颈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与缺血性疾病之间的关系.
作者:王非;姚振威;耿道颖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探讨基于医疗信息系统集成(IHE)技术框架实现医院工作流集成.北美放射学会(Radiology Society of North America,RSNA)和医疗卫生信息与管理系统学会(Healthcare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s Society,HIMSS)联合发起的IHE项目从工作流集成的角度出发,基于医疗标准制定了在各种医疗信息源间交换数据的技术框架.我们利用这个技术框架,从放射科的实际工作出发,尝试在复杂而异构的医院环境中实现信息集成与工作流集成.基于IHE技术框架,通过协调各种医疗设备和信息系统,实现了放射科的工作流集成.在复杂而异构的医院环境中,基于IHE技术框架能实现工作流集成,同时对IHE技术框架在我国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作者:王世威;吕旭东;许茂盛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比较能量减影(DE)骨组织像与核素骨显像对肿瘤患者肋骨病变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对48例核素骨显像检查发现肋骨病变的肿瘤患者,再行DE骨组织像判定其性质(转移性或非转移性).结果:48例患者中,核素骨显像考虑转移性28例(54.2%),非转移性20例(45.8%).DE骨组织像发现肋骨病变36例(75.0%),无肋骨病变12例(25.0%);有肋骨病变36例中,转移性26例(72.2%),非转移性10例(27.8%).核素骨显像与DE骨组织像对肋骨病变的检出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DE骨组织像与核素骨显像对肋骨病变的真阳性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DE骨组织像与核素骨显像对肋骨病变的假阴性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患者肋骨病变DE骨组织像的真阳性率和假阴性率高于核素骨显像,而检出率核素骨显像高于DE骨组织像,核素骨显像对发现肋骨早期病变的价值明显.
作者:杨凯;尤徐阳;陈林;孙宗琼;万卫星;吴捷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CT三维成像评价翼腭窝解剖结构的价值.材料和方法:使用Philips Mx8000型多层CT检查仪对5个成人头颅标本进行准直1mm或0.5mm的容积采集,并将数据输入配套Mxview工作站(SCI 02)进行三维重建处理,包括容积显示(VR)和三维正交多平面重建(MPR).鼻腔内侧壁相关结构进行测量并与标本测量进行对比.结果:CT三维正交多平面重建图像可以十分清楚地显示翼腭窝结构及其6个通路结构,VR可以清楚、准确地显示鼻腔内侧壁结构,并均可以获得准确测量.结论:CT容积采集结合合理的三维重建可以直观、立体地显示翼腭窝解剖及其相关通连结构.
作者:于艳;裴新平;于红;金丽卿;关滢 刊期: 200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