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卵巢甲状腺肿(SO)的影像学表现,提高诊断水平.材料和方法:分析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SO的CT表现,并复习文献,总结其MRI、超声等表现,探讨成像的病理基础.结果:SO在CT上表现为囊实性肿块,囊性部分为多个囊状及不规则形态液体密度区,实性部分为软组织密度,内见斑点状、条状及环状钙化.增强扫描囊性部分无强化,实性部分明显强化.结论:盆腔内囊实性肿块,多个囊腔大小、密度不一,实性部分内见钙化及明显强化,是SO较为特征性的表现.
作者:上官景俊;韩娟娟;李九文;李新功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3.0T MR 3D THRIVE动态增强扫描结合任意曲面重建技术,在判断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对5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常规扫描和高分辨3D THRIVE动态增强扫描,后处理采用任意曲面重建,分析肿瘤的MR征象和肌层浸润深度,并与手术病理对照,计算两种扫描方法对肿瘤浸润肌层深度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采用3D THRIVE增强扫描结合曲面重建,较常规扫描能更加清晰显示病灶侵犯范围,对肿瘤局限于内膜、肿瘤浸润浅肌层、肿瘤浸润深肌层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分别为75.0%、97.6%、75.0%、97.6%、95.6%;86.9%、91.3%、90.9%、87.5%、89.1%;94.7%、92.6%、90.0%、96.2%、93.5%.常规扫描则相应为50.0%、95.0%、50.0%、95.0%、91.3%;78.3%、73.9%、75.0%、77.3%、71.7%;68.4%、81.5%、72.2%、78.6%、80.4%.结论:采用高分辨3D THRIVE技术进行平扫、动态增强检查并结合曲面重建,较常规扫描判断肿瘤侵犯子宫肌层的准确性有显著提高,为临床制定正确的治疗计划提供了帮助.
作者:杜育杉;常时新;郝楠馨;王葳;宗根林;王轶彬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利用纤维束成像技术探讨皮质脊髓束(CST)损伤对脑梗死预后的预测价值.材料和方法:19例累及基底节、内囊或者放射冠区等白质区域而无皮质灰质受累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在3.0T MR仪上进行了全脑弥散张量成像(DTI)检查.DTI数据在个人电脑上采用三个感兴趣区(ROI)并利用线性扩展法进行皮质脊髓束三维重建,通过比较梗死病灶和CST的空间关系,判断卒中后CST受损的类型及其损伤程度,对卒中后预后的评价采用改良的Rankin量表评分(mRS评分).CST受损的程度和发病3个月的mRS评分进行比较,同时比较病灶大小和预后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梗死灶和皮质脊髓束(CST)的关系有3种:CST完整、CST部分受侵和CST完全受侵.CST完整的患者恢复好,CST完全受侵的患者预后较差,CST部分受侵的患者预后介于两者之间,三者的预后差异显著(F=15.14,P<0.001).卒中后患者的预后与CST受侵犯的程度密切相关(r=0.81,P<0.01),而和病灶的大小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r=0.383,P=0.105).结论:利用纤维束成像能够显示脑梗死后皮质脊髓束损伤情况,皮质脊髓束的损伤与脑梗死预后不良密切相关.
作者:倪建明;沈天真;陈星荣;李克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多层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MSCT-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材料和方法: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者行MSCT-DSA检查者36例,所有MSCTA检查均行大密度投影、容积显示、多平面重建和仿真内镜重建.结果:MSCT-DS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检出率、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均为100%,瘤体邻近颅骨完全分离率为100%,后处理时间为(9.3±5.4)min.结论:颅内动脉瘤的MSCT-DSA检查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作者:戚跃勇;陈轶;邹利光;杨辉;周政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阐明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B细胞淋巴瘤(PCNSL)的氢质子磁共振波谱表现,并与病理进行对照.材料和方法:10例病理证实的PCNSL行磁共振常规及二维多体素波谱检查,分析肿瘤实质、瘤周区域以及对侧的谱线,并将肿瘤实质的波谱与病理对照.结果:PCNSL的波谱表现为Cho峰升高及NAA、Cr峰的降低,1.3ppm处升高的Lip峰.瘤体和瘤周区域在Cho/Cr、Ch/NAA上有显著差异;Cho/Cr在瘤周区域2、3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在瘤周区域2和对侧之间存在差异而在瘤周区域3和对侧之间无差异;1例病灶在瘤周区域3以远处仍可见异常谱线.HE染色和KP-1染色显示:HE染色显示肿瘤细胞密集,细胞形态较为单一;KP-1染色显示含脂质组织细胞散在分布于肿瘤细胞间.结论:PCNSL对周围浸润达到肿瘤强化边缘外15mm处,这可能对淋巴瘤的治疗有意义,而Lip峰和脂质吞噬细胞有关.
作者:齐志刚;李克;章士正;沈天真;陈星荣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分析艾滋病患者的肺孢子菌肺炎影像学特点.材料和方法:收集58例AIDS患者经临床诊断发生肺孢子菌肺炎的胸片(40例)和CT(20例),并分析其影像表现.结果:肺孢子菌肺炎的典型表现是两侧肺门周围对称性磨玻璃影、网状或网状结节影,呈斑片或地图状分布,由肺门向外周肺野发展并融合趋势;不典型表现为肺内多发结节、肺囊肿、胸腔积液、气胸、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等.HRCT显示以上征象明显高于胸片.临床主要表现为低热、干咳、进行性呼吸困难及低氧血症.结论:艾滋病患者发生肺孢子菌肺炎时有一定的影像特点,影像检查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和鉴别.
作者:施锁娣;王桂龙;王峻峰;施裕新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利用CT血管造影对支气管动脉与肺外体循环动脉进行肺供血研究.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6层CT胸部增强发现肺外体循环动脉参与供血的不同肺疾病患者39例(男性24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63.4岁;范围,20-82 岁),采用容积显示(VR)、多平面重建(MPR)、大强度投影(MIP)进行支气管动脉与肺外体循环动脉进行重建,分析其供血特征.结果:39例病人中共显示支气管动脉128支,肺外体循环动脉42支,其中内乳动脉19支,锁骨下动脉8支,膈下动脉8支,肋间动脉5支,甲状颈干与腹腔干各1支.35支肺外体循环动脉扩张迂曲进入肺内.5例支气管扩张和1例肺癌中扩张迂曲的支气管动脉与肺外体循环动脉形成明显的交通吻合成网状,7例支气管扩张中支气管动脉、肺外体循环动脉与肺动脉间形成吻合.除1例肺隔离症没有伴明显胸膜增厚外,其余肺外体循环动脉穿过胸壁进入肺内均伴有明显的胸膜增厚.结论:CTA并三维重建技术能清晰显示支气管动脉肺外体循环动脉的起源、分布等解剖特征,为介入术提供明确路径,有利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于红;李惠民;肖湘生;刘士远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探讨髌腱腱病患者中髌股关节的排列状态.材料和方法:36名运动员60膝参加本研究,其中髌腱腱病组21例共30膝,正常对照组15例共30膝.受试者以双侧(无症状成人)或患侧(髌腱腱病患者)膝接受MRI检查,在屈膝0°位非负重及负重15%体重状态下分别进行扫描.选取髌骨中部切面图像,测量滑车沟角、髌股适合角髌骨倾斜角以及髌骨外侧偏移量.结果:两组均在负重后髌股适合角减小、髌骨倾斜角减小、髌骨外侧偏移量增大(P<0.05).髌腱腱病组在非负重状态下各指标与正常对照组相似(P>0.05),负重后髌骨外侧偏移量较正常对照组小(P<0.05),髌骨外侧偏移量负重前后之差也较正常对照组小(P<0.05).结论:髌腱腱病患者存在髌股排列异常,负重后髌骨外侧偏移量低于正常.
作者:华英汇;陈世益;翟伟韬;陈爽;李云霞;陈疾忤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本文报道了自行研制的组织多普勒(DTI)直条图、舒张早期左室流入血流色阶图、曲线M型超声心肌速率阶差(MVG)等彩超新技术,并将其应用于分析心肌梗死(AMI)的局部心肌运动与测定左心室舒张功能.材料和方法:选择心肌梗死患者30例,对照组26例.用常规仪器采集彩超图像,用自制彩超分析系统作图像分析.结果:①自行研制的彩超分析系统能够显示心肌DTI直条图,AMI组8个心肌局部心肌节段收缩运动速率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01);②AMI组的舒张早期左室流入血流平均压力阶差较对照组显著减低(P<0.001).③AMI组的MVG均明显较对照组降低(P<0.001).结论:本文报道的DTI直条图、舒张早期左室流入血流色阶图、曲线M型超声MVG技术,适合我国基层医院应用于普通彩超仪,进行心脏功能分析.
作者:陈明;刘志跃;郑家亮;丁云川;李静;尹帆;李继儒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利用放射性核素心室造影技术评价前壁心肌梗死后室壁瘤形成对左心室整体和局部的收缩及舒张功能的影响.材料和方法:患者分为对照组(G0)15名,单纯前壁心肌梗死组(G1)29名,前壁心肌梗死并发室壁瘤组(G2)15名.运用放射性核素心室造影检查技术测定心功能指标:①左室整体收缩功能参数:LVEF、TPE、PER、1/3EF、1/3ER.②左室整体舒张功能参数:TPF、PFR、1/3FF、1/3FR.③左室局部收缩功能参数:LVREF(6个节段).④左室局部舒张功能参数:LVR1/3FF(6个节段).结果:①左室整体收缩功能参数,在LVEF、PER、1/3EF、1/3ER中,G2较G1和G0有明显下降(P<0.001).②左室整体舒张功能参数,PFR、1/3FF、1/3FR,G2比G1和G0有明显下降(P<0.001).③左室局部收缩功能参数,LVREF在所有1-6 节段G2较G1和G0有明显下降(P<0.01).④左室舒张功能参数,LVR1/3FF在所有1-6 节段G2较G1和G0有明显下降(P<0.01).结论:左心室壁瘤的形成对左心室整体和局部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已经构成了严重的损害.
作者:吴迪;黄希正;马淑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利用新西兰兔建立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探索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模型建立的可行性,并通过MR特殊线圈检测斑块,与病理对照观察斑块的MRI表现,为进一步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缺血的关系奠定基础.材料和方法:利用高脂饮食饲养成年兔20只,饲养前均行颈动脉检查,作为正常对照.8周后,在DSA辅助下经球囊损伤一侧颈动脉内膜,造影观察到内壁毛糙后停止操作.7d后行MR扫描观察颈动脉管壁信号变化.继续高脂饲养2个月后,多次行颈动脉MR检查,后取病理对照.结果:20只兔饲养至3周时由于各种原因死亡4只,行球囊拉损术时死亡4只,其余12只均造模成功,成功率为75%(12/16).第一次MRI显示管壁T1WI、PDWI及T2WI均为高信号,第2-6次MRI检查显示管壁内膜明显增厚,病理显示管壁内膜下局部泡沫细胞明显增多,同时平滑肌细胞积聚,形成类似于人类病变的粥样斑块.结论:高脂饮食饲养后行颈动脉球囊拉损制作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切实可行的办法,MRI是良好的检测颈动脉损伤和显示颈动脉斑块的方法.
作者:王非;姚振威;耿道颖;黄晨磊;罗心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多层CT(MDCT)可进行快速扫描和大范围容积扫描.与单层CT(SDCT)相比,MDCT特有的参数可能增加或减少受检者剂量.早期研究表明MDCT所致受检者剂量高于SDCT,但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两者剂量相似甚至MDCT的剂量较低.多层CT主要依靠CT的合理使用来降低辐射剂量.CT检查正当化判断是临床医生与放射医师共同的责任.扫描参数应根据扫描指征、受检者体形、年龄及扫描范围设置,并使用自动曝光控制等降低辐射剂量的技术.对临床医生和CT工作人员进行CT辐射防护培训有助于CT检查正当化及扫描方案与辐射剂量的优化.
作者:路鹤晴;朱国英;郭常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GE HAWKEYE仪器实施脑SPECT灌注显像与CT同机图像融合以及质量控制方法.材料和方法:制作脑SPECT显像的平板头托及其Y轴偏移检测.改变采集模式,手动调节双探头到小旋转半径,对点源模型及患者进行SPECT/CT采集,以及SPECT/CT同机图像融合处理及其质量控制分析.结果:调整头托及采集技术后,在HAWKEYE仪器实施脑SPECT/CT同机图像融合显像.使用改良头托后,模型及患者进行SPECT/CT显像,能够准确实施同机SPECT/CT图像融合.结论:通过技术改进,可以在GEHAWKEYE仪器上实施脑SPECT/CT同机显像以及准确的图像融合.
作者:程木华;刘克放;张峰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螺旋CT牙科成像技术在上颌埋伏阻生牙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用Siemens螺旋CT扫描机,对20例共25颗上颌埋伏阻生前牙患者进行螺旋CT横断面扫描,并进行曲面、三维重建.结果:20例患者CT图像均清晰、直观地反映了25颗上颌埋伏阻生前牙在上颌骨内的位置、方向及唇腭侧骨皮质的距离,并从各个平面显示了它们与邻近重要结构,如切牙管、上颌窦和邻近牙根的关系.结论:螺旋CT牙科成像技术能全方位显示埋伏阻生牙各方面特征,有利于再现上颌埋伏阻生前牙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助于牙外科医生精确定位,选择佳手术入路.
作者:任宏;张秋华;章士正;林伟;沈国惠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在HRCT图像上测量正常成人蒲氏间隙(Prussak space)的宽度,为胆脂瘤早期诊断提供参考.材料和方法:60例正常成人耳部(男性和女性各30例)做冠状位HRCT扫描,测量锤骨颈外缘至鼓室盾板尖端的距离(相当于蒲氏间隙宽度),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测量值在1-1.5 mm之间,平均1.22±0.098 mm.平均值分别为:男性左耳1.193±0.021 mm;男性右耳1.227±0.019 mm;女性左耳1.213±0.016 mm;女性右耳1.233±0.015 mm,统计分析显示男女之间和左右耳之间均无明显差异(t=0.255,t=1.137和t=0.845,均P>0.05).结论:正常成人蒲氏间隙宽度在HRCT图像上约为1-1.5 mm,性别与双耳之间无明显差异,此间隙宽度>1.5mm可作为诊断上鼓室胆脂瘤的一个重要依据.
作者:钱雯;宋济昌;李华伟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脊椎及椎旁肿瘤的术前栓塞对外科切除手术的辅助作用.材料和方法:对28例患者的脊椎及椎旁肿瘤使用PVA颗粒和(或)明胶海绵进行供血血管超选的介入栓塞治疗,然后在随后进行的肿瘤外科切除手术中记录手术出血量、肿瘤瘤体切除率.结果:28例患者栓塞后发现肿瘤血管及肿瘤染色大部闭塞,手术平均出血量1138ml,所有患者术后未出现严重的与栓塞治疗相关的脊髓损伤并发症.结论:术前脊柱肿瘤的血管内栓塞可以明显减少术中的出血量,提高肿瘤的彻底切除率,减少手术的并发症.
作者:鲁刚;王巍;张晓龙;耿道颖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血管成像在诊断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对临床拟诊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38例患者进行MSCT血管成像,扫描范围自腹主动脉至踝关节水平,图像后处理方法包括大密度投影、容积重建和曲面多平面重建,充分显示下肢动脉的形态,分析受累血管与未受累血管的影像表现.结果:38例患者C T血管成像表现为下肢动脉受累段狭窄或闭塞,大多伴有侧支血管形成.单侧下肢患者,其未受累段动脉管径半数以上较对侧减少,这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一个特征性表现.结论:MSCT血管成像可以清晰显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下肢动脉的改变,有助于明确诊断和治疗.
作者:李开成;余强;罗济程 刊期: 200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