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分析子宫内膜癌病人的MRI表现,评价MRI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6例手术证实子宫内膜癌病人的MRI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FIGO分期原则,将术前MRI分期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以病理结果为基准,MRI判断肌层侵犯的准确率为77.8%(28/36),分期准确率为86.1%(31/36).结论:MRI能够清晰地显示子宫内膜癌的病灶范围及肌肉侵犯情况,术前诊断及分期价值较高,建议常规检查.
作者:马莉;屠蕊沁;蒋亚平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黏液胃癌(MCC)及非黏液胃癌(NGC)淋巴结大小与转移的关系及CT征象.方法:分析我院及浙江省肿瘤医院3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黏液胃癌病人的CT资料,同时将从520例非黏液胃癌中按年龄、性别配对的38例作为对照组,重点分析两组病例淋巴结大小及阳性转移率的异同,采用χ2进行统计学处理,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复习文献并讨论MGC的术前CT诊断价值.结果:MGC组淋巴结检出数量及阳性率均较NGC组高,分别是53%、38%,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mm、6~9mm大小淋巴结的阳性转移率:MGC与NGC两组分别为29%、57%与11%、32%,P<0.0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mm淋巴结检出率及阳性转移率MGC亦较NGC组略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平均肿瘤体积MGC较NGC大;CT增强MGC以内层明显强化,中外层以低密度为主,NGC以均匀强化为主,结论:<10mm的淋巴结MGC较NGC更易发生阳性转移,对术前趋向于MGC的淋巴结观察要十分仔细,不能忽略≤10mm的淋巴结阳性转移率.肿瘤大小、大体病理类型、强化方式等CT征象有助于MGC的术前诊断.
作者:徐覃莎;张海涛;陈玉堂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结肠充气造影CT低剂量与常规剂量相结合扫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志愿者做结肠充气状态下150mAs、50mAs两种剂量的MSCT扫描,评价两种剂量扫描的图像质量与诊断的关系,同时记录扫描的单次CT剂量加权指数(CTDIw).结果:单纯低剂量50mAs扫描对结肠壁、结肠带、腔外间隙显示的清晰度影响很小,没有影响到对其图像的观察诊断,结肠的三维结构图像在降低剂量扫描时也几乎不受影响;而对肝脏、结肠肿块、周围软组织浸润程度、腹膜后淋巴结分辨率等均有明显影响,并且对其图像的三维重建成像也有影响.单纯常规剂量150mAs扫描对结肠壁、结肠带、腔外间隙、肝脏、结肠肿块、周围软组织浸润程度、腹膜后淋巴结均清晰显示.低剂量平扫+常规剂量增强扫描同样能清楚显示结肠壁、结肠带、腔外间隙、肝脏、结肠肿块、周围软组织浸润程度及腹膜后淋巴结.结论:采用低剂量平扫与常规剂量增强相结合的扫描方法,是一种既降低病人所受辐射量,又可满足诊断的实用检查技术.
作者:曹治婷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CT和MR在桥小脑区肿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115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桥小脑角肿瘤的CT和(或)M R资料,分析其图像特征.72例接受Siemens Somatom Sensation 64或GE Ultral6 CT行横轴面扫描,部分加扫冠状位;84例接受GE Signa VH/I 3.0T或GE SigHa Excite HD 1.5T TWINSpeed MR扫描.SE或FSE序列,进行矢状位、横轴位T1WI和T2WI、FLAIR扫描,16例进行DWI扫描,61例行MR增强扫描.结果:①115例病例中听神经瘤78例,脑膜瘤15例,三叉神经鞘瘤7例,表皮样囊肿5例,蛛网膜囊肿5例,脉络丛乳头状瘤1例,室管膜瘤1例,血管母细胞瘤1例,毛细胞星形细胞瘤1例以及海绵状血管瘤1例.②115例病例中84例行MR检查,其中81例做出定性诊断,占总数的96.4%;75例定性准确,占总数的89.3%;定性错误6例,占总数的7.1%;未定性3例,占总数的3.6%;而72例行CT检查,28例做出定性诊断,占总数的38.9%;25例定性准确,占总数的34.7%;3例定性错误,未定性44例,占总数的61.1%.结论:CT对观察岩骨及内听道的改变有明显的优势,而MR则对肿瘤的定性有很大的优势;结合CT与MR对桥小脑角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作者:黄谋清;姚振威;黄丙仓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MRI在枕骨大孔区肿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24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枕骨大孔区肿瘤,采用GE signa horizon echospeed 1.5T或3.0T MRI仪进行平扫及增强扫描,分析其MRI特征及发病部位.结果:24例中血管母细胞瘤8例,室管膜瘤3例,脑膜瘤3例,星形细胞瘤2例,髓母细胞瘤2例,神经鞘瘤2例,表皮样囊肿2例,脊索瘤1例,脂肪瘤1例.各种肿瘤均有其特征性的MRI表现.结论:枕骨大孔区肿瘤表现各异,MRI可提供准确的定位和定性诊断.
作者:李想;姚振威;郁开朗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提高对鞍区病变的MRI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鞍区病变的手术病理资料及MRI资料,计算MRI诊断准确率,总结常见鞍区病变的MRI表现及鉴别要点,对误诊病例进行原因分析.结果:76例鞍区病变中,男性46例,女性30例,平均年龄为44.8岁;垂体瘤40例,颅咽管瘤12例,脊索瘤4例.脑膜瘤4例,囊性及肉芽肿病变6例,生殖细胞瘤3例,其他少见病变7例;76例中误诊16例,诊断准确率78.9%,误诊率21.1%;误诊病例中,垂体瘤、脑膜瘤、颅咽管瘤误诊率较低,少见病变误诊率偏高.结论:鞍区各种病变MRI特征性表现有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减少误诊率.
作者:黄丙仓;黄谋清;耿道颖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颅内畸胎瘤的MRI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收集20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畸胎瘤患者,对其MRI表现进行对照分析.结果:颅内畸胎瘤存在形式多种多样,其中囊性5例,囊实性3例,实性12例;中线及中线旁19例,非中线部位1例;合并出血2例,破裂3例,混合胶质瘤1例;术前误诊4例.找到脂肪成分是关键.结论:通过MRI多方位、多角度、多序列成像及增强扫描,大部分畸胎瘤具有特征性影像表现,可于术前作出定位及定性诊断.
作者:张素艳;姜文祥;桑雅荣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MSCTPA)对肺动脉栓塞(PE)的诊断及应用价值.方法:用16层及64层螺旋CT对临床疑似肺栓塞的196例病人行MSCTPA检查,采用横断面图像结合多平面重建、容积再现、大密度投影等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综合分析进行诊断.结果:196例病人1~5级肺动脉显示率分别为100.00%、100.00%、100.00%、99.67%、98.00%.PE组中,对16层与64层的5级肺动脉显示率进行比较,χ2=27.2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非PE组,对16层与64层的5级肺动脉显示率进行比较,χ2=3.44,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采用16层CT,对有、无PE组的5级肺动脉显示率进行比较,χ2=3.50,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采用64层CT,对有、无PE组的5级肺动脉显示率进行比较,χ2=1.38,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肺动脉栓塞直接征象为肺动脉管腔内充盈缺损,间接征象包括肺动脉高压、胸腔积液及肺梗死等,其各自的发生率分别为50.62%、33.33%、41.97%.结论:MSCTPA是一种无创性的血管成像方法,能够安全、快捷、准确显示肺动脉栓塞,可作为目前PE主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作者:于芬;木合拜提·买合苏提;刘文亚;党军;王海涛;杨文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评价双源CT冠状动脉的佳期相选择软件(best phase)在选择重建佳冠状动脉影像期相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90例窦性心律病人进行了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原始数据多期相重建心动周期的0~95%数据,并由best phase软件自动重建出佳收缩期和舒张期数据,通过VR重建,以4分法评定系统进行影像质量评价,影像质量的评价限于RCA、LAD和LCX三支血管,比较上述2种技术所选择佳冠状动脉影像质量.结果:多期相重建佳的冠状动脉影像质量平均评分3.41,best phase选择的佳收缩期影像的平均评分为3.25,舒张期影像质量的平均评分为3.40,佳冠状动脉影像平均评分为3.40,2组之间总的冠状动脉影像质量的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佳重建期相软件(best phase)技术可以获得优良的影像质量,满足临床诊断的需要,可作为临床常规使用.
作者:周长圣;郑玲;张龙江;朱正庭;李林;梁泉;吉小妹;卢光明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先天性支气管闭锁的多层CT(MDCT)影像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临床随访或纤维支气管镜证实的先天性支气管闭锁的MDCT资料,全部病例采取各向同性(层厚≤1mm)CT容积采集,并同时重建5~10mm的常规图像,5例完成增强检查.结果:7例呈典型表现,MDCT表现为受累支气管近端与中心气道不相通,远端扩张,呈粗大而弯曲的分支,其内含气含液6例,单纯含液1例,受累肺组织肺气肿;5例增强扫描显示肺血管变细变少;2例呈不典型表现,直接显示支气管中断伴远侧肺结构紊乱1例,显示受累支气管闭塞伴扩张和含气、含液但无肺气肿1例.三维重建显示病变特征优于常规横断面.结论:先天性支气管闭锁多呈典型表现,包括闭锁的支气管扩张伴黏液栓和肺气肿,现代MDCT各向同性成像三维重建可充分显示其特征从而获得正确诊断;不典型表现需要结合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进行诊断.
作者:李惠民;欧阳强;于红;刘士远;虞崚崴;丁茗;薛建平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心律及其波动与重建相位窗的关系.方法:268例疑似冠心病病人进行冠脉成像,按检查时心率及其波动分为以下四组:平均心率小于等于65次/min、心率波动小于等于6次组(A组);平均心率小于65次/min、心率波动大于6次/min组(B组);平均心率大于65次/min、心率波动小于等于6次/min组(C组);平均心率大于65次/min、心率波动大于6次/min组(D组);接受40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术,统计其佳重建相位窗.结果:A组重建相位窗集中分布于60%~70%.B组及C组RCA重建相位窗主要分布于30%~40%及60%~70%,LAD及LCX主要分布于60%~80%.D组RCA重建相位窗主要分布于30%~40%,LAD及LCX重建相位窗不规律.结论:心率及其波动对40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佳重建相位窗有重要影响,心率控制在65次/min及以下,心率波动控制在6次/min及以下,佳重建相位窗通常在60%~70%.心率在65次/min以上或波动大于6次/min的,一定要多时相重建.
作者:顾庆春;范亦辉;张振岳;薛春华;吕传国;毛健;黄永东;郁冬梅;鄢春喜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椎体球囊扩张成形术在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VCF)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经椎体球囊扩张成形术治疗12例(17个椎体),均为女性;年龄58~77岁(平均69.92岁).压缩性骨折椎体:T8、T11、L2各1例次,L3、L4、L5各2例次,T12、L1各4例次.临床表现胸背部疼痛明显且无神经症状及体征.视觉疼痛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为平均7.1分.结果:所有病人均采用椎体球囊扩张成形术.病人术后1个月VAS评分平均1.85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7节椎体采用球囊扩张高度恢复7.9%±1.1%.无一例发生骨水泥渗漏及神经受损等不适症状.结论:球囊扩张成形术能够有效地缓解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导致的疼痛,并部分恢复椎体高度,可改善脊柱功能.
作者:贾宁阳;王晨光;许立超;董生;洪庆坚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直肠超声引导下(TRUS)经会阴前列腺穿刺活检术诊断前列腺癌的价值.方法:对491例PSA>4ng/ml、直肠指检异常或B超发现异常回声的病例行经会阴前列腺标准六点穿刺活检术,同时对可疑回声区随机增加穿刺点,并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穿刺活检证实为前列腺癌190例,阳性率38.70%.结论:TRUS引导下经会阴前列腺穿刺准确率高,并发症少且轻,是诊断前列腺癌的重要方法.
作者:蔡叶华;秦茜淼;富丽娜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分析腮腺Warthin瘤CT、MRI影像学表现,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7例腮腺Warthin瘤,其中CT检查8例,MRI检查9例,所有病例均做平扫及增强扫描.分析影像学表现中病灶数目、大小、形态、密度或信号改变,并与病理学对照.结果:17例病人中,男性16例,女性1例,年龄47~76岁,平均66岁,单侧病灶15例.双侧病灶2例,病理学上见25个病灶,影像学上诊断24个病灶,CT误诊1个直径0.5cm的病灶为小淋巴结.病灶大小:大径0.5~5.6cm,平均直径2.7cm,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融合块,边界清楚,密度或信号均匀或不均;25个病灶中,21个病灶增强CT可见囊性低密度(11个)和增强MRI呈液性信号区(10个),病理学上可见黏液变性或坏死灶.增强CT显示12个病灶实质区强化CT值平均上升35Hu,增强MRI显示10个病灶呈中度不均匀强化.结论:CT、MRI所见腮腺肿块主要表现为多灶性囊、实混合性病变,呈不均匀中度强化,结合病人年龄、性别和病变影像特点,有助于Warthin瘤的诊断.
作者:朱萸;孟令平;周永明;魏弢;韩敏;鹿彤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通过对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急性大咯血的分析,探讨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大咯血的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21例病人,共栓寒出血动脉34支,其中右支气管动脉18支,左支气管动脉13支,肋间动脉3支.栓塞材料为明胶海绵颗粒.结果:栓塞后,19例病人出血明显减少;2例术后第2天又有大咯血,治疗失败.治疗有效率90.5%(19/21).结论: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是急性大咯血的安全、简便、有效的治疗手段.
作者:孙荣跃;倪志华;殷士蒙;宋恬;沈岚;陆蓉;杨皓;吴勘华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病例报告]病人,男,68岁.病人于7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下肢皮肤破溃、糜烂,位于左小腿中段外侧.初始仅有黄豆大小面积,表面皮肤局部暗褐色斑块反复破溃、糜烂,渗淡黄色液体,无寒战,发热,伴有局部轻度瘙痒热.
作者:涂茜;张东友;孙秋;高小林;马志娟;谭辉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研究X射线CT医疗照射所致上海市公众的剂量负担.方法:采用面上普查的方式,分头部、体部调查上海市各医院CT检查年频率,并调查X射线CT检查中成年人头部、胸部、腹部检查部位的标准扫描条件,结合CT剂量指数的测量结果和应用CT剂量评价软件,估算上海市X射线CT医疗照射所致公众的剂量负担.结果:上海市目前有在用医用X射线CT机151台,2007年CT检查年频率为128.16人次/千人口.在头部、胸部、腹部等常规扫描中,一次检查所致受检者有效剂量分别为0.93mSy、4.6mSv和4.9mSv.2007年上海市X射线CT医疗照射所致全市公众集体剂量是4868人·Sv,人均年有效剂量0.353mSv.结论:X射线CT医疗照射所致公众剂量负担呈增长趋势,频率水平和单次检查有效剂量的增长是导致公众剂量负担增加的主要原因.
作者:路鹤晴;卓维海;朱国英;高林峰;沈耀芳;陈丽芳 刊期: 2009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