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苷是一种内源性核苷,由嘌呤及核糖组成,通过特异性的腺苷受体对心脏产生作用,与临床诊断和治疗心律失常的关系较为密切,本文就其药理特性、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作一综述。
作者:吴杰 刊期: 2002年第03期
血清流行病学研究证实肺炎衣原体、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初步临床研究显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可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但需要更大规模、更长时间的临床试验进一步评价抗生素对冠心病的二级预防作用。
作者:贾如意;殷洁 刊期: 2002年第03期
心肌顿抑是心脏直视手术后常见的心功能恢复延迟现象,其发生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缺血再灌注后心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和心肌肌钙蛋白Ⅰ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可能是心肌顿抑的发生机制;早期反应基因c-jtin和热休克蛋白的高表达可能是心肌顿押内在的保护机制。这些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阐明心肌顿抑的发生机制、探索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提供了新的理论和实验依据。
作者:陈勇兵 刊期: 2002年第03期
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中,冠脉内斑块的性质较其导致的管腔狭窄程度更具有决定意义。正确评估冠脉内斑块性质可指导冠心病的危险分层和临床治疗。本文就检测冠脉内斑块性质的影象学技术作一综述。
作者:杨震坤 刊期: 2002年第03期
选择素(selectin)是一种细胞粘附分子,通过介导多形核白细胞与冠状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粘附,对缺血心肌产生再灌注损伤。目前,应用其单克隆抗体的治疗正逐步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并将逐步从实验研究走向临床应用。
作者:诸冰雪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心肌重塑的结果,心肌重塑的原因为神经内分泌被长期激活,主要介质有:去甲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Ⅱ、内皮素、炎症性细胞因子和氧化应激。大规模的临床试验证明:应用β受体阻滞剂、ACE抑制剂、AT拮抗剂等抑制上述介质,可预防和延缓CHF。由于这种神经内分泌抑制疗法是通过改善心肌的生物学效应起作用的,故又称为“生物学”治疗。
作者:郭家旺;崔卫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细胞调亡(apoptosis)即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与多种疾病相关。Caspases在细胞凋亡的实施阶段处于重要地位。当受到促凋亡信号刺激时,Caspases活化并触发下游的蛋白水解级联反应,裂解底物蛋白,终导致细胞凋亡。本文综述了Caspases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作者:李霞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本文从动物模型的建立、实验室检测方法及临床评估三方面对血管新生的评定作一综述。为缺血性心脏病的血管新生研究提供评判依据。
作者:沈伟 刊期: 2002年第03期
心肌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心肌梗死后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必须经历过程,目前众多研究发现,NFκB与这一过程息息相关。本文综述NFκB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关系和意义。
作者:汪永义 刊期: 2002年第03期
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调脂治疗可以明显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但是从国外各种资料分析来看,目前调脂治疗的运用仍不尽人意,可能与患者对疾病、调脂药物作用的认识程度、医生对患者指导的正确性等因素有关。
作者:姜晓斐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是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超声技术,本文就TEE的方法,及其在先心围术期中的应用适应症和并发症等方面作一综述。
作者:惠慰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本文介绍了醛固酮新近发现的一些重要作用:引起心肌纤维化,心肌重构,心律失常,血管的改变;心力衰竭中醛固酮逃逸现象以及醛固酮拮抗剂安体舒通的应用进展。
作者:孟伟栋;汪爱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心力衰竭时被激活的神经/体液因子有利于机体的代偿,但也能促进心肌细胞凋亡,心肌细胞被认为是没有复制能力的,即使有也非常有限,心肌细胞数量的下降可加快心力衰竭的发展,通过对神经/体液因子的拮抗有利于延缓/阻断心力衰竭,可为心力衰竭的治疗提供一种新方法。
作者:王翔飞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比较氟伐他汀和辛伐他汀治疗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72例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的患者随机分为氟伐他汀组,辛伐他汀组,两组剂量为20mg,每日一次,疗程8周,治疗前后分别测TC、TG、HDL-C、LDL-C、ALT、AST。结果:治疗8周后TC、LDL-C、TG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下降(P<0.05),HDL-C无明显升高(P>0.05)。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氟伐他汀、辛伐他汀治疗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疗效好且安全,耐受性良好。
作者:白萍;汪炎莹;章文杰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比较雷米普利(ramipril)、地高辛、利尿剂合用与地高辛、利尿剂合用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功能、心率、心胸比率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影响。方法:60例CHF患者随机分配至两个组,分别接受雷米普利、地高辛、利尿剂(简称雷米普利组)及地高辛加利尿剂(简称对照组),治疗12周。结果:两组患者治疗1周后、心率减慢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雷米普利组治疗12周与治疗1周相比、心率减慢仍有显著差异(P<0.01),而对照组则改善不显著(P>0.05);雷米普利组治疗12周后心胸比率缩小,LVEF提高较治疗前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而对照组治疗后LVEF提高较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雷米普利、地高辛、利尿剂联用对CHF患者心率减慢、心胸比率缩小、LVEF提高的疗效较好。
作者:曹羿郎;龚蓉芬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治疗中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类型及其与冠脉再通的关系。方法:分析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AMI患者37例,根据临床症状、心电图、心肌酶谱的变化和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作为判断再通标准。结果:其中24例临床判定再通(再通率64.86%),20例(83.33%)发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以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常见。结论: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类型有多种,其中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常见,特异性高,系预示再灌注的较可靠指标。
作者:徐青山;钱惟成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对301例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作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正常组及冠心病组,冠心病组根据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再分为一支病变组,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3个亚组。测量颈总动脉后壁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厚度,计算斑块积分及粥样斑块发生率。结果:(1)冠心病组IMT,斑决积分及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2)随冠脉病变支数增加,斑块积分及IMT增加,亚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3)以IMT>0.85mm和(或)出现粥样斑块预测冠心病,特异性75.3%,敏感性84.6%,阳性预测率88.4%。结论: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为冠心痛的诊断提供依据。
作者:汪蔚青;金惠根;尚孝堂;杨伟;刘宗军;陈万春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观察恬尔心治疗全麻术后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31例全麻术后半小时仍然有高血压而收入ICU治疗的高血压病患者,首剂恬尔心0.2mg/kg,生理盐水稀释到10ml,3min内注射完毕,接着以5~15υg·kg~(-1)min~(-1)的剂量微注泵持续给药,观察给药前后心率、血压、心电图的变化。结果:31例患者首剂注射完毕,血压即出现下降,用药后1min时血压显著降低(P<0.05),2min时血压降低更加明显(P<0.01),15~30min左右血压下降至较理想的水平,30~60min内血压处于相对稳定的水平,心率变化不明显(P均>0.05)。结论:恬尔心治疗全麻术后高血压起效快,降压明显,对心率影响小,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安小虎;韩松;钱萍;薛兴发;张晓庆;李中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由于有52例病人死于降胆固醇药物引起横纹肌溶解所致的肾功能衰竭,2001年8月8日Bayer公司主动将西伐他汀撤离除日本以外的全世界市场。这一事件引发了对他汀类药物治疗的危险/效益比率的全面讨论。……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医学上“无损健康”的基本前提非常重要,特别是对需要长期治疗的疾病。这个前提与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并发症冠状动脉及脑血管病高度相关。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影响大部分人群的疾病,因而其治疗必须提供被证实的长期安全性记……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众所周知,许多2型糖尿病患者伴有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并存在胰岛素抵抗,这些因素使得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大为增加。研究发现,二甲双胍除了有良好的降糖作用外,还能改善胰岛素抵抗,对血脂、血压、肥胖、血小板、纤溶系统均有有益作用,对降低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胡予 刊期: 2002年第03期
随着我国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变化,冠心病已成为危害国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对于冠心病的治疗目前限于药物、介入、外科手术等,这些治疗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患者症状,但均存在缺陷,难以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因……
作者:单根法;罗凯;钟竑 刊期: 2002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