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s)表型及抗原提呈能力与HBV载量的关系.方法采集23例CHB患者和8例健康人的抗凝外周静脉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和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作用下培养使DCs增殖、成熟,以间接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技术分别检测DCs表面CD80、CD86、HLA-DR及ICAM-1的表达;将培养成熟的DCs与HBsAg共同孵育,用丝裂霉素C处理后再与自体PBMCs共同培养,在培养结束前12 h加入3H-TDR,收集细胞,以β液闪计数仪测定cpm值;同期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测定CHB患者外周血HBV载量.结果患者DCs表面CD86、HLA-DR和ICAM-1的表达水平及DCs的抗原提呈能力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CD80、CD86、HLA-DR及ICAM-1的表达与HBV载量呈显著负相关(分别为P<0.01,P<0.01,P<0.001和P<0.001);DCs的抗原提呈能力也与HBV载量呈显著负相关(为P<0.001).结论CHB患者外周血DCs的成熟和功能存在障碍,DCs的抗原提呈能力与血液中HBV的载量密切相关,并可能对HBV的清除产生重要的影响.
作者:钱峰;贺永文;朱传武;王海燕;吴妹英;李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评价多烯磷脂酰胆碱(易善复)治疗酒精性肝病/脂肪肝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应用国际Cochrane协作网的系统评价方法,对关于易善复与安慰剂/不治疗相比较治疗酒精性肝病/脂肪肝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系统评价.结果共检索出1 694篇文献.经评估后6个随机对照试验包含662例患者符合纳入标准.6篇文献都没有报道和易善复相关的不良反应.1个试验,104例患者的研究表明,易善复有降低酒精性肝病患者早期死亡率的趋势(22.6%对39.2%;相对危险度0.50,95%可信区间0.32~1.06,P=0.07).4个试验,146例患者的Meta-分析显示,易善复治疗酒精性肝病或脂肪肝的有效率为83.5%,对照组的有效率为4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相对危险度2.20,95%可信区间1.08~4.50,异质性检验P=0.03).3个试验的Meta-分析显示,易善复有防止酒精性肝病/脂肪肝患者病理组织学恶化的趋势,但是,并不能改善患者的组织学.结论易善复治疗酒精性肝病/脂肪肝是安全的,它可以提高酒精性肝病/脂肪肝患者治疗的有效率,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同时它具有降低患者早期死亡率和防止患者组织学恶化的趋势.
作者:胡国平;刘凯;赵连三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研究恩替卡韦对拉米夫定治疗失效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选择拉米夫定治疗失效的CHB病人145例,按4:1比例随机分为恩替卡韦组116例,安慰剂组29例.完成为期12周的治疗后,检测血清HBV DNA水平、HBeAg和肝生化功能的变化.结果恩替卡韦组在开始治疗后即有显著的抗病毒效果,直至治疗结束.用聚合酶链反应(PCR,Amplicor Cobas)定量法检测病人HBV DNA的平均下降幅度,恩替卡韦和安慰剂组分别为:4.30对数值(log10)和0.15对数值(log10),P值均<0.0001;在12周时,用bDNA方法检测,两组病人HBV DNA转阴率(<0.7 mEq/ml)为74%和10%.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复常率为71%和7%.两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相当(33%对28%).无1例发生药物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用恩替卡韦治疗拉米夫定失效的病人12周,1.0 mg/d剂量在降低HBV DNA水平和ALT复常方面明显优于安慰剂,且安全性良好.
作者:姚光弼;任红;王宝恩;徐道振;周霞秋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比较经门静脉顺行灌注法与肝静脉逆行灌注法离体分离屠宰场猪肝细胞并观察原代培养的肝细胞形态学变化.方法经门静脉顺行和肝静脉逆行离体胶原酶灌注法分离猪肝细胞,并在含10%小牛血清的Williams E培养基中培养.结果顺行灌注与逆行灌注法分离猪肝细胞的平均产量分别为(8.8±0.5)×109/肝与(1.5±0.1)×1010/肝(P<0.05),平均肝细胞活性为(88.7±1.5)%与(90.3±1.5)%(P>0.05).分离后的肝细胞增生活跃,生长良好,未见污染.结论采用肝静脉逆行灌注法可以分离获得高产率、高活性肝细胞,可以为生物人工肝提供可靠的细胞来源.
作者:李涛;彭志海;孙星;唐华美;裘国强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分析减肥草药所致的肝脏损伤的临床特点,提高认识,避免盲目服用减肥草药.方法对1997~2004年收治的20例病人的病因、潜伏期、临床和实验室特点和预后进行分析.结果20例病人均为女性,年龄18~60岁,平均(40.95±11.5)岁,仅有6例BMI>25,余24例均未超重.分别服用市售减肥(草)药11种及中药汤剂1种.发病潜伏期9~90d,平均(39.79±24.97)d,主要症状有乏力、上腹胀、恶心呕吐和尿色深等,肝生化检查:8例血胆红素增高,ALT及ALP均增高.临床分型:肝细胞损伤型17例,胆汁淤积型2例,混合型1例.停药后临床和肝功能恢复.结论减肥草药导致的急性肝损害并不少见,应予警惕,并避免盲目用减肥药.
作者:汪月娥;王晓今;计焱焱;陈成伟;姚光弼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白细胞介素12(IL-12)P40转录变化和宫内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免疫失败的关系.方法采用体外细胞培养和半定量RT-PCR技术对25例宫内感染免疫失败儿童、8例宫内感染有效儿童及19名正常免疫儿童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丝裂原(植物血凝素和细菌酯多糖)、酵母重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及无刺激物时IL-12 P40 mRNA转录水平进行检测.结果IL-12 P40 mRNA丝裂原刺激时转录在免疫失败组高于免疫有效儿童(P=0.042),自发转录和血清丙氨酸转氨酶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389,P=0.004).在小剂量HBsAg刺激时,对照组、有效组和免疫失败组转录差异不明显.和小剂量HBsAg刺激时比较,大剂量HBsAg刺激时对照组表现为转录显著增加(P=0.039),有效组和免疫失败组变化不明显.结论宫内感染HBV儿童对特异性抗原刺激IL-12反应低下可能是导致免疫失败的机制之一,对非特异性刺激反应增强可能与免疫失败儿童的肝细胞损伤有关.
作者:王建设;朱启镕;俞惠;顾新焕;费林娥;董左权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探讨饮酒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方法随机多级分层整群抽查上海市成年居民,内容涉及问卷咨询、体检、葡萄糖耐量试验和血脂全套.结果4 205例成人完成调查,年龄(53.3±14.9)岁,男女之比为1:1.55,其中有饮酒习惯者448名(10.65%),男性405例,女性43例,男性饮酒率显著高于女性(24.53%对1.72%,P<0.0001).饮酒组、过量饮酒组腹型肥胖、糖代谢异常、低HDL-C血症患病率显著低于相应对照组,而高三酰甘油(TG)血症、高血压病患病率则显著高于相应对照组,代谢综合征患病率在各组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然而,空腹血糖水平和体重指数改变与上述结果并不平行.结论饮酒对多元代谢紊乱影响复杂,一方面饮酒可升高血压和TG,另一方面又可降低腹型肥胖、糖代谢异常以及低HDL-C血症患病率.
作者:范建高;朱军;李新建;戴菲;李锐;宋晓敏;陈兰;李锋;陆元善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SSH)技术构建丙型肝炎病毒(HCV)非结构蛋白4B(NS4B)转染细胞差异表达cDNA消减文库,克隆HCV NS4B蛋白反式激活相关基因.方法以HCV NS4B表达质粒pcDNA3.1(-)-NS4B转染HepG2细胞,以空载体pcDNA3.1(-)为对照,制备转染后的细胞裂解液,提取mRNA并逆转录为cDNA,进行抑制性消减杂交分析.将富集的二次PCR产物与T/A载体连接,并转染大肠杆菌进行文库扩增,随机挑取克隆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后进行测序及同源性分析.结果文库扩增后得到33个阳性克隆,经菌落PCR分析显示其中28个克隆含有大小不等的200~1000 bp插入片段.测序及同源性分析显示,12种已知基因编码蛋白,包括一些与细胞周期、信号传导及肿瘤发生等细胞生长调节密切相关的蛋白编码基因,可能是NS4B反式激活靶基因.结论成功构建了HCV NS4B反式激活基因差异表达的cDNA消减文库,为进一步阐明HCV NS4B反式调节的靶基因在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细胞癌发生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刘妍;成军;王建军;白桂芹;王志凌;郭风劲;纪冬;崔玉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干扰素引起抑郁症是否与糖皮质激素受体基因相关,以及干扰素如何调节糖皮质激素受体基因.方法分别给予3 ng/mL和300ng/mL剂量的干扰素诱导Jurkat细胞1,2,3 d;给予300 ng/ml的干扰素诱导Jurkat细胞3 d,然后分为两组,一组继续给予干扰素诱导3 d,另一组停用干扰素观察3 d.采用Western blot,RT-PCR和定量实时RT-PCR方法分析Jurkat细胞内糖皮质激素受体基因的蛋白质和mRNA水平.结果糖皮质激素受体基因的蛋白质和mRNA水平随着干扰素所诱导的剂量及时间的增加而下降.同时干扰素诱导的糖皮质激素受体基因表达的下降能在干扰素撤除后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结论糖皮质激素受体的下降可能是干扰素引起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之一,有望将来成为临床上干扰素治疗各种疾病过程中引起抑郁症的预测指标.
作者:蔡伟;谢青;谢敬东;刘云野;周惠娟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慢性乙型肝炎是临床常见疾病,近年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在我国的发病率明显增高,临床上两者重叠存在比较常见[1],并常被误诊为单纯慢性乙型肝炎.现将我院2000年1月~2004年6月期间发现的慢性乙型肝炎重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5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作者:魏咏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急性病毒性戊型肝炎易发展至重型肝炎,现将我院2000年1月至2003年12月收治的39例戊型重型肝炎作一分析.
作者:张爱民;季伟;王惠芬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为验证苦参素胶囊和苦参素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及其安全性,我院自2003年2月至2004年2月应用苦参素葡萄糖注射液和苦参素胶囊两种剂型序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42例,取得一定的疗效.
作者:粱海林;聂苑霞;李琴;孙振广;张潇 刊期: 2005年第01期
肝脏是脂类代谢的重要器官,肝病患者常伴有脂类代谢的异常.为进一步探讨血脂及血清载脂蛋白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中的变化及意义,本文对我院84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及33例健康对照进行了上述项目的检测.
作者:王海霞;谢俊强;尹进强;程厚文 刊期: 2005年第01期
2003年1月~2004年9月,我们用硫普罗宁与1,6-二磷酸果糖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40例,并设对照组观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作者:方丽华;徐洋;文红霞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新疆系多民族聚居区,有其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新疆不同民族脂肪肝易患因素及其特点也有其特殊性.现就门诊及住院550例脂肪肝患者作一分析.
作者:鲁晓擘;赵琴;王晓岚;闫桂霞;张跃新;哈力旦 刊期: 2005年第01期
至今人们至少认识了3种程度不同的遗传性非结合型高胆红素血症.这3种疾病都是由于肝细胞内质网内胆红素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B-UGT)含量下降或缺乏,致非结合型胆红素的葡萄糖醛酸化修饰过程障碍,引起非结合型胆红素升高.其中Gilbert综合征常见也轻微,Ⅰ型和Ⅱ型CriglerNajjar(CN)综合征则相对罕见而严重.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对于此类疾病的致病基因、诊断及治疗等都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作者:张新玉;田辉 刊期: 2005年第01期
RNA干扰技术(RNAi)是近两年来产生的新兴生物技术.RNAi作用的基本原理是双链小干扰RNA(siRNA)结合核酶复合物形成RNA诱导的沉默复合体(RISC),激活的RISC通过碱基配对定位到同源mRNA转录体上并切割mRNA,进而破坏特定目的基因转录产生的mRNA,使其功能沉默.由于siRNA作用的阶段是在目的基因转录成为mRNA以后,即转录后,所以RNAi引导的基因沉默又称转录后基因沉默(PTGS).
作者:王新宇;尹有宽;张继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HCV逃避宿主免疫监视,在体内持续感染的原因是多因素的.一、病毒变异HCV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基因发生突变的频率较高,在机体免疫系统及药物等选择压力作用下,病毒基因编码的抗原不断发生变异,产生新的HCV准毒株,逃避宿主的免疫监视,这是导致HCV持续感染和慢性化的一个主要原因.
作者:张亚飞;聂青和 刊期: 2005年第01期
肝窦内皮损伤以及微血栓形成可能参与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的发病[1,2],但其在脂肪性肝纤维化中的研究鲜见报道.为此,本课题通过透射电镜和纤维素染色分别观察高脂饮食所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大鼠肝窦超微结构以及微血栓形成现象.
作者:范建高;郑晓英;张梅;杨兆瑞 刊期: 2005年第01期
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AIH)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肝脏疾病,女性多见,大部分起病隐匿,进展缓慢,病因可能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有一定的遗传倾向,血清中常出现高滴度的自身抗体,可伴发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需用皮质类固醇和(或)其他免疫抑制剂.早期确诊、及时治疗可以提高该类患者的生存率.现就收治的86例AIH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作一分析.
作者:张晓峰;曾珍;耿华;王陆军;韩玉坤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前拉米夫定已广泛应用于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然而治疗中及停药后可出现病情复发.本文对应用拉米夫定治疗后出现HBeAg/抗-HBe早期血清学转换(服药6个月内)的46例慢性乙型肝炎病人进行临床随访,旨在探讨病情复发的影响因素,指导合理用药.
作者:苏智军;柯邵鹏;叶汉年;郭如意 刊期: 2005年第01期
门静脉高压症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炎后肝硬化致死性并发症之一,本文对70例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手术治疗患者的术后存活率进行前瞻性分析,旨在探讨此类患者手术治疗的适应证及手术时机的选择问题(外科术式及其它技术因素未列入本研究范畴).
作者:陈向荣;姚东坡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熊去氧胆酸(UDCA)具有明显的利胆和细胞保护作用,在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中疗效显著.肝移植术后早期,供肝的热、冷缺血及再灌注会损伤肝细胞和胆道上皮细胞,而UDCA具有明显的细胞保护作用.我移植中心从2001年1月始在肝移植术后早期应用UDCA,疗效满意.
作者:戚晓升;彭志海;陈国庆;祝哲诚;徐军明;钟林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为探讨国产基因重组α1b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远期疗效,自1991年起,我们对应用α1b干扰素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长期随访,并于2000年底以同期、条件相仿未经干扰素等抗病毒药物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比较.
作者:胡德昌;佘为民;袁和俊;周朝晖;刘厚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近年来,临床上有部分肝功能反复波动而血清乙型肝炎标志均阴性或抗-HBs、抗-HBe和抗-HBc阳性的患者,一直得不到明确诊断.为此,我们总结了2001年4月~2002年12月我院34例血清乙型肝炎标志均阴性或抗-HBs、抗-HBe和抗-HBc阳性的患者临床资料,通过肝穿刺检查,大部分患者明确了病因.
作者:杨飞飞;卢洪洲;尹有宽;张继明;张清波;邬祥惠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乙型肝炎病毒(HBV)在慢性感染过程中具有适应性和变异性的倾向,在内源性(宿主免疫清除)和外源性(疫苗、抗病毒药物)选择压力下更易产生免疫逃逸的变异株[1].HBV变异常出现某些特定位点,如前核心区(前C区nt1896)及启动子(BCP,nt1762/1764)变异.在HBeAg阳性患者极大多数是野生株,而HBeAg阴性患者极大多数是变异株.我们采用微流基因芯片检测28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前C区nt1896及BCP变异,其中94患者予干扰素α2b抗病毒治疗,进一步探讨其对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影响.
作者:肖扬;周岳进;王开鉴;张文静;胡操寒;谢庆荣;朱冰星;郑金莉;胡侠 刊期: 2005年第01期
肝脏炎性假瘤(inflammatory pseudotumor of the liver,IPL)为肝内的一种以纤维组织增生和慢性炎细胞浸润为特征的炎性增生性病变,是少见的良性病变.此病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均缺乏特异性,因而术前的诊断准确性较低,常与恶性肿瘤相混淆.本文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肝脏炎性假瘤,旨在通过描述和分析这些病变的影像学方面表现,找到可以提示该病变的有价值的征象,提高对本病的进一步认识.
作者:崔静;张雪林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前,随着各种先进医疗设备的应用及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肝病的诊断也跨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就实验室检查方面,肝病诊断经历了3次历史性的变革:从肉眼水平到组织细胞水平的第一次变革;从组织细胞水平到免疫水平的第二次变革和从免疫水平到基因水平的第三次变革.在此期间,出现了很多新的实验学方法及在诊断和鉴别疾病方面更加敏感的指标.
作者:党双锁;陈云茹;袁利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近年,植物药,包括中药、草药和印度草药等应用较为广泛,草药导致的不良反应和风险受到重视和关注.
作者:姚光弼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2004年10月在中国台北召开亚太地区肝病学会会议,对2002年的共识进行修改,并于同年12月在印度新德里年会作后审讨.现将主要内容介绍如下.
作者:张伦理;姚光弼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亚洲和太平洋地区为乙型肝炎的高流行区,为此亚太地区肝病学会(APASL)自1999年起开始筹划制订一个适合亚太地区的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诊断、预防和处理的共识.经各地区专家近年的讨论,于2000年第12届APASL会议(日本福冈市)通过了第一个共识.2年后,第13届APASL会议(中国台北市)对乙型肝炎处理的共识进行了修改.
作者:姚光弼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全球约有3.5亿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目前抗HBV的主要药物有干扰素(IFN)、拉米夫定(LAM)和阿德福韦(ADV)等,现就有关药物的联合治疗作一简述.
作者:罗生强;张玲霞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拉米夫定为新一代核苷类抗病毒药.临床应用表明,该药能有效抑制HBV DNA聚合酶,迅速抑制HBV复制,且能改善肝功能.其不良反应轻微,部分患者可出现轻度头痛、嗜睡、恶心、肝区不适和疲乏等,多数都能较好地耐受.但在广泛的临床应用中仍有一些少见的不良反应.
作者:刘俊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干扰素(IFN)抗病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已有20多年历史,对具有适应证的患者约30%可获长期持续效应,但其也有自身不可克服的缺点,如适应对象相对较窄、疗效远非理想(特别是经垂直传播感染者疗效差)、使用不便以及药物不良反应多等.拉米夫定是在我国和全球被批准的第一个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口服药.1996年该药在我国启动Ⅰ至Ⅲ期临床试验;1998年12月被我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为一类新药;1999年投放市场;2001年实现国产化.至今已有数十万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现症患者接受该药治疗而得益,不但极大地丰富和深化了临床实践,也取得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因此有必要对拉米夫定临床应用进行再认识,对一些令人关注的问题引起重视和进一步讨论.
作者:陈成伟 刊期: 200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