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肝脏杂志

肝脏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上海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上海市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8-1704
  • 国内刊号:31-1775/R
  • 影响因子:0.71
  • 创刊:1992
  • 周期:月刊
  • 发行:上海
  • 语言:中文
  • 邮发:4-613
  • 全年订价:336.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消化系统疾病
肝脏杂志   2013年3期文献
  • 肝癌缺失基因1甲基化及其表达在二乙基亚硝胺诱导大鼠肝癌发病中的机制

    目的 探讨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trosamine,DEN)诱导的大鼠肝癌模型肝组织肝癌缺失基因1(DLC1)启动子甲基化及其蛋白表达的可能机制.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25)、模型组(n=40).除正常对照组外,模型组在1~12周饮用含DEN 80 mg/L的饮水以诱癌(每日8 mg/kg),共12周.于20周时大鼠全部剖腹取肝,观察肝脏外观,计算病死率和腹水生成率,应用MSP法检测各组肝组织DLC1启动子甲基化和非甲基化;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组织DLC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在20周实验结束时,正常大鼠无死亡,而模型大鼠死亡率为10%(4/40),20周时模型组腹水发生率为22.2%(8/36).至第20周,模型组成瘤率达到100%.MSP结果表明,模型组肝癌组织DLC1甲基化率达91.67%,而正常组肝组织甲基化率为1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肝组织DLC1蛋白表达较正常组下调.结论 DLC1启动子甲基化及DLC1的表达下调与DEN诱导的大鼠肝癌发病密切相关,其机制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张斌;李琦;殷佩浩;高虹;赵成根;范忠泽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2型糖尿病大鼠肝损伤及氧化应激的变化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肝组织损伤的机制.方法 35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5只和糖尿病组20只,分别喂以标准饲料和高脂饲料,8周后通过口服糖耐量试验、胰岛素敏感指数,证实是否产生胰岛素抵抗.出现胰岛素抵抗的大鼠注射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以诱导2型糖尿病(DM).成模大鼠继续用高脂饲料喂养4周,每组随机取10只大鼠,股动脉采血并留取部分肝组织.检测血清AST、ALT活性和总胆汁酸含量,ELISA检测肝组织中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Real time PCR检测解偶联蛋白2(UCP2)、IL-18和巨噬细胞来源趋化因子(MDC)的mRNA表达.结果 与对照(Con)组相比,DM组大鼠血清AST、ALT活性升高(P<0.01),总胆汁酸水平增加(P<0.01);DM组大鼠肝组织CAT和SOD活性明显降低(P<0.01),MDA含量增加(P<0.05);DM组大鼠肝组织UCP2、IL-18和MDC的mRNA表达增加(P<0.01).结论 2型糖尿病状态下,氧化应激异常,存在特异性免疫反应,从而引起肝组织损伤.

    作者:王晓凌;王健华;杜丽敏;赵瑞巧;李兵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近5年肝病住院患者疾病谱的构成及变迁

    目的 探讨南京市第二医院近5年肝病住院患者疾病谱的构成及变迁,为肝病患者的治疗及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对我院肝病科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肝病住院患者疾病构成情况进行回顾性研究,按年度统计出各种肝病住院患者的数量,对前五位的病种进行顺位排序,分析近5年来肝病的构成动态变化.结果 前五位肝病病种依次为: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戊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共占肝病住院人数的76.05%~73.72%;分别占住院总人数的41.26%~30.42%、22.91%~20.19%、4.14%~14.96%、4.39%~3.27%、3.35%~4.88%.慢性乙型肝炎虽然一直位居第一位,但所占肝病住院人数百分比逐年下降,肝硬化的发病人数呈平稳状态;肝癌的发病率持续升高,丙型肝炎住院人数增加;不明原因导致的肝炎占总住院人数无明显下降,约占肝病住院人数的2.5%.肝病住院逐年增多;好转治愈率逐年升高.肝衰竭的患者以慢性肝衰竭为多,其次为亚急性肝衰竭,急性肝衰竭人数少.结论 由于近几年核苷(酸)类药物的使用,慢性乙型肝炎住院人数虽然仍占第一位,但住院人数在逐年下降;抗病毒药物可以减少肝炎的复发,不能减少肝癌的发生;丙型肝炎、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肝癌呈上升趋势.

    作者:潘剑;郭银燕;俞海英;丁巧云;曹兴国;杨觉民;张小玉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血清GP73和AFP单项与联合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价值

    目的 探讨血清高尔基体糖蛋白73 (GP73)和甲胎蛋白(AFP)单项与联合诊断原发性肝癌(PHC)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1年5月至2012年9月在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住院的160例PHC、130例肝硬化、108例慢性肝炎患者和100名健康体检者,用ELISA定量检测血清GP73含量,电化学发光法平行测定AFP,并评价GP73单项和联合AFP诊断PHC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PHC组血清GP73为282.0(163.6~366.7)μg/L,肝硬化组为211.8(107.5~295.7)μg/L,慢性肝炎组为100.3(61.8~191.3)μg/L,健康对照组为58.3(43.4~83.6)μg/L,经Kruskal-Wallis检验,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Mann-Whitney检验,PHC组分别与肝硬化、慢性肝炎及健康对照组比较,GP73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GP73诊断PHC的敏感度[82.5%(132/160)]高于AFP[66.3%(106/160),x2=4.65,P<0.05];GP73诊断PHC的特异度[63.3%(214/338)]低于AFP[88.7% (300/338),x2 = 28.91,P<0.05].160例PHC患者中,AFP阴性者54例,其中GP73检出阳性44例,GP73检测AFP阴性肝癌患者阳性率为81.5%;PHC组中GP73阴性者28例,其中AFP检出阳性18例,AFP检测GP73阴性肝癌患者阳性率为64.3%.2项指标串联检测诊断PHC的特异度[95.9%(324/338)]高于单项AFP[88.7% (300/338),x2=6.00,P<0.05];2项指标并联检测诊断PHC的敏感度[93.8%(150/160)]高于单项GP73[82.5%(132/8 160),x2=4.84,P<0.05].PHC患者合并HBV感染104例、HCV感染20例和无病毒感染36例,GP73浓度分别为309.5(170.5~370.5)、351.0(274.7~397.9)、210.1(156.8~306.7)μg/L,经Kruskal-Wallis检验,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4.0,P>0.05).结论 GP73和AFP单项诊断PHC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具有较好的互补性,并联检测能有效避免一些AFP阴性漏检病例.

    作者:郑盛;唐映梅;杨晋辉;尤丽英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白蛋白联合腹腔置管持续引流与利尿剂治疗肝硬化难治性腹水的比较分析

    目的 观察白蛋白联合利尿剂与白蛋白联合腹腔置管持续引流治疗肝硬化难治性腹水的疗效差异.方法 收集100例肝硬化难治性腹水患者,随机分为利尿剂组和腹腔置管持续引流组.利尿剂组60例,每日静脉滴注白蛋白10 g加速尿20 mg,疗程为14 d,同时对40例肝硬化难治性腹水患者进行腹腔置管持续引流,每周3次,每次放腹水3 000 mL,联合每日滴注白蛋白10 g,两者同时加上保肝、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限钠限水等措施进行治疗,观察腹水消退及生化检查情况.结果 治疗后腹腔置管持续引流组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减轻,腹水的治疗前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尿量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白蛋白联合腹腔置管持续引流是治疗肝硬化难治性腹水的一种相对有效的方法.

    作者:杨芳;胡志军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相关临床病理学因素及预后分析

    目的 探讨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SCLM)的相关临床病理学因素及预后因素.方法 收集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结直肠癌病例171例,其中SCLM 55例,无肝转移116例.采取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分析SCLM的相关临床病理学因素.Kaplan-Meier法分析SCLM患者的预后因素.结果 血清CEA水平、原发肿瘤血管侵犯、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肿瘤位置是SCLM的相关因素(P均<0.05).肝转移瘤分布和术后化疗是影响预后的因素,即肝转移瘤局限在半肝(P<0.001)和术后进行规范化化疗(P<0.001)的患者预后更好.结论 SCLM与原发肿瘤的进展有关,伴有相关因素异常的结直肠癌患者应密切筛查有无同时性肝转移.SCLM患者术后应积极行规范化化疗并密切随访.

    作者:喻昊;刘凯;段纪成;李哲;张博;张晓康;杨家和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下调AMP激活蛋白激酶对肝细胞脂类代谢的影响

    目的 探讨HCV核心蛋白对AMP激活蛋白激酶(AMPK)表达及肝细胞脂类代谢的影响.方法 表达HCV核心蛋白的质粒转染HepG2细胞.分别应用液体闪烁计数仪、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Western印迹检测AMPK活性、mRNA及蛋白的表达.试剂盒检测三酰甘油、总胆固醇(TC)的含量,液闪计数仪检测脂肪酸β氧化速度,流式细胞仪、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黄嘌呤氧化酶法分别测定活性氧(ROS)、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RT-PCR检测AMPK下游调节脂类代谢的基因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REBP)-1c、脂肪酸合成酶(FAS)、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SREBP-2、羟甲基戊二酸单酰CoA还原酶(HMGR)、羟甲基戊二酸单酰CoA合成酶(HMGS)、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活化受体(PPAR)α、PPAR y、肉碱脂酰转移酶1(CPT1) mRNA水平.结果 与转染空载体的HepG2细胞相比,表达HCV核心蛋白HepG2细胞AMPKα2活性(0.2±0.05比1.0±0.2,t=9.505,P<0.01)、AMPK α2 mRNA(0.3±0.1比1.0±0.3,t=5.422,P<0.01)及磷酸化-AMPK蛋白的表达水平(0.25±0.05比0.6±0.2,t=4.159,P<0.01)明显下降,细胞内三酰甘油含量[(78.5±20.5)μg /mg比(40.5±11.0)μg /mg,t=4.078,P<0.01]和TC含量[(52.5±13.0)μg /mg比(32.0±8.5)μg /mg,t=3.233,P<0.01]明显升高,脂肪酸β氧化速度[(1.80±0.40) nmol·mg-1·h-1比(3.10±0.60)nmol· mg-1·h-1,t=4.416,P<0.01]明显减慢,ROS水平(3.8±0.7比1.0±0.2,t=9.421,P<0.01)明显升高,MDA含量[(8.50±2.40) nmoI/mL比(3.00±0.60) nmol/mL,t=5.446,P<0.01]明显升高;SOD活性[(9.60±2.50) U/mL比(15.50±3.00)U/mL,t=3.764,P<0.01]明显降低.脂肪酸、胆固醇合成的相关基因SREBP-1cmRNA水平(1.9±0.4比1.0±0.3,t=4.409,P<0.01)、FAS mRNA水平(3.0±0.6比1.0±0.3,t=7.303,P<0.01)、ACC mRNA水平(2.6±0.5比1.0±0.3,t=6.721,P<0.01)、SREBP-2 mRNA水平(2.3±0.5比1.0±0.2,t=5.913,P<0.01)、HMGR mRNA水平(1.9±0.4比1.0±0.2,t=4.929,P<0.01)和HMGS mRNA水平(2.6±0.7比1.0±0.2,t= 5.383,P<0.01)明显升高,脂肪酸β氧化的相关基因PPARα mRNA水平(0.3±0.1比1.0±0.3,t=6.971,P<0.01)和CPT1A mRNA水平(0.4±0.1比1.0±0.2,t=6.573,P<0.01)明显下降.结论 HCV核心蛋白下调AMPK活性及表达,改变其下游调节脂类代谢相关基因表达,增加三酰甘油和TC合成,减少脂肪酸β氧化,增加脂质过氧化,导致肝细胞脂类代谢紊乱.

    作者:孙丽杰;李树臣;赵勇华;于建武;康鹏;刘伟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转化生长因子β及其下游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对大鼠肝脏前体细胞的作用比较

    目的 了解转化生长因子(TGF)β及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对大鼠肝脏前体细胞(WB-F344)的作用.方法 不同浓度的重组人TGFβ和CTGF直接刺激WB-F344细胞,观察两种细胞因子对细胞活性的影响,检测间质细胞活化标志物α-平滑肌激动蛋白(α-SMA)和金属基质蛋白酶抑制物(TIMP)-1、Ⅰ型胶原(collagen Ⅰ)、Ⅲ型胶原(collagen Ⅲ)等细胞外基质标志物mRNA的表达.检测α-SMA的蛋白表达.观察α-SMA的免疫荧光表达.结果 TGFβ及CTGF对WB-F344细胞的增殖均有抑制作用,其中TGFβ的抑制作用更明显.10 ng/mL TGFβ可显著提高前体细胞α-SMA、TIMP-1、collagen Ⅰ、collagen Ⅲ的mRNA的表达,分别为对照组的10.1、3.0、5.0和5.1倍(P<0.05),而CTGF对上述指标影响不大.在蛋白水平上,TGFβ和CTGF均可增加前体细胞表面α-SMA蛋白的表达.免疫表型方面,1 ng/mL和10 ng/mL的TGFβ及CTGF均可增强α-SMA的荧光强度.结论 TGFβ及CTGF均可抑制大鼠肝脏前体细胞增殖,并增加α-SMA蛋白及荧光的表达,而在α-SMA、TIMP-1、collagen Ⅰ、collagen Ⅲ的mRNA表达上二者作用不同.

    作者:佟小非;杨爱婷;孙亚朦;赵文姗;王萍;刘天会;丛敏;尤红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不饱和脂肪酸对NASH大鼠内脂素的调节作用

    目的 探讨多不饱和脂肪酸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大鼠内脂素(visfatin)的调节作用.方法 随机将32只大鼠分成4组,正常组给予普通饲料喂养,模型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给予高脂饲料建立NASH模型.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在喂养8周后加用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干预(0.5 g/d,1.0 g/d),12周后处死大鼠.比较各组大鼠体质指标及肝组织学改变,检测空腹血糖、肝酶、三酰甘油及总胆固醇(TC)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visfatin水平,实时荧光PCR方法检测mRNA表达情况,Western印迹检测蛋白量.结果 12周后模型组大鼠体质和生化指标均显著高于正常组,病理证实NASH;药物组数值介于两组之间,与模型组相比,高剂量组体质值、ALT和TC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大鼠visfatin呈高表达,与正常组比较,P<0.01.多不饱和脂肪酸下调大鼠血清visfatin、肝脏visfatin蛋白量及mRNA表达,且与剂量正相关.对照模型组,高剂量组visfatin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isfatin参与NASH的发生发展,多不饱和脂肪酸具有改善visfatin表达的能力.

    作者:丁雯瑾;范建高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及影响因素

    目的 进一步了解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达到持续病毒学应答的影响因素.方法 分析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治疗37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基线特征及疗效,采用单变量分析及Logistic回归法进行变量筛选,探索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的影响因素.结果 37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24~48周,停药后随访24周有11例(30%)患者达到持续病毒学应答.用单变量分析及Logistic回归法进行变量筛选发现,与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持续应答有关的独立变量为治疗基线ALT水平(优势比为6.95,P=0.008)及治疗24周HBV DNA水平(优势比为4.83,P=0.02),治疗前肝脏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对治疗结果无显著影响,其他如病毒基因型、感染方式、年龄、体质量对持续应答无显著影响.结论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基线ALT水平以及接受治疗24周HBV DNA的水平对预测抗病毒的疗效有显著意义.

    作者:安宝燕;蔡伟;王晖;俞红;郭清;谢青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ALT≤2倍正常值上限的HBeAg+/-慢性HBV感染者肝脏病理及临床特征

    目的 对比ALT≤2倍正常值上限(ULN)的慢性HBV感染者中,HBeAg阳性与HBeAg阴性患者肝组织病理学及临床改变的差异,并寻找这两部分患者中与肝组织学改变相关的因素.方法 将196例患者分为HBeAg阳性组136例与HBeAg阴性组60例,对比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血清ALT、HBV DNA定量、脾脏厚度、门静脉内径、肝脏炎症活动度、纤维化程度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这两部分患者中,不同肝脏病理改变时上述临床资料的变化.结果 HBeAg阳性患者肝脏炎症改变在G1-G2级,纤维化程度在S0-S2期,其中G2、S2者分别为70例(51.5%)、14例(10.3%);HBeAg阴性患者,肝脏炎症改变在G1-G3级,纤维化程度在S0 S2期,其中G2、S2者分别为49例(81.7%)、19例(31.7%).HBeAg阴性患者的男性比例、年龄、血清ALT、HBV DNA定量及肝脏病变程度均明显高于HBeAg阳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HBeAg阳性患者中,随着肝脏炎症程度的加重,血清ALT、脾脏厚度、门静脉内径明显增加,而性别比例、年龄、HBV DNA定量无明显变化;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加重,脾脏厚度、门静脉内径明显增加,而性别比例、年龄、血清ALT、HBV DNA定量无明显变化.在HBeAg阴性患者中,随着肝脏炎症及纤维化程度的加重,男性比例、年龄、脾脏厚度、门静脉内径均明显增加,且血清ALT水平、HBV DNA定量随肝脏炎症程度的加重亦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以上两指标随肝纤维化程度的加重无明显变化.结论 对于ALT≤2×ULN的慢性HBV感染者,HBeAg阴性患者的肝脏病变明显重于HBeAg阳性患者,密切随访血清ALT、脾脏厚度、门静脉内径,有助于了解肝脏病理变化;对于HBeAg阴性患者,尤其是男性患者,应同时密切随访年龄、HBV DNA水平.

    作者:耿晓霞;林健梅;杨兴祥;黄仁刚;江南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干扰素IFNα-2a联合苦参素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观察

    本研究应用干扰素IFNα-2a联合苦参素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病例选择自2002年7月至2009年7月我院就诊的6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男47例,女21例,年龄18~50岁,平均年龄35.5岁,平均病程2.3年.诊断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标准[1].全部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间性别、年龄、肝功能、病情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二、治疗方法治疗组34例,给予苦参素胶囊(天晴复欣,江苏正大天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口服,0.2 g/次,3次/d,共6个月.干扰素(IFNα-2a,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300万单位,隔日皮下注射,治疗12个月;对照组34例,干扰素(IFNα-2a,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300万单位,隔日皮下注射,治疗12个月.

    作者:余建国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补体系统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丙型肝炎是当前世界一个突出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全球约1.2亿人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CV)[1].获得性免疫,尤其是T细胞免疫被认为在HCV感染清除中发挥着主要作用,但在部分HCV感染清除过程并未观察到T细胞免疫反应以及中和抗体的产生[2],并且免疫球蛋白缺乏症患者HCV感染后亦可表现为病毒持续被清除[3],提示机体免疫在清除HCV感染的过程中除了获得性免疫外,先天性免疫可能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补体系统是先天性免疫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连接先天性免疫与获得性免疫的桥梁.本文就补体系统与HCV感染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杭小锋;徐文胜;缪晓辉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Bcl-2家族与肝再生

    Bcl-2家族成员是参与调控凋亡信号通路的重要蛋白质.该家族的抗凋亡和促凋亡成员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来改变线粒体外膜的通透性,诱导或抑制线粒体内容物如细胞色素c、凋亡诱导因子等的释放,从而决定细胞是否发生凋亡.通过研究啮齿类动物手术切除后肝再生模型的基因表达情况,已经发现有多个Bcl-2家族成员参与其中.本文主要阐述目前Bcl-2家族成员对肝再生的影响及其调节机制.一、Bcl-2家族的基本情况凋亡相关蛋白Bcl-2家族参与调控线粒体凋亡途径,在功能上划分为促凋亡(pro-apoptosis)和抗凋亡(anti-apoptosis)两个亚家族.促凋亡和抗凋亡成员之间通过复杂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和双方的比例构成变化,来调控凋亡信号通路的启闭.此外还可根据家族成员拥有Bcl-2同源结构域(BH,Bcl-2homology domain)的多寡,在结构上划分为多BH和单BH(BH3-only)两类分子,目前发现全部BH3-only分子都促进细胞凋亡,而多BH分子却兼而有之(图1).

    作者:陈松;储智勇;汪家春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细胞自噬与肝脏疾病

    自噬,又称为细胞的自体溶解,是细胞生长、分化、存活和自我平衡的重要途径,是细胞内的物质成分利用溶酶体被降解过程的统称.细胞在缺乏营养和能量供应时,部分细胞质与细胞器被包裹进一种特异性的双层膜或者多层膜结构的自噬体(autophagosome)中形成自噬体,再与溶酶体融合形成自噬溶酶体(autolysosome),胞质和细胞器成分在这里被降解为核苷酸、氨基酸、游离脂肪酸等小分子物质,这些小分子物质可以被重新利用合成大分子或者合成ATP.近来有大量文献显示,自噬参与肝脏疾病的多个领域,本文就自噬及其在肝脏疾病中的作用作一综述.一、自噬概述自噬依据生理功能和溶酶体物质转运方式不同,可分为以下3种:(1)大自噬:由内质网来源的膜包绕待降解物形成自噬体,然后与溶酶体融合并降解其内容物,目前以大自噬的研究为深入;(2)小自噬:溶酶体的膜直接包裹长寿命蛋白等,并在溶酶体内降解;(3)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Chaperone Mediated Autophagy,CMA):胞质内蛋白结合到分子伴侣后被转运到溶酶体腔中,然后被溶酶体酶消化.大自噬可以分为分隔膜形成、自噬体形成、自噬体的运输融合和自噬体的降解4个过程[1].

    作者:魏琳琳;周莉;任锋;段钟平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2012年ESAL酒精性肝病临床实践(指南)更新要点介绍

    酒精性肝病(ALD)是欧洲晚期肝病的主要原因,远高于乙肝、丙肝和原发性胆汁淤积性肝硬化.因此,欧洲肝病研究协会(ESAL)以2010年雅典ALD专题会议提出的重点为依据,制定了ALD临床实践,提出了一些比较新的观点,并发表于Journal of Hepatology 2012年第57卷第2期.现将指南的更新要点做一简要介绍.

    作者:孙福荣;王炳元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HBV和TLR2介导的天然免疫应答相互作用:恢复TLR2功能能否成为一种新的治疗选择?

    和其他许多慢性病毒感染一样,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HBV持续复制是病毒逃脱免疫应答的结果.在免疫耐受期,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虽然肝内HBV复制活跃,常伴有高病毒血症,但是由于只有极少感染细胞受到细胞毒性免疫细胞攻击,这些患者并没有出现明显的肝损伤.这种情况发生的机制尚不明确,涉及因素十分复杂,其中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反应是参与因素之一.天然免疫反应对细胞的适应性免疫应答至关重要,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HBV可能在上游减弱了诸如病原体识别受体(PRR)-病原体相关模式分子(PAMP)之间的免疫反应.肝内的天然免疫反应可由免疫专职细胞(如树突状细胞、库普弗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NK T细胞)介导,也可由非专职细胞如肝细胞介导,HBV在肝细胞中复制,并产生病毒PAMPs.PRRs是识别受感染生物体内病原体的主要细胞受体,包括细胞(或内涵体)表面相关分子如Toll 样受体(TLR)和细胞质相关分子如RIG样或NOD样受体.病毒通过下调PRRs表达,阻止PRR-PAMP相互作用或干扰其下游的信号通路,破坏PRRs的功能,从而持续逃避天然免疫,导致病毒感染的慢性化.

    作者:王芳;韩涛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胆管的发育:临床肝病学家的基础理论

    胆管发育紊乱会诱发许多胆管病.其特征是胆管结构中遗留有胎儿期的胆管结构.由于肝脏修复会利用胚胎期表达的许多自分泌和旁分泌信号机制,因此胆管的发育过程也与获得性肝病相关.一、肝脏发育中胆管形态学的发生腹前肠内胚层的囊状肝憩室衍生的肝芽,发育为肝脏.腹前肠内胚层发育出两个突起性结构,头支形成肝内胆管,尾支产生肝外胆管.

    作者:曹中伟;陆伦根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乙型肝炎HBeAg与HBV DNA定量关系的探讨

    目前HBV DNA和HBeAg的存在及其水平是反映HBV感染及传染性强弱的直接可靠的指标,是临床上指导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治疗及预测疗效的重要依据.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荧光免疫技术的发展,HBV脱氧核糖核酸及其血清标志物检测已由过去的定性检测发展到现在的定量检测.近年来关于HBeAg与HBV DNA定量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多,在此,我们就HBeAg与HBV DNA的定量关系进行分析与探讨.一、HBV DNA与HBeAg的形成过程HBV DNA的复制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肝细胞核内,部分双链环状HBV DNA(rcDNA)进入肝细胞核后,在宿主酶的作用下,以负链DNA为模板延长正链,形成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然后以cccDNA为模板,在宿主RNA聚合酶Ⅱ的作用下,转录成几种不同长短的mRNA,其中3.5 kb的mRNA含有HBV DNA序列上全部遗传信息,称为前基因组RNA(pgRNA);第二阶段,在肝细胞质中,pgRNA被转运至肝细胞质,pgRNA和DNA聚合酶一起被核壳蛋白(HBcAg)包裹形成病毒核心,在核心颗粒内,pgRNA作为模板,在DNA聚合酶介导下,合成负链DNA;再以负链DNA为模板,合成正链DNA,形成子代的rcDNA,胞质中的子代rcDNA也可进入肝细胞核内,再形成cccDNA,维持cceDNA池并继续复制.另外一部分mRNA转译病毒蛋白:HBcAg、HBeAg、HBsAg、P蛋白、X蛋白[1].

    作者:李金娥;陈新月 刊期: 2013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