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吲哚美辛防治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所致流感样症候群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纳入117例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随机分为三组:第一组在注射干扰素前2小时口服吲哚美辛片25毫克;第二组在注射后2小时口服吲哚美辛片25毫克;第三组不给哚美辛片口服。观察吲哚美辛防治流感样症候群的效果及安全性。结果吲哚美辛防治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引起的发热中有明显作用(P <0.05),特别是在注射前2小时服用的效果更佳(P <0.001)。吲哚美辛干预组寒战、头痛、肌肉酸痛、乏力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低,但未达到显著性水平(P >0.05)。结论慢性丙型肝炎接受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时在干扰素注射前2小时给予25毫克吲哚美辛口服能明显抑制发热,降低寒战、头痛、肌肉酸痛、乏力发生的几率。
作者:黄德东;朱飞燕;王少扬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治疗前后肝功能及血清心肌酶指标表达变化。方法统计分析我院新生儿科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85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研究组患儿的 AST、ALP、GGT、CK、LDH、a-HBD 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但两组新生儿的 ALT、Alb 水平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 >0.05);研究组患儿治疗后的 AST、ALP、GGT、CK、LDH、a-HBD 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 <0.05),但治疗前后的 ALT、Alb 水平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 >0.05)。结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很少损害肝细胞,但是会损害肝脏一些功能及心肌,损伤是可逆的,能够在及时的治疗下有效恢复。
作者:张维先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评价胆酸治疗脂肪代谢障碍伴有肝脂肪变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南充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2012年1月份至2014年1月份期间就诊的脂肪代谢障碍患者,分别测定胆酸治疗前和治疗后3月、6月肝脂肪变的相关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并通过呕吐、腹泻、胃肠胀气、胃肠炎等指标来评估口服胆酸的安全性。结果与治疗前相比,经胆酸治疗3月和 6月后,肝脏甘油三酯含量虽然有所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7%±5.2%,13.5%±7.2%,15.9%±5.8%;P <0.05)。其他次要指标如体重、血糖、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AST、ALT、GGT 的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83例患者经胆酸治疗后除9例出现轻中度腹泻和胃肠胀气外,耐受性总体较好。结论胆酸不能有效降低脂肪代谢障碍患者的肝脏甘油三酯含量,但人体对其耐受性较好。
作者:李世清;周晓晴;杜宗汉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 HBV 共价闭合环状 DNA(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DNA,cccDNA)与肝组织HBV cccDNA、血清 HBV DNA 的关系及意义。方法从本院2011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乙型肝炎患者中随机选择69例进行研究。结果15例肝组织及其血清标本中,HBV cccDNA 阳性检出率方面,血清标本显著低于肝组织,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3,P <0.05)。肝组织 HBV cccDNA 和血清中 HBV cccDNA 水平以及血清 HBV DNA 水平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r=0.62,r=0.72,均 P <0.05)。随着 HBV DNA 水平的升高,血清 HBV cccDNA 拷贝数呈现出不断增大的情况,二者水平之间呈正相关关系(r=0.82,P <0.05)。69例血清标本中,HBV DNA≥105拷贝/mL 的高水平组的血清 HBV cccDNA 阳性检出率达到96.6%,显著高于 HBV DNA 水平较低组(103拷贝/mL≤HBV DNA<1×105拷贝/mL)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7,P <0.05)。69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标本中,随着病程的不断进展,HBV cccDNA 检出率呈现出不断上升的情况,其中肝癌组的检出率高,不同病程之间的阳性检出率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乙型肝炎血清 HBV cccDNA 可间接反映出患者肝组织内的 HBV cccDNA 情况,与 HBV DNA 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且与病程有关。
作者:张房英;吴启文;赖小丽;熊晓英;姚叶萍;黄莉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究重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其肝损害表现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研究,分析2009~2011年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ICU 收治的、入院时无肝部受累的成人肿瘤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法 II(APACHE Ⅱ)评估其重症严重程度与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白蛋白(ALB)、总胆固醇(TC)等15项肝功能指标变化的相关性。结果在符合条件的37例重症患者,APACHE Ⅱ评分与肝损害程度有密切相关性,尤其是 PT、PTA、ALB、白蛋白/球蛋白(A/G)、甘油三酯(TG)、乳酸脱氢酶(LDH)等11项肝功能指标(P <0.05,|rs|>0.5)。结论肝损害程度与重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临床医生应及时根据病情进展采取相应的护肝措施。
作者:周宇航;殷坤;赵擎宇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 HBVx 蛋白(HBV x protein,HBx)与 p300CBP、Smad2蛋白在乙肝相关性肝细胞癌中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通过乙肝相关性肝细胞癌组织的病理标本和转染乙肝病毒(HBV)x 基因的人肝细胞株两部分试验,分别检测 HBx、Smyd2、p300/CBP 的表达,分析 HBx、Smyd2、p300/CBP 之间表达的相关性。结果较之癌旁组织,肝癌组织中HBx 的表达显著增高,Smyd2、p300/CBP 的表达则显著下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且经 Pearson 相关性分析,HBx 与 Smyd2和 p300/CBP 在乙肝相关性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具有较高的一致性(P <0.05)。结论 HBx 与p300CBP、Smad2蛋白在乙肝相关性肝细胞癌中的表达之间有一定相关性。
作者:王宏利;沙小莹;郭雅玲;张新昀;罗改云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 IFN-γ、IL-10、CD19+水平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毒载量的相关关系。方法收集感染科2012年6月到2014年2月的门诊及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0例,同时选取在我院体检正常或者非肝炎病毒感染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荧光定量 PCR 法定量病毒载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双抗体法检测 IFN-γ、IL-10水平及荧光染色测定CD19+水平,分析 IFN-γ、IL-10、CD19+水平与 HBV DNA 定量相关关系。结果病例组的 IFN-γ水平低于对照组,而 IL-10与 CD19+高于对照组中的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HBV DNA 定量、IFN-γ、IL-10、CD19+水平在 HBV DNA 阴性、低拷贝、高拷贝间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高拷贝与低拷贝组中 HBV DNA 定量、IL-10及 CD19+水平高于 HBV DNA 阴性组中水平,IFN-γ低于 HBV DNA 阴性组中的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高拷贝HBV DNA 定量、IFN-γ、IL-10、CD19+水平与低拷贝间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IFN-γ与 HBV DNA 定量间呈负相关关系(r=-0.367,P <0.05),IL-10和 CD19+水平与 HBV DNA 定量间呈现正相关关系(IL-10 r=0.362、CD19+ r=0.348,P <0.05)。结论 IFN-γ水平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毒载量呈现负相关关系、IL-10、CD19+水平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毒载量间呈现正相关关系,因此 IFN-γ、IL-10、CD19+水平可以作为乙型肝炎患者发生炎症特异指标。
作者:吴敏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 HBV 前 C 区1896位点和/或 BCP1762、1764位点变异对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早期应答的影响。方法选择5例 HBV PC1896和/或 BCP1762、1764位点发生变异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和/或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观察患者治疗12周、24周、48周时 HBsAg、HBeAg、HBV DNA、ALT 的变化。结果5例患者使用聚乙 二 醇 干 扰 素α2a 和/或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后12周、24周 均 发 生 了 应 答。结论 HBV PC1896和/或BCP1762、1764位点发生变异作为亚洲人群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治疗取得早期应答的预测因素。
作者:胡晨波;金宏慧;李仲平;陈晓蓉 刊期: 2015年第04期
原发性肝癌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据WHO 统计,全球每年新发肝病病例100~150万例,全球45%以上的肝癌患者在我国。临床上一经诊断多为晚期,已失去手术治疗机会,采取多种方法治疗后总体疗效差,死亡率高,因而被称为“癌症之王”。癌症相关性疲劳往往是持续的,有别于正常人的疲劳。因此,应用科学有效的测评方法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相关性疲劳程度及症状进行评估,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何建媚 刊期: 2015年第04期
患者,女,21岁,安徽省临泉县人。因“体检发现贫血、脾大十天”入院。患者于2014年7月14日因上呼吸道感染到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就诊,查血常规:WBC 3.64×109/L、N 0.745、RBC 3.56×1012/L、HGB 96 g/L、PLT 47×109/L。进一步查肝功能:TP 60.5 g/L,A/G 36.5/24 g/L,TBil/DBil 5.7/2.9μmol/L,ALT 13 U/L、AST 16 U/L、ALP 33 U/L、GGT 11 U/L,GLU 4.86 mmol/L,血脂:CHOL 3.14 mmol/L, TG 0.72 mmol/L;肾功能:Cre 48.8μmol/L、Bun 2.3 mmol/L,电解质:Na+139 mmol/L、K+4.18 mmol/L、Cl-102.2 mmol/L、CO2-CP 24.722 mmol/L、Ca 2.06 mmol/L、P 1.39 mmol/L;腹部彩超提示:1、肝内回升增粗,2、胆囊壁弥漫性增厚,回升增强(水肿可能),3、脾大,脾门静脉增宽,4、腹水,5、胰腺及双肾未见明显病变;骨髓穿刺提示:1、骨髓增生活跃,粒红比例减低,2、粒系各阶段细胞均可见,可见早期细胞,3、红系以中晚期细胞为主,可见早幼红细胞、大小幼红细胞、巨幼红细胞,4、巨核细胞数量形态正常,5、未见含铁血黄素沉着,铁染色阴性;腹部 CT 平扫+增强提示:1、肝脏形态异常,考虑肝硬化、脾大,可疑食管下端-胃小弯侧静脉曲张,2、腹水;电子胃镜提示:1、食管、贲门:距门齿25 cm 可见一条曲张静脉,呈团簇状,红色征阳性,2、胃底:食管曲张静脉延伸至贲门下小弯侧,呈串珠样改变,红色征阴性;提示:1、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中度),2、慢性萎缩性胃炎;HBV DNA <1000拷贝/mL。患者于2014年7月23日返回原籍并来我院住院治疗,入院时患者无明显不适主诉;体格检查:营养中等,步入病房,自动体位,查体合作。神志清楚,精神佳,应答切题,定向力、记忆力、计算力正常。轻度贫血貌,皮肤、巩膜无黄染,肝掌阴性,未见蜘蛛痣。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心肺未见异常。腹部平,未见腹壁静脉曲张,全腹软,无压痛、反跳痛,肝右肋下未及,剑突下未及,墨菲氏征阴性,脾左肋下约8 cm、质硬,肝上界位于右锁骨中线第Ⅴ肋间,肝、脾、双肾区无叩痛,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水肿。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征未引出。扑翼样震颤阴性。入院后查:血常规:WBC 1.54×109/L、N 0.689、RBC 3.4×1012/L、Hb 90 g/L、PLT 30×109/L,肝功:TP 76.4 g/L,A/G 48.5/27.9 g/L,TBil/DBil 9.2/3.0μmol/L,ALT21 U/L、AST31 U/L、ALP 47 U/L、GGT 20 U/L;肾功:Cr 48μmol/L、Bun 5.6 mmol/L,电解质:Na+141 mmol/L、K+3.5 mmol/L、Cl-103 mmol/L、Ca 2.37 mmol/L、P 1.08 mmol/L;PT/PA 11.6/92.9%,HBV M:HBsAg (-)、抗-HBs (+)、HBeAg (-)、抗-HBe(-)、抗-HBc (-);尿常规、大便常规:正常;AFP 30ng/mL,CA-12538U/L,CA-1994.29U/L;FT3、FT4、TSH 正常;自身免疫性肝病抗体:阴性;眼科检查:K-F 环阴性;血铜蓝蛋白0.16 g/L。为明确病因,于2014年7月30日在彩超引导线进行肝穿刺活检,标本送解放军三0二医院病理科。
作者:刘雯;李丽军;李卫;陈萍等 刊期: 2015年第04期
患者,男性,32岁,因反复巩膜黄染7年,于2012年2月28日入院。患者多次查血生化提示:总胆红素(Tbil)波动于50~80μmol/L,余指标正常;先后至多家医院就诊未能明确诊断,未予治疗。入院体检:神清合作,巩膜轻度黄染,未见肝掌蜘蛛痣,腹平坦、肝脾未触及。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正常,网织红细胞计数正常,葡萄糖6-磷 酸 脱 氢 酶 正常、Hams 试验(-)、Coombs 试验(-),尿含铁血黄素(-),抗-HAV-IgM (-)、HBV(-)、HCV(-)、抗-HEV-IgM(-)、巨细胞病毒(-)、EB 病毒(-)、抗核抗体(-)、自身免疫性肝病抗体全套(-)、甲胎蛋白(-),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正常,肾功能正常,腹部 B 超及CT 未见明确占位性病变,ALT、ALP 正常,Tbil 74.2μmol/L,非结合胆红素(Ibil)59.4μmol/L。临床排除溶血性黄疸、梗阻性黄疸、病毒性肝炎及自身免疫性肝病,考虑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因反复多次血生化均提示胆红素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拟诊为 Gilbert 综合征,建议肝活检帮助诊断,患者未予接受,故予苯巴比妥60 mg、每日3次、疗程2周,2012年3月26日复查血生化,TBil 降至25μmol/L。
作者:尧颖;徐智媛;王辉;高建鹏 刊期: 2015年第04期
患者1,女性,40岁,已婚育,有一子,父亲肝癌病故。2012年3月21日体检发现 HBsAg(+),抗-HBc(+),HBV DNA 20.9×104拷贝/mL,ALT 65.0 IU/L,AST 47.0 IU/L,B 超示慢性肝损伤,无脾脏肿大,无肝硬化征象,甲、丙、丁、戊型肝炎血清标志物检查均为阴性,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建议采用HBV 特异性主动免疫疗法联合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3],经患者同意后,选用阿德福韦酯(代丁)10 mg 口服每日一次,特异性主动免疫疗法(乙肝疫苗40ug,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G-CSF)75μg,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rIL-2)、20万 IU皮下注射每月一次,经12周治疗后查 HBsAg 弱阳性,抗-HBc阳性,HBV DNA 1.0×103拷贝/mL,治疗到第18周 ALT 为239.0 IU/L,AST 119.0 IU/L HBV DNA 仍 为 1.0×103拷贝/mL,即给予静脉滴注复方甘草酸150 mg、苦黄40 mg 每日一次,2周后肝功能恢复正常,24周后复查 HBsAg 阴性、抗-HBs 阳性、抗 HBc 阴性,肝功能正常 HBV DNA 1.0×103拷贝/mL,即停止抗病毒治疗,特异性主动免疫治疗延续到一年半,随访2年半,检查 HBV DNA 1.0×103 HBsAg (-),抗-HBc(-),抗-HBs 仍为(+),ALT 正常。
作者:熊建成;陆志冲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过量饮用含糖饮料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可能关系。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选取经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体检部 B 超确诊、20~40岁的92例 NAFLD 男性患者及73名健康男性进行问卷调查,收集体质量、BMI、腰围、饮料消费品种及每周饮料消耗量等资料;并对照各种常见饮料的营养成分表,计算每周通过饮料摄入的碳水化合物总量,进行组间比较分析。结果20~40岁 NAFLD 男性患者人群含糖饮料消耗量较健康人群均显著升高(P <0.01),NAFLD 平均每日通过饮料摄入碳水化合物19.03 g,显著高于健康男性的11.57 g;NAFLD 男性患者喜爱的含糖饮料前三位依次为碳酸饮料类、茶饮料及凉茶类、果汁及果汁饮料类。结论过多的含糖饮料摄入可能是导致NAFLD 的重要危险因素。
作者:朱筱丽;胡义扬;冯琴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超声诊断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代偿期肝硬化的价值。方法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行肝活组织检查的 CHB 患者226例,收集患者 B 型超声资料,利用 Logistic 回归分析与代偿期肝硬化程度相关的指标,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ROC)评价 B 型超声诊断代偿期肝硬化的价值。结果超声指标中 SWV、门静脉主干内径、胆囊壁厚度、脾脏长径、脾脏厚度、脾脏面积、脾静脉内径、门静脉大流速共8项指标与肝脏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均相关。其中,SWV、门静脉主干内径、脾脏长径、门静脉大流速、脾静脉内径与组织学代偿期肝硬化独立相关,AUC 均>0.7。结论超声的部分影像学指标对预测组织学代偿期肝硬化有潜在的价值。
作者:张洁;刘丽丽;叶军;孙琳;吴旸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了解急性乙型肝炎(乙肝)合并胆汁淤积性肝病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8年6月至2014年4月的急性和慢性乙肝病例(115和263例),比较两组合并胆汁淤积性肝病的发生率,再将急性乙肝分为淤胆组23例和非淤胆组92例,比较两组年龄、性别、有无长期大量饮酒、住院天数、血常规、肝功能、HBV 血清学标志物、HBV DNA等,将有差异的指标做二元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急性和慢性乙肝合并胆汁淤积性肝病的比例分别为20.00%和1.14%(P =0.000)。急性乙肝淤胆组患者的年龄(48.87±7.63)岁、住院天数(34.6±11.3)d、外周血单核细胞比例16.34(8.1~30.00)%、HBeAg 效价34.30(0.37~1442.24)S/CO、HBV DNA 定量6.46×105(1.21×102 ~ 1.25×107)拷贝/mL,AST/ALT 0.51±0.20均高于非淤胆组(P <0.05);患者年龄、外周血单核细胞比例和 HBV DNA 水平是急性乙肝合并胆汁淤积性肝病的危险因素(OR 值分别为 1.09、1.16、3.24,P <0.05)。结论急性乙肝合并胆汁淤积性肝病的发生率较慢性乙肝高;患者年龄、外周血单核细胞比例和 HBV DNA 水平是急性乙肝合并胆汁淤积性肝病的危险因素。
作者:周海东;张思敏;袁小凌;赵琳;尹东林;许洁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分析奥沙利铂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5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9例单独使用 TACE 治疗;观察组29例奥沙利铂联合 TACE 进行治疗,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血清中 TNF-α、AFP、WBC、CEA 水平及肿瘤直径的变化,并记录治疗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统计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结果治疗后观察组 TNF-α、AFP、CEA 水平、肿瘤直径分别为(11.25±1.14)μg/L、(289.97±10.32)μg/L、(100.49±11.43)μg/L、(3.87±0.79)cm,各指标均减少,白细胞数目(5.08±1.31)×109个,几乎没有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观察者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生活质量、患者满意度均比对照组高,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奥沙利铂联合 TACE 可提高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生活质量和满意度,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疗效确切,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杨培民;徐洪燕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分析以黄疸为首发表现的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临床特点。方法选取 AIH 患者63例,其中以黄疸为首发表现的患者28例和非黄疸患者35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血清生物化学指标、免疫学指标及肝活组织病理。结果黄疸组与非黄疸组 AIH 患者相比,在免疫学指标、自身抗体阳性率、典型组织病理学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 =-0.224、0.318,χ2=0.053、0.237、0.129、0.051,P 均>0.05),而黄疸组 AIH 患者的肝肾功能指标、肝组织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胆管反应发生率、肝小叶中央区坏死程度明显高于非黄疸组(χ2=12.504、0.026、0.009,Z =-2.213,P 均<0.05)。对本次试验中接受免疫抑制剂的 AIH 患者分别进行随访,达到生物化学缓解的患者有43例,用Kaplan-Meier 法对生物化学缓解率进行分析,黄疸组患者的累积生物化学缓解率为80.5%,中位缓解时间为25个月(95%CI :22.921~29.349);非黄疸组患者的累积生物化学缓解率为93.2%,中位缓解时间为8 个月(95% CI :4.150~9.9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139,P =0.008)。结论以黄疸为首发症状的急性 AIH 患者发生率较低,但肝组织损伤较为严重,治疗后缓解率较低。
作者:赖小丽;张房英;姚叶萍;吴启文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通过收集 TGFβ1刺激过的前体细胞条件培养基,观察其对 HSC 的影响。方法收集 TGFβ1预处理的前体细胞条件培养基,培养 HSC 细胞48 h,观察 HSC 活化程度及细胞外基质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经 TGFβ1刺激后的前体细胞形态明显变大变圆,胞质比例明显增加,核质比减少。去除 TGFβ1刺激后,发现 TGFβ1刺激超过24 h,前体细胞的上皮-间质转换发生逆转,表现为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蛋白表达量下降,24 h、36 h 及48 h 分别为对照组的1.31倍(P >0.05)、0.97倍(P =0.027)、1.08倍(P =0.058)。与对照组相比,TGFβ1刺激后前体细胞的条件培养基对 HSCs 的细胞形态无明显差别。进一步分析发现,TGFβ1刺激前体细胞6h 后,其条件培养基促使星状细胞α-SMA 及细胞外基质标志物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TIMP-1)在蛋白及基因水平上(分别为对照组的4.12倍及2.64倍)的表达;然而刺激超过24h 上述作用相反,在蛋白水平表现为α-SMA 表达降低而 TIMP-1的表达无明显变化,在基因水平α-SMA 及 TIMP-1均呈降低趋势(24 h、36 h、48 h 分别为对照组0.81倍及0.98倍、0.96倍及0.61倍、0.63倍及0.76倍)。结论去除 TGFβ1的刺激后,其诱导的上皮-间质转换可发生逆转,并在逆转过程中可影响星状细胞的活化。
作者:赵文姗;杨爱婷;孙亚朦;贾继东;尤红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建立 LC-MS/MS 法同时测定小鼠肝脏中10种游离型与结合型胆汁酸的浓度。方法肝组织样品匀浆经乙腈沉淀蛋白后进行 LC-MS/MS 分析,空白基质经活性炭(100 mg/mL)吸附获得,色谱柱为 Zorbax Eclipse XDB-C18柱(5μm,150 mm×4.60 mm),流动相为乙腈-含0.05%甲酸和4 mmol/L 乙酸铵溶液,梯度洗脱,流速1 mL/min,进样10μL,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SI)、负离子的多级反应模式(MRM)监测。结果在定量范围内,各胆汁酸的线性关系良好,检测时间较短(14 min),精密度、准确度、提取回收率等均符合要求。结论建立的方法灵敏度高、专属性好,可用于肝组织样品中胆汁酸浓度的测定。
作者:沈淑娇;张志荣;曾金;陈文文;过林;贺敏;吴雨;蒋健;裘福荣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索有效肝血流量(EHBF)对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ACLF)短期预后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 ACLF 患者的临床资料,以3个月内死亡为终点,在确诊 ACLF 后24 h 内采用脉搏染料光密度法测定 EHBF、ICGR15值,同时记录24 h 内各项临床化验指标。结果63例患者中21例死亡;EHBF 与 ALT、TBil、DBil 、Alb 、GGT有较好的相关性(r=-0.26、-0.37、-0.34、-0.29、0.48);提示 EHBF 是影响 ACLF 预后的主要相关因素之一,EHBF ROC 曲线下面积为0.669(95% CI :0.539~0.782),与 MELD 评分0.711(95% CI :0.510~0.758,P =0.07)相比无显著差异,而明显优于 CTP 分级的0.581(95% CI :0.495~0.738,P <0.01)和 KCH 标准0.554(95% CI :0.458~0.722,P <0.01);EHBF ROC 曲线截断值对预后预测也有一定价值,当 EHBF≤0.221时病死率为44.7%,EHBF>0.221时为16%(χ2=5.6,P =0.018)。结论 EHBF 能较准确预测 ACLF 患者的短期预后。
作者:吴婧;倪鎏达;张懿;江甫柱;孙双双;程明亮;傅青春;陈成伟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评价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效果。方法选择42例住院治疗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分为干细胞移植组20例和对照组22例,两组均予以相同的内科综合治疗,干细胞移植组加行经肝动脉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术,观察患者术后乏力、纳差、腹胀等主要症状的变化,检测移植术后4、8、12、24周肝功能、凝血功能等指标的变化,同期检测对照组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后观察期间的主要症状乏力、纳差、腹胀均有改善。20例干细胞移植组患者手术均成功,无特殊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术后8、12、24周干细胞移植组患者肝功白蛋白均较术前明显回升(P <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2周、24周细胞移植组凝血酶原活动度以及术后24周细胞移植组凝血酶原时间较术前明显改善(P <0.05),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术后12周、24周 Child 评分较术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经肝动脉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低蛋白血症及凝血功能。
作者:李梅;党双锁;田长印;翟嵩;贾晓黎;赵文学;张欣;潘国英;王媛;高宁 刊期: 2015年第04期
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与再出血起病急,病情危重,可导致死亡,对其发病的危险因素,一直是临床关注的重点和热点。本文就肝炎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与再出血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一、肝静脉压力梯度肝静脉压力梯度(hepatic venos pressure gradient,HVPG)是间接反映门静脉压力的指标,迄今尚无更可靠的替代方法。与直接测定门静脉压力相比,测定 HVPG 的创伤和风险均相对较低,故仍被认为是评估门静脉压的金标准[1]。若HVPG>10 mmHg,则会出现腹水和静脉曲张,若>12 mmHg 则有发生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风险[2]。在无食管静脉曲张的患者中,若基线期 HVPG>10 mmHg,则发生食管静脉曲张的风险增加,若通过治疗 HVPG 降低10%,则发生食管静脉曲张的几率明显降低,相反,若升高10%则发生食管静脉曲张的风险显著增加。在急性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患者中,入院后48 h 内HVPG 测定有助于预测患者5 d 内的疗效,基线期>12 mmHg是预测再出血的有价值的危险因素,经治疗后 HVPG 降低超过20%可<12 mmHg 的患者,在随访中再出血的风险显著降低。出血停止后2周内测定 HVPG 也对预测患者生存有一定意义,若>16 mmHg 则两年内生存率仅为15%,若<16 mmHg 则两年生存率为35%[3]。进一步研究发现,患者的HVPG 每升高1 mmHg,其死亡风险增加3%。
作者:肖绍树;邵红征 刊期: 2015年第04期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是一种无过量饮酒史、以肝实质细胞脂肪变性和肝小叶内炎症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早于1980年由 Ludwig提出,随着病程的进展依次分为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相关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1,2]。NAFLD 被认为与胰岛素抵抗相关的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代谢紊乱有关,是胰岛素抵抗综合征或代谢综合征的组成部分。而肠道微生态的构成和功能改变可以通过影响能量吸收和储存、引起 肥胖、促进胰岛素抵抗等机制影响物质代谢,这些均与NAFLD 进展至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有关[3]。在我国,成人 NAFLD 的发病率在15%(6.3%~27.0%),已成为慢性肝病的重要病因,且其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4]。在10~15年后,NAFLD 可能会成为我国第一大肝病,其诊治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关注。
作者:冯红萍;聂鑫 刊期: 2015年第04期
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是肝脏对抗各种慢性损伤的一种修复反应,其实质是肝组织中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过度沉积。长期慢性刺激使纤维化持续发展,终可发展至肝硬化甚至肝癌,大大增加患者死亡率。病理诊断目前仍然是诊断肝纤维化的金标准,对肝纤维化进行确切地评估不仅有助于掌握疾病严重程度,而且对判断疾病预后、评价治疗效果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临床常用的肝纤维化分期的评估系统各具优缺点,随着非线性光学显微技术发展,新的肝纤维化定量分析方法逐渐成熟。本篇文章概述了肝脏活检标本纤维化评估方法研究的新进展。
作者:赵川;陈虹 刊期: 2015年第04期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已经不再由临床医生的个人经验所决定,而是要有经过正确评价的科学证据的支持。临床实践指南或专家共识是为了帮助患者和医护人员做出临床诊疗重要决策,通过系统评价对相关证据进行评估和整合并且考虑到利/弊的平衡后,提出恰当的推荐意见所形成具有权威性的医疗文件。一项好的临床指南应具有真实性(validity)、可靠性(reliability)和可重复性(reproducibility),也就是说临床指南中所提到的诊断治疗建议要有充分的科学依据,真实、可靠、可以重复;所提的诊断治疗建议在临床上应用具有实用性,适应临床实际情况。
作者:王吉耀 刊期: 201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