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肝脏杂志

肝脏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上海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上海市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8-1704
  • 国内刊号:31-1775/R
  • 影响因子:0.71
  • 创刊:1992
  • 周期:月刊
  • 发行:上海
  • 语言:中文
  • 邮发:4-613
  • 全年订价:336.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消化系统疾病
肝脏杂志   2016年12期文献
  • 肝硬化合并急性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 探究肝硬化合并急性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及急诊内镜治疗急性出血的疗效及预后.方法 收集278例肝硬化合并食管静脉曲张患者病例资料并进行回顾性观察分析,按照出血性质分为两组(急性和非急性),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个人史、手术史、既往疾病史以及发病后临床理化检查(包括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计数、空腹血糖、红色征、门-脾静脉主干内径及Child-Pugh评分等)进行单因素分析,再对上述因素中与急性出血有显著相关性的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肝硬化合并急性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包括既往脾切除术史、空腹血糖、凝血酶原时间等11项因素在两组中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其中的白蛋白、脾切除术史、Child-Pugh评分、急诊内镜治疗史与急性出血发生呈负相关,其中急诊内镜治疗史的OR值小,与急性出血呈正相关的因素是红色征、门静脉主干内径,其中红色征的OR值大.结论 发生急性出血与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病史等因素无关.红色征、门静脉主干内径为肝硬化合并急性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独立性危险因素,其中内镜显示有红色征的患者发生急性出血的风险大;脾切除术史、血清白蛋白含量、Child-Pugh评分及急诊内镜治疗史为急性出血的保护性因素,曾接受过急诊内镜止血治疗的患者发生急性出血的风险小.

    作者:肖丽萍;钟武装;刘岗;余新沛;蔡敏捷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少见严重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目的 回顾性分析原发性肝癌(PHC)患者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少见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原因,探讨预防及减少发生的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本科收治的380例TACE治疗PHC患者的临床资料,5例术后发生少见严重并发症,分析不同并发症出现的原因及处理措施.结果 少见严重并发症包括Ⅳ级骨髓抑制、肝功能衰竭、严重低钾血症、消化道大出血、短暂失明.其中Ⅳ级骨髓抑制、肝功能衰竭患者经积极抢救仍病情恶化死亡;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经内科止血治疗好转;严重低钾血症经补钾及补充激素治疗后好转;短暂失明患者经脱水、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治疗后视力恢复.结论 PHC患者TACE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一旦发生则危及生命,须严格掌握介入治疗适应证和禁忌证,术中精细操作、术后密切观察及正确处理是预防和减少严重并发症发生的有效措施.

    作者:王斌;戴锋;王晓维;丁苇;付守忠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肝动脉栓塞化疗联合经皮微波消融对中晚期肝癌的疗效

    目的 探讨肝动脉栓塞化疗联合经皮微波消融对中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自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90例肝癌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仅给予肝动脉栓塞化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经皮微波消融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肝功能变化及随访24个月的生存率.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后ALT、AST、TBil、DBil、GGT及CHE变化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随访12个月、24个月时生存率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采用肝动脉栓塞化疗联合经皮微波消融治疗中晚期肝癌患者的临床效果较显著,对肝功能的不良影响较小,可延长生存期.

    作者:官明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抗甲状腺抗体异常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

    目的 研究导致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甲状腺抗体异常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对我院感染科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未经抗病毒治疗的256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入院时年龄、性别、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和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滴度及HCV载量、HCV基因型,从而研究不同年龄、性别、HCV载量及基因型与甲状腺抗体异常的相关性.结果 丙型肝炎合并甲状腺抗体异常的患者中女性比例较高,为66.0%(P<0.05),且女性的平均年龄大于男性的平均年龄(P<0.05).丙型肝炎合并甲状腺抗体异常与HCV载量及基因型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女性且年龄较大者为甲状腺抗体异常的好发人群.

    作者:陈墨洋;李树臣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PIVKA-Ⅱ联合AFP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 研究PIVKA-Ⅱ联合AFP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原发性肝癌住院患者血清80例,非原发性肝癌住院患者血清180例,健康人群血清40例,利用全自动免疫分析仪检测血清中PIVKA-Ⅱ及AFP表达水平.结果 比较血清PIVKA-Ⅱ及AFP水平,原发性肝癌患者较非原发性肝癌患者及健康人群表达显著升高(P<0.01).利用PIVKA-Ⅱ指标单独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检测结果敏感度为71.25%,特异度为90.00%;AFP检测结果敏感度为60.00%,特异度为82.73%;PIVKA-Ⅱ检测结果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明显优于AFP检测结果;ROC曲线分析也显示PIVKA-Ⅱ曲线下面积为0.879,AFP曲线下面积为0.783,PIVKA-Ⅱ更具有诊断价值.联合诊断方案1可将原发性肝癌诊断特异度显著提高至98.64%,联合诊断方案2可将原发性肝癌诊断敏感度显著提高至82.50%.结论 PIVKA-Ⅱ血清学检测结果在原发性肝癌较AFP检测结果更具有诊断价值,同时PIVKA-Ⅱ联合AFP检测可显著提高原发性肝癌诊断的敏感度与特异度.

    作者:毛艳红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肝静脉压力梯度对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后早期再出血的评估价值

    目的 探讨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对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EVL)后早期再出血的评估价值及其阈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5月至2015年7月期间收治的91例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参与研究,在对患者实行EVL前测定患者的HVPG,在患者住院期间监测内镜下表现、并发症发生情况、HVPG值以及术后两周内再出血情况等.结果 91例患者中术后再出血率为13.2%(12例),并且出现早期再出血的患者HVPG均处于16~20 mmHg之间,显著高于未出血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影响患者术后再出血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HVPG是唯一影响患者出现早期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HVPG对EVL后出现早期再出血有较好的评估价值,且能够较准确预测患者经EVL后出现早期再出血情况的HVPG阈值为≥16 mmHg.

    作者:董静;陈照林;陈曦;刘波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GPC3、GP73在肝细胞癌临床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评价磷酯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高尔基体蛋白73(GP73)的高表达对肝细胞癌(HCC)诊断价值.方法 对39例HCC、31例肝硬化患者,基线时收集外周血及肝组织,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GPC3 、GP73的表达量,实时定量逆转录PCR法(qRT-PCR)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及肝组织中GPC3 mRNA和GP73 mRNA的相对表达量;ROC曲线分析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等指标.结果 HCC组GPC3、GP73测量值显著高于肝硬化组(P<0.001);GPC3诊断HCC的截断值>9.3 μg/L,ROC曲线下面积(AUC)=0.956,灵敏度为89.74%,特异度为96.77%,阳性预测值为97.2%,阴性预测值为88.2%,阳性似然比(+LR)27.82,阴性似然比(-LR)0.11;GP73诊断HCC的截断值>77.68 ng/mL,AUC=0.937,灵敏度为92.31%,特异度为83.87%,阳性预测值为87.8%,阴性预测值为89.7%,+LR:5.72,-LR:0.092.结论 GPC3、GP73在HCC患者中表达明显增高,且灵敏度显著优于常规AFP,GPC3、GP73的特异度与常规AFP相近,因此GPC3、GP73有望成为一种新的较好、可靠的HCC无创诊断指标.

    作者:汪顺才;马洁;朱梦琪;马久明;周华;虞腊青;杨永峰;经继生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胃静脉曲张内镜下组织粘合剂注射治疗后排胶出血的临床观察

    目的 总结胃静脉曲张组织粘合剂治疗后排胶出血发生特点及死亡率.方法 收集北京地坛医院7余年284例次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胃静脉曲张组织粘合剂注射治疗后排胶出血发生时间、特点及转归.结果 组织粘合剂注射治疗后排胶出血发生率为19.7% (56/284),多发生于术后1月内,尤其是术后前3周,占73.21%;排胶出血死亡率为1.79%.结论 排胶出血是组织粘合剂注射治疗的非罕见并发症.

    作者:马佳丽;李坪;周玉玲;梁秀霞;艾正琳;胡居龙;蒋煜;林毅军;冀杨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彩色多普勒检测门静脉高压脐静脉分流量对门静脉右支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 探讨门静脉高压脐静脉开放及分流程度对肝脏门静脉右支血流灌注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至2015年我院就诊临床诊断的乙型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125例,其中脐静脉开放患者78例,依据脐静脉分流量分为轻度分流组38例和重度分流组40例,无脐静脉开放形成患者47例为对照组.应用彩色多普勒技术对3组患者的门静脉主干、门静脉左、右支及脐静脉的内径和血流速度及血流量进行检测,并对3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 重度分流组的门静脉左支血流量大,门静脉右支血流量明显减少甚至消失,肝右叶萎缩发生率明显增大(P<0.05).结论 脐静脉开放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主要的侧支循环之一,其分流程度直接影响门静脉右支对于肝右叶的营养血流灌注,使肝右叶血流灌注不足,加剧肝右叶萎缩的发生.

    作者:方业钢;金超;李军;党殿杰;王体坤;赵斗贵;张萍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健脾凉血通下法治疗肝硬化患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健脾凉血通下法对肝硬化患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60例肝硬化合并自发性腹膜炎(SBP)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予中药健脾凉血通下,疗程为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肝功能指标、炎症指标及血清内毒素(LPS).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各观察指标均有改善(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在改善患者腹胀、纳差、便秘等临床症状,提升血清Alb及降低TBil,降低腹水多形核细胞(PMN)及血清LPS等方面效果更优(P<0.05).结论 在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应用健脾凉血通下法可有效缓解患者症状、改善肝功能状况及降低血清LPS水平.

    作者:袁征;邵铭;白浩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肝脏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的探讨

    目的 探讨肝脏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的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年确诊的5例肝脏SFT病理改变及免疫表型,并复习文献总结肝脏SFT诊断思路,防止漏诊误诊.结果 5例肝脏SFT形态表现多样,但具有血管外皮瘤样结构,免疫组化同时表达Vimentin、CD34、CD99、Bcl 2.结论 血管外皮瘤样结构和CD34阳性是肝脏SFT的诊断线索,需要和肝脏SFT鉴别的肿瘤很多,须结合发病部位和形态学合理选择免疫组化抗体.

    作者:王静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不同分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比例的差别

    目的 比较急性和慢性乙型肝炎不同分组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比例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收集2008年11月至2015年9月期间的急性和慢性乙型肝炎病例(112和354例),将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淤胆组22例、非淤胆组9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轻度39例、中度271例、重度44例3组;分别比较急慢性乙型肝炎各组间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比例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比例方面,急性乙型肝炎组13.75±4.35%、12.95(7.60~32.34)%比慢性乙型肝炎组10.34±3.39%、9.72(3.40~37.80)%明显升高,其中急性乙型肝炎淤胆组17.02±5.17%、16.48(9.30~30.50)%比非淤胆组12.95±3.74%、12.50(7.60~32.34)%明显升高,慢性乙型肝炎重度组10.47±2.52%、10.15(5.80~16.71)%和中度组10.50±3.62%、9.80(3.40~37.80)%也均高于轻度组9.11±2.17%、8.60(5.54~14.51)%,均P<0.05;而中度和重度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不同分组间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比例存在一定差异.

    作者:季媛媛;张琴;陶然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生活质量调查

    目的 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RQoL)的变化.方法 对319例健康体检成人以及64例除NAFLD以外的其他肝病患者(57例为慢性乙型肝炎)进行肝脏受控衰减参数(CAP)、肝硬度(LSM)及血清转氨酶测定,用简明健康测量量表(SF-36)评估研究对象的HRQoL.结果 无肝病组、NAFLD组和其他肝病组SF-36量表中生理机能分别为(90.22±12.83)、(84.90±14.34)、(82.58±19.07)、生理职能(84.41±28.05)、(75.63±34.20)、(56.64±43.47)、一般健康状况(65.67±19.75)、(55.02±18.73)、(52.06±19.42)、精力项(75.00±15.69)、(69.82±15.32)、(66.02±19.80),NAFLD组与无肝病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其他肝病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生理机能(90.22±12.83对83.41±15.25对86.10±13.51)、一般健康状况(65.67±19.75对55.03±20.60对55.00±17.16)、精力项(75.00±15.69对69.77±14.84对69.86±15.76)评分随CAP值的增高在无肝病组、轻度脂肪肝组和中重度脂肪肝组之间呈显著降低趋势(P<0.05).生理机能(87.33±13.84对86.40±15.58对77.73±12.51)、生理职能(79.27±32.18对76.75±35.94对60.23±37.53)、躯体疼痛(80.31±20.01对76.61±20.07对66.59±25.01)、一般健康状况(59.63±t9.78对55.61±20.40对47.82±20.72)、精力项(72.77±15.16对70.96±15.60对63.86±19.27)评分,随LSM值的增高在无肝纤维化组、肝纤维化组和肝硬化组之间呈显著降低趋势(P<0.05).在NALFD患者中,与非肥胖组相比,肥胖组精力(73.06±14.69对68.33±15.42)和健康变化项(47.58±17.94对41.1 1±20.59)评分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血清转氨酶正常组相比,健康体检成人转氨酶增高组一般健康状况(59.82±20.72对52.84±18.59)及精力项(73.18±16.26对68.36±14.59)评分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与以CHB为主的其他肝病患者相似,NAFLD患者生活质量严重受损.

    作者:陶叶婷;颜士岩;陈光榆;潘勤;陈源文;范建高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酒精性肝衰竭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 分析酒精性肝衰竭患者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456例酒精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特点,与同期394例HBV相关慢加急肝衰竭患者(HBV 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临床特点及转归进行比较.结果 酒精性肝衰竭占所有肝衰竭患者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并且酗酒已成为肝衰竭第二大病因.白蛋白、血红蛋白、血小板、甲胎蛋白、胆碱酯酶、住院时间和MELD等水平酒精性肝衰竭患者比HBV-ACLF患者低(均P<0.01),而GGT水平酒精性肝衰竭患者比HBV-ACLF患者高(P=0.043),而年龄、胆红素、D/T在统计学上无差异(P值分别为0.201、0.094、0.567).虽然酒精性肝衰竭和HBV-ACLF患者两组间出院好转率比较无差异(P=0.142),但是酒精性肝衰竭相对HBV-ACLF具有更高的住院死亡率(P=0.006).结论 酒精性肝衰竭患者住院占比呈逐年上升趋势,酒精性肝衰竭患者转归差.

    作者:乔艳;吕飒;李晨;刘婉姝;王海波;田华;郭骢;游绍莉;朱冰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超声三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肝硬化患者右心室心肌功能

    目的 探讨三维斑点追踪技术在评价肝硬化患者右室心肌功能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47例肝硬化患者按照Child-Pugh分级分为A、B、C三组,对照组为30例健康志愿者.应用三维斑点追踪技术(3D-STI)分析各组患者及对照组右心室整体面积应变(GAS)、各节段心肌峰值面积应变(AS)、心肌不同步指数(ASDI)及右室射血分数(RVEF).结果 A组各指标较对照组无明显差异,B组部分心肌节段AS、GAS、ASDI较对照组及A组增加(P<0.05),RVEF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部分心肌节段AS、GAS较对照组及A组减低(P<0.05),ASDI较对照组及A组增加(P<0.05),RVEF较对照组及A组明显减低(P<0.05).结论 肝硬化会引起右心室心肌损伤,超声斑点追踪技术可有效评价肝硬化不同阶段右心室心肌功能.

    作者:钱嵘;熊爱民;杨唯衷;王秀梅;刘萍;刘文杰;陈婷婷;周竹;谢艳春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熊去氧胆酸治疗慢性药物性肝病疗效分析

    目的 观察熊去氧胆酸治疗药物性肝病的临床疗效,对慢性药物性肝病的治愈率的影响,分析慢性药物性肝炎的病理组织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49例慢性药物性肝病患者,治疗组给予熊去氧胆酸联合常规保肝降酶药物,对照组给予常规保肝降酶药物治疗,治疗3个月和6个月后,观察两方案治疗后肝功能指标的变化、临床疗效,随访至6个月分析慢性药物性肝炎的治愈率并对治疗无效病例行肝脏穿刺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治疗3个月和6个月时,治疗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TBil)均值分别为56.17 μmol/L和19.42 μmol/L、碱性磷酸酶(ALP)均值分别为129.64 U/L和72.79 U/L、γ-谷酰转肽酶(GGT)均值分别为101 U/L和71 U/L,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ALT在两组患者中均有大幅度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时治疗组的显效率(34.8%)和有效率(47.8%)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6个月时显效率(69.7%)和有效率(21.7%)治疗组无明显差异(P>0.05),随访至6个月时发现治疗组慢性药物性肝炎的无效率(8.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1%)(P<0.05),两组病例经熊去氧胆酸治疗后无效的慢性药物性肝炎病理组织学改变有所不同,治疗组以汇管区炎症伴肝细胞脂肪变为主,而对照组呈现汇管区小胆管增生、肝细胞脂肪变、肝细胞内胆汁淤积等多样化表现.结论 熊去氧胆酸可以有效降低慢性药物性肝病患者的ALT、TBil、GGT、ALP水平,从而改善患者的肝细胞炎症及胆汁淤积,并能提高慢性药物性肝炎的治愈率,延缓慢性药物性肝炎病理组织学进展.

    作者:高得勇;刘亮明;李国霞;王迎迎;汪妍妍;徐国荣;吴剑琴;夏利萍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间断性光疗联合药物治疗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症的疗效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表现之一,由于新生儿期胆红素代谢的特殊性,加上毛细血管丰富,但血清胆红素超过85 μmol/L时即可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一般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两种.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UDPGT)活性下降导致肝脏内未结合型胆红素向结合型胆红素转化过程发生障碍,引起以未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的表现形式[1].严重者可引起胆红素脑病(核黄疸),造成神经系统永久性的损害,甚至会危及患儿生命,因此及时控制血清胆红素是治疗的关键.临床治疗的方法主要有光照疗法、药物和换血治疗等,而光疗是降低血清非结合胆红素的简单有效的方法.为了探究不同光疗方法对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我们分别采取间断性和持续性光疗两种方法,进行对比研究,并作报道.

    作者:李海花;袁伯稳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全程规范化管理在胆道T管引流术患者中的应用体会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胆道泥沙样结石、胆道术后可能会形成胆管狭窄时,在行胆总管切开探查后,常需要置入T管进行引流,使残余结石和感染的胆汁能顺利引流出体外,缓解胆汁梗阻和淤积,利于控制胆管炎症和减轻肝脏损害,支撑胆总管,防止术后胆管狭窄,进行必要的胆道冲洗和造影检查,是肝胆外科常见的手术方式之一.长期行胆总管T管引流术后会引起患者体液和胆盐的丢失,易致食欲不振和电解质紊乱等,影响术后恢复[1].

    作者:申春玲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AFP倍增时间在肝癌患者预后评价中的作用

    肝癌是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其病死率位居恶性肿瘤第二位,甲胎蛋白(AFP)是诊断肝癌较灵敏、特异的肿瘤血清学检测指标[1].临床上多根据AFP数值作为肝癌诊断参考依据,缺少对AFP数据的动态随访,丢失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本研究收集45例在我院确诊的肝癌患者资料,并检测患者入院、出院及出院后1个月的血清AFP水平,计算AFP的倍增时间,根据它们倍增时间分快速倍增型组和缓慢倍增型组,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倍增时间与患者生存期之间的关系,探讨AFP在肝癌预后评价中的作用.

    作者:黄新造;戴列军;庞洪;黄铁军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恩替卡韦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效果

    慢性乙型肝炎(CHB)严重威胁人类身体健康,CHB患者中因乙型肝炎病毒活动,引发肝脏损害,终导致肝硬化,严重甚至引发肝硬化失代偿、肝癌[1].研究显示,肝硬化代偿期患者未进行抗病毒治疗,5年内肝硬化失代偿发生率约为20%[2].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首选耐药基因屏障高的药物,可选择单用恩替韦卡(ETV)或联合应用无交叉耐药的药物例如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但目前临床仍缺乏单独用药还是联合用药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疗效显著的报道[3].本文通过对我院收治的280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组,讨论恩替卡韦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意义,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民;胡鹏;徐小国;司进枚;李青青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恶性梗阻性黄疸的CT和MR影像特征与临床关联

    恶性梗阻性黄疸是外科临床较为常见的临床综合征,一般指胆道、壶腹部或附近组织恶性病变等各种原因所致的胆道梗阻,多数由于肝胆、胰腺或壶腹周围恶性肿瘤生长、浸润导致肝内毛细胆管瘀滞或肝内外胆管梗阻扩张.大多数恶性阻塞性黄疸确诊时已属晚期,由于肿瘤位置特殊,加上患者的一般耐受情况较差,失去佳的手术治疗时机,预后极为不佳[1].因此,明确恶性阻塞性黄疸的影像学特征以及与临床的相关性,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基础,便于临床影像科医师提高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认识,为临床提供更有价值的诊断治疗依据.我们收集了近年来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2例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例,分析其CT和MR影像特征和临床关联性,并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邓彦民;张卫国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肝硬化急性肾损伤早期诊断的研究进展

    急性肾功能衰竭(ARF)多发生于重症患者,同时也是严重肝病尤其是终末期肝病较为常见的、病死率较高的并发症.西班牙学者Arroyo[1]于1996年提出了肝硬化患者急性肾衰竭的传统诊断标准,经过近10年的临床实践,急性肾衰竭的概念和诊断标准不断修改,直至2005年AKI网络工作组(AKIN)提出急性肾损伤(AKI)的定义并沿用至今.AKI主要表现为肾功能的快速下降及代谢废物的蓄积.研究表明住院肝硬化患者并发急性肾损伤的概率约为20%[2],多为肾前性肾损伤,其次为急性肾小管坏死、肝肾综合征和肾后性损伤.AKI显著增加肝硬化患者病死率,早期诊断并及时干预对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极为重要.本文就肝硬化患者AKI诊断标准的演变及AKI新型标志物的应用进展作如下综述.

    作者:纪留娟;钱志平;王介非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相关肝细胞癌研究进展

    随着肥胖和糖尿病(DM)的增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发病率也逐渐升高.NAFLD疾病谱主要包括单纯性非酒精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肝硬化及肝细胞癌.目前,NAFLD被认为是世界范围内引起肝病的第一位病因[1].单纯性非酒精性脂肪肝通常病情稳定,预后良好,但仍有高达25% NAFLD患者会进展为NASH.有相关证据表明,NASH与肝细胞癌(HCC)之间关系密切[2,3].

    作者:徐燕华;欧强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miRNAs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相关研究进展

    丙型肝炎病毒(HCV)是一种嗜肝的,有包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归属于黄病毒科[1].HCV基因组包含了5'和3'非翻译区,这两个非翻译区对病毒的复制和翻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HCV基因组的5'非编码区(non-coding region,NCR)中包含一个内核糖体进入位点(internal ribosome entry site,IRES),可与40S核糖体亚单位有效结合,成为病毒翻译的起始位点,帮助病毒基因组合成一个约为3 010个氨基酸的多蛋白前体,这个氨基酸前体接下来被病毒以及宿主细胞中的酶酶解成3个结构蛋白和7个非结构蛋白.3个结构蛋白是核心蛋白(core蛋白)和两个糖蛋白(E1和E2),7个非结构蛋白是p7、NS2、NS3、NS4A、NS4B、NS5A和NS5B.核心蛋白形成的衣壳被含有糖蛋白E1和E2的脂质双分子层包裹[2].这些病毒蛋白单独或者与宿主细胞因子相互作用调节各种不同的信号通路,以有利于病毒持续感染[3].

    作者:张沛欣;梁彦;贾战生;张颖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Th1/Th2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是一种以肝小叶汇管区淋巴细胞浸润、小胆管炎症和破坏、血清抗线粒体抗体(AMA)阳性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肝病[1].其发病以女性居多,男女比例约为1∶10[2].PBC病理机制尚不清楚,其发生的风险与环境[2]、遗传[3]、自身免疫[4]等因素密切相关.早期表现为机体免疫耐受性降低[5],胆管上皮细胞炎性坏死,进而肝内胆汁淤积,同时淤积的疏水性胆汁酸造成胆管上皮细胞和肝实质细胞的凋亡和坏死[6],如此反复恶性循环,可发展至肝硬化甚至肝衰竭,终需要肝移植[7].PBC主要症状为乏力、皮肤瘙痒,临床表现为AMA阳性[8],肝脏生化指标异常,组织病理学表现为以小叶间胆管为中心的炎性细胞浸润,小胆管增生以及胆汁淤积.

    作者:陈辰;刘一博;张玮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长期服用苯妥英钠致肝硬化1例

    患者,男,56岁,23岁时车祸“颅脑外伤”后开始出现“癫痫”发作,29岁开始服用苯妥英钠(phenytoin,PHT)治疗,持续使用至34岁后间断服用,至48岁时因癫痫发作频繁再开始每天服用(疗程中PHT100~300 mg/d),至2015年12月患者因“上消化道出血”住院,诊断为“肝硬化”.患者平时能参加工厂一般工作,患者否认肝炎病史,无其他疾病史,无肝炎家族史,不饮酒,不长期使用其他药物.入院查体:慢性肝病面容,贫血貌、肝掌蜘蛛痣阳性,脾脏肿大,腹水征阳性,双下肢凹陷性水肿,无K-F环,余无异常.入院后检查肝功能显示低白蛋白血症,血常规显示三系下降,排除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EB病毒、巨细胞病毒感染,排除自身免疫性肝病,排除铜/铁代谢异常,排除心脏、下腔静脉/肝静脉异常.彩超提示肝硬化、腹水,脾脏肿大,胃镜显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临床诊断“1.药物性肝硬化(失代偿期),2.门脉高压性上消化道出血;3.癫痫”,给予生长抑素、止血敏、利尿、支持等治疗,出血停止后予普萘洛尔预防出血,经精神科会诊后改用“丙戊酸钠”抗癫痫治疗.

    作者:邵幼林;吴剑明;张锁才;周根法;史罗明;马春明;郑剑;郭风彩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1例

    患者,女,50岁,湖北孝感人.2008年发现HCV Ab阳性,肝功能正常,但有肝硬化,脾脏肿大,行脾脏切除术;之后每年复查HCV-Ab持续阳性,肝功能均正常,未行抗病毒治疗.入院前1月余因腹胀不适检查尿蛋白3+,尿白细胞±,血白蛋白31 g/L,泌尿系B超示左肾结石;给予抗生素治疗一周腹胀无缓解.入院前10余天无明显诱因出现眼睑及双下肢水肿,2013年1月9日在我院门诊检查尿蛋白3+,尿潜血3+,尿白细胞3+,血白蛋白28.7 g/L.

    作者:叶翩;易建华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土三七致肝小静脉闭塞病1例

    患者,男,46岁,农民,湖南双峰县人,因“腹痛、厌油、食欲下降1周,腹胀3 d”于2015年3月3日入住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治疗,1 d后于2015年3月4日转入我科.追问患者病史,自诉起病前1个月每日服用大量鲜土三七(约500 g).患者无饮酒史,吸烟20余年,1包/d,未询及过敏史.入院查体:面色灰暗,巩膜轻度黄染,颜面及前胸可见细小蜘蛛痣,腹部膨隆,腹壁静脉隐现,腹肌紧张,剑突下及右上腹部深压痛、无反跳痛.肝脏肋下3 cm,剑突下5 cm可触及,质偏软,肝区叩击痛阳性,移动性浊音阳性,双下肢轻度水肿.初步诊断:腹水查因:肝硬化?肝血管疾病?结核性腹膜炎?肿瘤性腹水待排.

    作者:陈祥军;陈斌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细胞水平的肝脏纤维化力学研究

    疾病情况下肝脏的物理特性与患者的照护和处置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通常可通过触诊来评价肝脏的硬度(肝脏纤维化程度的代表指标),这也是我们教会医学生评估肝脏情况体格检查的重要一课.临床实践中有很多用于评估肝脏硬度的影像学手段,众多研究也表明,肝脏的硬度和临床表现有明确的相关性,肝脏越硬,肝脏发生硬化和肝细胞功能异常以及肝细胞癌的可能性就越大[1-2].

    作者:李晶;刘玉兰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低温治疗与急性肝衰竭:实验室与临床转化中的迷失?

    众所周知,脑水肿所致的颅内高压是急性肝衰竭(ALF)的并发症之一.其对ALF预后的影响日渐减少,但近研究显示[1-2],高颅内压使ALF死亡率明显增加,并影响了50%以上的具有深度肝性脑病并进行颅内压监测的ALF患者的生存.颅内高压与治疗措施、血流动力稳定性、感染和其他并发症,或神经认知恢复的相关性难以定论,但无疑对临床结局很重要.故而需要寻求一个更好的治疗ALF神经并发症的方法已成为该领域的共识.

    作者:陈立畅;谢青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预防HBV母婴传播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母婴传播是HBV的主要传播途径,特别是高地方性流行地区.婴儿出生时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和乙型肝炎疫苗,并随后完成全程接种,可预防约95% HBsAg阳性母亲将HBV传播给其婴儿,但仍可有5%~10%高水平病毒血症母亲的婴儿为免疫预防失败.现已证明,在孕晚期给予高病毒载量孕妇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抗病毒治疗,可进一步降低HBV母婴传播.本文讨论了抗病毒治疗预防母婴传播的标准,包括孕妇HBV DNA的阈值、开始治疗时间、停药时间、用药种类,以及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途径等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作者:庄辉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消除病毒性肝炎的联合宣言

    一、病毒性肝炎给人类健康造成的严重负担与HIV或者疟疾这些众所周知的感染性疾病相比,病毒性肝炎常被称作“沉默的杀手”.*在5种肝炎病毒中,乙型、丙型、丁型肝炎病毒可引起慢性肝病,进而可发展为肝硬化、肝功能衰竭和肝癌.乙型、丙型、丁型肝炎病毒经血液和体液传播,也可造成肝外器官损害.*甲型、戊型肝炎病毒经口传播,可导致急性肝功能衰竭及死亡.

    作者:Javier Brahm;Laurent Castera;侯金林;Keith Lindor;张新;李用国 刊期: 201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