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肝脏杂志

肝脏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上海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上海市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8-1704
  • 国内刊号:31-1775/R
  • 影响因子:0.71
  • 创刊:1992
  • 周期:月刊
  • 发行:上海
  • 语言:中文
  • 邮发:4-613
  • 全年订价:336.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消化系统疾病
肝脏杂志   2017年10期文献
  • 江苏泰州地区公务员脂肪肝发病现状及常规血清学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江苏泰州地区公务员脂肪肝发病现状及常规血清学指标变化,为公务员脂肪肝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在我院体检的849名泰州地区公务员的脂肪肝患病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空腹血糖(FB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脂肪肝的总患病率为39.1%,男性为50.1%,女性为2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患病率男性在各年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69,P=0.966),女性随着年龄的增加呈增高趋势(t=16.357,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脂肪肝组在年龄、ALT、AST、AKP、GGT、TG、TC、FBG,均高于非脂肪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逐步回归分析提示TG、ALT、FBG是脂肪肝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 江苏泰州地区公务员脂肪肝的患病率较高,TG、ALT、FBG异常是其发病的危险因素.

    作者:王变;肖丽;沈美龙;李阳;耿爱文;咸建春;徐洪涛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南京地区无偿献血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筛查不合格情况分析

    目的 分析南京地区无偿献血筛查不合格结果,为降低献血不合格率提供依据.方法 对无偿献血者初筛检查血红蛋白(Hb)、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ALT、梅毒抗体(TP)等,对ALT不合格人群分别按性别、献血形式、献血次数、年龄、体质量、献血季度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在122 362例无偿献血初筛者中,近两年不合格率由高到低依次为:ALT异常、HBsAg阳性、Hb不合格、TP阳性.其中ALT异常者6 534例,总发生率为5.34%,ALT异常在性别、献血次数、年龄、体质量、献血季度等因素中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男性、初次、30~40岁、超重献血者应加强献血前征询和评估,同时对血液标本减少常温操作的时间,以降低献血不合格率.

    作者:孙杨霞;陈晓琴;张佳娟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苦参素调节Wnt/Jnk通路介导的糖代谢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

    目的 探索苦参素(oxymatrine,OM)抗肝纤维化的分子机制.方法 使用高糖培养基诱导肝星状细胞(HSC-T6)以及基质胶诱导的静息HSC-T6(M-HSC-T6)的活化,通过OM干预,观察细胞活性的变化.同时建立CCl4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模型(模型组),治疗组用OM干预,对照组正常喂养.行HE及Masson染色观察大鼠肝脏病理变化;通过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Blot检测各组细胞以及大鼠肝组织α-SMA,Clol1A1以及己糖激酶2(HK2)、果糖激酶(PFKP)表达的变化;使用Western-Blot检测各组细胞以及大鼠肝组织总Jnk和pJnk的表达变化.结果 高糖刺激能显著增强HSC-T6以及M-HSC-T6细胞活性,上调HK2、PFKP mRNA以及蛋白质的表达,促进Jnk磷酸化;模型组大鼠肝脏纤维化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肝组织HK2、PFKP mRNA以及蛋白质表达增加,Jnk磷酸化增强(P<0.05).与之相比,OM能显著抑制HSC-T6活性,改善大鼠肝脏病理变化,降低细胞以及大鼠肝组织HK2、PFKP mRNA及蛋白质表达,减少Jnk磷酸化(P<0.05).结论 苦参素通过下调Wnt/Jnk介导的糖代谢过程,抑制HSC-T6的活化,从而延缓肝纤维化进展.

    作者:鲍磊;赵宗豪;李文庭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荧光定量型生物条形码检测在安全输血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CV-cAg)荧光定量型生物条形码检测(FQ-BCA)筛查献血员感染HCV的可行性.方法 将92份抗-HCV阳性、3 210份抗-HCV阴性献血员血清进行HCV RT-PCR和HCV-cAg FQ-BCA检测.结果 抗-HCV阳性和抗-HCV阴性血清HCV RNA和HCV-cAg检测结果符合率分别为95.65%和99.94%,3 210份抗-HCV阴性血清HCV-cAg阳性2份,1份HCV RNA阳性,且HCV RNA拷贝数的上升与HCV-cAgFQ-BCA阳性检出率上升呈正相关.结论 HCV-cAg FQ-BCA检测敏感性与HCV RT-PCR类似,具有简便、快速、可靠等优点,较适用于安全输血中献血者的血液筛检.

    作者:张立营;刘国凤;于庆潭;郑长青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壳脂胶囊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Meta分析

    目的 评价壳脂胶囊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检索PubMed、OVID、Cochrane图书馆、万方、维普和CNKI数据库中收录的2017年1月前发表的关于壳脂胶囊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利用Revman 5.3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12篇文献(975例患者)纳入Meta分析.用药后壳脂胶囊物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综合疗效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3.89,95%CI 2.70~5.60,P<0.00001).治疗组用药前后肝功能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WMD=73.41,95%CI 52.31~94.51,P<0.00001;WMD=48.90,95%CI 32.16~65.65,P<0.00001),血清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WMD=1.23,95%CI0.82~1.65,P<0.00001;WMD=1.87,95%CI 1.5~2.24,P<0.00001);治疗组和对照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6.25%和2.35%,合并OR值为9.4(95 %CI 1.7~51.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壳脂胶囊可明显改善脂肪肝患者肝脏生化学指标和临床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作者:胡晨波;严蓉妹;金宏慧;丁晓红;李仲平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内镜下静脉曲张套扎术对肝硬化患者主要器官功能影响临床分析

    目的 研究分析内镜下静脉曲张套扎术(endoscopic variceal ligation,EVL)对肝硬化患者的肝,肾,心,凝血功能影响,为临床预判患者的状况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北院消化内科收治的食管静脉曲张患者共50例,患者为初次行食管静脉曲张内镜下治疗,均行EVL,术后定期随访复查并追加内镜治疗.比较术前、术后患者的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肿瘤指标、体表心电图QTc(electrocardiogram QTc)及内镜检查结果的变化.结果 50例患者EVL术后至复查胃镜期间,6例再次出现消化道出血,平均随访时间为(3.14±1.58)月.治疗前患者Child-Pugh评分为(6.70±1.71)分,治疗后为(6.00±1.11)分,EVL术后Child-Pugh评分明显改善(P<0.05),但肝功能各项指标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VL后患者肾功能、凝血指标、肿瘤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术前QTc延长者占10%(5例/50例),术后QTc延长者占12%(6例/50例),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治疗前无门静脉高压性胃病(portal hypertensive gastropathy,PHG)者30例,轻度PHG者20例,无重度PHG者;EVL术后无PHG者11例,轻度PHG者37例,2例出现重度PHG,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食管静脉曲张的EVL治疗对肝功能Child-Pugh评分起到改善作用,但可能使PHG加重,术后患者肾功能、凝血功能、肿瘤指标、QTc无明显影响.

    作者:忻笑容;陈平;朱时燕;谢玲;吴云林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蛋氨酸-胆碱缺乏饮食诱导的大、小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模型的特点及差异

    目的 研究蛋氨酸-胆碱缺乏(MCD)饮食诱导的SD大鼠和C57BL/6J小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模型的特点和差异.方法 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小鼠对照组8只,小鼠NAFLD模型组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大鼠对照组8只,大鼠NAFLD模型组8只.对照组给予蛋氨酸-胆碱充足(MCS)饲料喂养,模型组给予MCD饲料喂养.于造模第8周末处死所有大小鼠.检测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肝组织行HE、Masson和油红O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Ishaki评分系统评价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和肝纤维化程度.结果 8周时,大小鼠模型组体质量与相应对照组比较显著下降(P<0.01).大小鼠NAFLD模型组血清ALT、AST显著升高,TG、TC显著下降,与相应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脏大体外观显示大小鼠模型组肝脏色泽暗淡,泛黄,触之有明显颗粒感.肝组织病理显示大小鼠模型组均出现严重肝脂肪变及不同程度肝组织炎症.但小鼠模型组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和肝纤维化评分均显著高于大鼠模型组(P<0.05).结论 MCD饮食8周能成功诱导SD大鼠和C57BL/6J小鼠NAFLD模型,出现肝脂肪变和转氨酶异常升高.C57BL/6J小鼠模型肝组织炎症和肝纤维化程度要严重于SD大鼠,更适合应用于NAFLD相关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作者:欧强;杨华;赵亚娟;吴晓林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IL-9在免疫性肝损伤患者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比较免疫性肝损伤患者与健康人外周血中IL9的含量差异,探讨IL-9在免疫性肝损伤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选取乙型肝炎患者45例,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20例以及健康对照组20名,采用酶联免疫分析(ELISA)及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PCR(RT-PCR)的方法检测各组外周血中的IL 9水平.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乙型肝炎组及自身免疫性肝病组的IL-9含量及IL-9 mRNA水平明显升高(P<0.05);乙型肝炎组的IL-9含量及IL 9 mRNA水平与自身免疫性肝病组相比略有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IL9可能在免疫性肝损伤的发病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王兰;张丽;杨瑞宁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100例药物性肝损伤用药史、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探讨

    目的 研究并探讨药物性肝损伤的用药史、临床特点、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药物性肝损伤提供借鉴和帮助.方法 于201 5年7月至2017年5月期间,将100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纳入研究,设为观察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其用药史、临床特点.另选取同期在我院接受药物治疗且治疗药物含有肝毒性的患者共10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药物性肝损伤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s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用药集中于中药、抗结核药物,占比分别为45%o、29%.临床特点方面,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病年龄集中于40岁以上人群,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发病时间集中于用药后5~90d,实验室检查可见肝功能指标异常、免疫球蛋白IgE异常、血嗜酸性粒细胞异常、凝血功能异常、肝抗原谱异常,影像学检查可见肝脏肿大.经多因素Logistics线性回归分析后发现,年龄、既往肝病史、肥胖、吸烟、饮酒、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是药物性肝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病人群主要为中老年女性人群,主要由中药、抗结核药物所致,年龄、既往肝病史、肥胖、吸烟、饮酒、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是导致药物性肝损伤的危险因素,临床治疗过程中,应针对其危险因素进行积极规避,以减少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

    作者:李兰花;王利丽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HBV cccDNA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

    目的 建立一种灵敏、特异地检测肝组织中HBV cccDNA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方法 利用HBVcccDNA与rcDNA结构上的差异,设计检测HBV cccDNA的特异性引物及探针,以含HBV基因组全序列的P1.2Ⅱ质粒为检测HBV cccDNA的标准品,建立标准曲线.肝组织标本中提取的DNA分为2等份,1份经质粒安全ATP依赖的DNA酶(PSAD)酶切,作为检测HBV cccDNA的模板,另1份不酶切作为检测肝组织HBV DNA和β-actin的模板,分别进行肝组织HBV DNA和β-actin的定量测定,并以β-actin为参比,对每个细胞的HBV cccDNA和HBV DNA含量进行标准化.结果 肝组织HBV tDNA的线性范围为7.41×106~2.66×1011拷贝数/mg(对数值:9.33±1.27),HBV cccDNA的线性范围为7.63×104~9.46×108拷贝数/mg(对数值:7.55±1.08).HBV cccDNA含量:13.066±7.387拷贝数/cell,HBV tDNA含量:1 363.9±153.94拷贝数/cell;同一患者肝组织cccDNA含量与HBV tDNA含量比值为0.96%;肝组织HBV cccDNA与肝组织HBV tDNA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859,P<0.01).结论 该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可以灵敏、特异地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的HBV cccDNA载量.

    作者:李春艳;陈延平;徐光华;冯继红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Caprin-1表达对肝癌术后早期复发及预后的价值

    目的 分析肝癌患者在肝癌切除术后Caprin 1表达对术后早期复发及预后的作用.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5月在我院行肝癌切除术的肝癌患者共60例,免疫蛋白印迹分析其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Caprin-1的表达,Kaplan-Meier、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aprin-1与术后早期复发的关系.结果 肝癌组织中Caprin-1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Caprin-1高表达是肝癌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KaplanMeier分析显示Caprin 1低表达患者生存率明显高于高表达者(P=0.0495).结论 Caprin-1表达可用于预测肝癌切除术后患者早期复发情况.

    作者:滕步伟;王仲;匡久树;冯涛;庄浩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MicroRNA-A6增效的HEV体外瞬时转染HepG2复制体系的建立及鉴定

    目的 验证HEV编码的MicroRNA-A6对全长HEV瞬转HepG2细胞系中病毒复制的增效作用.方法 按照已报道序列合成miR-A6,利用重组PCR、基因克隆以及体外转录技术获得单一高浓度的HEV RNA.HEV RNA与miR-A6按比例采用脉冲电流转染HepG2细胞,转染后24、48和96h后观察细胞上清IgG分泌和HEV RNA表达载量,与不加miR-A6的HepG2细胞进行比较,分析miR-A6对HEV复制的作用,然后加入anti A6抑制miR-A6表达,分析其对HEV表达和复制的影响.结果 MiR A6∶HEV RNA质量比为0.5∶1和1∶1,共转染HepG2细胞后48 h,与单转染HEV RNA相比,lg值升高了1.57和2.44.HEV-IgG先于HEVRNA表达.体外实验显示,Ⅰ型和Ⅳ型HEV复制力没有明显差别,都在转染后48 h达到峰值,加入anti A6抑制miR-A6后HEV-IgG抑制47.12%,HEV RNA抑制43.3%.结论 MiR-A6可以在体外显著增加HEV RNA瞬转HepG2细胞系中HEV病毒的复制力,为后续HEV分子病毒学和表型耐药研究奠定基础.

    作者:张伟;游绍丽;刘鸿凌;朱冰;臧红;辛绍杰;荣义辉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恩替卡韦治疗e抗原阴性慢性乙型肝炎停药后复发的分析

    目的 了解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使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的疗程及停药的标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5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炎门诊确诊为HBeAg阴性的CHB并予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后停药6月以上的患者121例,观察其停药6个月、12个月的HBV DNA水平、肝功能.结果 停药6个月后有33%的患者HBV DNA>5×102拷贝/mL,19.8%患者出现ALT升高.停药12个月后累计有45.5%的患者HBV DNA>5×102拷贝/mL,30.6%患者出现ALT升高,用药大于5年的患者复发率低.此外,基线HBV DNA水平<2×105拷贝/mL的患者停药后6个月、1 2个月的复发率较基线水平>107拷贝/mL者低.结论 HBeAg阴性的CHB患者使用恩替卡韦治疗停药复发的比率随着抗病毒疗程的延长而减少,且基线HBV DNA水平与复发率相关.

    作者:周朝晖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脂滴自噬在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下调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诱导小鼠肝脂肪变性中的作用

    目的 研究脂滴自噬在HCV核心蛋白下调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诱导小鼠肝脂肪变性中的作用.方法 小鼠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只.实验组小鼠尾静脉注射HCV core重组表达载体.对照组小鼠尾静脉注射磷酸盐缓冲溶液.1个月后处死小鼠.检测肝功能、脂联素、血清和肝内甘油三酰(TG)、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肝脂肪变性程度.蛋白质免疫法检测肝脏SIRT1蛋白、脂联素受体(AdipoR)蛋白以及脂滴自噬相关蛋白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Ⅱ(LC3-Ⅱ)、脂肪分化相关蛋白(ADRP)、尾部作用蛋白(TIP 47)和P62蛋白的表达.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HCV组小鼠出现肝脂肪变性;肝脏TG含量明显增加[(80.9±20.1)比(45.8±10.5) μg/mg,t=4.964,P<0.01];血清脂联素[(1.05±0.25)比(1.41±0.45) ng/mL,t=2.211,P<o.05]水平下降;SIRT1蛋白水平(o.4±o.1比0.9±0.2,t=7.071,P<0.01)和AdipoR2蛋白水平(0.4±0.1比0.8±0.2,t=5.656,P<0.01)下降;LC3-Ⅱ蛋白(0.8±0.2比0.4±0.1,t=5.656,P<0.01)、TIP-47蛋白(0.9±0.3比0.4±0.1,t=5.000,P<0.01)和ADRP蛋白(0.8±0.3比0.4±0.1,t=4.000,P<0.01)表达增加;而p62蛋白(0.7±0.2比0.8±0.3,t=0.877,P>0.05)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CV核心蛋白下调SIRT1表达,下调脂联素及受体表达,引起不完全脂滴自噬导致肝脂肪变性.

    作者:孙丽杰;施宇光;张晓宇;舒梦妮;陈墨洋;于建武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他汀类药物致肝损伤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他汀类药物引发肝损伤的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他汀类药物致肝损伤患者年龄、性别、肝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服药情况及治疗等.结果 26例患者女性19例,男性7例;临床表现有纳差、乏力、尿黄等;临床分型以肝细胞损伤型为主;涉及药品5种,以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为主.结论 他汀类药物引起肝损伤,临床表现形式多样,但转归较好.

    作者:陈步宽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高压水动力法建立表面抗原表达缺失的乙型肝炎转染小鼠模型及初步评估

    目的 探讨HBsAg在小鼠体内模型中对宿主免疫应答调节及病毒感染慢性化中的作用.方法 在已有高压水动力法转染pAAV-HBV1.2质粒建立乙肝小鼠模型的基础上,通过点突变技术引入终止密码子至pAAV-HBV1.2质粒上的HBsAg读码框,构建HBsAg无法转录的突变质粒,再利用该质粒构建HBsAg表达缺失的乙肝小鼠模型.通过比较原始质粒建立的乙肝模型小鼠,检测分析外周血中HBV抗原与DNA等病毒感染指标,比较肝脏病变和免疫细胞浸润情况.结果 成功构建了HBsAg缺失的乙肝模型小鼠:在乙肝模型小鼠和HBsAg缺失突变的模型小鼠外周血中均能检测到4 COI/mL水平的HBeAg,两组小鼠没有差异,但只有乙肝小鼠体内能检测到102 COI/mL以上的HBsAg和103至106拷贝/mL的HBV DNA,HBsAg缺失的小鼠中无法检测到HBsAg和HBV DNA;动态监测显示HBeAg在乙肝和HBsAg缺失突变的两组小鼠中的阳性率均逐步降低,在HBsAg缺失突变组中降低的更明显,第8周时仅有20 %的小鼠为HBeAg阳性,而此时未突变乙肝组的阳性率为60%;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在阴性对照小鼠的肝脏结构较完整,未见聚集的浸润免疫细胞,而乙肝和HBsAg缺失的乙肝小鼠肝小叶结构均松散,乙肝小鼠肝脏中有聚集的浸润性免疫细胞,HBsAg缺失的小鼠肝脏缺少免疫细胞的聚集,却存在严重的肝细胞毛玻璃样变性.结论 成功构建了HBsAg缺失的乙肝转染小鼠模型;并发现HBsAg在HBV完整病毒颗粒包装和出胞,以及肝脏病变和免疫细胞浸润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作者:张毅;陈捷亮;方钟;徐国光;李军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胆道感染患者胆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胆道感染患者胆汁病原菌分布以及耐药情况,为临床抗菌药物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将2014年9月至2016年8月解放军第八五医院胆道感染患者胆汁培养阳性的143株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采用WHONET5.4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革兰阴性杆菌占53.8%(77/143),革兰阳性球菌占44.1%(63/143),真菌属占2.1%(3/143).引起胆道感染常见的病原菌依次为粪肠球菌(12.6%,18/143)、屎肠球菌(11.9%,17/143)、肺炎克雷伯菌(11.2%,16/143)、大肠埃希菌(9.1%,13/143)、铜绿假单胞菌(8.9%,12/143)等.药敏结果显示:革兰阴性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阿米卡星的耐药率较低;革兰阳性球菌对利奈唑胺、达托霉素及万古霉素的耐药率较低.结论 胆道感染中的革兰阴性杆菌仍占主要地位,革兰阳性球菌呈上升趋势,临床常用的抗生素的耐药性明显增加,要有针对性地合理选用抗生素.

    作者:吕桂芳;程朝霞;朱越文;特尼格尔;侯伟;孙建文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胆囊造影螺旋CT扫描在胆囊残余结石中的临床诊断价值

    胆囊切除术是外科常见的手术之一,随着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和腹腔镜胆囊内切除术的普及和广泛开展,因患者疾病特殊情况、手术条件和技术等因素的影响,术后小胆囊和胆囊残余结石的并发症发生率也相应增高.残余胆囊因反复炎症和结石刺激,患者仍然出现胆囊炎和胆石症的临床症状,承受较大的痛苦[4].部分残余胆囊炎和胆囊结石,甚至会诱发癌变,及时作出正确诊断和处理,显得至关重要.残余胆囊结石的诊断方法较多,常用的为超声、CT、MRI、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术(MRCP)和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等,均能有效诊断残余胆囊结石,但各有其优缺点.

    作者:陆鸣健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CT引导下行微波消融术对肝癌患者肿瘤位置与疼痛的关系

    肝癌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消化系统肿瘤,是第三位的致死性恶性肿瘤[1].肝癌一旦发病其病理进程非常迅速,临床上常常采用手术切除以及肝脏移植的方法进行治疗,但上述两种方法均对病人身体指标有较高的限制,肝脏移植不仅费用昂贵而且供体来源受限,极大限制了肝癌患者的就医治疗[2-3].开发研究系统的治疗方法对肝癌患者的治疗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作者:董深明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螺旋CT增强扫描在胆囊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探讨

    胆囊癌是胆道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虽然在全身的占比不高,但胆囊癌起病隐匿,早期常无特征性症状和体征,与胆囊炎性疾病无特异性区别,一般很难做出早期诊断,临床漏诊和误诊率较高,大多患者确诊时已处于晚期,失去佳的治疗时机,预后较差[1].因此胆囊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显得至关重要.超声检查常能发现胆囊病变,但不能作出定性诊断;诊断率受患者的体位、呼吸运动和医师的诊断水平等因素影响.多排螺旋CT的分辨率较高,增强扫描利用胆囊癌的血供特点,具体明显的影像学特征,提出确诊依据,并能与胆囊其他疾病相鉴别诊断,已逐渐成为诊断胆囊癌首选的非侵入检查方法之一.近年来,我们采用多排螺旋CT增强多期动态扫描诊断胆囊癌,总结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叶富建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钆塞酸二钠肝胆期成像在肝癌检出与定性方面的价值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肝癌的发生与酒精性肝硬化、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慢性肝病密切相关[1],原发性肝癌早期症状通常不典型,但其恶性程度高,侵袭性强,因此肝癌的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显得尤为重要.钆塞酸二钠(普美显,Gd EOB-DTPA)是一类新型肝脏特异性对比剂,它在多期动态增强成像的基础上增加了肝胆期成像,在该期图像中,具有正常功能的肝细胞摄取对比剂呈明显强化,与不含正常肝功能肝细胞、功能性肝细胞减少或肝细胞功能减退的病变部分产生明显对照,有助于肝脏病变的检出和诊断.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探讨普美显肝胆期成像在肝癌病灶的检出和定性方面的价值.

    作者:刘红阳;周光礼;马林;唐广山;魏玲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碳酸氢钠溶液漱口可减少肝衰竭患者真菌感染

    肝衰竭患者易出现真菌感染,真菌感染的发生会加重患者的病情、增加治疗和护理的难度,预防真菌感染对于提高肝衰竭患者的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做好口腔护理是防治肝衰竭患者真菌感染的重要措施.我科观察肝衰竭患者使用2.5%碳酸氢钠溶液进行漱口,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胡玲;汪文洋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大黄煎剂点滴式灌肠在重症肝炎合并顽固性腹胀中的效果观察

    慢性重型肝炎大多是是由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所致,具有病情重、合并症多、治疗棘手、预后差和死亡率高等特点,常危及患者的生命,是慢活肝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慢性重型肝炎患者随着肝功能的严重损害,乙肝病毒的毒血症、消化腺功能异常、胃肠道淤血和出血、大量腹水、以及肠毒素吸收等原因,常出现持续加重的腹胀,临床治疗效果欠佳,易形成顽固性腹胀,明显加重患者的不适主诉,严重降低生活质量[1].常规的大剂量保留灌肠的灌注量较大,患者的不适感较明显,护理依从性欠佳.近年来,我们对慢性重型肝炎合并顽固性腹胀的患者采用大黄煎剂点滴式不保留灌肠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并报告如下.

    作者:袁小莉;杨丽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丙型肝炎的治疗及进展

    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所导致的一种传播途径明确、起病隐匿、慢性化程度高的疾病,相关数据显示约55%~85%的感染者可转为慢性,慢性患者中近三分之一将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且不同性别、年龄、种族人群均对HCV易感[1].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新数据统计,目前全球约1.85亿人感染HCV,亚太地区HCV感染率占总人数0.1%~14.7%,每年新增约400万余人,全球每年新发肝癌患者中,约22%是由于感染HCV.而我国约1000万HCV感染患者,在高流行区域,由于注射毒品及性传播,丙肝患病率甚至可超过60%.由于疾病本身发展隐匿,慢性化程度高,重视度低,治疗费用高等多方面原因,目前得到正规治疗的患者极少,根据世界肝炎联盟(WHA)发起的肝炎患者全球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公众对丙肝的认知度仅约为25%,自主筛查率不到20%,而接受抗病毒治疗不足1%,这对中国乃至全球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2,3].

    作者:邹琳;佘会元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在肝细胞癌中的相关研究进展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肝细胞癌在我国的发病率高达28.71/10万,居全国肿瘤登记地区恶性肿瘤发病第4位[1-2].虽经数十年不懈努力,诊断和治疗技术不断进步,部分肝癌病人因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综合治疗而获得较长期生存.但是由于起病隐匿,早期没有症状或相关症状不明显,进展迅速,大部分患者在确诊时已达中晚期或已发生远处转移,仅约20%的患者适合手术,5年总生存率仍然较低[3-4].近年来趋化因子(chemokines)在肿瘤学领域尤其是消化道肿瘤领域得到越来越深入的相关研究.趋化因子是一类具有趋化作用的细胞因子,初研究认为趋化因子调节了白细胞在炎症反应中的定向移动而得名.

    作者:沈利;李红霞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细胞色素P450家族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关系

    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我国常见的慢性肝病.它是指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的肝损害因素所致的,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主要特性的临床病理综合征.NAFLD在临床上主要包括单纯性脂肪变(simple steatosis,SS)、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脂肪性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癌.在世界范围内,成年人NAFLD患病率可达30%,在糖尿病患者和肥胖群体中,NAFLD患病率更高达70%~80%,严重威胁人体健康[1].NAFLD主要与甘油三酯在肝脏的堆积有关,同时也与肥胖、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有关.关于NAFLD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二次打击”学说被人们认可.第一次打击主要是胰岛素抵抗引起肝细胞内脂质过量沉积,第二次打击是脂质过量沉积的肝细胞发生氧化应激和脂质过氧化.氧化应激与体内活性氧(ROS)的含量密切相关.ROS可由体内多个代谢过程产生,如线粒体呼吸链、细胞色素P450系统(CYP450)、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氧化酶、黄嘌呤氧化酶等[2].在本文中将着重讨论CYP450家族在NAFLD发病中的变化及作用.

    作者:陈裕荷;任红;彭明利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肝细胞癌中长链非编码RNA功能及临床相关研究进展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临床上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在世界范围内每年导致大量的患者病死[1].由于我国有大量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患者,其导致的HCC发病率极高,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卫生及经济负担[2].由于缺少有效的治疗措施,晚期HCC常常导致患者在短期内死亡.与其它多种恶性肿瘤相似,HCC的发生中存在着多种基因网络及信号通路的调控异常.

    作者:苏丽;魏巍;郭世民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1例

    患者,女性,54岁,农民.因“全身红斑、丘疹伴瘙痒3天”,于2016年9月8日9时53分入院.患者缘于2016年7月20日进食辣菜后出现胸骨后疼痛,伴烧心,行胃镜检查示“慢性胃炎”,肠镜检查示“结肠炎”,未特殊处理,后症状无明显缓解,于7月23日就诊于当地县医院住院治疗,住院9d后出院,出院后服用“雷公藤多苷片”2粒3次/d柳氮磺吡啶4粒3次/d,5天后出现发热,体温高37.2℃,间断发热近1月,自服尼美舒利退热,前后服用10袋(500 mg/袋),于8月31日出现进食后恶心呕吐,为胃内容物,后呕吐明显,测体温升至38.8℃,无寒战,观察2天症状未见明显缓解,于9月2日就诊于当地县医院,查肝功能示丙氨酸转氨酶(ALT) 378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 212 U/L,总胆红素(TBil) 36 μmol/L,白蛋白36.8 g/L,乙肝五项、丙肝抗体均阴性,9月4日开始出现皮疹,起初为双上肢出现绿豆及豌豆大小的红斑丘疹,未予以重视,病情进一步发展,躯干、四肢、颜面部出现弥漫性红斑,粟粒至绿豆大丘疹,部分丘疹融合成斑片,伴明显瘙痒.

    作者:韩少静;郭永泽;吉丽;周丽云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苯溴马隆致重度药物性肝损伤1例

    患者,男,47岁,因“尿黄5天,眼白发黄3天”于2016年11月25日以“胆汁淤积型肝炎,药物性肝损伤”入院.患者缘于1 5年前诊断为痛风,一直未行正规治疗.2年前出现右膝关节疼痛明显,伴有跛行,疼痛难忍时服药(具体不详),症状缓解后停药.病情逐渐加重,于1月前在外院行右膝关节镜手术治疗,出院后仍感右膝关节疼痛.于2016年11月7日至我院中医风湿科门诊查肝功能轻度异常,予苯溴马隆片和硫普罗宁片等治疗,5天前出现尿黄,如浓茶水样,无其他不适,未予治疗,继而出现眼白发黄,伴有全身皮肤黄染,于2016年11月22日来我院中医风湿科就诊,查TBil 71.30 μmol/L,DBil62.10 μmol/L,ALT 499 U/L,AST 253 U/L,ALP 440 U/L,GGT 800 U/L;肝胆脾胰B超示:非均质性脂肪肝,胆囊偏小(胆囊萎缩?),双肾多发结晶体,余阴性.建议住院治疗.

    作者:朱飞燕;孟群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长期被忽略的胆红素代谢

    尽管关于胆绿素、胆红素及其光学异构体生物学活性及细胞毒性的研究已开展多年,但很少有研究涉及胆红素氧化分解产物[1-3].近期,Seidel等[4]研究阐明了两种主要的胆红素代谢产物Z-BOX A和Z-BOX B的生物学特性.研究人员发现健康人类、大鼠和小鼠血清中Z-BOX含量相差无几且均占血清总胆红素的0.05%左右.这一结果与因肝损伤胆红素升高的患者以及用于研究Crigler Najjar综合征的Gunn模型大鼠相同.

    作者:顾天翊;陆伦根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RIPK1,一个关键的肝细胞存活因子

    机体内大多数细胞要经历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的过程[1].在发育和各种刺激的过程中,细胞死亡对于多细胞生物的生存至关重要.经过几百万年的进化,机体形成了对可调节性细胞死亡(RCD)机制的选择.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著名的RCD途径被报道,即:细胞凋亡(apoptosis)[1],进一步证实它参与了许多生理和发育过程[1].近几年,还发现了其他一些RCD途径,包括坏死性凋亡(necroptosis)[1].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R IPK1)是RIP家族中第一个成员[2],从其被发现就成为细胞信号转导领域的研究热点,实际上RIPK1在细胞凋亡和坏死性凋亡两个途径中起着转换作用[1],而且因为它在炎症反应、细胞凋亡和坏死性凋亡信号通路之间的重要调控作用,已经引起肝脏疾病研究领域学者的关注[3].

    作者:陈青;马世武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适度饮酒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影响

    适度饮酒现象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中普遍存在,但这一行为对患者心血管事件及肝脏健康的影响尚不明确.在美国,超过1/3的成年人群患有NAFLD,这些人群中有2/3有饮酒的习惯,绝大多数人是适度饮酒.适度饮酒可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被一致认可.心血管事件是NAFLD患者中常见的死亡原因.适度饮酒是否也能降低其发生率,目前没有明确的指南指导NAFLD患者的饮酒行为.事实上,在有肝脏疾病的患者中,饮酒是不被提倡的,因为在既往的动物模型及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患者研究中发现,酒精可促进肝脏损伤.此外,NAFLD及酒精性脂肪肝(ALD)在发病机制上也有重叠之处.

    作者:张洁;虞朝辉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干细胞源性模型可改进对药物性肝损伤机制的理解和预测其发生

    当前的药物临床前试验不能完全预测人类的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s).利用干细胞(stem cell,SC)技术来制备人类细胞筛查ADRs是提高药物诱导性组织损伤的一种可预测性的方法.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iPSC)的问世,意味着终可能研发出个体化毒理学以判断ADRs的个体间易感性.然而,特异质性药物肝损伤(idiosyncratic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IDILI)的复杂性意味着目前没有任何一种单细胞模型能够充分模拟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的全过程,不论这种细胞是原代人类肝细胞(primary human hepatocyte,PHHC)、肝细胞系还是来源于SC.

    作者:卜凡;侯俊兴;于乐成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肝癌患者肝移植获益

    一、肝硬化患者的肝移植获益概念评估和确定临床治疗所带来的益处和风险非常重要.其意义不仅在于评估潜在的伤害和医疗资源是否浪费,在器官移植方面,因资源匮乏更应如此.器官移植与公平、正义、功效,自主、慈善、不伤害、效益等密切相关,其资源分配变得极具挑战性[1].

    作者:耿伟;夏强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上海肝病论坛争鸣议题9:关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讨论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周光文教授(A方观点):断流或分流?哪个是更好的选择?门静脉高压患者中50%不发生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但一旦发生过一次出血再出血的风险极高,且每次出血死亡率增加10%.对于这部分患者,分流或断流外科治疗目的是处理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大出血,并预防再次出血.

    作者:易玲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转醛醇酶缺陷病

    转醛醇酶(transaldolase,TALDO)缺陷病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戊糖磷酸通路(pentose phosphate pathway,PPP)缺陷累及多系统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2001年由Nanda等[1]首次报道,临床表现为严重的、早期发病的多系统疾病,受累机体的体液中尤其是尿液中多元醇(poylo)浓度异常.截止到目前世界上共报道了32例患者[1-12],多数在土耳其或阿拉伯国家的近亲结婚家庭[5],目前仅2010年Balasubramaniam等学者报道了1例来自中国父母的患儿[6],国内尚未有该病的报道[13],本文对本病的病理生理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总结,以期提高大家对本病的认识.

    作者:张琰;林彩梅;周峻荔;库尔班江·阿布都西库尔 刊期: 2017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