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
  • 国际刊号:1000-7423
  • 国内刊号:31-1248/R
  • 影响因子:1.15
  • 创刊:1983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上海
  • 语言:中文
  • 邮发:4-362
  • 全年订价:28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A 化学文摘(美), 万方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 中华预防医学会先进编辑部(97);中华预防医学会优秀期刊一等奖(00);中华预防医学会优秀期刊二等奖(01);中华预防医学会优秀期刊三等奖(01-02)
  • 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4年1期文献
  • 蝇蛆生态处理猪粪对家蝇产卵和孵化的影响

    目的观察猪粪经蝇蛆生态处理后,家蝇孳生繁殖的变化.方法分别以经蝇蛆处理和未处理的猪粪作为家蝇孳生繁殖场所,比较两种孳生场所家蝇产卵量和孵化率.结果处理猪粪中家蝇的产卵量仅占总产卵量的17.7%,未处理猪粪中家蝇的产卵量占总产卵量的82.3%.处理的猪粪中的蝇卵孵化率为41.4%,未处理猪粪中的蝇卵孵化率为85.1%.结论猪粪经蝇蛆生态处理后,家蝇的产卵量和孵化率均明显降低.

    作者:杨鹤萍;徐大刚;吴健桦;薛纯良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青蒿琥酯预防曼氏血吸虫病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青蒿琥酯对小鼠曼氏血吸虫病的预防作用及优化给药方案.方法小鼠尾部接触感染曼氏血吸虫尾蚴后口服青蒿琥酯,灌注法收集计数虫体数和雌虫数,镜检计数肝脏和肠的虫卵,统计减虫率、减雌率和平均产卵量,分析青蒿琥酯不同给药时间、剂量、疗程的预防效果.结果青蒿琥酯预防小鼠曼氏血吸虫病的佳剂量为300 mg/kg,14、21 d童虫对药物为敏感,减虫率分别为84%和93%.小鼠感染14 d后每周口服1次青蒿琥酯300 mg/kg,连续4 wk,减虫率达99%;感染14或21 d后每2 wk口服1次青蒿琥酯300 mg/kg,连续4 wk,减虫率达97%或96%.各服药组平均产卵量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青蒿琥酯可杀灭曼氏血吸虫童虫,影响雌虫发育产卵,有效预防曼氏血吸虫病.建议应用青蒿琥酯预防曼氏血吸虫病的给药方案为感染14或21 d后首服,每1或2周服用1次.

    作者:陆绍红;严晓岚;李思温;吴玲娟;石君帆;刘旭;严啸华;杨明瑾;漏磊君;熊谷贵;闻礼永;太田伸生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弓形虫影响前列腺素E2合成的细胞内信号调节途径

    目的探讨弓形虫感染巨噬细胞过程中花生四烯酸(AA)及前列腺素E2(PGE2)的产生及其相关的细胞内信号调节途径.方法构建刚地弓形虫-小鼠巨噬细胞侵染模型,应用气相色谱、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钙离子调节剂乙二醇双(2-氨基乙醚)四乙酸(EG-TA)、钙离子螯合剂(BAPTA/AM)、钙调蛋白抑制剂三氟拉嗪(TFP)及蛋白激酶C(PKC)抑制剂1-(5-磺酰基)-异喹啉-2-甲基-哌嗪盐酸盐(H7)对弓形虫诱导的AA、PGE2含量及促细胞分裂剂诱导性环加氧酶-2(COX-2)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EGTA、BAPTA/AM及TFP均可抑制弓形虫诱导的巨噬细胞AA和P GE2合成;PKC抑制剂H7可明显抑制弓形虫和脂多糖(LPS)诱导的巨噬细胞PGE2合成,并伴随着COX-2 mRNA和蛋白质表达呈剂量依赖性减少.结论弓形虫侵染巨噬细胞过程可能通过钙信号转导途径调节COX-2底物AA的含量和PKC依赖的COX-2代谢途径调节PGE2的合成.

    作者:彭碧文;郑大利;蒋雪梅;林建银;蒋明森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间日疟原虫传播阻断疫苗候选抗原Pvs25中国分离株高度保守

    目的研究我国单纯间日疟流行区31例患者(湖北18例、浙江13例)间日疟原虫分离株传播阻断疫苗候选抗原Pvs25基因多态性,并与14例孟加拉间日疟原虫株进行比较分析.方法从干燥滤纸血膜提取疟原虫基因组DNA,对Pvs25基因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纯化和直接序列分析.结果与间日疟原虫标准株Sal-I相比,获得的45个Pvs25全长序列中有3处点突变,引起相应氨基酸的替换.并且核苷酸多态性(π值)检验结果显示,Pvs25在不同流行区或同一流行区不同分离株之间核苷酸及其相应的氨基酸序列高度保守.结论与红前期和红内期候选抗原相比,Pvs25具有有限的抗原多态性,提示以Pvs25为基础构建的传播阻断疫苗在我国流行区具有普遍应用的可能性.

    作者:郑丽;徐卫民;刘英杰;杨毅梅;曹雅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不同地理株杂交培育的柔嫩艾美球虫及其免疫保护率

    目的培育3个不同地理株柔嫩艾美球虫(Eimeriatenella)的杂交株,以探讨研制球虫疫苗的可能性.方法通过免疫试验,从5个不同地理株中选择3株作为杂交亲本株,对此3株分别进行两次杂交,获得的后代混合卵囊经单卵囊分离、扩增,分别提取卵囊DNA,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进行分析(30条引物),分离、培育出两代杂交株.再进行免疫试验,比较杂交株与亲本株的免疫保护性.结果选择了免疫原性较好、免疫保护率较高的广州株、保定株、长春株作为杂交亲本,分别进行保定株×长春株、广州株×F1株两次杂交,获得的后代卵囊,提取卵囊DNA,RAPD分析后,得到了保定株×长春株的杂交株F1(F1Z7)和广州株×F1株的杂交株F2(F2Z3).免疫试验结果,杂交株F1与F2的免疫保护率分别为80%和84%;亲本株广州株为77%,保定株为69%,长春株为63%.结论分离、培育出了F1、F2两代杂交虫株.其免疫保护率均高于各亲本株,提示杂交株获得了亲本株的部分保护性,其免疫的雏鸡对各虫株的攻击均有好的保护力.尤其是F2株,免疫保护率平均达到84%.

    作者:张伟信;张西臣;李建华;赵权;秦建华;尹继刚;杨举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旋毛虫肌幼虫核酸疫苗的构建及其在小鼠体内的表达

    目的构建和表达旋毛虫肌幼虫编码相对分子质量(Mr)31000抗原结构基因(TspE1)的重组质粒.方法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特异性扩增TspE1基因,构建重组质粒pUC18-TspE1,并将TsE1基因亚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中.用基因枪免疫小鼠,通过苏木素-伊红(HE)染色及免疫组化观察重组质粒在皮肤组 织内的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成功构建pcDNA3-TspE1重组质粒,并在小鼠体内表达.

    作者:崔晶;张红卫;王中全;李雍龙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血吸虫病流行区居民腹部超声显像指标典型相关及冗余度分析

    目的探讨日本血吸虫病肝、脾B超指标间以及与感染次数、感染时间和每克粪便平均虫卵数(EPG)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典型相关方法分析肝、脾B超指标间及其与感染次数、感染时间和EPG的相关性,用冗余度分析方法分析肝、脾变异中有多少比例互为相关.结果男、女无既往感染组和既往感染组的第1典型相关系数分别为0.7842、0.5483和0.5800、0.4220(P值均<0.01);男、女粪检阴性组和阳性组的第1典型相关系数分别为0.6063、0.5215和0.6595、0.3849(P值均<0.01);男、女无既往感染组肝B超指标变异分别有43.5%和17.5%与脾B超指标变异有关,而既往感染组分别为22.1%和11.4%.而在男、女粪检阴性组分别为26.8%和16.8%,粪检阳性组分别为27.6%和10.7%;既往感染组,感染次数、调查时距首次感染时间和粪检阳性者的EPG与肝、脾B超指标的典型变量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日本血吸虫病肝、脾B超指标间具有典型相关关系,且男性的相关性大于女性;在既往感染者中感染次数、调查时距首次感染时间和粪检阳性者EPG与肝、脾B超指标的典型变量间均未发现相关性.

    作者:周艺彪;赵根明;姜庆五;宁安;韦建国;高祖禄;吴启龙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棘球蚴特异性抗原的蛋白质印迹分析

    目的寻找细粒棘球蚴(Eg)和多房棘球蚴(Em)特异性抗原组分用于免疫诊断.方法对Eg、Em的囊液、原头节、囊壁角质层、囊壁生发层及犬泡状带绦虫、犬豆状带绦虫、羊细颈囊尾蚴、猪囊尾蚴等4种异源性绦虫,共14种粗抗原进行免疫学分析.采用蛋白质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Genesnap和Genetoo1分析软件比较分析不同抗原蛋白条带分别与囊型棘球蚴病(CE)及泡型棘球蚴病(AE)患者血清反应的差异.结果14种粗抗原中与CE、AE患者血清发生交叉反应的11条蛋白条带相对分子质量(Mr)为130 000、100 000、94 000、80 000、75 000、66 000、62 000、52 000、38 000、32 000及24 000;与CE患者血清有特异性反应的5条蛋白条带Mr为41 000、40 000、22 000、16 000和12 000;与AE患者血清具有特异性反应的8条蛋白条带Mr为120 000、109 000、86 000、59 000、43 000、28 000、20 000及18 000.结论确定了Eg和Em共有的交叉反应性抗原和具有进一步研究价值的特异性抗原组分,为进一步分离和鉴定具有诊断价值的特异性抗原提供了基础资料.

    作者:江莉;薛海筹;裘丽姝;冯正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肝脾棘球蚴囊周围纤维性囊壁形成机制的差异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肝、脾棘球蚴囊周围纤维性囊壁的不同形成机制.方法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40例肝棘球蚴囊、15例脾棘球蚴囊周围纤维囊壁及其邻近肝、脾实质病理组织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Ⅳ型胶原、纤维连接蛋白(FN)、层粘连蛋白(LN);原位杂交方法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mRNA在肝、脾棘球蚴囊周围纤维囊壁及其邻近肝、脾实质中的表达.结果肝棘球蚴囊周围纤维囊壁分两层,虫体侧纤维囊壁为肉芽肿样组织,肝实质侧纤维囊壁内可见大量受挤压的门静脉、肝动脉和肝管系统(Glisson)和肝静脉系统,并与Glisson鞘相延续.Ⅳ型胶原、FN、LN、TGF-β1及TNF-α在两层中的表达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均<0.01).脾棘球蚴囊周围纤维囊壁不分层,为肉芽肿样组织,Ⅳ型胶原、FN、LN、TGF-β1及TNF-α无特异分层表达.结论肝、脾棘球蚴囊周围纤维囊壁的形成机制不同.肝棘球蚴囊周围纤维性囊壁是人体形成肉芽肿样病理改变后被周围受挤压的Glisson系统和肝静脉系统包裹,过度肝纤维化所致,肉芽肿样组织与周围纤维化的Glisson系统和肝静脉系统间有可分离间隙.脾棘球蚴囊周围纤维性囊壁是肉芽肿样组织包裹虫体形成,其与脾实质间无可分离间隙.

    作者:吴向未;彭心宇;张示杰;牛建华;孙红;习羽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叮咬不同免疫力兔后中华硬蜱中肠上皮细胞超微结构的观察

    目的探讨叮咬不同免疫力兔后中华硬蜱中肠上皮细胞的病理变化.方法选用中华硬蜱相对分子质量(Mr)为105 000纯化抗原,按常规方法分别于后足掌、腹股沟以及颈背部多点皮内注射免疫新西兰兔.免疫后每只兔用30只雌性中华硬蜱成虫叮咬,于24 h、48 h、72 h、5 d及8 d,每组各取3只吸血中华硬蜱观察其中肠上皮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中华硬蜱初次叮咬兔后,消化细胞随叮咬时间延长而增多增大,微绒毛较密集,排列整齐,胞质内细胞器丰富,各单位膜结构清晰,并出现顶端小管、小泡、大量脂滴和高铁血红蛋白颗粒;近基膜的细胞膜内褶形成发达的基底迷路系统.叮咬经Mr105 000纯化抗原免疫接种兔后,中华硬蜱中肠上皮细胞严重损伤和破坏,消化细胞数量与体积较初次叮咬组及佐剂对照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叮咬后24~48 h消化细胞表面微绒毛减少,变短、排列不整,细胞粗面内质网扩张,线粒体嵴减少,高铁血红蛋白颗粒及脂滴等均较初次叮咬组和佐剂对照组明显减少,基底迷路系统空泡化,基膜变性、松散和断裂等.叮咬后72 h~8 d,细胞器变性、坏死,细胞核固缩、碎裂以及细胞溶解、碎裂等.结论中华硬蜱叮咬Mr105000的纯化抗原免疫接种新西兰兔,能使其产生获得性免疫力.在蜱抗原诱导的新西兰兔抗蜱免疫作用中,蜱中肠是主要损伤部位.

    作者:刘志刚;叶炳辉;朱清仙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干扰素-γ对感染日本血吸虫小鼠GTP酶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干扰素-γ(IFN-y)对小鼠抗日本血吸虫感染保护力的机制.方法采用高密度寡核苷酸芯片(Affymetrix芯片)结合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对BALB/c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过程中脾脏CD4+T细胞进行基因转录水平分析,获得IFN-γ诱导鸟苷三磷酸(GTP)酶家族成员的变化图谱;并对其中IFN-γ诱导GTP酶(IGTP)进行分子克隆和序列测定.结果小鼠自然感染日本血吸虫过程中,IFN-γ诱导GTP酶家族成员的基因表达呈现特征性变化,感染后3 wk,基因表达上调或变化不显著;感染后6 wk至13 wk,基因表达持续受到抑制.这种变化特征经RT-PCR方法所证实.从小鼠脾脏可扩增出IGTP全长基因,但退火温度降低时出现IGTP基因转录缺失.结论小鼠急性感染日本血吸虫后,体内IFN-γ通路逐步受到抑制,针对血吸虫感染的依赖IFN-γ的抗感染保护力下降.

    作者:季旻珺;蔡晓萍;苏川;吴海玮;李光富;王勇;朱翔;王新军;张兆松;吴观陵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日本血吸虫腺苷酸激酶基因的表达及其重组蛋白免疫反应性的评价

    目的将亚克隆入pET32a(+)质粒的日本血吸虫腺苷酸激酶(adenylate kinase,AK)基因进行表达及蛋白纯化,并对表达产物的免疫反应性进行评价.方法将重组表达质粒pET32a(+)-AK转入宿主菌大肠埃希菌BL21,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后超声裂菌,离心,取上清进行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将SDS-PAGE后的蛋白转移至聚偏二氟乙烯(PVDF)膜上,分别用6-组氨酸(6-His)抗体、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6 wk的兔血清及紫外照射减毒尾蚴免疫的兔血清为一抗进行蛋白质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用金属Ni螯合物亲和层析树脂(Ni-NTA)层析柱纯化目标蛋白;以纯化后的融合蛋白为包被抗原,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正常兔血清和血吸虫感染兔血清.结果重组菌用IPTG诱导表达后进行SDS-PAGE,于相对分子质量(Mr)40 000处见一特异表达带,与预期表达的融合蛋白大小相符;Western印迹分析显示该重组的融合蛋白带有预期的6-His基团,且能与尾蚴感染兔血清及紫外照射减毒尾蚴免疫的兔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ELISA结果显示纯化的重组AK蛋白可以特异识别血吸虫感染兔血清.结论AK基因在工程菌中以可溶性融合蛋白的形式得到表达,该重组蛋白与血吸虫感染兔血清及紫外照射减毒尾蚴免疫的兔血清具有特异的免疫反应性.

    作者:彭鸿娟;陈晓光;李华;王春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血吸虫免疫逃避相关分子的研究进展

    当细菌等病原生物钻穿皮肤、粘膜而入侵宿主后,宿主的免疫系统即可产生免疫应答而终消除病原体.但是,也有许多致病生物能在具有免疫能力的宿主体内长期存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一些寄生虫在哺乳动物体内形成慢性感染,具有逃避宿主致死的免疫应答的能力[1].血吸虫在人和多种哺乳动物宿主体内寄生阶段包括童虫、成虫和虫卵.

    作者:童群波;刘述先;曹建平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耻阴虱寄生婴幼儿眼睫毛一例

    耻阴虱(Phthirus pubis)寄生于婴幼儿眼睑部极为罕见,现报告一例如下.患儿系女婴,16个月.于2003年8月20日就诊.诉5 d前在女婴右眼睫毛处发现虱样虫体,患儿哭闹不安,不时搔头、眼等部.检查患儿右眼,上眼睫毛根部见几个灰黄色小点及聚集的淡黄色分泌物,并见蠕动的虱样小虫.取下小虫,解剖镜观察,确诊为耻阴虱.该患儿由外祖母照顾,外祖母诉有阴毛部皮肤瘙痒症.取其少量阴毛检查,见大量耻阴虱及其虫卵.处理:①对患儿加镇静剂灌肠,待患儿熟睡后,用眼科剪剪下右眼上睫毛,共取下耻阴虱7只及虫卵4个.②给患儿右眼涂10%硫磺软膏,每天2次.③嘱患儿外祖母剃去阴毛,阴毛部涂食醋24 h后清洗.7 d和14 d后复查,未见复发.

    作者:申成华;郑善子;崔春权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人体蛞蝓假寄生一例报告

    患者男性,28岁,工人,哈尔滨人.2003年6月28日23时因喝酒过量剧烈呕吐并吐出1条活虫,遂保存于瓶中.患者经医院胃肠X线钡餐造影检查,未见异物.6月30日,虫体标本经本室鉴定为蛞蝓(Limax flavus),虫体大小为55mm×10mm×0.9mm(图1),移动时呈长梭形,静止时卷缩成逗点(,)状(图2),前端有2对触角,上对触角可伸缩,柄长10 mm,柄顶端有单眼;下对触角柄长2 mm.背部为卵圆形外套膜,在其表面有许多同心圆滑轮.肺孔1个,位于虫体前右侧,存活时常开闭.体背呈黄褐色,有黑色网状条纹,并间杂黑、白斑点.腹面呈淡黄白色,其正下方从头至尾为宽6mm的腹足,存活时有较强的吸附力.虫体爬行时能分泌银白色粘液丝.本文保存的蛞蝓因未饲养,于84 h后死亡(图3).患者给予口服驱绦胶囊(黑龙江省驱绦实验室制,批号:980810)10粒(每粒含仙鹤草根芽200mg)驱虫,结果未见排虫.

    作者:张唯哲;范树奇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脑曼氏裂头蚴病一例报告

    患者男性,广东省河源市人,35岁,2002年11月5日主诉反复抽搐3年,收住人院.入院前磁共振(MRI)检查认为左额部胶质瘤,活检认为左额部炎症.本院MRI检查认为左额胶质瘤.入院1 wk后全麻,行左额肿瘤切除术,术中发现左额脑组织水肿较明显,病变脑组织质地较硬,用活检钳取病变脑组织时见1条活虫300 mm×0.6 mm,诊断为脑寄生虫病,关颅.术后经第一军医大学寄生虫学教研室专家鉴定为曼氏裂头蚴.询问病史,患者喜食蛇、猫、青蛙及生鱼片等.

    作者:柯遵斌;李永定;王志伟;张少雄;彭玉平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结膜蝇蛆病一例

    患者女性,26岁,洛阳市偃师佃庄镇黄庄村人.2003年9月8日就诊,自诉行走时右眼撞一飞物,2 h后眼内有异物感、刺痛、怕光、流泪.检查发现结膜充血,结膜囊内及睑结膜、球结膜上见有黑头的白色虫体移动,共取出18条,之后症状消失.经鉴定,虫体为白色,梭形,长约1 mm.显微镜观察其头部有粗大黑色的头咽骨,前端1对黑色弯曲的口钩,其周围有刺数圈,口钩有的突出于体外,有的缩于体内.虫体分12节,体节上有毛刺环绕,体末节分左右两叶呈扇状排列,鉴定为羊狂蝇Ⅰ龄幼虫.

    作者:王新彩;刘润芳;罗新萍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嘉兴市阻断血吸虫病传播后监测报告

    浙江省嘉兴市嘉兴、嘉善2县(区)曾是血吸虫病严重流行县(区)之一.嘉兴市历史累计有螺面积20 100万m2,累计病人127.3万,其中,晚期病人4.6万.经过几十年防治工作,于1994年达到阻断血吸虫病传播标准.1995年起进行监测.

    作者:王金荣;俞文美;沈美清;薛美娟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湖沼渠网型地区不同人群血吸虫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为了解和掌握湖沼渠网型地区不同人群血吸虫病流行情况,为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提供依据,组织专业力量于化疗前、后两次对湖北省潜江市张金镇直属机关单位、镇办企业、中小学校和部分村民等不同人群,采用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IHA)、环卵沉淀试验(COPT)和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ot-EUSA)等3种方法进行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玉其;张娟;何庆炫;舒儒荣;胡合举;孙维山;杨晖;刘云堂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北京地区15例输入性恶性疟病情及误诊分析

    恶性疟为热带地区多发的寄生虫病,但因近年来人口流动频繁恶性疟病例在北京时有发生.若缺乏对该病的认识,常会发生误诊或延误治疗而影响预后.我院于1985年5月~2000年3月收治15例输入性恶性疟病例,其中13例治愈,2例脑型疟因误诊死亡.报告如下.

    作者:杨玉英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华支睾吸虫病患者细胞因子水平与肝功能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华支睾吸虫病患者细胞因子水平与肝功能的关系.方法47例确诊、但未经药物治疗的华支睾吸虫病患者,参照Child-Pugh肝功能分级法,按照评分将其分成A(3~4分)20例、B(5~6分)15例、C(7~9分)12例等3组.用放射免疫法及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患者血清总胆红素(TBL)、血清白蛋白(AL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华支睾吸虫病患者sIL-2R、IL-8、TNF-α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对照组(P<0.05,P<0.05,P<0.01),而IL-2含量明显减少(P<0.01).随着患者肝功能受累程度的加重,sIL-2R、IL-8、TNF-α含量依次递增,IL-2含量依次递减,A组和C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sIL-2R、TNF-α含量与其TBL(r=0.331 P<0.05,r=0.518 P<0.01)及ALT(r=0.475 P<0.01,r=0.285P<0.05)呈正相关,与ALB呈负相关(r=-0.319 P<0.05,r=-0.665 P<0.01).结论华支睾吸虫病患者细胞免疫功能降低,血清IL-2、sIL-2R、TNF-α水平与肝功能状态有一定关系.

    作者:蔡连顺;肖景莹;辛华;朱丽贤;陈光;张涛;王国志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广西发现扇棘单睾吸虫

    扇棘单睾吸虫(Haplorchistaichui)是一种寄生于肠道的异形科单睾属的吸虫,成虫主要寄生于鸟类,也有感染人体的报道[1,2],我国未见病例报道.作者在研究华支睾吸虫病时发现一些比华支睾吸虫卵小、肩峰不明显、和异形类吸虫卵相似的虫卵.遂对其感染者进行驱虫治疗,检获大量虫体,经鉴定为扇棘单睾吸虫,在广西为首次发现,报道如下.

    作者:黎学铭;杨益超;蓝春庚;谭裕光;黄铿凌;许洪波;林睿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水蛭、桃仁、黄芪及当归合剂对小鼠血吸虫性肝纤维化的影响

    水蛭是中医治疗血栓及血液痹症常用的药物.本研究利用其行瘀解郁功能,水蛭与桃仁、黄芪及当归合剂,用于小鼠血吸虫性肝纤维化治疗,从抗氧化能力方面观察其治疗效果,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易文龙;陈建明 刊期: 200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