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
  • 国际刊号:1000-7423
  • 国内刊号:31-1248/R
  • 影响因子:1.15
  • 创刊:1983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上海
  • 语言:中文
  • 邮发:4-362
  • 全年订价:28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A 化学文摘(美), 万方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 中华预防医学会先进编辑部(97);中华预防医学会优秀期刊一等奖(00);中华预防医学会优秀期刊二等奖(01);中华预防医学会优秀期刊三等奖(01-02)
  • 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4年3期文献
  • 普通克立格法预测江宁县江滩钉螺分布

    目的探讨江宁县江滩钉螺孳生分布的预测方法.方法以变异函数分析江宁县江滩钉螺分布的空间自相关性,并以此为基础用普通克立格法(Ordinary Kriging)预测江宁县江滩钉螺的分布.结果2000年江宁县江滩钉螺分布呈空间自相关性,其变异函数为球型模型,且当距离小于0.0301时,钉螺空间分布变异与距离有关.进一步以此为基础用普通克立格法建立了江宁县江滩钉螺分布预测图,交叉核验显示预测图是对江滩钉螺分布优无偏估计,预测模型的决定系数R2=0.973.结论普通克立格法能有效利用监测资料预测江宁县江滩钉螺的分布状况.

    作者:张治英;徐德忠;彭华;周云;张波;刘士军;周晓农;龚自立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恶性疟原虫FCC1/HN株醛缩酶编码区基因的克隆及表达

    目的克隆恶性疟原虫海南株(FCC1/HN)株糖酵解醛缩酶(ALD)编码区基因.方法利用已知ALD基因序列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从基因组DNA中用PCR扩增ALD基因,将其克隆入pQE-30载体,阳性克隆经酶切鉴定后测序,在此基础上将重组质粒转化大肠埃希菌M15进行表达.结果PCR扩增后获得特异性扩增片段,测序结果显示我国的恶性疟原虫FCC1/HN株与恶性疟原虫3D7株ALD基因序列完全相同.重组融合蛋白通过镍-次氮基三乙酸(Ni-NTA)亲和层析及阳离子交换层析进行纯化.结论我国的恶性疟原虫FCC1/HN株与文献报道的恶性疟原虫3D7株ALD编码区基因序列相同,该融合蛋白在大肠埃希菌中获得表达.

    作者:张瑞娟;朱淮民;曹毅;周爱国;郑志强;张青锋;郑徽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洪涝灾害遥感资料用于疟疾和流行性乙型脑炎疫情分析

    目的借助遥感资料研究洪涝灾害中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规律.方法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1998年江西省洪涝灾害遥感淹没面积资料进行分析,依据确定的灾区县界定分级标准对江西省洪涝灾区进行分类,以1998年的发病率比较前五年发病率中位数值、1997年的发病率和1999年的发病率升降幅度为指标对洪涝灾害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疫情进行分析.结果遥感淹没面积呈正偏态分布(t检验与W检验P<0.05),取遥感淹没面积中位数值并参照现场流调结果确定灾区县界定分级标准:遥感淹没面积大于等于10万亩的灾区县属一类灾区;小于10万亩的灾区县属二类灾区;遥感资料未显示淹没面积的上报灾区县属三类灾区;其余县属于非灾区.1998年江西省疟疾疫情处于历史一般水平;与1997年比较,一类、二类、三类灾区疟疾发病率分别上升111.61%、97.50%、43.63%,疟疾发病率上升幅度与遥感淹没面积呈正相关(Rs=0.893,P<0.05);1998年非灾区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率较1997年上升252.03%.1999年非灾区疟疾发病率较1998年上升83.39%;1999年各类灾区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率均较1998年上升.结论借助遥感淹没资料可以实现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疫情的分级分析.

    作者:于国伟;汤林华;曾光;唐音;梅家模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猪囊尾蚴RNA聚合酶亚基基因的筛选及结构初探

    目的从构建的剪切引导序列(SL)cDNA文库中筛选猪囊尾蚴相关基因.方法提取猪囊尾蚴总RNA,利用SL特异序列和带有噬菌体M13M4的olig(dT)为引物,反转录成cDNA,构建猪囊尾蚴SL cDNA文库.随机筛选并通过酶切、PCR鉴定阳性克隆,分析其同源性.结果鉴定出一332 bp的插入片段,含有204 bp的开放阅读框(ORF)和3′端20 bp的poly A尾巴,经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分析,所克隆的基因的氨基酸序列与其他真核生物如人、秀丽隐杆线虫、果蝇及拟南芥等的RNA聚合酶亚基基因同源性均高达71.6%以上.结论筛选鉴定的基因推测为猪囊尾蚴RNA聚合酶亚基基因,而且在不同物种间很保守.

    作者:骆学农;郑亚东;窦永喜;侯俊琳;景志忠;才学鹏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在感染日本血吸虫小鼠肝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研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在感染日本血吸虫小鼠肝脏中的动态表达.方法日本血吸虫尾蚴经皮肤感染NMRI小鼠,感染后第0、21、28、38和45天取其肝组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半定量法检测iNOS转录水平的动态表达,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测定表达的蛋白变化,并用免疫组化方法确定iNOS在肝组织中的表达定位.结果RT-PCR结果显示,未感染小鼠肝组织中未见iNOS的表达,感染后第21天可见到iNOS在肝组织中的转录表达,第28天明显表达,第38天达峰值,第45天下降,与第38天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感染后第38天和第45天分别可见到iNOS的表达.间接荧光抗体试验结果表明,iNOS主要在肝虫卵肉芽肿细胞中表达.结论日本血吸虫能诱导宿主肝组织iNOS的动态表达,肝组织中的虫卵可能与iNOS表达有关.

    作者:龙小纯;李雍龙;Andreas Ruppel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日本血吸虫重组铁蛋白的粘膜免疫效果研究

    目的构建日本血吸虫铁蛋白(SjFer)原核表达质粒.以壳聚糖作佐剂,探讨重组日本血吸虫铁蛋白(rSjFer)粘膜免疫诱导小鼠抗血吸虫感染的保护力.方法用PCR扩增SjFer基因,亚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TWIN1上intein 2的N端,经PCR、限制性酶切筛选阳性重组子并经测序鉴定.将阳性重组子转化大肠埃希菌,在低温和低浓度的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条件下诱导表达可溶性重组融合蛋白.利用重组融合蛋白的壳聚糖结合功能域(CBD)结合位点,使其与壳聚糖结合,经滴鼻免疫小鼠,于第3次免疫后2周攻击感染,用减虫率和减卵率表示保护力.感染前采血和唾液用ELISA检测抗体.结果成功克隆并表达了rSjFer.rSjFer以壳聚糖作佐剂经滴鼻免疫获得了35.51%的减虫率和52.17%的减卯率.免疫后小鼠血清IgG和IgA及唾液SIgA抗体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升高.结论获得了rSjFer,该蛋白以壳聚糖作佐剂经粘膜免疫能诱导小鼠产生部分抗血吸虫感染的保护力.

    作者:陈利玉;易新元;曾宪芳;张顺科;Larry McReynlods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细胞因子表达质粒对恶性疟原虫顶端膜抗原1DNA免疫的调节作用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表达质粒对小鼠DNA免疫的促进和调节作用.方法构建编码恶性疟原虫顶端膜抗原1(AMA1)完整胞外域的DNA免疫质粒VR1020/E,构建编码小鼠细胞因子(GM-CSF)、白细胞介素(IL)如IL-4和IL-12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GM-CSF、pcDNA3.1(-)/IL-4和pIL-12以及双顺反子质粒pGM-CSF/pTPA-E,分组免疫小鼠,ELISA检测血清中特异性IgG及其亚类的水平,取小鼠脾细胞进行体外增殖.结果3种细胞因子质粒均有效增强了小鼠针对VR1020/E的免疫应答,抗体水平增加7至10倍,其中pcDNA3/GM-CSF质粒和pIL-12质粒分别显著促进了小鼠的IgG1和IgG2a应答,小鼠脾细胞的体外增殖水平亦有明显提高.结论利用编码GM-CSF、IL-4和IL-12的表达质粒作为佐剂可有效增强小鼠针对AMA1 DNA的免疫应答,并对免疫应答的类型产生调节作用.

    作者:李珣;缪军;雷俊川;薛采芳;王宪锋;刘忠湘;李淑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日本血吸虫黏蛋白样蛋白部分基因的扩增及测序

    目的体外扩增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黏蛋白样蛋白(SjMLP)抗原的部分基因序列.方法利用PC-GENE软件查找SmMLP的抗原决定簇;特定寡核苷酸引物的设计与合成;Trizol抽提日本血吸虫成虫总RNA,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目的基因,测序后与SmMLP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RT-PCR特异性扩增出SjMLP编码区基因序列,其片段大小为756 bp,测序结果与SmMLP具有高度同源性.结论RT-PCR扩增的SjMLP抗原编码区基因序列与预期相符合.

    作者:刘彦;肖建华;廖力;曾谷清;张愉快;杨胜;梁瑜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Smads在日本血吸虫病小鼠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的表达

    目的从转录水平研究参与转化生长因子-p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 1,TGF-β1)信号传导的Smads分子在日本血吸虫病小鼠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的表达.方法以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BALB/c小鼠形成肝纤维化动物模型,分别于感染后第8、12、16和24周取小鼠肝组织,作病理学检测,观察肝纤维化程度,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的方法检测模型组和正常组小鼠肝组织中Smad 2、Smad 3、Smad4和Smad 7的mRNA水平.结果Smad 2 mRNA水平在感染12周后表达下降(P<0.05),16周后恢复正常,24周后再次下降(P<0.05).Smad 3 mRNA水平在感染后16周开始明显升高,达正常水平的2倍(P<0.05).Smad 4和Smad 7的mRNA水平在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与正常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Smad 3促进肝纤维化形成.Smad 2对肝纤维化形成具有双效性,即感染初期属于促进因子,感染后期属于抑制因子.

    作者:张彬彬;焦杨文;蔡卫民;陶君;郑敏;董凤芹;刘荣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伯氏疟原虫青蒿素抗性相关的消减cDNA文库构建

    目的构建伯氏疟原虫青蒿素抗性相关的消减cDNA文库.方法提取伯氏疟原虫K173株(NS)与青蒿素抗性株(AR)的总RNA,super SMART法合成双链cDNA,分别以NS为消减方(driver),AR为试验方(tester)及AR为driver,AS为tester进行双向抑制性消减PCR(SSH PCR).富集的差异表达cDNA克隆到pMD18-T载体构建消减文库.结果NS-AR和AR-NS消减文库分别获得395个和506个阳性克隆,从NS-AR和AR-NS文库中随机挑取108个克隆PCR鉴定,分别有100个和104个含插入片段,大小在0.25~2 kb之间.结论成功构建了伯氏疟原虫青蒿素抗性相关的消减cDNA文库.

    作者:贝祝春;王京燕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蒿甲醚对曼氏血吸虫的作用:剂量与效应的关系和虫的形态学和组织病理学的变化

    目的应用感染曼氏血吸虫(利比里亚株)的小鼠观察蒿甲醚单剂量与效应的关系,虫体肝移及蒿甲醚所引起的虫的形态学和组织病理学变化.方法感染21 d童虫的小鼠一次口服蒿甲醚12.5 mg/kg至600 mg/kg不同剂量,治后28 d剖检观察各组虫数.感染46 d或70 d成虫的小鼠一次口服蒿甲醚400 mg/kg后8~14 d,观察虫体肝移及其形态和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蒿甲醚对21 d童虫的低有效剂量为200 mg/kg,减虫率为81%.用蒿甲醚治疗后8 h成虫开始肝移,3~7 d全部肝移,14 d有31%的虫返回肠系膜静脉.成虫虫体萎缩,咽部扩大,肠管膨胀及其色素减少.雌虫局部体表受损,白细胞附着,卵巢及卵黄腺变性退化,以及雄虫睾丸萎缩等.在肝内的虫体被嗜酸粒细胞为主的炎细胞包围和浸润.结论蒿甲醚对小鼠曼氏血吸虫21 d童虫的低有效剂量为200 mg/kg,可引起曼氏血吸虫成虫萎缩、退化或死亡.在肝内受损的虫体主要是被嗜酸粒细胞包围和侵袭所致.

    作者:肖树华;郭俭;Jacques Chollet;吴嘉彤;Marcel Tanner;Jurg Utzinger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虫媒传染病的监测和应急管理

    从1950年起,我国的疾病控制对策是以急性传染病、虫媒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为重点,防治麻疹、天花、黑热病、血吸虫病和疟疾等高发病率及高死亡率的传染病,旨在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控制流行和防止暴发.

    作者:周晓农;吴晓华;贾铁武;陈朝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阴道毛滴虫病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阴道毛滴虫(Trichomonas vaginalis,TV)是寄生在人体泌尿生殖道的一种常见病原体,可引起阴道毛滴虫病(trichomoniasis).自1836年首次描述该虫的特点及所致疾病的症状以来[1],至今仍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的性传播疾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TD)之一[2].

    作者:谢辉;帖超男;王雅静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蛞蝓侵入人体阴道一例报道

    患者,女,44岁,湖北咸宁市渡普镇人,农民.近一年来,月经量多,经期延长,下腹坠胀痛,阴道不规则流血,在当地医院多次经抗炎、止血治疗,效果不佳.于2003年4月18日又在当地妇产专科诊所就诊,妇科检查时,随窥阴器带出两条虫体,虫体运动活跃,伸缩自如,体长6~8 cm,用70%乙醇固定,于次日送到我教研室鉴定.虫体呈灰褐色,体长3 cm,背部有黑白相间的花纹,腹部浅黄色,无壳,头端腹侧有口,有触角两对,经鉴定为蛞蝓.

    作者:陈喜珪;覃金红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济南市基本消灭疟疾后疟疾疫情分析

    济南市疟疾属非稳定性低度流行区.于1988年经卫生部专家组抽查复核确认达到基本消灭疟疾后,每年仍有少数疟疾病例发生.为了解其发病特点及规律,探讨疟疾防治的监测对策,对济南市1989~2003年发生的疟疾病例进行了分析.

    作者:张明玉;孙启燕;张昌庆;韩笃菊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2003年《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引文情况分析

    为了解和分析著者吸收和利用科技文献的情况,并指导该领域工作者在较短时间内了解本专业信息新动向,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法和引文分析法,对<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3年度引文量、引文平均值、引文类型、引文离散情况以及引文时间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并找出该领域文献的半衰期及核心区域中文期刊.

    作者:伯韦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紫外线照射后日本血吸虫尾蚴的扫描电镜观察

    从超微结构水平观察紫外线照射对尾蚴的影响,尚未见报道.本实验使用扫描电镜旨在探讨日本血吸虫尾蚴经紫外线照射后发生的形态变化,进一步探讨减毒尾蚴活疫苗的免疫机制.

    作者:柳建发;陈晓光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宁波市鄞州区达到消灭血吸虫病标准后18年监测分析

    宁波市鄞州区1985年达到消灭血吸虫病标准后,按国家和省有关巩固监测工作方案的要求,自1986年起进行了病情、螺情监测,至今已有18年.为了解该病病情、螺情监测情况,为今后继续监测提供可用数据,本研究对达到消灭血吸虫病标准后的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周廉胜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结肠血吸虫病伴肠道并发症的临床与病理探讨

    本文对近4年来经病理检查证实的结肠血吸虫病伴肠道并发症74例进行临床分析和病理特点研究,以加深对其临床认识和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作者:诸葛毅;骆利康;俎德玲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脑脊液γ-谷氨酰转移酶等的检测在脑囊尾蚴病中的意义

    脑囊尾蚴病患者症状复杂,呈多样性,易与癫痫、结核性脑膜炎、脑血管疾病等相混淆,特别是以癫痫发作为主的脑囊尾蚴病与非囊尾蚴病特发性癫痫(EP)更易误诊[1].脑脊液(CSF)为中枢神经系统发挥正常生理功能提供适宜的微环境.

    作者:钱书虹;钱庆文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粉尘螨Ⅰ类变应原的cDNA克隆测序及亚克隆

    目的获得粉尘螨Ⅰ类变应原(Der f1)cDNA克隆及亚克隆,并进行测序.方法设计合成引物,从粉尘螨体内提取RNA,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获得cDNA,PCR扩增目的片段经纯化回收后克隆至pMD-18T,转化大肠埃希菌(E.coli)JM109,经PCR初筛挑选阳性克隆并测序,将PCR筛检阳性重组子及pET-32a(+)表达载体分别用BamH Ⅰ和Sac Ⅰ双酶切,连接转化至E.coli感受态细胞JM109中过夜培养,挑选菌落进行酶切鉴定.结果从粉尘螨基因组RNA中扩增出Der f1基因,获得pET-32a(+)-Der f1亚克隆,酶切产物的大小与预期相符.结论对粉尘螨Der f1基因进行体外扩增并获得pET-32a(+)-Der f1亚克隆.

    作者:杨庆贵;李朝品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以精神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脑囊尾蚴病误诊状况

    脑囊尾蚴病的症状极为复杂,临床上常发生误诊或漏诊.本文对1998~2003年31例以精神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脑囊尾蚴病患者的误诊情况进行分析如下.

    作者:许礼发;李朝品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部分寄生虫病例误诊原因分析

    寄生虫病在我国是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多发病、常见病,由于多种原因寄生虫病常被误诊.现将本所寄生虫病咨询检测工作中积累的曾辗转于各医院并被误诊的部分寄生虫病例报告如下:

    作者:孙惠珍;常正山;邱持平;张永年;陈韶红;童小妹 刊期: 200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