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
  • 国际刊号:1000-7423
  • 国内刊号:31-1248/R
  • 影响因子:1.15
  • 创刊:1983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上海
  • 语言:中文
  • 邮发:4-362
  • 全年订价:28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A 化学文摘(美), 万方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 中华预防医学会先进编辑部(97);中华预防医学会优秀期刊一等奖(00);中华预防医学会优秀期刊二等奖(01);中华预防医学会优秀期刊三等奖(01-02)
  • 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5年5期文献
  • 宠物犬蓝氏贾第鞭毛虫和隐孢子虫感染的分子检测

    目的:了解皖浙两省部分城镇地区宠物犬蓝氏贾第鞭毛虫和隐孢子虫感染情况,及聚集体类型或虫种。方法在安徽多地和浙江杭州共采集315份新鲜宠物犬粪样,分别采用基于蓝氏贾第鞭毛虫谷氨酸脱氢酶( GDH )基因的半巢式 PCR 和隐孢子虫核糖体小亚基( SSU rRNA )基因的巢式 PCR 方法对所有粪样进行扩增,并对获得的阳性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蓝氏贾第鞭毛虫的聚集体和隐孢子虫的虫种类型。结果315份犬粪样中,蓝氏贾第鞭毛虫和隐孢子虫的阳性率分别为3.2%(10/315)和1.6%(5/315)。幼龄犬(≤12个月)蓝氏贾第鞭毛虫阳性率(17.8%)和隐孢子虫阳性率(11.1%)均显著高于成年犬(0.7%和0)(P<0.05)。雌性犬和雄性犬蓝氏贾第鞭毛虫和隐孢子虫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现蓝氏贾第鞭毛虫两种聚集体类型,即聚集体 B (n=6)和聚集体 D (n=4)。从5份阳性犬粪中分离的隐孢子虫经巢式 PCR SSU rRNA 基因检测,均为犬隐孢子虫( Cryptosporidium canis )。结论皖浙两省部分地区宠物犬蓝氏贾第鞭毛虫和犬隐孢子虫的阳性率分别为3.2%和1.6%。发现的蓝氏贾第鞭毛虫聚集体类型为聚集体 B 和聚集体 D。

    作者:顾有方;汪凯;刘德义;梅楠;陈程;陈涛;韩敏敏;周力;曹佳彤;张衡;张学亮;凡自来;李文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2014年新疆伽师县内脏利什曼病暴发的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201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疆)伽师县内脏利什曼病暴发的流行病学特点,为制定相关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简称报告系统)中收集新疆上报的2009年7月1日-2015年6月30日内脏利什曼病疫情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于2014年10月对当年7月1日以来报告内脏利什曼病例数剧增的伽师县卧里托格拉克乡、和夏阿瓦提乡的23个村(3岁以下儿童)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对有发热,肝、脾肿大等症状和体征者(为疑似病例)采集手指血20μl (监护人知情同意)进行 rk39免疫层析试条检测,并对阳性患儿给予葡萄糖酸锑纳(200 mg/kg×6次,静脉给药)治疗。结果2009年7月1日-2015年6月30日新疆共报告内脏利什曼病813例,其中伽师县占41.45%(337/813);2014年7月1日-2015年6月30日共报告病例数为192例,其中伽师县占86.46%(166/192)。2014年在伽师县,自8月出现首个内脏利什曼病例后,报告病例数呈上升的趋势,10、11和12月报告病例数为114例,占当期报告病例数的68.7%(114/166),至2015年4月无病例报告。2014年7月1日-2015年6月30日,伽师县报告的166例内脏利什曼病病例中,年龄为出生23 d~8岁,其中1岁以下占95.18%(158/166);伽师县卧里托格拉克乡报告的113例中,年龄为出生23 d~3岁,其中1岁以下占96.46%(109/113),符合荒漠型内脏利什曼病流行的特点。现场调查和夏阿瓦提乡和卧里托格拉克乡23个村3岁以下儿童833人,其中14例疑似病例经 rk39免疫层析试条检测,阳性者11例,均经葡萄糖酸锑纳治疗1个疗程后治愈出院。结论2014年伽师县内脏利什曼病报告疫情中95%为1岁以下儿童,确定为荒漠型内脏利什曼病暴发。

    作者:伊斯拉音·乌斯曼;阿迪力·司马义;凯赛尔·克尤木;麦麦提艾力·阿卜力米提;季芳;侯岩岩;张松;亚力坤·买买提依明;茹孜古丽·朱马洪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提取陈旧阳性血膜疟原虫DNA方法的研究

    目的:建立一种能够提取陈旧阳性血膜疟原虫 DNA 的方法,为疟原虫基因溯源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应用 DNA 抽提试剂盒( QIAamp DNA Mini Kit )改良后提取41份吉氏染色镜检阳性血膜的疟原虫 DNA ,并与 Chelex-100和 Na2HPO4法进行比较。巢式 PCR 扩增疟原虫 SSU rRNA 基因片段,鉴定疟原虫虫种。 PCR 结果进行测序和序列比对,统计分析20世纪80年代与近10年血膜、不同血膜处理方法以及不同质量血膜的 PCR 阳性检出率差异。结果改良试剂盒法 PCR 结果总阳性检出率为70.7%(29/41)。80年代和近10年血膜 PCR 阳性检出率分别为78.6%(11/14)和66.7%(18/27),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3, P>0.05)。经去油、脱色处理和未经处理组血膜的 PCR 阳性检出率分别为62.5%(15/24)和82.4%(14/17),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9, P>0.05)。质量较好和较差血膜的 PCR 阳性检出率分别为93.3%(28/30)和9.1%(1/1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59, P<0.01)。测序结果表明扩增目的片段与预期结果一致。 Chelex-100和 Na2HPO4法PCR 未能扩增出特异性目的条带。结论试剂盒( QIAamp DNA Mini Kit )改良法提取80年代血膜疟原虫DNA 可获得较高PCR 阳性检出率,且染色剂和镜检油渍对血膜疟原虫 DNA 提取效果无明显影响。

    作者:徐超;魏庆宽;李瑾;肖婷;贾凤菊;王卫艳;尹昆;付婷霞;赵桂华;刘功振;黄炳成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外周血NK细胞Tim-3分子的表达及其与肝纤维化指标的关系

    目的:探讨 T 细胞免疫球蛋白和黏蛋白结构域分子3( T cell immunoglobulin and mucin domain protein 3, Tim-3)在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外周血 CD56+自然杀伤细胞( NK 细胞)表面的表达及其与肝纤维化指标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8例临床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和30例健康者 CD56+NK 细胞表面 Tim-3的表达,应用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肝纤维化血清学三型前胶原 N 端肽( PIIIP N-P )、层黏连蛋白( LN )、IV 型胶原( CIV )和透明质酸( HA )等4项指标, ELISA 检测血清中γ-干扰素( IFN-γ)和白细胞介素-4( IL-4)水平, Fibroscan 仪检测肝硬度值( LSM )反映肝纤维化程度。统计分析 Tim-3表达水平与 IL-4和 IFN-γ水平、肝脏纤维化程度以及肝纤维化血清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流式细胞分析结果显示,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外周血CD56+NK 细胞表面Tim-3表达水平为(62.3±11.4)%,高于健康对照组的(52.1±6.5)%(P<0.01)。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的 PIIIP N-P 水平分别为(86.5±29.5) ng/ml 和(22.0±7.8) ng/ml, LN 分别为(49.3±21.5) ng/ml和(20.4±6.3) ng/ml, CIV 分别为(67.5±22.3) ng/ml 和(22.0±3.9) ng/ml, HA 分别为(645.9±483.1) ng/ml 和(54.7±27.7) ng/ml,两组各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和健康对照组 IFN-γ水平分别为(93.9±20.1) ng/L 和(107.7±24.6) ng/L, IL-4分别为(46.6±11.8) ng/L 和(28.9±8.9) ng/L,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Spearman 非参数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患者 CD56+NK 细胞表达的 Tim-3水平与患者肝纤维化指标 LSM、 PIIIP N-P、 LN、 CIV 和 IL-4水平呈正相关( r=0.528~0.834, P<0.01),与 IFN-γ水平呈负相关(r=-0.501, P<0.01),而与HA水平无明显相关性(r=0.352, P>0.05)。结论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外周血CD56+NK细胞Tim-3表达呈上调,并与患者肝纤维化指标 LSM、 PIIIP N-P、 LN、 CIV 和 IL-4水平呈正相关。

    作者:武其文;朱翔;付夏;杨进孙;操治国;浦春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甘南藏族自治州棘球蚴病流行情况分析

    目的:了解甘南藏族自治州(简称甘南州)棘球蚴病流行情况,为进一步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甘南州8县(市)2007-2013年棘球蚴病防治工作调查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应用 B 超检查,调查人群患病情况。 ELISA 检测12岁以下儿童血清棘球蚴 IgG 抗体。双抗体夹心 ELISA 法检测家犬棘球绦虫粪抗原。内脏剖检法调查牲畜棘球蚴感染情况。结果甘南州人群棘球蚴病检出率为225/10万(810/360440),细粒棘球蚴病检出率为224/10万(807/360440),多房棘球蚴病检出率为1/10万(3/360440)。男性和女性检出率分别为2.3/10万(340/151280)和2.3/10万(470/209160),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41, P>0.05)。30~40岁的人群多,占44.2%(358/810)。牧民患者多,农民次之。甘南州7个县市84个乡372个行政村存在棘球蚴病流行。12岁以下儿童血清抗体阳性率为4.0%(1921/47841)。犬棘球绦虫粪抗原阳性率为5.5%(3523/64521)。牲畜棘球蚴感染率为3.3%(1148/35134)。经过连续七年综合防治,人群棘球蚴病检出率由2007年的440/10万(97/21938)降至2013年的290/10万(160/55954)(χ2=11.69, P<0.05)。儿童血清抗体阳性率由2007年的7.9%(150/1902)降至2013年的2.1%(151/7100)(χ2=153.98, P<0.05)。家犬棘球绦虫粪抗原阳性率由2007年的11.9%(335/2819)降至2013年的3.3%(466/13608)(χ2=338.52, P<0.05)。牲畜棘球蚴感染率由2007年的8.8%(235/2658)降至2013年的1.5%(107/7271)(χ2=317.86, P<0.05)。结论甘南州经过连续七年综合性防治,人群棘球蚴病检出率、儿童血清抗体阳性率、家犬棘球绦虫粪抗原阳性率、牲畜棘球蚴病感染率均呈下降趋势。

    作者:马玉安;尚文杰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湖南省洞庭湖区堤坝涵闸对血吸虫感染风险的空间影响分析

    目的:分析湖南省洞庭湖区堤坝、涵闸对血吸虫感染风险的空间影响机制、形式与程度。方法将湖南省洞庭湖区范围内堤坝、涵闸的位置、等级和类别在数字化的区域地图和遥感地图上进行标注。收集洞庭湖区334个乡镇2010-2014年各年3~7月份人群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资料,计算5年平均感染率。建立1220个六边形单元格构成的格网系统,对堤坝、涵闸的血吸虫感染风险和人群感染率进行空间量化。利用二步聚类对堤坝、涵闸和人群感染率的格网系统进行分析,确定感染峰值区。以离心模型测算感染峰值区对周边区域的影响深度和广度。以相关系数模型计算堤坝、涵闸与人群血吸虫病感染率空间分布的相关系数。将相关系数转换为权重,计算全部单元格的综合加权感染风险,终获得洞庭湖区血吸虫感染风险的综合加权分布图。结果对湖南省洞庭湖区堤坝、涵闸和人群感染率的格网系统的二步聚类分析的结果显示,共有15个感染峰值区。离心模型测算结果显示,感染峰值区对周边区域的感染风险有显著的提升作用,相邻感染峰值区的感染风险存在叠加效应。堤坝、涵闸与人群感染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2、0.86,权重分别为0.4881、0.5119。高、较高感染风险区沿澧水、西洞庭湖、南洞庭湖、东洞庭湖和城陵矶呈新月状分布。通过绝对平均误差( MAE )检验确定研究结果有效。结论湖南省洞庭湖区的堤坝、涵闸与血吸虫感染风险存在强正相关关系。15个感染峰值区对血吸虫病传播有决定性作用,对周边区域的血吸虫感染风险造成显著的空间梯度型影响。

    作者:朱政;贺清云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荧光蛋白报告载体观察刚地弓形虫SAGl、MIC3、ROP2鸡尾酒DNA疫苗的表达及其免疫原性的研究

    目的:构建能同时表达多个基因的刚地弓形虫 DNA 鸡尾酒疫苗并初步观察其免疫原性。方法从基因组 DNA 扩增刚地弓形虫表面抗原( surface antigen , SAG )、微线体蛋白( microneme , MIC )和棒状体蛋白( rhoptry protein , ROP )基因片段,克隆到真核荧光表达载体 pShuttle-CMV-MCS-EF1α-AmCyan , pLVX-IRES-Zs-green 及pLVX-IRES-rfp 中,构建pShuttle-SAG1, pLVX-Zsgreen-MIC3和 pLVX-rfp-ROP2表达质粒。通过聚乙烯亚胺法用混合质粒转染293F 细胞48 h ,荧光显微镜下观察3个基因的表达情况。将30只 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A、 B、 C 组,分别肌内注射生理盐水(50μl)、 pShuttle+pLVX-Zsgreen+pLVX-rfp 混合空质粒(2μg/μl,各17μl)、pShuttle-SAG1+pLVX-Zsgreen-MIC3+pLVX-rfp-ROP2混合重组质粒(2μg/μl ,各17μl )。免疫28 d 后, ELISA 检测血清抗刚地弓形虫 IgG 抗体水平,初步评价该疫苗的免疫原性。结果从刚地弓形虫基因组成功扩增出1、1.1及1.7 kb 的 SAG1、 MIC3和 ROP2序列。成功构建了 pShuttle-SAG1、 pLVX-Zsgreen-MIC3和 pLVX-rfp-ROP2真核荧光表达质粒,转染293F 细胞后观察到相应的蓝、绿、红报告荧光。免疫小鼠后28 d , ELISA 测得 A、 B、 C 组IgG 抗体的吸光度(A450值)分别为(0.620±0.029)、(0.741±0.040)、(1.561±0.131), C 组显著高于 A、 B 组(P<0.01)。结论刚地弓形虫 SAG1、 MIC3和 ROP2基因混合重组质粒组成的 DNA 鸡尾酒疫苗能诱导小鼠产生良好的免疫原性,且多个荧光蛋白真核表达载体能够较好地指示目的基因的表达。

    作者:王燕娟;曹建平;孙雅雯;徐馀信;沈玉娟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细菌脂多糖诱导小鼠B细胞对日本血吸虫发育的影响

    目的:研究细菌脂多糖诱导 BALB/c 小鼠 B 淋巴细胞对日本血吸虫发育的影响。方法取 T 细胞缺陷的BALB/c nude 小鼠18只,以及T/B 细胞联合缺陷的 BALB/c SCID 小鼠23只,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30±1)条。用细菌脂多糖(LPS)腹腔注射诱导(100μg/ml,0.2 ml/只,2周1次,共2~3次) nude 小鼠(NL组,9只)和SCID 小鼠( SL 组,12只)。同时设置对照组,即以 PBS 处理 nude 小鼠( N 组,9只)和 SCID 小鼠(S 组,11只)。感染后28 d、36 d,分别解剖 N、 NL、 S 和 SL 各组小鼠(n=4/5,4/5,5/6,6/6),肝门静脉灌注法收集血吸虫成虫,计算成虫检获率,测量体长,记录雌雄合抱数。取肝组织经5% KOH 溶液消化后,计数虫卵,计算每克肝组织虫卵数。摘除眼球取血,检测外周血中转化生长因子( TGF-β)、γ干扰素( IFN-γ)和白介素10( IL-10)水平。取脾组织制备脾细胞悬液,检测脾淋巴细胞中调节性 B 细胞( regulatory B cells , Bregs )所占比例。结果感染后28 d, NL、 N 组雄虫体长分别为(7.66±2.85) mm 和(5.28±1.64) mm (P<0.01),雌虫体长分别为(9.64±1.99) mm 和(7.49±1.63) mm (P<0.01)。感染后36 d, NL 组每克肝组织虫卵数(1088±297)明显高于 N 组(715±404)(P<0.05), SL 组的(217±33)明显低于 S 组(573±160)(P<0.01)。感染后28 d、36 d, N 组脾淋巴细胞中 CD1dhiCD5+CD19+Bregs 所占比例分别为(12.73±0.96)%和(37.15±3.04)%(P<0.05),与 NL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后28 d, N、 NL 组血清中 TGF-β水平分别为(101.75±46.72) pg/ml 和(260.90±45.34) pg/ml, IFN-γ水平分别为(7.91±1.62) pg/ml 和(14.11±3.72) pg/m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感染后36 d, S、 N 组血清中 IL-10分别为(41.85±3.14) pg/ml、(66.25±4.16) pg/ml, SL、 NL 组分别为(44.48±3.87) pg/ml、(72.22±17.76) pg/ml,两种小鼠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 LPS 处理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PS 可诱导日本血吸虫感染 BALB/c小鼠B 细胞释放TGF-β等细胞因子,促进日本血吸虫雌雄成虫的早期发育。

    作者:汤宏斌;程腊英;熊涛;董惠芬;蒋明森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湖北钉螺中枢神经节的解剖方法

    采用手术止血钳破损螺壳的方法获得湖北钉螺软体组织后,于解剖镜下分离软体组织得到中枢神经节。该法为研究灭螺药物或各种生物与理化因素对湖北钉螺中枢神经节的影响奠定了基础。

    作者:谭苹;于志君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江苏省如东县1999-2014年疟疾疫情分析

    1999-2014年如东县共报告疟疾确诊病例23例,其中本地感染间日疟1例,输入性间日疟9例,输入性恶性疟13例,输入性病例占95.7%(22/23)。病例首诊以镇医院、村级卫生机构为主(占60.9%)。发病无明显的季节性,2004年后均为输入性病例。

    作者:缪平;陈洪新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河南省许昌市2012年土源性线虫感染调查报告

    2012按照《全国土源性线虫病监测方案(2011修订版)》要求抽取河南省许昌市魏都区、鄢陵县和禹州市作为土源性线虫调查点。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一粪三检)对调查点3周岁以上居民进行土源性线虫检测。同时,对3~12周岁儿童采用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测蛲虫卵,373份肛拭样品中检出阳性1份,阳性率为0.3%。共检测2991份粪样,土源性线虫总感染率为4.3%(128/2991),与2004年河南省土源性线虫感染率(9.5%)相比,下降了55.1%,与2010年的11.6%相比下降了63.0%。蛔虫、鞭虫、钩虫和蛲虫感染率分别为3.7%(110/2991)、0.3%(9/2991)、0.1%(3/2991)和0.2%(6/2991),均为轻度感染。农民土源性线虫感染率(5.5%,113/2059)高,散居儿童(3.1%,3/98)次之。

    作者:彭金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及其在寄生虫检测中的应用

    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 RPA )是以 T4噬菌体体内核酸复制机制为原理,以多种蛋白及酶参与的一种新型核酸等温扩增技术,可在37~42℃条件下,20 min 内将核酸扩增至可检测水平。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且操作简单,可在非实验室条件下实现对核酸的快速检测。自2006年问世后,已广泛应用于农业、食品安全、医学和转基因检测等多个领域。本文综述了 RPA 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在寄生虫检测中的应用。

    作者:郑文斌;吴耀东;马剑钢;朱兴全;周东辉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动物寄生线虫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动物寄生线虫分子遗传标记的发展对兽医寄生虫学中的基础和应用研究领域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对线虫种群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不仅能够为抗药性等位基因的扩散提供理论依据,而且对线虫病防治策略的制定具有指导作用。因此,本文就分子遗传标记( RFLP、 RAPD、 PCR-SSCP、 AFLP、 SSR 和线粒体 DNA )在寄生线虫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殷方媛;李法财;赵俊龙;胡敏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间日疟并重度血小板减少1例

    患者,男,45岁,贵州省金沙县安落乡人,农民。2014年12月20日无明显诱因出现高热,体温高达40.3℃。发热过程中伴寒战,盛汗退热,退热后感困倦,伴口渴、多饮(约3000 ml )、多尿(同饮水量),发热隔日1次,每次持续约4~6 h,多次就诊于当地诊所,具体诊断不详,予多种抗生素治疗无效。12月25日患者全身出现散在瘀点及皮疹伴皮肤瘙痒,自行服用马来酸氯苯那敏片后,皮疹有所好转但发热仍反复出现。2015年1月5日就诊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查体:体温38.6℃,全身可见散在皮肤出血点及丘疹,部分破溃结痂,可见抓痕,双下肢为甚,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双肺呼吸音清,肝脾肋下未及。血常规:白细胞计数5.26×109/L,中性粒细胞65.6%,淋巴细胞19.4%,单核细胞9.2%,嗜酸粒细胞0.2%,嗜碱粒细胞0.2%,红细胞计数4.26×1012/L,血红蛋白134.0 g/L,血小板计数20.0×109/L。尿、便常规无异常。肝肾功能未见明显异常。镜检血涂片,薄血膜可见红细胞内不同发育阶段的间日疟原虫( Plasmodium vivax );大滋养体胞体较大,形状不规则,边缘有伪足,1个核(图1A );裂殖体在胀大的红细胞内含多个裂殖子,排列不规则,疟色素集中(图1B );雄配子体呈圆形基本占满整个红细胞,胞质略带红色,核较大位于中央,疟色素分散(图1C)。疟原虫密度计数为7285.1个/μl 血。骨髓象可见骨髓增生活跃,粒系占59%,有中毒改变;红系占20%,幼红细胞内未见疟原虫,成熟红细胞内见大量间日疟原虫寄生;巨核系增生活跃,每单位面积见巨核细胞16个(1.5 cm×3 cm),均为颗粒型并有明显退化改变,偶见血小板。临床诊断为间日疟。患者曾在缅甸工作5个月余,于2014年12月13日回国,回国后1周发病。其在缅甸工作的同事回国后亦有发病。可认定为输入性疟疾,患者为首次发病。

    作者:张惠;谭玉洁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口腔毛蠓幼虫寄生1例

    患者,女,30岁,河南省开封市人,教师。于分娩后30 d ,即2015年5月21日晨起漱口时发现数条运动活泼的灰白色虫体,顿感惊秫,即赴河南大学附属淮河医院就诊。血常规:白细胞4.9×109/L,血红蛋白100 g/L,红细胞4.6×1012/L,血小板210×109/L,提示轻度贫血。同时将虫体带至医院求助鉴定,未能确定虫种,无法确诊。医生建议服用阿苯达唑片0.4 g。

    作者:刘英杰;缪东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儿童内脏利什曼病误诊1例

    患儿,女,8岁,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人,2006年生于保定市清苑县,2010年随父母迁至宕昌县生活。2014年5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高达41℃,伴乏力、气短,并出现腹胀、纳差,当地诊所予“退热药物(具体不详)”治疗后体温可降至正常,发热间隔10~15 d 不等。11月6日因再次出现高热于宕昌县医院化验血常规,示“白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减少”(具体不详),考虑可能为恶性血液病。11月8日就诊于保定市第一医院,以“全血细胞减少待查”收入血液科。入院查体:体温(T)38.7℃,脉搏( P )112次/min ,呼吸( R )21次/min ,血压( BP )75/55 mmHg,神清,精神差,重度贫血貌,查体尚合作。咽部充血,扁桃体轻度肿大。胸骨轻压痛,双肺呼吸音粗,右肺可闻及散在湿性啰音。肝脏于肋下2 cm 可触及,质地中等,表面光滑,无压痛。脾脏于肋下8 cm 可触及(脐下3 cm),质地中等,表面光滑,无压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双下肢指凹性水肿,其他未见明显异常。血常规:白细胞1.23×109/L、中性粒细胞0.4×109/L、嗜酸粒细胞0.01×109/L、红细胞2.5×1012/L、血红蛋白59 g/L、血小板43×109/L。肝功能示:白蛋白14.9 g/L、球蛋白48.7 g/L、β-2微球蛋白7.8 mg/l。血沉40 mm/H。胸腹部 CT 示:支气管炎,脾大。

    作者:李密;李海飞;成志勇;梁文同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全国人体重点寄生虫病现状调查SWOT分析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自2014年开始组织全国人体重点寄生虫病现状调查(以下简称第三次寄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以下简称寄生虫病所)在本次调查中承担了技术支持和质量控制等任务。本文对寄生虫病所完成第三次寄调工作任务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等进行 SWOT 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工作策略,以期为之后的寄生虫病现场调查工作提供参考。

    作者:朱慧慧;周长海;陈颖丹;臧炜;肖宁;周晓农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2014年全国疟疾疫情分析

    使用《疟疾防治工作调查表》(全国疾病控制调查制度2013年版“卫统32表”)收集2014年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未包括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的疟疾疫情数据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除内蒙古自治区无病例报告外,全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680县(市、区)共报告疟疾病例3078例,较2013年(4128例)下降25.4%,发病率为0.0226/万;病例数位居前5位的是云南(17.3%,533/3078)、江苏(11.5%,355/3078)、四川(8.6%,266/3078)、河南(7.0%,216/3078)、浙江(7.0%,215/3078)等5个省(自治区)。本地感染病例56例(占1.8%,56/3078),主要分布在云南边境(9个县)和西藏(1个县);6例本地感染的恶性疟仅分布在云南省的盈江县(4例)和沧源县(2例);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和云南省盈江县本地感染疟疾发病率超过1/万。境外输入病例3021例(占98.1%,3021/3078),分布在全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广东省报告1例长潜伏期三日疟病例。确诊病例3057例(占99.3%,3057/3078),其中间日疟846例(占27.7%,846/3057),恶性疟1882例(占61.6%,1882/3057),三日疟53例(占1.7%,53/3057),卵形疟231例(占7.6%,231/3057),混合感染44例(占1.4%,44/3057),诺氏疟1例。全国1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报告重症病例170例(占5.5%,170/3078),1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报告疟疾死亡病例25例(0.8%,25/3078)。2014年全国消除疟疾工作成果显著,云南边境和西藏墨脱仍是我国消除疟疾的重点地区,境外输入病例的管理与重症病例救治需进一步加强。

    作者:张丽;周水森;丰俊;房文;夏志贵 刊期: 201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