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分析细粒棘球蚴感染小鼠单核髓源抑制性细胞(M-MDSC)精氨酸酶的表达和活性变化.方法 12只BALB/c雌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感染组.感染组小鼠腹腔注射活原头节2 000个/只,对照组小鼠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于感染后120 d采集小鼠眼眶静脉丛外周血,解剖并观察小鼠腹腔和各脏器的病变.无菌取小鼠脾组织,制备单细胞悬液后,利用免疫磁珠分离M-MDSC.提取并纯化M-MDSC RNA,合成cDNA,芯片检测筛选感染组和对照组的M-MDSC差异基因,荧光定量PCR验证差异基因的表达.精氨酸酶检测试剂盒检测小鼠外周血中的精氨酸酶活性.结果 BALB/c小鼠感染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后120 d,腹腔和内脏器官中形成单性包囊.免疫磁珠分离获得M-MDSC.芯片杂交和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感染组小鼠M-MDSC源精氨酸酶相对表达量分别为7.92±0.85和11.97±5.39,均高于对照组小鼠(1.65±0.19和1.00±0.57)(P<0.05).检测结果表明,感染组小鼠外周血中的精氨酸酶活性为(3.83±0.44) U/L,高于对照组小鼠[(1.57±0.57) U/L] (P<0.05).结论 细粒棘球蚴感染小鼠M-MDSC精氨酸酶的表达量和活性显著升高.
作者:曹胜魁;潘伟;刘华;曹建平;沈玉娟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河南省疟疾患者诊治过程中的医疗费用情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3年11月-2014年10月河南省各级卫生机构诊断并网报的疟疾病例,对经镜检确诊的疟疾病例进行个案调查,收集病例的一般信息和诊治信息.运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采用两(多)独立样本秩和检验及逐步回归分析法探讨疟疾患者医疗费用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共调查了218例疟疾病例,其中73.4%来自乡村,其人均医疗费用为1 503元,来自城镇的患者人均医疗费用为4 833元;初诊选择乡村医院的患者人均医疗费用为2 600元,初诊选择省级综合医院的患者人均医疗费用为7 800元;在市、县级医院确诊患者的人均医疗费用为1 022.5元,在省级综合医院确诊患者的人均医疗费用为6 170元;经过1次就诊即确诊的患者人均医疗费用为0元(抗疟药免费),经过3次以上就诊确诊的患者人均医疗费用为5 621元.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对医疗费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为:疟疾患者的现居住地、初诊医院级别、确诊医院级别和就诊次数等因素(P<0.05).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初诊医院级别是疟疾患者医疗费用高低主要的影响因素,其次为确诊医院级别、确诊前就诊次数.初诊医院、确诊医院级别越高,医疗费用越高,确诊前就诊次数越多,医疗费用越高.结论 河南省疟疾患者的医疗费用与患者的就医行为存在着较明显的关联.
作者:刘颖;张雅兰;高丽君;钱丹;杨成运;周瑞敏;许汴利;张红卫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掌握湖北省汉川市血吸虫病重点水域的水体感染性,探讨哨鼠法在血吸虫病监测预警中的作用.方法 于2014年在汉川市汉北河、刁汊湖、庙五渠等3个水系设立哨鼠监测预警点,并收集监测点所属村的疫情资料.分别于6月上旬和9月上旬于各监测点投放哨鼠(雄性昆明小鼠)20只,每次4h,连续投放2d.观察小鼠丢失及死亡情况.同时,观察监测现场江滩上的人畜活动情况,并调查其血吸虫感染情况.将哨鼠带回实验室饲养35 d后,解剖观察其肝脏肉芽肿情况,并计数血吸虫成虫.分析哨鼠感染情况和监测预警阳性点的分布,对出现感染性水体的区域启动应急响应.结果 2014年在汉川市汉北河、刁汊湖和庙五渠等3个水系分别设5、5、3个监测点,共13个.各监测点2014年春季均未查到感染性钉螺.汉北河水系有螺框出现率为18.7% (224/1 201),高于刁汊湖水系(12.8%,852/6 644)和庙五渠水系(6.4%,202/3 147) (P<0.01).监测点共投放哨鼠520只,回收514只,丢失6只,饲养过程中死亡4只.共解剖哨鼠510只,检出感染阳性哨鼠4只,检获日本血吸虫成虫27条,哨鼠总感染率为0.8%,阳性鼠平均虫荷为6.8条/只.汉北河、刁汉湖、庙五渠等3个水系的哨鼠感染率分别为1.5% (3/197)、0.5%(1/195)、0(0/118) (P>0.05).13个监测点中,三四村、康家村、陡埠村等3村为血吸虫感染阳性点,且均在9月份检出.汉北河、刁汊湖和庙五渠等3个水系血吸虫检出阳性点分别为2、1和0个.13个监测点现场共发现散放耕牛22头,其中感染血吸虫的牛2头;发现渔船民共62人,其中血吸虫感染者2人.3个哨鼠阳性点均启动了应急响应,未发生血吸虫病重大疫情.结论 哨鼠法可显著提高血吸虫病监测预警系统的敏感性,残存的病牛和渔船民中的感染者仍是汉川市血吸虫病传播的主要传染源.
作者:向瑞灯;喻斌;单晓伟;邓芳;徐新文;刘志爽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检测钩虫成虫抗原对钩虫病患者血清的反应性,以分析钩虫病患者血清中识别抗原组分的优势特异抗体类或亚类.方法 以美洲钩虫成虫粗抗原为包被抗原,应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的羊抗人抗体(不同类或亚类)作为检测试剂进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析比较钩虫病患者、健康人及其他寄生虫病患者的血清抗体的反应性.结果 ELISA法分析显示,98份钩虫病患者血清含有特异抗体IgM、IgD、IgE、IgG、IgG1、IgG2、IgG3和IgG4的比例分别为41.84%、2.04%、1.02%、92.93%、19.39%、25.51%、17.35%和88.78%;而健康人和其他寄生虫病患者血清未检测到相应抗体的比例分别为77.61%、97.01%、92.54%、79.10%、95.52%、92.53%、92.53%和92.53%;若分别以这些特异抗体为检测靶,其诊断效能分别为56.36%、40.61%、38.18%、87.88%、50.30%、52.73%、47.88%和90.30%.IgG4和IgG作为检测靶分子的检测敏感性远高于IgM、IgD、IgE及其他3种IgG亚类(P<0.05).IgG4与IgG之间检测的敏感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61,P>0.05),IgG4的特异性高于IgG(x2=4.97,P<0.05).结论 IgG4抗体为美洲钩虫病患者(或感染者)血清中特异优势抗体.
作者:杨益;杨玥涛;石锋;高春花;汪俊云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多房棘球蚴感染对长爪沙鼠肝脏药物代谢酶活性的影响.方法 将10只长爪沙鼠随机均分为2组,实验组每鼠腹腔接种多房棘球蚴囊组织匀浆300 μl(约含600个原头节),对照组每鼠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感染后5个月,颈椎脱臼法处死沙鼠,取出肝脏,以差速离心法制备肝微粒体悬液和细胞液.采用二喹啉甲酸(BCA)蛋白定量分析试剂盒测定细胞液和微粒体悬液的蛋白浓度.用差示光谱法测定肝微粒体中细胞色素P450 (CYP450)和细胞色素b5 (Cyt b5)的含量.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7-乙氧基试卤灵脱乙基酶(EROD)和7-甲氧基试卤灵脱甲基酶(MROD)的活性.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法测定NADPH-细胞色素C还原酶(NCR)、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ST)和黄素单加氧酶(FMO)的活性.结果 实验组细胞液和肝微粒体悬液的蛋白浓度为(11.089±1.277)和(3.212±0.924) mg/ml,对照组的分别为(12.459±1.625)和(3.894±0.395) mg/ml.实验组肝微粒体CYP450和Cyt b5的含量为(0.508±0.142)和(0.515±0.077) nmol/mg蛋白,明显低于对照组[(0.647±0.090)和(0.596±0.051) nmol/mg蛋白] (P<0.05).实验组细胞液GST活性为(1.766±0.339) ×103 nmol/(mg·min),明显低于对照组[(2.001±0.160)×103 nmol/(mg·min)] (P<0.05);实验组肝微粒体FMO和NCR的活性分别为(1.142±0.327)和(0.602±0.162)×103 nmol/(mg· min),明显高于对照组[(0.882±0.150)和(0.442±0.082) ×103nmol/(mg· min)] (P<0.05);而肝微粒体EROD和MROD的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长爪沙鼠感染多房棘球蚴后,肝微粒体FMO和NCR活性明显升高,GST活性明显降低.
作者:李焕平;辛奇;鲁俊;袁苗苗;Nabeel PERVAIZ;景涛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旋毛虫( Trichinella spiralis)肌幼虫排泄分泌蛋白(excretory-secretory protein,ESP)的组分,寻找其抗肿瘤活性组分.方法 收集纯净的旋毛虫脱囊肌幼虫,制备旋毛虫肌幼虫ESP.采用15%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离ESP,将分离获得的所有蛋白条带进行胰蛋白酶酶解,采用液质联用质谱法(LC-MS/MS)进行鉴定.利用Gene Ontology (GO)对已鉴定蛋白质进行细胞组分、分子功能和生物过程的富集分析.结果 经SDS-PAGE电泳分离获得清晰的蛋白质条带,相对分子质量(Mr)为10 000~142 000.质谱分析共鉴定出162种蛋白质,其中63种为已明确鉴定的蛋白质,34种为假定蛋白质,65种为未鉴定的蛋白质.鉴定出6种与抗肿瘤相关的蛋白质,即原肌球蛋白、组蛋白H2A、剪切聚腺苷酸化特异因子亚基2、Kazal 4型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犰狳极性蛋白和真核起始因子4A.GO富集分析显示,已鉴定的蛋白质具有54种不同的分子功能,参与细胞构成并参与382种生物过程.结论 旋毛虫肌幼虫ESP组分复杂,有多种未鉴定的蛋白质,从已知的63种蛋白质中筛选出6种与抗肿瘤相关的蛋白质.
作者:罗婧梅;程露阳;关晓东;李丹;于莉;杜娈英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克隆、表达青海省藏羊源细粒棘球蚴(Echinococcus granulosus)抗原B8/2(EgAgB8/2)基因,并进行免疫学鉴定.方法 用RT-PCR扩增EgAgB8/2基因cDNA,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EgAgB8/2,转化至大肠埃希菌BL21 (DE3)中诱导表达,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对诱导表达后的蛋白进行鉴定.结果 克隆的EgAgB8/2基因长335 bp,序列分析表明与已报道的EgAgB8/2 cDNA序列的同源性为98%~ 100%,原核表达载体pET-EgAgB8/2构建正确.诱导表达后,通过SDS-PAGE检测,上清中有大量目的蛋白表达.纯化的蛋白经Western blotting鉴定为目的蛋白.结论 成功克隆了青海省藏羊源EgAgB8/2基因,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诱导表达后的蛋白为目的蛋白.
作者:朵红;李伟;付永;彭毛;郭志宏;沈秀英;牛建章;尼玛;童延军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克隆豆状带绦虫(Taenia pisiformis)肌动蛋白基因(Tp-actin)全长cDNA,分析其基因结构、系统进化及作为内参基因的适用性.方法 采用RT-PCR法扩增Tp-actin基因片段,RACE-PCR法获得3'和5'端cDNA序列,分别测序后拼接Tp-actin全长cDNA.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基因结构和系统进化分析.应用Primer Express软件设计Tp-actin和豆状带绦虫组织蛋白酶L样半胱氨酸蛋白酶基因(TpCP)的特异性引物,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法检测引物特异性和Tp-actin基因扩增效率,并以Tp-actin作为内参基因,分析TpCP在豆状带绦虫六钩蚴、囊尾蚴、成熟节片和孕节片等不同发育阶段组织中的表达特征.结果 测序结果显不,Tp-actin基因片段为1 048 bp,3 '和5'端基因片段分别为428和945 bp,与预期结果一致.拼接获得的Tp-actin全长cDNA为1 279 bp,其中3'UTR长118 bp,5'UTR长30 bp,开放阅读框为1 131 bp,序列已提交GenBank(登录号为JX624787).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该序列编码376个氨基酸,推测蛋白相对分子质量(Mr)为41 749,等电点为5.29,含6种特定功能位点和3个actin蛋白家族特征位点.系统进化分析显示,Tp-actin序列与猪带绦虫(Taenia solium)和枝形裂头绦虫(Diphyllobothrium dendriticum)的同源性分别为100%和99.7%.qRT-PCR结果显示,Tp-actin和TpCP基因经特异性引物扩增,分别获得82和108 bp片段,与预期结果一致;Tp-actin和TpCP基因熔解曲线均呈单一信号峰,引物特异性强;Tp-actin基因标准曲线线性相关系数(R2)为0.999,符合qRT-PCR对扩增效率的要求;以Tp-actin基因为内参基因,TpCP基因在孕卵节片中相对转录水平比值为1.65,显著高于六钩蚴(1.00)、成熟节片(0.87)和囊尾蚴(0.62) (P<0.05).结论 Tp-actin基因高度保守,可作为豆状带绦虫基因表达调控及量化分析的内标参照.
作者:张少华;骆学农;李雪强;才学鹏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筛选并鉴定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全基因组中的ellow基因,分析其基因结构、基因进化以及在不同发育时期和不同组织的表达谱.方法 运用模式昆虫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Dm-yellow基因(GenBank登录号为AAF45497)王浆主蛋白(MRJP)结构域氨基酸序列,在埃及伊蚊全基因组数据库中筛选并鉴定埃及伊蚊yellow基因家族,采用ExPASy在线相关工具包分析其理化性质和结构域,运用SignalP4.1预测信号肽,结合使用DNAstar、MAGA6.0和GeneDoc软件包进行同源性比对、保守性分析和系统进化树构建.提取埃及伊蚊总RNA,合成cDNA,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法对埃及伊蚊不同发育时期(卵、Ⅰ~Ⅳ龄幼虫、蛹以及未吸血雌蚊和雄蚊)和未吸血雌蚊不同组织(唾液腺、中肠、脂肪体和卵巢)的ellow基因表达谱进行相对定量分析.结果 从埃及伊蚊全基因组中筛选出12条yellow基因(Aa-yellow、Aa-yellow-b、Aa-ellow-c、Aa-yellow-d、Aa-yellow-e、Aa-yellow-f2、Aa-yellow-fb、Aa-yellow-fc、Aa-yellow-g、Aa-yellow-g2、Aa-yellow-h 和Aa-yellow-x).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12条ellow基因均具有MRJP结构域和信号肽序列.同源性比对结果显示,埃及伊蚊ellow基因家族成员间同源性较低,为15%~49%;但其保守域间同源性较高,可达60%.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12个YELLOW蛋白分为5个亚家族,其中11个在黑腹果蝇中均有直系同源蛋白存在.qRT-PCR结果显示,Aa-yellow-d和Aa-yellow-x在雄蚊中高表达(P<0.01或P<0.05),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018 9和0.023 5;Aa-yellow-fc在雌蚊和唾液腺中特异高表达(P<0.01),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024 8和0.034 9;Aa-yellow-f2在Ⅱ龄幼虫中特异高表达(P<0.01),相对表达量为0.093 4;Aa-yellow、Aa-yellow-e和Aa-yellow-fb在Ⅲ龄幼虫中特异高表达(P<0.01),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562 1、0.004 4和0.008 4;Aa-yellow、Aa-yellow-e、Aa-yellow-f2、Aa-yellow-fb、Aa-yellow-h和Aa-yellow-x等6条基因在卵巢中高表达(P<0.01或P<0.05),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569 4、0.027 0、0.006 5、0.001 0、0.084 8和0.015 1;除Aa-yellow-c (0.004 0)和Aa-yellow-x(0.007 4)外,其余基因几乎不在中肠表达.结论 在埃及伊蚊基因组中获得的12条ellow基因同源性较低,且在不同发育时期和不同组织中表达有差异.
作者:颜凤;吕清巧;程金芝;牟小会;翟慧;杨迅;商正玲;吴家红 刊期: 2016年第01期
收集2005年1月至2014年10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行手术治疗的肺部多发细粒棘球蚴病病例的临床资料.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肺部多发棘球蚴病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73例肺部多发细粒棘球蚴病病例中,男性40例,女性33例,男女性别比为1.21∶1.平均年龄为37.6岁.所有病例均有畜牧区居住史或犬接触史,均行手术治疗,38例患者术后服用阿苯达唑片或阿苯达唑脂质体3个月至1年不等.复发6例,复发率为8.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棘球蚴包囊破裂为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术后服用抗棘球蚴病药物为术后复发保护因素,可降低复发风险.
作者:孙久贺;孙清超;张铸;张昌明;邓彦超 刊期: 2016年第01期
收集黔桂消除疟疾联防区相关县(市)2012-2013年疟疾疫情资料和监测数据,对发热病人及部分健康人群的血检情况,疟疾病例的时间分布、地区分布和职业分布等特征进行统计分析.2012-2013年联防区共血检本地居民、外出返乡的本地居民、外来流动人员分别为253 606、11 212和19 843人次,仅在外出返乡的本地居民中检出疟原虫阳性30例,均为境外输入性病例,主要为从非洲回国的送变电工程建设工人,其中广西有28例分布在6个县,贵州有2例分布在2个县(市).
作者:蒙安善;范齐勤;吴继刚 刊期: 2016年第01期
为了解浙江省宁海县食源性寄生虫中间宿主感染情况,于2015年5~9月在宁海县4个乡(镇)采集溪蟹检测并殖吸虫感染情况,在8个乡(镇)捕获蛙类检测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感染情况.本调查共采集溪蟹339只,感染率为9.1% (31/339),平均每只含囊蚴6.7个;捕获蛙类348只,感染率为11.5% (40/348),平均每只含裂头蚴2.2条.提示宁海县食源性寄生虫中间宿主感染率较高,需采取综合防制措施.
作者:王斌;胡丹标;顾敏霞;王志刚;俞谊江;徐志强 刊期: 2016年第01期
对石家庄市2010-2014年报告的103例疟疾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所有病例均为国外输入性病例,其中,间日疟18例(占17.5%)、恶性疟43例(占41.7%)、卵形疟2例(占1.9%)、混合感染18例(占17.5%)、未分型疟疾22例(占21.4%).发病时间无明显季节性.男女性别比例为33.3∶1.发病年龄集中于20岁~50岁.输入来源主要是非洲(占92.2%).
作者:庞志钊;曹彦强;刘立 刊期: 2016年第01期
河南省2010-2014年共报告疟疾病例1 779例,其中本地感染病例958例,输入性病例821例,死亡12例.2012-2014年连续3年无本地感染病例报告,输入性病例呈上升趋势,从2010年的106例上升至2014年的216例.5年共完成“三热”病人血检5 210 428人次;捕获按蚊4 829只,其中中华按蚊(Anophelessinensis)4741只,嗜人按蚊(Anopheles anthropophagus)88只.休止期服药人数28 067人,培训各级镜检人员3 112人次,流行病学培训人员783人次.已有72个县(市、区)通过消除疟疾考核评估.今后应加强输入性疟疾的监测和管理,防止输入性疟疾病例的传播与扩散,确保消除疟疾目标的顺利实现.
作者:杨成运;张雅兰;钱丹;陈伟奇;刘颖;周瑞敏;鲁德领;张红卫 刊期: 2016年第01期
于2013年5月-2014年4月在西藏尼木县采用系统剖检法剖检99只山羊,并收集寄生虫虫体,依据形态学特征进行种类鉴定,并分析山羊感染情况.尼木县山羊蠕虫感染率为100%,均为混合感染.共鉴定寄生虫9科15属21种.胃肠道寄生线虫优势种为鞭虫属(36.4%),吸虫优势种为鹿同盘吸虫(60.6%)和后藤同盘吸虫(60.6%);绦虫/绦虫蚴优势种为细颈囊尾蚴(52.5%);门静脉系统主要寄生土耳其斯坦东毕吸虫(69.7%).
作者:刘建枝;夏晨阳;冯静;宋天增;马兴斌;唐文强 刊期: 2016年第01期
收集河南省1 038份HIV携带者外周血样,提取其基因组DNA后,利用巢式PCR技术扩增弓形虫529 bp重复序列基因,凝胶电泳检测目的片段.1 038份HIV携带者全血血样中(男762份,女276份),弓形虫PCR阳性血样66份,弓形虫PCR阳性率为6.4% (66/1 038).男性和女性的弓形虫PCR阳性率分别为6.3%(48/762)和6.5% (18/276).已婚508份,未婚、离异或丧偶530份,其弓形虫PCR阳性率分别为4.9% (25/508)和7.7% (41/530) (x2=3.451,P>0.05).高中及以上学历、高中以下学历人群的弓形虫PCR阳性率分别为6.9%(34/489)和5.8% (32/549) (x2=0.545,P>0.05).2040岁组人群的弓形虫PCR阳性率高,为7.6% (31/410).有性病史、无性病史和病史不详者的弓形虫PCR阳性率分别为8.0%(9/113)、6.5% (50/773)和4.6% (7/152) (x2=0.355,P>0.05).
作者:白晨倩;王东;姚志军;王帅;张露文;刁风金;任笑盈;何婵婵;王兆红 刊期: 2016年第01期
将分离自蛇体的侵入内阿米巴(Entamoeba invadens)滋养体接种于营养琼脂血清盐水培养基,22℃恒温培养,每周转种1次.转种后的培养液内含大量滋养体,制成玻片标本,显微镜下观察虫体形态.侵入内阿米巴滋养体的形态变化特点、运动方式、生殖周期和侵袭力等与感染人的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基本相同.以侵入内阿米巴滋养体代替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学生能观察到活体阿米巴滋养体.
作者:齐莉莉;贾娴娴;杨晓红;赵博;王贺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影响人类健康的全球性卫生问题,其发病率不断增长.自从1870年“卫生假说”的提出,有大量实验和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提示寄生虫感染可能减轻或改善类风湿性关节炎机体的病情,但其具体机制尚未明确.因此,研究寄生虫感染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初步探讨寄生虫感染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细胞及细胞因子变化等免疫机制.
作者:沙地克·阿帕尔;吐尔洪江·吐逊;温浩 刊期: 2016年第01期
棘球蚴病是由棘球绦虫幼虫引起的严重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棘球绦虫终宿主粪便污染是棘球蚴病传播的主要原因,研究棘球绦虫终宿主粪便污染情况并依此制定防治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两方面概述棘球绦虫终宿主粪便污染的研究进展.
作者:牛彦麟;伍卫平 刊期: 2016年第01期
DNA条形码技术在物种分类和鉴定中具有快速、准确的特点.近几年,基于CO Ⅰ基因的DNA条形码技术已成功应用于软体动物物种水平的鉴定.本文对DNA条形码技术的概念、优点和局限性,以及该技术在软体动物物种分类鉴定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主要阐述其在医学贝类分类研究中的应用和CO Ⅰ基因序列的相关研究现状.
作者:江颖;张仪;郭云海 刊期: 2016年第01期
患者,女,23岁,学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疏勒县人.2015年4月16日以“发现左眼球突出伴视力下降1周”为主诉收入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住院.患者自诉,曾于2015年4月11日无意间发现左眼较右眼球突出,伴左眼视力下降,偶有胀痛,但无头痛不适、视物变形及变色等,至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就诊,行眼眶CT检查示左侧眼眶左后方椭圆形肿物.
作者:于春霞;罗琦;穆塔里甫 刊期: 2016年第01期
蜱类学(ixodology)记录全球的蜱类具名近千种.至2015年,软蜱科(Argasidae)计有5属200种,包括锐蜱属(Argas) 61种、钝蜱属(Ornithodoros)118种、穴蜱属(Antricola)17种、赝蜱属(Nothoaspida)2种、耳蜱属(Otobius)2种.纳蜱科(Nuttalliellidae)单一纳蜱属(Nuttalliella)1种.中国软蜱区系非常贫乏,迄今只有14种记录.本文介绍近文献确定的全部软蜱有效名,附带纳蜱的单一种.文中介绍《国际动物命名法规》中与蜱类命名的相关条款,并参照中国科学院编译出版委员会名词室审定的《昆虫名称》,按中名名称“简短化、系统化”的要求,拟定了软蜱和纳蜱有效名的中名,以利于国内外学术交流.此外本文对于软蜱的具名属与亚属的学名缩写,提出了规范化的建议.
作者:温廷桓;陈泽 刊期: 201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