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
  • 国际刊号:1000-7423
  • 国内刊号:31-1248/R
  • 影响因子:1.15
  • 创刊:1983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上海
  • 语言:中文
  • 邮发:4-362
  • 全年订价:28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A 化学文摘(美), 万方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 中华预防医学会先进编辑部(97);中华预防医学会优秀期刊一等奖(00);中华预防医学会优秀期刊二等奖(01);中华预防医学会优秀期刊三等奖(01-02)
  • 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7年2期文献
  • 上海某动物园灵长类动物隐孢子虫感染情况

    目的 了解上海地区某动物园灵长类动物隐孢子虫感染情况.方法 2013年3月至2014年10月,采集上海市某动物园灵长类动物的新鲜粪样,经金胺酚-改良抗酸染色后,镜下观察隐孢子虫卵囊.采用巢式PCR扩增18S rRNA基因,测序分析后鉴定虫种,采用Mega7软件用邻接法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 共采集8科37种灵长类动物新鲜粪样83份,镜检未见隐孢子虫卵囊.巢式PCR检测其中3份粪样(6号红猩猩、42号和44号山魈的粪样)隐孢子虫阳性,DNA阳性率为3.61% (3/83).测序结果显示,与安氏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andersoni) (GenBank登录号KT175424、KF271479、KF271467)的同源性均为99%.系统进化树显示,3份阳性样品的基因序列与其他来源的安氏隐孢子虫(GenBank登录号KT175424、KF271479、KF271467、KF826314、KJ917578)亲缘关系相近,处于同一分支,表明本次分离的虫株为安氏隐孢子虫.结论 上海地区某动物园灵长类动物存在安氏隐孢子虫感染,具有潜在人兽共患的风险.

    作者:张尚瑞;沈玉娟;王斌;刘华;曹胜魁;袁忠英;曹建平;刘晖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两种蠕虫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对小鼠腹腔渗出细胞一氧化氮产生及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两种蠕虫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ystatin)体外对小鼠腹腔渗出细胞(PEC)一氧化氮(NO)的产生及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 方法 无痛处死BALB/c小鼠10只,收集腹腔内液体,制备渗出细胞(PEC),主要为巨噬细胞.将源自旋毛虫(Trichinella spiralis)及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的cystatin(Tscystatin,Accystatin)与脂多糖(LPS)刺激的小鼠PEC共孵育,实验分为RPMI组、LPS组、Accystatin+ LPS组和Tscystatin+ LPS组,除RPMI组外,其余3组均提前2h用LPS (2 μg/ml)刺激贴壁细胞制备炎症模型,Accystatin+ LPS组和Tscystatin+ LPS组分别用2μg/ml Accystatin或Tscystatin与LPS刺激后的细胞共孵育,每组6孔,培养24 h后,收集上清,用ELISA和硝酸还原酶法检测上清中α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IL-10等细胞因子和NO的水平.采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处理实验数据. 结果 ELISA检测结果显示:Accystatin+LPS组细胞上清中促炎因子TNF-α和IL-6分别为(507.50±66.32)和(1 440.49±77.25) pg/ml,较LPS组的(454.15±53.11)和(1 016.2±115.10) pg/ml明显升高(P<0.05).Tscystatin+LPS组分别为(296.35±55.30)和(793.54±86.61) pg/ml,较LPS组和Accystatin+LPS组明显降低(P<0.05).RPMI组和LPS组的IL-10分别为(38.80±6.71)和(53.66±7.72) p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cystatin+LPS组和Tscystatin+LPS组的IL-10分别为(149.74±26.01)和(158.76±19.67) pg/ml,较LPS组均明显升高(P<0.05).Accystatin+LPS组和Tscystatin+LPS组NO水平分别为(12.54±2.12)和(7.95±1.40) μmol/L,较LPS组的(20.18±3.99) μmol/L均明显降低(P<0.05),且Tscystatin+LPS组NO水平低于Accystatin+LPS组(P<0.05). 结论 旋毛虫和广州管圆线虫的cystatin均可抑制小鼠腹腔渗出细胞NO释放、上调IL-10的水平,Accystatin明显促进TNF-α及IL-6的分泌,Tscystatin则明显抑制两种细胞因子的水平.

    作者:杨小迪;李徽徽;陶志勇;方强;程洋;徐岚松;薛仁敏;陈勇;夏惠;张慧;姜辉;刘涛;彭琨;陈兴智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家蝇发育过程中肠道可培养共生细菌的分离与鉴定

    目的 研究家蝇(Musca domestica)不同发育阶段肠道中可培养共生细菌的组成. 方法 在无菌条件下,对不同发育阶段家蝇虫体进行体表消毒.对卵和孵化1d的幼虫,取5枚卵或5条幼虫,加1 ml无菌水研磨;对孵化2d以上的幼虫、蛹和成蝇,各虫期分别取5条,解剖出肠道,加1 ml无菌水研磨.取研磨液按传统分离培养法分离和鉴定家蝇肠道的共生细菌,挑取形态有差异的单菌落,置于LB培养基中小量培养,提取菌体DNA,PCR扩增16S rDNA基因,测序后在GenBank中进行比对,鉴定到属.计数家蝇不同虫期肠道中分离的细菌菌属数的变化情况. 结果 通过培养分离出家蝇各阶段肠道共生细菌26属,其中,卵期未分离到共生细菌,幼虫期分离到11属,蛹期分离到19属,成蝇分离到14属.不同虫期之间存在重复,幼虫期和蛹期共有的细菌有6属,分别为变形杆菌属(Proteus)、库特氏菌属(Kurthia)、博德特氏菌属(Bordetella)、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产碱杆菌属(Alcaligenes)和明串球菌属(Leuconostoc);蛹期和成蝇共有的细菌有3属,分别为鞘氨醇杆菌属(Sphingob ac te rium)、肠球菌属(Enterococc us)、苍白杆菌属(Ochrobactrum);幼虫期和成蝇共有的细菌有1属,为克雷伯菌属(Klebsiella);3个虫态共有的细菌有4属,分别为普罗威登斯菌属(Provide ncia)、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香味菌属(Myroides)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幼虫期、蛹期和成蝇革兰阳性菌的比例分别为4/11、6/19和3/14. 结论 在家蝇由幼虫经蛹发育到成蝇的过程中,其肠道中可培养细菌菌属数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革兰阳性菌的比例逐渐下降.

    作者:刘婧;陈丹;庄桂芬;黄振东;薛志静;张瑞玲;张忠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蓝氏贾第鞭毛虫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

    目的 制备并鉴定蓝氏贾第鞭毛虫(简称贾第虫,Giardia lamblia)单克隆抗体(mAb).方法 以贾第虫滋养体抗原免疫2只8周龄雌性BALB/c小鼠,利用细胞融合技术建立抗贾第虫抗原杂交瘤细胞株并制备mAb.制备贾第虫滋养体可溶性抗原(STA)和排泄-分泌抗原(ESP),采用免疫球蛋白及亚型检测试剂盒鉴定mAb的类型及亚型.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鉴定mAb对贾第虫滋养体STA和ESP的识别.采用ELISA检测mAb与贾第虫滋养体抗原反应性,并检测与其他寄生虫抗原的交叉反应.结果 获得12株分泌贾第虫单克隆抗体细胞株(BB3、CE5、CC10、EG4、GC7、CC1、EF6、DB8、BG10、GH7、HC7和EB2),均为IgG1亚型.其中EB2能识别贾第虫滋养体STA和ESP中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175 000和191 000的蛋白条带,与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猪蛔虫(Ascaris suum)、人芽囊原虫(Blastocystis hominis)、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japonicum)虫卵、日本血吸虫成虫和卫氏并殖吸虫(Paragonimus westermani)成虫抗原等均无交叉反应.结论 制备的贾第虫特异性mAb为IgG1亚型.

    作者:章乐生;孙磊;胡媛;巩文词;王燕娟;沈玉娟;徐馀信;汪天平;曹建平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浙江省中部及南部地区巴贝虫自然疫源地调查

    目的 调查浙江省中部及南部地区巴贝虫动物宿主和传播媒介感染情况,对浙江省确诊的1例人感染巴贝虫的18S rRNA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巴贝虫序列进行比对,了解巴贝虫亲缘关系和进化特征.方法 采集浙江省确诊的病例居住地以及浙江省中部及南部地区的动物宿主抗凝血样和蜱虫,提取DNA,以巴贝虫18SrRNA基因序列引物进行PCR扩增、测序,并对测序序列进行分析比对,确认感染虫种;在GenBank数据库中查询巴贝虫属、种的18S rRNA基因序列信息,以及不同动物宿主、不同地理来源的田鼠巴贝虫种内18S rRNA序列信息,进行BLAST比对分析,并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 采集的261份生物样品中有37份扩增出阳性条带,其中动物宿主抗凝血阳性率为14.2% (32/225),蜱阳性率为13.9% (5/36).对部分阳性样品进行测序,获得有效测序序列20份,经序列比对分析,共发现田鼠巴贝虫(Babesia microti)5份,均来自鼠类血样;此外,在鼠、牛等宿主/媒介体内还分别检测到肉孢子虫属(Sarcocystis sp.)4份、肝簇虫属(Hepatozoon sp.)2份,球虫(Coccidia sp.)1份、东方泰勒虫(Theileria orientalis)阳性5份、水牛泰勒虫(Theileria buffeli2份和驽巴贝虫(Babesia caballi)1份.浙江省确诊的人巴贝虫序列与GenBank中不同宿主、地理来源田鼠巴贝虫18S rRNA序列的同源性为98.1%~~99.8%,与日本、中国云南的人源以及福建、浙江杭州、天台、仙居的鼠源田鼠巴贝虫同属一个分支,而我国的CNMM-2株和新疆1647株与美国GI株和德国Jena株的遗传距离较近.结论 在浙江省中部及南部地区的啮齿类小型哺乳动物中发现多份田鼠巴贝虫的自然感染.

    作者:阮卫;张玲玲;陈华良;陆巧绎;张轩;丰燕;姚立农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可溶性虫卵抗原和成虫抗原刺激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肠系膜淋巴结Th17细胞的免疫应答

    目的 研究可溶性虫卵抗原(SEA)和可溶性成虫抗原(SWA)刺激日本血吸虫(Sc histosoma japonicum)感染小鼠肠系膜淋巴结(MLN) Th17细胞的免疫应答. 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2只,经腹部皮肤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约1 000条/兔),45 d后收集成虫及虫卵,制备SWA和SEA.20只C57BL/6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感染组和健康组(10只/组),感染组小鼠经腹部皮肤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 (40±5)条/鼠,感染后5~6周ELISA检测血清中SEA和SWA特异性IgG抗体.分离两组小鼠MLN中的淋巴细胞,均给予4种不同条件刺激:无刺激组(A组),SEA(100 μg/ml)+抗-CD28 mAb(1μg/ml) (B组),SWA(100 μg/ml)+抗-CD28 mAb(1μg/ml) (C组),抗-CD3 mAb(1μg/ml)+抗-CD28 mAb(1μg/ml) (D组).培养9h后,流式细胞仪检测Th17细胞;培养72 h后,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的白细胞介素(IL-17)和γ干扰素(IFN-γ).结果 ELISA检测结果显示,感染组小鼠血清SEA、SWA特异性IgG抗体的吸光度(A450值)分别为2.66±0.20和1.68±0.66,高于健康组的0.19±0.05和0.25±0.12 (P< 0.01).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B组刺激后,感染组淋巴细胞中CD4+IL-17+和CD4+IFN-γ+细胞分别占0.43%和0.56%,高于健康组的0.05%和0.20% (P<0.05);C组刺激后则分别占0.39%和0.76%,高于健康组的0.04%和0.19% (P<0.05).两组小鼠的淋巴细胞体外经SEA (B组)刺激后,感染组淋巴细胞产生的IFN-γ和IL-17分别为(49.13±14.71)和(41.73±2.42) pg/ml,高于健康组的(3.27±0.33)和(9.22±0.58) pg/ml (P<0.01);经SWA(C组)刺激后则分别为(46.92±16.73)和(36.14±4.82) pg/ml,高于健康组的(3.38±0.34)和(8.78±0.93) pg/ml (P< 0.01).B组的IL-17含量高于C组(P<0.05). 结论 SEA和SWA能体外诱导日本血吸虫感染C57BL/6小鼠肠系膜淋巴结的淋巴细胞分泌IL-17和IFN-γ,SEA刺激淋巴细胞产生IL-17的含量明显高于SWA;SEA和SWA均能诱导淋巴细胞分化为CD4+IL-17+细胞和CD4+IFN-γ+细胞.

    作者:罗雪平;袁南贵;黄俊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甘肃省藏区人群棘球蚴病流行现状调查及分析

    目的 了解甘肃省10个藏区县人群棘球蚴病流行情况. 方法 2011年9月-2012年6月在甘肃省10个藏族自治州(县)进行分层随机抽样,每县共抽取16个行政村.采用B超扫描的方法,开展人群棘球蚴病流行情况调查.应用SPSS 20.0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描述和统计学分析,患病检出率比较采用x2检验. 结果 共抽样检查37 815人,所有调查点均发现棘球蚴病例;以县为单位的人群患病检出率为0.05%~~ 1.59%,平均0.59% (224/37 815);患病检出率大于1%的县分别为夏河县1.59% (64/4 019)、玛曲县1.37% (44/3 206)、肃南县1.20% (60/5 000).总人群男性患病检出率为0.53% (108/20 276)、女性患病检出率为0.66% (116/17 539),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647,P> 0.05),但藏族女性(0.71%,93/13 146)和男性(0.46%,73/15 709)患病检出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372,P<0.05).不同年龄组间患病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9.346,P< 0.05),其中20~~岁组低,为0.28% (19/6 687),80~~岁组高,为2.41% (4/166),患病检出率曲线随年龄增长呈现增高趋势.不同民族间患病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710,P> 0.05),回族患病检出率高,为0.92% (5/546).不同职业人群间患病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3.345,P< 0.05),其中商人患病检出率高,为3.32% (2/62).共发现细粒棘球蚴病223例,多房棘球蚴病1例,无混合感染病例.其中单脏器寄生占98.21% (220/224);累及肝脏占94.76% (217/229);单包囊占81.70% (183/224);60岁及以上年龄组中多包囊比例(28.57%,22/77)高于60岁以下组(12.93%,19/147),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8.273,P<0.05). 结论 甘肃省10个藏区县存在不同程度的细粒棘球蚴病流行,其中夏河县、玛曲县、肃南县流行严重.藏族女性、60岁以上者、商人是该病的重点干预人群.

    作者:王东;冯宇;李凡;格鹏飞;张颋;胡薇;梁虹;杨国兵;余大为;杨成明;杨俊克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基于cox2基因的细粒棘球绦虫环介导等温扩增检测方法的初步建立

    目的 建立一种安全、快速、高效的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的诊断方法——环介导等温扩增方法(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 方法 根据细粒棘球绦虫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2(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2,cox2)基因序列,设计4条LAMP引物,建立LAMP检测方法,采用LAMP法和常规PCR法检测细粒棘球绦虫、泡状带绦虫(Cysticercus tenuicollis)、扩展莫尼茨绦虫(Moniezia expansa)、羊曲子宫绦虫(Thysaniezia ovilla)、中点无卵黄腺绦虫(Avitellina centripunctata)、鞭毛线虫(flagella nematodes)、肝片吸虫(Fasciola hepatica)、多房棘球绦虫(E.muhilocularis)和捻转血矛线虫(Haemonchus contortus)等9种寄生虫的DNA以验证LAMP法的特异性;分别用LAMP法和常规PCR法检测梯度稀释的含cox2基因片段的细粒棘球绦虫标准质粒后,比较两者的敏感性.采用LAMP、PCR和夹心ELISA法检测50份犬粪样,计算细粒棘球绦虫cox2基因的阳性率,评价所建立的LAMP法检测效果. 结果 LAMP法的特异性验证结果表明,仅在以细粒棘球绦虫DNA为模板的反应体系中出现特异性产物.LAMP法在细粒棘球绦虫标准质粒浓度为16.09 ag/μl时仍可见梯状条带,而常规PCR法仅可检测到浓度为16.9 fg/μl以上的质粒,LAMP法灵敏性是常规PCR法的1 000倍.对50份犬粪中细粒棘球绦虫DNA的检测结果显示,PCR、LAMP和夹心ELISA法检测结果相同,阳性率为8.0% (4/50). 结论 基于细粒棘球绦虫线粒体cox2基因的LAMP检测方法操作方便、特异性较强、敏感性较高,适于细粒棘球绦虫感染犬的快速检测.

    作者:张艳艳;叶倩;王正荣;薄新文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甘肃省2013-2015年输入性疟疾疫情分析

    目的 分析甘肃省2013-2015年输入性疟疾疫情,为完善消除疟疾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2013-2015年甘肃省输入性疟疾防治资料和疫情报告数据,对疫情情况、地区分布、感染疟原虫虫种的构成、病例诊断类型,以及输入性病例的感染来源等进行分析. 结果 2013-2015年甘肃省共报告疟疾病例97例,其中间日疟52例(占53.6%),恶性疟42例(占43.3%),三日疟、卵形疟和混合感染各1例(占3.1%),均为输入性病例,无本地感染病例.病例感染来源地以东南亚为主(59例,占60.8%),其次为非洲(38例,占39.2%).发病人群主要为出国务工的21~~50岁男性青壮年(91例,占93.8%),4-8月份发病多(50例,占51.6%).输入性病例主要分布在文县(49例,占50.5%)、兰州(15例,占15.5%).病例从发病至确诊的间隔时间中位数为4d.报告病例主要来自临床医疗机构,占91.8% (89/97),疾病控制机构占8.2% (8/97). 结论 甘肃省2013-2015年无本地感染的疟疾病例报告,以输入性间日疟居多,主要来自东南亚.

    作者:余大为;冯宇;李凡;杨成明;杨俊克;杨国兵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我国2004-2013年疟疾发病率的时间趋势分析

    目的 对我国2004-2013年疟疾发病率进行时间趋势分析,阐明我国疟疾发病的趋势. 方法 应用Joinpoint软件对我国2004-2013年疟疾发病率进行Joinpoint模型分析,并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同时应用灰色建模系统软件进行灰色关联分析. 结果 疟疾总发病率的趋势变化联接点是2006年,APC分别为34.8% (P> 0.05)和-37.9% (P< 0.05);间日疟发病率的趋势变化联接点是2007年,APC分别为14.7%(P<0.05)和-51.5% (P< 0.05);恶性疟发病率的趋势变化联接点是2009年,APC分别为-39.6% (P< 0.05)和-25.9%(P>0.05);未分型疟疾发病率的趋势变化联接点是2006年,APC分别为31.7% (P> 0.05)和-40.7%(P<0.05).间日疟、恶性疟和未分型疟疾的发病率与疟疾总发病率的综合关联度依次为0.887 7、0.625 4、0.844 5.本地疟疾发病率的趋势变化联接点是2008年,APC分别为2.43% (P> 0.05)和-72.89% (P< 0.05),本地疟疾发病率与疟疾总发病率的综合关联度为0.969 3 结论 我国疟疾总发病率、本地疟疾发病率、间日疟发病率和未分型疟疾发病率均呈明显下降趋势.2004-2009年恶性疟发病率呈下降趋势,2009-2013年恶性疟发病率保持平稳.

    作者:徐俊芳;夏志贵;周晓农;李石柱;郭孝鹏;覃思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旋毛虫成虫排泄-分泌蛋白对脓毒症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目的 观察旋毛虫(Trichinella spiralis)成虫排泄-分泌蛋白(adult-worm excretory-secretory protein,AES)对小鼠脓毒症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方法 24只雄性BALB/c小鼠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盲肠结扎穿孔组(CLP组)、AES治疗组(AES+CLP组)和AES对照组(AES+Sham组),每组6只.CLP组和AES+CLP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制备脓毒症急性肝损伤动物模型,Sham组和AES+ Sham组不结扎、不穿孔盲肠,其余操作与CLP组相同.术后30 min,Sham组和CLP组腹腔注射PBS,AES+ CLP组和AES+Sham组腹腔注射AES(25 μg/只).术后12 h,检测小鼠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观察小鼠肝脏组织病理改变,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测定肝脏组织中Toll样受体4(TLR4)、髓样分化因子88 (MyD88)的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法测定肝细胞核因子-κB (NF-κB) p65的表达水平并分析NF-κB p65核阳性率,ELISA检测小鼠肝脏组织中α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IL-1β的水平. 结果 术后12 h,CLP组小鼠血清中ALT和AST水平分别为(269.83±77.60)和(712.00±186.52)IU/L,明显高于Sham组的(45.00±15.01)和(132.50±36.95) IU/L,及AES+CLP组的(136.67±30.27)和(419.00±60.86) IU/L (P< 0.05);AES+ Sham组分别为(50.83±13.24)和(134.67±35.78) IU/L,与Sham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显示:CLP组肝索紊乱,肝细胞水肿,有炎性细胞浸润;AES+ CLP组肝脏结构损伤明显减轻.Western blotting检测显示:CLP组小鼠术后肝脏组织中TLR4/β-actin和MyD88/β-actin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66±0.12和0.69±0.13,明显高于Sham组的0.31±0.06和0.22±0.04 (P< 0.05);AES+CLP组TLR4/β-actin相对表达量为0.56±0.09,与CLP组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MyD88/β-actin相对表达量为0.47±0.06,较CLP组降低(P<0.05).免疫组化分析结果显示:CLP组肝细胞中NF-κB p65核阳性率为(18.93±2.91)%,明显高于Sham组的(0.50±0.21)%及AES+CLP组的(9.60±1.59)%(P<0.05). ELISA检测结果显示:CLP组小鼠肝脏组织中TNF-α、IL-6和IL-1β水平分别是(26.21±2.96)、(80.80±9.94)和(28.99±3.70) pg/mg,明显高于Sham组的(15.42±1.21)、(47.70±4.77)和(16.86±1.68) pg/mg,及AES+CLP组的(18.93±2.04)、(61.82±7.24)和(23.18±2.21) pg/mg (P<0.05). 结论 AES可通过降低肝脏组织中MyD88表达和NF-κB p65核阳性率,从而降低肝脏组织中TNF-α、IL-6和IL-1β水平,减轻脓毒症对肝脏的损伤.

    作者:李徽徽;贺文欣;蔡兆根;仇大鹏;褚亮;陈兴智;方强;夏惠;李楠;崔宁宁;徐岚松;杨小迪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动物棘球绦虫感染调查分析

    目的 调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家(牧)犬、啮齿类动物和家畜感染棘球绦虫或棘球蚴现状. 方法 2012年8月至2013年9月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棘球蚴病流行情况调查方案,选择有多房棘球蚴病流行的阿勒泰山、塔额盆地、伊犁河谷、北部天山和中部天山等5地的26个县(市)366个行政村作为调查点,采集各村家(牧)犬粪,ELISA检测犬粪棘球绦虫抗原情况,用触摸和肉眼观察啮齿动物和屠宰场家畜(绵羊、马、牦牛、黄牛和山羊)的棘球蚴包囊情况.犬粪抗原阳性率和棘球蚴感染率比较均采用卡方检验. 结果 共采集家(牧)犬粪8 493份,ELISA检测结果显示,粪抗原阳性率为2.63% (223/8 493),其中塔额盆地阳性率为4.69%(74/1 600),高于伊犁河谷(2.52%,66/2 615)、阿勒泰山(2.14%,50/2 341)、中部天山(2.08%,27/1 298)和北部天山(0.94%,6/639) (x2=13.65~~18.01,P<0.05).家畜棘球蚴病患病检出率为6.18%(1 616/26 170),除牦牛和马未检出棘球蚴包囊外,其余均有检出.其中绵羊患病检出率为6.47% (1 550/23 943),高于黄牛(3.18%,30/943)和山羊(2.89%,36/1 247) (x2=25.85~~16.54,P<0.05).中部天山家畜患病检出率高,为18.04% (545/3 021),高于伊犁河谷(6.44%,305/7 312)、北部天山(4.17%,65/2 010)、塔额盆地(3.59%,239/6 652)和阿勒泰山(3.23%,462/7 175)(x2=321.46~~248.35,P<0.05).棘球蚴寄生在肝、肺、肝+肺和其他脏器的比例为116∶12∶5∶1.共采集并剖检啮齿动物46种25 400只,其中20种374只啮齿动物检出棘球蚴囊,患病检出率为1.47%.除北部天山的啮齿类动物未检出棘球蚴外,伊犁河谷的患病检出率(3.94%,322/8 120)高于中部天山(0.55%,18/3 260)、塔额盆地(0.55%,28/5 076)和阿勒泰山(0.09%,6/6 942) (x2=93.50~~264.36,P<0.05). 结论 新疆家(牧)犬粪棘球绦虫抗原阳性率以及啮齿动物和家畜棘球蚴病患病检出率仍较高.

    作者:买买提江·吾买尔;伊斯拉音·乌斯曼;阿迪力·司马义;候岩岩;肖宁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基于ITS序列鉴别3种感染白牦牛线虫的PCR-RFLP方法的建立

    目的 基于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建立鉴别3种感染白牦牛线虫的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方法 将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1头白牦牛小肠中分离的12条线虫进行消化并提取DNA,PCR扩增ITS序列并送测序,测序结果在GenBank数据库进行同源性分析.用DNAstar7.1软件分析序列之间的差异,用邻接(NJ)法构建系统进化树.根据序列选择特异的酶切位点,对PCR产物分别进行酶切反应,建立PCR-RFLP方法.结果 12条线虫均扩增出长度约900 bp的ITS序列片段,与预期结果一致.测序结果同源性分析显示,其中3种各4条分别与已报道的肿孔古柏线虫(Cooperia oncophora,GenBank登录号为AB534601)、环纹背带线虫(Teladorsagia circumcincta,GenBank登录号为JF680984)、奥斯特线虫(Ostertagia sp.,GenBank登录号为HQ844228)的序列相似性高于99%.ITS序列比较发现,3种线虫种间差异为4.3%~13.9%,种内差异均低于1%.其中肿孔古柏线虫与奥斯特线虫的ITS序列差异大,为13.6%~13.9%;肿孔古柏线虫与环纹背带线虫ITS序列差异为12.9%~13.1%;环纹背带线虫和奥斯特线虫ITS序列的差异小,为4.3%~4.8%.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3种线虫被分为明显的3支,且环纹背带线虫和奥斯特线虫有更近的亲缘性.ITS序列酶切结果显示,Nde Ⅰ酶可将环背带线虫和肿孔古柏线虫的ITS序列酶切成约650 bp和250 bp的片段,EcoR V酶仅将肿孔古柏线虫酶切成约700 bp和200 bp的片段,2种内切酶均不能酶切奥斯特线虫的ITS序列. 结论 建立的基于ITS序列的PCR-RFLP方法可鉴别感染白牦牛的肿孔古柏线虫、环纹背带线虫、奥斯特线虫.

    作者:韩亮;周东辉;刘卿;郑文斌;朱兴全;孙晓林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广东省南澳岛广州管圆线虫遗传多样性调查

    目的 研究广东省南澳岛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lus cantonensis)遗传多样性,分析其与中国不同地区分离株间的系统发生关系. 方法 2015-2016年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在南澳岛抽取3个行政村(宫前村、金山村和六都村),选取55个采样点.用鼠笼捕鼠,解剖鼠类收集广州管圆线虫成虫.现场采集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和玛瑙螺(Achatina fulica),从螺类收集Ⅲ期幼虫,实验室感染SD大鼠后收集成虫.提取成虫基因组DNA,PCR扩增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2(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2,ITS2)和线粒体DNA细胞色素氧化酶Ⅰ亚基(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Ⅰ,CO Ⅰ)并测序,运用ClustalX 1.83比对序列,DnaSP5.10分析其序列组成及遗传多样性.从GenBank上获取浙江温州(登录号HQ540551.1)、广东深圳(登录号HQ540546.1)、台湾花莲(登录号KF591125.1)等中国不同地区分离株的ITS2序列,运用Mega6.06基于Kumara 双参数模型计算遗传距离,用邻接法(NJ)和大简约法(MP)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各地区分离株的亲缘关系. 结果 从南澳岛共捕获鼠类110只,广州管圆线虫感染阳性率为29.1% (32/110);分别检测福寿螺和玛瑙螺1 190只和24只,广州管圆线虫感染阳性率分别为6.1% (72/1 190)和83.3% (20/24).PCR结果显示,广州管圆线虫ITS2和CO Ⅰ片段长度分别为693和1 174 bp,位点变异率分别为4.7%和1.0%.南澳岛广州管圆线虫ITS2基因单倍型多样性指数为0.927,核苷酸多样性指数为0.007,平均核苷酸差异指数为4.549.CO Ⅰ基因单倍型多样性指数为0.440,核苷酸多样性指数为0.004,平均核苷酸差异指数为3.743.基于ITS2的分析结果显示,南澳岛与国内其他地区分离株遗传距离为0.181 ~~0.775,NJ法MP法构建的系统进化树基本一致,南澳岛大部分虫体序列与广东深圳、福建福清、云南普洱、广西南宁的分离株同属一大分支,小部分则单独聚成一支. 结论 南澳岛广州管圆线虫种群内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和遗传多样性,其虫体可能存在多种类型和来源,但尚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胡求安;吕山;郭云海;刘和香;张仪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上海市输入性疟疾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目的 评估上海地区输入性疟疾流行病学特征及重症疟疾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3-2015年收治于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的输入性疟疾病例资料,分析人口学、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查数据.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法和Fisher's精确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评估.结果 共收集输入性疟疾病例87例,平均发病年龄为36.4岁,男性82例(94.3%),女性5例(5.7%).其中中国患者79例(90.8%),南苏丹3例(3.4%),印度2例(2.3%),喀麦隆、尼日利亚、布隆迪各1例(1.1%).在75例能够明确感染来源地国家的病例中,感染来源地为非洲国家的多达63例(84.0%),其次为亚洲(11例,14.7%).实验室确诊病例78例(89.7%),临床诊断病例9例(10.3%).在实验室确诊病例中,感染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多,为66例(84.6%),感染间日疟原虫(P.vivax)10例(12.8%).20例(23.0%)患者既往有疟疾史.患者发病至住院的中位数时间为5d,30例(34.5%)患者在发病后的48 h内服用抗疟疾药物.符合重症疟疾标准的18例,其中1例为脑型疟,17例总胆红素>43μmol/L,3例血清肌酐>265 μmol/L.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后48 h内服用抗疟药是预测重症疟疾的独立的危险因子(OR=0.05,95%置信区间0.01 ~0.43,P< 0.05).结论 恶性疟原虫是本市输入性疟疾病例感染的主要虫种,非洲是主要的感染来源地.发病后及时给予抗疟治疗可降低重症疟疾的发生风险.

    作者:蒋旭华;黄玉仙;凌云;朱爱红;叶善可;黄琴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新疆伽师县荒漠型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媒介白蛉监测

    为了解新疆伽师县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媒介白蛉的动态,于2016年6月15-30日白蛉季节高峰期间,以伽师县卧里托格拉克乡荒漠农业区为监测点,采用人房外墙捕蛉管人工捕集法、野外悬挂白布灯照诱引法和黏性油纸法捕集白蛉,观察白蛉密度、鉴定白蛉种类并观察雌蛉消化道自然感染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前鞭毛体情况.结果共采集白蛉497只,经鉴定均为吴氏白蛉(Phlebotomus wui).其中,雌蛉占75.3% (374/497),雄蛉占24.7% (123/497),雌雄比例3.04∶1.人房外墙捕集白蛉182只,密度为30.3只/人工小时;野外捕集白蛉259只,密度为43.2只/人工小时;居民庭院内捕集白蛉56只,密度为5.6只/张.剖检的109只吴氏白蛉雌蛉中,自然感染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的2只,自然感染率为1.8%.提示卧里托格拉克乡白蛉密度甚高,存在利什曼原虫感染.

    作者:伊斯拉音·乌斯曼;王多忠;侯岩岩;凯赛尔·克尤木;左新平;马子超;王端明;麦麦提艾力·阿卜力米提;艾比不拉·吾浦尔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佳木斯大学印度留学生与本地学生面部蠕形螨感染情况调查

    对佳木斯大学2013级印度留学生291人和本地学生314人进行面部蠕形螨感染情况调查,采用挤刮涂片法收集样品,滴加甘油后进行镜检,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留学生中男性感染率为16.4% (34/207),女性感染率为9.5% (8/84);本地学生中男性感染率为49.0% (71/145),女性感染率为18.9%(32/169),两组学生男性感染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14,P<0.05);所有留学生和男性本地学生均以单纯毛囊蠕形螨(Demodex folliculorum)感染为主,其次是单纯皮脂腺蠕形螨(Demodex brevis)和混合感染,但女性本地学生则以混合感染为主;另外,本地学生面部皮肤有症状者蠕形螨感染率(68.2%,60/88)明显高于无症状者(19.0%,43/226) (x2=69.43,P< 0.05).

    作者:代月;苏菊香;李彦杰;毕胜;张慧明;蔡连顺;陈立平;陈光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寄生虫感染治疗炎症性肠病的研究进展

    人口流行病学证据表明,炎症性肠病的发病率与寄生虫感染率呈负相关,提示寄生虫感染具有治疗炎症性肠病的潜力.目前对待寄生虫的视角,逐渐从消除寄生虫,转向到利用寄生虫或其排泄分泌物开发安全、有效的炎症性肠病疗法.本文就近年来运用寄生虫模型治疗炎症性肠病的效果及机制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徐慧雯;曹建平;郑葵阳;潘伟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寄生虫微管蛋白的研究进展

    寄生虫严重影响人类和牲畜健康,因此亟需有效药物控制和治疗寄生虫疾病.其中以微管蛋白为靶标的抗寄生虫药物已受到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关注.本文对近年寄生虫微管蛋白特征及其与药物作用机制、抗药性和实验方法相关的研究作一综述,旨在为探索抗寄生虫新型药物提供理论参考.

    作者:姚嘉青;刘丛珊;张皓冰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固有免疫在微小隐孢子虫感染中的作用

    微小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parvum)是引起人类尤其是2岁以下婴幼儿腹泻的重要病原体.由于该病原体具有“微创”的特性,上皮细胞作为固有免疫的第一道屏障,在抵抗微小隐孢子虫感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上皮细胞分泌的效应分子、模式识别受体的激活、miRNA的调节、外泌体的释放以及补体系统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以阐明固有免疫在抵抗微小隐孢子虫感染中的作用机制.

    作者:刘晓洁;毛铁波;周蕊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百色市输入性重症疟疾1例

    患者,男,52岁,重庆市北碚区人.2015年11月赴非洲赤道几内亚某建设基地工作.2016年6月首次出现发冷、发热及出汗等症状,到非洲赤道几内亚援外医疗队就诊,诊断为疟疾,给予抗疟药物(药物不详)治疗2d,具体用量不详,治疗后未再出现发冷、发热及出汗等症状.2016年8月3日从从赤道几内亚返回重庆,8月17日出现身体不适(低烧、出汗、乏力、头痛等),到重庆私人诊所就诊,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给予静脉滴注治疗2d(药物不详),症状有所好转.8月19日早上6:00从重庆乘机到百色,19日14时再次出现身体不适等症状,到百色市右江区某医院急诊就诊,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胃肠型)咽炎”.19、21、23日患者在百色市同一家医院就诊输液3次,23日18时30分患者病情加重,出现头痛,高热不退,伴有意识障碍及皮肤黄染,转至百色市某三甲医院急诊就诊,以“发热查因”收入ICU监护治疗.查体:体温39℃,心率136次/min,呼吸22次/min,血压113/76 mmHg(1 mmHg=0.133 kPa).患者处于浅度昏迷,精神差,急性痛苦面容,全身皮肤及巩膜黄染,瞳孔对光反射迟钝.头颅、胸部CT检查示:头颅未见异常、左下肺炎.B超示脾肿大.23日20:00查血常规示:红细胞2.61×1012/L、血小板24×109/L.尿常规示:尿胆原++,潜血+++;肝功能显示:直接胆红素90.3 μmol/L,总胆红素145.6 μmol/L,间接胆红素55.3 μmol/L,丙氨酸转氨酶67 U/L.24日凌晨血检查到疟原虫.24日上午报百色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再次血检,查见恶性疟原虫环状体、大滋养体、配子体(图1),原虫血症为164.5万个/μl血.

    作者:邓积广;余水兰;杨益超;农智;江超穗 刊期: 2017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