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了解贵州省2011-2015年监测点居民土源性线虫感染情况. 方法 2011-2015年分别从贵州省普定县东、南、西、北、中5个片区选取马官镇田官村、坪上乡大哪村、化处镇水母村、城关镇青山村、坪上镇坪上村作为监测点,每年对其中的一个行政村开展土源性线虫感染情况监测,收集3岁以上常住居民的粪便,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查虫卵,透明胶纸肛拭法查3~12岁儿童蛲虫(Enterobius vermicularis)卵.改良饱和硝酸钠漂浮法检查居民居所附近的菜园、厕所周边、庭院和厨房等4种环境类型土壤中蛔虫(Ascaris lumbricoides)卵污染的情况.分析比较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等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 结果 2011-2015年累计检查5 035人,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分别为14.24% (143/1 004)、15.72% (161/1 024)、12.29% (123/1 001)、15.38% (156/1 001)、32.44% (326/1 005);蛔虫、钩虫(Ancylostoma sp.)、鞭虫(Trichuris trichiura)和儿童蛲虫的平均感染率为11.40% (574/5 035)、0.62% (31/5 035)、9.33% (470/5 035)和1.01% (14/1 381).男性、女性土源性线虫平均感染率分别为18.28% (473/2 588)、17.82% (436/2 4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5,P>0.05).不同年龄组中,10~岁组土源性线虫感染率高,为23.25% (381/1 639) (x2=62.59,P<0.05).职业分布中,学生的感染率高,为22.46% (524/2 333) (x2=58.43,P< 0.05).小学文化程度的人感染率高,为21.41% (455/2 125) (x2=39.19,P<0.05).苗族人群的感染率明显高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为44.99%(220/489)(x2=267.70,P<0.05).2011-2015年共检测不同环境类型土壤200份,人蛔虫卵阳性86份,阳性率为43% (86/200);其中,菜园与厕所周边的活受精蛔虫卵检出率高,分别为26% (13/50)与20% (10/50);厨房的检出率低,为2% (1/50);4种环境类型土壤中人蛔虫卵的污染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71,P<0.05). 结论 2011-2015年监测点居民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仍处于较高水平,以蛔虫和鞭虫感染为主.10~20岁人群、学生、小学文化程度及苗族人群的土源性线虫感染率高于其他人群.居民住所的环境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人蛔虫卵污染.
作者:朱爱娅;杜坤;李安梅;罗敏;伍红霞;林广初;潘月华;佘丹娅;卢丽丹;姚丹成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贵州省级疟疾参比实验室对市(州)级疟疾实验室上送的血涂片和滤纸血样进行复核,评价市(州)级疟疾实验室的检测能力. 方法 2014-2016年,贵州省疟疾参比实验室通过镜检和巢式PCR分别对市(州)级疟疾实验室上送的血涂片和滤纸血样进行复核,评价上送的血涂片制作质量.以省级疟疾参比实验室镜检结果为标准,分析市(州)级疟疾实验室镜检的疟原虫阳性、阴性和虫种符合情况.分析省级疟疾参比实验室镜检和巢式PCR结果. 结果 2014-2016年,市(州)级疟疾实验室共上送至省级疟疾参比实验室血涂片163份,经市(州)级疟疾实验室镜检,阳性84份,阴性79份,滤纸血样159份,上送率分别为100% (163/163)和97.6% (159/163).血涂片制作、染色、清洁度及综合判定的合格率分别为58.9% (96/163)、75.5%(123/163)、72.4% (118/163)和69.9% (114/163),2016年血涂片制作和综合判定的合格率(71.3%、95.0%)均高于2014年(46.4%、46.4%)和2015年(48.1%、44.4%)(P<0.05).2014-2016年,省级疟疾参比实验室与市(州)级疟疾实验室血涂片的镜检总符合率分别为67.9% (38/56)、66.7% (18/27)和88.8% (71/80),2016年总符合率高于2014年和2015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符合率分别为81.3% (26/32)、70.0%(14/20)和96.9% (31/32),3年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虫种符合率分别为46.9% (15/32)、65.0%(13/20)和81.3% (26/32),2014年虫种符合率与2016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性符合率分别为95.8% (23/24)、5/7和93.8% (45/48),3年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省级疟疾参比实验室镜检与巢式PCR检测结果均为阳性且虫种一致的占44.0% (70/159),均为阴性的占48.4% (77/159),结果不一致的占7.6% (12/159). 结论 2016年市(州)级疟疾实验室血涂片综合判定合格率和镜检总符合率均高于2014和2015年,说明市(州)级疟疾实验室检测能力有提升.
作者:佘丹娅;吴家红;卢丽丹;黄雨婷;耿燕;张念恒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2011-2015年福建省国家级监测点漳州市芗城区农村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情况. 方法 于2011-2015年将漳州市芗城区按东、西、南、北、中5个片区划分,随机选择大寨村、秋坑村、山美村、甘棠村和浦林村等5个村为监测点,应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检查土源性线虫感染情况,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查3~12周岁儿童蛲虫(Enterobius vermicularis)感染情况.随机数字表法收集75户家庭的蔬菜园、果园及其他种植地的土壤标本进行钩蚴培养分离,并鉴定虫种. 结果 共检查芗城区5个村5 352人,检出土源性线虫感染者572例,总感染率为10.7%.2011-2015年感染率分别为14.3% (146/1 022)、14.7% (155/1 052)、4.0% (42/1 053)、7.3% (78/1 067)和13.0% (151/1 158).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以钩虫(Ancylostoma sp.)为主,感染率为5.9% (318/5 352),其中2011年的感染率高,为10.8% (110/1 022).2012-2015年钩虫感染率分别为6.2% (65/1 052)、1.4% (15/1 053)、3.2% (34/1 067)、8.1% (94/1 158),均为轻度感染.蛔虫(Ascaris lumbricoides)感染仅2012年查出2例,均为轻度感染.鞭虫(Trichuris trichiura)感染分别于2012、2014、2015年查出1、1、2例,均为轻度感染.儿童蛲虫感染共检查668人,感染率为37.1% (248/668),其中2014年的感染率低,为27.7% (43/155),2012年高,为56.5% (87/154).男性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为11.6% (300/2 595),高于女性的9.9% (272/2 757) (P< 0.05).除<15岁年龄组外(该组以蛲虫感染为主),其余各年龄组的土源性线虫感染率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升高,15~24岁年龄组低,为1.9% (5/266),>65岁年龄组高,为11.0% (98/889) (P<0.05).不同职业分布中,农民、学生和学前儿童的感染率分别为7.1% (321/4 521)、21.8% (122/559)和47.4% (129/272).不同文化水平中,以文盲或半文盲、小学为主,感染率分别为23.9% (245/1 025)和11.9% (238/1 995);感染率随受教育程度升高而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08.16,P<0.05).检测土壤标本75份,钩蚴阳性19份,2011年大寨村土壤中钩蚴分离份数多,为10份;钩蚴经鉴定均为美洲钩虫(Necator americanus). 结论 2011-2015年芗城区农村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呈下降趋势,但儿童蛲虫感染仍维持较高的水平.
作者:张志魁;魏美羡;周俊仁;周文革;陈宝建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和掌握青海省人体棘球蚴病流行与分布情况. 方法 于2012年3-9月在青海省43个县(市、区)按牧区、半农牧区、农区和城镇进行分层,根据各层人口数占全县(市、区)人口总数的比例确定各层调查人数及调查村数,对3周岁以上常住居民进行B超检查,开展人群棘球蚴患病情况调查;每层抽取1所小学,或者在学校集中的县城抽取全县所有小学,对6~13岁学生进行腹腔B超检查,同时采集静脉血,用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抗棘球蚴IgG抗体水平.应用SPSS17.0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患病检出率和血清抗体阳性率,率间的比较采用x2检验. 结果 青海省43个县(市、区)共抽取683个行政村(社区),B超检查121 683人,检出棘球蚴病患者1 333例,平均患病检出率为1.10%(1 333/121 683).人群调查结果显示,不同生产类型的牧区、半农牧区、农区、城镇的患病检出率依次为2.51%(1 101/43 822)、0.84%(111/13 228)、0.08% (30/38 882)和0.35% (91/25 751).性别分布中,男、女患病检出率分别为0.90% (526/58 348)、1.27%(807/63 3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8.93,P<0.01);年龄分布中,以30~39岁青壮年人群患病检出率高,为1.51% (387/25 682),不同年龄组间患病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0.84,P<0.01);调查对象来自于14个民族,其中l 333例患者主要分布于藏族、汉族、回族、蒙古族和撒拉族,这5个民族的患病检出率分别为2.25%(1 277/56 752)、0.07% (32/44 420)、0.01% (1/8 229)、0.25% (17/6 806)和0.04% (1/2 558),各民族患病检出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 354.77,P<0.01);职业分布中以宗教人士的患病检出率高,为5.08% (52/1 024),牧民次之,为2.42%(1 089/44 982).共抽取小学191所,均来自学校集中的县城,B超检查学生47 747人,检出棘球蚴病者253例,平均患病检出率为0.53% (253/47 747);ELISA检测45 507份血清,阳性者2 693份,血清抗体阳性率为5.92%. 结论 青海南部各县是棘球蚴病流行严重的地区.
作者:张静宵;马霄;刘玉芳;刘培运;马俊英;王永顺;蔡辉霞;杜瑞;王威;雷雯;苏国明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对卵形疟原虫(Plasmodium ovale)curtisi亚种和wallikeri亚种编码的细胞色素b(cytochrome b,Cytb),细胞色素c氧化酶Ⅰ(cytochrome c oxidase Ⅰ,Cox Ⅰ)和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进行分析. 方法 选择浙江省疟疾诊断参比实验室2011-2014年确诊的卵形疟原虫感染患者血样,提取卵形疟原虫DNA,巢式PCR扩增卵形疟原虫Cytb、Cox Ⅰ和LDH基因的部分片段,对扩增产物进行双向测序.测序序列经校对、拼接后,应用MEGA软件对测序序列和相应的氨基酸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以及氨基酸突变位点. 结果 19例卵形疟原虫感染者(其中curtisi亚种11例,wallikeri亚种8例)均为赴非洲返国人员.PCR扩增Cytb、Cox Ⅰ和LDH基因的产物长度分别为735、1 323和355 bp.curtisi和wallikeri两个亚种在Cytb、Cox Ⅰ和LDH基因分别发现10、13、13个单核苷酸二态性位点,且大多数的二态性位点属于同义突变.此外,两个亚种内部也存在核苷酸多态性,同时发现1例血样的Cox Ⅰ基因存在693个碱基的缺失. 结论 对卵形疟患者血样的Cytb、Cox Ⅰ和LDH基因进行了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丰富了卵形疟原虫基因多态性信息.
作者:张玲玲;姚立农;陈华良;陆巧绎;阮卫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河南省豫东地区肠道寄生虫感染的流行现状,为该地区肠道寄生虫感染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14年11月-2015年6月按照经济条件和地理方位进行分层整群抽样,随机选择豫东地区的临颍县、濮阳县、台前县、太康县、西平县、息县、项城市、新郑市、虞城县等9个县(市)26个调查点,采集人群粪样,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检查肠道蠕虫感染情况,钩蚴试管滤纸培养法鉴别钩虫(Ancylostoma sp.)虫种,3~6岁儿童采用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查蛲虫(Enterobius vermicularis)感染情况,碘液染色法检查肠道原虫感染情况.收集各调查点的主要饮用水源、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等基本信息.将不同地区感染率进行标准化后进行比较.不同虫种、性别、年龄和职业以及其他相关因素的感染率间差异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结果 共收集粪样6 696份,检出肠道蠕虫6种,肠道原虫4种.肠道寄生虫总感染率为1.57% (105/6 696),其中肠道蠕虫和原虫感染率分别为0.91% (61/6 696)和0.66% (44/6 696).感染率较高的3种肠道寄生虫分别为蛲虫(0.36%,24/6 696)、人芽囊原虫(Blastocystis hominis)(0.30%,20/6 696)和蛔虫(Ascarislumbricoides) (0.19%,13/6 696).3~6岁儿童蛲虫感染率为2.23% (15/674),其中肛拭蛲虫感染率为1.93% (13/674).7份钩蚴经鉴定均为十二指肠钩虫(Ancy-lostoma duodenale).肠道寄生虫感染率较高的3个县(市)分别是项城市(4.24%)、新郑市(3.51%)和太康县(3.34%).男性和女性肠道寄生虫感染率分别为1.71% (55/3 214)和1.44% (50/3 482),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82,P> 0.05).不同文化程度人群中,肠道寄生虫感染率高的为高中/中专组2.11% (10/473),与其他组比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41,P>0.05).不同年龄组人群中,15~29岁组人群的肠道寄生虫感染率高,为2.38% (21/884),与其他年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39,P<0.01).不同职业人群中,学龄前和学生人群的肠道寄生虫感染率较高,为2.5% (24/720)和2.09% (24/1 148),与其他职业人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93,P<0.05).饮用水为井水的调查点人群肠道寄生虫感染率为1.21% (31/2 562),高于自来水饮用人群的0.65% (27/4 134) (x2=5.71,P<0.05).调查点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为l 200~11 600元,中位数为5 604.5元,肠道寄生虫感染率随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增加而降低(x2=11.08,P<0.01). 结论 河南省豫东地区人体重点寄生虫感染情况较前两次调查有显著下降,学龄前儿童、学生人群是今后监测的重点人群.
作者:邓艳;张雅兰;陈伟奇;蔺西萌;周瑞敏;刘颖;杨成运;钱丹;张红卫;许汴利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8个寄生虫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停止干预措施后,土源性线虫病的控制现状. 方法 在2009年综合防治措施停止后,于2011-2015年的9-11月调查贵州省开阳县、海南省屯昌县、江西省贵溪市、安徽省桐城市、湖南省岳阳县、云南省祥云县、广西壮族自治区容县和四川省丹棱县等8个示范区的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健康知识知晓率、无害化厕所和自来水普及情况,对不同时间、地区、性别、年龄、虫种等的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进行x2检验. 结果 2011-2015年,8个示范区人群土源性线虫总感染率分别为6.1% (490/8 005)、5.8% (474/8 146)、5.5% (447/8 066)、5.8% (477/8 164)和4.0% (305/7688),其中钩虫(Ancylostoma sp.)的感染率由3.8% (303/8 005)降至2.3% (177/7 688) (P< 0.05),蛔虫(Ascaris lumbricoides)感染率由1.6%(125/8 005)降至1.0% (78/7 688) (P<0.05),鞭虫(Trichuris trichiura)感染率由1.1%(84/8 005)降至0.3%(24/7 688) (P<0.05).8个示范区中,海南屯昌示范区的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在2011-2015年均高,分别为19.2% (195/1 015)、19.7% (209/1 063)、20.6% (215/1 046)、22.6% (235/1 038)和11.2% (114/1 022). 5~9岁年龄组的蛔虫感染率在2011-2014年均高,分别为2.9% (23/797)、2.4% (17/698)、2.0% (16/800)、1.2%(9/735);60岁以上年龄组的钩虫感染率在2011-2015年均高,分别为6.2% (76/1 231)、5.1% (67/1 328)、6.0% (88/1 476)、6.2% (118/1 894)、2.7% (54/2 032).男性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为5.5%(1 090/19 805),女性为5.3%(1 050/19 904),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1-2015年,人群卫生知识行为问卷合格率分别为93.2%(1 129/1 211)、94.9%(1 142/1 203)、94.1%(1 134/1 205)、92.3% (973/1 054)和94.9% (854/900).自来水普及率由2011年的33.2% (187/564)上升至2015年的59.4% (209/352);无害化厕所普及率由2011年的71.3% (402/564)上升至2015年的77.3% (272/352). 结论 2009年示范区综合防治措施停止后,防治效果仍然维持在有效控制状态,表明原先的措施取得了可持续的效果.
作者:诸廷俊;周长海;王聚君;臧炜;陈颖丹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对抗癌药物索拉非尼体外抗多房棘球蚴的效果进行评价. 方法 从感染小鼠体内收集多房棘球蚴小囊泡,加入预先接种大鼠肝细胞的DMEM培养液(含10%胎牛血清、100 U/mL青霉素、100 mg/L链霉素)中,37℃、5% CO2培养2~3个月后,选取直径2~4 mm的完整包囊用于药物效果评价实验.实验分阿苯达唑组(阳性对照),阿苯达唑终浓度分别为10 μmol/L和30 μmol/L;索拉非尼组(实验组),索拉非尼终浓度分别为10 μmol/L和30 μmol/L;DMSO组(溶剂对照组),加DMSO(1∶9溶于PBS中);PBS组(阴性对照),仅加PBS.每孔取25~30个包囊,每个浓度设3个重复.药物处理48、72、96、120、144和168 h后,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包囊形态结构变化,计算包囊抑制率,对其体外抗棘球蚴效果进行评价. 结果 10、30μmol/L索拉非尼处理48、72、96、120、144和168 h后,包囊的抑制率分别为6.6%、42.4%、68.5%、77.4%、84.0%、89.5%和7.1%、45.6%、70.9%、82.6%、84.0%、89.9%.10、30 μmol/L阿苯达唑在每个时间点的包囊抑制率分别为2.6%、6.6%、21.4%、47.8%、59.9%、70.6%和3.8%、12.7%、27.0%、51.4%、54.0%、73.0%.DMSO和PBS对包囊没有明显的抑制效果.索拉非尼的抑制效果均高于阿苯达唑,从处理后72 h起,索拉非尼和阿苯达唑的抑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光学显微镜观察表明,索拉非尼处理后,包囊向内部陷塌,形成“日全食”状;扫描电镜观察发现,索拉非尼处理后,包囊内部生发层细胞脱落,完全失去活性. 结论 索拉非尼显示出较高的包囊抑制效果,是棘球蚴病治疗的潜在药物.
作者:党志胜;奥祐三郎;周晓农;胡薇;张颋;陈军虎;徐斌;赵玉敏;肖宁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烟台市市售海鱼感染异尖线虫(Anisakis spp.)幼虫的情况. 方法 2016年1月至12月,在烟台市各海鲜市场随机采购不同种类的海鱼,解剖鱼体,查找、分离内脏和肌肉中的异尖线虫幼虫,光学显微镜下鉴定虫种,统计分析不同鱼种、不同脏器和不同体质量下异尖线虫幼虫的感染情况. 结果 共解剖海鱼14种256尾,海鱼异尖线虫幼虫总感染率为66.4% (170/256),平均感染度为14.8条/尾.感染率较高的鱼种有鲐鱼(Pneumatophorus japonicus)、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辫子鱼(Platycephalus indicus)和黑珺(Sebastodes fuscescens)等,感染率分别是100% (26/26)、92.3% (24/26)、92.0% (23/25)、85.7% (18/21),平均感染度分别为25.1、21.1、12.2和24.9条/尾;其他鱼种感染率由高到低依次是海鳗(Monopterus albus,80.0%,6.3条/尾)、真燕鳐(Prognichthys agooz,70.0%,3.3条/尾)、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66.0%,11.7条/尾)、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52.0%,9.1条/尾)、高眼鲽(Cleisthenes herzensteini,50.0%,1.8条/尾)、鲱鱼(Clupea pallasi,44.4%,9.5条/尾)和黑背圆颌针鱼(Tylosurus melanotus,38.1%,2.0条/尾);银鲳(Pampus argenteus)、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 modestus)、海鲈鱼(Perca fluviatilis)未检出异尖线虫幼虫.异尖线虫幼虫多寄生于海鱼的肠系膜及肠壁、体腔和胃壁.不同鱼种的异尖线虫幼虫感染度与其体质量的相关性不同:体质量为0.25~0.35 kg的鲐鱼、0.16~0.20 kg的带鱼、0.16~0.25 kg的辫子鱼、0.05~0.10 kg的小黄鱼、0.17~0.26 kg的黑鲪、0.81~1.00 kg的蓝点马鲛的感染度较高,分别为46.5、27.2、18.0、12.0、42.7和68.0条/尾.在这6种鱼中,黑鲪和小黄鱼的感染度随体质量的增加而降低(r=-0.484,P<0.05;r=-0.633,P<0.01),蓝点马鲛的感染度随体质量的增加而增高(r=0.740,P< 0.01),鲐鱼、带鱼、辫子鱼感染度与体质量无相关关系(r=-0.237、-0.080、-0.196,均P>0.05). 结论 烟台市售海鱼中,鲐鱼、带鱼、辫子鱼和黑鲪的异尖线虫幼虫感染率较高(85%以上).
作者:张雯倩;任晓彤;赵玉绮;盖欣欣;张玉梅;柏雪莲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调查南靖县六斗山自然保护区平和华溪蟹(Sinopotamon pinghense)感染并殖吸虫情况,且补充描述其形态学特征. 方法 2016年11月和2017年5月分别在福建省西南部南靖县六斗山自然保护区外围溪流(X1溪)和区内溪流(X2溪)采集溪蟹标本,考察其孳生地环境,用GPS仪记录采集地点,根据溪蟹的形态学特征鉴定蟹种,并对平和华溪蟹进行形态学描述,同时拍照、绘图.采用直接压片法剖检蟹体心腔感染的囊蚴情况,并对囊蚴进行形态学鉴定.计算X1、X2溪两组,以及大、中、小3组溪蟹的囊蚴感染率,应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共采集89只溪蟹,经形态学鉴定均为平和华溪蟹,观察可见,雄性第1腹肢超越5、6胸甲缝,末节指向前外方,末节形状不规则,末节基部圆隆,并向前端趋窄而明显收缩,末节末端中央缺刻状凹入,分为两叶,背面可辨纵向裂隙沟,末第2节内缘方角状,而外缘明显下斜.其中X1溪16只,X2溪73只.X2溪大蟹31只(占42.5%),中蟹23只(占31.5%),小蟹19只(占26.0%).感染的囊蚴均为三平正并殖吸虫(Euparagonimus cenocopiosus),X1、X2溪溪蟹感染率分别为17.7% (3/16)和86.3% (63/7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9.817,P<0.05).X1、X2溪阳性溪蟹平均感染度分别为1.7和11.6个囊蚴/只,X2溪阳性溪蟹感染度是X1溪的6.9倍.X2溪中溪蟹共检获囊蚴742个,多1只溪蟹检获囊蚴数高达79个.X2溪大、中、小溪蟹囊蚴感染率分别为100% (31/31)、82.6% (19/23)和68.4% (13/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1.620,P<0.05). 结论 六斗山自然保护区特定环境下构成重度感染的三平正并殖吸虫自然疫源地.对平和华溪蟹形态学补充描述,为与近似种华溪蟹鉴别提供基础资料.
作者:蔡茂荣;林国华;陈锦钟;罗鋆;黄明松;邓艳;程由注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对细粒棘球蚴病(cystic echinococcosis,CE)患者外周血微小RNA (microRNA,miRNA)进行差异性表达分析,并筛选新型潜在诊断标志物. 方法 提取3例临床确诊的CE患者血清和3名健康者血清miRNA,采用芯片Affymetrix miRNA4.0对血清中miRNA进行高通量筛选,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找出差异性的miR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对21例CE患者血清与25名健康者血清的差异miRNA进行验证分析.采用Pearson's相关性分析法分析miRNA与包囊重量或子囊个数的相关性.采用IBM SPSS 19.0软件分析不同miRNA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与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 结果 芯片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与健康者血清比较,CE患者血清中有172个miRNA上调2倍以上,35个下调1/2以下.qRT-PCR结果表明,hsa-miR-762、hsa-miR-3536、hsa-miR-6125、hsa-miR-6821-5P、hsa-miR-663a、hsa-miR-24-3P、hsa-miR-191-5P、hsa-miR-320a等8个上调miRNA的表达水平分别为10.28±0.38、5.11±0.34、11.02±0.55、11.87±0.58、5.31±0.36、5.75±0.51、5.75±0.51、4.96±0.36,均高于其对应的健康组(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8个miRNA的AUC均大于0.8,提示这些分子具有潜在的临床诊断价值.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miR-24-3p与包囊重量和子囊数量均呈正相关(r=0.525 0,P<0.05;r=0.617 5,P<0.05). 结论 筛选出的8个宿主miRNA在CE患者血清中有差异性表达,具有潜在的临床诊断价值,其中miR-24-3p还可能与CE的发生发展相关.
作者:任梦迪;宁玉烨;黎明;王浩;赵巍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武汉市输入性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裂殖子表面蛋白1(merozoite surface protein 1,MSP1)和MSP2的等位基因型特征. 方法 于2010-2015年采集武汉市从非洲疟疾流行区回国人员中恶性疟现症患者血样,收集患者流行病学资料.提取患者血样中的恶性疟原虫DNA,采用巢式PCR分别扩增恶性疟原虫MSP1、MSP2基因型特异性片段,分析各等位基因型的构成比和不同感染来源地患者的基因型频数分布,分析重症患者不同基因型的相关性.不同基因型的重症患者比例差异采用x2检验. 结果 共采集输入性恶性疟患者血样175份,其中轻度症状患者血样137份,重症患者血样38份.巢式PCR结果显示,MSP1等位基因K1、RO33、MAD20型分别扩增出260~390、270和150 bp目的条带;MSP2等位基因3D7、FC27型分别扩增出200~330、330~500 bp目的条带.MSP1和MSP2基因均未检出的有9份.检出MSP1等位基因136份,检出率为77.7%,等位基因MAD20、K1、RO33、MAD20+ K1、MAD20+ RO33、K1+RO33、MAD20+ K1+RO33型的构成比分别为5.1% (7/136)、37.5% (51/136)、20.6% (28/136)、5.9% (8/136)、4.4% (6/136)、16.9% (23/136)、9.5% (13/136).检出MSP2等位基因143份,检出率为81.7%,FC27、3D7和FC27+3D7型的构成比为20.2%(29/143)、39.9% (57/143)、39.9% (57/143).MAD20型和K1以南非多,分别占10.5% (4/38)和34.2% (13/38);RO33型以东非多,占2/7;FC27型东非和北非均未检出,南非占比高,为18.4% (7/38);3D7型以东非多,占4/7.MSP1基因MAD20、K1、RO33、MAD20+ K1、MAD20+ RO33、K1+RO33、MAD20+ K1+RO33型的重症患者分别占1/7、19.6% (10/51)、32.1% (9/28)、1/8、4/6、13.0% (3/23)、46.2% (6/13),MAD20+ RO33、MAD20+K1+ RO33和RO33 (P> 0.05),与其他4种基因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P2基因3D7、FC27、FC27+3D7型的重症患者比例分别为19.3% (11/57)、20.7% (6/29)、24.6% (14/57),各基因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武汉市输入性恶性疟原虫MSP1存在MAD20、Kl和R033等3种单基因型以及4种多基因型,以K1型和R033型为优势基因型;MSP2存在FC27、3D7和FC27+ 3D7型,3D7型的比例大于FC27型.
作者:贾西帅;周水茂;杨燕;徐明星;吴凯 刊期: 2017年第05期
将囊液抗原蛋白采用双向凝胶电泳分离,经考马斯亮蓝染色后用双向电泳图像分析软件分析蛋白点,以脑囊尾蚴病患者血清为一抗进行蛋白质印迹分析(Western blotting),选取阳性蛋白点进行质谱分析,获取肽质量指纹图谱,采用Mascot软件在NCBI中搜寻、比对,筛选出抗猪囊尾蚴IgG4特异性抗原.囊液抗原经双向电泳检测到(201±5)个蛋白斑点,相对分子质量(Mr)为10 000~170 000,等电点(pI)为3.0~10.0.Westernblotting分析显示,与患者血清中特异IgG4抗体结合的抗原以小分子量蛋白为主,从中筛选出51个(抗原)点进行质谱分析,其中有21个点峰值大于39.对比分析显示,高峰值点与10种囊尾蚴蛋白有关,其中为密切相关的为4种蛋白,按分值高低排序分别为Ts8B2、Ts8B3、10ku抗原和Sequence 3.
作者:李瑾;王燕;魏庆宽;贾凤菊;肖婷;孙慧;于振华;黄炳成 刊期: 2017年第05期
为了解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棘球蚴病的流行情况,于2012年6-8月,在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县、泽库县、尖扎县、同仁县等4县各随机抽取2~3个乡(镇),对1岁以上常住居民进行B超检查,调查人群患病情况.采用内脏剖检法调查羊棘球蚴病情况,ELISA检测现场随机采集的无主犬棘球绦虫粪抗原.结果显示,B超检查共11 231人,检出棘球蚴病患者77例,患病率为0.69%.不同地区中以泽库县棘球蚴病患病率高,为2.12% (68/3 213),其次为河南县(0.26%,9/3 430).女性棘球蚴病患病率为0.72% (44/6 094),略高于男性的0.64% (33/5 137).各职业人群中以牧民棘球蚴病患病率高,为0.83% (61/7 338).不同年龄组中以50~59岁、60~69岁和30~39人群棘球蚴病患病率较高,分别为1.25% (9/721)、1.96% (13/663)和0.91%(24/2 637).不同文化程度中以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人群棘球蚴病患病率较高,分别为0.66% (18/2 709)和0.79% (59/7 432).不同居住方式以冬季定居夏季游牧人群棘球蚴病患病率高,为1.10% (70/6 391),其次为游牧人群(0.62%,6/965).不同地区、年龄段、居住方式及文化程度间的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性别、职业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检查羊3 525头,棘球蚴检出率为2.13% (75/3 525).不同地区的羊棘球蚴检出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集无主犬粪共1 282份,棘球绦虫粪抗原阳性率为11.70% (150/1 282).不同地区的犬粪抗原阳性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黄南州人群棘球蚴病患病率较高,羊棘球蚴检出率和无主犬棘球绦虫粪抗原阳性率较高.
作者:马霄;王虎;程时磊;张静宵;王永顺;刘玉芳;马俊英;蔡辉霞;刘培运;韩秀敏;刘海清;赵延梅;王威;雷雯;杜瑞;苏国明;刘娜;史可梅;张雄英 刊期: 2017年第05期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弓形虫感染小鼠细胞后,分泌的毒力蛋白——棒状体蛋白18 (ROP18)能与免疫相关GTP酶(IRG)结合并使其发生磷酸化,致使IRG不能结合至纳虫泡膜上,纳虫泡不发生破裂,弓形虫得以在纳虫泡中生长增殖.此为弓形虫在小鼠细胞内实现免疫逃避的机制,但是弓形虫感染人细胞后的免疫逃避机制尚未明了.据报道,人细胞中泛素标记的纳虫泡能与内溶酶体系统融合,终导致弓形虫因酸化而死亡.为此,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弓形虫抑制宿主免疫功能,尤其是γ干扰素依赖的细胞免疫,以及弓形虫通过阻断泛素标记纳虫泡膜进而成功实现免疫逃避的研究进展.
作者:姚礼捷;彭鸿娟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疟疾再传播风险评估对于我国以及已经消除疟疾或正在消除疟疾的国家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现有的再传播风险评估方法主要可归纳为传统风险评估法、生物数学模型法、敏感性-接受性-输入性评估法.本文综述了疟疾再传播风险评估方法及指标参数的研究进展,为我国开展疟疾再传播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作者:陈田木;张少森;周水森 刊期: 2017年第05期
利什曼病是由利什曼原虫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分布于全球90多个国家,每年新发利什曼病患者130多万,有2万~3万例死亡,给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带来沉重的社会经济及医疗负担.目前针对利什曼病的防治措施主要为控制传染源和药物治疗,但均无法消除利什曼病.疫苗接种是行之有效的并具社会经济效益的控制利什曼病的防治手段.因此,利什曼病疫苗的研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重点就利什曼原虫致病机制及各类利什曼病疫苗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作者:蔡雅霜;张志刚;王鑫;赵勤俭 刊期: 2017年第05期
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几乎对所有的抗疟药物都产生了抗性,近年来青蒿素类药物抗性的出现与扩散使全球疟疾控制与消除面临巨大挑战.筛选鉴定恶性疟原虫药物抗性相关基因对阐明抗疟药物作用机制、监测抗性的出现和扩散以及制定抗疟药物的使用规范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恶性疟原虫药物抗性基因常用的筛选与鉴定方法进行综述.
作者:田一妮;叶润;潘卫庆;张冬梅 刊期: 2017年第05期
患者周某,男,36岁,汉族,浙江省瑞安市人,从事锻造行业,现住瑞安市区.2016年11月末常感觉肛门瘙痒,排便时发现乳白色节片,长约10 cm.12月7日出现胃胀、胃痛,至瑞安市人民医院行胃镜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此后,患者陆续排出节片.2017年2月3日自行服用史克肠虫清驱虫(剂量不详),次日排出大量白色节片.2月26日患者又排出大量节片(可蠕动),遂携带节片到瑞安市人民医院进行虫体鉴定,医院拟诊断为“猪带绦虫节片”,嘱其到上级医疗机构作进一步鉴定.3月1日患者携节片至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温州医科大学寄生虫学教研室寻求进一步鉴定,疑为“牛带绦虫节片”.嘱其到温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一步诊断、治疗.温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鉴定为带绦虫孕节,内含带绦虫卵,卵内含六钩蚴(图1A),结合患者饮食史,初步诊断为牛带绦虫(Taenia saginata)感染.
作者:倪庆翔;郑剑;姚立农;阮卫;潘金仁;张玲玲;丰燕;张轩 刊期: 2017年第05期
本文对本刊2017年第35卷第1期上发表的一篇题名为《约氏疟原虫感染小鼠树突状细胞对Th17分化和功能的调控作用》的文章所陈述的方法——用抗TLR9抗体来阻断小鼠体内树突细胞功能,提出异议,因为已有大量的研究工作显示,TLR9总体上是一个细胞内受体,注射抗TLR9抗体无法有效阻断体内TLR9活性.
作者:刘晓;李梦梦;钱锋 刊期: 2017年第05期
本文介绍了《抗疟药物使用规范》的制订和实施对我国疟疾患者个体生命健康和国家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意义.本文在《抗疟药物使用规范》制订过程中,对如何以世界卫生组织相关的文件为指南,结合我国抗疟药物生产和供应的实际情况,以及我国在长期疟疾防治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并根据我国消除疟疾进程中的实际需求选择抗疟药物进行了说明.还对新制定的《抗疟药物使用规范》与世界卫生组织《疟疾治疗指南》第3版和原《抗疟药使用原则和用药方案》中抗疟药物使用剂量和疗程的差异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并对特殊情况下调整抗疟药物的剂量和疗程作了具体的解释,以便于临床医生和公卫医生在临床疟疾患者救治和消除疟疾进程中传染源控制时科学、合理、规范地使用抗疟药物.
作者:高琪 刊期: 2017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