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检测并对比维吾尔族甲状腺癌与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维吾尔族甲状腺癌与汉族甲状腺癌患者血清蛋白质指纹图谱,筛选不同种族特异的甲状腺癌蛋白质标记物。方法运用二维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2D-PAGE)技术,构建维吾尔族、汉族甲状腺癌与维吾尔族甲状腺良性结节的蛋白表达谱,通过图像分析软件交叉比较两组样本,运用液相色谱-质谱/质谱联用( LC-MS/MS)技术对差异蛋白进行鉴定,并在Swissport数据库中搜索蛋白名称、细胞定位及功能分类。结果维吾尔族甲状腺良性结节与甲状腺癌患者血清对比有11种蛋白质差异表达,其中补体C3、C4b在维吾尔族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血清中下调表达,血红素结合蛋白等9种蛋白质上调表达。维吾尔、汉族甲状腺癌患者血清对比有7种蛋白质差异表达,其中转铁蛋白在维吾尔族甲状腺癌患者血清中上调表达,细胞角蛋白-1等6种蛋白质下调表达。结论血红素结合蛋白、α2-巨球蛋白、转铁蛋白等多种标记蛋白联合筛检可为维吾尔、汉族甲状腺癌的诊断提供依据。
作者:张崴;艾比拜·玉素甫;樊勇;高春燕 刊期: 2015年第09期
4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相关性EMA 综合征患者男性3例,女性1例,均为Graves 病且131 I 治疗后。起病时均有甲状腺毒血症,经过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和131 I 治疗后出现胫前黏液水肿和杵状指等表现,2例眼征加重,另外2例眼征变化不明显;4例胫前黏液性水肿予外用索咪新尿素乳膏或联合胫前局部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3例联合小剂量口服强的松治疗,治疗后胫前黏液性水肿表现及眼征均明显好转。因此,131 I 治疗后应警惕可能出现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相关性EMA 综合征,其采用激素治疗效果较好。
作者:鹿斌;叶红英;张朝云;杨叶虹;闻杰;赵晓龙;吴晞;李益明;胡仁明;刘红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腰围身高比( WHtR)预测非超重人群代谢综合征( MS)的效力和适宜切点,分析年龄性别差异的影响。方法选择参加2010年浙江省MS流行病学调查的10792名年龄≥18周岁非超重居民(体重指数<24.0 kg/m2)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MS相关组分检测,分性别和年龄组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WHtR预测MS的曲线下面积( AUC)和佳切点,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WHtR与MS患病风险分析。结果 WHtR预测非超重男性和女性MS的AUC值分别为0.765(95%CI 0.740~0.789)和0.786(95%CI 0.765~0.807),WHtR与非超重男性和女性MS患病风险的OR值分别为1.23(95%CI 1.20~1.27)和1.22(95%CI 1.20~1.26),不同性别、年龄组AUC值和OR值均有显著性(P<0.01);AUC值和OR值在18~34岁组为女性大于男性,年龄≥35岁各组均为男性大于女性;随着年龄增长,AUC值和OR值在男性各年龄组略呈波动,在女性各年龄组逐渐减小。预测佳切点女性高于男性(0.509对0.498),男性佳切点以50~64岁组高,女性佳切点随年龄增长呈升高趋势。结论 WHtR对非超重人群MS患病风险具有较好的预测效力和相关性,但应考虑年龄性别差异的影响。
作者:张洁;王浩;苏丹婷;赵鸣;何青芳;王立新;张新卫;胡如英;俞敏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综合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磺脲类降糖药物与脑中风风险性的关联性。方法通过文献检索收集符合入组条件随机对照研究( random control trails, RCT),比较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磺脲类药物与对照剂相比脑中风发生风险差异。使用Stata 12.0和Rev Man 5.2进行meta分析,以漏斗图检验入选文献的发表偏倚。结果纳入RCT研究17项,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对脑中风发生事件进行分析,应用磺脲类降糖药物组脑中风风险性较对照组升高(RR 1.35,95% CI 1.13~1.60)。17项研究异质性I2值为0.0%(P=0.687),漏斗图显示纳入研究间未见明显发表偏倚。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磺脲类降糖药物有可能是潜在脑中风风险性升高的危险因素。
作者:刘锐;徐保锋;周灵利;刘波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用TaqMan 探针技术,在Fluidigm EPI 平台上对安徽蚌埠地区汉族617例Graves 病(GD)患者和4915名健康对照者4p14区段上rs6832151位点进行基因分型。结果显示,4p14区段rs6832151 G 与 Graves 病易感性有统计学意义(OR =1.39,P<0.01);且根据该位点基因分型构建的三种遗传模型(累加模型、显性模型、隐性模型)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P<0.01);甲状腺肿大程度在该位点基因型亚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4p14上rs6832151的G 等位基因为蚌埠地区人群GD 的易感基因,显著增加GD 的发病风险。
作者:赵文娣;孙卫华;赵双霞;宋怀东;张晓梅 刊期: 2015年第09期
探讨正常糖耐量(NGT)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筛查及方法。结果发现以胰岛素曲线下面积(AUCINS)≥108.43 mU/ L 为诊断临界值将基线时NGT 受试者分为高危组和低危组时,高危组较低危组的糖尿病前期或2型糖尿病发病率显著增高(29.41%对2.21%, P<0.01)。提示NGT 受试者以AUCINS ≥108.43 mU/ L 为诊断临界值可以初步筛查2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作者:周文敬;金京姬;吴英花;宫克宇;张锦珊;李卿姬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调查本院新发病1型糖尿病患儿起病时合并酮症酸中毒( DKA)的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至2012年新诊断的317例1型糖尿病患者,调查以住院为基础的DKA发生情况,分析DKA的发生与性别、年龄、居住地、家族史、症状持续时间、误诊或漏诊及延迟治疗的关系。其中,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2组:组1为年龄<5岁者;组2为≥5岁的患者。结果317例1型糖尿病患者中有175例(55.2%)是以DKA起病的,轻、中、重度DKA分别占26.5%、23.9%、49.6%。组1和组2的DKA比例分别为67.5%、48.0%(P=0.001);其中,年龄<2岁为70.3%。组1的重度DKA所占比例显著高于组2(60.0%对41.3%,P=0.048);2组患者的误诊或漏诊率分别为27.4%、12.0%(P=0.001),<2岁者高达37.8%;组1的HbA1C水平低于组2(11.50%对12.54%,P=0.001);组1的急性代谢紊乱期C肽及蜜月期C肽均低于组2[(0.36对0.55)ng/ml,P=0.001;(0.40对0.61)ng/ml,P=0.02]。有误诊或漏诊的患者DKA频率显著增高(83.9%对49.0%,P=0.000)。相较于无DKA者,起病时合并DKA者急性代谢紊乱期的C肽值低[(0.56对0.40) ng/ml,P<0.01],进入蜜月期后二者的C肽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67对0.59)ng/ml,P=0.22]。 Logistic回归提示DKA的发生仅与年龄、误诊或漏诊相关,即≥5岁者发生DKA的概率是<5岁者的一半(OR=0.448,P=0.003),存在误诊或漏诊的患者发生DKA的危险度高于无误诊或漏诊的患者(OR=5.640,P=0.005)。结论本院1型糖尿病患者起病时DKA的发生率高,且以重度为主。 DKA多因素分析提示年龄<5岁、存在误诊或漏诊是发生DKA的危险因素。
作者:魏丽亚;巩纯秀;吴迪;王毅;李凤婷;王锐 刊期: 2015年第09期
在江苏省徐州市中心医院收集健康体检者1510人,根据血清TSH 水平分为3组:低TSH 水平组(0.30~0.99 mIU/ L),中TSH 水平组(1.00~1.89 mIU/ L)和高TSH 水平组(1.90~4.80 mIU/ L)。采用方差分析、线性回归分析血清TSH 水平与血压、空腹血糖及血脂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3组间收缩压、舒张压、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 <0.01)。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血清TSH 水平与收缩压及舒张压呈负相关(P<0.05或P<0.01),与TG 及HDL-C 呈正相关(P<0.05或P<0.01),但经校正后相关性消失。在男性人群中,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血清TSH 水平与收缩压、空腹血糖呈负相关(P<0.05)。
作者:尹曲华;占明;康冬梅;梁军;宋怀东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早初潮及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 GnRHa)治疗对初潮后月经规则性的影响。方法抽取初潮后610名健康体检的中学女生,并追踪曾应用GnRHa治疗的169例中枢性性早熟( CPP)或快速进展型早发育( EFP)、且已呈现初潮的女孩,询问两组的月经规则情况。结果610名健康女孩中月经不规则者129例(21.1%),其中44名早初潮者中,不规则者10例(22.7%),迟初潮44名中不规则者11例(25.0%),早初潮和迟初潮者与正常初潮者不规则比例(17.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正常初潮者和早初潮者痛经比例分别为41.1%和50%,二者无差异。接受GnRHa治疗的CPP(113例)和EFP(56例)女孩,月经不规则者53例(31.4%),不规则比例较健康组为高(P<0.05),但与早初潮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痛经者57例(33.7%),与早初潮者及正常初潮者痛经比例均无差异。结论健康女孩早初潮者月经不规则率与正常初潮者相比无明显差异。 GnRHa治疗者月经不规则率较正常人群显著增高,但与早初潮者无差异。早初潮和GnRHa治疗对痛经的发生率均无影响。
作者:陈秋莉;李燕虹;陈红珊;张军;马华梅;杜敏联 刊期: 2015年第09期
测定215名妊娠中期妇女血清25-羟维生素D 浓度,维生素D 正常者38名(17.7%),不足者70例(32.5%),缺乏者107例(49.8%)。与维生素D 正常组相比,缺乏组甲状旁腺素显著升高,骨钙素显著降低。提示维生素D 缺乏在妊娠妇女中普遍存在,且伴有骨转换异常。
作者:欧亚萍;向菲;梁英梅;龙丽;陈琳;张杨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脂氧素A4对尿酸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HUVECs)炎症相关因子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实验分为对照组、尿酸单独刺激组和不同浓度脂氧素A4(5、25、50 ng/ml)预处理组。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白细胞介素( IL)-1β、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的浓度;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HUVECs TNF-α、IL-1β、IL-6 mRNA 表达水平;Western 印迹法检测 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MAPK)和NF-κB/p65磷酸化水平。结果12 mg/dl的尿酸刺激HUVECs 24 h,细胞培养上清中的TNF-α、IL-1β和IL-6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脂氧素A4呈浓度依赖性地抑制尿酸诱导的TNF-α、IL-1β和IL-6产生(P<0.01)。尿酸刺激的TNF-α、IL-1β和IL-6 mRNA表达也被5、25、50 ng/ml脂氧素A4显著下调(P<0.05)。 Western印迹法证实12 mg/dl的尿酸可诱导HUVECs p38 MAPK和NF-κB/p65蛋白磷酸化水平增加(P<0.05),而50 ng/ml脂氧素A4预处理后能够显著降低HUVECs的p38 MAPK和NF-κB/p65磷酸化水平(P<0.01)。结论脂氧素A4可通过降低p38 MAPK和NF-κB/p65蛋白磷酸化水平而抑制尿酸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炎症相关因子的表达,发挥抗炎作用。
作者:易婷婷;周京国;罗光成;周游;青玉凤;蒋兴亮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研究睾酮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 ox-LDL)诱导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 VSMCs)表型转化和增殖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培养大鼠VSMCs,将细胞分为对照组、ox-LDL组(50μg/ml)、血清组(10%胎牛血清)、睾酮组(5×10-8或5×10-7mol/L睾酮加50μg/ml ox-LDL)。水溶性四甲基偶氮唑盐(WST-1)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的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周期的变化;Western印迹法检测各组细胞线粒体融合素2蛋白(Mfn2)、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蛋白(p-ERK1/2)、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及骨桥蛋白( OPN)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ox-LDL组细胞增殖能力增强(P<0.05),G0/G1期细胞比例降低(P<0.05),S期细胞比例增加(P<0.05),Mfn2和α-SMA蛋白表达降低(P<0.05),p-ERK1/2、PCNA、OPN表达增加(P<0.05)。与ox-LDL组比较,不同浓度睾酮组细胞增殖受抑制(P<0.05),G0/G1期细胞比例增加(P<0.05),S期细胞比例降低(P<0.05),Mfn2和α-SMA表达增加(P<0.05),p-ERK1/2、PCNA和OPN表达降低(P<0.05)。结论睾酮抑制ox-LDL诱导的大鼠VSMCs表型转化及增殖,可能与其上调Mfn2、抑制ERK1/2信号通路有关。
作者:周炜;刘玮;廖华;曹喆;谢寒;张韶英;陈曼华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1,25二羟维生素 D3对糖尿病肾病( DN)大鼠肾脏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纤维连接蛋白(F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阐明1,25二羟维生素D3对糖尿病大鼠肾脏是否具有保护作用以及可能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DN模型,分为TGF-β1高表达组、TGF-β1高表达+1,25二羟维生素D3组、TGF-β1低表达组、TGF-β1低表达+1,25二羟维生素D3组、TGF-β1正常表达组、TGF-β1正常表达+1,25双羟维生素D3组,1,25二羟维生素D3干预37 d后检测肾功能和血生化指标,观察大鼠肾脏组织形态学和纤维化程度,利用免疫组化、实时定量 PCR、Western印迹法检测大鼠肾脏TGF-β1、FN和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与相应对照组相比,1,25二羟维生素D3干预组大鼠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肌酐、血糖、HbA1C、24 h尿蛋白的水平均降低(P<0.05)。 TGF-β1表达水平越高,肾脏纤维化程度越重,干预组大鼠的肾脏纤维化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减轻。在各对照组中,不同组的TGF-β1 mRNA及蛋白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伴随TGF-β1表达升高,FN、VEGF表达增加;干预组大鼠的TGF-β1、FN及VEGF较相应对照组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1,25二羟维生素D3可能通过抑制肾脏TGF-β1、FN和VEGF的表达,对糖尿病大鼠的肾脏有保护作用。
作者:俞瑞;杨烨;田燕燕;张园园;吕国栋;朱佳;肖拉提;朱筠 刊期: 2015年第09期
Klinefelter综合征(简称克氏征),又称先天性睾丸发育不良综合征,是人类性染色体畸变疾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克氏征常合并先天畸形或某些功能障碍。但克氏征合并Graves病尚鲜有报道。本科近期收治1例克氏征合并Graves病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罗伊丽;刘璐;张小丽;杨篷;李春燕;盛春君;张曼娜;李鸿;曲伸 刊期: 2015年第09期
器官移植术后血脂异常是器官移植术后心血管疾病及移植物失功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影响器官移植术后血脂变化的因素很多,然而随着器官移植的发展,不同年代影响术后血脂变化的因素也有所改变。本文综述了不同年代抗器官排斥药物包括环孢素、硫唑嘌呤、霉酚酸酯、他克莫司、雷帕霉素(西罗莫司)、激素以及单抗等免疫抑制剂应用的不同对术后受者血脂的影响。
作者:薛孟娟;吕朝阳;张尧;何顺梅;于明香 刊期: 2015年第09期
胰升糖素样肽1(GLP-1)药物在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中具有重要作用。此外,GLP-1药物还具有一定的心血管保护效应,其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缓解肥胖、高血糖、血脂异常、高血压等心血管危险因素,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和心力衰竭。因此,GLP-1药物在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和环节中可能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柯静;魏蕊;洪天配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缺血神经性糖尿病足溃疡(NDFU)表现为下肢感染、深组织溃疡、神经病变和不同程度的外周血管病变,患者常伴有高龄、病程长、心血管疾病等多种危险因素,治疗难度大,预后取决于合并症的严重程度、组织侵犯的范围和外周血管疾病。本文报道1例高龄伴严重并发症的NDUF 患者的临床诊治过程,试图阐明和规范其临床处理流程。
作者:陈金安;陈寅晨;孙新娟;王伟;罗宁;张洁;王爱萍 刊期: 2015年第09期
近三年来,在胰岛β细胞领域,SCI索引收录的论文中,中国研究者发表的文章约占世界总论文数的1/8,且逐年增加。2014年共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收入论文276篇,其中影响因子( IF)≥10分共2篇,IF 5~10分共25篇。基础研究占69%,临床研究占27%。有关β细胞凋亡及功能障碍的文章占25%,β细胞增殖与保护的占22%,药物相关的占14%。
作者:陈丽 刊期: 2015年第09期
胰岛素是机体内调节血糖稳态、促进合成代谢、调节细胞分化生长的重要激素,其释放过程受到葡萄糖、氨基酸、神经递质、激素等的精确调控。胰岛β细胞功能损伤是各种类型糖尿病发病的基本环节,其确切分子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
作者:韩晓 刊期: 2015年第09期
2014年国外发表与β细胞研究相关的英文论文50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 IF)>30分4篇,20~30分2篇,10~20分13篇,5~10分120篇。主要包括β细胞数量、β细胞功能及β细胞衰竭三方面。
作者:陈璐璐 刊期: 2015年第09期
中国胰岛素分泌研究组( CGIS )成立于2003年4月21日,是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和内分泌学分会的特别支持下,由中国高层医学专家们自发组织的胰岛素分泌领域的专业学术论坛。以“锐意进取、鼓励创新、团结协作、共创完美,促进中国胰岛素分泌领域的研究进步”为宗旨。其目标是使CGIS发展为专注于胰岛素分泌研究的兴趣小组。从2003年至今, CGIS已经举办了十三届。中国胰岛素分泌研究组自成立以来,国内内分泌及糖尿病领域对胰岛功能和胰岛素分泌的研究更加重视和深入,中国学者β细胞相关研究数量近十年逐年上升。
作者:贾伟平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美国糖尿病学会( ADA)于2014年6月发布了《2型糖尿病β细胞衰竭专家共识》,该共识的主要内容包括基因与表观遗传学、β细胞衰竭机制、β细胞衰竭自然病程以及β细胞功能保护策略四个部分。
作者:杨涛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前糖尿病的治疗方法均没有针对糖尿病发病的关键环节,只能解除或缓解症状,延缓疾病进展,不能从根本上治愈疾病,而且基本没有促进β细胞功能保护的作用。干细胞的研究发展,为糖尿病治疗提供了新的希望。间充质干细胞被广泛应用于糖尿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中,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因其独特的优势得到了广泛认可。干细胞治疗是否能够改善血糖呢?
作者:臧丽 刊期: 2015年第09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9期
中国胰岛素分泌研究组第十三次会议于2015年4月24~25日在山东青岛举行,会议由中国胰岛素分泌研究组( CGIS)主办,施维雅(天津)制药有限公司支持。来自全国各地的130多名内分泌及糖尿病专家共聚一堂,共同探讨有关β细胞功能和胰岛素分泌的新进展及其临床体会。
作者:陈璐璐;陈丽;胡仁明;王琛 刊期: 2015年第09期
大量的研究显示,胰升糖素样肽1( GLP-1)受体激动剂对β细胞具有多重积极作用,不仅能刺激胰岛素的分泌,还能抑制β细胞凋亡。我们进行了一项研究,旨在探讨 GLP-1受体激动剂对棕榈酸诱导的INS-1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作者:李强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糖尿病的发生发展非常隐匿,每年有5%~10%的糖尿病前期人群进展成为糖尿病患者,而出现糖代谢紊乱后逆转为正常血糖的人很少。目前糖尿病主要以血糖作为其诊断标准,而出现血糖异常时胰岛β细胞量实际已大量减少。因而我们迫切需要在出现血糖紊乱前,寻找潜在发展为糖尿病的危险人群,在其β细胞数量开始减少和功能障碍开始之际进行干预,从而挽救胰岛β细胞,阻断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
作者:王琛 刊期: 2015年第09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大家关注的重点,也已经得到大型研究的证实,心血管疾病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事实上,在糖尿病前期大血管病变进程已经启动,巨噬细胞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发展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巨噬细胞极化( polarizetion )是人类的重要杀手,表现为M1(促炎)/M2(抑炎)平衡失调。巨噬细胞极化不仅影响血管,还影响脂肪组织和胰岛。在人胰腺胰岛中,也可以看到许多巨噬细胞。
作者:胡仁明 刊期: 2015年第09期
胰岛素是体内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繁忙的β细胞需要根据人体的不同状态调整胰岛素的分泌,使血糖能控制在一个很窄的正常范围内。因此,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准确评估β细胞的功能至关重要,空腹胰岛素水平、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 HOMA-β)、急性胰岛素反应( AIR)和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 IVGTT)等评估β细胞的分泌功能的能力各有局限,β细胞的葡萄糖敏感性是比胰岛素分泌更重要的β细胞功能指数。
作者:李光伟 刊期: 2015年第09期
良好的血糖控制是否有利于β细胞功能的长期保护呢?一项旨在评估早期强化降糖治疗对血糖控制和β细胞功能影响的研究对其进行了验证。该研究共纳入58例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患者先经过3个月的导入期,导入期给予胰岛素和二甲双胍治疗,之后随机分为INS和TOT组,INS组给予胰岛素+二甲双胍治疗,TOT组给予二甲双胍+格列本脲+吡格列酮治疗,随访6年发现,两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胰岛功能无明显差异。由此可见,良好的血糖控制有利于β细胞功能的长期保护。
作者:李延兵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 DPN)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s)中miR-146a的表达及与DPN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62例2型糖尿病患者(单纯2型糖尿病32例、伴DPN 30例)及33名健康对照者PBMCs miR-146a的表达水平,并且与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2型糖尿病组miR-146a的表达低于对照组(1.92±1.99对4.15±1.56,P<0.05),DPN组miR-146a表达水平低于单纯2型糖尿病组(1.22±1.61对2.51±2.00, P<0.05)。DPN组miR-146a的表达水平与病程、多伦多评分、血糖呈负相关。结论 DPN患者外周血miR-146a表达下降,其表达水平与DPN病情严重程度有关。
作者:王国凤;徐宁;杨涛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以甲钴胺为阳性对照,评价醛糖还原酶抑制剂(依帕司他)及两者联用在糖尿病神经病变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此项12周、随机、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共入组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492例(剔除48例,终进入分析集444例),其中甲钴胺组145例、依帕司他组143例、甲钴胺联合依帕司他组156例。主要观察指标包括神经症状、体征评分(采用密歇根神经病变评分法,MNSI)、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结果治疗后4~12 h,各组神经症状及体征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依帕司他及甲钴胺联合依帕司他治疗组神经症状评分改善优于甲钴胺组(P<0.05),而治疗后神经体征评分变化在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依帕司他及甲钴胺联合依帕司他治疗组神经传导速度较治疗前改善(P<0.05),而治疗后神经传导速度在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帕司他在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中安全有效,在改善神经病变的症状和神经传导速度等方面疗效均优于传统的治疗药物甲钴胺,而两者合用并未显示出更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李平;马建华;高佳麟;余江毅;缪珩;孙媛;李伟;梁军;王雪琴;于建成;杨涛;王坚;孙子林;吕国萍;徐宁;成兴波;朱大龙 刊期: 2015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