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消化杂志

中华消化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0254-1432
  • 国内刊号:31-1367/R
  • 影响因子:1.72
  • 创刊:1981
  • 周期:月刊
  • 发行:上海
  • 语言:中文
  • 邮发:4-291
  • 全年订价:3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CA 化学文摘(美),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 消化系统疾病
中华消化杂志   2001年4期文献
  • 危重型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治疗和预后

    目的分析临床极重的危重型溃疡性结肠炎(UC)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搜集近18年UC,参考国外分型标准,拟订诊断标准,分出危重型:①血性腹泻≥9次/d;②体温≥38°C;③脉搏90次/min以上;④血红蛋白<90 g/L;⑤血浆白蛋白≤30 g/L;⑥明显营养障碍或严重中毒症状.具备3/6条属危重型.结果40例重症UC中危重型27例.腹泻、便血、体重下降、发热、贫血频率分别为100%、100%、92%、82%及82%.均为全结肠或广泛性结肠炎.并发休克3例,肠穿孔1例.24例皮质激素治疗,终手术9例.3例死亡.结论危重型属UC重中之重,预后差,需特别监护、强化内科治疗,1周后无效者原则上立即手术.

    作者:欧阳钦;温忠慧;万学红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兰索拉唑对离体壁细胞酸分泌的影响

    目的应用兔离体壁细胞为模型,研究兰索拉唑体外抑酸效果.方法应用细胞淘洗与连续密度梯度离心相结合的方法分离兔胃黏膜壁细胞,以14C氨基比林摄取为酸分泌指标,观察西咪替丁及兰索拉唑对离体壁细胞组胺诱导的酸分泌的影响.结果壁细胞纯度达80%以上进行实验,兰索拉唑能明显抑制离体壁细胞组胺诱导的酸分泌,对组胺刺激酸分泌的50%抑制量(IC50)为9.59×10-8mol/L,明显高于H2受体拮抗剂(3.70×10-5mol/L).结论兰索拉唑对兔离体壁细胞组胺诱导的酸分泌具明显的抑制作用,效果优于西咪替丁;本研究为国内开展新的抑酸剂基础与临床研究提供了新方法.

    作者:李晓波;钱家鸣;陈原稼;陈元方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反义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与胞壁酰二肽联合抗肝癌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反义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反义IGF-Ⅱ)与胞壁酰二肽(MDP)联合抗肝癌作用.方法化学合成人IGF-Ⅱ5'端部分cDNA片段,克隆于真核表达载体pcDNA3;将反义IGF-Ⅱ、MDP包裹于脂质体中,同时转导入体外培养的HepG2人肝癌细胞株中、注射于裸鼠皮下人肝癌移植瘤内,观察两者联合应用对肝癌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反义IGF-Ⅱ与MDP同时转导入体外培养的HepG2人肝癌细胞株后,细胞增殖处于停滞状态,同时注射于裸鼠皮下人肝癌移植瘤内,5只裸鼠中有2只肿瘤完全消散.结论反义IGF-Ⅱ与MDP联合应用具有明显的抗肝癌作用.

    作者:宁晓燕;杨冬华;徐重;杜江;崔俊;毕向军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联合抗抑郁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新途径及适应证.方法将90例伴有抑郁焦虑症状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病人随机分为:抗消化不良组;抗抑郁组;综合治疗组.分别给予单抗消化不良治疗;单抗抑郁治疗;合并两种方法治疗.疗程均为8周.结果三组患者的上腹胀、早饱、上腹痛、暖气症状评分、Zung自评量表分和HAMD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但综合治疗组消化不良症状控制总有效率为86.7%,HAMD量表评分达常模有效率为86.7%,高于抗消化不良组的36.7%和10.0%,抗抑郁组的43.3%和16.7%,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伴有抑郁焦虑症状的功能性消化不良,在治疗时联合使用抗抑郁药,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杨壁辉;郑永平;高镇松;林和文;许秀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结核杆菌DNA检测在肠结核与克罗恩病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肠结核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的鉴别诊断价值,并对其内镜活检组织的病理改变进行比较.方法对38例肠结核和30例CD活检组织进行病理分析、抗酸染色镜检和PCR技术检测结核杆菌DNA.结果①淋巴细胞聚集在CD远较肠结核多见(P<0.05);而肉芽肿,尤其是干酪样肉芽肿和肉芽肿的融合在肠结核却更多见(P<0.05).两者其他病理特点的差异在活检组织中不明显或难以发现;②PCR技术检测结核杆菌DNA总阳性率为63.2%(24/38例);在与CD肉芽肿形态相同的肠结核组中阳性率为71.4%(10/14例);在无肉芽肿病变的肠结核组中阳性率为64.7%(11/17例).而该技术在CD组无1例阳性.抗酸染色镜检总阳性率为21.1%(8/38例).结论内镜活检病理对肠结核与CD的鉴别诊断有一定局限.PCR技术是鉴别肠结核和CD极有价值的一种新方法.

    作者:甘华田;欧阳钦;步宏;杨秀英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白细胞介素-6活性研究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在溃疡性结肠炎(UC)中的表达水平.方法以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体外培养诱生IL-6.以B9细胞与培养液共育,测定IL-6水平,将健康人(HC)与UC患者进行比较研究,其中HC组20例,UC组25例(静止期与轻、中、重组,例数分别为5、10、6、4例).结果UC组与对照组IL-6活性分别为(261.48±82.01)U/ml和(100.00±57.65)U/ml,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UC组静止期与轻、中、重三组比较IL-6活性依次为:(121.06±43.00)U/ml、(240.23±61.60)U/ml、(275.83±78.40)U/ml及(315.00±142.92)U/ml,P值分别小于0.02、0.02及0.1.而静止期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按病变累及范围,全结肠组与左半结肠组IL-6活性分别为:(312.33±107.34)U/ml和(244.88±69.97)U/ml,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UC活动期患者IL-6活性明显高于对照与静止期患者,且随病情加重呈上升趋势.IL-6活性与病变累及范围无关.``

    作者:郭海建;邓长生;夏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左旋精氨酸甲酯及左旋精氨酸对应激状态下胃黏膜耐受性细胞保护作用的影响

    目的探讨内源性一氧化氮(NO)在应激状态下胃黏膜耐受性细胞保护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以重复浸水束缚应激(WRS)制作动物模型,以左旋精氨酸甲酯(L-NAME)或左旋精氨酸(L-Arg)抑制或促进内源性NO的合成,动态检测胃黏膜血流量(GMBF)、溃疡指数(UI)、黏膜一氧化氮含量的变化.结果重复应激后,实验对照组大鼠UI明显下降,同时GMBF上升,黏膜内NO含量增高;L-NAME使WRS引起的胃黏膜损伤加重,消除了GMBF的递增趋势,黏膜NO含量明显下降;而L-Arg可减轻WRS造成的黏膜损伤,GMBF、黏膜NO含量均相应增加;GMBF、UI、黏膜NO含量变化之间有相关关系.结论内源性NO通过调节GMBF而介导耐受性细胞保护作用,L-NAME抑制其合成,延缓这一作用,L-Arg增加其合成,促进该作用.

    作者:崔忠敏;李兆申;许国铭;湛先保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奥美拉唑致胃上皮凋亡及其机制的研究

    目的探讨奥美拉唑致胃上皮凋亡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奥美拉唑对SGC-7901细胞株细胞周期、细胞凋亡发生的影响,并检测p53、GADD45、p15,16,18,19和bcl-2的表达改变和ATP合酶活性.同时用TUNEL法检测奥美拉唑作用原代胃上皮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奥美拉唑作用24 h引起SGC-7901细胞周期发生显著改变,G1期百分比减少,G2期百分比增加,以后者改变较明显,然无细胞凋亡峰出现,作用72 h出现细胞凋亡峰.p53、GADD45、p15,16,18,19和bcl-2表达均无显著改变,奥美拉唑作用前胞内ATP合酶活性为0.326~0.387,奥美拉唑作用72 h后显著下降为0.054~0.103.奥美拉唑致胃黏膜细胞凋亡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奥美拉唑通过线粒体途径导致胃上皮细胞凋亡,对治疗更新速率较快的伴DNA氧化性损伤胃上皮有重要意义.

    作者:朱永良;杜勤;钱可大;沈建根;梁刚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炎症性肠病诊断和预后的随访

    目的采用统一的诊断标准,通过随访来评价我院就诊的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的诊断及预后.方法采用1993年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研讨会(太原会议)制定的标准,对1980~1999年在我院就诊的100例溃疡性结肠炎(UC)和15例克罗恩病(CD)在诊断1~16年后,通过采用调查表、电话、见面等方式随访患者病情和预后,并对原始诊断进行评价.结果在115例原诊断IBD患者中,40例失访,能供评价的患者仅有75例(65%).在64例原诊断UC患者中,46例与随访诊断相同,9例诊断可能相同,诊断基本符合率为86%;9例改变原诊断,误诊率为14%.11例原诊断CD的患者中,7例与随访诊断相同,2例诊断可能相同,诊断基本符合率为82%.在诊断符合的55例UC中,3例(5%)死亡,其中1例的并发症可能与IBD有关.余52例在随访中37例(71%)复发.随访诊断的10例CD患者中,1例(10%)因并发症死亡.余9例CD在随访中7例(78%)复发.对疾病预后的判断结果显示,UC的症状缓解和改善率为88%,CD为67%.UC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较CD好(P=0.025).结论大多数UC(86%)和CD(82%)的原诊断确立,仍有14%UC和18%CD患者误诊.UC复发率为71%,CD为78%.UC的症状缓解和改善率(88%)高于CD(67%).大多数UC与CD患者能继续工作,UC的生活质量明显好于CD.

    作者:夏冰;周燕;杨桂芳;张春香;张贵水;黄梅芳;朱尤庆;熊永炎;邓长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短肠综合症一例

    患者男,41岁,因进行性上腹剧痛1周,于1997年12月29日入院,入院后因上消化道出血、腹膜炎急诊手术.术中见屈氏韧带下7 cm至回盲部上约80 cm的小肠扭转、郁血性坏死.行小肠次全切除、空回肠吻合.

    作者:张能;傅志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青年全胃肠道息肉病恶变——印戒细胞癌一例

    患者男,26岁,主诉因反复脐周疼痛伴解稀便半年于2000年11月29日入院.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脐周隐胀痛,恶心,无呕吐.解稀便3~5次/d,时带血便.既往史、个人史无特殊.父母、兄姐均健康,否认有类似病史.体检:皮肤黏膜无黄染及色素沉着,左锁骨上窝可触及一花生米大小之淋巴结,心肺(-).

    作者:卢杰夫;刘达云;陈铭;韩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原发性肝鳞状细胞癌一例

    患者女,67岁.因畏寒、发热、右上腹疼痛20 d于2000年4月25日入院.患者于4月5日起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述症状,体温高达39℃,热型不规则,以夜间高.在当地医院行CT检查,诊断为肝脓肿,给予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遂转入我院.体检:血压14.5/9.5 kPa,脉搏86次/min,体温37.7℃,呼吸24次/min.精神萎靡,皮肤黏膜无黄染或淤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腹软,右上腹有压痛,肝脾肋下未及,Murphy's征阴性,肝区叩痛(+),肠鸣音正常.

    作者:何小平;朱人敏;李南云;张新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莫沙必利致锥体外系反应一例

    患者男,41岁,因近2年胸部有烧灼样疼痛,餐后30 min或劳累时加重来院就诊,经胃镜检查诊断为中度食管炎,给予莫沙必利片(山东鲁南制药厂生产,批号:000303)10 mg,3次/d,口服,以增强消化道动力.空腹服药10 mg,2 h后,出现颈部扭转、言语不清,1 h后来院复诊.查体:患者神志清楚,查体合作,语言含糊欠清,表情紧张,颈斜并向左侧扭转,心、肺、腹检查无异常,体温37.1℃,双眼球无震颤,四肢肌张力正常,无平衡障碍,生理反射双侧对称,巴彬斯基氏征(-).

    作者:肖树文;胡淑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Fas、Fas-L及bcl-2在胰腺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本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胰腺癌及癌旁组织中Fas、Fas-L及bcl-2的表达及其意义.材料和方法一、标本收集含癌旁组织的胰腺癌标本28例,男18例,女10例,平均年龄(54.5±11.0)岁.所有标本均经10%甲醛溶液固定、石蜡包埋,常规连续切片,厚度4 μm,分别作苏木精-伊红、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临床分期按1992年国际抗癌联盟TNM分期:Ⅰ、Ⅱ期共11例,Ⅲ、Ⅳ期共17例.病理分级:高分化腺癌15例,低分化腺癌13例.

    作者:王强;赵毅;孙威;王明德;秦晔;于泽成;宋柏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溃疡性结肠炎合并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临床报告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PSC)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少见疾病,以肝内、外胆管慢性炎症和纤维化为特征,病程缓慢、呈进行性.PSC常伴发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我们分析了我院5年间门诊和病房诊治的UC患者,目的在于了解:(1)PSC是否系UC患者碱性磷酸酶(ALP)升高的主要原因;(2)PSC合并UC的发病率;(3)PSC的临床特点.

    作者:张开光;殷保书;杨仁松;王巧民;郑邦海;贾勇;吴正祥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M细胞损害--克罗恩病的早期病理改变

    微皱折细胞(Microfold cell,M细胞)是Owen等[1]于1974年发现的存在于肠道黏膜淋巴滤泡顶部上皮中的特殊细胞,它可摄取肠腔抗原和微生物并转运至抗原提呈细胞,诱发局部、全身免疫应答.以往克罗恩病病理学研究主要集中在肠上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及炎细胞等改变.我们观察克罗恩病患者回肠末端M细胞变化,推测克罗恩病早期细胞学改变及其可能的发病机制.

    作者:浦江;杨希山;徐国良;陈村龙;朴英杰;潘令嘉;周殿元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七叶皂甙钠抑制大肠癌HCT-8细胞生长及提高癌细胞对5-氟尿嘧啶敏感性的研究

    目前,大肠癌的临床治疗仍以手术切除和化疗为主要手段,而化疗对预防术后复发转移、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临床常用的化疗方案多为几种药物联合使用,利用各药物之间的协同作用获得比单独用药更为理想的效果,也常合并使用一些辅助治疗如中药、生药制剂等.实验证实,对肿瘤细胞具有杀伤作用的中药迄今为止已有很多种,如大蒜油、莪术、绿茶等[1].七叶皂甙钠作为一种植物提取物应用于临床已久,用于抗炎、抗渗出及消肿胀,如外伤性软组织水肿等,但尚无有关其对肿瘤细胞作用方面的报道.本实验在体外培养的情况下,探讨七叶皂甙钠对大肠癌HCT-8细胞生长以及对5-氟尿嘧啶(5-Fu)致凋亡作用的影响.

    作者:邹明;韩英;纪欣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脾动脉栓塞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20例报告

    我院于1995年3月至1999年10月,采用明胶海绵行部份脾动脉栓塞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脾亢)患者,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蒋义贵;黄跃;林明芳;杜清妹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Autotaxin基因在人胃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本研究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Autotaxin(ATX)mRNA在胃癌中的表达,分析其表达水平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探讨ATX基因表达在判断胃癌浸润、转移及预后中的意义.

    作者:张军;赵志泉;徐顺福;孙士其;王自正;王书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消化性溃疡患者心率变异的临床分析

    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作为反映植物神经系统对心脏和血管调节动态平衡的一项客观的无创指标,已引起国内外学者注意[1],并在研究其判定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事件、药物疗效等方面广泛应用[2,3].这一无创性指标在心血管疾病领域以外的应用报道不多[4].我们就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患者的心率变异性作一临床分析.

    作者:金敏驹;陈敏;吴林根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吲哚美辛对肝硬化门脉高压大鼠肠系膜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为了探讨前列环素(PGI2)在肝硬化门脉高压高动力循环中的作用,我们对肝硬化门脉高压大鼠应用环加氧酶拮抗剂--吲哚美辛短期和长期治疗,观察PGI2对肠系膜血流动力学和门脉压力的影响,并进一步了解PGI2和一氧化氮(NO)在门脉高压形成中的相互作用.

    作者:冯志杰;姚希贤;高军萍;柴宏文;张文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应激状态和植物神经功能改变

    调查表明,在就诊的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中心理疾病发生率为54%~100%,较患严重胃肠疾病者高,主要表现为抑郁、焦虑和神经质等.我们调查IBS患者各系统应激症状并检查其植物神经功能,进一步探讨IBS发生机制,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一些依据.

    作者:张洁;凌奇荷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大肠癌p53、Rb位点微卫星不稳定性及其蛋白表达的研究

    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和PCR-SSLP法,分别对56例大肠癌的p53、Rb蛋白表达及其微卫星位点不稳定性进行检测,探讨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在大肠癌发生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阎晓初;柳风轩;房殿春;罗元辉;贺光友;鲁荣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溃疡性结肠炎全球发病情况比较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此病欧美发达地区发病率高,而亚洲国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在我国随着生活水准的日益提高,近年来发病率也有增高.

    作者:郑红斌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炎症性肠病结肠镜检查的评价

    随着结肠镜对炎症性肠病镜下和活检病理形态改变的认识不断加深,它的使用价值也不断提高.Fruhmorgen总结过去10年经验,发现对溃疡性结肠炎确诊率达93.9%,对克罗恩病达77.3%.因此,近年来有倾向,结肠镜应列为诊断炎症性肠病的常规检查.结合我院过去20年中炎症性肠病所见的形态改变,对其使用价值进行讨论.

    作者:徐富星;岑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对加强炎症性肠病临床研究的意见

    受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委托,我们在成都承办了全国炎症性肠病(IBD)学术研讨会.这次会议检阅了近年来我国IBD研究现状;学习了当前国外IBD研究的先进经验;讨论了IBD诊断和治疗的规范以及今后科研的方向.会前的文献复习、会后有关诊断治疗规范的整理,对进一步加强IBD临床研究的问题进行认真思考.现提出几点粗浅的看法,供同道参考.

    作者:欧阳钦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

    炎症性肠病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前者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的结肠炎症,重者发生溃疡.病变主要累及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范围多自远段结肠开始,可逆行向近段发展,甚至累及全结肠及末段回肠,呈连续性分布.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黏液脓血便.后者病变可累及胃肠道各部位,而以末段回肠及其邻近结肠为主,为一种慢性肉芽肿性炎症,多呈节段性、非对称性分布.

    作者: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全国炎症性肠病学术会议纪要

    作者:欧阳钦;万学红;温忠慧;胡仁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炎症性肠病的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

    当前,熟悉炎症性肠病的临床病理特点,规范诊断标准,充分运用内镜和肠黏膜活检组织的病理发现,结合实验室检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对患者及时而正确的治疗和研究水平的提高都是非常有益的.

    作者:宫恩聪;刘翠苓;石雪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小肠灌肠对小肠炎症性病变的诊断

    小肠炎症性病变只能靠钡餐X线检查,内镜对小肠炎症性病变的诊断帮助不大;常规口服钡餐检查,因肠腔内无外加压力,不能同时全面观察整个肠道,既费时、费力,又难免会遗漏病灶.应用插管作小肠稀钡连续灌注法,应利用重力将造影剂一次注入,可同时观察整个肠道,又可把肠管扩张,使正常与病变区肠管明显分界,容易将病灶显示.必要时再辅以气体使成双对比像,更能清晰显示局部病灶的细节,故是一种值得推广的诊断方法.

    作者:沈谋绩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佳作——评《实用消化病学》

    由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于皆平、沈志祥、罗和生教授主编的<实用消化病学>一书已与广大读者见面一年多了.从这本内容新颖、翔实的专著中,我们消化界同仁得以相互学习、印证和借鉴.

    作者:萧树东 刊期: 200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