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晓初;柳风轩;房殿春;罗元辉;贺光友;鲁荣
目的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新途径及适应证.方法将90例伴有抑郁焦虑症状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病人随机分为:抗消化不良组;抗抑郁组;综合治疗组.分别给予单抗消化不良治疗;单抗抑郁治疗;合并两种方法治疗.疗程均为8周.结果三组患者的上腹胀、早饱、上腹痛、暖气症状评分、Zung自评量表分和HAMD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但综合治疗组消化不良症状控制总有效率为86.7%,HAMD量表评分达常模有效率为86.7%,高于抗消化不良组的36.7%和10.0%,抗抑郁组的43.3%和16.7%,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伴有抑郁焦虑症状的功能性消化不良,在治疗时联合使用抗抑郁药,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杨壁辉;郑永平;高镇松;林和文;许秀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为了探讨前列环素(PGI2)在肝硬化门脉高压高动力循环中的作用,我们对肝硬化门脉高压大鼠应用环加氧酶拮抗剂--吲哚美辛短期和长期治疗,观察PGI2对肠系膜血流动力学和门脉压力的影响,并进一步了解PGI2和一氧化氮(NO)在门脉高压形成中的相互作用.
作者:冯志杰;姚希贤;高军萍;柴宏文;张文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分析临床极重的危重型溃疡性结肠炎(UC)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搜集近18年UC,参考国外分型标准,拟订诊断标准,分出危重型:①血性腹泻≥9次/d;②体温≥38°C;③脉搏90次/min以上;④血红蛋白<90 g/L;⑤血浆白蛋白≤30 g/L;⑥明显营养障碍或严重中毒症状.具备3/6条属危重型.结果40例重症UC中危重型27例.腹泻、便血、体重下降、发热、贫血频率分别为100%、100%、92%、82%及82%.均为全结肠或广泛性结肠炎.并发休克3例,肠穿孔1例.24例皮质激素治疗,终手术9例.3例死亡.结论危重型属UC重中之重,预后差,需特别监护、强化内科治疗,1周后无效者原则上立即手术.
作者:欧阳钦;温忠慧;万学红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本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胰腺癌及癌旁组织中Fas、Fas-L及bcl-2的表达及其意义.材料和方法一、标本收集含癌旁组织的胰腺癌标本28例,男18例,女10例,平均年龄(54.5±11.0)岁.所有标本均经10%甲醛溶液固定、石蜡包埋,常规连续切片,厚度4 μm,分别作苏木精-伊红、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临床分期按1992年国际抗癌联盟TNM分期:Ⅰ、Ⅱ期共11例,Ⅲ、Ⅳ期共17例.病理分级:高分化腺癌15例,低分化腺癌13例.
作者:王强;赵毅;孙威;王明德;秦晔;于泽成;宋柏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者男,26岁,主诉因反复脐周疼痛伴解稀便半年于2000年11月29日入院.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脐周隐胀痛,恶心,无呕吐.解稀便3~5次/d,时带血便.既往史、个人史无特殊.父母、兄姐均健康,否认有类似病史.体检:皮肤黏膜无黄染及色素沉着,左锁骨上窝可触及一花生米大小之淋巴结,心肺(-).
作者:卢杰夫;刘达云;陈铭;韩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和PCR-SSLP法,分别对56例大肠癌的p53、Rb蛋白表达及其微卫星位点不稳定性进行检测,探讨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在大肠癌发生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阎晓初;柳风轩;房殿春;罗元辉;贺光友;鲁荣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肠结核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的鉴别诊断价值,并对其内镜活检组织的病理改变进行比较.方法对38例肠结核和30例CD活检组织进行病理分析、抗酸染色镜检和PCR技术检测结核杆菌DNA.结果①淋巴细胞聚集在CD远较肠结核多见(P<0.05);而肉芽肿,尤其是干酪样肉芽肿和肉芽肿的融合在肠结核却更多见(P<0.05).两者其他病理特点的差异在活检组织中不明显或难以发现;②PCR技术检测结核杆菌DNA总阳性率为63.2%(24/38例);在与CD肉芽肿形态相同的肠结核组中阳性率为71.4%(10/14例);在无肉芽肿病变的肠结核组中阳性率为64.7%(11/17例).而该技术在CD组无1例阳性.抗酸染色镜检总阳性率为21.1%(8/38例).结论内镜活检病理对肠结核与CD的鉴别诊断有一定局限.PCR技术是鉴别肠结核和CD极有价值的一种新方法.
作者:甘华田;欧阳钦;步宏;杨秀英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当前,熟悉炎症性肠病的临床病理特点,规范诊断标准,充分运用内镜和肠黏膜活检组织的病理发现,结合实验室检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对患者及时而正确的治疗和研究水平的提高都是非常有益的.
作者:宫恩聪;刘翠苓;石雪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采用统一的诊断标准,通过随访来评价我院就诊的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的诊断及预后.方法采用1993年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研讨会(太原会议)制定的标准,对1980~1999年在我院就诊的100例溃疡性结肠炎(UC)和15例克罗恩病(CD)在诊断1~16年后,通过采用调查表、电话、见面等方式随访患者病情和预后,并对原始诊断进行评价.结果在115例原诊断IBD患者中,40例失访,能供评价的患者仅有75例(65%).在64例原诊断UC患者中,46例与随访诊断相同,9例诊断可能相同,诊断基本符合率为86%;9例改变原诊断,误诊率为14%.11例原诊断CD的患者中,7例与随访诊断相同,2例诊断可能相同,诊断基本符合率为82%.在诊断符合的55例UC中,3例(5%)死亡,其中1例的并发症可能与IBD有关.余52例在随访中37例(71%)复发.随访诊断的10例CD患者中,1例(10%)因并发症死亡.余9例CD在随访中7例(78%)复发.对疾病预后的判断结果显示,UC的症状缓解和改善率为88%,CD为67%.UC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较CD好(P=0.025).结论大多数UC(86%)和CD(82%)的原诊断确立,仍有14%UC和18%CD患者误诊.UC复发率为71%,CD为78%.UC的症状缓解和改善率(88%)高于CD(67%).大多数UC与CD患者能继续工作,UC的生活质量明显好于CD.
作者:夏冰;周燕;杨桂芳;张春香;张贵水;黄梅芳;朱尤庆;熊永炎;邓长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随着结肠镜对炎症性肠病镜下和活检病理形态改变的认识不断加深,它的使用价值也不断提高.Fruhmorgen总结过去10年经验,发现对溃疡性结肠炎确诊率达93.9%,对克罗恩病达77.3%.因此,近年来有倾向,结肠镜应列为诊断炎症性肠病的常规检查.结合我院过去20年中炎症性肠病所见的形态改变,对其使用价值进行讨论.
作者:徐富星;岑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小肠炎症性病变只能靠钡餐X线检查,内镜对小肠炎症性病变的诊断帮助不大;常规口服钡餐检查,因肠腔内无外加压力,不能同时全面观察整个肠道,既费时、费力,又难免会遗漏病灶.应用插管作小肠稀钡连续灌注法,应利用重力将造影剂一次注入,可同时观察整个肠道,又可把肠管扩张,使正常与病变区肠管明显分界,容易将病灶显示.必要时再辅以气体使成双对比像,更能清晰显示局部病灶的细节,故是一种值得推广的诊断方法.
作者:沈谋绩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奥美拉唑致胃上皮凋亡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奥美拉唑对SGC-7901细胞株细胞周期、细胞凋亡发生的影响,并检测p53、GADD45、p15,16,18,19和bcl-2的表达改变和ATP合酶活性.同时用TUNEL法检测奥美拉唑作用原代胃上皮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奥美拉唑作用24 h引起SGC-7901细胞周期发生显著改变,G1期百分比减少,G2期百分比增加,以后者改变较明显,然无细胞凋亡峰出现,作用72 h出现细胞凋亡峰.p53、GADD45、p15,16,18,19和bcl-2表达均无显著改变,奥美拉唑作用前胞内ATP合酶活性为0.326~0.387,奥美拉唑作用72 h后显著下降为0.054~0.103.奥美拉唑致胃黏膜细胞凋亡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奥美拉唑通过线粒体途径导致胃上皮细胞凋亡,对治疗更新速率较快的伴DNA氧化性损伤胃上皮有重要意义.
作者:朱永良;杜勤;钱可大;沈建根;梁刚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我院于1995年3月至1999年10月,采用明胶海绵行部份脾动脉栓塞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脾亢)患者,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蒋义贵;黄跃;林明芳;杜清妹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PSC)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少见疾病,以肝内、外胆管慢性炎症和纤维化为特征,病程缓慢、呈进行性.PSC常伴发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我们分析了我院5年间门诊和病房诊治的UC患者,目的在于了解:(1)PSC是否系UC患者碱性磷酸酶(ALP)升高的主要原因;(2)PSC合并UC的发病率;(3)PSC的临床特点.
作者:张开光;殷保书;杨仁松;王巧民;郑邦海;贾勇;吴正祥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本研究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Autotaxin(ATX)mRNA在胃癌中的表达,分析其表达水平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探讨ATX基因表达在判断胃癌浸润、转移及预后中的意义.
作者:张军;赵志泉;徐顺福;孙士其;王自正;王书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作者:欧阳钦;万学红;温忠慧;胡仁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内源性一氧化氮(NO)在应激状态下胃黏膜耐受性细胞保护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以重复浸水束缚应激(WRS)制作动物模型,以左旋精氨酸甲酯(L-NAME)或左旋精氨酸(L-Arg)抑制或促进内源性NO的合成,动态检测胃黏膜血流量(GMBF)、溃疡指数(UI)、黏膜一氧化氮含量的变化.结果重复应激后,实验对照组大鼠UI明显下降,同时GMBF上升,黏膜内NO含量增高;L-NAME使WRS引起的胃黏膜损伤加重,消除了GMBF的递增趋势,黏膜NO含量明显下降;而L-Arg可减轻WRS造成的黏膜损伤,GMBF、黏膜NO含量均相应增加;GMBF、UI、黏膜NO含量变化之间有相关关系.结论内源性NO通过调节GMBF而介导耐受性细胞保护作用,L-NAME抑制其合成,延缓这一作用,L-Arg增加其合成,促进该作用.
作者:崔忠敏;李兆申;许国铭;湛先保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微皱折细胞(Microfold cell,M细胞)是Owen等[1]于1974年发现的存在于肠道黏膜淋巴滤泡顶部上皮中的特殊细胞,它可摄取肠腔抗原和微生物并转运至抗原提呈细胞,诱发局部、全身免疫应答.以往克罗恩病病理学研究主要集中在肠上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及炎细胞等改变.我们观察克罗恩病患者回肠末端M细胞变化,推测克罗恩病早期细胞学改变及其可能的发病机制.
作者:浦江;杨希山;徐国良;陈村龙;朴英杰;潘令嘉;周殿元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者男,41岁,因进行性上腹剧痛1周,于1997年12月29日入院,入院后因上消化道出血、腹膜炎急诊手术.术中见屈氏韧带下7 cm至回盲部上约80 cm的小肠扭转、郁血性坏死.行小肠次全切除、空回肠吻合.
作者:张能;傅志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调查表明,在就诊的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中心理疾病发生率为54%~100%,较患严重胃肠疾病者高,主要表现为抑郁、焦虑和神经质等.我们调查IBS患者各系统应激症状并检查其植物神经功能,进一步探讨IBS发生机制,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一些依据.
作者:张洁;凌奇荷 刊期: 200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