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回顾总结耳再造的经历和经验,力求寻找较理想的耳再造术方法.方法 以自体肋软骨雕塑耳支架,分期耳再造术.结果 86例未行皮肤扩张,按分期耳再造术法,除有2例部分皮肤血运障碍,再另行处理,1例术后感染,其余83例外形良好,轮廓清晰.20例行皮肤扩张后耳再造术,19例外形较满意,轮廓较清晰.结论 耳再造术是一个精细的手术,影响因素较多,足够的皮肤覆盖,精致的耳支架,细小结构的成形,以及术后的处理,都会影响手术的终效果.以肋软骨作支架,分期耳再造术是较可靠的治疗的方法.扩张皮肤后耳再造术提供了充足的皮肤,是一个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作者:杨群;汪希;钱云良;濮哲铭;章一新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 可吸收生物材料聚羟乙酸(PGA)与成纤维细胞已被证实可以应用于体外组织工程肌腱的构建,本试验旨在探讨应用人皮肤成纤维细胞与PGA在体外进行组织构建时的适宜接种浓度.方法 酶消化法获得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经体外培养、扩增至第2代,按照低、中、高三种浓度接种于PGA材料分别作为实验组1、2、3,传统浓度细胞接种的作为对照组,各组样本数n均为3,分别于接种后3天、1周、2周和4周进行观察和检测.结果 接种后3天实验各组无明显差异,细胞在材料上黏附伸展良好.1周和2周时,各组细胞均有明显增殖,并分泌细胞外基质(ECM extra cellular matrix),但实验组1、2的ECM不如实验组3和对照组丰富,此后该现象更为明显.至第4周时,实验组1仅形成厚薄不均的薄膜状物,其余三组均形成组织样结构,但实验组2形成的细胞--材料复合物结构略为松散.结论 应用本实验组中高浓度接种皮肤成纤维细胞在体外构建工程化组织可以达到传统所用更高浓度的接种效果,以节约细胞,减少取材.
作者:邓丹;刘伟;杨漾;崔磊;曹谊林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手及前臂复合软组织缺损的修复与功能重建.方法 2001年5月~2005年10月,对18例前臂及手部复合软组织缺损患者一期采用胸腹部带蒂皮瓣修复缺损创面,二期采用肌腱移位加多条同种异体肌腱移植重建伤手功能,皮瓣大为39cm×12cm,异体肌腱移植多6条.结果 术后18例皮瓣均成活,皮瓣外形好,异体肌腱移植效果满意,伤手功能恢复良好,部分患者伤肢功能完全恢复.结论 胸腹部带蒂皮瓣加多条同种异体肌腱移植修复手及前臂复合软组织缺损具有损伤小、皮瓣外形好、方法简便、伤手功能满意等特点.
作者:高峻青;陈逊文;杨克非;何仁荣;陈浩宇;何斌;黄志强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抽吸术采集的脂肪颗粒经消化清洗贴壁生长的人脂肪基质细胞增殖前后的形态和表面抗原表达的变化.方法 吸脂术获得脂肪组织,经胶原酶消化分离、接种培养皿,贴壁后采集的细胞和原代细胞增殖80%融合后采集的细胞,分别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CD105、CD166、Stro-1、CD29等表面标志的变化.结果 CD29在原代细胞增殖前后无明显变化,保持极高的阳性率;Stro-1在原代细胞增殖前后无明显变化,保持较低的阳性率;CD105、CD166阳性率显著增加.结论 脂肪基质细胞原代培养增殖前检测细胞表面标志可以更加准确地反映提取的脂肪基质细胞的原始情况,经过原代培养增殖后部分干细胞相关的抗原的比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作者:刘凯;吕晓杰;周广东;李纲;崔磊;刘伟;曹谊林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 明确阴股沟皮瓣的显微解剖基础.方法 对11具(22侧)成人尸体阴股沟区进行显微解剖学研究.结果 阴股沟区动脉血液供应充足,并且位置均比较恒定,其中以阴部外浅动脉和阴囊后动脉外侧支为恒定.静脉回流丰富,神经支配可靠.结论 阴股沟皮瓣血运丰富,解剖简便易行,切取方便,供区隐蔽,再造性器官外形及神经感觉均较理想,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
作者:白晋;宋建星;杨超;乌兰哈斯;刘冰;楼晓丽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 比较不同孔隙率的锶磷灰石(含5at%锶的羟磷灰石,Sr-HA)陶瓷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对兔骨髓成骨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 抽取健康兔的骨髓组织,体外培养,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分别与孔径约为300μm-600μm、孔隙率分别为50%、60%、70%的Sr-HA以及孔隙率为70%的纯羟磷灰石陶瓷体复合,在不同时间点利用相差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并进行碱性磷酸酶的定量检测.结果 兔骨髓成骨细胞与不同孔隙率的Sr-HA陶瓷体外培养后,表现出典型成骨细胞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Sr-HA多孔陶瓷有利于细胞的贴附、生长与增殖,并对细胞的功能无不良影响.其中,孔隙率为70%的Sr-HA陶瓷更有利于细胞向材料内部爬行.结论 Sr-HA多孔陶瓷是较理想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成骨细胞复合Sr-HA陶瓷用于骨缺损的修复,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孔隙率为70%的Sr-HA陶瓷由于具有良好的孔隙连通性,在促进成骨细胞生长方面表现出更佳的效果,较其他孔隙率的Sr-HA陶瓷更适用于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作者:陈德敏;刘雪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 对几种胶原在体外培养的不同个体的人第二代肌腱细胞和皮肤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水平进行比较研究,以探讨利用皮肤成纤维细胞作为组织工程肌腱构建种子细胞的可行性.方法 在无菌条件下取外伤病人术中修剪的废弃的肌腱和皮肤组织,经胶原酶和胰蛋白酶消化获取两种细胞,体外培养至第二代后,取两种细胞进行细胞学检测.采用基因芯片和RT-PCR技术对两种细胞几种胶原进行检测及比较.结果 体外培养的第二代人肌腱细胞和皮肤成纤维细胞两种细胞贴壁后形态相似.从基因水平可以看出体外培养的第二代人肌腱细胞和皮肤成纤维细胞在几种胶原的合成方面差异不大.结论 第二代人肌腱细胞与皮肤成纤维细胞的胶原表达基本相似,皮肤成纤维细胞有可能替代肌腱细胞,作为肌腱组织工程新的种子细胞来构建组织工程化肌腱.
作者:许锋;翟华玲;吴娟娟;刘伟;曹谊林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复合组织移植治疗慢性创伤性跟骨骨髓炎.方法 1987年8月~2005年8月,应用复合组织瓣修复慢性跟骨骨髓炎或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47例,男31例,女16例,年龄24岁~58岁.结果 一期消灭死腔,改善局部血运,效果满意.结论 取得良好疗效主要关键是彻底清创,合适肌皮瓣的应用和术后早期冲洗创口.
作者:蔡锦方;刘立峰;邹林;曹学成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治疗老年人面部脂溢性角化症的适当方法.方法 应用局部皮瓣(包括斧型、三叶型、皮下蒂皮瓣等)修复切除脂溢性角化后所致皮肤缺损12例(直径7mm~15mm).结果 本组12例,随访10例,术后皮瓣无坏死,形态满意,肿瘤无复发.结论 应用局部皮瓣修复创面是治疗脂溢性角化症的理想方法.
作者:孙强;郑永生;翁瑞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肋间血管带蒂皮瓣覆盖上肢电烧伤深度创面的临床应用效果和操作要点.方法 2003年~2005年应用以第7~10肋问穿支血管供养的腹部皮瓣,修复肘部、前臂、腕部、手掌部深度烧伤创面6例,皮瓣面积(16cm×12cm)~(9cm×7cm).18天~21天断蒂.结果 5例皮瓣全部成活,1例皮瓣切取超过脐旁线,致远端边缘2cm×3.5cm面积坏死.术后外观满意.结论 肋间血管外侧皮穿支带蒂皮瓣血供可靠,操作简便,适用于上肢手部、前臂、肘部的修复,与其他带蒂腹部皮瓣相比,具有优势.
作者:潘云川;陈思环;徐家钦;粱尊鸿;陈彦堃;钟琼梅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 建立一套颅面部三维重建影像部分骨组织标志点的三维定位标准.材料和方法提出颅面部和面部不对称畸形相关的25个骨组织标志点的三维定位要求,选取37例面部不对称畸形、6例正常人符合Dicom3.0协议、层厚0.13mm以内的CT数据,利用三维重建软件对骨组织进行三维重建,由两名不同观测者按照提出的定位要求分别定位这25个标志点,获取其三维坐标.使用直线相关性和零截距直线回归分析得到2名观测者获得的各标志点坐标及模的直线相关系数和零截距直线回归系数.结果 下齿槽座点、眶下缘点、眶上缘点、耳点、髁突点等5类标志点仅在X轴方向上的定位的直线相关系数在[0.9500,1.0500]之外,在空间和其他方向以及其余16个标志点在各个坐标轴及空间上定位的直线相关系数r和直线回归系数b均在[0.9500,1.0500]之内,p<0.0001.结论 笔者提出的对三维重建骨组织表面25个标志点的定位要求可作为正常或面部不对称畸形骨组织三维重建标志点的定位标准.
作者:叶强;穆雄铮;徐海淞;俞哲元;张如鸿;杨娴娴;高晓燕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猪肌腱细胞、真皮成纤维细胞、骨髓问充质干细胞中何种细胞适宜作为体外组织工程化肌腱构建的种子细胞.方法 收集猪肌腱细胞、真皮成纤维细胞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50×106个细胞密度均匀接种于圆柱状聚羟基乙酸(Polyglycolic acids,PGA)上,按细胞种类分为三组,每组n=3,体外培养,并于1、2、6周取材,进行组织学检测、免疫组化检测、胶原定量测定和大体观察.结果 细胞-PGA复合物体外培养时有细胞外基质产生,六周时肌腱细胞组产生胶原量多,明显优于真皮成纤维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p<0.01).免疫组化显示形成的主要为Ⅰ型胶原.结论 体外构建组织工程肌腱时肌腱细胞合成胶原能力强,在现有条件下是体外构建组织工程肌腱的佳种子细胞.
作者:李鹏程;程代薇;徐福;魏娴;刘伟;曹谊林 刊期: 2006年第03期
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随着发病率的提高以及心血管外科的发展,对各种口径血管移植替代物的需求也与日俱增.目前常用的人工高分子生物材料管道(涤纶,膨体聚四氟乙烯),在临床大口径血管移植中有较为可靠的效果,远期通畅率较为肯定.但对于内径小于6mm的小口径血管,由于血管内高张力,低血流的状态,6个月栓塞率高达40%[1].自体血管虽然疗效较为理想,但来源不足问题又严重制约其应用.
作者:杨平;崔磊;曹谊林 刊期: 2006年第03期
PEGT/PBT材料研究早可追溯到1949年Coleman首先提到了用亲水性组分聚环氧乙烷(PEO)改善涤纶树脂染色性的思路[1].1972年,DuPont推出商业化的聚醚酯HytrelTM,主要成分为聚四亚甲基醚二醇(PTMG)/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嵌段共聚物[2].Witsiepe和Hoeslchele等在HytrelTM的基础上,首次合成了PEGT/PBT,但其遇水溶涨、易水解,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3].20世纪90年代初,Fakirov等用酯交换法,以聚乙二醇、1,4-丁二醇及对苯二甲酸甲酯为原料,钛酸四丁酯为催化剂,合成了一系列具有不同软、硬段含量的PEGT/PBT多嵌段共聚物[4].
作者:王玮;奚廷斐;张爱英;陈亮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皮肤损伤是临床上常见的外伤之一,大面积皮肤缺损更会危及到病人生命.为了治疗皮肤损伤,人们一方面努力寻找修复替代物,在组织工程皮肤方面投入了大量研究[2];另一方面,人们又积极研究创伤修复过程中的参与因素.皮肤创伤愈合是一个包含各类细胞、蛋白质、蛋白酶以及生长因子等相互作用的复杂的过程.
作者:邓辰亮;杨光辉;曹谊林 刊期: 2006年第03期
1 病例报告患者,女性,30岁,蓄长发,由于工作中不慎头发被卷入高速飞转的制砖搅泥机中,致头皮大面积撕脱,挣扎中左前臂随皮带轮卷入辗轧,脱离现场后,头部及左前臂血肉模糊,约1小时后由工友送至我院.急诊检查:面色苍白,表情淡漠,血压10/8kPa,心跳120次/分,创面用衣物包裹,污染严重,头皮撕脱面积达38cm×35cm,从前额至后枕及双颞部,以及头顶头皮广泛撕脱,头顶见2处颅骨外露.分别为7cm×6cm和6cm×5cm,左右颞浅动静脉断裂,部分颞肌撕脱,左耳上缘横形撕裂15cm;左前臂(肘部至腕关节上方5cm)肌群大部分呈零碎状断离,尺桡骨上中段粉碎性骨折,肱动静脉断离.左手苍白、湿冷.撕脱后头皮缺如.
作者:陈垂玉;黄唯庶;陈继川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我们采用自行设计的保留真皮下组织的包皮环切术,自2000年以来治疗包皮过长和包茎177例,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诚;刘忠 刊期: 2006年第03期
在急诊外科工作中,经常会遇到颜面部外伤缝合或修复后患者不满意的情况,给医患双方均造成了很大的遗憾.近10年来临床工作中,我们采用整形美容外科技术和美学原则为46例急诊颜面部创伤患者进行急诊整形美容修复,均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作者:冯丽;龚宇;冯雨来;王雨;贺立苹;杜晓伟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 探索自体脂肪干细胞修复猪关节软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 从猪背部脂肪组织中获取脂肪干细胞,经过体外培养扩增,以50×106/ml的浓度将脂肪干细胞接种于PLGA(polylacticacid/polyglycolicacid,PLA/PGA,PLGA)中,细胞材料复合物在体外成软骨诱导2周.于猪膝关节软骨非负重区形成2个直径8mm的环形、全层软骨缺损,实验组回植经诱导后的细胞材料复合物,对照组放置单纯支架材料.术后12周取材,缺损修复区行大体观察、组织学HE及藏红花染色、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术后12周实验组缺损区大部分被修复,缺损被软骨组织填充,修复区表面光滑.组织学染色显示有典型的透明软骨样结构.藏红花染色发现修复组织表达丰富的聚合蛋白多糖.对照组则未能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缺损区面积增大,表面覆盖薄层纤维组织.结论 猪自体脂肪干细胞可以作为组织工程种子细胞,修复猪关节软骨缺损.
作者:伍耀豪;刘广鹏;刘波;崔磊 刊期: 2006年第03期
头皮撕脱伤是一种严重的机械损伤,多发生于长发卷入高速旋转的机械时,也可见于交通事故等.损伤后果比较严重,尤其是全头皮撕脱伤,直接损伤伤员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部分伤员还常伴有耳廓、眉毛、眼睑或部分面颊部的撕脱,有时还可伴有颈椎、胸椎骨折,关节脱位以及身体其他处的合并损伤、骨折等.
作者:刘林嶓;耿国军;陈旻静;李广帅 刊期: 200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