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通过比较人增生性瘢痕与正常皮肤组织基因转录SP1表达水平,研究增生性瘢痕中SP1表达所发生的改变,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收集增生性瘢痕组织及正常皮肤组织,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SP1mRNA在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样品与内参照物基因组拷贝数的比值为(SP1/GAPDH×100%),增生性瘢痕组为(252.66±145.91)%,正常皮肤组为(3.90±3.45)%,相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可对细胞内SP1进行较准确的测定,方法简便且敏感.增生性瘢痕组织中SP1的高表达可能是瘢痕增生的重要因素.
作者:郑江红;万伟东;邓辰亮;高云;张世新;杨松林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检测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 3和P-Smad 2/3的表达情况,探讨上述细胞因子对瘢痕产生的重要性及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上述3种细胞因子在3种不同组织共36例标本中的表达,Image Pro-Plus 6.0软件进行阳性面积测量和细胞计数.结果 TGF-β1在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中均为增强高表达,而在正常皮肤中几乎不表达;Smad 3在三组标本间表达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Smad 2/3在瘢痕疙瘩中表达强,增生性瘢痕次之,正常皮肤组织中低.结论 TGF-β1表达增强是病理性瘢痕产生的重要原因,p-Smad 2/3的表达水平则可认为与瘢痕增生程度密切相关.
作者:高富雷;王丹茹;张余光;杨军;章一新;钱云良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评估高能超脉冲CO2激光经结膜内切口治疗眼袋的临床效果.方法 1999年4月至今,局麻下用高能超脉冲CO2激光经结膜内切口治疗眼袋324例,切口不缝合,选用光斑大小为0.2 mm手具,脉冲式,输出功率为12.5~18 w.结果 手术时间平均15 min,术中、术后无出血,术后出现皮下於癍8例,无下睑外翻、下睑退缩、溢泪及感染等短期并发症,术后第5~7 d有146例出现血泪水增多,持续1~2 d后症状消失.随访3~6个月,324例中302例达到满意或比较满意的效果.22例不满意,其中8例两侧不对称,另14例双下睑皮肤仍有松弛皱纹存在.结论 对于眶隔前不松弛、皮肤皱纹少的下睑眼袋,以高能超脉冲CO2激光,经结膜内切口进行治疗,是一种简便、安全、可靠的方法之一,但是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
作者:叶信海;陈熙;王开元;王勤美;瞿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采用大隐静脉-隐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简便修复内、外踝部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应用大隐静脉-隐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内、外踝部缺损创面8例,其中男6例,女2例.年龄18~54岁.车祸伤4例,慢性溃疡2例,烧伤2例.病损部位:内踝部缺损3例,外踝部缺损5例.其中踝部骨质外露2例.创面范围:4 cm×4 cm~6 cm×8 cm.皮瓣切取范围5 cm×6 cm~11 cm×9 cm,蒂长6~11 cm,筋膜蒂宽2.5~4.0 cm,蒂部带窄条皮肤宽1.5~2 cm.结果 临床应用8例,术后皮瓣均成活,仅1例皮瓣远端3cm处,出现小水泡,少数表皮脱落,经拆线减张、换药后愈合.8例患者经6~18个月随访,修复后创外观满意,功能接近正常.结论 大隐静脉-隐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血运可靠,不牺牲主干血管,色泽与踝部相近,邻近转移,操作简便,是修复内、外踝部缺损的一种安全有效的简便方法.
作者:左宗宝;李小静;宁金龙;张林;朱飞;王春;刘超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对多个样本的高代次(第2~10代)人皮肤成纤维细胞进行热原检测及致敏性研究,为其作为组织工程肌腱种子细胞的安全性提供相关依据.方法 采用胶原酶消化法获取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在体外扩增培养、传代至第10代并收集培养细胞的上清液作为实验组,同时收集第2代细胞培养上清液作为对照,根据<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等国家规定的相关标准实验方法,分别对所收集的不同样本上清液进行热原检查和致敏性分析.结果 各样本实验组和对照组动物均未发生明显的体温异常变化和皮肤过敏反应,根据国家相应标准判断为阴性结果.结论 高代次(第10代以内)人皮肤成纤维细胞无热原,且不会产生致敏反应,用于组织工程肌腱构建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作者:杨漾;邓丹;刘伟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建立大鼠肋软骨细胞(RCC)分离、培养的方法,探讨其老化过程中细胞外基质及其相关基因的变化,为软骨细胞增殖分化的调控和软骨组织工程修复的研究建立实验基础.方法 显微解剖出大鼠软骨,酶消化法获得分散的单个RCC.观察单层培养的不同代数RCC的细胞形态变化;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不同代数RCC蛋白多糖和Ⅱ型胶原的表达;RT-PCR从mRNA水平分析Ⅱ型胶原、蛋白聚糖及蛋白聚糖酶-1、2(Aggrecanse-1,2)基因表达量.结果 本实验分离的RCC呈多角形或圆形,第4代细胞形态发生变化;第1代到第3代细胞蛋白聚糖逐渐减少,第4代明显下降;Ⅱ型胶原(Collagen)含量随着细胞的老化逐渐减少;Aggrecanse-1前3代无明显变化,第4代明显上升,而Aggrecanse-2则无明显改变.结论 本研究所建立的分离培养方法可以获得高纯度、高活性的软骨细胞,前3代RCC保持了在体软骨细胞的表型,是研究软骨细胞生物活性的良好材料.
作者:王正辉;李国光;杨壮群;贺西京;王丽;李丽霞;屠军波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两种不同组成和形貌的高分子支架内的生长情况.方法 在体外,分别种植MSCs于纳米纤维聚左旋丙交酯(PLLA)支架和7通道、16通道的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支架中,用扫描电镜、荧光显微镜及MTT检测等技术观察其生长情况.在体内,将10只SD大鼠分为两组,损伤对照组和MSCs移植组.暴露大鼠胸10脊髓段做全横断损伤,其中在损伤对照组脊髓损伤处移植PLGA支架,在MSCs移植组脊髓损伤处移植含有MSCs的PLGA支架.术后两组动物观察60d.结果 在扫描电镜和荧光显微镜下均可以观察到MSCs在两种高分子支架内生长,其中16通道的PLGA支架内的存活细胞数量多,分布均匀.MTT检测结果显示,体外培养3d后,在16通道的PLGA支架内的MSCs生长活力比其他两种支架的MSCs生长活力要大.在术后60d,移植在脊髓损伤处PLGA支架内的MSCs仍然有存活.结论 16通道的PLGA支架可能是比较好的神经组织工程支架.
作者:张燕青;曾园山;何留民;全大萍;陈穗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对纳米锶磷灰石进行体外细胞毒性试验,评价其生物安全性,为将其应用于骨折临床修复奠定基础.方法 将不同浓度的纳米锶磷灰石浸提液与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体外共培养2 d、4 d、7 d,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用四氮唑盐比色法(MTT)检测,计算细胞相对增殖度,用六级毒性分类法进行评级.结果 培养期细胞贴壁生长,形态良好,随着培养天数的增加细胞大量增殖,毒级为0~1级.相同时间点不同浓度的纳米锶磷灰石浸提液的吸光度值无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 初步证实纳米锶磷灰石具有人体应用的生物安全基础,无细胞毒性.
作者:晏焕青;郝永强;朱邦尚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淋巴水肿是由于先天性淋巴管发育不全或后天原因,致使淋巴液回流受阻、返流所引起的肢体浅层软组织内体液积聚、继发纤维组织增生、脂肪硬化、筋膜增厚及整个患肢变粗的病理状态.
作者:任永强;曹卫刚 刊期: 2007年第06期
自体颗粒脂肪移植是将抽吸所得的自体脂肪颗粒转移到身体另一部位,可使供区去除多余脂肪组织改善外形,受区修复缺损或达到丰满、塑型的效果.
作者:王克明;栾杰;穆兰花;穆大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极高,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不可逆性功能心肌细胞数量的减少,造成心肌收缩功能降低,发展成为心力衰竭.
作者:边素艳;盖鲁粤;郭子宽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在体示踪实验提供一种新型、方便、快捷、可靠的标记方法.方法 体外实验部分,Fe2O3分析纯饱和溶液与新鲜胎牛血清按一定比例充分混匀,再与豚鼠BMSCs孵育8 h即可标记;体内实验部分,将胎牛血清-Fe2O3标记的豚鼠BMSCs注射到SD大鼠胸腺内,并将大鼠胸腺切片染色观察.结果 胎牛血清-Fe2O3标记BMSCs的标记率达到100%,主要标记部位在细胞浆;胎牛血清-Fe2O3标记的BMSCs仍然具有向胸腺被膜细胞、胸腺细胞及血管壁细胞等细胞分化的功能,即对细胞的生存、生长、分化等生物学特性没有影响.结论 胎牛血清-Fe2O3可以标记BMSCs,且对BMSCs的生物学特性没有影响.
作者:翟光地;王勇;童继春;吴奇勇;袁卫东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糖尿病状态下血管吻合口愈合规律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 将8周病程的糖尿病组和对照组SD大鼠各20只的双侧颈总动脉切断后行间断缝合,于吻合术后1 d、3 d、7 d、14 d分别取材,观察其通畅情况,并对血管吻合口行组织学、超微结构观察和图像分析.同时,各时间点检测血清TNF-α浓度变化.结果 对照组吻合口血管内膜损伤小,管壁各层次结构清晰,炎症反应轻;糖尿病组血管内膜损伤重,管壁各层次结构紊乱,有断裂痕迹,管壁周围肉芽组织增生明显.吻合术后7 d糖尿病组吻合口血管内膜平均再内皮化明显延迟(3745.18±1045.31μm2比1298.21±224.66 μm2,p<0.01);吻合术后14 d,糖尿病组血管吻合口内膜增生明显,I/M值达0.71±0.05.与对照组比较,血清TNFα浓度显著增加(术后7 d:5.48±0.34 ng/ml比0.73±0.09 ng/ml,p<0.05;术后14 d:5.15±0.12 ng/ml比0.51±0.03 ng/ml,p<0.05),血清TNF-α浓度与血管吻合口部位内膜增生程度呈正相关.结论 糖尿病改变了血管吻合口正常的愈合规律,使正常的吻合口愈合过程转变为慢性炎性、纤维增殖过程,血管吻合口部位的重塑呈现病理性,其中TNF-α在糖尿病血管吻合口重塑过程中发挥了核心作用.
作者:常利民;徐华;王露萍;戴传昌;祝联;王毅敏;董佳生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猪脂肪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在体外是否具有多向分化潜能.方法 从猪项背部皮下脂肪组织中获取ADSCs,经过体外培养扩增至第2代分别进行成软骨细胞、成骨细胞和成脂肪细胞诱导分化,通过免疫荧光和RT-PCR对其相关表型进行检测.结果 猪ADSCs在体外成软骨诱导分化2周后有特异软骨基质Ⅱ型胶原和Aggrecan表达,RT-PCR检测显示有Ⅱ型胶原、Aggrecan和Sox-9 mRNA的表达;体外成骨诱导分化2周后有与成骨相关的OPN、OCN和ONN表达;体外成脂肪诱导2周后,经油红染色显示细胞内有脂滴形成.结论 猪ADSCs在体外具有向成软骨细胞、成骨细胞和成脂肪细胞分化的潜能.
作者:伍耀豪;崔磊;尹烁;刘广鹏;孙剑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现代医学的骨组织工程中,种子细胞、生物材料和组织构建是三个基本要素,而生物材料或支架材料是影响组织构建为关键的因素之一.它必须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低免疫原性以及一定的空间结构、孔隙率、降解速率等特性[1].
作者:李秉哲;雷万军;曹谊林;Karl Ulrich Kainer;崔磊;周宁生;彭淑鸽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局部皮瓣修复上睑全层缺损的价值.方法 2007年3月,对一例狗咬伤所致的右侧上睑全层缺损进行急诊局部皮瓣修复手术.结果 术后随访45 d,右侧上睑外形满意,功能良好.结论 应用局部皮瓣急诊修复眼睑全层缺损,术后效果满意,可避免Ⅱ期手术和睑缘缝合.
作者:马晓荣;祁佐良 刊期: 2007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