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 主办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 国际刊号:1673-0364
  • 国内刊号:31-1946/R
  • 影响因子:0.66
  • 创刊:2005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上海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14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 外科学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08年1期文献
  • 增生性瘢痕组织中AP1表达意义的初步研究

    目的 通过比较人增生性瘢痕与正常皮肤组织中AP1基因表达水平,研究AP1基因在增生性瘢痕中发生的表达改变,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分别收集正常皮肤及增生性瘢痕组织,应用RT-PCR方法检测AP1 mRNA在正常皮肤和增牛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应用Western-blot技术比较AP1蛋白质在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差异.结果 AP1 mRNA在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显著(p<0.05).AP1蛋白质在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高于正常皮肤,二者差异显著(p<0.05).结论 增生性瘢痕组织中AP1 mRNA及蛋白质都存在着明显的高表达,这种变化的原因还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万伟东;杨松林;邓辰亮;高云;张世新;郑江红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游离背阔肌肌瓣充填修复半侧颜面萎缩

    目的 探讨游离背阔肌肌瓣充填修复半侧颜面萎缩的效果.方法 术前石膏倒模,根据石膏模型设计右侧游离背阔肌肌瓣并进行移植填充,矫正半侧颜面萎缩.肌瓣上于蒂部旁携带1 cm×2 cm大小皮肤,缝于下颌角前缘切口,以便术后观察血运.胸背动、静脉分别与面动脉、面前静脉吻合,术后常规抗血栓、抗痉挛、抗感染等治疗.结果 两例肌皮瓣均成活.术后下颌(即蒂部)稍显臃肿,一例鼻唇沟填塞组织稍有外移、下坠,3个月后再次手术修复后效果满意.结论 准确的组织瓣设计和塑形、可靠的血管显微吻合、良好的组织瓣固定是游离组织瓣充填修复半侧颜面萎缩手术成功的三个关键.

    作者:张丕红;范鹏举;龙剑虹;肖目张;黄晓元;杨柳荣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聚丙烯酰胺注射隆胸的清除及同期假体置入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聚丙烯酰胺注射隆胸患者的聚丙烯酰胺清除及同期置入假体的可行性.方法 12例患者,分2组.第一组:2例,局麻下行注入盐水负压抽吸术.第二组:10例,全麻下乳晕切口清除聚丙烯酰胺,并同期置入硅胶假体.结果 术后3个月随访,经抽吸或切开取出聚丙烯酰胺,同期置入硅胶乳房假体后,术前症状消失,疗效满意.结论 聚丙烯酰胺水凝胶大部分可经乳晕切口取出,同期置人硅胶乳房假体是切实可行的方法.

    作者:廖农;赵伟;邓惠群;李银兴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一氧化氮合酶对增生性瘢痕影响意义的研究

    目的 观察一氧化氮合酶(Nitrogen oxide synthetase,NOS)在增生性瘢痕与正常皮肤组织及细胞中的表达特征及其差别,并通过应用NO供体或NOS抑制剂对培养的瘢痕成纤维细胞进行体外药物干扰,探索NO、NOS在增生性瘢痕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取临床增牛性瘢痕手术病人的瘢痕组织及周围少许正常皮肤,体外培养获得皮肤和瘢痕成纤维细胞,通过免疫细胞化学及RT-PCR方法比较两种组织及细胞中NOS的表达及分布的差异.分别以100~500μM的NO供体硝普钠(Sodium nitroprussicle,SNP)、NOS抑制剂N-硝基-L-精氨酸甲酯(L-Arginine methyl,L-NAME)作用于瘢痕成纤维细胞,观察细胞增殖的变化;并用免疫细胞化学和RT-PCR方法比较作用前后成纤维细胞中Ⅰ、Ⅲ型胶原表达的变化.结果 免疫组化检测及RT-PCR方法检测显示增生性瘢痕组织及细胞中NOS表达相对于皮肤组织及成纤维细胞中明显减少(p<0.05).瘢痕细胞经SNP作用后,细胞增殖显著降低.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和RT -PCR方法检测Ⅰ、Ⅲ型胶原结果显示,从SNP 200μM组开始Ⅰ、Ⅲ型胶原表达显著降低(p<0.05).经L-NAME 200μM作用后,Ⅰ、Ⅲ型胶原表达显著增加(p<0.05).结论 增生性瘢痕组织及细胞中NOS含量较正常皮肤组织及细胞明显减少,NO供体SNP对体外培养的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以及胶原表达起到抑制作用,NOS抑制剂L-NAME对其胶原表达则起到促进作用,结果提示NOS表达降低可能与瘢痕增生密切相关,因此改变NO的产生及NOS的活性可望调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生物学行为.

    作者:王爱丽;杨平;徐顺;顾耀辉;黄静;陈波;贾卿;吴志宏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强脉冲光子脱毛的临床治疗经验与探讨

    目的 探讨强脉冲光子脱毛治疗相关操作技巧.方法 应用强脉冲强脉冲光子脱毛方法,治疗113例患者计121个部位,对毛发的密度、色泽及硬度等进行随访.结果 112例患者治疗终止时体表毛发均明显减少,患者满意.结论 运用恰当的强脉冲光子脱毛操作方法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作者:王永春;黄一雄;沈华;钱鋆;沈尊理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在整形外科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氟比洛芬酯的超前镇痛效果以及超前镇痛在整形美容手术中的临床作用.方法 40例吸脂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氟比洛芬脂组(Ⅰ组,n=20)和对照组(Ⅱ组,n=20).麻醉前30 min Ⅰ组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100 mg,Ⅱ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0 ml,采用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法观测手术开始、手术结束时患者的疼痛程度并记录分析.结果 手术开始时Ⅰ组与Ⅱ组两组样本t检验、结束时Ⅰ组与Ⅱ组两组样本t检验,p<0.05,说明Ⅰ组与Ⅱ组比较,氟比洛芬酯在术中、术后具有明显减轻疼痛的效果.结论 氟比洛芬酯具有良好的超前镇痛效果:在整形美容手术中应用超前镇痛的作用,能使患者在术中或术后减轻疼痛和恐惧感,提高患者对手术效果的满意度.

    作者:严伟丽;马鸿雁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脂肪组织中血管基质部分细胞向内皮细胞诱导分化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脂肪组织中血管基质部分(Stromal vascular fraction,SVF)细胞向内皮细胞诱导分化的方法.方法 脂肪抽吸术获取人脂肪组织.消化法得到的细胞接种在FN包被的培养皿内,细胞培养,传至第2代,分诱导组和非诱导组进行培养.免疫细胞荧光分别检测诱导组和非诱导组的vWF表达;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诱导组和非诱导组的CD34、CD45、CD133和PECAM-1表达率: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摄取DiI-ac-LDL的功能.结果 诱导组细胞12 d后呈现内皮细胞典型的铺路石样形态:免疫细胞荧光显示诱导组vWF表达阳性;荧光显微镜观察显示诱导组细胞具有摄取DiI-ac-LDL的功能;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诱导组PECAM-1阳性率为(67.41 ±13.35)%,明显高于非诱导组的(6.73±2.21)%(p<0.01),非诱导组CD34阳性率(72.39±13.45)%,明显高于诱导组的(16.06±3.86)%阳性率(p<0.01).结论 脂肪组织中血管基质部分细胞能够诱导分化为成熟内皮细胞,有望为血管组织工程提供新的种子细胞来源.

    作者:刘波;朱金土;曹毅;高寿松;余土根;尹烁;刘广鹏;崔磊;曹谊林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5-BrdU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创面愈合的作用研究

    目的 探讨以5-溴脱氧尿嘧啶(5-BrdU)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在大鼠创面愈合中的作用.方法 分离培养大鼠BMSCs并用流式细胞仪技术鉴定.在大鼠背部脊柱一侧制作全层皮肤缺损模型,实验组经尾静脉注入经5-BrdU标记的BMSCs,移植细胞数为2×107.对照组为5-BrdU标记的BMSC移植的正常大鼠.术后3 d、7 d、14 d、21 d、28 d分批处死动物,观察移植细胞参与创面愈合的情况.结果 流式细胞仪鉴定细胞表达CD29、CD90;CD45表达呈阴性.实验组:经5-BrdU体外标记的BMSCs进行细胞移植14 d后,大鼠创面局部及边缘可见5-BrdU标记的阳性细胞聚集,免疫组化染色可见基底层、真皮层、新生血管周围有散在红棕色标记细胞;对照组中未发现明显的聚集现象;抗BrdU/FⅧ、BrdU/波形蛋白免疫双标技术检测结果显示:在创伤部位有部分BMSCs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参与创面愈合.大鼠正常皮肤中未见明显的BMSCs聚集和增殖分化情况.结论 经尾静脉注射移植的BMSCs参与皮肤创面愈合.

    作者:黄莉明;张娇;章庆国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手术联合5-氟尿嘧啶与糖皮质激素治疗儿童腹股沟瘢痕疙瘩

    目的 探讨手术联合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与糖皮质激素注射治疗儿童腹股沟瘢痕疙瘩的效果.方法 18例患者,共19个腹股沟瘢痕疙瘩,平均病史2.7年.手术切除瘢痕疙瘩,术后2~3周将0.05 ml 5-FU注射液与1ml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和1 ml 2%利多卡因混合后适量注射入伤口内,以后逐渐降低5-FU和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浓度并延长注射间歇期.平均治疗时间为8个月.结果 手术联合5-FU与糖皮质激素混合注射治疗儿童腹股沟瘢痕疙瘩有效率为100%,其中完全治愈者72.2%,效果良好者27.8%.结论 手术联合5-FU与糖皮质激素注射是治疗儿童腹股沟瘢痕疙瘩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高振;武晓莉;宋楠;刘伟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骨髓基质干细胞促进轴型皮瓣成活的实验研究

    目的 将骨髓基质干细胞(Marrow stromal cells,MSCs)通过局部注射的方法导入轴型皮瓣远端组织内,观察其对轴型皮瓣远端缺血部分成活的影响.方法 分离培养Wiser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选取2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成2个组,MSCs组在大鼠腹部轴型皮瓣远端缺血部位注入Wistar鼠的骨髓基质干细胞,生理盐水组则单纯注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制造超过轴形血管供血范围的轴型皮瓣.术后2周,对MSCs组和生理盐水组,进行大体观察及皮瓣成活面积测量与成活率计算.结果 术后2周皮瓣成活与坏死部分界限清楚,MSCs治疗组皮瓣成活面积百分比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结论 通过局部注入MSCs,可明显促进轴型皮瓣远端缺血部分的成活,其在临床治疗中有潜在的应用和研究价值.

    作者:汪希;崔磊;杨群;钱云良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人牙髓干细胞的高效扩增及其对分化潜能的影响

    目的 检测不同接种密度对人牙髓干细胞(Dental pulp stem cells,DPSCs)增殖能力和分化潜能的影响,建立其高效扩增方法.方法 不同密度接种培养DPSCs,计算细胞产量、倍增次数,观察细胞形态、检查克隆形成率和钙结节形成能力.结果 低密度培养的乳牙牙髓干细胞(Stem cells from human exfoliated deciduous teeth.SHED)始终保持较高增殖、克隆形成率:而低密度DPSCs只在前3代保持与常规密度相似的增殖、克隆形成效率,3代以后其增殖和分化能力明显下降.低密度培养条件下DPSCs的矿化能力与常规密度的没有明显差别.结论 1.5-3 cells/cm2低密度接种培养DPSCs有利于细胞快速扩增,扩增后的细胞保持较高的增殖和分化潜能.SHED的增殖能力、克隆形成效率和钙结节形成能力均优于DPSCs.

    作者:李丽文;杜生荣;焦鹏;唐清煌;陈建华;张彦定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干细胞生长因子在自体移植中厚皮片中的表达

    目的 检测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在人自体移植中厚皮片中的表达,初步认识干细胞因子在自体移植皮片色素沉着发牛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取面颈部自体中厚皮片移植术后1年左右的色素沉着皮片,以自身正常皮肤作为对照,组成配对资料n=16),利用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SCF在受区移植皮片、受区周围与供区周围正常皮肤的表达与分布,使用MIQAS医学图像定量分析系统,定量检测各组标本中SCF阳性表达面积(PA)、阳性表达强度(OD).计算出阳性表达指数(P1,PI=PA×0D),并就PI值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SCF表达定位于表皮基底层的黑素细胞与角朊细胞的胞浆及胞膜表面.SCF在受区移植皮片、受区周嗣及原供区周围正常皮肤中的PI值分别为158 830±53 753、86 839±21 381、85 033±16 972.SCF在受区移植皮片组的表达与两正常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SCF在受区周围正常对照皮肤与原供区周围正常皮肤中的表达无差异.结论 SCF在自体中厚移植皮片中的表达较在自体正常对照皮肤中显著增高,推测SCF在自体移植皮片色素过度沉着中可能起重要凋控作用.

    作者:曹芳;王晓云;薛春雨;邢新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ELISA法检测组织工程产品中残留牛血清蛋白含量

    目的 探讨定量检测牛血清白蛋白(Bull serum albumin,BSA)酶联免疫试剂盒用于组织工程医疗产品(Medical products of tissue engineering,TEMPs)残留BSA检测的适用性,以及清洗程序对产品BSA残留量的影响.材料和方法检测了三种组织工程医疗产品(组织工程骨、组织工程肌腱以及组织工程角膜贴片)中BSA的残留量,并比较了经不同清洗程序清洗后角膜贴片中残留BSA含量.结果 (1)组织工程骨、组织工程肌腱以及组织工程角膜贴片中BSA残留量分别为31.8 ng/ml,4.9 ng/ml和低于2.5 ng/ml,且测定值与其稀释倍数呈正相关;(2)生理盐水及无血清的MEM培养基平均OD值与试剂盒中零浓度标准品接近,表明生理盐水或无血清MEM作为样品浸提介质对终的实验结果无明显影响;(3)样品复孔比均小于1.24,符合试剂盒有效性要求.经清洗程序2处理后,角膜贴片中残留BSA较清洗程序1明显减少.结论 (1)该试剂盒适用于组织工程医疗产品中BSA残留量的检测.(2)对于组织工程医疗产品而言,不同的清洗程序对BSA的残留量有非常明显的影响.生产商应根据其预期用途制定有效的清洗程序,并在说明书中给予足够的阐述.

    作者:方玉;冯晓明;奚廷斐;杜晓丹;陈震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高密度多孔聚乙烯在面部轮廓改形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对高密度多孔聚乙烯(High-density porous polyethylene,HDPP)面部植入体进行临床回顾,评价其在面部轮廓改形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58例求术者(80枚植入体)进行了3-48个月的临床随访观察.所有求术者采用骨膜下植入,钛钉固定.其分布为:前额8枚;颞部4枚;颧部20枚;下颌12枚;颏部36枚.结果 所有求术者面部轮廓改善满意,无植人体外露、移动或移位、软组织变形及挛缩.5例再次手术,其原因为:感染(2例)和植入外形不满意(3例),再次手术率为8.62%.结论 HDPP是一种良好的面部轮廓植入支架材料.坚强内同定技术可使植人体精确定位,并可防止植入体移位.

    作者:陈小平;沈剑;林洁;杨甄宇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涎腺组织工程研究进展

    涎腺又称唾液腺,是一组重要腺体,是维持摄食、消化、讲话等口腔及消化道正常功能必不可少的器官.其主要功能是分泌唾液,但也有内分泌功能.

    作者:吴宏志;赵振民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P物质与整形外科术后镇痛的研究进展

    P物质(Substance P,SP)是早发现的神经肽,由Von Euler等[1]于1931年早在马脑和小肠内分离出来,含有11个氨基酸.脊髓中的SP主要有三个来源闭:(1)从背根神经节释放到背角浅层;(2)脊髓上中枢神经元释放下传;(3)背角浅层含有SP的神经元.

    作者:毛豪丽;姜虹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神经生长因子的作用及其在创面修复和瘢痕形成中的意义

    神经生长因子(Nenre grwth factor,NGF)是生长因子家族早发现的成员之一,是一类具有维护交感神经及感觉神经的生长、发育、功能以及促进创伤修复等作用的多功能细胞因子.

    作者:杨敏烈;黄金井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改良顺沿腋皱纹双平行切口腋臭根治术

    腋臭是普通外科及整形美容门诊的常见病,目前较为常用的治疗方法是双平行切口腋臭根治术,临床效果较为满意,但在皮片固定及成活方面仍遗留一些问题,我们对此做了一些有效的改良,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许柯;李双庆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应用皮肤软组织扩张器出现并发症原因分析

    随着皮肤软组织扩张器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已使数以万计的整形患者外观得到了大限度的改善,但其并发症的发生率一直在10%~40%.为尽可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本文总结了近几年来我院应用46例93只扩张器过程中发生并发症的病例20例34只,现就其发生原因分析如下.

    作者:周晓力;邱明晰;许庆建;王野;朱志军;袁家得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新生儿唇裂术中护理配合

    唇裂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的畸形,为先天性发育畸形[1].唇裂修复手术是目前治疗先天性唇裂的唯一方法.新生儿时期实施唇裂修复手术的优点是:新生儿口唇部血色素高、血供特别丰富,修复后唇部搬痕不明显;牙槽嵴裂也可因唇裂修复而自愈,并减轻前牙裂的畸形[2].

    作者:陆凤妹;顾云岩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皮肤扩张术修复颅骨外露并秃发临床探讨

    颅骨外露并秃发多见于头部电击伤,自1993年6月至2005年12月,我们收治11例,达到骨外露和秃发同时修复,现介绍如下.

    作者:杨建申;刘博;宋冰艳;张芮;齐红玉 刊期: 2008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