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保留棘突韧带复合结构椎管潜行减压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 回顾采用保留棘突韧带复合结构椎管潜行减压方法 治疗的87名患者术后1年及3年的疗效,采用JOA评分,分析术前与术后1年和3年的对照.结果 术后1年和术后3年的平均改善率分别为(84.0±9.0)%和(85.4±8.1)%,疗效对比无明显差异.结论 保留棘突韧带复合结构椎管潜行减压,既可对腰椎管狭窄进行减压,又可减少对腰椎稳定性的损害.
作者:王文波;董建文;杨振国;王磊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过伸复位结合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及注意事项.方法 对25例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共43个椎体),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行过伸复位结合经皮经椎弓根球囊扩张注入骨水泥椎体后凸成形术.对术前、术后1 d和术后6个月的椎体高度、Cobb's角和疼痛评分等进行评估.结果 术后23例胸背部疼痛消失,2例疼痛明显减轻.未出现神经系统损伤及肺栓塞等并发症.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9.2个月,所有患者腰背痛症状均无复发,X线片示24例椎体高度未丢失,1例有邻近椎体再骨折发生.椎体高度、Cobb's角较术前有显著改善.结论 过伸复位结合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具有微创、安全、临床疗效良好的优点,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理想方法 之一.临床应用时,应注意严格掌握适应证、适当扩张球囊、灌注骨水泥等技术要点,以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王森;王翔;沙良宽;张霞;侯勇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老年人面部肿瘤的手术治疗和整形修复问题.方法 综合分析我院从2004年8月至2008年8月收治的47例老年面部皮肤肿瘤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方法 包括直接切除、皮瓣转移和植皮修复.结果 本组患者术后切口愈合良好,术区外形恢复满意,功能良好.结论 应用整形外科原则治疗老年人面部浅表肿瘤,可恢复良好的外观和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蔡薇;谢爱国;李磊;宋辉;聂兰军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利用组织工程方法 ,以小肠粘膜下层为支架材料复合成骨诱导后的骨髓基质干细胞构建骨组织的可行性.方法 将取自兔骨髓中的骨髓基质干细胞经成骨诱导液诱导后,与经处理的猪小肠粘膜下层在体外共培养.1周后,将共培养的猪小肠粘膜下层埋置于无胸腺裸鼠皮下.分别在不同时间进行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 体外培养时,见细胞与材料粘附良好,且分泌大量的细胞外基质,细胞分化、增殖活跃.大体观察植入体内的细胞-材料复合物,见颜色变白,组织硬度增加,组织学和电镜观察见有大量骨组织形成.免疫组化示细胞为具有分泌特异性骨钙蛋白的成骨细胞.结论 骨髓基质干细胞经成骨诱导为成骨细胞后与小肠粘膜下层共培养,植入裸鼠体内后可形成骨组织,小肠粘膜下层是一种良好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作者:张开刚;曾炳芳;张长青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初步探讨人工神经移植物丝素蛋白导管的生物相容性.方法 将丝素蛋白导管植入兔子皮下,术后4周、8周、12周、24周取材,切片,HE染色,观察局部组织反应.结果 大体观察和组织切片观察,局部组织反应轻,纤维包裹逐渐变薄,丝素蛋白导管至24周完全降解.结论 丝素蛋白导管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是理想的人工神经移植物.
作者:吴坚;严小莉;赵亚红;杨宇民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单纯假体植入隆鼻只能增加鼻梁高度,很难改善鼻尖上翘、探讨采用鼻尖鼻小柱瓣推进行鼻尖延长术的效果.方法 57例鼻梁低平伴鼻尖上翘患者,采用鼻外切口开放式入路,鼻尖鼻小柱瓣向鼻尖推进使皮肤软组织松解,采用自体耳廓软骨鼻尖移植和人工复合型材料植入,进行鼻尖延长整形.结果 所有患者切口Ⅰ期愈合,鼻尖平均延长5.2 mm.术后效果满意.经过6~12个月的随访,发现瘢痕隐蔽,鼻外形美观,鼻、面关系协调,无其他相关并发症.结论 鼻尖鼻小柱瓣推进可有效延长鼻尖,是改善鼻梁低平伴鼻尖上翘的良好方法 .
作者:韦敏;赵嘉琦;詹明坤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修饰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股骨头坏死的可行性,并评价其疗效.方法 对1例ARCO ⅢB股骨头坏死患者,手术过程中局部注射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修饰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1×107个,随访观察评价其临床疗效和影像学改变.结果 治疗过程顺利,术后无感染及过敏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9个月,患者髋关节疼痛指数较治疗前明显降低,髋关节临床症状Harris评分分值由治疗前的63分提高到治疗后的76分,髋关节活动度Harris评分由治疗前分值2.5分提高至4.2分.CT扫描显示损伤局部出现重建性骨修复,低密度区范围缩小,密度增高.ARCO分期由ⅢB改善至ⅢA.结论 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修饰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股骨头坏死,安全有效,本次探索为进一步临床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楼晓;宫恩年;商丰元;魏成刚;施志超;汪劲松;吴祖泽;郭子宽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胫骨远端骨折为高能量骨折,其治疗极为棘手,尤其对于开放性胫骨远端的治疗尤为困难.我们采用混合环形外固定支架治疗老年人胫骨下端未移位开放性骨折,评价其临床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本组共11例,骨折类型为局限于胫骨下端干骺端骨折或累及踝关节但关节面平整者,均采用混合环形外固定支架进行治疗.如患者存在腓骨骨折,则采用常规手术方法 1/3管型钢板固定腓骨,之后作环形混合外固定支架进行固定.术后抬高患肢,鼓励做脚趾的活动和踝关节的活动.术后1个月随访复查,术后2两个月进行负重训练.结果 11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12~24个月(平均14.6个月).开始负重时间为术后6周~12个月(平均3.9个月).住院时间为14~60 d(平均20.5 d).骨折愈合时间为术后4~10个月(平均7.3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深部感染,没有骨外露.2例患者出现原伤口感染,经过换药治疗后感染控制,自行愈合.所有患者的踝关节主、被动活动均未受限.拆除外支架时间为术后8~14个月(平均10.5个月).拆除外支架后没有病例出现再次骨折.结论 环形混合外固定支架是治疗胫骨下端未移位开放性骨折的一种较为理想和可靠的方法 .
作者:章暐;邹剑;曾炳芳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负压封闭引(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技术在小儿严重外伤创面中的应用.方法 2007年12fl至2008年10月,对9例因外伤所致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小儿患者应用VSD技术进行治疗,创面肉芽组织生长良好后,予以植皮修复.结果 9例患儿分别使用VSD治疗1-3次后,创面肉芽组织均生长良好,植皮全部成活.结论 VSD技术应用于小儿外伤创面修复,可以有效刺激创面肉芽组织快速生长,缩短病程,减少痛苦,不失为一种有效、省时、省力的好方法 .
作者:林军;肖燕;陈惠平;虞杰;黄莹滢;欧阳天祥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手法淋巴引流治疗亚临床感染性淋巴水肿的疗效.方法 2006年7月至2008年4月,14例肢体淋巴水肿伴局部亚临床感染患者接受手法淋巴引流治疗,治疗结果 以患肢感染情况、肢体含水量变化来评价.结果 所有患者亚临床感染得到控制,水肿明显消退(P<0.05).结论 手法淋巴引流能有效治疗亚临床感染性淋巴水肿.
作者:周剑国;刘宁飞;蒋朝华;李圣利;曹卫刚;张涤生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以转染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基因的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构建的组织工程骨在犬眼眶壁骨缺损中的修复效果.方法 体外分离扩增犬自体BMSCs至第2代,用腺病毒转染VEGF基因.采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目的 基因和蛋白表达情况.细胞接种在珊瑚支架材料上构建组织工程骨.Elisa检测转基因细胞在支架材料上的蛋白持续表达情况.成年比格犬24只.双侧眼眶内侧壁制造直径12 mm圆形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4组:A组植入转染VEGF的组织工程骨,B组植入未转染基因的组织工程骨,C组植入单纯珊瑚材料.D组为旷置组.分别在手术后4周、12周、24周取材,行大体观察、Micro-CT分析、免疫组化方法 检测血管形成情况,以及组织学观察和组织形态学检测比较骨缺损修复效果.结果 VEGF基因修饰的BMSCs能够高表达目的 基因和蛋白,构建组织工程骨后能够在体外持续分泌VEGF蛋白22 d.C组和D组均未修复眶壁骨缺损.A组在骨缺损修复过程中,4周时的新生血管形成量和新生骨体积明显高于B组(P<0.05),但12周、24周时两组的新生血管量和新生骨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转染VEGF的BMSCs构建的组织工程骨体内回植后早期能够促进新生血管形成.加速新骨生成.
作者:肖彩雯;范先群;周慧芳;毕晓萍;沈琴;王业飞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开发新的组织工程表皮替代物,利用毛囊干细胞-壳聚糖明胶膜片(Chitosan-gelatin membrane,CGM)进行修复裸鼠皮肤缺损的实验研究.方法 将体外扩增培养的毛囊干细胞接种于CGM,构建组织工程表皮膜片,裸鼠背部作直径1 cm的全层皮肤缺损,将毛囊干细胞-CGM复合物覆盖创面.回植后1周、4周和12周分别进行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毛囊干细胞在CGM上生长良好.毛囊干细胞-CGM修复裸鼠后1周切片示创面有新生上皮覆盖,表皮分化良好,而对照组残留较大未愈创面.修复后4周和12周可见对照组收缩较实验组显著.结论 体外构建的毛囊干细胞-CGM可以修复裸鼠皮肤缺损.
作者:张群;杨光辉;丛笑倩;崔磊;张文杰;刘伟;曹谊林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血小板裂解物体外培养、扩增人骨髓基质干细胞的可行性.方法 将富含血小板血浆以冻融裂解法处理,培养人骨髓基质干细胞;体系中加入不同浓度的裂解物,MTT法检测细胞体外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表型特征.并应用细胞化学染色法观察细胞体外成骨和成脂肪能力.结果 血小板裂解物培养的骨髓基质干细胞呈典型的成纤维细胞形态,均一呈现CD14、CD31、CD34、CD45及HLA-DR阴性和CD73、CD90、CD105、CD166阳性,具备体外成骨、成脂分化能力.此外,与经筛选的胎生血清比较,低浓度血小板裂解物即具有支持骨髓基质干细胞扩增的能力.结论 血小板裂解物可替代胎生血清,用于骨髓基质干细胞的体外扩增.
作者:楼晓;汪劲松;靳继德;何梓铭;吴祖泽;郭子宽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纤维素是丰富的天然聚合物,主要分布于植物以及真菌、藻类中.其中,细菌纤维素(Bacterial cellulose,BC)以其独特的超细纤维网络结构、卓越的机械性能、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在生物医用领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作者:李喆;王华平;陈仕艳 刊期: 2009年第02期
1 引言脉管系统包括心血管和淋巴系统两部分,脉管移植是临床用来治疗脉管系统疾病的手段之一.自体血管和淋巴管是较理想的脉管移植物.但是人体自身可供移植的非必需脉管的来源有限,而异体脉管移植存在免疫排斥等问题,因此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和移植材料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脉管组织工程学研究成为热点.脉管组织工程是利用种子细胞和可降解生物支架材料来构建脉管的科学,主要包括:种子细胞、支架材料和生物反应器的应用.现就脉管组织工程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戴婷婷;李圣利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眶距增宽症(Orbital Hypertelorism)是指眼眶间骨性距离过大的颅面畸形,早由Creig[1]于1924年提出并命名.以往认为眶距增宽症是一种独立的颅面部畸形,现已证明两眼眶间骨性距离的增宽只是一种症状,可以出现于多种类型的颅面畸形中,比如Tessier 0-14号颅面裂畸形以及Crouzon综合征、Apert综合征等[2].
作者:顾清;穆雄铮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组织工程学是应用细胞生物学和工程学的原理在体外或在体内制造组织和器官,从而达到修复损伤组织和改善其功能的一门交叉学科[1].
作者:刘齐海;崔磊 刊期: 2009年第02期
我科自2004年3月至2007年3月,采用大块表皮移植治疗大面积白癜风,效果满意.
作者:杨建申;宋冰艳 刊期: 2009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