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 主办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 国际刊号:1673-0364
  • 国内刊号:31-1946/R
  • 影响因子:0.66
  • 创刊:2005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上海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14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 外科学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09年3期文献
  • 注射隆乳术后乳房反复积液的手术治疗

    目的 探讨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乳后,经抽吸法抽取注射物所致乳房反复积液的治疗方法.方法 分析抽吸法抽取聚丙烯酰胺水凝胶后,乳房反复积液的原因,手术取出乳房注射物并切除注射物周围的纤维囊.结果 本组7例,治疗效果满意,术后未再次出现乳房积液.结论 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乳后的取出应以手术切开的方法为首选,对注射物周围已形成明显纤维囊的.在手术时应同时切除.

    作者:张波;王健;余力;朱昌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巯基烷基化壳聚糖介导pIRES-hVEGF121cDNA/hBMP-4真核双表达质粒修复兔桡骨缺损的初步研究

    目的 研究以巯基烷基化壳聚糖(TACS)介导的双核共表达质粒(pIRES-hVEGn2IcDN/hBMP-4)修复骨缺损的作用.方法 以新西兰兔15只(30侧)为实验动物,制作桡骨中段15 mm长的骨缺损实验模型,分实验组(左侧桡骨)和对照组(右侧桡骨),实验组植入明胶海绵+双基因混悬液,对照组植入明胶海绵+等量生理盐水,并于术后6周、8周、12周对骨缺损区进行大体观察、X线观察、X线阻射密度测定及组织形态学观察,图像分析骨小梁的生成数量.结果 实验组在12周内骨缺损完全修复,且同时期内新生骨的数量和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对照组骨缺损主要由纤维结缔组织填充.结论 TACS介导的pIRES-hVEGFl2lcDNA/hBMP-4真核双表达基因具有良好的促进骨缺损修复的能力.

    作者:邢艳莉;汪春兰;赵宇;王帮河;白欣;李叔宝;卢迪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单侧唇裂继发畸形的整复

    目的 探讨单侧唇裂术后继发畸形的整复方法.方法 充分游离口轮匝肌;行鼻小柱皮瓣切口,充分游离两侧鼻翼软骨,将患侧鼻翼软骨内脚切断上提与健侧等高后悬吊固定;菱形去除患侧鼻底部分皮肤表皮,沿创缘向下垂直切开达骨膜面,形成菱形组织瓣,衬垫于鼻底深部组织充分松解后腔隙,结合鼻翼脚处V-Y或Y-V成形矫正鼻底过宽和鼻翼脚外展.结果 术后外形改善明显,效果稳定.结论 口轮匝肌的完全复位与功能重建在畸形修复中有着重要作用.传统方法整复加自体或人工材料充填能有效改善畸形,效果满意.

    作者:李大君;高学宏;张林;宁金龙;李小静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结合外支架复位经皮钢板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疗效分析

    目的 胫骨远端骨折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高能量骨折,我们采用外固定支架临时复位,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并评价其疗效.方法 以2004年10月至2005年4月来我院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开放性胫骨远端骨折不在本次的研究范围之内.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择期手术,手术时先利用外固定支架复位,维持下肢力线,后通过内踝远端小切口逆行将钢板插入皮下,进行固定.关闭切口后去除外固定支架.术后要求患者早期负重锻炼.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74.9min,其中外支架固定时间10.6 min.钢板平均9.4孔;使用螺钉7.8枚.住院平均时间7.5 d.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切口感染及皮肤坏死.本组患者的随访时间为8-24个月,平均15.4个月.在32例骨折中,24例(75%)6月内骨折愈合,平均愈合时间4.7个月.5例(15.6%)骨延迟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8.6个月.3例(9.4%)出现骨不连,其中2例通过髂骨植骨在植骨后6个月骨折愈合,1例未愈.8例患者出现踝关节活动受限;8例患者诉小腿前内侧钢板放置处疼痛不适.结论 结合外固定支架经皮钢板固定是一种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有效且可靠的方法.

    作者:章喡;邹剑;张长青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应用生物反应器构建组织工程化血管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利用生物反应器体外构建具有完整结构的组织工程化血管的可行性.方法 从6月龄毕格犬颈总动脉获取平滑肌细胞,颈外静脉获取内皮细胞,经体外培养扩增.然后,先将平滑肌细胞接种于聚羟基乙酸(PGA)上,形成细胞一材料复合物,将该复合物置于生物反应器内培养.模拟成年哺乳动物循环系统的参数,予以动态力学刺激(搏动频率:75次/分;扩张量<5%).8周后,在其上接种内皮细胞,对照组不接种内皮细胞,培养5 d后取材检测.结果 组织学染色显示,平滑肌纤维成分排列较规则,有层次感,内皮细胞完整;对照组未见内皮细胞层结构.结论 利用生物反应器可在体外构建具有完整结构的组织工程化血管.

    作者:许志成;张文杰;李宏;周广东;崔磊;刘伟;曹谊林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改良Langenbeck、Limberg手术及提肌吊带成形术联合治疗单侧完全性腭裂

    目的 探讨利用改良Langenbeck手术联合Limberg手术及提肌吊带成形术来治疗单侧完全性腭裂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本组共58例,均为单侧完全性腭裂,应用3种手术联合修复,包括改良Langenbeck手术、Limberg手术、提肌吊带成形术.术后随访3个月到4年,观察腭部创口愈合及腭咽闭合情况.结果 随访50例患者中无1例发生腭瘘,术后聘咽闭合情况佳.结论 3种手术联合修复治疗单侧完全性腭裂简单易行、远期效果佳,是一种临床上值得推广的方法.

    作者:林根辉;郑清健;丁力;熊舒原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真核表达载体pIRES2EGFP-Cadherin-11的构建及其在BMSCs内的表达

    目的 构建pIRES2EGFP-Cadherin-11真核表达载体,并检测其在BMSCs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从人Cadherin-11 cDNA中扩增出Cadherin-11基因后,以内切酶Xho I和EeoR I进行双酶切,将其插入用相同酶处理的载体plRES2EGFP;将重组质粒转染BMSCs,应用Westem blot方法检测其在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酶切和测序结果表明,扩增的Cadherin-11基因序列正确,大小为2 390 bp;Western blot表明,Cadherin-11蛋自在BMSCs中正确表达,大小约88 kD.结论 Cadherin-11蛋白能在BMSCs中高度表达.可望用于提高BMSCs与支架材料的粘附性.

    作者:柳大烈;王竞鹏;林立新;王晋煌;陈兵;陈伯华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组织工程骨修复颅骨缺损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人骨髓基质干细胞(hBMSCs)作为种子细胞的组织工程骨修复外伤后颅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 自2006年6月至2007年2月,共4例外伤后颅骨缺损患者,抽取患者骨髓,分离得到hBMSCs,体外扩增和成骨诱导后,将hBMSCs与部分脱钙骨复合,体外共培养1周后,手术植入颅骨缺损区.分别于术后1周和3个月、6个月进行临床和三维CT检查随访.结果 术后1周,三维CT均显示骨缺损区被所植入的组织工程骨充填;术后3~6个月,CT显示组织工程骨形成并修复骨缺损,新生骨与骨缺损断端融合.高龄患者及骨缺损面积过大患者,组织工程骨体内成活率较差.结论 通过选择适宜的病例,以自体hBMSCs作为种子细胞,运用组织工程技术可以在人体内形成稳定的组织工程骨并可用于修复颅骨缺损.

    作者:王有刚;李新庆;李春和;吴智远;崔磊;刘广鹏;李宇琳;孙剑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体外构建携带PDGF-BB和IGF-1缓释微粒的脱细胞人工真皮

    目的 探讨体外构建携带并持续释放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BB)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的脱细胞人工真皮的可行性.方法 体外合成含PDGF-BB和IGF-1生长因子的可降解微球,并与脱细胞人工真皮联结,Elisa方法检测人工真皮中生长因子释放情况;通过携带生长因子的人工真皮与真皮成纤维细胞的共培养,采用细胞计数及WST-8比色法,观察成纤维细胞的增殖速率与细胞活力.结果 携带生长因子的人工真皮与真皮成纤维细胞共培养组与对照组细胞倍增时间分别为(2.01±0.38)d和(7.27±1.16)d,共培养组细胞倍增时间明显缩短(P<0.05,n=5);体外培养7d、14d、21 d时,共培养组及对照组细胞活力无统计学差异(P>0.05,n=5).结论 本实验成功制备了能持续释放PDGF-BB和IGF-1生长因子并加速体外培养的成纤维细胞增殖的人工真皮,为加速创面修复的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刘诚;付劲松;刘善;周增丁;宋志勇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兔面神经外伤性损伤后恢复的实验研究

    目的 通过比较兔压榨性损伤组与正常组的面神经功能与组织学差异,研究面神经的损伤及其修复过程,为临床治疗周围性面瘫寻找合适的干预时机.方法 15只普通级成年新西兰兔,分别对其左侧颞外面神经主干施以压榨性损伤,分别于损伤后2周、4周、6周取材,通过电生理测定、显微结构观测及相应的组织学量化分析等方法,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间的差异.结果 损伤后2周时,大部分轴突颗粒状变性,髓鞘松解;4周时,部分轴突恢复正常;6周后,压迫组基本恢复正常结构,其电生理功能与形态学相符.损伤4周后,总体轴突密度为68.88%;6周后,总体轴突密度恢复至88.63%.与正常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兔面神经损伤2周后部分神经功能开始恢复,至6周时功能基本恢复.

    作者:沈晨;郭智霖;欧阳火牛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聚左旋丙交酯纳米纤维支架与大鼠脊髓组织相容性的研究

    目的 探讨聚左旋丙交酯[Poly(1-lactic acid),PLLA]纳米纤维支架与大鼠脊髓组织的相容性.方法 以PLLA为原料,采用液-液相分离技术构建纳米纤维支架(Nanofibrous scaffolds).在体外构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PLLA纳米纤维支架复合体;将12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即损伤对照组和MSCs移植组.暴露大鼠胸10脊髓段做半横断损伤,其中在损伤对照组脊髓损伤处移植PLLA纳米纤维支架,在MSCs移植组脊髓损伤处移植MSCs-PLLA纳米纤维支架复合体.术后两组动物观察60 d.HE染色观察结构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炎症细胞及MSCs的存活情况.结果 体外成功构建MSCa-PUA纳米纤维支架复合体.扫描电镜显示,PLLA纳米纤维支架由相互贯穿的微孔组成.荧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均可见MSCs能够很好地黏附在支架上,分布较均匀.移植术后60 d,HE染色显示,PLLA纳米纤维支架与脊髓组织融合较好,无明显空洞和瘢痕.CD68免疫组织化学显示,在移植物与宿主脊髓交界处有少量阳性细胞,表明有轻微炎症反应.GFP免疫组织化学显示,移植在脊髓损伤处的PLLA纳米纤维支架内有大量阳性MSCs,表明MSCs在移植术60 d仍有存活.结论 PLLA纳米纤维支架与大鼠脊髓组织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

    作者:张燕青;曾园山;何留民;全大萍;李燕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组织工程化骨修复四肢骨缺损的初步临床研究

    目的 探索以人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Human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hBMSCs)为种子细胞构建的组织工程骨用于修复四肢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9例四肢骨缺损病例(良性骨肿瘤5例、骨缺损4例).经病人髂前上嵴.穿刺抽取10 mL骨髓,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得到hBMSCs,用成骨诱导培养液定向培养、扩增,应用第3代的hBMSCs与珊瑚复合,继续在体外培养1周后,手术植入骨缺损区.分别在术后2个月、6个月、12个月和24个月进行临床观察和X线检查.1例病人在二次手术时.在原骨缺损区取出少量新生组织活检,进行组织学观察(HE染色).结果 患者术后X线检查显示,组织工程骨在原位形成新骨,能较好地修复骨缺损.活检标本HE染色显示,局部形成正常松质骨组织.结论 以自体hBMSCs为种子细胞,利用组织工程技术制成的自体组织工程骨可以修复四肢骨缺损,并且能够修复较大的骨缺损,但组织工程骨的临床成骨效果与植骨床血供密切相关,目前所使用的组织工程骨植骨方法具有一定的适应证.

    作者:祝联;邹成;朱敏;崔磊;曹谊林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等离子喷涂硅灰石涂层种植体体内植入的实验研究

    目的 对硅灰石(CaSiO3)涂层的生物学性能进行评价,为临床选择种植体表面改性方法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在纯钛棒表面采用等离子喷涂的方法分别加涂CaSiO3涂层和羟基磷灰石(HA)涂层,切割成直径3 mm、高12 mm的圆柱状植入体各12枚,植入实验狗的下颌骨内,检测种植体一骨界面的结合强度,并用扫描电镜进行形态观测.结果 植入3个月后,CaSiO3涂层种植体一骨界面的剪切结合强度高于HA涂层种植体-骨界面的剪切结合强度,二者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CaSiO3涂层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是一种较有应用前途的种植体涂层材料.

    作者:沈霞;徐华顺;刘诗强;庞劲松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头颈肿瘤术后洞穿性缺损

    目的 探讨穿支皮瓣在修复头颈肿瘤术后洞穿性缺损中的应用.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08年3月,采用穿支皮瓣同期修复头颈肿瘤术后洞穿性缺损的29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9例患者中,2例出现血管危象,1例皮瓣部分坏死,6例出现早期局部并发症.术后随访3个月至2年(平均14个月).本组中,20例术后头颈部外形及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受区和供区均无严重并发症;2例带瘤生存;7例分别因局部复发、颈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等死亡.结论 利用吻合血管的穿支皮瓣,更易于塑形修复,且供区并发症较少,是修复各种头颈肿瘤术后洞穿性缺损的良好方法.

    作者:戴捷;周晓;陈杰;喻建军;李赞;LI Zan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不同种子细胞在组织工程膀胱构建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组织工程膀胱构建的研究为膀胱缺损的修复提供了新的选择,它避免了传统的肠道代膀胱引起的代谢紊乱、感染、结石形成等并发症.组织工程膀胱构建研究中,种子细胞的选择、体外培养及扩增是关键,是成功构建组织工程膀胱必不可少的条件[1].理想的种子细胞应该具备来源广泛、易获得,体外易于培养扩增,与支架材料相容性好等优点.本文主要就不同的种子细胞在组织工程膀胱构建研究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朱卫东;徐月敏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组织工程半月板的研究进展

    软骨是高等动物体内一种无血管的致密结缔组织,由位于软骨陷窝内的软骨细胞和细胞外基质构成.根据构成软骨的细胞外基质成分的不同,软骨分为透明软骨、弹性软骨和纤维软骨.纤维软骨组织存在于椎间盘、耻骨联合、半月板、颞下颌关节关节盘以及肌腱与骨的附着部位等处.纤维软骨的细胞外基质中含有大量呈平行或交叉排列的由Ⅰ型胶原构成的胶原纤维束,软骨细胞单个、成对或成单行排列,分布于纤维束之间,基质中无定形成分.

    作者:赵贵庆;崔磊;曹谊林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脂肪干细胞研究的新进展

    Friedenstein等[1-2]首先发现骨髓源性干细胞并肯定了其多向分化潜能,随后又在人体其他组织中发现类似的细胞.Caplan[3]首先提出,间充质干细胞是机体中一小部分具有增殖分化能力的细胞,可以向特定细胞系分化并构建该特定组织.在胚胎期,该细胞可参与骨与软骨等组织的构建;在成体内,可参与组织的更新.

    作者:王刚;曹卫刚 刊期: 2009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