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制备温敏型壳聚糖衍生物羟丁基壳聚糖(Hydroxybutyl chitosan,HBC),研究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ouse embuonic fibroblasts,MEF)与HBC的相容性.探讨羟丁基壳聚糖作为组织工程材料的可行性.方法 对壳聚糖化学改性制备HBC,研究其佳制备条件.使用不同溶剂对HBC进行溶解实验;利用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对产物结构进行观察.从小鼠胚胎中分离培养MEF;MTT法测定HBC对MEF活性的影响.结果 制备的4种HBC均能溶于水,55℃反应14 h的HBC 4水溶性较好.HBC溶液在37℃具有明显的溶胶-凝胶的转变,通过物理交联形成凝胶并可逆.不同反应条件下制得的4种HBC浸提液对MEF细胞的毒性均在0级或1级,表现出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结论 成功制备羟HBC,HBC具有良好的温度敏感性及体温(37℃)下凝胶的特性,与MEF生物相容性良好,是一种具有应用前景的新型组织工程材料.
作者:孙伟;季翔;汪谟贞;方月娥;赵宇;汪春兰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眼睑淋巴管的解剖分布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3%普鲁士蓝溶液间接淋巴管注射染色,对32侧胎儿尸体的眼睑进行显微解剖研究.结果 眼睑淋巴管分为眼轮匝肌前、睑板前、睑板后3个淋巴管丛,各淋巴管丛之间有交通支连接.结论 揭示了眼睑淋巴管在眼轮匝肌前、睑板前、睑板后3个层次的解剖分布及其淋巴管丛之间的联系,为研究该部位炎症蔓延和肿瘤转移的路径,以及避免眼睑手术中可能引起的淋巴管损伤提供了解剖学依据.
作者:杨亚益;李圣利;蒋朝华;曹卫刚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建立可靠的兔耳软骨牵引模型,对牵引后软骨的生长方式、愈合方式进行研究.方法 2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组,每只兔随机选取一侧兔耳制作模型,实验组10只,对照组10只.实验组横向截断兔耳软骨,安装软骨牵引器,预固定2周,持续牵引2周,再固定1周;对照组术后不作牵引.于手术后即刻、预固定后、牵引后及再固定后分别取材,行HE、Masson染色,观察软骨组织生长愈合情况.对照组术后不作牵引.结果 依靠外加牵引器进行持续牵引可促进兔耳软骨横向截断后产生新生的软骨细胞并修复组织缺损,基本恢复解剖形态.结论 软骨截断后,通过外固定组织牵引技术能够促进软骨细胞再生和组织愈合,有望为软骨移植修复缺损提供更多的组织量.
作者:苏薇洁;章一新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hBMSCs)与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体外共培养对hBMSCs成骨作用及hUVECs成血管功能的影响.方法 分离鉴定hBMSCs和hUVECs,将hBMSCs及hUVECs按1:1比例直接共培养,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的生长特性和细胞相容性,Matrigel实验观察共培养对hUVECs体外血管形成能力的影响.将hBMSCs成骨诱导7 d后,茜素红染色观察共培养对其成骨分化能力的影响.结果 hBMSCs与hUVECs体外共培养细胞相容性良好,Matrigel实验显示共培养组形成的毛细血管状结构较单一细胞组多.成骨诱导的hBMSCs中,共培养组茜素红染色阳性,单一细胞组茜素红染色阴性.结论 hBMSCs与hUVECs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在共培养体系中,未诱导的hBMSCs能促进形成毛细血管状结构,已成骨诱导的hBMSCs成骨矿化能力增强.
作者:刘春晓;吴欢欢;马慧雨;康宁;曹谊林;肖苒;尹宁北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氯胺酮基础麻醉下施行腋路臂丛麻醉在婴幼儿手外科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婴幼儿手外科手术30例,入手术室后均肌注氯胺酮4~6 mg/Kg,待患儿入睡后行腋路臂丛麻醉,局麻药罗哌卡因浓度为0.15%,用量为1.5~2 mg/Kg,注药容量为0.8 ml/Kg.观察并记录术中麻醉效果及RR、HR、SpO2等的变化.结果 全组患儿中,臂丛麻醉效果优25例,良3例,优良率达93.3%(其中有3例因上臂应用止血带,在手术开始2 h后出现肢动反应,后给予静注氯胺酮1~4次,顺利完成手术);差为2例(手术开始即需静注氯胺酮,静脉追加氯胺酮2~5次完成手术).所有患儿术后恢复情况良好,均无麻醉并发症出现.结论 在氯胺酮基础麻醉下施行腋路臂丛麻醉用于婴幼儿手外科手术,麻醉效果满意、操作方便、安全实用.
作者:刘勇;齐麟;徐长贵;关大鹏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牙槽嵴裂植骨手术同时,利用自体髂嵴软骨修复单侧唇裂术后鼻畸形的矫治方法.方法 11~14岁的单侧完全性唇裂伴牙槽嵴裂患者,髂骨松质行牙槽嵴裂处植骨,并将髂嵴软骨移植于鼻背和鼻小柱处,修复唇裂术后鼻畸形.结果 32例患者均Ⅰ期痊愈,患侧口鼻瘘、牙槽嵴裂、鼻翼基部凹陷、鼻小柱偏斜、鼻尖低平等畸形等均得到良好的矫正.结论 自体髂嵴软骨移植修复对鼻翼塌陷有良好的支持作用,可以与牙槽嵴裂手术同期施行,可有效矫正唇裂术后鼻畸形.
作者:王春雷;万延俊;李家锋;徐海燕;王勇;张红闯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在创伤早期应用人参皂甙Rg3对兔耳增生性瘢痕形成的影响.方法 建立12只新西兰大耳白兔的增生性瘢痕模型.将兔耳创面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B组),生理盐水注射组(T0组)以及治疗组(T1~T4).T1~T4各组于术后第2天开始在兔耳创面周围皮肤皮下注射不同浓度Rg3,其中T1组1 mg/mL,T2组2 mg/mL,T3组3 mg/mL,T4组4 mg/mL;每处创面注射剂量为0.1 mL,每日1次.大体观察创面愈合时间和瘢痕增生情况.术后4周在瘢痕处取材,行HE、Masson染色,测量各组的HI指数,计算胶原纤维密度;ELISA法测定VEGF含量;检测各标本Hpr含量.结果 T1~T4组HI较B组和T0组低(P<0.05),T1~T4组间HI无差异(P>0.05);T1~T4组VEGF含量较B组和T0组低(P<0.01),T1~T4组VEGF含量无差异(P>0.05);T1~T4组的胶原纤维密度低于B组和T0组(P<0.05),T1~T4组胶原纤维密度无差异(P>0.05);T1~T4组Hpr含量较B组和T0组低(P<0.05),T1~T4组Hpr含量无差异(P>0.05).结论 在增生性瘢痕形成的早期阶段,应用人参皂甙Rg3能减少瘢痕局部新生血管的生成,减少瘢痕组织中胶原的合成,从而减轻增生性瘢痕的形成.为应用人参皂甙Rg3治疗增生性瘢痕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者:程丽英;唐梦遥;金蓉;张艳;孙宝珊;施耀明;张余光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应用骨锚重建喙锁韧带治疗Rockwood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手术疗效.方法 应用TWINFIX骨锚治疗Rockwood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12例.男10例,女2例;年龄22~55,平均33岁.摔伤8例,车祸4例.左侧9例,右侧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4~12 d,平均7.4 d.术后悬吊患肢,14 d后开始功能锻炼.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X线片示肩锁关节均完全复位.12例患者均随访6~12个月,无骨锚松动,无喙突或锁骨骨折,无复发脱位.术后3个月依照Karlsson分级.本组中优11例,良1例.结论 骨锚修复喙锁韧带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对肩关节生理影响小、无需二次手术等优点.
作者:邓冰;刘金标;潘显明;张波;马泽辉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复合材料胶原蛋白-壳聚糖、聚乙烯醇-丝胶作为泌尿系统组织工程支架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安全性.方法 采用溶血实验评价胶原蛋白-壳聚糖、聚乙烯醇-丝胶两种复合材料对红细胞功能和代谢的影响;采用皮肤致敏实验评价两种材料是否满足体内植入的要求;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法评价胶原蛋白-壳聚糖、聚乙烯醇-丝胶两种复合材料对泌尿上皮细胞和膀胱平滑肌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影响.结果 胶原蛋白-壳聚糖和聚乙烯醇-丝胶的溶血率分别为1.86%和2.08%(均<5%),两种材料不引起溶血反应.与阴性对照组相比,两种材料皮肤致敏实验的结果 均为阴性,没有致敏作用.细胞毒性实验(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法)显示两种材料细胞毒性均为0级.结论 复合生物材料胶原蛋白-壳聚糖、聚乙烯醇丝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有望作为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应用于泌尿系统的修复重建.
作者:何竑超;李伟;窦红静;王晓晶;刘伟;孙康;沈周俊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超脉冲CO2激光在瘢痕治疗中的疗效.方法 在表面麻醉或局部麻醉下,根据瘢痕类型选择相应的激光能量进行治疗,以术中创面颜色判断创面所达层次.结果 本组105例患者,术后随访1年,均取得了满意效果.未出现感染及瘢痕增生,42例术后1个月出现色素沉着,经适当抗色素沉着治疗后,2个月左右均消退.结论 CO2激光治疗瘢痕,不仅解决了一些传统办法无法解决的难题,而且方法 简洁、安全.
作者:谭章梅;黄泽春;李帅华;晏丹;梁志为;张安利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多点连续埋线法重睑成形术的手术方法 及优缺点.方法 手术在局麻下进行,用6-0尼龙线从外眦向内眦,再由内眦向外眦连续多点缝合,线结埋于皮下隧道.结果 本组150例患者,除2例线结外露,1例重睑线消失外,均效果满意.结论 多点连续埋线法重睑成形术操作简单,术后恢复快,外形自然逼真,适应证广,并发症少,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方法.
作者:金蓉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聚乳酸-乙醇酸聚合物[Poly(DL-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LA:GA=75:25)与大鼠嗅鞘细胞的生物相容性.方法 将分离提纯的大鼠嗅鞘细胞接种于PLGA膜上,对照组以相同的细胞接种于多聚赖氨酸包被的圆玻片上.使用倒置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细胞的黏附和生长情况,并采用MTT法及荧光染色后电子图像统计分析检测支架对细胞的毒性.结果 嗅鞘细胞接种于PLGA膜上后良好生长,S-100阳性细胞计数、胞体面积和细胞周长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PLGA聚合物与嗅鞘细胞生物相容性良好,有望用于脊髓损伤修复的组织工程研究.
作者:崔颖;崔志明;徐冠华;王玲玲;孙郁雨;储惊蛰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探索体外不同时间的成软骨诱导,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体外成软骨分化的组织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以猪第2代BMSCs为种子细胞,以聚羟基乙酸/聚乳酸(PGA/PLA)为支架,体外构建直径12 mm,厚3 mm的圆盘状复合物,联合应用TGF-β1(10 ng/mL)、IGF-I(50 ng/mL)及地塞米松(40 ng/mL),体外分别诱导1周和4周,并以未经诱导的BMSCs和软骨细胞为对照,分析和比较不同诱导时间对BMSCs体外成软骨分化的影响.结果 体外诱导4周的BMSCs-PGA/PLA复合物的组织学结构明显较只诱导1周的致密,软骨特异性基质(如蛋白多糖、Ⅱ型胶原等)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诱导1周的.结论 体外诱导时间对BMSCs软骨定向分化具有重要影响,延长诱导时间可明显促进复合物成熟并增加其软骨基质分泌.
作者:周栩;周广东;张路;刘豫;朱吉;曹谊林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验证残耳软骨细胞与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stem cells,ADSCs)共培养,体内构建软骨的可行性.方法 分离培养同一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来源的残耳细胞及脂肪干细胞.24只裸鼠随机分为4组:①实验组,接种残耳软骨细胞及脂肪干细胞,两种细胞以1:1比例混合,细胞浓度为5.0×107 cells/mL;②对照组1,接种单纯残耳软骨细胞,细胞浓度为5.0×107 cells/mL;③对照组2,接种单纯ADSCs,细胞浓度为5.0×107 cells/mL;④对照组3,接种单纯残耳软骨细胞,细胞浓度为2.5×107 cells/mL.每组接种6只裸鼠,每只接种0.2 mL.体内培养10周后取材.通过对新生组织的大体观察、测量湿重、糖胺多糖含量测定、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染色等方法 对各组新生软骨进行比较.结果 实验组、对照组1与对照组3产生不同组织量的软骨样组织,对照组2形成纤维样组织;实验组平均湿重及糖胺多糖含量达到对照组1的88%以上,对照组3平均湿重低于对照组1的40%;HE染色示实验组、对照组1与对照组3的标本均有软骨陷窝形成,对照组2未见软骨陷窝形成;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示实验组、对照组1与对照组3均可见Ⅱ型胶原表达;对照组2未见Ⅱ型胶原表达.结论 体内共培养条件下,残耳软骨微环境可有效促进脂肪干细胞向软骨方向分化,残耳软骨细胞与脂肪干细胞共培养体内构建软骨具备可行性.
作者:张洁;蒋海越;何乐仁;赵延勇;杨庆华;韩娟;宋宇鹏 刊期: 2011年第02期
以胚胎干细胞、诱导多能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和神经干细胞为代表的新型干细胞治疗,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然而,对干细胞本身的了解,干细胞治疗机制的阐明,干细胞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保障,伦理规范的制定和干细胞治疗实施的管理政策等,亟待深入研究探讨.本文就新型干细胞治疗的上述问题进行了综述.
作者:王东梅;郭子宽 刊期: 2011年第02期
骨样骨瘤是一种良性的骨肿瘤,多见于股骨、胫骨的骨干.髋臼骨样骨瘤十分罕见,其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和骨干等常见部位不同.我院收治髋臼骨样骨瘤1例,特将该病例的诊断及治疗进行介绍.
作者:段丽群;尚希福;张文志;胡飞 刊期: 201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