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膀胱脱细胞基质-丝素蛋白(Bladder acellular matrix graft-silk fibroin,BAMG-SF)双层支架经皮下预制处理后,修复大鼠膀胱扩大术后膀胱缺损的效果。方法取BAMG-SF置于大鼠皮下,分别经1 d、3 d、7 d和14 d后,行组织学染色,评价其体内情况;实验分4组:单纯BAMG-SF组,BAMG-SF皮下预制3 d组、预制7 d组、预制自体组织组(BAMG-SF皮下预制7 d后去除BAMG-SF,保留周围结缔组织),分别修复大鼠膀胱扩大术模型,术后4周行HE、Masson及相关免疫组化染色,评价其修复情况。结果皮下预制7 d,即有大量细胞长入;皮下预制14 d,材料可被自身组织包裹;皮下预制3 d组的血管及肌肉修复程度均优于其他组,自体组织组未见结石形成。结论 BAMG-SF双层支架材料可用于膀胱缺损修复,皮下预制3d组织修复效果好,而自体组织组可以避免结石形成。
作者:王琼;肖冬冬;赵阳;周哲;周娟;王忠;张明;卢慕峻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通过调整辐射剂量和手术时机,构建一种更为稳定和持久的小鼠后肢淋巴水肿模型。方法将36只8周龄雌性C57小鼠随机分为3组:术前放疗组(R+S)、术后放射组(S+R)、术前及术后放射组(r+S+r)。采用淋巴结摘除手术联合局部放射的方法进行模型构建。 R+S组于术前3 d接受4.5 Gy的局部放射,S+R组于术后2周接受4.5 Gy的局部放射,r+S+r组于术前3 d和术后2周分别接受2.25 Gy的局部放射。术后采用排水法测量动物后肢体积变化。术后24周时在后肢注射FDNG以显示体内淋巴管的分布,并结合免疫组化计数微淋巴管数目来评价淋巴管新生的情况。结果在我们为期6个月的观察中,所有小鼠均成功形成淋巴水肿。尤以r+S+r组形成的淋巴水肿为明显、稳定持久,且死亡率和并发症率较低。术后24周的淋巴管造影显示,R+S及S+R组后肢浅表淋巴管密度增加,r+S+r组少有淋巴管再生。免疫组化结果显示,r+S+r组的淋巴管数量要少于R+S及S+R组(P<0.05)。结论在术前3 d及术后2周分别接受2.25 Gy的局部放射,可以成功构建稳定持久的小鼠后肢淋巴水肿模型。
作者:孙一宇;崔春晓;戴婷婷;蒋朝华;曹卫刚;李圣利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金纳米团簇用于示踪可降解高分子支架的可行性,为非侵入成像方式监测体内组织工程支架降解提供方法和思路。方法用氯金酸和牛血清白蛋白(BSA)为原料合成金纳米团簇(Au Nanoclusters,AuNCs),进行相关表征及细胞毒性检测。以AuNCs标记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制备AuNCs/PLGA支架,扫描电镜检测支架表面结构,荧光及CT扫描检测支架特性。将支架植入裸鼠皮下,应用荧光成像及Micro-CT扫描,以观测支架在体内的情况。结果合成的AuNCs具有荧光特性,无细胞毒性;纳米团簇标记的PLGA支架保持荧光特性,同时在CT扫描中可显影;AuNCs/PLGA支架可以在裸鼠皮下通过荧光成像及Micro-CT扫描来示踪。结论 AuNCs可作为组织工程支架的示踪剂,为非侵入成像方式监测体内高分子组织工程支架降解情况提供可能。
作者:王祥盛;王贤松;张智勇;周广东;刘伟;曹谊林;张文杰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评估透明质酸填充改善面部皱纹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共80例在我院接受透明质酸填充注射治疗面部皱纹的患者,术后患者随访6个月,分析患者术后面部皱纹改善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满意度。结果80例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面部皱纹改善率分别为93.8%、90.0%和86.3%。所有患者术后出现的局部轻度不良反应均自行消退或在对症治疗后痊愈。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感染、组织坏死、肉芽肿、血管栓塞等严重不良反应。患者对治疗效果总满意度为93.8%。结论透明质酸填充能明显改善患者面部皱纹,疗效良好,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戴强;施文娟;陈晓明;徐琦量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自制手防护具在婴幼儿手部术后早期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4月间在我院行手部手术的80名婴幼儿患者,分为实验组(n=40)和对照组(n=40)。对照组术后给予一般的健康教育和指导,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应用自制手防护具进行辅助保护。比较患儿术后1周换药时及术后2周拆线时手术部位渗血情况、外敷料滑脱现象、克氏针移位及感染等情况。结果患儿手术部位渗血情况、外敷料滑脱现象、克氏针移位、感染等情况,各时间点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自制手防护具可对婴幼儿术后早期患肢进行有效保护,有利于术后的早期康复。
作者:杨佳菲;王海蓉;卞薇薇;陆玮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观察膨体聚四氟乙烯(e-PTFE)植入后感染与毛囊的关系,探讨植入感染的可能原因。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成实验组(n=20)和对照组(n=20)。大鼠背部左右两侧,实验组分离皮下层(A组)及真皮下层(B组),分别植入假体;对照组左、右两侧(C组、D组)仅分离相应层次。于术后1、3、4周取材,大体及组织学观察样本局部情况, ELISA检测相关炎症因子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B组可见较明显的皮肤红肿、局部渗出,并且随时间延长而加重,后出现皮肤坏死,其余各组均无上述现象。组织学及ELASA结果提示,B组炎症细胞及炎症因子均较A组严重,且严重程度随时间延长而增加。 C、D两组均无上述变化。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膨体聚四氟乙烯在大鼠真皮下层与毛囊根部接触,是引起植入后易发生感染的重要诱因之一。
作者:李东;白珊珊;袁捷;吴捷能;侯瑞;俞哲元;徐梁;韦敏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促进骨膜牵张成骨(Periosteal distraction osteogenesis,PDO)的可行性。方法全骨髓贴壁培养法获取新西兰白兔BMSCs,体外扩增培养并进行成骨、成脂、成软骨诱导分化。用3D打印(Three-dimensional printing,3D printing)的左旋聚乳酸(Poly l-lactic acid,PLLA)支架牵张兔颅骨骨膜,在牵张期结束时,实验组于骨膜与颅骨间隙内注射兔BMSCs,对照组则注射等量生理盐水(Normal saline,NS)。分别在固定期后的4周和8周,对兔颅骨的牵张部位进行取材,行Micro-CT扫描和组织学染色,评价新骨形成情况。结果全骨髓培养法获取的兔BMSCs具有多向分化能力。 Micro-CT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牵张区域在4周和8周均有新骨生成,实验组在两个时间点的新生骨量(Bone volume,BV)、骨量/组织量(Bone volume/Tissue volume, BV/TV)、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骨小梁数量(Trabecular number,Tb.N)和厚度(Trabecular thickness,Tb.Th)均明显高于对照组,骨小梁间隔(Trabecular separation,Tb.Sp)小于对照组。 HE染色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均有新骨生成,实验组新生骨小梁增厚增多,比对照组成熟,且与颅骨皮质的界线不明显。结论在兔颅骨PDO区域内注射自体BMSCs可以补充成骨细胞的不足,有利于骨膜牵张成骨。
作者:赵丹阳;姜闻博;张海峰;杜朝;杜子婧;韩冬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通过监测大鼠脊髓损伤后其形态学和LIMK1、GFAP蛋白表达水平的动态改变,对脊髓损伤后LIMKL1是否参与胶质瘢痕的形成及调控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Wistar成年大鼠54只,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假伤组和SCI组,SCI组采用改良Allen's致伤装置制作大鼠脊髓损伤模型,采用BBB运动功能评分法观察大鼠后肢功能恢复情况。分别于术后1、2、3、4周取材,通过HE染色、免疫组化、免疫荧光等方法,观察伤后不同时期脊髓的病理变化及LIMK1、GFAP的表达情况。结果 SCI组死亡率33%,BBB评分示SCI组术后2周后肢运动功能有明显恢复(P<0.01)。LIMK1、GFAP的免疫组化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分析结果基本一致,两者蛋白水平表达均于伤后1周增高。GFAP表达于3周达峰值,4周时开始下降;LIMK1在伤后1周时出现峰值,2周开始波动下降,3周时达峰值,4周开始下降。结论大鼠脊髓损伤后,LIMK1和GFAP表达密切相关,结合LIMK1蛋白表达谱,提示LIMK1通路参与胶质瘢痕的形成和调控。
作者:李广贤;王日光;姜洪丰;刘金榜;牛云峰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本文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在严重手外伤治疗中,对皮瓣选择的指导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治疗的6例手外伤患者,创面均有肌腱和(或)骨外露,所有患者均行DSA检查,明确前臂和手的血供情况,包括桡动脉、尺动脉的走行及其穿支动脉、掌深弓掌浅弓的存在与否等。根据造影结果,综合评价血管损伤情况和邻近的软组织条件,并据此选择逆行前臂岛状皮瓣或远位游离皮瓣修复创面。结果4例患者前臂及手掌部主干血管无损伤,选择逆行前臂轴型皮瓣修复。2例患者因前臂桡动脉断裂、掌深弓掌浅弓完整性缺失而选择游离轴型皮瓣修复创面,术后皮瓣均存活。结论 DSA造影可以清晰显示患侧前臂和手的血管网,发现可能存在的血管损伤,能有效地指导皮瓣的选择,提高皮瓣选择的合理性和皮瓣移植的成功率。
作者:徐业凯;袁斯明;郭遥;崔磊;汪军;洪志坚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超声骨刀在下颌角截骨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单纯下颌角截骨整形患者35例,术中使用超声骨刀配以骨刀手具进行截骨。结果全部35例患者术后经6个月至5年随访,口腔全景片示下颌骨双侧对称,下颌骨下缘平滑,下颌神经管清晰完整。1例患者术后单侧面部血肿,对症处理2周后完全恢复。结论下颌角截骨整形术中使用超声骨刀,截骨效果良好,患者对手术效果满意。
作者:黄锦华;杨旭东;张强;孟志兵;常财旺;卞洁;郭军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应用趾背动脉供血的微型母甲瓣修复甲床缺损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自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以趾背动脉供血的微型母甲瓣修复12例拇指、7例示指、2例中指、2例环指甲床及背侧皮肤软组织缺损,缺损面积6 mm×12 mm~14 mm×28 mm。供区予直接缝合、全厚皮片植皮或带蒂皮瓣修复。结果术后母甲瓣全部成活。随访6~48个月,23例患指指甲生长平整、光滑,外形饱满,功能恢复好。供区未见明显畸形,功能未受影响。结论游离移植趾背动脉供血的微型母甲瓣是拇、手指甲床缺损美学修复的理想方法。
作者:郭淑女;刘铭波;吕有文;刘良燚;王克列;杨延军;张子清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应用3D打印技术辅助儿童狭颅症矫治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6年8月,应用3D打印技术辅助手术的15例狭颅症患儿。术前对患儿行头颅CT扫描进行三维颅骨重建,应用3D打印技术对畸形进行模拟整复,并打印1∶1的颅骨模型。术前应用模型与家属沟通并制定手术计划,术后行三维头颅CT观察矫治效果。结果15例患儿均成功按预定设计完成手术,手术时长1.5~3.5 h。术后患儿头颅外观及三维头颅CT均显示手术效果良好。术后随访2~12个月,无明显并发症,患儿语言及智力发育进步明显。结论将3D打印技术应用于儿童狭颅症的矫治,可节省手术时间,减小手术创伤,保证了足够的颅腔容积,术后头颅外形良好,明显促进脑部发育,有利于推动个性化治疗。
作者:刘天甲;顾硕;吴水华;范双石;陈朝晖 刊期: 2016年第06期
黑色素瘤是一类起源于神经嵴黑色素细胞的高度恶性肿瘤,易发生远处转移,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的预后很差。近年来,免疫治疗逐渐成为黑色素瘤治疗的新方向,越来越多的免疫药物被用于临床治疗。其中,对T细胞肿瘤免疫研究日益深入,多个有治疗意义的T细胞调节通路位点和共刺激分子被发现,并被用于加强对黑色素细胞瘤的免疫反应。本文就两种单克隆抗体,即程序死亡分子1(PD-1)和抗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以及两种共刺激分子OX40和4-1BB在近年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赵辉;孙梦妍;王宇翀;薛春雨 刊期: 2016年第06期
先天性黑色素痣(Congenital melanocytic nevus)是色素痣的一种类型,新生儿发生率约为1%。黑色素痣影响美观,并有一定概率的恶变倾向。手术治疗是目前首选的方法,但较大面积的黑色素痣切除后,创面面积过大,会留下大片瘢痕,影响外观。近年来,激光的发展为先天性黑色素痣提供了更有效率的治疗,包括红宝石激光器、翠绿宝石激光器、Nd∶YAG激光器,以及CO2激光器、Er∶YAG等,本文就激光治疗先天性黑色素痣的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王咏莹;杨希;陈辉(综述);林晓曦(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6期
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SPIONs)是一种在细胞标记、药物靶向投递、肿瘤热治疗等领域,都有着广泛应用前景的纳米材料。再生医学研究中,干细胞的研究和应用广受关注,SPIONs的出现为干细胞的标记和示踪提供了新的途径。SPIONs具有超顺磁性、低毒性、良好生物相容性,以及在外加磁场下定向移动等特点。SPIONs在MRI成像上表现为信号减弱区域,经过表面修饰后可有效、安全地标记干细胞,但同时也存在细胞毒性不明确和MRI成像限制性等问题。本文就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标记干细胞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张昕桐(综述);熊猛(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6期
脂肪细胞活性检测方法用于在体外判断脂肪细胞的活性,包括一般细胞活性检查法,和脂肪细胞特异性检验法。我们对常用的脂肪细胞活性检测方法的原理、特性,以及相关应用情况进行综述。
作者:裴进洪(综述);李青峰(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6期
间充质干细胞作为种子细胞在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领域有极大的应用前景,尤其是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受到了广泛关注。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机制复杂,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同种类的miRNA可分别参与抑制或促进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在其分化过程中具有核心作用。本文对不同作用的miRNA进行归类和总结,期待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思路。
作者:陈军宝(综述);肖苒;曹谊林(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