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评价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SLIT)对螨致敏哮喘患儿的疗效,为临床治疗和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 (Clinical Trials)、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查找螨变应原SLIT相关的RCT文献.依据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制定效应指标的评价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和质量评价,用Revman 4.2.10软件进行Meta分析.无法进行合并分析的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共纳入11篇文献,文献质量为A级2篇,B级8篇,C级1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 SLIT组与对照组比较:哮喘症状评分标准化均数差(SMD)为-1.74(95%CI:-2.83~-0.64),提示SLIT组的哮喘症状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两组哮喘用药评分比较:SMD为-1.56(95%CI:-2.95~-0.17),提示SLIT组哮喘用药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以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作为衡量肺功能指标,FEV1:SMD为0.07(95%CI:-0.72~0.86),FEV1%:SMD为-0.02(95%CI:-0.85~0.81),提示SLIT组FEV1或FEV1%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清抗体的变化比较:特异性IgE SMD为0.72(95%CI:-0.82~2.25),提示SLIT组和对照组特异性IgE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特异性IgG4 SMD为5.05(95%CI:2.56~7.54),表明SLIT组特异性IgG4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结论 螨变应原SLIT有助于控制螨致敏哮喘患儿哮喘症状,减少哮喘用药,通过提高特异性IgG4水平恢复机体正常的免疫过程.与对照组比较,尚无足够证据表明螨变应原SLIT能显著影响螨致敏哮喘患儿特异性IgE及肺功能.
作者:彭万胜;闫会丽;陈信;杨锡强;刘恩梅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总结国内、外抗惊厥药治疗新生儿围生期窒息文献的研究结果,采用Meta分析方法综合评价抗惊厥药治疗新生儿围生期窒息临床疗效,探讨抗惊厥药治疗新生儿围生期窒息的可能性.方法 制定原始文献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及检索策略,检索PubMed、EMBASE、Ovid、Springer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获得抗惊厥药治疗新生儿围生期窒息的相关文献,使用国际Cochrane中心推荐的方法进行文献质量评价,以病死率、严重神经系统发育障碍发生率、新生儿期惊厥发生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等作为观察指标,进行定性和定量综合评估.采用RevMan 4.2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共纳入5篇RCT文献,其中文献质量评价1篇为B级,4篇为C级.治疗组4篇文献予苯巴比妥治疗,1篇文献予硫喷妥钠治疗;对照组均予常规治疗.Meta分析结果显示:抗惊厥药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13,95%CI:0.59~2.17);严重神经系统发育障碍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61,95%CI:0.30~1.22);死亡和严重神经系统发育障碍合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65,95%CI:0.30~1.41);新生儿期惊厥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76,95%CI:0.45~1.31).结论 目前,不建议对存在围生期窒息的足月新生儿给予抗惊厥药作为临床常规治疗.远期疗效仍需多中心和大样本RCT研究来检验抗惊厥药治疗新生儿围生期窒息对降低病死率或严重神经系统发育障碍发生率的效用.
作者:陈燕琳;周文浩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构建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的DNA疫苗并对其免疫效应进行观察,为RSV的免疫预防提供新思路.方法 构建表达RSV-F蛋白的质粒pcD-F,接种BALB/c小鼠后以RSV long株进行攻击,于攻击当日和攻击后第5、14天采用ELISA和ELISPOT方法分别检测小鼠RSV特异性IgG抗体和分泌RSV特异性IFN-γ的淋巴细胞,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小鼠肺组织RSV-RNA的含量.肺组织切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RSV long株攻击后肺组织病理改变.结果 pcD-F免疫小鼠后,产生RSV特异性IgG抗体(滴度1∶ 60),RSV攻击后第14天, pcD-F免疫小鼠的特异性IgG抗体水平升至1∶ 250,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RSV攻击后,pcD-F免疫小鼠分泌RSV特异性IFN-γ的淋巴细胞升至99个/1×105细胞,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个/1×105细胞(P<0.05). pcD-F免疫小鼠的肺部炎症反应明显轻于对照组,肺部RSV得到有效的清除.结论 成功构建的RSV DNA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作者:徐锦;丁韵珍;杨毅;孙家娥;苏犁云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上海市6~18岁儿童青少年身高及矮小症患病率分布特点.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抽取上海市1个城区和1个郊区,普查2个区内所有6~18岁共70 431名中小学生的身高.分析身高的年龄别分布特点,并与1975、1995年全国和上海市学生体质测试标准进行比较;并以1995年上海市身高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分析矮小症患病率分布特点.结果 ①研究人群中身高特点为男性显著高于女性(P<0.000 1).②男性身高增长以6~15岁较为明显,11岁后身高增长加快,15岁后增幅减小;女性身高增长在6~14岁较为明显,10岁以后增长加快,14岁后增幅减小.③与全国身高标准相比,上海城区和郊区儿童青少年的各年龄组身高均高于全国标准.与1975年上海儿童青少年身高参考标准相比,身高增长分别为城区男性(6.4±2.1) cm,郊区男性(10.5±2.5) cm,城区女性(4.8±0.9) cm,郊区女性(8.6±1.9) cm,其中以郊区儿童青少年特别是11岁以上儿童青少年身高增长更为显著;而城区儿童青少年身高在1995至2003年的增幅较小,在1975至1995年增幅较大.④上海市儿童青少年各年龄组总体矮小症的患病率为0.5%~6.03%,平均患病率为3.77%;城区矮小症的粗患病率为2.78%,标准化患病率为2.57%;郊区矮小症的粗患病率为4.52%,标准化患病率为3.75%.矮小症患病率在13岁以前较高;城区矮小症患病率低于郊区,男、女矮小症患病率在城区相近,在郊区则男性高于女性.结论 上海市儿童青少年身高生长曲线存在性别的三相性差异,6~9岁和12~18岁均呈现男高女低,10~11岁呈现女高男低的特点.1975至2003年上海儿童青少年身高均呈现显著增长现象,但城区儿童身高在1995年后增幅明显减小.上海儿童青少年平均矮小症患病率为3.77%,患病率在13岁以前较高;郊区儿童青少年矮小症患病率高于城区.
作者:程若倩;沈水仙;屠月珍;夏红;王辉;支涤静;姚经建;孙兰;洪庆荣;叶江枫;赵诸慧;徐秀;郭志平;徐臻;周锦华;罗飞宏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究孤独症患儿对面部情绪表情的认知特征.方法 选取2007年3月至2008年9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发育行为中心诊断为孤独症的18~36个月患儿作为孤独症组,同期行健康查体的年龄、性别与孤独症组匹配的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被动观看电脑屏幕显示的高兴、悲伤、惊讶、愤怒和恐惧5种面部基本情绪表情图,观察比较两组幼儿对各种面部表情的视觉注意行为和自身情绪反应.结果 研究期间孤独症组和对照组均纳入45例,两组幼儿对各种面部表情的初次注视时间组间效应不明显,而表情效应明显,两组幼儿初次注视高兴和愤怒表情的时间长于注视恐惧表情的时间.但孤独症组对各种面部表情图的回看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总注视时间也明显短于对照组.对照组对不同的面部表情自身情绪反应评分明显不同,对高兴表情的积极情绪评分明显高于其他表情,对高兴表情的消极情绪评分明显低于愤怒和恐惧表情,对悲伤和惊讶表情的消极情绪评分也明显低于恐惧表情.而孤独症组对各种情绪表情的自身情绪反应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孤独症患儿早期不仅对面部情绪表情的视觉注意减少,对面部情绪表情的感知也存在缺陷,尤其对各种负性情绪表情理解困难.
作者:李咏梅;静进;邹小兵;金宇;五十岚一枝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加强对造血干细胞移植中HBV感染的重视,注重早期干预,提高移植成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97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儿的临床资料,通过对2例HBV感染的诊治体会结合文献复习.结果 2001年5月至2008年5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97例患儿中,2例分别在移植后41 d(病例1)、15个月(病例2)发生HBV感染.病例1移植前肝功能正常,乙肝二对半检查阴性,回顾性分析发现该患儿移植时HBV正处于潜伏状态(HBV-DNA 1.17×106 copies*mL-1).该患儿乙肝来势凶猛,移植后41~43 d出现巩膜明显黄染并伴大量腹水,移植后46 d迅速发展至肝、肾功能衰竭,出现少尿,凝血酶原时间38.4 s,部分凝血酶原时间>120 s,凝血酶时间>100 s,Cr 251 μmol·L-1,ALT 3 195 U·L-1,血清总胆红素7 mg·L-1,直接胆红素2.8 mg·L-1,HBV-DNA 1.08×108 copies·mL-1,经拉米夫定等积极治疗2周后好转.移植后130 d 随着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复燃和免疫抑制药物的加强应用,HBV再度活跃,HBV-DNA从原已控制的3.50×104 copies·mL-1逐升至2.05×106 copies·mL-1,移植后315 d出现HBV YMDD(+)变异株,遂予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至今(移植后3.5年),目前肝、肾功能正常.病例2白血病起病初及干细胞移植前均示HBs-Ab(+)、HBc-Ab(+)、Hbe-Ab(+),ALT和HBV-DNA正常,移植后12个月发生慢性广泛性GVHD,加强抗排异治疗后于移植后15个月复查发现:ALT 168 U·L-1,HBV-DNA升至5×108 copies·mL-1,出现HBs-Ag(+)和Hbe-Ag(+).予拉米夫定治疗至移植后4.5年,目前ALT 40~80 U·L-1,HBV-DNA 1×103~1×104 copies·mL-1.结论 乙肝在移植患儿中并不少见,长期的免疫抑制治疗常使病情反复,加强病毒监测、重视早期干预至关重要;移植前HBV-DNA 检测有助于发现潜伏期患儿;HBs-Ab(+)、Hbe-Ab(+)和HBc-Ab(+)患儿在强烈免疫抑制下仍有HBV复燃的风险.
作者:陈静;王耀平;董璐;汤静燕;薛惠良;潘慈;周敏;顾龙君;陆志檬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报道应用动脉转位术(ASO)治疗完全性大动脉错位(TGA)术后超声心动图的随访结果,评价TGA术后主、肺动脉的发育情况.方法 以2001年3月至2007年3月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心血管中心实施ASO治疗TGA术后存活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于2008年8~9月进行随访,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新主动脉根部内径、新主动脉瓣环内径、新肺动脉内径和新肺动脉瓣环内径,获取的数据与正常参考值做比较. 结果研究期间ASO治疗TGA患儿共72例,术中死亡6/72例(8.3%),存活率为91.7%.失访10/66例,有效数据56例,其中室间隔完整的完全性TGA(TGA/IVS)32例,完全性TGA合并室间隔缺损(TGA/VSD)24例.随访距手术18~168(86.46±23.51)个月.新主动脉根部内径为(16.97±2.71) mm(t=6.936,P<0.001),12/56例(21.4%)>正常参考值90%CI的上限, 44/56例(78.6%)在正常参考值90%CI内,平均Z值为1.10±0.70.新主动脉瓣环内径为(16.27±2.38) mm(t=4.52,P<0.001),56例均在正常参考值90%CI内,平均Z值为0.66±0.65.新肺动脉内径为(14.29±1.92) mm(t=-3.2,P=0.005), 40/56例(71.4%)在正常参考值90%CI内,16/56例(28.6%)<正常参考值90%CI的下限,平均Z值为-0.95±1.33. 新肺动脉瓣环内径为(14.00±1.92) mm(t=0.132,P=0.897), 42/56例(75.0%)在正常参考值90%CI内,14/56例(25.0%)<正常参考值90%CI的下限,平均Z值为0.05±1.85.16/56例(28.6%)存有主动脉瓣轻度反流,均为TGA/VSD病例,平均随访(46.0±22.2)个月;40/56例(71.4%)未见主动脉瓣反流,平均随访(46.8±25.3)个月,两组随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99).随访中未见主动脉狭窄病例.肺动脉瓣上狭窄7/56例(12.5%),2/56例(3.6%)为轻度狭窄,5/56例(8.9%)为极轻度狭窄.结论 目前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心血管中心开展ASO治疗TGA术后新主动脉根部和瓣环内径均有所扩张,新肺动脉根部内径有所缩减,但其瓣环发育良好.主动脉瓣反流常见于TGA/VSD病例,但其反流程度较轻.肺动脉瓣上狭窄是TGA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但大多数病例狭窄程度极轻.
作者:孙勇;谈卫强;贾兵;黄国英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幼儿园教师和临床医生对幼儿园保教学员儿童急救培训的效果.方法 两次抽取上海市19个区县的保教人员作为学员,第1次抽取的保教学员分配在以临床医生为师资的培训模式中,第2次抽取的保教学员分配在以幼儿园教师为师资的同伴培训模式中,两种不同师资模式的学员统一接受美国儿科学会培训托幼机构保教学员儿童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标准模式进行培训.学员培训前、后进行理论知识评估,并在培训后进行操作技能评估,比较培训前、后两种模式学员的理论成绩和培训后的技能操作成绩. 结果 2次共抽取148名学员,第1次83名,第2次65名.幼儿园教师及临床医生教员各3名.两种不同师资模式的学员在来自地区、年龄、学历、工作年限、职业、是否学习过儿童意外伤害知识及有无接受过正规的急救培训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培训后两种模式的理论成绩(t=1.676,P=0.096)和技能操作总成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849,P=0.397),同时以幼儿园教师为师资的培训模式能够更好地增强保教学员儿童急症救助的信心(χ2=13.565,P<0.01).年龄≤40岁、~45岁和≥46岁的学员理论考试通过率分别为98.1%、89.5%和81.8%,技能操作考试通过率分别为97.2%、94.7%和77.3%,理论及技能操作考试通过率在年龄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不同培训模式、地区、幼儿园性质、学历、工作年限和是否接受过正规急救培训等因素对理论及操作考试通过率均无显著影响.结论 在幼儿园保教学员儿童急救培训中,幼儿园教师作为师资不仅可达到临床医生的培训效果,并且在增强学员实施儿童急救信心方面更具有优势.
作者:李锋;江帆;沈晓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丙戊酸(VPA)单药治疗对癫癎患儿中性粒细胞功能的影响,进一步指导VPA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取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06年10月至2008年7月门诊首次确诊并给予VPA单药治疗的癫癎患儿.以二氢若丹明荧光染色外周血中性粒细胞,通过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患儿服药前和服药6个月时的中性粒细胞自身活化率和刺激指数;收集健康儿童全血,分别加适量VPA配成0、50、100、150和200 μg·mL-1浓度进行培养,于培养后6、18和24 h检测中性粒细胞自身活化率和刺激指数(SI),观察中性粒细胞功能变化的时间依赖性和浓度依赖性特征.结果 研究期间纳入癫癎患儿29例,其中男13例,女16例;全身性发作22例,部分性发作7例;治疗前中性粒细胞自身活化率为(6.41±3.14)%,治疗后为(12.30±7.73)%;治疗前SI为440.6±32.4,治疗后为429.6±2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全身性发作和部分性发作间中性粒细胞自身活化率和S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中性粒细胞自身活化率随VPA浓度升高而增高,SI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显著降低,VPA 50 μg·mL-1培养6 h后中性粒细胞SI轻度升高,但培养24 h后显著降低;VPA 200 μg·mL-1培养后各时间点均见中性粒细胞SI显著降低.结论 VPA单药治疗癫癎患儿体内存在中性粒细胞的自身活化现象,中性粒细胞自身活化率的升高呈浓度依赖性,SI的降低呈时间依赖性和剂量依赖性,VPA单药治疗可导致中性粒细胞功能的显著下降,且该作用与癫癎发作类型无关.
作者:张敏;王晓川;王莹;王艺 刊期: 2009年第01期
早在1个半世纪前,Freud就意识到多胎妊娠多胎儿可能具有更大风险患脑性瘫痪(CP)[1].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各地广泛开展人群基础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CP患病率:单胎出生人口为1.0‰~1.85‰[2~11],双胎出生人口为5.9‰~12.6‰[4~11]、三胎出生人口为26.7‰~44.8‰[5,8,10],若以妊娠为单位计算CP患病率单胎妊娠同上[4,8],双胎妊娠为12.0‰~13.2‰[4,8],三胎妊娠为75.9‰[8].
作者:陈哨军;王秀丽 刊期: 2009年第01期
1 临床资料患儿,女,10岁,因间断发热2个月余,伴四肢、躯干及面部反复皮疹,渐破溃、结痂;不伴咳嗽、吐泻和关节肿痛;曾有蚊虫叮咬后过敏反应.在外院经抗感染治疗无效于2004年9月30日入天津市儿童医院.入院查体:T 39.3℃,咽充血,扁桃体Ⅰ度肿大,全身皮肤散在暗红色皮疹,渐坏死、结痂,
作者:王静;胡坚 刊期: 2009年第01期
温州医学院附属育英儿童医院呼吸科成立于1978年,由儿科前辈黄达枢教授创建成立温州医学院儿科呼吸疾病研究室,并于同年招收儿科呼吸专业硕士研究生,系国务院批准首批硕士学位点.在黄达枢、吴荣熙和李昌崇教授三任学科带头人的领导下,在学科全体成员不懈努力下,经过30年的建设,在教学、科研和临床等各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