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针灸杂志

中国针灸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针灸学会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
  • 国际刊号:0255-2930
  • 国内刊号:11-2024/R
  • 影响因子:1.65
  • 创刊:1981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2-53
  • 全年订价:48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文摘杂志, CA 化学文摘(美), 哥白尼索引(波兰),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Pж(AJ) 文摘杂志(俄),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 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中医药科技期刊二等奖、一等奖
  • 中医学
中国针灸杂志   2004年8期文献
  • 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对照研究

    目的:比较经皮穴位电刺激与西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并探讨其治疗机理.方法:将68例患者随机分成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组和口服西药对照组各34例.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及神经传导速度、血脂、血流变等指标.结果:(1)治疗组的总体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2)治疗组治疗后的神经传导速度、血脂、血流变值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P<0.01),且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能明显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受损神经的传导速度,改善微循环,疗效优于西药对照组.

    作者:郭永红;石田寅夫;郭义;吴深涛;桝田文八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综合刺络疗法治疗急性期肩周炎临床观察

    目的:寻找治疗急性期肩周炎的佳方法.方法:综合刺络治疗组在肩周炎病变患处采用梅花针重叩出血与患肢肘关节尺泽穴三棱针点刺出血相结合方法;针刺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疗法.结果:综合刺络疗法在减轻患者疼痛症状及改善各项体征方面较之传统毫针刺法有较明显优势(P<0.05).结论:综合刺络疗法是治疗急性期肩周炎较理想的疗法.

    作者:崔峻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电针与常规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对照研究

    目的:观察不同针刺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电针治疗组和常规针灸治疗组各70例,两组患者针后均进行面部功能锻炼.结果:电针治疗组对受损伤的面神经的恢复疗效优于常规针灸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疗法对面神经麻痹引起的面部肌肉瘫痪有较快、较好的恢复作用.

    作者:潘华;李守然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针刺抗运动性生理心理疲劳作用研究

    目的:探讨针刺抗运动性生理心理疲劳的作用机制.方法:将某全训部队80名官兵随机分为观察组40名和对照组40名.在相同的训练强度下,观察组针刺平衡针灸的胸痛穴、肩痛穴;对照组不做任何治疗.从生理、心理两方面对疲劳进行全面观察比较.结果:对照组情绪状态量表(POMS)中紧张、愤怒等情绪较训练前明显增加;简单反应时(RT)延长、闪光融合频率(CFF)降低;血红蛋白、血乳酸、葡萄糖(GLU)、乳酸脱氢酶(LDH)、肌酸肌酶(CPK)各项指标均改变(P<0.05,P<0.01).观察组针刺后POMS、RT、CFF、血红蛋白、血乳酸、GLU、LDH、CPK各项指标均明显改善(P<0.05,P<0.01).结论:针刺可以反射性地引起中枢神经向应激态转变,起到调节和改善机体疲劳的作用.

    作者:赵建明;张枢;王文远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氦-氖激光穴位针刺对呼吸道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氦-氖激光穴位针刺对呼吸道功能及免疫机能调节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反复呼吸道感染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0例,西药常规治疗加氯-氖激光穴位针刺;对照组60例,西药常规治疗加穴位艾灸.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7%,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氯-氖激光穴位针刺对呼吸道功能和免疫机能具有较肯定的疗效,可考虑作为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方法之一.

    作者:任心荣;张全霞;李巍;王萍;李志华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针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及其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针刺降压效果及机理.方法:将60例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取针刺风池、行间穴治疗,对照组采取口服复方降压片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测血压并进行TC、TG、ET和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检测.结果:治疗组血压明显下降,TG和ET降低,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改善,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针刺降压效果明显,且对血管内皮功能及其内分泌有改善.

    作者:张朝晖;周洁;王强;马翔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针刺华佗夹脊穴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观察

    目的:比较针刺华佗夹脊穴及西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差异.方法:将53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对照组22例.治疗组采用针刺华佗夹脊穴治疗;对照组采用维生素B1、B12及口服消炎痛治疗.结果:治疗组愈显率为93.5%,明显优于对照组72.7%(P<0.01).结论:本疗法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症状体征的改善及疗效优于西药治疗.

    作者:谭奇纹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针刺配合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并发吞咽障碍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针刺对脑卒中并发吞咽障碍的治疗作用.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配合吞咽训练组和单纯吞咽训练组,针刺取穴以项针为主,吞咽训练包括基础训练和摄食训练.结果:针刺配合吞咽训练组疗效优于单纯吞咽训练组(P<0.005).结论:吞咽障碍患者经针刺配合吞咽功能训练能明显提高吞咽功能,改善生活质量.

    作者:罗卫平;黄红缨;谭吉林;赖莹莹;黄晓煌;黄嘉柏;何宇峰;胡凯旋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原络配穴为主治疗血管性痴呆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针刺为主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以原络配穴为主联合都可喜治疗为观察组,设单纯都可喜为对照组,观察66例血管性痴呆(VD)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MMSE、HDS-R、ADL变化.结果:观察组能够提高血管性痴呆患者MMSE、HDS-R的评分,改善ADL评分,临床总有效率为85.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原络配穴为主联合都可喜可改善VD患者的智能水平,恢复生活自理能力,近期疗效优于单纯都可喜治疗.

    作者:赵惠;孙忠人;孙远征;邢艳丽;王东岩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针灸八会穴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临床观察

    目的:探寻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有效方法.方法:60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用针灸八会穴方法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改善情况及疗效.结果:60例患者痊愈15例,显效26例,好转1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1.6%;治疗后症状积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结论:针灸八会穴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疗效确切.

    作者:王玲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针刺治疗脑萎缩疗效观察

    目的:比较针刺与中药治疗脑萎缩的疗效差异.方法:将140例脑萎缩患者分为观察组(80例,用耳针、头皮针配合体针治疗)与对照组(60例,口服中药八珍汤加减),观察并比较两组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愈显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78.8%和96.3%,对照组为45.0%和75.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针刺治疗脑萎缩优于中药治疗.

    作者:肖俊芳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艾炷灸大敦穴为主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60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共60例,均为1992年以来门诊病例.年龄小18岁,大52岁,平均30岁;患病1年以内22例,1~10年31例,10年以上7例.60例中不孕者3例,有人工流产史者35例,未婚者19例.针刺前持续流血8~15天者18例,16~30天者22例,30天以上者20例.中医辨证分为心脾两虚型、肝郁型、脾虚型、肝肾阴虚型.

    作者:张磊;贾春生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三步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80例

    笔者自1993年以来采用闪罐、火针、悬灸三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80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邓宁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偶刺加超短波治疗胸胁扭挫伤80例

    1临床资料本组患者80例,为1998年以来就诊患者,其中门诊72例,病房8例;男42例,女38例;年龄13~54岁;病程2小时~6天.所有病例均有明显的外伤史,并排除了肋骨和肺部的病变.

    作者:徐玉萍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针刺治疗视疲劳346例

    视疲劳在现代生活中十分常见,并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笔者自2000年起试用针刺治疗视疲劳346例,疗效显著,现总结如下.

    作者:才让当周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利他林穴位注射治疗中枢性呃逆86例

    中枢性呃逆是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病情的治疗和预后,多较顽固,病人痛苦大,甚至可以影响正常生活.笔者自2001年5月至今,应用利他林穴位注射治疗中枢性呃逆86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赵岩;刘孟安;张金凤;张其红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一穴多针治疗三叉神经痛68例

    三叉神经痛是目前临床上较为多见的一种顽固性疾病,以面部、上下颌及眼周围阵发性刀割样疼痛为主要症状,甚至不能正常张口讲话及进食,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在治疗上也无十分理想的方法.近年来,笔者在临床上采用一穴多针的针刺疗法治疗此病68例,收到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莫凤海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隔蒜灸治疗急性乳腺炎28例

    1一般资料28例患者,门诊病例20例,住院病例8例;年龄小21岁,大35岁;病程短2天,长7天;首次发病21例,第2次发病7例;单侧发病18例,双侧发病10例.主要症状为低热、乳房胀痛、乳积不下,触之有单发或多发性硬结肿块.

    作者:吴巧玲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皮肤针叩刺加薄棉灸治疗顽固性皮肤病30例

    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30例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小24岁,大67岁;病程短半年,长8年.其中体癣12例,牛皮癣6例,湿疹12例.

    作者:胡静;冯启廷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自血穴位注射治疗慢性荨麻疹

    荨麻疹是皮肤科常见病、多发病.此病病因复杂,尤其是慢性荨麻疹反复发作,常达数月或数年之久,非常顽固,治疗较棘手.笔者从2000年开始,对本病以大肠俞为主穴,配合血海穴,采用自血穴位注射方法治疗,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韩春玉;王福胜;于德茹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经筋论治脑卒中后痉挛状态及对脑脊液Glu、GABA的影响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状态有效方法.方法:将11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6例,治疗组采用经筋刺法,对照组采用阳明刺法,运用高效液相检测治疗前后脑脊液谷氨酸(Glu)、γ-氨基丁酸(GABA)的含量.结果:根据康复医学评定结果及脑脊液Glu、GABA含量的差异表明,治疗组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经筋刺法能有效地缓解脑卒中肢体痉挛状态且与调节脑脊液中Glu、GABA的含量密切相关.

    作者:岳增辉;袁建菱;姜京明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漫谈冲脉

    目的:探讨冲脉的结构与功能.方法:从冲脉的起源、空间序结构、运行特点以及与三焦、四海、天年、信息系统的关系等方面说明冲脉在人体的重要作用.结果:冲脉起源于先天,充盛于后天,是结构至大、功能至广的机体网络系统,其运行特点是升降出入,相贯如环,主司人体生命的天年里程.结论:冲脉为经络脏腑之海,是机体内一种多层次系统功能的网状立体空间序结构,是气血精津液等物质以经脉相贯如环运行不休的交通要道,具有升降出入的功能.

    作者:王联庆;王瑞道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头部电针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效应差异

    目的:对比头部不同穴位在缺血性中风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按双侧小脑在头皮的投影选取玉枕、完骨、风池,并与其他头针取穴印堂、神庭、四神聪进行对比研究,采用经颅多普勒检测脑血流速度,以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生活能力恢复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治疗组愈显率为80.0%,对照组为61.6%,两组比较,P<0.05.结论:按小脑在头皮投影选取头穴治疗缺血性中风效果好于其它头部取穴.

    作者:刘悦;凌方明;蔡高宁;林雪霞;龙目恒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从针刺不同经穴对家兔胃黏膜保护作用探讨多经司控同一脏腑的规律

    目的:探讨经脉腧穴与脏腑的特异关系.方法:将56只家兔随机分为7组,分别针刺不同经的穴位.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胃黏膜NO和NOS含量,放射免疫法测定PGE2、EGF含量,加权法分析各组综合效应.结果:(1)针刺足阳明经组与其余各组比较,能显著升高胃黏膜PGE2、EGF含量(P<0.01);(2)针刺足阳明、足太阴经组与其余各组比较,能显著升高胃黏膜NO和NOS含量(P<0.01);(3)针刺足阳明经组综合效应明显高于其余各组(P<0.01);针刺足太阴经组综合效应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结论:多经司控同一脏腑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从作用强度和广度看又具有经脉的相对特异性;胃与足阳明经关系为密切,足太阴经次之.

    作者:严洁;阳仁达;易受乡;常小荣;林亚平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耳针、艾灸对D-半乳糖致衰老大鼠血清褪黑素含量及其昼夜节律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耳针、艾灸延缓衰老的可能作用机理.方法:通过皮下注射D-半乳糖建立衰老模型大鼠,在造模过程中,各治疗组分别给予耳针、艾灸、耳针+艾灸治疗,治疗6周后,测定各组血清褪黑素(MT)昼夜含量、血清MT昼夜节律性振幅变化、松果体细胞数.结果:(1)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夜间血清MT含量增加、MT昼夜节律性振幅变大、松果体细胞数增多,其中以耳针+艾灸组为显著.(2)各组日间血清MT含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各组血清MT含量呈现昼低夜高的特点.结论:耳针、艾灸通过对MT及松果体的调节而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

    作者:梁欣;吕明庄;贺志光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针刺留针时间与疗效关系的观察

    目的:研究针刺治疗单纯性面神经麻痹中留针时间长短与疗效的关系.方法:将单纯性面神经麻痹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针刺得气后留针10分钟,对照组得气后留针40分钟,每日1次,30天后统计疗效.结果:观察组痊愈率为90.0%,对照组为26.7%,统计学处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观察组平均治疗时间为11.8天,对照组为18.9天,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治疗单纯性面神经麻痹,短时间留针比长时间留针疗效要好.

    作者:俞剑虹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晕针疗效的分析及机理初探

    目的:探讨晕针后临床疗效提高的机理.方法:对临床上晕针后疗效提高的32例患者在年龄、疾病种类、病情、病程等方面分别进行了归纳、总结.结果:晕针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或治愈的疾病,多为痛证患者及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的疾病.结论:晕针现象是机体对针刺产生的一种过度的应激反应所致,其临床疗效提高可能与应激源(针刺)与体内适应反应之间的对抗上升到另一个新的稳态,机体的适应及对抗疾病的能力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加强有关.

    作者:贺君;唐庆芬;庄礼兴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浅针治疗面神经功能异常症及其与解剖学的关系

    目的:探索并研究浅针治疗面神经功能异常症疗效与选用面部经穴相关解剖学关系.方法:在总结多年来以浅针治疗面瘫及面肌痉挛的基础上,根据面神经周围支的分布特点和肌电图检测结果,进一步优化组合针灸治疗处方.结论:浅针在治疗此类疾病时,所选用面部经穴与相应面神经周围支的分布有着密切关系,若将两者有机结合,精选穴位进行组方,是浅针减少病人针刺痛苦,又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的关键.

    作者:吴炳煌;陈跃;董卫国;吴志常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针刺内庭穴治疗磨牙症

    笔者自1996年以来,在门诊对磨牙症采用针刺内庭穴治疗,收到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本组共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小8岁,大46岁;病程短2个月,长11年.

    作者:李杰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足三里气针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

    踝关节是下肢关节中易受伤的一个关节,多因行走在高低不平的地面,或在空中落地时站立不稳而跌倒,或下楼、下坡、下台阶时踩空,使踝关节受到过度牵拉,或在运动时踝关节向内侧扭伤、跌伤、压伤等引起韧带损伤.笔者以气针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本症,收到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陈群敏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针刺委中穴治疗肾绞痛34例

    笔者自2001年1月~2003年1月,采用针刺委中穴治疗肾绞痛34例,现介绍如下.本组34例,均为我院门诊和住院病例,其中男29例,女5例;年龄小17岁,大71岁;病程短3小时,长3天.34例均系泌尿系结石致肾绞痛,其中肾结石21例,膀胱结石9例,输尿管结石4例,均经腹部平片、B超或CT检查确诊.

    作者:单秀华;张润民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对腧穴功效表述的探讨

    腧穴的功效与中药的功效有着显著的不同.针刺腧穴对机体多呈双向调整作用,腧穴的作用往往是针对一个或数个靶器官或部位的全体,而中药是针对一个或数个靶器官的某个方面,因此腧穴功效的表述不能套用中药功效的表述方式.腧穴的功效是多方面的,与机体的状态和操作手法等因素密切相关,因而其表述应该突出腧穴功效的特异性.

    作者:杨光 刊期: 2004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