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春玉;王福胜;于德茹
目的:观察不同针刺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电针治疗组和常规针灸治疗组各70例,两组患者针后均进行面部功能锻炼.结果:电针治疗组对受损伤的面神经的恢复疗效优于常规针灸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疗法对面神经麻痹引起的面部肌肉瘫痪有较快、较好的恢复作用.
作者:潘华;李守然 刊期: 2004年第08期
荨麻疹是皮肤科常见病、多发病.此病病因复杂,尤其是慢性荨麻疹反复发作,常达数月或数年之久,非常顽固,治疗较棘手.笔者从2000年开始,对本病以大肠俞为主穴,配合血海穴,采用自血穴位注射方法治疗,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韩春玉;王福胜;于德茹 刊期: 2004年第08期
腧穴的功效与中药的功效有着显著的不同.针刺腧穴对机体多呈双向调整作用,腧穴的作用往往是针对一个或数个靶器官或部位的全体,而中药是针对一个或数个靶器官的某个方面,因此腧穴功效的表述不能套用中药功效的表述方式.腧穴的功效是多方面的,与机体的状态和操作手法等因素密切相关,因而其表述应该突出腧穴功效的特异性.
作者:杨光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研究针刺治疗单纯性面神经麻痹中留针时间长短与疗效的关系.方法:将单纯性面神经麻痹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针刺得气后留针10分钟,对照组得气后留针40分钟,每日1次,30天后统计疗效.结果:观察组痊愈率为90.0%,对照组为26.7%,统计学处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观察组平均治疗时间为11.8天,对照组为18.9天,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治疗单纯性面神经麻痹,短时间留针比长时间留针疗效要好.
作者:俞剑虹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针刺降压效果及机理.方法:将60例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取针刺风池、行间穴治疗,对照组采取口服复方降压片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测血压并进行TC、TG、ET和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检测.结果:治疗组血压明显下降,TG和ET降低,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改善,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针刺降压效果明显,且对血管内皮功能及其内分泌有改善.
作者:张朝晖;周洁;王强;马翔 刊期: 2004年第08期
1临床资料本组患者80例,为1998年以来就诊患者,其中门诊72例,病房8例;男42例,女38例;年龄13~54岁;病程2小时~6天.所有病例均有明显的外伤史,并排除了肋骨和肺部的病变.
作者:徐玉萍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比较经皮穴位电刺激与西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并探讨其治疗机理.方法:将68例患者随机分成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组和口服西药对照组各34例.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及神经传导速度、血脂、血流变等指标.结果:(1)治疗组的总体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2)治疗组治疗后的神经传导速度、血脂、血流变值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P<0.01),且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能明显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受损神经的传导速度,改善微循环,疗效优于西药对照组.
作者:郭永红;石田寅夫;郭义;吴深涛;桝田文八 刊期: 2004年第08期
1一般资料28例患者,门诊病例20例,住院病例8例;年龄小21岁,大35岁;病程短2天,长7天;首次发病21例,第2次发病7例;单侧发病18例,双侧发病10例.主要症状为低热、乳房胀痛、乳积不下,触之有单发或多发性硬结肿块.
作者:吴巧玲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对比头部不同穴位在缺血性中风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按双侧小脑在头皮的投影选取玉枕、完骨、风池,并与其他头针取穴印堂、神庭、四神聪进行对比研究,采用经颅多普勒检测脑血流速度,以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生活能力恢复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治疗组愈显率为80.0%,对照组为61.6%,两组比较,P<0.05.结论:按小脑在头皮投影选取头穴治疗缺血性中风效果好于其它头部取穴.
作者:刘悦;凌方明;蔡高宁;林雪霞;龙目恒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耳针、艾灸延缓衰老的可能作用机理.方法:通过皮下注射D-半乳糖建立衰老模型大鼠,在造模过程中,各治疗组分别给予耳针、艾灸、耳针+艾灸治疗,治疗6周后,测定各组血清褪黑素(MT)昼夜含量、血清MT昼夜节律性振幅变化、松果体细胞数.结果:(1)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夜间血清MT含量增加、MT昼夜节律性振幅变大、松果体细胞数增多,其中以耳针+艾灸组为显著.(2)各组日间血清MT含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各组血清MT含量呈现昼低夜高的特点.结论:耳针、艾灸通过对MT及松果体的调节而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
作者:梁欣;吕明庄;贺志光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冲脉的结构与功能.方法:从冲脉的起源、空间序结构、运行特点以及与三焦、四海、天年、信息系统的关系等方面说明冲脉在人体的重要作用.结果:冲脉起源于先天,充盛于后天,是结构至大、功能至广的机体网络系统,其运行特点是升降出入,相贯如环,主司人体生命的天年里程.结论:冲脉为经络脏腑之海,是机体内一种多层次系统功能的网状立体空间序结构,是气血精津液等物质以经脉相贯如环运行不休的交通要道,具有升降出入的功能.
作者:王联庆;王瑞道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观察针刺为主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以原络配穴为主联合都可喜治疗为观察组,设单纯都可喜为对照组,观察66例血管性痴呆(VD)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MMSE、HDS-R、ADL变化.结果:观察组能够提高血管性痴呆患者MMSE、HDS-R的评分,改善ADL评分,临床总有效率为85.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原络配穴为主联合都可喜可改善VD患者的智能水平,恢复生活自理能力,近期疗效优于单纯都可喜治疗.
作者:赵惠;孙忠人;孙远征;邢艳丽;王东岩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针刺抗运动性生理心理疲劳的作用机制.方法:将某全训部队80名官兵随机分为观察组40名和对照组40名.在相同的训练强度下,观察组针刺平衡针灸的胸痛穴、肩痛穴;对照组不做任何治疗.从生理、心理两方面对疲劳进行全面观察比较.结果:对照组情绪状态量表(POMS)中紧张、愤怒等情绪较训练前明显增加;简单反应时(RT)延长、闪光融合频率(CFF)降低;血红蛋白、血乳酸、葡萄糖(GLU)、乳酸脱氢酶(LDH)、肌酸肌酶(CPK)各项指标均改变(P<0.05,P<0.01).观察组针刺后POMS、RT、CFF、血红蛋白、血乳酸、GLU、LDH、CPK各项指标均明显改善(P<0.05,P<0.01).结论:针刺可以反射性地引起中枢神经向应激态转变,起到调节和改善机体疲劳的作用.
作者:赵建明;张枢;王文远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经脉腧穴与脏腑的特异关系.方法:将56只家兔随机分为7组,分别针刺不同经的穴位.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胃黏膜NO和NOS含量,放射免疫法测定PGE2、EGF含量,加权法分析各组综合效应.结果:(1)针刺足阳明经组与其余各组比较,能显著升高胃黏膜PGE2、EGF含量(P<0.01);(2)针刺足阳明、足太阴经组与其余各组比较,能显著升高胃黏膜NO和NOS含量(P<0.01);(3)针刺足阳明经组综合效应明显高于其余各组(P<0.01);针刺足太阴经组综合效应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结论:多经司控同一脏腑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从作用强度和广度看又具有经脉的相对特异性;胃与足阳明经关系为密切,足太阴经次之.
作者:严洁;阳仁达;易受乡;常小荣;林亚平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比较针刺与中药治疗脑萎缩的疗效差异.方法:将140例脑萎缩患者分为观察组(80例,用耳针、头皮针配合体针治疗)与对照组(60例,口服中药八珍汤加减),观察并比较两组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愈显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78.8%和96.3%,对照组为45.0%和75.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针刺治疗脑萎缩优于中药治疗.
作者:肖俊芳 刊期: 2004年第08期
视疲劳在现代生活中十分常见,并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笔者自2000年起试用针刺治疗视疲劳346例,疗效显著,现总结如下.
作者:才让当周 刊期: 2004年第08期
三叉神经痛是目前临床上较为多见的一种顽固性疾病,以面部、上下颌及眼周围阵发性刀割样疼痛为主要症状,甚至不能正常张口讲话及进食,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在治疗上也无十分理想的方法.近年来,笔者在临床上采用一穴多针的针刺疗法治疗此病68例,收到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莫凤海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观察针刺对脑卒中并发吞咽障碍的治疗作用.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配合吞咽训练组和单纯吞咽训练组,针刺取穴以项针为主,吞咽训练包括基础训练和摄食训练.结果:针刺配合吞咽训练组疗效优于单纯吞咽训练组(P<0.005).结论:吞咽障碍患者经针刺配合吞咽功能训练能明显提高吞咽功能,改善生活质量.
作者:罗卫平;黄红缨;谭吉林;赖莹莹;黄晓煌;黄嘉柏;何宇峰;胡凯旋 刊期: 2004年第08期
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30例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小24岁,大67岁;病程短半年,长8年.其中体癣12例,牛皮癣6例,湿疹12例.
作者:胡静;冯启廷 刊期: 2004年第08期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共60例,均为1992年以来门诊病例.年龄小18岁,大52岁,平均30岁;患病1年以内22例,1~10年31例,10年以上7例.60例中不孕者3例,有人工流产史者35例,未婚者19例.针刺前持续流血8~15天者18例,16~30天者22例,30天以上者20例.中医辨证分为心脾两虚型、肝郁型、脾虚型、肝肾阴虚型.
作者:张磊;贾春生 刊期: 2004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