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比较不同频率的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结合腕带按压刺激内关穴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治疗效果,优化治疗PONV的TEAS频率选择.方法:将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术后常规护理组、2 Hz TEAS结合腕带按压组、100 Hz TEAS结合腕带按压组和2 Hz/100 Hz TEAS结合腕带按压组,每组20例(术后常规护理组脱落1例).各组均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在手术后均给予常规护理.术后常规护理组仅接受常规护理,余3组患者在术后常规护理基础上,在术后苏醒即刻分别采用2 HzTEAS结合腕带按压、100Hz TEAS结合腕带按压、2 Hz/100 Hz TEAS结合腕带按压刺激内关穴进行治疗,每次治疗30 min,共治疗4次.观察记录各组患者术后0~2 h、2~8 h、8~24 h及24~48 h各个时间段PONV发生率,并评估患者PONV严重程度及术后疼痛程度.结果:与术后常规护理组相比,2 Hz/100 Hz TEAS结合腕带按压组在术后4个时间段均能明显降低患者PONV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均P< 0.05),2 HzTEAS结合腕带按压组与100 HzTEAS结合腕带按压组在术后2h及2~8 h时间段能显著减轻患者PONV发生率与严重程度(均P< 0.05),术后8h、术后24h时100 Hz TEAS结合腕带按压组与2 Hz/100HzTEAS结合腕带按压组均能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均P< 0.05).结论:不同频率TEAS结合腕带按压刺激内关穴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PONV都有一定的治疗效应,2 Hz/100 Hz TEAS结合腕带按压刺激内关穴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PONV治疗效果更明显.2 Hz/100 HzTEAS与100Hz TEAS结合腕带按压刺激内关穴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均具有术后镇痛效应,2 Hz/100 HzTEAS镇痛效应更佳.
作者:卢超;杜俊英;方剑乔;房军帆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在口服柳氮磺吡啶肠溶片的基础上,对比隔药大艾灸与普通大艾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寒湿痹阻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随机分为隔药大艾灸组和大艾灸组,各32例.在口服柳氮磺吡啶肠溶片的基础上,大艾灸组以背部大椎至长强穴为中心,左右宽约10 cm为施灸部位,进行1h艾灸;隔药大艾灸组在施灸前,将纱布在混匀的药酒与生姜汁中浸湿,贴敷于大艾灸组相同的施灸部位,进行1h艾灸.两组治疗均每周1次,3次为一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量化评分、枕墙距、Schober试验及全血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水平的变化,并评定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量化评分、枕墙距及全血CRP、ESR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均P< 0.05),Schober试验指标高于治疗前(均P< 0.05),治疗后隔药大艾灸组症状量化评分、Schober试验及全血CRP、ESR水平均优于大艾灸组(均P< 0.05),枕墙距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隔药大艾灸组总有效率为90.0% (27/30),高于大艾灸组的73.3%(22/30,P< 0.05).结论:隔药大艾灸联合柳氮磺吡啶肠溶片治疗寒湿痹阻型强直性脊柱炎疗效显著,可明显减轻患者疼痛症状,改善枕墙距、Schober试验等体征,提高其生活质量.
作者:田中华;王新义;张玉飞;田元生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水针与单纯针刺治疗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予常规针刺治疗,穴取委中、阿是穴、夹脊(L2~L4)、肾俞,每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6d,连续治疗2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5号注射针头松解剥离第3腰椎横突及关节突上压痛点,松解剥离后注射丹参注射液,每处1 mL,每7天注射1次,治疗2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随访半年观察两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和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完成48例,脱落2例;对照组完成47例,脱落3例.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1.7% (44/48)、76.6% (3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后和随访半年后,VAS评分、ODI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JOA评分较治疗前升高(均P< 0.05),且观察组VAS评分、O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 0.05),JOA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针刺联合水针治疗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疗效较好,能显著改善患者腰椎功能,且疼痛症状明显缓解,优于常规针刺治疗.
作者:郑康华;吴明霞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并评估围手术期不同时间点行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肩关节镜手术患者术后辅助镇痛的效果,旨在寻找经皮穴位电刺激在肩关节镜手术使用的佳时机.方法:选择在全身麻醉下行单侧肩关节镜手术患者12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为I~Ⅱ级,随机分成3组,每组40例.A组于术前取假穴位行电刺激治疗联合术后取患侧合谷、内关穴行电刺激治疗;B组于术前取患侧合谷、内关穴行电刺激治疗联合术后取假穴位行电刺激治疗;C组于术前及术后均取假穴位行电刺激治疗.电针参数:疏密波,频率2 Hz/100 Hz,持续30 min.术后当患者切口静息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3分时给予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泵进行镇痛补救,并维持患者术后静息VAS评分≤3分,记录术后第一次给予静脉自控镇痛泵的时间点、术后24 h内镇痛泵内舒芬太尼的使用剂量以及有效按压次数;观察并记录3组患者术中麻醉药使用剂量;分别于术毕即刻、术后第6小时、第12小时、第24小时对患者进行静息以及活动时VAS评分,同时记录患者对术后镇痛的满意率以及不良反应.结果:与C组比较,A、B两组患者术后首次使用补救镇痛的时间明显延长,术后24 h内镇痛泵内舒芬太尼的使用剂量、有效按压次数减少(均P< 0.05);术后恶心呕吐、咽喉痛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均P< 0.05);与B组比较,A组患者术后首次使用补救镇痛的时间延长,术后24 h内镇痛泵内舒芬太尼的使用剂量、有效按压次数减少(均P< 0.05),而术后恶心呕吐、咽喉痛、口干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各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VAS评分及对术后镇痛满意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围手术期应用经皮穴位电刺激可以提高肩关节镜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延长术后首次使用补救镇痛的时间,降低术后镇痛药物剂量以及术后不良反应,与术前比,术后使用经皮穴位电刺激镇痛效果更佳.
作者:潘路平;杨瑜;邵瑾;任志伟;郁丽娜;严敏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经筋理论指导下燔针射频术与口服药物治疗膝骨关节炎(KOA)的疗效差异.方法:将10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燔针射频术组和药物组,每组50例.燔针射频术组在经筋理论指导下,在关节周围经筋病灶点(阿是穴)行燔针射频治疗,每次治疗4个点,2周1次,共治疗2次.药物组口服塞来昔布胶囊,每次1粒,每日1次,连续服用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治疗后4周随访时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变化,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及治疗后4周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均P< 0.05),且燔针射频术组评分均低于药物组(均P< 0.05).两组治疗后、治疗后4周WOMAC疼痛、僵硬、活动功能评分及总分均低于治疗前(均P< 0.05),且燔针射频术组均低于药物组(均P< 0.05).治疗后,燔针射频术组总有效率为80.0%(40/50),优于药物组的56.0%(28/50,P< 0.05).治疗后4周随访时,燔针射频术组总有效率为76.0% (38/50),优于药物组的40.0% (20/50,P< 0.05).结论:经筋理论指导下燔针射频术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优于口服塞来昔布胶囊,能缓解关节疼痛、僵硬程度,改善关节活动功能,并且有效持续时间长.
作者:侯春福;韦嵩;李慧;陈志煌;李晓昊;郭晶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观察温针灸结合瑜珈体位法治疗冻结期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9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冻结期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1组、对照2组、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1组采用温针灸治疗(穴取肩贞、肩髃、肩髎等),对照2组采用瑜伽体位法治疗,观察组采用温针灸结合瑜伽体位法治疗,各组治疗均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2d,连续治疗2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用肩关节疼痛积分及肩关节功能分级进行临床疗效的评定,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1)3组治疗后疼痛积分均显著降低(均P< 0.01),其中观察组优于对照1组、对照2组(P< 0.05,P< 0.01),对照1组、对照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3组治疗后均能显著提高肩关节功能分级(均P< 0.01),其中观察组、对照2组均优于对照1组(P< 0.01,P< 0.05),观察组、对照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3)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组有效率为86.7%(26/30),优于对照1组的70.0% (21/30)和对照2组的76.7%(23/30,均P< 0.05).结论:温针灸结合瑜伽体位法治疗冻结期肩周炎可使肩关节疼痛、功能障碍明显改善,其临床综合疗效明显优于单纯温针灸法和瑜伽体位法.
作者:石文英;林祖华;罗容;潘江;周文娟;刘英含;曹徵良;罗方涛;章薇;娄必丹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电针改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同时评价远期疗效.方法: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试验组脱落3例,对照组脱落4例).试验组穴取百会、风府、神庭、太阳、上印堂及大钟,其中太阳、百会、神庭连接电针,疏密波,频率10 Hz/50 Hz,电流强度0.5~5.0 mA,隔日1次,每周3次;对照组予口服盐酸多奈哌齐片5 mg,每日1次,睡前服用,两组均治疗12周.于治疗前、治疗12周±3d、随访期24周±7d对两组MMSE评分进行评价.结果:治疗12周±3d时,两组治疗前后MMSE总分的差值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后MMSE总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均P< 0.05);试验组瞬时记忆力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 0.05),且提高程度优于对照组(P< 0.05).随访24周±7d时,两组MMSE总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均P< 0.05),试验组下降程度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瞬时记忆力治疗前后差值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电针改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MMSE评分的疗效与盐酸多奈哌齐片类似,电针疗法对改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MMSE评分可能有一定持续效应,且瞬时记忆力方面的改善电针可能存在优势,并具有安全性.
作者:冯晴;宾璐璐;翟炎冰;徐敏;刘志顺;彭唯娜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调神针法”对产后腰痛的影响.方法:将98例产后腰痛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对照组脱落4例,45例进入统计分析,观察组脱落2例,47例进入统计分折.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配合“调神针法”,穴取百会、内关、太冲,每次治疗30 min,每周5次,共治疗10次.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采用简式McGi1l疼痛问卷(SF-MPQ)评价疼痛情况,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功能障碍程度,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评价抑郁程度,并观察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结束后,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SF-MPQ中疼痛分级指数(PRI)评分、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与现有疼痛强度(PP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均P< 0.001),ODI评分及EPDS评分也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均P< 0.001),观察组治疗前后各项评分下降值明显大于对照组(P< 0.001,P< 0.01).结论:“调神针法”配合常规针刺与单纯常规钟刺均可有效改善产后腰痛患者的疼痛、功能障碍及抑郁等症状,且前者明显优于后者.
作者:李金霞;谢晶军;郭小青;李烨;傅瑞阳 刊期: 2019年第01期
患者,女,59岁,于201 7年6月27日就诊.主诉:腹泻2周,加重伴眩晕、遍身痒疹2d.病史:2周前因治疗慢性荨麻疹服用药物水牛角(具体量不详)后,突发腹泻,日20余次,至当地社区门诊就诊,诊断为“急性肠炎”,予静脉滴注对症营养支持治疗及诺氟沙星胶囊口服治疗,症状较前稍改善,反复发作,时轻时重.2d前无明显诱因腹泻加重,每日可达30余次,伴眩晕欲仆,视物震颤,双目发胀,遍身痒疹,遂至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针灸门诊就诊.
作者:高希言;葛淑琦;李潇 刊期: 2019年第01期
患者,男,22岁.就诊日期:2015年7月6日.主诉(其父代诉):不能言语1个月余.现病史:1个月余前不慎被钢轨砸伤头部,当时昏迷不语,就近送至当地医院抢救,随即转到贵州省肿瘤医院外科治疗,查体:体温:37℃,脉搏:86次/min,血压:132/90 mmHg(1 mmHg=0.133 kPa),颅脑CT提示:右侧顶骨骨折、左侧颞顶部硬膜下出血.诊断:颅骨开放性损伤.住院行止血、抗炎、脱水、支持疗法,患者3周后清醒,但语言功能丧失,继续治疗,仍不能言语.出院后遂来我科就诊.刻下症:神志清醒,发音障碍,不能言语,头晕,眠差,肢软乏力,二便正常,舌质紫暗,脉弦涩.西医诊断:外伤性失语.
作者:何桂双 刊期: 2019年第01期
患者,女,68岁.初诊日期:2017年3月9日.主诉:左侧肢体不遂伴右睑下垂15d.病史:2017年2月22日上午突然出现头晕及视物成双,继而左侧肢体无力及右眼睑下垂,于河北某医院诊为“脑梗死”,住院治疗(具体不详)半月后无明显好转,遂转入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综合康复科.刻下症:神清,精神可,左侧肢体活动不利,右睑下垂,蔽盖眼球指物失准,复视明显,动作迟缓,精细活动欠佳,偶有呛咳,无口,二便调,舌暗红、苔少,脉细数.本次发病发现高血压:160 mm Hg/90 mm Hg(1 mm Hg=0.133 kPa).
作者:王伟杰;于涛 刊期: 2019年第01期
患者,男,61岁,从事河道治理工作.初诊日期:201 7年6月26日.主诉:反复发作痉挛1 0年余.现病史:1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间歇性痉挛、疼痛发作,痛无定处,严重时痛不可忍.同一姿势、动作保持时间过久时更易发作,如刷牙时口轮匝肌抽搐、久坐小腿腓肠肌痉挛等.此类症状发作频繁,每天至少发作1次,多5~6次,每次持续10余分钟,自行按摩放松后,症状方能缓解.查心电图、脑电图、肌电图均无异常,四肢反射正常,血清钙、镁均在正常范围.常年自服钙片无明显好转.期间未行其他系统治疗,经朋友介绍于李永春教授门诊处就诊.既往体健.纳眠可,二便调;舌体偏小,舌淡、苔厚腻,脉细弱.
作者:尹越;谷鑫;郝舒;窦中伟;李永春 刊期: 2019年第01期
患者,男,45岁.就诊日期:2012年8月27日.主诉:左下肢疼痛伴水疱3d.病史:3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下肢疼痛,2d后左下肢大腿内侧出现疱疹,逐渐蔓延至大腿内、后外侧及小腿内外侧,去当地西医院就诊,予抗病毒治疗(具体药物不详),效果不显,疼痛难忍,水疱渐多,遂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门诊.刻下症:左下肢簇状分布大小不一的水疱,疱壁紧张发亮,疱液澄清,外周绕以红晕,各簇水疱群间皮肤正常,自觉皮肤灼热感,疼痛难忍,口干、口苦、口渴,纳可,寐差,小便黄,大便可,舌边红、苔黄腻,脉弦滑.西医诊断:带状疱疹;中医诊断:蛇串疮(肝胆湿热、脾虚湿蕴证).
作者:王飞;房繄恭 刊期: 2019年第01期
患者,女,25岁.初诊日期:2017年4月22日.主诉:自觉喉中有异物哽噎且发音困难7年余.现病史:7年前无明显诱因急剧消瘦,出现多食善饥、心悸、失眠等症状,于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进行甲状腺功能七项检查,结果提示T3、T4升高,诊断为甲状腺机能亢进症、双侧甲状腺肿大,经长期服用甲巯咪唑片(德国默克赛治;规格:10mg×50片;批号:H20120405),病情基本控制,心悸减轻,消瘦症状消失,但颈部正中和两侧的甲状腺肿大无明显改善.2017年2月复查甲状腺功能七项,结果提示T3、T4基本恢复正常;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47.0 ↑、甲状腺微粒体抗体(TMAB) 23.1 ↑,均高于正常值.
作者:黄正瑜;田雅云;冯楠楠;路玫;曹大明;杨佳曼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皮下浅筋膜埋线治疗女性亚健康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40例女性亚健康失眠患者,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选取印堂透山根、攒竹上3 cm透攒竹、阳白透鱼腰等面部穴位及五脏俞(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加膈俞、五神穴(魄户、神堂、魂门、意舍、志室)加膈关、督七针(大椎、身柱、神道、至阳、中枢、命门、腰阳关)等体穴行皮下浅筋膜埋线,患者初诊予五脏俞加膈俞穴埋线,2周后面部皮下浅筋膜埋线,4周后五神穴加膈关穴埋线,6周后督七针埋线,于治疗前、治疗8周结束时及治疗结束8周后观察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并评定疗效.结果:治疗8周结束时、治疗结束后8周时PSQI总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 0.01);治疗8周结束时总有效率为67.5%(27/40);治疗结束后8周随访时总有效率为85.0%(34/40).结论:皮下浅筋膜埋线治疗女性亚健康失眠具有较好的近远期疗效.
作者:田阡陌;吴文忠;卢文;白昕予;麦碧樱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温银针疗法联合神经阻滞治疗腰脊神经后支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38例腰脊神经后支综合征的患者采用温银针疗法联合神经阻滞治疗,根据患者不同疼痛部位,常规记号笔标记,设计布针方案:腰腿痛者选取L1 ~L5棘突旁椎板处沿棘突旁3.0 cm直线布针2行,针距约1.5 cm,每行约为5~6枚,针尖横向斜刺至椎板,针体与皮肤约呈45°角;腰骶痛者选取髂后上棘内侧缘与髂嵴后1/3肌附着处沿骨盆髂嵴缘弧形布针两行,针距约1.5 cm,每行6~8枚针斜刺;L1~L5横突背面沿棘突旁2.0 cm直线布针两行,针距约1.5 cm,每行5~6枚垂直进针.全部患者先行脊神经后支神经阻滞,然后再按照布针方案行温银针治疗,每周1次,治疗3次.结果:患者治疗后即刻,总有效率为86.8%(33/38);4周后随访总有效率为92.1%(35/38),VAS评分治疗后即刻、随访时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0.01,P< 0.001).结论:温银针疗法联合神经阻滞治疗腰脊神经后支综合征,不仅可以迅速镇痛,改善患者的症状,而且远期效果良好.
作者:李毓;卫元璋;刘福鼎;邢群智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根据脏腑精气“上注于目出于项”,观察从颈治疗干眼症的疗效.方法:将32例有颈椎病史的干眼症患者采取针刺颈部穴位为主、配合眼周针刺为辅的方法治疗,主穴为风池、天柱、大杼、颈百劳、太阳、攒竹.隔日治疗1次,每周3次,治疗6次为一疗程,2个疗程后评价疗效.结果:经过2个疗程的针刺治疗后,16只眼达到显效,42只眼有效,6只眼无效,总有效率为90.6%.结论:从颈椎治疗颈源性干眼症安全有效.
作者:韩德雄;施园;田鸿芳;杨丽娉;房连强;李星凌;刘婧 刊期: 2019年第01期
足跟痛是指以跟骨结节周围疼痛,久行、久立后疼痛加重为临床特征的一种慢性劳损性疾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且女性略多于男性,可由足跟部骨质、关节、肌腱、筋膜、滑囊等病变所引起.笔者采用针刺神门穴结合拮抗运动治疗足跟痛18例,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18例均为2015年3月至2017年4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针灸二科室门诊患者,其中男6例,女12例;年龄小17岁,大60岁,平均(46±12)岁;病程短3d,长1年,平均(143±107)d;双侧3例,单侧15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足跟部疼痛,按压痛点时疼痛明显,伴或不伴向足掌部、足胫部放射;久行、久立后疼痛加剧,伴行走困难;X线片检查未见跟骨骨折、骨肿瘤等其他骨性疾病.
作者:孙远征;周琛;孙颖哲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电针“内关~“关元”“足三里”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肝脏中胆固醇7α-羟化酶(CYP7A1)表达的影响,探讨针刺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方法:将26只雄性家兔,分笼饲养,适应性喂养1周,随机选取7只为空白组,余下19只为造模组.空白组喂以普通饲料,造模组给予高脂饲料,高脂饲料喂养4周后行颈总动脉球袭损伤术,术后继续予高脂饲料喂养4周,从空白组和造模组各随机选1只家兔做颈动脉病理切片,采用HE染色法观察颈动脉粥样斑块病理形态,确定造模成功与否.造模成功后,将造模组18只家兔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电针组和西药组,每组6只.模型组不给予任何治疗;西药组将阿托伐他汀钙片混悬液灌胃给药;电针组选“内关”“关元”“足三里”进行电针治疗,每日1次,每次留针20 min,6d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1d,共4个疗程.治疗结束后,在家兔耳缘静脉采血,检测各组家兔胆固醇(CHO)、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含量;取家兔肝脏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家兔肝脏中CYP7A1蛋白表达水平;采用RT-PCR检测家兔肝脏中CYP7A1 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家兔血中CHO、TG及LDL含量显著升高,HDL含量明显降低,肝脏中CYP7A1蛋白及CYP7A1 mRNA表达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1);干预后,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和西药组家兔血中CHO、TG及LDL降低,HDL升高,CYP7A1蛋白及CYP7A1 mRNA表达量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1),电针组和西药组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电针能明显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血脂水平,促进家兔肝脏申CYP7A1 mRNA的表达,这可能是电针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张淑慧;成泽东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在“神经血管小生境”(neurovascular niche)微环境中,化瘀通络灸对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酪氨酸激酶B (tyrosine kinase B,TrkB)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通过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法(2-VO)复制VD大鼠模型,将慢病毒介导的逆转录病毒携带增强绿色荧光蛋白(EGFP)标记的神经干细胞(NSCs)与内皮祖细胞(EPCs)共培养构建“NSCs+EPCs”共植体,移植入VD大鼠侧脑室,建立具有“neurovascular niche”的VD大鼠模型.实验一将造模成功的大鼠分为3组:NSCs+EPCs艾灸组、NSCs+EPCs空白组、模型组,每组12只,模型组和NSCs+EPCs空白组不进行其他任何治疗,NSCs+EPCs艾灸组进行化瘀通络灸法治疗,悬灸“百会”“大椎”“神庭”,每穴20 min,每天治疗1次,14.d为一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治疗结束后,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各组大鼠学习记忆成绩;实验二将造模成功的大鼠分为3组:NSCs+EPCs艾灸组、NSCs+EPCs空白组、模型组,每组18只,每一组再根据治疗的不同疗程分为3个亚组,每亚组6只,治疗方法同实验一.每一亚组大鼠再分别于治疗相应疗程后灌注取脑,并行冰冻切片,进行免疫荧光实验观察BDNF/TrkB表达水平.结果:经治疗后,NSCs+EPCs艾灸组在降低逃避潜伏期、减短第一次穿越平台时间、增加穿越平台次数均优于模型组、NSCs+EPCs空白组(P< 0.01,P< 0.05);NSCs+EPCs艾灸组3个疗程之间蛋白表达存在逐步增加的趋势,疗程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且NSCs+EPCs艾灸组蛋白表达增加均优于NSCs+EPCs空白组(P< 0.05,P< 0.01).结论:化瘀通络灸是临床治疗VD的一种有效方法;化瘀通络灸可上调“neurovascular niche”内BDNF/TrkB蛋白的表达,共同调控“NSCs-EPCs”偶联机制,促进神经新生,修复神经损伤.
作者:张媛媛;张校军;杨骏;樊吟秋;崔竟成;王频;张庆萍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输络结合刺法与常规针刺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疗效差异.方法: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与对照组(35例,脱落4例).两组均取大椎、身柱、至阳、筋缩、肝俞、肾俞、秩边、委中、太溪、天宗等穴,观察组于天宗、秩边穴采用输刺,并在肿胀部位采用刺络放血疗法,余穴采用平补平泻手法;对照组均采用平补平泻手法,隔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3次,共治疗1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关节压痛个数、肿胀个数、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健康评估问卷(HAQ)评分,以及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并采用美国风湿病学会(ACR)类风湿关节炎好转标准评定两组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关节压痛个数、肿胀个数、VAS评分及HAQ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均P< 0.01),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均P< 0.05);两组治疗后ESR、CRP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 0.01),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观察组ACR20、ACR50达标率分别为94.3% (33/35)、31.4%(11/35),均优于对照组的67.7% (21/31)、6.5%(2/31)(P< 0.01,P< 0.05).结论:输络结合刺法与常规针刺法治疗RA均有效,输络结合刺法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法.
作者:陆虞荪;宗蕾;侯文光;曾亮;赵冉;安洋洋 刊期: 2019年第01期
从热敏灸技术对施灸穴位的要求、探查及刺激手段与腧穴敏化类型的严格匹配等角度探讨热敏灸技术对针灸临床的启示.热敏灸技术注重穴位状态的选择、用艾灸法准确定位热敏化腧穴,根据机体的需求,用艾热刺激热敏化腧穴,故而疗效显著.由以上的探讨可知动态地把握腧穴的状态,按机体的客观需求施治,是取得临床疗效的关键.
作者:焦琳;迟振海;陈日新 刊期: 2019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