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78岁,于2010年5月4日入院.主诉:右枕项部簇性疱疹伴疼痛,右眼内斜视25天.病史:25天前感冒后右侧枕项部出现簇状疱疹,呈阵发性针刺烧灼样疼痛,并逐渐出现右侧眼球内斜视,伴有复视,口角轻度下垂,进食食物滞留颊部,平素怕冷恶风,四肢肤温偏低,喜食热饮,胃纳欠佳,大便日行1次,质偏稀,夜尿每晚3~5次.
作者:马瑞;黄曙晖;徐振华 刊期: 2011年第04期
患者,女,52岁.初诊日期:2010年5月24日.主诉:项背部色素沉着2年,加重半月.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项背部色素沉着,未诊治.半月前到医院就诊,给予局部穴位针刺后无效,后又接受针刺加后背穴位放血拔罐等治疗半个月,项背部色素沉着加重,伴面积扩大.
作者:于金娜;刘志顺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贝尔面瘫)的佳介入时机和针灸择期治疗本病的临床优势方案.方法:采用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将900例贝尔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分期针刺、分期针刺加灸、分期针刺加电针、分期针刺加经筋排刺以及不分期针刺5个治疗组,分别接受4个疗程的治疗,并在入组、治疗4个疗程后以及治疗后1月、3月随访中分别采用House-Brackmann分级量表、面部残疾指数量表、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表等进行疗效评价;分别从患者治疗的介入时机和疾病的神经定位进行疗效综合分析.结果:急性期、静止期介入治疗的痊愈率分别为50.1%(223/445)、52.1%(162/311),均优于恢复期的25.9%(35/135)(均PO.05).分期针刺、不分期针刺在急性期介入均优于恢复期介入(均P<0.01).分期针刺加经筋排刺对鼓索以上和鼓索以下神经定位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鼓索以下疗效优于鼓索以上.结论:针灸治疗贝尔面瘫的佳介入时机为急性期和静止期,即发病后的1~3周;5种治疗方案均为贝尔面瘫的优势治疗方案.在医疗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急性期治疗推荐使用单纯毫针刺;对鼓索以上患者不推荐使用经筋排刺疗法.
作者:李瑛;李妍;刘立安;赵凌;胡卡明;吴曦;陈晓琴;李桂平;邙玲玲;戚其华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比较针刺单穴、多穴治疗中度痛经止痛作用的时效规律,为针刺单穴、多穴治疗本病确定佳留针时间、针刺频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63例中度痛经患者随机分为单穴组(31例)和多穴组(32例).在痛经发作时单穴组针刺十七椎,多穴组针刺十七椎、地机、次髎、三阴交,均留针30 min,分别记录针刺前即刻,进针5 min、10 min、20 min、30 min及起针后30 min、60 min、120 min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值.结果:针刺后,两组的止痛作用迅速产生,留针30 min内,两组患者的止痛作用均持续加强,直至起针;进针10 min时多穴组的即时止痛作用明显优于单穴组(P
作者:陈少宗;丛茜;张秉芬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针灸从脾胃论治脑卒中后抑郁症(PSD)的临床疗效.寻找较佳治疗方法.方法:63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成针灸组和药物组,针灸组穴取中脘、章门、足三里、阴陵泉、脾俞、胃俞,予针刺配合麦粒灸治疗;药物组口服氟西汀20 mg,每日早餐后顿服,均治疗4周.于治疗前予以前瞻性脾胃证候的信息采集.于治疗后第1、2、4周末分别采用脾胃证候积分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患者治疗前前瞻性脾胃证候的信息采集示,63例PSD患者中食欲不振、便秘、饮少出现次数较高.针灸组与药物组愈显率分别为81.8%(27/33)、63.3%(19/30).两组疗效相当(P>0.05);两组治疗后脾胃证候积分均明显降低(P<0.001,P<0.05),针灸组较药物组下降更明显(P<0.01).针灸组治疗第1周、2周及治疗后HAMD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01),治疗1周、治疗2周后针灸组HAMD评分均低于药物组(P<0.05,P<0.01).治疗1周、治疗2周后,针灸组TESS评分显著低于药物组(均P<0.05).结论:PSD患者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脾胃功能障碍,针灸脾胃论治脑卒中后抑郁症起效快、疗效稳定、不良反应少.
作者:聂容荣;黄春华;符文彬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验证辨证取穴针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疗效,探讨针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痛的机制.方法:将135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08例)和对照组(27例).两组均予常规针刺风池、曲池、足三里、三阴交,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中医辩证配穴,对照组不取配穴,每日1次.针刺15天后观察患者疗效和甲襞微循环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29.6%(32/108)和84.2%(91/108),优于对照组的18.5%(5/27)和70.4%(19/27)(均P<0.05).两组治疗后甲襞微循环均有改善,其中血液流态积分、襻周状态积分、总积分改善明显(均P
作者:邢孝民;王瑞臣;孙其伟;李虎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寻找肝肾不足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较佳治疗方法.方法:将105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A和对照组B,每组35例.对照组A口服碳酸钙D3咀嚼片,对照组B口服碳酸钙D3咀嚼片和仙灵骨葆胶囊.观察组采用口服碳酸钙D3咀嚼片配合穴位埋线治疗,急性期穴取肾俞、肝俞、夹脊、委中等,缓解期取肾俞、肝俞等.半月1次,均治疗6个月.比较各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骨密度、血清雌二醇(E2)的变化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3、6个月后各组VAS疼痛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1),观察组、对照组B较对照组A的VAS疼痛积分下降明显(均P<0.001),观察组较对照组B下降更显著(均P<0.001).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与对照组B的腰椎骨密度、血清E2含量与治疗前有显著提高(均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B骨密度均优于对照组A(P<0.01,P<0.05).观察组血清E2水平高于对照组B、对照组A(均P<0.001),对照组B优于对照组A(P<0.001).观察组总有效率91.4%(32/35)优于对照组A(57.1%,20/35),对照组B(82.9%,29/35)亦优于对照组A.结论:穴位埋线配合口服碳酸钙D3咀嚼片可减轻肝肾不足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疼痛程度,提高患者的骨密度与血清E2水平,是一种较优方法.
作者:刘保新;王力平;徐敏;黄承军;唐福宇;娄宇明;梁柱;王继;梁冬波;唐汉武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比较穴位埋线与西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虚弱证)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穴位埋线组和西药组,穴位埋线组取穴天枢、大肠俞、足三里等,予埋线治疗,10天治疗1次,共治疗3次;西药组口服匹维溴胺片50 mg,每日3次,治疗30天.两组患者经治疗30天后进行临床疗效对比,3个月后观察复发率.结果:穴位埋线组总有效率为86.7%(26/30),优于西药组的56.7%(11/30)(P<0.05);穴位埋线组3个月后复发率为15.4%(4/26),明显低于西药组的64.7%(11/17)(P
作者:洪珍梅;王樟连;陈晓军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比较麦粒灸合针刺与单纯针刺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的疗效差异.方法:将100例便秘患者随机分为针灸组和单纯针刺组,每组50例.均采用两组穴位隔日交替针灸治疗,第1组穴:天枢、大横、气海、关元、足三里、上巨虚、三阴交,第2组穴:中髎、下髎、大肠俞、肾俞、脾俞.单纯针刺组均予针刺治疗,针灸组于气海、足三里及大肠俞、脾俞施麦粒灸,其余穴位均针刺操作.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便秘临床评分、生活质量及心理症状评分的变化.结果:针灸组总有效率为74.0%(37/50),优于单纯针刺组的52.0%(26/50)(P<0.05).两组治疗后便秘临床评分、生活质量及心理症状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改善,其中便秘临床评分中排便费力程度、排便时间、腹痛、排气不畅、排便不尽感、肛门梗阻感、依赖泻剂情况,以及生活质量评分和心理症状评分,针灸组改善较单纯针刺组更明显(P<0.05,P<0.01).结论:麦粒灸结合针刺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安全有效,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作者:王丽娟;王玲玲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比较电针结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与单纯rTMS治疗焦虑抑郁共病(CAD)的疗效差异.方法:将85例CAD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40例)予电针百会、印堂、神庭、神门、内关等穴,配合rTMS治疗;对照组(45例)予单纯rTMS治疗,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焦虑量表(HAMA)于治疗前、治疗5天后、治疗10天后进行抑郁、焦虑评分,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5天、10天后两组HAMA、HAMD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均P<0.001),且治疗10天后观察组HAMA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0天后观察组治疗抑郁、焦虑显效率分别为87.1%(27/31)、90.3%(28/3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1.8%(21/34)、61.8%(21/34)(均P<0.05).结论:电针结合经颅磁刺激治疗焦虑抑郁共病效果肯定,较单纯rTMS治疗疗效佳.
作者:何林丽;郑重;蔡定均;邹可 刊期: 2011年第04期
肛肠病术后因麻醉药的作用致使膀胱平滑肌松弛或者肛门局部水肿,止血纱布块填塞过多、压迫过紧,或由于情绪紧张等原因可引起急性尿潴留,患者膀胱胀满,极度痛苦.在治疗上,传统的保守治疗效果不理想,而插导尿管,患者不但痛苦而且容易引起尿路感染.2007-2009年笔者采用热敏灸治疗肛肠病术后急性尿潴留58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胡建芳;曾士林 刊期: 2011年第04期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是指带状疱疹皮损愈合后仍持续1个月以上的慢性痛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顽同性剧烈疼痛,好发于中老年人,常规的西医治疗效果不佳,目前针灸对本病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作者:谢衡辉;郑斌 刊期: 2011年第04期
急性乳腺炎为哺乳期妇女常见病、多发病,多见于初产妇,临床可见一侧或双侧乳房红、肿、热、痛,严重者可伴有高热、寒战、乳房肿痛明显、有硬结、压痛,患侧腋下淋巴结肿大.笔者在临床上采用刺络放血配合局部外敷蚯蚓泥治疗本病,现报道如下.
作者:伞兵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笔者自2007年以来采用同神经根节段取穴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54例患者均来自本院针灸推拿科住院部,其中男31例,女23例;年龄小24岁,大70岁,平均42岁;病程短2天,长20年.
作者:严成龙 刊期: 2011年第04期
回顾对阿是穴命名的认识,讨论阿是之法的含义.在进一步考查<内经>等文献的基础上,论述了腧穴经络按诊对于腧穴定位的一般意义,提出按压反应的概念.认为阿是穴是根据按压反应所确定的一类没有具体名称和既定位置的腧穴,是腧穴经络反应的一种表现形式,是腧穴经络动态属性的典型表现;按压反应突出地表现为舒快、疼痛等感觉现象,以及原有症状即时缓解等效应;按压反应是评定阿是穴的基本依据.
作者:王朝晖;张志枫;丁晓君;周昌乐 刊期: 2011年第04期
从认识经络、调整经络、呵护经络3个不同角度论述了治未病的主要内容.从经络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的主要功能论述如何认识经络;通过审、切、循、按、扪的经络诊察方法,查找异常经络;采用刮、吸、割、揪、捻等法调整经络;运用通经络、调情志、节饮食、注起居保养呵护经络,以达治未病之目的,更好地继承与发展前人的经络概念、经络理论.
作者:王居易;王丽平 刊期: 2011年第04期
回顾近几年的文献,明确对关键脑区进行研究对穴位特异性的界定及脑功能成像研究的深化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个基础上,提出界定关键脑区的两种方法:求真法及证伪法,举例说明这两种方法的实际应用,以此说明这两种方法进行关键脑区界定的初步思路.
作者:卢阳佳;黄泳;陈俊琦;林仁勇;肖慧玲 刊期: 2011年第04期
通过对<针灸甲乙经>的研究及对表面解剖学知识的学习和了解.阐述了古典文献<针灸甲乙经>中所涉及和描述到的表面解剖学知识,了解其中对体表标志的描述及应用,对骨骼体表长度、体表与内脏位置关系及动脉体表触诊的记载和动态取穴的相关内容,为腧穴定位及针灸取穴提供依据.
作者:逢冰;王紫玄 刊期: 2011年第04期
敦煌石窟<灸经图>图4是针灸史上治疗五劳七伤早、完整的组方,而图12则有图穴无功能主治,成为千古之谜.通过探讨分析和临床验证,两图相辅相成,是临床防治五劳七伤、保健灸治耒病组方的姊妹篇,按照易经八卦顺应程序在人体布阵组穴,让天人达到大和谐统一,通过调整人体头、体、四肢穴位整体促使人体康复强健,对于现代人虚瘀交加的痿、痹、瘫、呆、喘等顽疾既能防、又能治,对推动当前针灸学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天生;汤志刚;张瑞;李晖霞;陈育慧;吕兰萍 刊期: 2011年第04期
检索中国知网(CNKI)和PubMed,从三磷酸腺苷(ATP)、氧分压、经皮二氧化碳释放量、PH值、温度及微循环血流等衡量经络活动状态的主要指标入手,对经脉循行线上的能量代谢特点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认为在经络研究中的对象选择、取穴原则、研究手段等方面应适当选取病理模型,善于利用穴位特异性及经络相关理化特性,积极进行跨领域合作.
作者:王康;王雪争;郭义;郭永明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不同拔罐时间对治疗风寒型感冒初起临床疗效的差异.方法:将60例风寒型感冒初起患者随机分为观察1组和观察2组,每组30例,均采用闪火法于大椎、风门、肺俞、心俞、膈俞等穴拔罐,观察1组留罐25~30 min,观察2组留罐15 min,治疗2次后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1组总有效率为93.3%(28/30),优于观察2组的66.7%(20/30)(P<0.01).结论:留罐25~30 min治疗风寒型感冒初起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留罐15 min.
作者:叶险峰;张会芳;庞智文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笔者近年来在临床上应用针刺耳门穴治疗牙痛68例,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2008年5月-2010年11月来我院针灸科就诊患者68例,其中男38例,女30例;年龄小12岁,大75岁,平均33.4岁;病程短2天,长1个月.
作者:王民集;张磊 刊期: 2011年第04期
近几年笔者采用针刺颈部夹脊穴治疗顽固性呃逆35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35例患者皆来源于我院近3年间门诊或病房的病例,男20例,女15例;年龄小11岁,大72岁,平均43.6岁;病程短1周,长48天,平均22天.所有病例皆属功能性膈肌痉挛所致呃逆.
作者:刘蓉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笔者于2009年10月-2010年1月应用当归注射液阳陵泉穴位注射治疗偏头痛患者42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作者:韦云泽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笔者受<中国针灸>2007年11期报道的<指针按压远端阿是穴治疗落枕27例>[1]一文启发,在临床中发现指压此处阿是穴不但可以治疗落枕,而且对于慢性劳损、受凉等引起的颈肩部肌肉挛急性疼痛的病症亦有良好的止痛之效.2007-2010年间笔者应用此法治疗颈肩部肌肉挛急疼痛50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回娟;马培锋 刊期: 2011年第04期
胃酸过多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可出现于多种胃病中.2006年7月-2010年2月笔者采用梁丘穴点刺拔罐治疗因胃酸过多引起的不适症状,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志武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笔者于2000年3月-2006年3月采用药艾隔盐灸结合推拿治疗慢性腹泻56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作者:王庆芬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验证耳穴磁贴在妇科开腹手术辅助麻醉的镇痛镇静效应和术后对机体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将妇科开腹手术患者92例随机分为3组,耳穴组(31例)于手术前夜在双侧神门、皮质下、子宫及盆腔等相关耳穴区贴敷磁珠并按压;安慰组(31例)在所选耳穴区贴敷同样外观的无磁珠胶布;空白组(30例)不予任何干预措施.观察术前夜至术后3天的精神、胃肠功能等变化.结果:与安慰组、空白组比较,耳穴组的术后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较少(25.5±0.81 vs 28.9±3.19、28.3+2.36,均P<0.01),加用氟芬合剂的剂量较少[(2.5±1.1)mL vs (3.4±1.8)mL、(3.2±1.6)mL,均P<0.05),术后排气时间较早[(34.2±12.1)h vs (46.3±10.9)h、(43.2±14.8)h,均P<0.01],术前及术毕血清β-内啡肽水平较高(均P<0.05).结论:耳穴磁贴对妇科开腹手术具有一定的稳定情绪、镇痛及调整机体功能的作用.
作者:李万山;崔嵩生;李万瑶;招伟贤;万赖思琪 刊期: 2011年第04期
对国内外针灸临证课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对从临床案例入手培养临床辨证思维能力进行探讨与思考,并针对针灸教学的教材编写和考试等方面提出建议.认为针灸临证课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生走上临床运用针灸防治疾病的能力.国外针灸教学灵活,十分强调临床实用性,但对理论不够重视;国内则更加重视理论,忽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国内相应教改形式多样,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还需进一步完善.
作者:顾倢;钟兰 刊期: 2011年第04期
颈部挥鞭样损伤是美国针灸临床中的常见病症,笔者通过分析其损伤机制、临床表现和中医病机,介绍挥鞭样损伤的常见中医辨证分型,提出挥鞭样损伤临床辨证应综合考虑病损部位与病程阶段的观点.病损部位以经筋的不同经证为辨证依据,而区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少阴等经证;不同病程阶段的辨证分型,急性期分为气滞和血瘀型,慢性期分为痰浊交阻、肝肾不足、气血两虚型.同时介绍针灸治疗的方案与典型病例.
作者:陈业孟;李蕙;郑欣;张群策;王天芳 刊期: 2011年第04期
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是指颈椎骨质增生、颈项韧带钙化、颈椎问盘萎缩退化等改变,刺激或压迫颈部神经、脊髓、血管而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征.
作者:胡家美 刊期: 201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