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容荣;黄春华;符文彬
近几年笔者采用针刺颈部夹脊穴治疗顽固性呃逆35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35例患者皆来源于我院近3年间门诊或病房的病例,男20例,女15例;年龄小11岁,大72岁,平均43.6岁;病程短1周,长48天,平均22天.所有病例皆属功能性膈肌痉挛所致呃逆.
作者:刘蓉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比较电针结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与单纯rTMS治疗焦虑抑郁共病(CAD)的疗效差异.方法:将85例CAD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40例)予电针百会、印堂、神庭、神门、内关等穴,配合rTMS治疗;对照组(45例)予单纯rTMS治疗,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焦虑量表(HAMA)于治疗前、治疗5天后、治疗10天后进行抑郁、焦虑评分,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5天、10天后两组HAMA、HAMD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均P<0.001),且治疗10天后观察组HAMA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0天后观察组治疗抑郁、焦虑显效率分别为87.1%(27/31)、90.3%(28/3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1.8%(21/34)、61.8%(21/34)(均P<0.05).结论:电针结合经颅磁刺激治疗焦虑抑郁共病效果肯定,较单纯rTMS治疗疗效佳.
作者:何林丽;郑重;蔡定均;邹可 刊期: 2011年第04期
从认识经络、调整经络、呵护经络3个不同角度论述了治未病的主要内容.从经络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的主要功能论述如何认识经络;通过审、切、循、按、扪的经络诊察方法,查找异常经络;采用刮、吸、割、揪、捻等法调整经络;运用通经络、调情志、节饮食、注起居保养呵护经络,以达治未病之目的,更好地继承与发展前人的经络概念、经络理论.
作者:王居易;王丽平 刊期: 2011年第04期
胃酸过多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可出现于多种胃病中.2006年7月-2010年2月笔者采用梁丘穴点刺拔罐治疗因胃酸过多引起的不适症状,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志武 刊期: 2011年第04期
回顾对阿是穴命名的认识,讨论阿是之法的含义.在进一步考查<内经>等文献的基础上,论述了腧穴经络按诊对于腧穴定位的一般意义,提出按压反应的概念.认为阿是穴是根据按压反应所确定的一类没有具体名称和既定位置的腧穴,是腧穴经络反应的一种表现形式,是腧穴经络动态属性的典型表现;按压反应突出地表现为舒快、疼痛等感觉现象,以及原有症状即时缓解等效应;按压反应是评定阿是穴的基本依据.
作者:王朝晖;张志枫;丁晓君;周昌乐 刊期: 2011年第04期
回顾近几年的文献,明确对关键脑区进行研究对穴位特异性的界定及脑功能成像研究的深化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个基础上,提出界定关键脑区的两种方法:求真法及证伪法,举例说明这两种方法的实际应用,以此说明这两种方法进行关键脑区界定的初步思路.
作者:卢阳佳;黄泳;陈俊琦;林仁勇;肖慧玲 刊期: 2011年第04期
敦煌石窟<灸经图>图4是针灸史上治疗五劳七伤早、完整的组方,而图12则有图穴无功能主治,成为千古之谜.通过探讨分析和临床验证,两图相辅相成,是临床防治五劳七伤、保健灸治耒病组方的姊妹篇,按照易经八卦顺应程序在人体布阵组穴,让天人达到大和谐统一,通过调整人体头、体、四肢穴位整体促使人体康复强健,对于现代人虚瘀交加的痿、痹、瘫、呆、喘等顽疾既能防、又能治,对推动当前针灸学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天生;汤志刚;张瑞;李晖霞;陈育慧;吕兰萍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笔者自2007年以来采用同神经根节段取穴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54例患者均来自本院针灸推拿科住院部,其中男31例,女23例;年龄小24岁,大70岁,平均42岁;病程短2天,长20年.
作者:严成龙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笔者于2009年10月-2010年1月应用当归注射液阳陵泉穴位注射治疗偏头痛患者42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作者:韦云泽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不同拔罐时间对治疗风寒型感冒初起临床疗效的差异.方法:将60例风寒型感冒初起患者随机分为观察1组和观察2组,每组30例,均采用闪火法于大椎、风门、肺俞、心俞、膈俞等穴拔罐,观察1组留罐25~30 min,观察2组留罐15 min,治疗2次后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1组总有效率为93.3%(28/30),优于观察2组的66.7%(20/30)(P<0.01).结论:留罐25~30 min治疗风寒型感冒初起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留罐15 min.
作者:叶险峰;张会芳;庞智文 刊期: 2011年第04期
对国内外针灸临证课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对从临床案例入手培养临床辨证思维能力进行探讨与思考,并针对针灸教学的教材编写和考试等方面提出建议.认为针灸临证课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生走上临床运用针灸防治疾病的能力.国外针灸教学灵活,十分强调临床实用性,但对理论不够重视;国内则更加重视理论,忽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国内相应教改形式多样,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还需进一步完善.
作者:顾倢;钟兰 刊期: 2011年第04期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是指带状疱疹皮损愈合后仍持续1个月以上的慢性痛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顽同性剧烈疼痛,好发于中老年人,常规的西医治疗效果不佳,目前针灸对本病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作者:谢衡辉;郑斌 刊期: 2011年第04期
检索中国知网(CNKI)和PubMed,从三磷酸腺苷(ATP)、氧分压、经皮二氧化碳释放量、PH值、温度及微循环血流等衡量经络活动状态的主要指标入手,对经脉循行线上的能量代谢特点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认为在经络研究中的对象选择、取穴原则、研究手段等方面应适当选取病理模型,善于利用穴位特异性及经络相关理化特性,积极进行跨领域合作.
作者:王康;王雪争;郭义;郭永明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比较针刺单穴、多穴治疗中度痛经止痛作用的时效规律,为针刺单穴、多穴治疗本病确定佳留针时间、针刺频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63例中度痛经患者随机分为单穴组(31例)和多穴组(32例).在痛经发作时单穴组针刺十七椎,多穴组针刺十七椎、地机、次髎、三阴交,均留针30 min,分别记录针刺前即刻,进针5 min、10 min、20 min、30 min及起针后30 min、60 min、120 min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值.结果:针刺后,两组的止痛作用迅速产生,留针30 min内,两组患者的止痛作用均持续加强,直至起针;进针10 min时多穴组的即时止痛作用明显优于单穴组(P
作者:陈少宗;丛茜;张秉芬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验证辨证取穴针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疗效,探讨针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痛的机制.方法:将135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08例)和对照组(27例).两组均予常规针刺风池、曲池、足三里、三阴交,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中医辩证配穴,对照组不取配穴,每日1次.针刺15天后观察患者疗效和甲襞微循环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29.6%(32/108)和84.2%(91/108),优于对照组的18.5%(5/27)和70.4%(19/27)(均P<0.05).两组治疗后甲襞微循环均有改善,其中血液流态积分、襻周状态积分、总积分改善明显(均P
作者:邢孝民;王瑞臣;孙其伟;李虎 刊期: 2011年第04期
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是指颈椎骨质增生、颈项韧带钙化、颈椎问盘萎缩退化等改变,刺激或压迫颈部神经、脊髓、血管而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征.
作者:胡家美 刊期: 2011年第04期
颈部挥鞭样损伤是美国针灸临床中的常见病症,笔者通过分析其损伤机制、临床表现和中医病机,介绍挥鞭样损伤的常见中医辨证分型,提出挥鞭样损伤临床辨证应综合考虑病损部位与病程阶段的观点.病损部位以经筋的不同经证为辨证依据,而区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少阴等经证;不同病程阶段的辨证分型,急性期分为气滞和血瘀型,慢性期分为痰浊交阻、肝肾不足、气血两虚型.同时介绍针灸治疗的方案与典型病例.
作者:陈业孟;李蕙;郑欣;张群策;王天芳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针灸从脾胃论治脑卒中后抑郁症(PSD)的临床疗效.寻找较佳治疗方法.方法:63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成针灸组和药物组,针灸组穴取中脘、章门、足三里、阴陵泉、脾俞、胃俞,予针刺配合麦粒灸治疗;药物组口服氟西汀20 mg,每日早餐后顿服,均治疗4周.于治疗前予以前瞻性脾胃证候的信息采集.于治疗后第1、2、4周末分别采用脾胃证候积分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患者治疗前前瞻性脾胃证候的信息采集示,63例PSD患者中食欲不振、便秘、饮少出现次数较高.针灸组与药物组愈显率分别为81.8%(27/33)、63.3%(19/30).两组疗效相当(P>0.05);两组治疗后脾胃证候积分均明显降低(P<0.001,P<0.05),针灸组较药物组下降更明显(P<0.01).针灸组治疗第1周、2周及治疗后HAMD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01),治疗1周、治疗2周后针灸组HAMD评分均低于药物组(P<0.05,P<0.01).治疗1周、治疗2周后,针灸组TESS评分显著低于药物组(均P<0.05).结论:PSD患者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脾胃功能障碍,针灸脾胃论治脑卒中后抑郁症起效快、疗效稳定、不良反应少.
作者:聂容荣;黄春华;符文彬 刊期: 2011年第04期
通过对<针灸甲乙经>的研究及对表面解剖学知识的学习和了解.阐述了古典文献<针灸甲乙经>中所涉及和描述到的表面解剖学知识,了解其中对体表标志的描述及应用,对骨骼体表长度、体表与内脏位置关系及动脉体表触诊的记载和动态取穴的相关内容,为腧穴定位及针灸取穴提供依据.
作者:逢冰;王紫玄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寻找肝肾不足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较佳治疗方法.方法:将105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A和对照组B,每组35例.对照组A口服碳酸钙D3咀嚼片,对照组B口服碳酸钙D3咀嚼片和仙灵骨葆胶囊.观察组采用口服碳酸钙D3咀嚼片配合穴位埋线治疗,急性期穴取肾俞、肝俞、夹脊、委中等,缓解期取肾俞、肝俞等.半月1次,均治疗6个月.比较各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骨密度、血清雌二醇(E2)的变化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3、6个月后各组VAS疼痛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1),观察组、对照组B较对照组A的VAS疼痛积分下降明显(均P<0.001),观察组较对照组B下降更显著(均P<0.001).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与对照组B的腰椎骨密度、血清E2含量与治疗前有显著提高(均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B骨密度均优于对照组A(P<0.01,P<0.05).观察组血清E2水平高于对照组B、对照组A(均P<0.001),对照组B优于对照组A(P<0.001).观察组总有效率91.4%(32/35)优于对照组A(57.1%,20/35),对照组B(82.9%,29/35)亦优于对照组A.结论:穴位埋线配合口服碳酸钙D3咀嚼片可减轻肝肾不足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疼痛程度,提高患者的骨密度与血清E2水平,是一种较优方法.
作者:刘保新;王力平;徐敏;黄承军;唐福宇;娄宇明;梁柱;王继;梁冬波;唐汉武 刊期: 201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