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及颈动脉超声检查对脑梗死诊断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 对脑梗死患者88例及对照组86例,运用高频彩超检测患者颈动脉管壁变化(包括内膜中层厚度,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及管腔变化.结果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67.0%,对照组11.6%.结论 高频超声能有效检测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管壁及管腔的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作者:陈秋红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建立非匹配负波(MMN)并探讨抑郁障碍的特点.方法 应用美国Nicolet Bravo脑诱发电位仪,对35例抑郁障碍和32名正常成人进行了P300和MMN检测.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抑郁障碍MMN潜伏期延迟(正常组:(190±21)ms,抑郁障碍(267±27)ms,t=12.94,P<0.01),同时波幅降低(正常组(8.3±1.4)μV,抑郁障碍组(5.1±2.0)μV,t=7.52, P<0.01).结论 非匹配负波新技术可反映抑抑郁障碍及其他精神障碍诱发脑电波的自动加工过程,可推广于临床应用.
作者:张明岛;陈兴时;楼翡璎;王继军;王红星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过敏性紫癜对脑电图的影响.方法 对53例过敏性紫癜患者的脑电图相关资料进行回顾分析,观察5种不同的类型在3个不同的临床阶段的脑电图变化,比较该病的初发和复发对脑电图的影响.结果 脑电图的总异常率为67.92%.53例患者中有15.09%出现了样活动的变化.急性期脑电图异常率是67.92%,缓解期脑电图异常率是56.60%,恢复期脑电图异常率是24.54%.急性期36例异常脑电图中16例(44.44%)为HSP初发者,有20例(55.55%)为HSP复发者;缓解期30例异常脑电图中13例(43.33%)为HSP初发者,有17例(56.66%)为HSP复发者;在恢复期的13例异常脑电图中4例(30.76%)为HSP初发者,9例(69.23%)为HSP复发者.结论 ①异常脑电图可以出现在不同类型的HSP中.②症状越严重,异常脑电图的程度也越严重.③样变化在HSP患者的异常脑电图中是常有的情况,值得进一步随访.④异常脑电图与HSP复发有密切的联系.⑤脑电图检查对HSP的脑损伤和预后的判别是一个有用的监测.
作者:周炎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外伤性截瘫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 对80例外伤性截瘫患者的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80例患者住院期间无1例出现肌肉萎缩,关节强直等症状,各患者的下肢运动和感觉均有不同的改善.结论 重视心理护理,及时开展健康教育,预防并发症,同时合理有效地进行功能锻炼,是保证外伤性截瘫患者康复的重要措施.
作者:李文秀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儿事件相关电位P 300指标及其治疗前后的特点.方法 应用美国Nicolet Spirit脑诱发电位仪,记录36例ADHD患儿和32名正常儿童(NC组)的P 300,对其中33例ADHD患儿于治疗6个月后再次检测P 300.结果 (1)ADHD组P 300-N2和P3靶潜伏期长于NC组,P 300-P3靶波幅低于NC组(P<0.01).(2)利太林治疗后,ADHD组随多动症状改善,脑诱发电位中P 300-N2靶潜伏期缩短[治疗前后分别为(273±20)ms和(260±17)ms,P<0.01],P3靶波幅升高[分别为(2.9±1.9)μV和(4.6±2.0)μV,P<0.01].结论 ADHD患儿P 300有变化,治疗后随着多动症状的改善,与认知功能有关的P 300指标也有相应改善.
作者:杜亚松;刘漪;赵志民;陈兴时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脑卒中后患者抑郁症的发生率及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112例脑卒中的患者用CCMD3 、HAMD进行评定,统计分析抑郁症的发生率及与医学、心理等方面的关系并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抑郁症发生率为51.8%.发生的相关因素有:年龄、卒中部位等,临床治疗效果显著.结论 脑卒中后抑郁是生物、心理因素协同作用所致,在临床工作中常见,应及时发现并给予相应的心理及药物治疗.
作者:郑金书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治疗外伤性脑脊液漏时采取个体化自由体位的可行性.方法 87例外伤性脑脊液漏随机分成平卧位头偏向健侧及半卧位头偏向患侧两组,观察研究两种体位对外伤性脑脊液漏愈合的不同影响. 结果 平卧位头偏向健侧组脑脊液漏停止时间为11小时~13天,平均3.3天;半卧位头偏向患侧组脑脊液漏停止时间为23小时~5天,平均3.6天.无1例颅内感染和再漏.两组愈合率及愈合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 外伤性脑脊液漏时采取个体化体位不影响治疗效果,不增加并发症,且可减轻病人不良反应,提高其舒适度.
作者:吴琼;石利平;季小平;喻海燕;沈琴;张金梅;王茂红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利用认知电位技术初步阐明焦虑症本质和找出评价森田疗法绝对卧床期客观疗效的指标.方法 应用美国仪器和关联性负变和P 300,观察焦虑症新森田疗法组绝对卧床期前后CNV和P 300指标的变化特点.结果 (1)CNV波幅M2绝对卧床期结束后较卧床前提高6μV.(2)P 300波幅P3绝对卧床期结束后较卧床前升高,前移达4.6 μV.结论 焦虑症新森田疗法组绝对卧床期前后认知电位变化与日本报道相似.焦虑症认知电位特点,值得进一步随访观测.
作者:任清涛;徐凌忠;宗文斌;吴英丽;陈冲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慢性脑供血不足(CCCI)患者脑认知功能损害与IL-1β蛋白的关系及脑血流减少的分布特点.方法 52名CCCI患者根据MMSE评分分为单纯的CCCI组和CCCI伴认知功能障碍组及38名正常对照组,采用放免法测定IL-1β蛋白水平和ECT测定脑血流,并对三组进行比较.结果 CCCI伴认知功能障碍组IL-1β蛋白表达较其他两组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单纯的CCCI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CCI伴认知功能障碍组较单纯的CCCI组γCBF在额叶、颞叶、基底节脑血流减少更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CCI的认知损害的机制与炎性细胞因子IL-1β蛋白的过度持续表达及脑血流在特定脑区(额叶、颞叶、基底节)显著降低有关.
作者:郭咏梅;支惠萍;方正龙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奥拉西坦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 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除基础治疗外,加用奥拉西坦注射液4.0g入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中,每日一次静滴;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抗血小板聚集、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等常规治疗,必要时抗凝和对症治疗.一疗程后比较两组显效率、总有效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显效率分别为52.50%和35%(P<0.05),总有效率分别为77.50%和55%(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减少(P<0.05),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明显提高(P<0.05).结论 奥拉西坦有明显地改善急性脑梗死临床神经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作用.
作者:胡焕顺;刘振宝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椎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经颅多普勒(TCD)及椎动脉超声对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性卒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对41例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性卒中的患者进行椎动脉MRA、TCD及椎动脉超声检测,观察其异常情况.结果 41例患者中椎动脉MRA异常27例(65.85%),TCD异常32例(78.05%),椎动脉超声异常25例(60.98%).椎动脉MRA能清楚地显示血管病理形态,主要表现为椎动脉局部狭窄、单侧椎动脉变细及血流信号降低.结论 椎动脉MRA、TCD与椎动脉超声的联合检查有助于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性卒中的病因诊断.
作者:陆勤;李威;金嘉翔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氟西汀对脑卒中后抑郁症(PSD)患者抑郁状态和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PSD患者71例随机分成2组.氟西汀治疗组36例,对照组35例.两组均给予对症常规脑血管病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氟西汀20 mg 1次/d,连续口服6个月.于治疗前后分别记录汉密顿(HAMD)评定量表总分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对两组患者抑郁程度和神经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氟西汀治疗组的显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HAMD量表减分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降低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氟西汀在改善抑郁症状的同时,可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作者:黄忠卫 刊期: 2008年第01期
帕金森病(PD)是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之一,国外报道65岁以上的患病率达到2%,国内60岁以上为1%以上.目前认为PD的发病机制可能是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近几年有关PD的基因发现,为研究PD发病的遗传基础燃起了新的希望.本文概括了目前与PD相关的基因研究状况以及和这些基因改变相关的PD病人临床特征.
作者:马琪林;鲁丛霞 刊期: 2008年第01期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的炎症性脱髓鞘疾病.国外资料表明45% ~65%的MS患者可合并认知功能损害[1],其中约10%的患者症状可以非常严重.
作者:张静芳;邵晓鹏;李焰生 刊期: 2008年第01期
脑血管储备(cerebrovascular reserve,CVR)是指在生理或病理刺激作用下,脑血管通过小动脉和毛细血管的代偿性扩张或收缩维持脑血流正常稳定的能力.它实际上由4个方面组成,即脑结构储备、脑血流储备、脑功能储备和脑代谢储备.脑血管储备功能的检测对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特别是脑血管病的预测、诊断、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以及疗效和预后的评价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近年来关于CVR 的评价日益受到关注.
作者:刘振宝;苗玲 刊期: 2008年第01期
卒中是危害我国中老年人群的主要疾病,目前每年新发卒中患者约200万,每年死于卒中人群约150万,存活的患者约为600~700万[1].同时,卒中极易复发,世界卫生组织的MONICA研究发现我国卒中的复发率达1/3,位局全球首位.
作者:林岩;李焰生 刊期: 2008年第01期
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是运动神经元病(motor neuron disease,MND)常见的类型,其病理特征为脊髓前角细胞和锥体细胞选择性死亡.临床上常见肢体无力、肌肉萎缩、构音不清、进食咳呛、肌束震颤、肌张力增高、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等不同表现.上、下运动神经元同时损害为其临床特征.
作者:丁洁韵;支惠萍;Zhi Huiping 刊期: 2008年第01期
脑卒中后抑郁症(Post-stroke depression,PSD)作为脑卒中后为常见和重要的症状,可在1/3的卒中后幸存患者中存在,对认知功能、功能恢复及存活率都存在很大的影响.本文对急性脑卒中后抑郁症的国内外文献进行综述,为进一步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张琦君;赵虹 刊期: 2008年第01期
脑卒中已位于现代社会发病率高的疾病之列,它不仅引起感觉、运动功能障碍,更严重的是导致脑的认知功能障碍.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已成为影响老年人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常见原因.
作者:王艳;唐强;李娟 刊期: 2008年第01期
抑郁症不管从生物学或是方法学而言,都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疾病.尽管如此,抑郁症的发病机制研究仍在一如既往地进行着.虽然这样的一个研究方向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认可,但是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去实现这一目标却莫衷一是.下面对近年抑郁症的事件相关脑电位(Event-related brain potentials, 简称ERP)N 400及其他成分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作者:路英智;宗文斌;吴英丽;蒲金王;祝强;陈兴时 刊期: 2008年第01期
双侧顶叶萎缩是一组以视空间和运用障碍及书写不能为临床特征的综合征,随着病情进展,常伴有语言和听觉词语短期记忆受损.由于临床罕见,目前国内仅有一例报道,国外文献也十分少见,现将我院收治的一例病例结合有关文献报道如下.
作者:詹奕红;马琪林;鲁丛霞;李骏 刊期: 2008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