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观察低氧和(或)高糖对小鼠神经母细胞瘤细胞Neuro-2a活性的影响,并探讨其自噬相关机制.方法 Nero-2a细胞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高糖组、低氧组和高糖低氧组.使用MTS方法检测细胞活性;透射电镜、免疫印记、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各组细胞自噬水平.结果 相较于正常对照组,低氧组、高糖低氧组的Neuro-2a细胞活性明显下降(P<0.01),胞质内LC3B蛋白明显聚集;细胞内自噬囊泡样物质增加;自噬相关蛋白LC3B-Ⅱ、P62蛋白水平均升高(P<0.05).自噬抑制剂(bafilomycin AI)处理后,正常对照组、高糖组Neuro-2a细胞LC3B-Ⅱ、P62蛋白水平升高(P<0.05),活性显著下降(P<0.01).结论 低氧可以降低Neuro-2a细胞活性,可能是通过抑制自噬降解途径发挥作用.
作者:宋玉菲;张晓洁;邹文颖;付剑亮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疲劳的临床特点、影响因素及其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入组PD患者75例,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起病年龄,受教育程度,采用疲劳严重程度量表(FSS)评估PD患者疲劳程度,并对所有患者进行统一帕金森病评分表(UPDRS),Hoehn-Yahr(H-Y)分级,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MDS),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匹兹堡睡眠量表(PSQI)等评定.比较疲劳与非疲劳PD患者各量表评价的差异,并对疲劳评分与其他各量表评分进行多因素相关分析.结果 75例PD患者中,有52例(69.3%)患者存在疲劳,患者的疲劳与性别、年龄、起病年龄无相关性;Spearman相关性分析示PD患者UPDRS Ⅰ ~Ⅲ、H-Y评分、HMDS、PSQI和左旋多巴服用剂量与疲劳呈显著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UPDRS Ⅱ评分及PSQI是疲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疲劳是PD患者常见的非运动症状,明显影响PD患者的生存质量,并与多个运动及非运动症状相关.
作者:刘芷含;陈巍巍;吴明凤;杜波;杨龙;耿德勤;程言博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Wemekink连合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鉴别诊断,以提高临床医生对Wernekink连合综合征的认识.方法 收集3例Wernekink连合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国外文献报道9例、国内文献报道6例病例资料,对共计18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鉴别诊断等进行复习、讨论.结果 18例Wernekink连合综合征患者均出现双侧小脑共济失调,其中表现为肢体、躯干共济失调18例,构音障碍17例;出现眼肌麻痹11例,其中动眼神经麻痹4例,核间性眼肌麻痹9例;出现腭肌阵挛3例.18例患者的影像学检查均表现为中脑下部导水管前方梗死灶.需要与Wernekink连合征相鉴别的疾病包括急性小脑炎、多发性硬化、Fisher综合征、热射病等.结论 Wernekink连合综合征非常少见,主要表现为双侧小脑性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腭肌阵挛.共济失调是中脑梗死常见的症状.
作者:郝悦含;伍博晰;律青;赵丽宏;何志义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2-(2-苯并呋喃基)-2-咪唑啉(2-BFI)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小鼠血脑屏障和水通道蛋白4(AQP4)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C57BL/6小鼠39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EAE组和2-BFI干预组.各组每日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第20天进行病理学检查;伊文思蓝荧光定量方法检测血脑屏障通透性;电子显微镜观察血脑屏障的超微结构变化;Real-time PCR法测定AQP4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EAE组比较,2-BFI干预组小鼠神经功能缺损及血脑屏障病理损伤减轻,AQP4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2-BFI对EAE小鼠的神经保护作用与减少AQP4 mRNA的表达、减轻血脑屏障通透性有关.
作者:林福虹;李炳尧;赵伟丽;王洪权;郑浏璞;王沛;郑荣远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患者脑脊液常规、生化及免疫参数特征,探讨脑脊液指标在诊断及指导治疗该病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63例确诊为抗NMDAR脑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测脑脊液常规、生化及IgG指数、24h鞘内IgG合成率、寡克隆区带和血脑屏障破坏情况,并对脑脊液指标和临床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63例抗NMDAR脑炎患者脑脊液白细胞计数、蛋白含量增高的比例分别为49.2%和30.2%,24 h鞘内IgG合成率增高、IgG指数增高、寡克隆区带阳性和血脑屏障破坏的比例分别为33.3%、28.6%、28.6%和34.9%.38例(60.3%)脑脊液白细胞升高或寡克隆区带阳性.抗NMDAR脑炎发病<1个月脑脊液异常仅为白细胞升高而无寡克隆区带阳性患者的比例显著高于发病>1个月者(P<0.05);而发病<1个月鞘内IgG合成异常患者的比例率显著低于发病>1个月患者(P<0.05).脑脊液白细胞计数与检测时的病程时间呈负相关(r=-0.284,P<0.05),而脑脊液蛋白水平与检测时的病程时间呈正相关(r=0.308,P<0.05).结论 抗NMDAR脑炎存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炎症反应,但中国人群中抗NMDAR脑炎患者出现脑脊液异常的比例不高.病程早期脑脊液异常表现以白细胞增多为主,病程中后期以鞘内IgG合成增加、出现寡克隆区带为主,提示抗NMDAR脑炎在不同临床阶段具有不同的脑脊液异常表现.
作者:邓波;陈向军;李翔;刘小妮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老龄和脂多糖(LPS)刺激二次打击致小鼠PD模型脑组织中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SirT1)和胶质细胞源性神经生长因子(GDNF)的表达水平.方法 C57BL/6小鼠随机分为老年LPS-PD组(n=8)、青年LPS-PD组(n=8)、老年对照组(n=8)、青年对照组(n=8).PD模型制作:LPS 20 μL(1 μg·μL-1),两侧鼻孔滴入,隔日1次,共60 d.对照组用等量生理盐水滴鼻.采用动物行为学爬竿实验测定小鼠行为变化.Western blot检测小鼠脑组织中酪氨酸羟化酶(TH)、SirT1和GDNF表达,免疫组织荧光法检测黑质纹状体区TH表达,分析老龄和LPS刺激作用下多巴胺神经元丢失与SirT1、GDNF表达量的变化.结果 与青年对照组比较,老年LPS-PD组爬竿实验时间延长为显著,TH、GDNF和SirT1表达下降为显著(P<0.01);老年对照组和青年LPS-PD组运动时间显著延长,TH、SirT1表达显著下降(P<0.05),SirT1表达与TH表达呈正相关性.青年LPS-PD组GDNF表达显著高于青年对照组(P<0.05).老龄和LPS二.次打击作用均可导致多巴胺神经元显著丢失,运动协调能力下降.脑内GDNF和SirT1表达量随年龄增长而下降,与多巴胺神经元丢失相平行;但青年LPS-PD组GDNF呈代偿性高表达.结论 老龄和LPS二次打击下PD模型多巴胺神经元的丢失可能与GDNF和SirT1神经保护因子表达下降有一定相关性.
作者:赵永飞;张琼;肖保国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CCR2抑制剂RS504393对小鼠脑缺血的治疗作用.方法 用野生型小鼠(C57BL/6)40只构建短暂性局限性脑缺血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麻醉后,分离暴露血管,但不使用线栓堵塞大脑中动脉);模型组(给予等容积的生理盐水,腹腔注射);高剂量组(RS504393 2 mg·kg-1,腹腔注射);低剂量组(RS504393 1 mg·kg-1,腹腔注射).使用TTC染色计算梗死体积,行为学方法评价,脑组织含水量检测等技术方法分析CCR2抑制剂RS504393对小鼠脑缺血的治疗作用.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高剂量组神经功能显著改善、脑梗死体积百分比降低、脑水肿减轻;低剂量组对该模型也有一定改善作用.结论 在小鼠脑缺血早期给予CCR2抑制剂RS504393对缺血脑组织有保护作用.
作者:王涛;方伟蓉;胡锦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报道1例以卵巢功能不全及脑白质营养不良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线粒体病病例,提高临床医生对线粒体病的认识.方法 收集1例诊断明确的线粒体病(卵巢-脑白质营养不良)患者的临床资料、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基因检测结果,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分析.结果 患者为32岁女性,青春期闭经(卵巢功能不全),28岁行试管婴儿生产后出现认知功能下降,32岁再次行试管婴儿受孕期间,上述症状加重,生产后逐渐出现四肢肌力减退,四肢肌张力高,左手强握,双侧腱反射亢进,双侧病理征阳性.头颅MRI示双侧半卵圆中心及侧脑室旁多发异常信号,横跨胼胝体.静息状态下乳酸、丙酮酸明显高于正常值.血尿串联质谱提示血丙氨酸及尿乳酸偏高.基因检测线粒体DNA未见明显异常.线粒体核基因AARS2存在2个突变位点:c.2557C>T和c.595C>T,HPS5存在2个突变位点:c.2887C>T和c.1207A>C,均为复合杂合突变,终诊断为线粒体病.结论 临床中对于大面积脑白质营养不良及女性合并卵巢功能不全的患者,应当考虑线粒体病的可能.
作者:彭方;俞海;陈向军;蒋雨平;韩丽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癫(癎)发病机制十分复杂,不同类型的RNA与癫(癎)有关,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文中综述不同类型RNA与癫(癎)的关系,探讨不同类型RNA可能作用的靶向基因、信号转导通路和代谢途径,为癫(癎)诊治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作者:高敏;张敬军 刊期: 2016年第05期
幽门螺旋杆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致病菌,通常与消化性溃疡相关.然而,近来的研究显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很多疾病相关.虽然机制尚不明确,但研究指出幽门螺旋杆菌能抑制许多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研究发现,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在帕金森病(PD)患者中患病率较高,继而影响左旋多巴的吸收导致患者症状波动明显.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PD患者使用抗生素进行幽门螺旋杆菌根除治疗能增加左旋多巴的吸收,减少患者症状波动.
作者:林菲菲;黄建平;朱文宗;支英豪;金永喜 刊期: 2016年第05期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常见病、多发病.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尤以非瓣膜性房颤为著.房颤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临床常见,且病情重、出血转化率高、复发率高,给治疗带来一定的难度.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是目前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有效的药物,可减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致残率;口服抗凝药可减少房颤相关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抗血小板治疗对房颤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也有一定的二级预防作用.鉴于房颤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所特有的临床特征,选择适宜的药物治疗至关重要.
作者:白冰;代大伟;张黎明 刊期: 2016年第05期
多发性硬化(MS)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是多因素共同致病的结果.自噬,即细胞内的“自食”现象,可清除细胞内多余的细胞器和蛋白质,是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机制.近年研究发现,自噬参与了MS和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的发生发展过程,EAE是一种用中枢神经系统髓鞘抗原免疫易感动物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模型,是目前常用于研究MS的动物模型.对自噬的干预有望能为阐明MS的发病机制和开发更多治疗措施提供新的依据,文中就自噬在MS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曾思玉;罗家明;余巨明 刊期: 2016年第05期
肌萎缩侧索硬化是一种同时累及上、下运动神经元的进行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生存时间短,病死率高,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确,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因此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的预后评估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文中从基因水平、颈屈肌肌力、体重指数等方面进行探索,以期寻找影响预后的可靠指标,为提高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及提供治疗方案寻找新对策.
作者:宋玲玲;俞春江 刊期: 2016年第05期
UDP-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是由多态性基因编码,可催化大量内源及外源化学物质的生物转化.但是其基因多态性在药物个体化治疗上的应用尚少.通过文献检索选取亚洲人群中UGT家族等位基因频率较高的酶UGT1A3,-1A4,-1A6,-1A7,1A9,UGT2B7,汇总分析UGT药动学的多态性与药物种类和UGT的基因型相关性,为基于UGT基因多态性的药物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陆瑶;吴洵昳;王剑虹;王玥;朱国行 刊期: 2016年第05期
据国外研究报道,正常情况下成年女性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年发病率为170/10万,男性为212/10万,年平均发病率为0.58%~0.61%;复发率为21.8%~12.9%,其中,伴有房颤的1年脑卒中复发率为10%~20%,发病前和发病后接受过抗血小板治疗的分别为9.0%和6.2%~14.0%.据国内文献统计: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为91.3~263.1/10万,年平均发病率为145.5/10万;复发率为8.47%.
作者:涂雪松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合并精神症状的脑膜瘤患者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合并精神症状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评定手术前、手术后、术后6个月和术后12个月患者的精神症状,以及应用临床疗效总评定量表评定疗效.结果 16例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100%.术后患者PANSS中P3、P7及总分低于术前(P<0.05或<0.01).术后6个月,PANSS中P1、P3、P4、P7、N7及总分低于术后(P<0.05或<0.01).术后12个月,PANSS总分低于术后6个月(P<0.01).结论 合并精神症状的脑膜瘤患者的术前、术后抗精神病治疗,尤其是术后6个月的抗精神病维持治疗,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十分重要.
作者:周彬;匡卫平;黄红星;李波;朱勇;陈小峰;鄢林;杨萍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多发性对称性脂肪瘤病(MSL)合并神经系统损害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收集1例以急性脑梗死入院,终诊断为MS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者以急性脑梗死入院,有大量饮酒史40年余,全身多发对称性脂肪瘤,特征性“仓鼠颊”外观,并合并高脂血症,慢性肝损害及巨幼细胞贫血,综合分析临床特点、详细查体及影像学检查,终诊断为MSL.结论 MSL患者合并急性脑梗死十分罕见,易被漏诊、误诊,应引起临床医生重视.
作者:姜懿凌;马婧;高军;律青;刘丽鸽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尿酸水平和高血压病与帕金森病(PD)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收集门诊或住院的PD患者372例(PD组),另选择性别、年龄与PD组匹配的对照者372名(对照组)为研究对象.采用Mantel-Haenszel (M-H)x2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分析两组的一般情况、尿酸水平、高血压病病史、高血压病病程(分为<10年和≥10年)和高血压病级别(按收缩压:Ⅰ级=140~159 mmHg、Ⅱ级=160~179 mmHg、Ⅲ级≥180 mmHg)与PD症状(UPDRS Ⅱ/Ⅲ)和严重程度(H-Y分级)的关系.结果 PD组中,与非高尿酸血症者比较,高尿酸血症患者患PD的危险性降低(OR=0.24,95%CI.0.15-0.37);与非高血压病患者比较,高血压病患者患PD的危险性降低(OR=0.50,95%CI:0.37~0.70).对高血压病患者分别按高血压病级别(Ⅰ~Ⅲ级)以及高血压病病程<10年和≥10年分层后进行单因素分析,依然存在负相关(P<0.05).此外,PD组随H-Y分级增加,高血压病患病率和尿酸水平均呈下降趋势;且PD合并高血压病患者的UPDRS Ⅱ/Ⅲ评分明显低于PD非合并高血压病患者,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高尿酸血症和高血压病与PD存在负相关性.
作者:张炎;缪桂华;罗蔚锋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比较大骨瓣减压及小骨窗开颅骨瓣复位两种术式治疗高血压性幕上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近5年经手术治疗的高血压性幕上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大骨瓣减压组和小骨窗开颅组,对两组患者术后1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病死率、并发症和术后3个月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级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术后1周大骨瓣减压组显效率高于小骨窗开颅组(P<0.05),病死率低于小骨窗开颅组(P<0.05),再出血和脑梗死发生率均低于小骨窗开颅组(P<0.05);术后3个月大骨瓣减压组ADL Ⅰ级、Ⅱ级多于小骨窗开颅组(P<0.05),ADL Ⅲ级、Ⅴ级少于小骨窗开颅组(P<0.05),两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骨瓣减压术是治疗高血压性幕上脑出血的有效术式,尤其是对于重症脑出血的疗效优于小骨窗开颅骨瓣复位术.
作者:李忠;胥文德;赵自育;吴浩;文斌;张伟 刊期: 2016年第05期
寨卡病毒在巴西和美国等国家大规模爆发流行,而且是目前大的一次爆发流行.寨卡病毒可引起非特异性的发热.然而,一系列合并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病例报道如小头畸形和吉兰-巴雷综合征等显示与寨卡病毒感染有关,提示寨卡病毒是嗜神经性病毒.寨卡病毒感染后引发的神经系统疾病相继被报道,如脑膜脑炎、脊髓炎和视觉损害等.既往众多报道提示寨卡病毒感染和神经系统症状之间关系密切,但需对此次爆发流行进行长期的纵向研究和建立动物或活体外实验模型研究,才能更好的帮助临床医生了解该疾病的发病机制.
作者:范长燕;蒋雨平;胡玲玲;孔亮 刊期: 201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