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神经科学通报(英文版)杂志

神经科学通报(英文版)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 国际刊号:1673-7067
  • 国内刊号:31-1975/R
  • 影响因子:0.74
  • 创刊:1985
  • 周期:
  • 发行:
  • 语言:中文
  • 邮发:4-608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精神病学
神经科学通报(英文版)杂志   2000年1期文献
  • 鸣禽中脑听觉核团边缘区神经投射的研究

    对鸣禽白腰文鸟(Lonchura striata)中脑听觉核团--背外侧核(nucleus mesencephalicus lateralis, pars dorsalis, MLd) 和丘间核(nucleus intercollicularis, ICo)的脑啡肽免疫化学特性和神经联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脑啡肽能标记纤维或细胞主要分布于中脑听觉核团的背外侧核边缘区、丘间核,而背外侧核中央区几乎无分布.双向神经示踪剂生物素结合的葡聚糖胺注射入MLd边缘区后,从端脑到延髓的许多核团或脑区均获得了传出传入神经标记.MLd边缘区接受5个核团或脑区的投射,即:端脑古纹状体粗核(robust archistriatum, RA)壳区、下丘脑视前核(nucleus p reopticus anterior, POA)、脑桥臂旁核(nucleus parabrachialis ventrolateralis, PBv l)、延髓下橄榄上核(nucleus infraolivaris superior,IOS)和延髓喙腹外侧核(nucleus r ostral ventrolateral medulla, RVL); 而MLd边缘区发出纤维,支配间脑卵圆核(nucleus ovoidalis, Ov)壳区和外侧下丘脑(nucleus lateralis hypothalami,LHy).结果提示鸣禽中脑背外侧核边缘区在听觉发声、内分泌活动及其他生理活动的联系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左明雪;曾少举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抑制性消减杂交法分离吗啡依赖大鼠脑内的差异表达基因的初步报道

    用递增剂量的吗啡处理SD大鼠,建立吗啡依赖大鼠模型,选取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伏核、纹状体等核团,提取总RNA,用抑制性消减杂交( SSH)方法,分离吗啡依赖大鼠的高表达基因,初步获得了4个新基因的cDNA片段,并发现了3 个已知的功能基因在吗啡依赖过程中增高.进一步的研究尚在进行中.

    作者:崔振中;梁德勇;王玢;金蕾;罗非;王晓民;韩济生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缩宫素对大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胞体膜的作用

    应用细胞内记录技术,观察了缩宫素(OXT,10 -8~10-5 mol/L)对2~3周龄大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的作用.在受检的92个细胞中,有71个神经元滴加缩宫素产生明显的超极化反应.在滴加10-5mol/L缩宫素后, 膜电导由平均的3.68×10-7S增加约21.43%.灌流平衡液中的NaCl以氯化胆碱置代或用C d2+阻断Ca2+通道后,OXT引起超极化反应的幅值无明显变化.当灌流平衡液中含10-2 mol/L四乙基碘化铵后,OXT引起的超极化反应幅值明显减小.

    作者:司军强;谢菁;赵义梅;张志琴;奚剑辉;齐玲;徐辉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脾非淋巴细胞条件培养液作用于颈上节的实验观察

    探讨脾非淋巴细胞是否能够产生具有生物活性的神经营养因子.分离BALB/c小鼠非淋巴细胞并进行原代培养,收集培养上清液作为条件培养液孵育新生小鼠颈上节60 h.结果显示,与对照培养液相比,条件培养液能够显著地促进体外培养中颈上节交感神经生长锥的发育,且这一作用在不同程度上可被抗NGF和NT-3抗体特异性阻断.免疫组化染色证实培养的脾非淋巴细胞中有抗神经生长因子(NGF)和神经营养素 -3(NT-3)免疫反应产物的存在.结果表明,脾非淋巴细胞能够产生具有生物活性的神经营养因子,后者可能在维持交感神经形态和功能方面起作用.

    作者:杨宏;丁爱石;鞠躬;范明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马桑内酯致癇大鼠大脑皮质、海马NMDA受体亚单位1 mRNA表达的动态变化

    NMDA受体与惊厥和癫疒 易感性的形成密切相关.为了探讨癫癇发病的分子机制,采用原位杂交技术,研究了马桑内酯致疒 间大鼠大脑皮质、海马NMDA受体亚单位1(NMDAR1)mRNA 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马桑内酯致癇 大鼠顶叶大脑皮质及海马齿状回NMDAR1 mRNA水平显著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P<0.01, P<0.05).提示:马桑内酯上调脑组织内NMDAR1亚单位mRNA水平,可能是其致癇及使惊厥易感性增加的分子机制之一.

    作者:王群;阮旭中;史庭慧;张苏明;朱长庚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CCK-8及损毁MFB对腹侧被盖区和伏核多巴胺、CCK-8含量的影响

    应用荧光分光光度法和放射免疫法,在以6-羟基多巴胺(6-OHDA)单侧损毁内侧前脑束(MFB)制备的偏侧帕金森病(PD)大鼠模型身上,测定了腹侧被盖区(VTA)和伏核(Acb)中多巴胺(DA)和八肽胆囊收缩素(CCK-8)的含量 ,并观察了VTA和Acb区微量注射CCK-8对正常大鼠DA含量的影响.结果如下:PD大鼠模型损毁侧VTA和Acb的DA和CCK-8的含量与健侧及对照组相比均减少(P<0.01);而健侧VTA 和Acb的DA和CCK-8的含量同正常大鼠相比,差别无显著性(P>0.05).正常大鼠Acb微量注射CCK-8能使Acb的DA含量增高(P<0.05);而VTA微量注射CCK-8则不影响VTA和A cb区的DA含量(P>0.05).结果表明,6-OHDA单侧损毁MFB后既降低中脑DA能系统中VT A和Acb的DA含量,又降低该系统中VTA和Acb区与DA共存的CCK-8含量;并提示Acb区外源性C CK-8可增加该区的DA含量.

    作者:谢俊霞;孙朝晖;蒋正尧;唐明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苯甲酰胺阻止N-甲基-N′-亚硝基氮亚硝基胍引起的神经胶质瘤细胞株凋亡

    研究DNA损伤所造成的神经胶质瘤细胞TJ905凋亡过程中聚ADP核糖基聚合酶[poly(ADP -ribose)polymerase, PARP]的作用.用N-甲基-N′-亚硝基氮亚硝基胍(MNNG )和PARP的NAD位点特异性抑制剂苯甲酰胺(benzamide,BA),分别或同时处理神经胶质瘤细胞TJ905.结果发现在MNNG的作用下,细胞的增殖活性受到明显的抑制,细胞凋亡显著; 单独用BA处理细胞时,细胞的增殖活性及细胞的凋亡与对照组细胞相似.BA和MNNG共同处理下的TJ905细胞的增殖活性和凋亡指数与对照组细胞及BA组细胞相比均无明显差异.说明 PARP在诱导神经胶质瘤细胞凋亡方面起重要作用,该作用可被PARP的特异性抑制剂所抑制.

    作者:李刚;王金环;蔡宝立;史国利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猫体感皮质内脏伤害性感受神经元的染料偶联及缝隙连接

    利用在体实验探讨猫体感皮质的神经生物素的染料偶联现象及其细胞的连接方式,研究其存在电突触的可能性,为内脏伤害性感受神经元间存在神经微环路的推测提供实验资料.在SⅠ、SⅡ区的内脏大神经代表区,用神经生物素标记内脏伤害性感受神经元的同时,观察单细胞注射而多重细胞标记即染料偶联现象.在标记成功的52例中,共15例(28.8%)出现多种排列方式的神经生物素染色的色素偶联细胞,此情况在SⅡ区更为多见(34.0%).提示其间可能存在缝隙连接,从而组成交互的环路联系,使相关神经元的活动呈现同步化,以介导复杂的痛觉反应活动.

    作者:陈京红;闫少羽;刘素珍;滕国玺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酒精对大鼠伏核诱发电位的抑制

    电刺激大鼠脑片嗅结节区,记录伏核神经元的诱发电位,观察酒精对该诱发电位的影响,并用氯胺酮和L-谷氨酸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酒精能使伏核神经元诱发电位的幅值降低22.1%,同时酒精亦能使外源性谷氨酸引起的诱发电位幅值降低32.7%.提示酒精抑制伏核神经元的诱发电位可能与NMDA受体有关.

    作者:朱维;朱学江;袁孝如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大鼠脊髓背角浅层神经元中神经肽Y Y1受体与生长抑素共存

    用间接免疫荧光双标记方法,研究大鼠脊髓Ⅱ层神经元中神经肽Y Y1受体与生长抑素共存关系.结果显示在Ⅱ层深部许多神经元含Y1受体-免疫反应性物质,只观察到少量的生长抑素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胞体,其中个别Y1受体阳性神经元也含生长抑素免疫反应性物质;在局部使用秋水仙素后,大多数Y1受体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含有生长抑素免疫反应性物质.推论脊髓背角Ⅱ层神经元中的Y1受体可能与生长抑素在脊髓水平的功能有关.

    作者:林英华;朱俊玲;童永光;鲍岚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无创性磁刺激技术在中枢神经的应用

    从理论上对磁刺激的发生发展、物理原理、特性,磁刺激与标准电刺激的差别,外周磁刺激技术的多信道磁刺激对电刺激的模拟等,以及临床上磁刺激对神经肌肉功能恢复的作用做了介绍.

    作者:刘洪广;周琳;王毅;沈强;蒋大宗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大鼠帕金森病模型的建立及其评价

    目前越来越多的神经科学家致力于帕金森病的研究,并且已经建立了几种不同的动物模型(如小鼠、大鼠和猴子模型).其中,大鼠模型应用为广泛.本文对几种常用的大鼠帕金森病模型造模方法进行了简要的概述和评价.

    作者:梁希彬;周宇;谢俊霞;王晓民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一个研究神经系统的简单模型

    线虫(C.elegans)是细胞定数动物,两性成虫只有959个体细胞,雄性成虫只有1031个体细胞.神经系统解剖结构十分简单,仅有302个细胞,约占整个动物体细胞总数的三分之一.虫体透明,用Normaski干涉显微镜可追溯发育过程中每一个神经元的起源,连续电镜切片可显示所有神经元之间的实触连接和神经通路网络模式,并易于得到行为突变体,尤其重要的是近完成的基因组全序列测定可提供构建整个动物所需的全部遗传信息.线虫神经系统虽小,但含有高等动物脑的大多数分子成分,可利用全基因组序列提供的信息和同源克隆等方法,分离高等动物神经系统基因.从上述可见,线虫是适合研究高等动物神经系统的简单模型.

    作者:王亚辉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与神经元凋亡

    综述了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 GAPDH)的基因表达、酶活性及亚细胞定位等三个方面与神经元凋亡的关系的研究新进展,并列举了一些GAPDH参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临床证据.

    作者:皮荣标;颜光美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广东省神经科学学会举行第二届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

    广东省神经科学学会在跨入新千年之际,于2000年1月6~7日在广州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召开了第二届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这次会议除了有广东省和广州市100余名代表参加外,还特地邀请了美国Kansas大学生化、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教研室的吴政彦教授和美国Oklahoma医学研究中心的邴国英教授,还有香港大学分子生物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孔祥复教授,香港科技大学生化系主任王学荆教授和生物系的于常海副教授,以及香港中文大学解剖系的陈活彝副教授等参加大会并做专题报告.

    作者:包新民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关于执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技术规范的说明

    作者:<中国神经科学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性激素对雌性大鼠缰核单胺类递质含量的影响

    用高效液相-荧光检测法分别测定了成年及幼年雌性大鼠缰核(Hb)内单胺类递质的含量.结果表明,成年大鼠动情前期缰核内NE含量明显高于动情期和动情间期,DA、5-HT含量在整个动情期中无明显变化.皮下注射50 μg的雌二醇后,缰核内DA含量明显升高,NE、5-HT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则无明显改变;在去卵巢给以雌激素的大鼠注射孕酮后,可显著提高缰核内NE含量,DA、5-HT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则无明显变化;在幼年雌性大鼠皮下注射5、50 μg雌激素后,缰核内DA含量显著减少,NE、5-HT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则均无明显变化.另外,对照组幼年雌性大鼠DA含量明显高于成年雌性大鼠对照组,成年大鼠NE、5-HT含量明显高于幼年大鼠.以上结果提示,雌、孕激素的水平可改变缰核内单胺类递质含量.

    作者:马丽娜;王华;李红;黄民;王绍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中枢神经系统一氧化氮对大鼠的痛觉调制作用

    以钾离子透入引起大鼠甩尾的电流强度(mA)作为痛反应指标,采用侧脑室微量注射L-精氨酸(L-Arg)、亚甲基蓝(MB)等,观察大鼠痛阈的变化,分析探讨中枢神经系统中一氧化氮(NO)对大鼠痛觉的调制作用.结果显示:大鼠侧脑室微量注射NO前体及供体物质L-Arg和硝普钠(SNP)均引起明显的痛敏效应.微量注射MB和L-NAME后大鼠痛阈升高非常显著.侧脑室微量注射MB和L-Arg混合液后,大鼠痛阈较单纯注射MB组表现出明显降低的趋势,但与L-Arg组相比大鼠痛阈升高明显.提示:提高中枢内NO水平具有明显的痛敏效应,而降低中枢神经系统NO水平表现显著镇痛作用.中枢神经系统NO对大鼠痛觉的调制作用至少部分是通过NO-cGMP途径实现的.

    作者:白波;刘文彦;宋朝佑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刺激大鼠大脑脚对福尔马林诱发的脊髓背角神经元持续性痛反应的影响

    在大鼠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单个脊髓背角神经元的放电,观察了刺激大脑脚(CP)对外周感受野内皮下注射福尔马林(5%,50 μl)诱发的背角广动力范围型(WDR)神经元的晚时相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刺激CP对福尔马林诱发的晚时相反应具有抑制作用,并有明显的强度-效应关系,提示大脑皮质感觉运动区对持续性痛具有下行调控作用.

    作者:尤浩军;袁斌;唐敬师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第一讲 神经系统的分子解剖学

    人脑含有不同种类的多达1012个神经元,此外,还有10倍于此数目的胶质细胞,如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在从分子水平研究脑如何执行各种特殊的功能以前,对参与这些功能的专一性分子以及编码这些分子的基因进行鉴定并了解其分布至关重要.

    作者:蒋春雷;陈宜张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Tourette综合征与多巴胺

    现在人们已认识到Tourette综合征(Tourette's syndrome,TS)不是一种行为缺陷,而是一种遗传性神经系统疾病.据估计美国有10万人患有典型的TS,一百多万人被怀疑患有轻型TS.新研究正在探索这种以抽搐,尖叫和模仿言语为特征的疾病的化学起源.其成果可能引发既能抑制那些恼人症状却又无棘手副作用的更佳治疗方法.

    作者:徐伟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恐惧与杏仁核

    无论是狂喜还是沮丧,或者惊恐,情绪会不可避免地左右你的生活.现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恐惧这种情绪是可破译的.大脑加工处理恐惧的专门系统的确定激励着该领域的研究,诸多新发现揭开了许多精神失调症所隐藏的奥秘,并且有助于新治疗方法的完善.

    作者:徐伟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神经科学原理>书评

    由我国著名神经生理学家韩济生院士主编、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神经科学原理>一书已于1999年11月面世.该书实际上是我国第一部神经科学专著<神经科学纲要>(1993)的第二版,按张香桐教授的建议和许多作者的要求,改名为<神经科学原理>.

    作者:范明 刊期: 2000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