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评价下腔静脉滤器预防肺动脉血栓栓塞的作用.方法 2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实施了经皮穿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26例置入鸟巢式滤器,2例置入Simon Nitinol滤器.结果滤器全部安全置入肾静脉下方的下腔静脉内.27例随访2~34个月,滤器无移位,15例不伴有肺动脉血栓栓塞者无肺栓塞发生.结论下腔静脉滤器用于预防肺动脉血栓栓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黄连军;蒋世良;赵世华;杨建国;戴汝平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评价JOSTENT支架在治疗主动脉及外周动脉狭窄或梗阻性病变中的作用.方法 9例主动脉及外周动脉狭窄或梗阻性病变的患者实施了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其中腹主动脉1例,锁骨下动脉3例,髂骨下动脉3例,髂动脉5例,共置入JOSTENT支架11枚.结果 11枚支架均顺利置入动脉狭窄段.支架置入术后,狭窄的血管腔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消失,疗效满意.随访1~20个月,动脉均保持通畅.结论采用JOSTENT支架治疗主动脉及外周动脉狭窄或梗阻性病变,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作者:黄连军;蒋世良;赵世华;徐仲英;郑宏;戴汝平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肺结核大咯血行超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栓塞(SBAE)治疗的价值.方法对41例肺结核大咯血患者行SBAE,随访4~52个月.对复发大咯血患者再次行SBAE治疗.结果 41例患者即时止血35例,即时止血率85.3%.一次性栓塞治愈26例,治愈率63.4%.复发15例,复发率36.6%,其中日咯血量500ml以上患者复发率高于日咯血量500ml以下者(P<0.05);合并有壁空洞和(或)广泛纤维化患者复发率高于无空洞和(或)广泛纤维化者(P<0.01).结论 SBAE应成为肺结核大咯血的首选治疗;合并有壁空洞和(或)广泛纤维化者及日咯血量500ml以上者易复发;复发患者再次行SBAE后,无空洞和(或)广泛纤维化者仍可治愈,而合并有壁空洞和(或)广泛纤维化者仍易复发,宜行SBAE获得即时止血后择期手术切除.
作者:黄明声;单鸿;朱康顺;姜在波;李征然;关守海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进一步研究经皮穿刺颈椎间盘切除术(PCD)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CDP)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1例PCD治疗CDP患者.观察疗效,论证PCD机理.结果穿刺成功率100%,20例优良,无并发症.结论 PCD安全且对颈椎稳定性无影响.
作者:王宏辉;王凤麟;杨宇;王振友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PTC)在老年人梗阻性黄疸病因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老年人梗阻性黄疸的PTC,其中37例有完整的手术和病理检查资料.结果 PTC穿刺成功率高,达97.3%(36/37),且相当安全.PTC对梗阻性黄疸中非肿瘤性病因和肿瘤性病因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3.3%(14/15)和86.4%(19/22),总的诊断符合率为89.2%(33/37),而B超和CT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44%(11/25)和65%(13/20).结论 PTC对梗阻性黄疸的病因诊断价值高于B超和CT,在老年人梗阻性黄疸的病因诊断中是一种相当有价值的诊断方法.
作者:杨顺春;顾海燕;徐骁;陈克敏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慢性肺脓肿CT介入治疗及其临床疗效.方法本组12例先行CT扫描确定部位,在CT引导下作经皮肺脓肿穿刺抽脓术及药物脓腔内注射,共进行16次.结果抽出脓液10~100ml不等,经腔内注射抗生素18d~4周,全部痊愈出院.结论肺脓肿CT介入治疗可提高疗效,缩短疗程,避免外科手术,是简便易行,安全的治疗方法.
作者:黄长琛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研究LP-TAE治疗大肝癌引起急性肝功能损害的酶学变化,并分析其与碘油量的关系.方法诊断明确的30例大肝癌,给予LP-TAE治疗后,采集术前和术后第3天的静脉血标本,分析肝功能急性损害的酶学变化和碘油量的关系.结果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害,并和碘油剂量有一定的关系.结论在LP-TAE治疗大肝癌时要注意碘油量及其与抗癌药的比例,要重视术后的急性肝功能损害,并希望对该治疗中的碘油量有一个规范性指导.
作者:魏宁;祖茂衡;徐浩;顾玉明;李国均;张庆桥;王诚;许伟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探索选择性动脉造影及化疗栓塞在腰骶椎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9例腰骶椎肿瘤病例,选择性腰动脉造影后,7例行明胶海绵栓塞,其中3例栓塞后行手术治疗.结果选择性动脉造影可清楚显示肿瘤的大小及血供特点,3例栓塞后行手术治疗的病人,术中出血量大大减少,平均出血560ml,1例未栓塞病人出血量约3000ml.4例非手术的病人,腰部疼痛明显减轻.结论选择性动脉造影及栓塞术在腰骶椎肿瘤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苏国强;田建明;王永春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微导管栓塞技术在小肝癌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26例单结节小肝癌(原发性23例,转移性3例)接受了83次微导管栓塞术治疗.其中,施行瘤内热碘油栓塞术80次(26例),载瘤动脉保护性微弹簧圈栓塞术2次,瘤内动-静脉瘘无水酒精栓塞术1次.结果 26例均获得瘤体内完全性、充填性热碘油栓塞.2例施行了手术切除,病理检查显示:癌组织坏死100%.全组平均随访35个月(14~55个月),患者均存活,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采用微导管栓塞技术治疗小肝癌的初步结果似乎与外科手术具可比性,能否替代手术尚需进一步随防研究和积累病例.
作者:姜卫剑;吴朝阳;吕胜吉;李艳红;王小天;齐建华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检验地塞米松(DXM)释放血管内支架(简称DXM支架)是否能有效防止PTA术后由于内膜增生造成的血管狭窄.方法以Strecker支架为基础,可以降解多聚物(DL-PLA)为载体制作而成的地塞米松药物支架,植入14只狗的一侧股动脉,另一侧植入裸支架作为对照.分别在植入后3、6、9、12、24周行DSA造影随访,且部分取材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3周造影显示,4个DXM支架完全阻塞,余10个DXM支架开通;随访DSA表明,DXM支架管腔狭窄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织学观察,DXM支架内膜增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裸支架对比,DXM支架能明显减少新生内膜增生.
作者:徐仲英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观察高温顺铂肢体区域性隔离灌注的局部和全身不良反应.方法 12只青紫兰兔随机分成两组,在相同灌注条件下,一组用DDP(2mg/kg体重)灌注,另一组用生理盐水灌注.灌注前及灌注后第3天测定相关血生化,电解质及白细胞计数.观察肢体感染、水肿、运动等功能.根据Wiberdinks分级评价局部不良反应等级.另1只动物按4mg/kg体重DDP灌注,观察上述指标.结果在灌注及随访期间无动物死亡.两组实验动物灌注前后AST、AKP、Cr,电解质无明显差异.实验组LDH,CK灌注后有显著升高.ALT、Urea、白细胞在DDP组与灌注前有差异,前者高于后者.除轻度胃肠道反应外,无严重肝肾功能受损,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局部肢体毒性分级,DDP组明显高于无药组.按4mg/kg体重灌注的动物出现明显的全身及局部不良反应.结论用高温2mg/kg顺铂肢体区域性灌注无全身严重并发症,局部不良反应也较轻,因而是一种较为安全的治疗方法.
作者:王卫东;李麟荪;王杰 刊期: 2000年第02期
介入磁共振成像(Interventional MRI),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应用MRI引导器械可达到诊断或治疗疾病的目的.其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3]:1. 实时或接近实时图像显示;2. 容积成像;3. 交互式容积图像数据处理和显示;4. 在手术容积内自由导航(freedom of navigation within the operational volume);5. 成像与治疗相结合.
作者:杨岳松;汪守中;缪竞陶 刊期: 2000年第02期
虽然肝脏肿瘤包括多种组织类型,但肝细胞癌(HCC)占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的90%以上.肝癌仍然是世界范围的常见的难治性恶性肿瘤,在非洲和亚洲尤为多见.因其多灶性且80%以上合并肝硬化,因而手术切除率不到20%,并且术后3年内70%的病人会复发.因此,非手术治疗是肝癌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非手术治疗种类很多,应用广泛,目前仍在研究和探索之中.
作者:张大海;顾伟中;叶强 刊期: 2000年第02期
自1989年开展介入工作以来,因动脉插管致医源性假性动脉瘤4例.均于术中予以栓塞治疗,治疗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扬;朱世平;王建平;侯鲁强;孙秋德 刊期: 2000年第02期
中晚期肺癌发现时均已失去外科根治性切除的机会,而其它治疗方法也难以奏效.我院自1994年12月至1998年12月开展选择性支气管动脉灌注药物(BAI)治疗中晚期肺癌80例,经追踪观察,现将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马起民;高顺卿;李立国 刊期: 2000年第02期
肝血管瘤是肝脏常见的良性肿瘤,早期多无症状,常在体检时发现.生长快、瘤体大的肝血管瘤常有右上腹疼痛、腹胀等症状,并有自发性或创伤性破裂出血的危险.一旦出血,其致死率甚高.传统的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发展,经动脉栓塞治疗巨大肝血管瘤已成为一种主要的治疗方法.我院应用平阳霉素碘油乳剂及明胶海绵颗粒,经动脉栓塞治疗了4例巨大肝血管瘤患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温豹;谢荣;李群;鞠岩 刊期: 2000年第02期
肾囊肿是临床常见的良性疾病,较大的肾囊肿可压迫肾盂、肾盏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以往多采用保守或外科治疗,效果欠佳.我院自1993年以来,对症状性肾囊肿采用CT导引下穿刺硬化剂治疗,疗效满意,介绍如下.
作者:孙秋德;朱世平;王建平;侯鲁强;王扬;侯伟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直接冠脉内支架术(Direct Stenting)是在常规冠脉内支架术(Conventional Stenting,CS)基础上作出的改良,即不用球囊进行预扩张,直接植入冠脉内支架.1997年5月~1999年5月,我院应用该方法治疗冠脉狭窄6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金惠根;陆志刚;顾水明;潘晔生;金立仁;陈万春 刊期: 2000年第02期
肺动脉栓塞是常见的心血管病,死亡率达20%~30%[1],其栓子主要来源于股、髂静脉血栓脱落.为了预防栓子随血流进入肺动脉造成致死性肺动脉栓塞,1996年至今我们为6例股、髂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安装了下腔静脉滤器,并进行了临床观察.
作者:崔宁;骆秉铨;张义勤;吴海江;崔怀信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Amplater封闭器关闭动脉导管(PDA)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Amplater堵闭器共堵闭6例PDA.PDA于肺动脉开口处的窄直径3~4.5cm(平均3.7cm).结果均获成功.3~6个月随访堵闭器无移位,无残余分流.结论应用Amplater堵闭器关闭大、中型PDA效果良好,安全可靠,血管损伤小.
作者:华仰德;钱晋卿;王舒;黄敏;严蓁;杨思源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对照经导管置入Sidris钮扣式封堵器、CardioSEAL封堵器和Amplatzer封堵器治疗二孔型房间隔缺损(ASD)的疗效.方法 28例患者,依介入治疗采用的封堵器分为3组,采用钮扣式封堵器、CardioSEAL封堵器和Amplatzer封堵器的患者各为4例、12例和12例.3组患者ASD直径(球囊导管测量值)均≤21mm.术后24 h、1个月及3个月分别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心电图(ECG)及X线平片检查进行随访观察残余分流情况、有无心律失常及封堵器的金属结构.结果 Sidris钮扣式封堵器、CardioSEAL封堵器及Amplatzer封堵器的置入分别均采用8F、11F和8F输送鞘管.置入钮扣式封堵器、CardioSEAL封堵器及Amplatzer封堵器的技术成功率分别为100%、91.7%和100%,无显著性差异.术后1个月TTE示钮扣式封堵器组2例(50%)存在少量残余分流,较另两组高.X线检查示随访中钮扣式封堵器组有1例封堵器金属结构发生轻度改变,另两组均未见封堵器的金属结构发生明显改变.ECG检查显示CardioSEAL封堵器及Amplatzer封堵器组术后1周内各有1例出现频发房性早搏,经药物治疗后消失,但3组间未见显著性差异.结论应用3种封堵器治疗直径≤21mm二孔型ASD技术成功率及并发症无明显差异,但CardioSEAL和Amplatier随访效果更好.且更适于婴幼儿患者及较大直径ASD的介入治疗,而CardioSEAL封堵器则可能在治疗存在解剖变异的ASD中有一定作用.
作者:张戈军;戴汝平;刘延玲;蒋世良;曾筝;黄连军;谢若兰 刊期: 2000年第02期
外周血管病在我国主要是指闭塞性动脉硬化症、大动脉炎及闭塞性脉管炎等,属于常见病.有很高的致残率,内科治疗效果甚微,手术治疗为有创治疗方法,且效果有限.1964年美国医生Dotter和Judkins开创了不用开刀的外周血管病介入治疗方法,但是直至1972年Gruntzig发明了双腔球囊导管,才使这一技术发展成熟.30年来取得了重大进展,主要是治疗方法的不断进步,适应证扩大,治疗效果提高,血管开通率由早期的50%提高到90%以上,半年再狭窄率下降至30%~20%,并发症由5%下降至1%.
作者:戴汝平 刊期: 2000年第02期
作者: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 刊期: 2000年第02期
作者:<介入放射学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00年第02期
作者:<介入放射学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00年第02期
例1,男,42岁.患者因左肺中心型肺癌手术未能切除而作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按Seldinger法右股动脉穿刺,采用导管鞘装置,引入7F Cobra导管,做了左侧两支支气管动脉造影及灌注化疗,全过程60min,术中注入体内25U/ml肝素盐水300ml,在结束治疗前10min时,患者稍感穿刺侧下肢麻木,自以为强迫体位时间过长所致.
作者:秦永福;宁路江;刘跃祥 刊期: 2000年第02期
患者,男,60岁.于1年前患有右上叶支气管肺癌(鳞癌),经放疗与化疗后病情有所缓解.1个月来患者感呼吸困难,近周来进行性加剧、伴吞咽困难(Ⅳ级,仅能进流质),于1999年6月28日急诊入院,入院时仅能在坐姿状态下靠吸氧维持呼吸,不能入睡,生命垂危.
作者:乔德林;龚德根;郭大炜;沈德美;蔡粉妹;王燕娥;章宏靖 刊期: 2000年第02期
导管折断是介入性治疗中少见并发症,我院于1999年在肝癌介入治疗行肝动脉插管中,导管头折断3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莫隆高;卢忠武;谭俊扬;韦彩群 刊期: 2000年第02期
患者男性,61岁.1999年8月因吞咽困难,经钡餐及胃镜检查,确诊为食管上段鳞癌,病变段长约5cm.经直线加速器放射治疗后,吞咽困难症状得到改善.1999年11月入院化疗.11月8日晚进食时发生梗噎,并出现呛咳.
作者:卢秀仙;汪栋 刊期: 2000年第02期
患者女,69岁,经CT及支气管镜检查诊断为左肺癌(病理诊断为小细胞未分化癌),病灶位于左肺中野脊柱旁沟内,纵隔淋巴结转移.灌注第7肋间动脉,造影剂为60%泛影葡胺6ml,患者感左胸后背部钝痛,但能忍受,尔后灌注表阿霉素20mg,无任何不适,当灌注顺铂60mg时感左胸、左季肋部及腹部疼痛加重,推注丝裂霉素16mg感上腹部疼痛难忍,改为缓慢推注足叶乙甙100mg,患者尚能忍受.
作者:葛彪;杨树明;高永芝 刊期: 2000年第02期
患者,男,28岁.腰痛1年,加重伴左下肢疼痛1个月.CT检查:L5-S1椎间盘后正中偏左脱出,硬膜囊及脊神经受压,诊断L5-S1椎间盘脱出,拟行前路经腹椎间盘吸切术.
作者:赵洪全;刘建成;冯开梅 刊期: 2000年第02期
患者男,53岁.因原发性肝癌、高血压病而入院.入院时血压为180/100mmHg(1mmHg=0.133kPa).患者入院后,积极用药物控制高血压1周.介入治疗术前2d血压在145/90mmHg左右.术前未使用镇静剂.术时患者取仰卧位,采用Seldinger法右股动脉穿刺插管.
作者:韦彩群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为介入放射学提供符合辐射防护优化的个人防护用品.方法模拟介入放射手术条件,测量不同厚度的铅胶板对介入手术者身体主要部位散射线的防护效果,确定佳防护厚度;根据安全、轻便、舒适、方便的原则,通过对国内外产品的对比分析,征求介入放射学者的意见,设计防护用品的理想结构形式.结果研制出防护帽、防护颈套、防护眼镜、防护面罩和防护服等可供介入放射学选用的系列防护用品.结论应用这些防护用品,能确保介入放射学者的安全,并可减轻其不必要的负重,有利于介入手术操作.
作者:张丹枫;李桂秋;张为民 刊期: 2000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