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下腔静脉闭塞型Budd-Chiari综合征钝性开通技术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方法 96例患者中下腔静脉膜性闭塞63例、下腔静脉节段性闭塞33例,其中15例合并肝静脉狭窄或闭塞.透视下,使用开通导丝开通闭塞段下腔静脉.结果 96例技术操作全部成功,下腔静脉开通率100%,未出现心脏压塞、下腔静脉破裂、胸腔出血、腹腔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钝性破膜开通下腔静脉闭塞段操作简单、安全有效、费用低、无严重并发症,值得大力推广.
作者:韩新巍;吴刚;丁鹏绪;高雪梅;马南;王艳丽;管生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布-加综合征(BCS)患者肝脏的病理学改变.方法 30例BCS患者,其中肝静脉型14例,下腔静脉型5例,混合型11例.介入治疗过程中行肝穿刺活检,所取标本行HE染色,光镜下观察.结果 30例患者共行31次肝穿刺活检,其中12例使用DFBN活检针,19例采用弹枪式活检针,29次穿刺取出1~4 cm长肝组织条,符合组织学诊断要求.病理显示为肝小叶中央静脉、肝血窦扩张淤血,部分可见窦周隙出血;肝细胞水肿,甚至气球样变;纤维组织增生,炎细胞浸润.结论 BCS患者肝脏的病理学改变具有一定的特征.
作者:韩新巍;马波;吴刚;高雪梅;马南;王艳丽;丁鹏绪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介绍布-加综合征介入治疗的新技术,评价导丝贯穿法行下腔静脉和肝静脉成形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54例布-加综合征患者,其中43例下腔静脉节段性闭塞采用经颈静脉途径穿刺破膜后将导丝由颈静脉途径进入下腔静脉、经股静脉引出;10例经皮经肝穿刺肝静脉,导丝经右心房、上腔静脉、颈静脉引出,1例导丝经股静脉进入下腔静脉、副肝静脉进入,经肝静脉和颈静脉引出,导丝贯穿于下腔静脉或肝静脉后以球囊扩张闭塞段.结果 54例患者采用此项技术全部取得成功,临床症状消失,未出现并发症.结论 贯穿法行下腔静脉和肝静脉成形术特别适用于下腔静脉节段性闭塞和肝静脉闭塞的病例,是一种简便、安全和实用的方法.
作者:祖茂衡;徐浩;顾玉明;李国均;张庆桥;魏宁;许伟;刘洪涛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分析Budd-Chiari综合征(BCS)下腔静脉(IVC)阻塞区的病理学改变,探讨其可能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方法 对13例BCS患者IVC阻塞区进行钳夹活检,对取得标本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钳夹活检技术成功率100%(13/13),病理阳性率92.3%(12/13).镜下见单纯混合血栓1例;纤维结缔组织11例,其中伴血栓形成3例,伴炎性细胞浸润8例,纤维结缔组织玻璃或黏液变性.结论 BCS的IVC阻塞可能为局部炎症引起血栓形成并逐渐机化和纤维化而成.
作者:韩新巍;马波;吴刚;高雪梅;马南;王艳丽;丁鹏绪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评价透视下双球囊导管成形术治疗结直肠吻合口良性狭窄的疗效.方法 17例结直肠吻合口良性狭窄的患者,在透视下行经肛门双球囊导管成形术.13例因恶性、4例因良性病变而接受结、直肠外科手术.16例因部分性梗阻表现为排便困难或排便次数增多,1例患者因溃疡性结肠炎,作全结肠切除术+临时性肠造瘘术后,其吻合口狭窄由内镜和钡灌肠检查发现并确定为良性.随访期观察疗效和并发症.结果 17例患者在透视下进行了双球囊导管成形术1次.双球囊扩张成形术中,先用单球囊(直径为20 mm)作为初步扩张,再附加第2枚球囊(直径为10、15或20 mm)进行双球囊导管成形术.技术成功率为100%.球囊导管成形术后,症状完全改善12例(71%)、部分改善5例(29%).未发生如肠破裂或严重出血等并发症.平均随访23个月(1~62个月),1例6个月后狭窄复发,给予再次双球囊导管成形术后,狭窄症状消失.结论 透视下双球囊导管成形治疗良性结直肠吻合口狭窄安全可行.
作者:狄镇海;刘文新;刘东明;Ji Hoon-shin;Ho-young Song;李麟荪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旋转DSA的软组织断层重建技术(Dyna CT)在经皮椎体成形术后并发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0例中36个胸椎和腰椎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术后经X线摄片、Dyna CT和螺旋CT扫描,对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的椎体外渗漏和胸膜腔的图像和临床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病例的手术都获得成功.所有病例术中和术后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在经PVP术后的36个椎体中,30个椎体的无椎体外渗漏,都经X线正侧位、Dyna CT和CT确诊.6个椎体出现椎体外渗漏,经X线正侧位、Dyna CT和CT检查确诊,其中2例中2个椎体出现椎间盘渗漏;2例2个椎体出现椎旁软组织渗漏;1例1个椎体出现静脉丛渗漏.1例椎弓根渗漏在侧位X线片怀疑为椎体后缘硬膜外渗漏,但在Dyna CT重建图像和螺旋CT显示,PMMA位于两侧椎弓根内,椎管内并无PMMA.X线摄片和Dyna CT、CT都未发现气胸和胸腔积液.结论 Dyna CT对PVP术后并发症的迅速判断提供了有益的信息.
作者:顾一峰;吴春根;程永德;李敏;王珏;张培蕾;杜倬婴;李明华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介入治疗肝癌所致下腔静脉梗阻的疗效及方法.方法 6例患者,临床主要症状有腹胀、腹壁静脉曲张和下肢浮肿等.均为肝右叶病变压迫侵蚀下腔静脉所致的狭窄阻塞.治疗方法采用先溶栓,而后球囊扩张和内支架植入.结果 6例患者狭窄阻塞的下腔静脉均开通成功,下腔静脉血流通畅,压力由术前的4.0kPa(1kPa=7.5 mmHg)降至2.1 kPa,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采用介入方法开通由于肝癌所引起的下腔静脉狭窄阻塞,疗效肯定,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作者:崔进国;梁志会;周桂芬;田惠琴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评价子宫肌瘤栓塞治疗的中长期疗效.方法 对110例子宫肌瘤患者栓塞治疗,并追踪观察,追踪时间48~72个月,采用经阴道彩色超声复查,栓塞剂采用超液化碘油和平阳霉素混合液(51例)和聚乙烯醇微粒(直径350~700 μm,59例),观察其中长期临床疗效,并发症,性激素变化,怀孕妊娠分娩和肌瘤的再发情况等.结果 110例均进行了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月经量过多症状改善有效93/94(98.93%),压迫症状改善26/26(100%).子宫体积减少51.5%±3.1%(t值2.861,P<0.01).肌瘤体积减少64.2±6.6%(t值2.664,P<0.01).栓塞前后黄体生成素、促卵泡素和雌二醇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栓塞后腹痛6/110(5.5%);发热90/110(81.8%);阴道出血95/110(86.4%);血尿11/110(10.0%);膀胱误栓1/110(0.9%);短暂性闭经3/110(2.7%)和卵巢衰竭永久性闭经3/110(2.7%).手术失败率1/110(0.9%),肌瘤栓塞后2年再发率为4/110(3.6%).栓塞后5例子宫肌瘤患者7次怀孕,其中4例患者分娩4次,同一患者先后人工流产3次,怀孕期间和分娩后,B超复查没有发现子宫肌瘤增大或出现新发子宫肌瘤.结论 子宫肌瘤栓塞的中长期疗效肯定.子宫肌瘤栓塞后有一定的再发率.子宫肌瘤栓塞对卵巢功能的影响较轻.子宫肌瘤栓塞后妊娠和分娩仍较安全.
作者:郭文波;杨建勇;李丽娟;陈伟;庄文权;朱云晓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运用自体血管建立动脉导管未闭(PDA)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选用成年杂种犬18条,体重15.0~20.0 kg,麻醉及开胸术条件下,用自体血管(颈静脉)分别与降主动脉和左肺动脉行端侧吻合,建立模拟PDA动物模型.结果 18条犬成功建立模型10条,造影见主动脉分流至左肺动脉,且左肺动脉吻合口远端、近端显影清晰.结论 本模型运用自体血管模拟未闭的动脉导管,接近PDA的生理特性,值得推广.
作者:袁运杰;秦永文;汤敬东;王利新;熊江 刊期: 2006年第09期
患者男,75岁.2005年1月出现左足第二、三、四趾疼痛,2个月疼痛逐步加重,范围扩大至左足前半部,并出现左足第四趾坏疽.发现糖尿病2年余.体检:左足皮温凉,皮肤暗红色,左足背及胫后动脉搏动未及,左腘动脉搏动可及,左足第四趾干性坏疽.考虑为糖尿病足,入本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给予扩血管、控制血糖、抗感染等治疗.治疗6周无效.行左下肢动脉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图1),发现左下肢动脉硬化闭塞,以小腿为显著,左腓动脉、胫前动脉在小腿中段以远均不显影,左胫后动脉在小腿中下段处有一明显狭窄.于2005年3月17日左下肢动脉DSA证实,左胫后动脉在小腿中下段处闭塞(图2),闭塞长度约8mm,远端动脉显影,速度慢.闭塞处给予球囊扩张,并放置3 mm×20 mm药物涂层支架.再次造影显示,左胫后动脉小腿中下段处闭塞消失,远端动脉显影速度明显增快(图3).术后,左足皮温明显改善,疼痛减轻,皮肤颜色恢复.并给予左足第四趾切除,伤口愈合良好.6个月后随访,左足皮温、颜色正常,无疼痛.左足第四趾伤口愈合良好,彩超示:左小腿中下段胫后动脉血流通畅.
作者:陆清声;景在平 刊期: 2006年第09期
随着经股动脉介入治疗的发展,发明了多种用于动脉穿刺部位止血的血管封堵装置.其止血疗效可靠,近年临床应用数量逐渐增加,但是否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目前仍有争议.本文就近年来用于临床的封堵器的使用方法及临床评价作一综述.
作者:刘博;丁仲如;秦永文 刊期: 2006年第09期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sis is a major cause of ischemic stroke, and depending on the studied population, it accounts for 8%~15% of all strokes that are due to cerebral atherosclerosis.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stenoses seems to depend on the location and extent of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sis.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9期
超声检查在子宫动脉栓塞术中具有重要作用,术前超声检查观察子宫肌瘤大小、内部回声、数量、部位、血供丰富程度等,为治疗达到良好效果、进行病例筛选提供丰富的信息.超声可以反映子宫肌瘤治疗前后血流、体积、回声等的变化,是评价子宫动脉栓塞治疗效果的有效工具,对疗效的长期观察等都有很高的价值.
作者:曾功君;柳建华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评价介入放射学在颈部副神经节瘤的术前应用.方法 分析13例颈部副神经节瘤病例,对6例副神经节瘤行术前栓塞,对9例行球囊阻断试验,了解Willis环功能.结果 6例颈部副神经节瘤术前造影及部分供血动脉栓塞均获成功,术中出血明显减少,9例颈动脉阻断(测定Willis环功能)试验全部成功,在术中施行颈动脉结扎术,术中及术后随访未出现新的神经系统症状或体征.结论 颈部的副神经节瘤术前栓塞及术前球囊阻断试验安全、可靠,可作为常规术前准备.
作者:范国平;俞炬明;钟伟兴;朱铭 刊期: 2006年第09期
原发性肝癌起病隐匿,临床发现时多已为中晚期,失去了手术切除的机会,非手术治疗肝癌成为研究热点.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和无水乙醇瘤内注射(Dercutaneous ethanol injection,PEI)是目前临床为广泛应用的非手术疗法,疗效明显.然而,实践表明单独应用均有一定的局限性,联合应用可提高疗效,因而肝癌综合治疗成为趋势.我们针对TACE治疗后残存活性肝癌病灶,采用CT引导下弯针穿刺无水乙醇消融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邵成伟;田建明;左长京;赵起;吕桃珍 刊期: 2006年第09期
闭塞颅内动脉瘤的方式主要有开颅动脉瘤夹闭和血管内栓塞治疗,随着血管内介入技术的提高和栓塞材料及设备的改进,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所占比例有增多的趋势.以下通过回顾性分析比较栓塞和手术夹闭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评价栓塞治疗在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赵诚;李冰;李宗敏;沈立华 刊期: 2006年第09期
肺结核空洞大咯血来势凶猛,是常见的临床急症之一.常规内科止血效果不佳,而外科治疗对身体侵袭太大且受诸多因素影响常受限制.栓塞参与出血的支气管动脉及体动脉的其他分支是治疗急、慢性咯血安全有效并可重复进行的微创介入治疗方法[1].1977年Remy首次报道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栓塞术以来,该项技术已被日渐广泛地应用于大咯血的治疗,为经导管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栓塞(SBAE)治疗肺结核空洞大咯血开僻了一个治疗新领域[2-4].我院自开展此项介入治疗方法,取得了较好疗效.现将我院近年58例治疗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张宝贵 刊期: 2006年第09期
臭氧是一种无色、但有特殊臭味的气体,极不稳定,具有强氧化性.利用臭氧治疗椎间盘突出症是近年兴起的一项新的微创治疗技术,国内也已在使用.我们对89例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臭氧治疗并经临床观察3~12个月,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殷世武;项廷淼;叶录安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脉介入(PCI)时应用药物洗脱支架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方法,将AMI患者随机分为普通支架组(Crofelex Theca支架组,C组),进口药物洗脱支架组(Taxus组,T组),国产药物洗脱支架组(Firebird组,F组),每组计划入选各20例,急诊PCI术时仅处理梗死相关动脉.观察住院期间、6个月心血管疾病死亡,再梗死,再住院,靶血管再血管化等情况.结果 终C组、T组、F组各入选15,18,16例,发病至手术时间:C组(6.67±3.26)h,T组(6.22±3.77)h,F组(6.44±3.69)h;靶血管特征为:C组血管直径≥3.0 mm占80%,T组≥3.0 mm占72.2%,F组≥3.0 mm占81.3%;C组植入支架15枚,T组21枚,F组16枚,手术成功率均为100%.三组住院其间均无心血管性疾病死亡,再梗死、靶血管再血管化;6个月随访中亦无心血管性疾病死亡、再梗死、靶血管再血管化,C组、F组各有1例因为心功能不全再入院.结论 急诊PCI中应用药物洗脱支架,包括国产药物洗脱支架Firebird安全可靠,疗效明确;但样本量小,还有待进一步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研究来证实.
作者:陆志刚;魏盟;蒋利;杭靖宇;马士新;王寅;孙磊青;黄蓓丽 刊期: 2006年第09期
回顾我国15年来在布-加综合征的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分析了我国布-加综合征介入治疗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强调今后在布-加综合征研究的重点是开展病因和发病机制的基础研究.
作者:祖茂衡 刊期: 2006年第09期
《介入放射学杂志》第五届编委会于2006年7月12日下午在沈阳友谊宾馆召开.到会编委有65名.会议由李麟荪主编主持,名誉主编陈星荣教授首先讲话,程永德主编作了《介入放射学杂志》第四届编委会工作总结,徐克主编作了《介入放射学杂志》第五届编委会工作计划,会上还颁发了第五届《介入放射学杂志》编委会聘书,对下一步的工作进行了讨论.
作者:许秀芳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第三届中国先天性心脏病治疗与超声诊断论坛》于2006年3月9日~12日在上海举行.会议由上海市卫生局主办、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上海市成人心血管病临床医学中心承办,《介入放射学杂志》协办.会议共收到论文近200篇,内容涵盖了先天性心脏病介入诊疗的各个领域,反映了我国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冠状动脉瘘、肺动-静脉瘘、主动脉窦瘤破裂等先心病介入治疗和超声诊断应用的现状,不少临床和基础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作者:丁仲如;赵仙先;吴弘;秦永文 刊期: 2006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