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介入放射学杂志

介入放射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上海市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8-794X
  • 国内刊号:31-1796/R
  • 影响因子:1.86
  • 创刊:1992
  • 周期:月刊
  • 发行:上海
  • 语言:中文
  • 邮发:4-634
  • 全年订价:316.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Pж(AJ) 文摘杂志(俄), 维普收录(中),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医学文摘, 国家图书馆馆藏, 剑桥科学文摘, 知网收录(中), 哥白尼索引(波兰), 万方收录(中)
  •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 特种医学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08年12期文献
  • 臭氧胶原酶联合应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目的 观察臭氧与胶原酶联合应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突出髓核内注射臭氧和胶原酶治疗.结果 通过3、6个月的随访,采用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价,疗效优12例(60%),良7例(35%),差1例(5%),优良率95%.未出现硬膜囊、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臭氧胶原酶联合应用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安全方法.

    作者:张天迹;杨正勇;马刚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CT导引下置猪尾导管硬化治疗巨大肝肾囊肿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CT导引下穿刺置猪尾引流管硬化巨大肝肾囊肿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CT导引下对17例巨大肝肾囊肿患者,穿刺置入7F猪尾导管引流,并且每日注射无水乙醇或乙酸1次.对于囊液<500 ml者,每次注入硬化剂后夹闭引流管,24h后再开放引流.囊液大于500 ml者,硬化后立即开放引流.所有患者24 h引流量<10 ml时,再次硬化后拔除引流管.其中肝囊肿平均拔管时间40 d;肾囊肿10 d.结果 本组硬化治疗后6个月,复查B超示治愈17例,治愈率100%.无一例出血、感染及出现心脑血管并发症.结论 CT导引下置猪尾巴管硬化治疗巨大肝肾囊肿简单安全、疗效满意.

    作者:黄晓明;黄永斌;耿雷;张海涛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CT三维重建心房颤动患者肺静脉前庭解剖形态学研究

    目的 应用CT三维重建方法描述并测量心房颤动患者肺静脉前庭的解剖形态.方法 30例在三维标测技术下行肺静脉前庭线性消融术治疗心房颤动的患者,术前应用CT进行心脏扫描,三维重建后描述肺静脉解剖形态学特点并测量相关数据.结果 左上肺静脉大径(24.30± 4.54)mm、小径(17.76±4.24)mm;左下肺静脉大径(19.10±4.45)mm、小径(12.27±3.52)mm;右上肺静脉大径(22.99±5.04)mm、小径(16.19±4.87)mm;右下肺静脉大径(18.63±4.60)mm、小径(14.46±3.48)mm.左肺静脉问嵴:前缘(14.78±3.86)mm、中部(7.20±1.42)mm、后缘(14.94±3.82)mm;右肺静脉间嵴:前缘(15.86±5.14)mm、中部(7.91 ±3.35)mm、后缘(18.73±5.55)mm.左心耳与左肺静脉间嵴上缘、中部、下缘分别为(19.12±4.98)mm、(7.74±3.30)mm、(17.92±5.14)mm.结论 CT三维重建图像能够真实反映肺静脉前庭的解剖结构,可作为术前了解肺静脉前庭的方法之一;肺静脉前庭结构个体差异大,术前须充分认识.

    作者:赵亮;孟小茜;张家友;姜其钧;赵学;刘士远;廖德宁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腹部及盆腔急性出血的介入治疗

    目的 探讨腹部急性出血选择性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行选择性动脉血管造影及血管内介入治疗的腹部及盆腔急性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80例均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插管后作选择性血管造影,用碘化油、明胶海绵或弹簧圈栓塞治疗,80例中完全止血68例、再出血9例、无效3例.结论 介入方法不仪可确定出血部位机,而且可达到止血目的 ,效果确切.

    作者:周怡婷;曹建民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血管内硬化治疗的临床探讨

    目的 探讨Klippel-Trenaunay(KT)综合征血管内硬化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6例KT综合征患者行顺行静脉造影、多普勒超声后行患肢动脉造影,并经动脉主干注入碘油平阳霉素乳剂,随访观察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顺行静脉造影和多普勒超声显示单纯异常扩张浅静脉6例,深静脉无异常;动脉造影显示动脉二、三级分支增多,软组织内见染色影.术后并发症主要有肢体肿胀和感觉异常.随访8~40个月,5例肢体症状明显好转,1例症状反复.结论 碘油平阳霉索乳剂血管内硬化治疗KT综合征能有效改善患肢症状.

    作者:吕朋华;王立富;王书祥;孙陵;耿素萍;陈明;黄文诺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急性脑栓塞的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

    目的 评价急性脑栓塞(AES)动脉溶栓疗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应用尿激酶或rt-PA经股动脉选择性动脉溶栓(IAT)治疗AES患者21例,并选择同期未行溶栓治疗的AES患者42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治疗后24h NIHSS评分、90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出血转化(HT)及病死率等.结果 ①IAT治疗后脑血管造影结果:血管总再通率为61.9%;大脑中动脉(MCA)、颈内动脉(ICA)及摹底动脉(BA)再通率分别为83.3%、2/7和1/2.②治疗后24 h NIHSS评分IAT组明显低于对照组(12.05±5.61比14.83±4.05,P<0.05);IAT组预后良好(mRS 0~2分)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66.7%比35.7%,P<0.05);③IAT组与对照组相比,HT发生率(28.6%比16.8%)、患者病死率(19.1%比16.7%)均无显著差异;两组均没有患者死于HT.结论 IAT治疗AES可能具有较好的疗效,相对安全.

    作者:石明超;房绍宽;李东;朱辉;庞猛;吴江;王守春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移植肾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

    目的 探讨移植肾动脉狭窄(TRAS)的介入治疗.方法 35例TRAS患者从肾移植到出现肾动脉狭窄症状平均6.9个月(3~18个月),记录经皮血管成彤术(PTA)前后血压变化和血肌酐水平.经对侧股动脉或左肱动脉入路,使用普通球囊导管(5F,直径4~6 mm,长度20~30 mm)和微球囊导管(2.6F,直径3mm,长度36mm)分别对35例TRAS行PTA术,其中11例放置支架.结果 35例TRAS患者共行46次PTA(行1次PTA 20例,2次12例,3次3例),其中26次经对侧股动脉,20次经左肱动脉穿刺插管.PTA治疗前肾动脉狭窄率为75%~98%,PTA后狭窄率降为10%~30%.PTA前收缩压150~210 mmHg(1 mmHg=0.133 kPa),平均170 mmHg,舒张压90~145 mmHg,平均120 mmHg;PTA后收缩压降为100~190 mmHS,平均135 mmHg,舒张压降为80~125 mmHg,平均85 mmHg.首次PTA后再狭窄率39%,再次PTA后狭窄率15%.46次PTA共使用普通球囊导管26个,微球囊导管20个.11枚支架8枚为自膨式支架,3枚为球囊扩张式.术后随访3~60个月(平均23个月).35例中终治愈11例,改善15例,好转7例,无效2例.除1例肱动脉入路发生术后穿刺点血肿外无其他并发症.结论 TRAS的PTA治疗安全有效,配合肱动脉入路和微球囊导管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合理选用支架能降低再狭窄率.

    作者:欧阳强;董伟华;肖湘生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DEEP 球囊导管在膝下动脉腔内成形术治疗严重下肢缺血中的应用

    目的 应用DEEP球囊导管膝下动脉成形术治疗严重下肢缺血的疗效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至2008年4月采用膝下动脉成形术治疗11例患者17条严重缺血患肢的结果.所有患者均有静息痛,其中6条患肢合并溃疡(2条)或坏疽(3条)或两者同时存在(1条).12条患肢踝肱指数(ABI)为0.2~0.5,5条患肢为0.51~0.7,平均0.47.结果 手术技术成功率为100%,13条患肢疼痛明显缓解,2条肢体减轻,2条患肢疼痛无缓解而行膝关节以上截肢;有溃疡的2条患肢,溃疡愈合.有足趾坏疽的3条患肢,1条干性坏疽无变化,1条坏疽足趾脱落,1条行半足截除术后,创面愈合,同时伴有溃疡和坏疽的1条患胶,溃疡愈合,坏疽足趾脱落.10条患肢ABI增加超过0.5,5条增加0.3~0.5,2条无改变,平均值为0.83.10例患者16条患肢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4.3个月(1~9个月).15条患肢疼痛明显缓解,其中12条无复发,3条复发,3条中2条再次行下肢动脉PTA后疼痛缓解,1条未行PTA治疗而行截肢.ABI平均值为0.70.结论 应用DEEP球囊导管行膝关节以下动脉成形术治疗严重下肢缺血具有较高的成功率,短期随访有较好疗效,中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李绍钦;蒋国民;赵进委;陈亚贤;田丰;王云;黄文华;倪才方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经皮肾穿刺造瘘操作技术及并发症防治探讨

    目的 探讨经皮肾穿刺造瘘操作技术,总结并发症产生原因与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总结采用超声联合透视导向行经皮肾穿刺造瘘治疗247例肾积水患者,分析技术方法及相关并发症情况与防治措施.结果 247例在超声联合C臂血管机透视导向下,穿刺置管成功率100%;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4例(1.6%),其中3例术后发生大出血,1例术中发牛休克,无周围脏器损伤及死亡病例;轻度并发症共25例(10%),包括血尿、尿路感染、穿刺部位血肿、肾周血肿、引流管脱出梗阻、内双J管梗阻移位等.结论 熟悉肾造瘘术的操作程序,术前综合评估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并积极防范处理,可有效提高手术安全性和治疗效果.

    作者:张泽富;梁惠民;郑传胜;吴汉平;周国锋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经皮肾造瘘治疗移植肾积水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移植肾积水介入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收集16例右髂窝肾移植术后肾积水患者,B超和X线透视导向下,采用同轴穿刺法进行肾造瘘,然后根据病情选用不同的介入处理.术后观察尿液颜色、尿量,并复查尿常规、肾功能.结果 16例患者造影均显示不同程度肾积水和输尿管梗阻,其中输尿管完全梗阻7例,不完全梗阻9例.行经皮肾外引流术3例,经皮穿刺肾输尿管狭窄段球囊扩张联合内外引流术13例.患者血清尿素氮和肌酐平均水平术前分别为28.3 mmol/L和537.7 p.ìmol/L,术后1周分别下降至9.7 mmoL/L和148.6ìmoL/L.术后B超检查示移植肾积水消失.随访4-48个月,除1例患者术后2个月因双J管引流不畅复发肾积水而行外引流术外,其余患者均无肾积水复发.结果 介入治疗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和并发症少的特点,是移植肾积水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任建庄;梁惠民;吴汉平;郑传胜;周国锋;夏向文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超选择性肾动脉碘油-无水乙醇乳化液栓塞术治疗肾肿瘤

    目的 探讨肾动脉内碘油-无水乙醇混合物栓塞治疗肾肿瘤的效果.方法 收集20例肾脏恶性肿瘤和良性肿瘤,采用同轴微导管超选择性肾动脉插管,以容积比为2:1的碘油-无水乙醇乳化液栓寨肾肿瘤供血血管各分支,术后4周复查肾动脉造影,酌情重复治疗,定期随访.结果 18例经一次栓塞肿瘤坏死彻底,栓塞后4周,肿瘤供血中断.其中肾癌及肾转移癌体积减小在50%以上13例,占81.3%,碘油聚集良好;2例重复治疗1次,临床症状明显减轻.结论 超选择性肾动脉碘油-无水乙醇乳化液栓寨术,可以在大限度保护肾功能的前提下,在毛细血管水平栓塞肿瘤所有供血血管,达到永久性栓塞的效果,疗效肯定,值得推广.

    作者:于淼;李家开;孙明鲁;王惠先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血管内穿刺法制作兔脑血管痉挛模型

    目的 探讨采用血管内穿刺制作兔脑血管痉挛(CVS)模型方法.方法 采用血管内穿刺法在新西兰大白兔产生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制作CVS模型.存活兔分成12 h、1、2、3及7d组,共5组,每组分为SAH亚组(5只)及对照亚组(2只).每只兔术前、术后常规行头颅CT检查,处死后常规行HE染色观察后交通动脉及基底动脉管腔内直径及管壁厚度改变.结果 本组共72只兔,成功制成模型并获取标本35只(SAH组25只,对照组10只),模型制作成功率为48.6%.SAH组后交通动脉及基底动脉管腔内直径在SAH后12h分别缩小43.60%和51.82%.随后血管直径旱双相改变,管腔直径在第7天再次明显缩小,分别下降29.32%和45.19%.结论 本法造模病理改变明显,是适合研究CVS发生机制的动物模型.虽然动物死亡率高,但如能应用新型合适材料并注意操作细节能提高造模成功率.

    作者:涂建飞;刘一之;纪建松;赵中伟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经皮骨水泥成形术治疗胸骨骨髓瘤一例

    患者女,68岁.1年前因腰背部剧烈疼痛,行L4椎体活检和经皮椎体成形术,术后病理为骨髓瘤.此次无明显外伤诱因发生胸部正中逐渐疼痛1个月,并向两侧放射,呈持续性,服止痛药无效,影响生活及睡眠.

    作者:顾一峰;吴春根;李明华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植入心力衰竭预警心律转复除颤器一例

    心源性猝死有效的预防方法是植入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对于心力衰竭(心衰)患者若能在病情恶化早期进行及早的干预,则能有效防止心功能进行性恶化.近拥有监测肺水肿状态的ICD开始应用于临床,我院于2008年6月13口成功完成全国首例心衰预警的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Virtuoso ICD)手术,现报道如下.

    作者:关平;陈跃光;冯小弟;杨晖;归冬梅;张大东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经导管动脉灌注术和栓塞术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及其现状

    经导管动脉灌注和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infusion and embolization,TAI&TAE)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也是我国早应用于临床的介入治疗技术.时至今日TAI/TAE历经20余年的小断改进,现已被广泛用于治疗许多疾病,包括肿瘤、血管畸形、出血和一些静脉疾患等介入治疗.本文通过复习国内1981年至2006年间主要的相关文献,对TAI/TAE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及其现状作了一概述和讨论.

    作者:欧阳墉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脑动脉瘤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血流动力学机制被认为是导敛脑动脉瘤生长乃至破裂的主要因素.近年来数值模拟已成为脑动脉瘤血流动力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使目前对脑动脉瘤血流动力学机制的认识更为深入.本文回顾近年来的相关研究,对不同条件下动脉瘤内血流动力学包括速度场、壁面切应力、压力场等方面与脑动脉瘤生长、破裂等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总结,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了探讨.

    作者:张星;刘建民;黄清海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经皮椎体成形术后相邻椎体的新发骨折

    经皮椎体成形术为治疗椎体溶骨性骨肿瘤及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等脊柱疾患的重要方法之一,它能迅速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也存在并发症.越来越多的文献报道椎体成形术后其相邻椎体发生了新发骨折,但两者之间究竟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目前尚无定论.因为接受椎体成形术的患者本身即患有转移件骨肿瘤、骨质疏松等皋础疾病,新发骨折可能并不足椎体成形术引起的并发症,而可能仅仅是原有基础疾病的进展.本文结合相关关文献,重点讨论椎体成形术后是否容易导致新发骨折,新发骨折的发生率足否高于无椎体成形术者,从支持及反对椎体成形术与新发骨折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两个方面作一综述.

    作者:葛坤元;倪才方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颅内微小动脉瘤的介入弹簧圈栓塞治疗及中期随访观察

    目的 探讨治疗微小动脉瘤的介入弹簧圈柃塞技术,并评价其临床疗效和中期随访结果.方法 同顾性分析2004年至2007年在我科治疗并经系统随访的破裂微小动脉瘤患者19例,共20枚动脉瘤.其中9枚动脉瘤单纯使用弹簧圈填塞,9枚使用支架辅助弹簧圈填塞,2枚使用球囊辅助弹簧圈填塞.结果 所有动脉瘤使用弹簧圈成功填塞,技术成功率100%.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闭塞5例,瘤颈残留9例,瘤腔残留6例.有3例出现弹簧圈部分遗留于载瘤动脉,未出现弹簧圈移位和血柃形成.19例患者均经历1年以上随访.临床随访显示所有患者未出现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17例完全恢复,未遗留神经系统并发症;1例残留轻度偏瘫,1例遗留动眼神经不全麻痹.1年后造影随访显示15枚动脉瘤完全闭塞,4枚瘤颈残留,1枚瘤腔残留扩大.未发现弹簧圈脱出、移位、载瘤动脉瘤狭窄.结论 介入弹簧圈填塞术治疗微小动脉瘤安全、有效,选择合适的栓塞技术是治疗的关键.

    作者:周兵;方淳;李明华;王武;徐浩文;王珏;张蓓蕾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失败病例经胸超声心动图回顾性分析

    目的 对室间隔缺损(VSD)介入封堵失败病例术后行经胸超声心动图复查,以提高经胸超声心动图术前应用价值,总结失败原因.方法 选取15例VSD封堵不成功病例.在分析左室造影主要观察指标后,用Philips 5500型彩色多普勒诊断仪在不同超声切面于术后重复测量VSD大小、观察缺损口形态与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以及各瓣膜的反流情况.结果 ①膜周部VSD 10例:膜部瘤8例,其中≥2个出口6例,膜部瘤基底部宽度8~18(10±2)mm,瘤深度3~10(6±2)mm;距主动脉瓣0-6(2±1)mm,距右房室瓣2~5(2±1)mm;均伴右房室瓣少量反流;主动脉瓣反流5例,为微量至少量.无膜部瘤2例.②嵴内型VSD 5例:大小6~10(7±1)mm,距肺动脉瓣2~3(1±0.8)mm,距主动脉瓣1-2(1±0.6)mm;主动脉瓣少量反流4例;右房室瓣微量反流5例;主动脉瓣脱垂4例;5例均成五彩花样分流.结论 超声心动图受影响因素较多,对缺损的定位和大小的测量,应选择多切所、多方向的连续扫查法,以筛选VSD封堵术的适应证及合适封堵器大小,提高封堵成功率,保证VSD封堵术的远期疗效.

    作者:张毅刚;李世杰;刘茹;历志红;付强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肝移植术后并发症与介入治疗四、门静脉并发症

    肝移植术后门静脉供血障碍性并发症主要为门静脉狭窄和门静脉血栓形成,虽然发生率不高,但临床危害大,一经确诊,需积极处理.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可作为检测门静脉血流的首选方法,对确诊有功能意义的狭窄还需依赖血管造影.对于门静脉狭窄行球囊扩张术以及支架置入术可有效降低门脉压力,而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例可用药物溶栓、机械碎栓和支架置放术相结合进行治疗,必要时可行TIPS降低门脉压力.

    作者:李麟荪;施海彬;赵林波 刊期: 2008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