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介入放射学杂志

介入放射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上海市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8-794X
  • 国内刊号:31-1796/R
  • 影响因子:1.86
  • 创刊:1992
  • 周期:月刊
  • 发行:上海
  • 语言:中文
  • 邮发:4-634
  • 全年订价:316.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Pж(AJ) 文摘杂志(俄), 维普收录(中),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医学文摘, 国家图书馆馆藏, 剑桥科学文摘, 知网收录(中), 哥白尼索引(波兰), 万方收录(中)
  •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 特种医学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0年5期文献
  • 布-加综合征介入治疗及并发症分析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布-加综合征(BCS)介入治疗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 204例BCS患者根据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介入治疗方法,分别为下腔静脉经皮球囊扩张成形术(PTA)和支架植入术;经皮肝穿刺肝静脉开通术和扩张术;经颈静脉或下腔静脉的肝静脉扩张术和支架植入术及经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TIPS).结果 BCS Ia型22例进行了介入治疗,成功率95.5%(21/22):I b型成功率81.8%(9/11);Ⅱ a型成功率97.3%(109/112);Ⅱb型成功率92.9%(13/14);Ⅲ a型成功率88.9%(8/9);Ⅲ b型成功率100%(2/2);Ⅳa型成功率92%(23/25);Ⅳb型成功率88.9%(8/9).术中、术后出现的并发症有:急性心功能不全2例;肺动脉栓塞4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1例;对比剂外溢3例;心律失常2例;心脏压塞1例.讨论介入治疗BCS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要严格掌握适应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避免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牛志科;吕光华;杜飞;郭艳霞;关岚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无水乙醇栓塞治疗先天性肾动静脉畸形

    目的 探讨经微导管无水乙醇动脉栓塞治疗先天性肾动静脉畸形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以肉眼血尿为主要症状的先天性肾动静脉畸形,选择性肾动脉造影确诊为肾动静脉畸形后,超选择性病变动脉插管,用无水乙醇栓塞病变血管治疗.结果 11例患者共进行12次治疗,无水乙醇用量5~25 ml,11例肾动静脉畸形均成功栓塞,栓塞24~48 h内肉眼血尿消失.术后1周内出现栓塞侧腰部酸痛、低热、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无其他严重并发症.随访4~96个月无血尿复发,肾功能正常.结论 经导管无水乙醇动脉栓寨安全有效、费用低廉,是先天性肾动静脉畸形治疗的有效方法.

    作者:王精兵;王悍;安潇;王麟川;高礼强;周志国;张贵祥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无水乙醇术前肾动脉栓塞治疗肾癌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评价肾癌术前肾动脉无水乙醇栓塞治疗的疗效.方法 32例肾癌患者,行患侧肾动脉无水乙醇逐级栓塞,明胶海绵栓塞肾动脉主干,2~5 d后行肾癌根治术,记录肿瘤切除率,术中失血量和手术时间.结果 32例栓塞后造影证实肾动脉完全栓塞,手术肿瘤切除率100%,术中见肿瘤缩小,肾表面静脉萎陷,肾周围水肿明显,出血少,手术时间短.结论 肾动脉栓塞可以减少手术出血,缩短手术时间,是肾癌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作者:尚鸣异;王国良;韩宏杰;席芊;黄宗良;唐俊军;高晓龙;王培军;陆影;徐卫国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射频消融联合支气管动脉灌注多西他赛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应用

    目的 总结冷极射频消融(RFA)联合支气管动脉灌注多西他赛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方法 对21例经CT引导下穿刺活检或支气管镜下获取组织.并经病理学检查所让实的肺癌患者先行冷极RFA治疗,1周后再行经皮支气管动脉灌注多西他赛,观察疗效.结果 本组21例患者治疗后病灶全部缩小,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结论 RFA和动脉灌注化疗联合应用,操作简便安全,可重复性强,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卢雄;陈芳;林云;谭泰康;韦慰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不同入路行冠脉造影术的临床比较

    目的 比较从不同入路行冠状动脉造影的优缺点.方法 812例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按照入路不同分为左、右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3组,比较手术成功率、并发症种类及发生率,患者术后的舒适度,联合其他介入诊治的种类及成功率等.结果 3组患者的手术时间、X线暴露时间、对比剂用量无明显差异(P>0.05),右侧桡动脉组手术成功率稍低于股动脉组(P<0.05).桡动脉组有一定的血管痉挛、术后的动脉闭塞发生率,而股动脉组的局部血管并发症发生率较高.2组桡动脉组的舒适度均高于股动脉途径组(P<0.05).3种入路均分别口I成功联合行其他种类的介入诊治.结论 正确地个体化选择造影入路可为患者及临床医师本身带来极大的益处.

    作者:孙万峰;董志峰;张国培;夏玉东;崔婷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双侧岩下窦采样诊断ACTH依赖性库欣综合征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双侧岩下窦采样(BIPSS)对ACTH依赖性库欣综合征(CS)的诊断价值.方法 43例CS患者行BIPSS和垂体MRI检查,用ROC曲线分析它们的诊断价值.结果 BIPSS定性诊断CS的灵敏度为0.95、特异度为1.00、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0.71,ROC曲线下面积(AUC)大于垂体MRI;对库欣病(CD)垂体瘤的定位诊断准确率为84.21%,亦高于垂体MRI.结论 BIPSS是诊断ACTH依赖性CS的较好方法.

    作者:吴志远;张华;吴达明;苏廷为;杨燕敏;顾俊玮;张伟华;陈克敏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颅面部静脉畸形的无水乙醇介入硬化治疗

    目的 总结无水乙醇介入硬化治疗颅面部静脉畸形的经验.方法 130例颅面部静脉畸形患者,均采用DSA监视下经皮穿刺无水乙醇硬化治疗.结果 130例患者共接受硬化治疗275次(1~18次/例),平均2.1次/例;单次治疗中的无水乙醇用量为0.5~40ml/次(平均10.3 ml次).随访时间为5~25个月(平均16个月).95例治愈,30例明显缓解.结论 无水乙醇介入硬化治疗颅面部静脉畸具有肯定疗效.

    作者:苏立新;范新东;王延安;竺涵光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多型支架介入治疗的临床体会

    目的 应用多种类型支架行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介入治疗,探讨扩大介入治疗适应证的可行性.方法 回颐性分析2004年5月-2009年12月,18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介入性腔内修复术治疗的临床资料.根据CTA和DSA结果,个体化选择合适覆膜支架,透视下将覆膜支架经股动脉导入封闭夹层破口.术后CTA随访观察内漏、支架移位、假腔变化等.结果 18例中2例放置分体式主动脉覆膜支架、1例放置分支型覆膜支架、2例放置预留孔型主动脉覆膜支架,13例放置普通主动脉覆膜支架.1例封堵左锁骨下动脉、2例不全封堵左锁骨下动脉均未出现左上肢和椎基底动脉缺血症状;1例因解剖变异右锁骨下动脉起自主动脉弓而行旁路手术.术后发生8例(44.4%)即刻I型内漏,其中1例腔内修复术后持续I型内漏再次放置支架后进展为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瘤而行升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术,其余CTA随访内漏逐渐消失;所有患者均无支架移位、断裂、塌陷以及术后截瘫及脑血管意外发生.结论 采取不同方法延长近端锚定区的距离、应用分体式主动脉支架可扩大介入治疗Standflord B 型主动脉夹层的适应证,且近期疗效好,中、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夏金国;施海彬;杨正强;刘圣;周春高;赵林波;李麟荪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无水乙醇-碘油栓塞治疗肝脏海绵状血管瘤

    目的 探讨经微导管无水乙醇-碘油动脉栓塞治疗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肝脏海绵状血管瘤,以无水乙醇-碘油乳剂(乙醇-碘油比例为2:1)8~25 ml行超选择肝动脉栓塞.观察术后肿瘤大小、肝功能及临床症状.结果 所有病例均成功实施了栓塞治疗,其中大病灶位于肝右叶15例、肝左叶10例,肿瘤大径6.5~15.3 cm,平均(8.2±2.0)cm,栓塞后6、12个月观察见肿瘤明显缩小,分别为(5.3±1.6)cm和(2.8±1.2)cm(P<0.01),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术后除轻度腹痛、发热,转氨酶短时间轻度升高并于2周后恢复外,未发生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 无水乙醇-碘油栓塞是肝脏血管瘤治疗的一种安全有效方法.

    作者:王精兵;安潇;王悍;王麟川;高礼强;周志国;张贵祥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胆道、十二指肠联合支架植入治疗恶性梗阻的临床价值

    目的 评价胆道支架及十二指肠支架置人联合治疗胆道及十二指肠恶性梗阻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22例恶性胆道及十二指肠梗阻患者先后行胆道支架及十二指肠支架植入.20例行双支架植入,2例行胆道外引流的同时行十二指肠支架植入.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行十二指肠支架植入,20例成功行胆道支架植入.未出现并发症及不良反应,术后胆道及消化道梗阻情况解除,术后随访6个月,支架均保持通畅.结论 胆道及十二指肠支架同时植入治疗胆道及十二指肠恶性梗阻安全有效.

    作者:郑少俊;纪鹏天;茹利新;许建伟;张海兵;徐曦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CT引导下穿入淋巴结内无水乙醇腹腔神经丛阻滞术治疗顽固性癌性腹痛

    目的 评价CT引导下经皮穿人淋巴结内腹腔神经从阻滞术对伴有后腹膜淋巴结广泛肿大、融合,并侵犯、包裹腹腔神经丛的顽固性癌性腹痛的止痛效果.方法 104例晚期癌症患者,均有严重的上腹部疼痛、伴有后腹膜淋巴结广泛肿大,并融合成团块状.采用过麻醉类止痛药治疗,效果均不佳.应用CT引导下穿入淋巴结内无水乙醇阻滞方法进行治疗.结果 治疗后即刻.2周,1、2、3和4个月的止痛有效率分别为100%、100%、100%、98.0%、96.9%、92.6%.围手术期无严莺并发症,治疗后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 对伴有后腹膜淋巴结广泛肿大,融合成块,并侵犯、包裹腹腔神经丛的顽固性癌性腹痛患者,采用穿人淋巴结内阻滞疗法,可取得较好的止痛治疗效果,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席芊;王培军;尚鸣异;马骏;陆影;黄宗良;唐俊军;高晓龙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PET-CT引导在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肺癌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PET-CT引导靶区定位技术,在经皮穿刺种植放射性 125I粒子治疗中心型肺癌并发阻塞性肺不张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30例术前胸部X线检查可疑为中心型肺癌导致阻塞性肺不张,但不能分辨肺不张和肿瘤边界的患者,行胸部CT检查仍无法Ⅸ别者,行PET-CT检查.确定肿瘤靶区后,在行PET-CT引导下经皮穿刺植入放射性 125I粒子.结果 21例经PET-CT检查可以清晰显示肿块与肺不张的界限,肿瘤靶区体积平均约为26cm3,行粒子植入.而CT检查的靶区体积平均约为37cm3.粒子植入后6个月复查胸CT显示有效率为93.0%(28/30).1年生存率100%.粒子植入并发气胸9例(30%),少量咯血13例(43.3%),发热2例.无粒子移位、游走.结论 PET-CT对于确定中心型肺癌并发阻塞性肺不张的肿瘤靶Ⅸ方面的价值明显优于CT检查.有利于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

    作者:周毅;蒋忠仆;王海亭;张燕军;蒋强;王军;任丽君;谢斌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肝右叶前、后段原发性肝癌动脉化疗栓塞术后近期疗效比较

    目的 分析位于肝右叶前、后段原发性肝癌(HCC)患者在TACE治疗后病灶近期疗效的差异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3月-2009年1月首次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283例HCC患者,将其中按影像学检查符合筛选标准58例(83个病灶)分两组.A组:共23例,病灶位于肝右叶前段(Ⅴ、Ⅷ段);B组:共35例,病灶位于肝右后段(Ⅵ、Ⅶ段).分析经TACE治疗前1周内及治疗后1、3个月复查的CT、MRI资料,按照RECIST标准比较两组病灶近期疗效的差异.结果 治疗1个月后A、B两组的CR、PR、SD、PD分别为0、4.3%、87.0%、8.7%和0、22.9%、68.6%、8.6%,有效率OR(CR+P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3);3个月后两组的CR、PR、SD、PD分别为0、8.7%、73.9%、17-4%和0、34.3%、62.9%、2.9%,O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两组病灶大小随时间变化,后段组比前段组缩小明显(F=7.873,P<0.05).结论 肝右叶后段HCC经TACE治疗后短期疗效优于前段,对于不同位置病灶的综合治疗有重要指导价值.

    作者:沈海洋;杨光;刘瑞宝;何东风;杨奕;孙厚宾;王惠文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原发性肝癌DSA表现特点与癌组织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肝细胞性肝癌(HCC)DSA表现特点与癌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关系.方法 选择54例经病理证实原发性HCC患者,根据其在DSA的表现特点,如肿瘤大小及多少、病灶边缘是否清晰、肿瘤血供情况(包括肿瘤血管的丰富度及是否有动静脉瘘等)等特点进行分析;用Elivision TMplus法对HCC组织切片进行VEGF定性检测,根据染色程度及阳性细胞的百分比进行综合分析;同时进行HE染色,用Edmmond法进行病理分级,本组把Ⅰ、Ⅱ级划为高分化组,Ⅲ、Ⅳ级划为低分化组.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肝癌组织的VEGF表达与癌组织血供特点、病灶数日多少、轮廓完整性及肿瘤分化程度相关(P<0.05或P<0.0167),与瘤体大小无关(P>0.05).结论 原发性肝癌DSA某些表现特征与肝癌组织的VEGF含量有一定相关性,通过观测DSA 图像特征能提高对肝癌侵袭和转移评估的能力,给临床个性化治疗和判断预后提供参考.

    作者:李先浪;先正元;石荣书;蒋国军;杜纯忠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无水乙醇局部消融治疗术后复发嗜铬细胞瘤

    目的 评价CT引导下局部注射无水乙醇对术后复发性嗜铬细胞瘤的治疗效果.方法 5例嗜铬细胞瘤手术治疗后复发,其中右侧3例,左侧1例,双侧1例,手术病理为良性嗜铬细胞瘤,均在CT引导下行局部无水乙醇消融治疗.结果 治疗后30 d CT复查5例肿瘤均有不同程度缩小,所有病例已随访9~42个月,患者血压一直正常,未再发阵发性头晕、头痛及发作性晕厥等症状.尿香草扁桃酸正常.结论 CT引导下局部无水乙醇消融疗法治疗术后复发嗜铬细胞瘤,疗效确切且安全可靠,是非常具有临床价值的治疗手段.

    作者:尚鸣异;王培军;陆影;马骏;唐俊军;席芊;黄宗良;高晓龙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实时磁共振成像引导下猪脑动脉溶栓治疗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实时MR成像引导下治疗猪脑动脉栓塞的可行性.方法 选用10只美国产的雌性小型猪作为实验对象.经皮穿刺股动脉,在实时MR成像的引导下,将3 F主动追踪微导管分别插至双侧咽升动脉内.经3 F微导管注入血栓堵塞咽升动脉,30~60 min后,经3 F微导管注射50万~75万u尿激酶溶栓.动脉增强MRA和冠状位压脂的MR冠状位T1成像评估溶栓治疗效果.结果 MRA证实,猪主要由双侧咽升动脉在颅底形成微血管网供应脑的血供.在实时MR成像引导下,10只猪的双侧咽升动脉经股动脉插管均获得成功,并完全被血栓堵塞.经动脉溶栓治疗后,血管内的血栓被溶解,堵塞的咽升动脉完全再通.结论 在实时MR成像的引导下,进行猪的动脉溶栓治疗可行.

    作者:潘杰;Ervin Lin;John Pile-spellman;李玉梅;吴珣;谈非;金征宇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山莨菪碱治疗PCI支架术后心绞痛一例

    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术(PCI)治疗冠心病已得到广泛认可,并推广.但少数患者在PCI术后仍出现心绞痛.本文报道l例PCI术后心绞痛经山莨菪碱治疗有效的病例.

    作者:周伟;沈丰;蒋锦琪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原发性肝脏神经内分泌癌一例

    肝原发性神经内分泌癌临床较少见,现报告1例经病理证实的肝原发神经内分泌癌,并对该病的发病特点、诊断及治疗等作一文献复习.

    作者:李腾飞;李臻;吴刚;韩新巍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

    目的 评估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在血泡样动脉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的临床特点、治疗过程及脑血管造影结果及随访结果.本组8例中,成功实施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5例.2例因动脉瘤体积过小无法进一步实施弹簧圈栓塞,以单纯支架治疗.1例患者在成功释放支架后填塞弹簧圈过程中发生动脉瘤破裂,改行颈内动脉闭塞术.结果 患者出院时改良 Rankin 评分为1分4例,2分1例,3分1例,2例患者因术后再出血死亡.术后9~36个月(平均21.5个月)的临床随访结果提示4例患者改良Rankin评分为0分,1例1分,1例2分.所有患者均接受影像学随访,证实动脉瘤影像学复发3例,均接受再次血管内栓塞治疗.结论 支架辅助的弹簧圈栓塞术是治疗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血泡样动脉瘤的町行方法之一.此方法用于急性期治疗有较高的安全性,可降低急性期病死率,应用多支架技术或使用新型低孔率支架辅助栓塞可能会进一步降低再出血和复发的风险.

    作者:方亦斌;刘建民;黄清海;李强;许奕;洪波;赵文元;赵瑞;杨志刚;杨鹏飞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巨大脑动静脉畸形分次栓塞术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目的 探讨巨大脑动静脉畸形(AVM)分次栓塞术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总结我科17例巨大脑AVM患者共行54次栓塞治疗的资料,分析并发症产生的原因,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采取及时、必要的护理干预,减少、避免各种并发症的发生,防止出现严重后果.结果 17例患者中,1例患者接受3次治疗后2个月再次发生畸形血管团破裂出血而放弃治疗;1例患者术中并发脑血管痉挛,经解痉治疗后恢复,未遗留神经功能缺损;2例患者出现一过性眩晕、头痛、自然缓解;1例患者出现紧张、恐惧、烦躁难以配合手术,予静脉基础麻醉,顺利完成治疗.其余病例未出现并发症.结论 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干预是巨大脑AVM分次栓塞治疗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使患者获得佳的治疗和护理,显著减少、避免了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孙玲芳;孙鸽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合理使用无水乙醇栓塞,提高血管畸形的治愈率

    血管畸形发病率较低,临床表现变化万千,从局部的胎记到严重的大出血、甚至心功能衰竭.其发病机制不明,治疗具有挑战性.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局部穿刺和血管内栓塞经验的积累以及乙醇彻底的血管栓塞作用,无水乙醇栓塞治疗有望成该种复杂难治疾病的首选疗法.

    作者:王精兵;范新东;程永德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动静脉畸形的无水乙醇栓塞

    无水乙醇栓塞治疗动静脉畸形(AVM)已初步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临床效果并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从而为彻底治愈AVM提供了一条崭新的途径.但是,无水乙醇栓塞治疗AVM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不恰当应用会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并可导致严重后果.本文拟对无水乙醇栓塞治疗AVM的机制、技术要点、栓寒治疗后的病理生理变化以及栓塞的并发症及其防治作一叙述.

    作者:范新东 刊期: 2010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