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结合文献探讨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etal PCA)动脉瘤的特点及其血管内治疗方法.方法 报道并分析1例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动脉瘤的治疗;Pubmed数据库检索fetal PCA合并颅内动脉瘤的文献以及所有有关fetal PCA的文献.结果 通过支架辅助弹簧圈及支架后释放技术致密填塞动脉瘤,无瘤颈残留.Fetal PCA在患者中的总体发生率为4% ~ 29%,且有血管异常或畸形的人颅内动脉瘤的发现率比正常人高.结论 Fetal PCA较大脑后动脉动脉瘤在治疗过程中易出现手术并发症,综合考虑闭塞载瘤动脉可能引起的并发症,尽量选择保留血管.采用后释放技术是保留载瘤动脉同时治疗动脉瘤的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方法.
作者:徐瑾瑜;黄清海;赵文元;刘建民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植入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09年3月至2010年11月收治25例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经DSA证实26支责任血管,临床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7例,症状性脑卒中18例.对25例患者进行了血管成形及支架植入治疗,并于1、6、12个月随访临床症状及支架情况,了解有无再狭窄.结果 支架植入后,25例患者的动脉狭窄程度从治疗前的76.9%(50%~98%)下降至5.2%(0~30%),残余狭窄率为3%~25%,远端血供良好.除1例患者支架植入过程中对比剂外渗和1例出现脑血管痉挛外,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在严格把握适应证下行椎-基底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治疗,手术成功率较高,再狭窄率低,可明显减少脑卒中的风险.
作者:牛文书;王玉斌;宁群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评价动脉止血压迫器在经股动脉脑血管造影术后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将经股动脉途径行脑血管造影术的15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43例术后采用天津怡美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YM-GU-1229型动脉压迫止血器压迫止血;B组48例采用传统人工手法压迫止血法;C组59例先采用手法压迫20 min,再结合动脉止血压迫器压迫止血.3组术后抗凝、抗血小板、降脂等其他常规处置相同.比较3组术后止血效果、制动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3组止血方法进行比较,其中止血时间A组为(2.19±1.5) min,B组为(3.81±2.5) min,C组为(3.69±1.7) min,A组比其他两组略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下肢制动时间A组为(8.2±2.1)h,B组为(23.6±2.3)h,C组为(7.5±1.6)h,B组明显长于另两组;止血成功率3组分别为97.8%、97.9%、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A组高于其他2组,C组少.结论 单纯应用压迫器止血虽卧床时间减少,但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为高;手法压迫并发症少,但是卧床时间长,患者耐受程度低;手法压迫联合压迫器压迫止血的效果好,卧床时间短、并发症少,患者舒适度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刘楠;张广平;李慎茂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狭窄介入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10年5月至2011年11月共收治20例发生中心静脉狭窄的血液透析患者,所有患者均具有中心静脉狭窄的临床症状、体征,并行MRA或CTA明确诊断,经静脉造影明确病变长度、范围和程度,行血管球囊扩张成形术(PTA)对病变部位进行治疗,成形术失败时,行血管支架植入术.术后随访患者的临床症状、MRA、超声等影像学检查.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行静脉造影,成功处理了20例患者共17条狭窄静脉,其中成功进行PTA 15例,支架植入成功2例,术后狭窄静脉血管通畅,侧支循环消失.首次PTA后再狭窄发生率为11.8%,再次行PTA.所有手术成功病例随访至今未出现再狭窄.结论 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狭窄的介入治疗安全、有效,静脉通畅率良好.
作者:高堃;王剑锋;李惠;戴定可;翟仁友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分析原发性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经动脉介入栓塞(TAE或TACE)治疗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省立医院2008年8月-2011年11月的11例采用急症介入栓塞治疗的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1例患者均得以成功止血,术后30 d生存10例(90.9%),术后3个月生存6例(54.5%),术后1年生存3例(27.2%).结论 TAE(TACE)是治疗肝癌破裂出血的有效方法,不仅能达到立即止血,提高患者生存率的目的,还能为后续进一步治疗创造条件.
作者:刘昕;吕维富;鲁东;张正峰;肖景坤;侯昌龙;王伟昱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评估经皮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伽玛刀治疗原发性肝癌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259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A组(联合治疗组)135例采用TACE+伽玛刀治疗,B组(对照组)124例采用TACE治疗.完成治疗3个月后复查肿瘤大小,所有病例随访2年.结果 259例患者全部完成治疗,A、B两组总有效率(CR+ PR)分别为83.7%、50.8%;6、12、18、24个月的生存率分别为96.2%、85.9%、71.2%、54.1%和82.3%、65.3%、52.4%、3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结论 TACE联合伽玛刀治疗原发性肝癌有较好的近期效果,优于单纯介入治疗,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张志良;杨学东;温阿明;万军平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心血管病介入诊疗中的X线电离辐射对心血管病患者DNA损伤的影响.方法 收治接受心血管病介入诊疗患者244例,按介入术式不同分为四组: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术组87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组72例,射频消融术组48例,起搏器植入术组37例.分别于术前、术后2h、24h抽取患者外周血,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微核.同时记录患者手术全程辐射的累积皮肤表面入射剂量(CD)、面积剂量乘积(DAP)、透视时间(FT)等,观察各种介入诊疗中患者接受的辐射损伤程度和差异.结果 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组CD和DAP值显著高于其他三组,而其他三组间CD和DAP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2h染色体微核率为16.3‰±4.2‰,P<0.05),术后24 h为17.5‰±5.1‰,,明显高于术前水平(13.8‰±4.7‰,P<0.05).结论 不同介入术中,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不同,但介入诊疗中的电离辐射都可能会造成患者的DNA损伤.
作者:程景林;万俊;王爱玲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通过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量化正常人和糖尿病患者经皮血管成形术(PTA)治疗前和治疗后的肌肉微循环状况.方法 收集25例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闭塞患者,并选择体重指数相匹配的3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通过DCE-MRI扫描获得比目鱼肌(SOL)和胫前肌(TA)的跨膜转运常数(K-trans)值,比较两组间的差异,并记录糖尿病患者在股动脉PTA治疗前、后SOL、TA的K-trans值变化.结果 对照组TA和SOL的K-trans值均高于糖尿病组,分别为0.018/0.018比0.009/0.006和0.026/0.021比0.012/0.01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糖尿病患者的K-trans值在PTA治疗后增加,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结论 糖尿病患者的K-trans值下降,在PTA治疗后有所改善.K-trans可以量化下肢肌肉微循环变化,并可用于检测正常人SOL和TA的差异.
作者:朱海云;程永德;李跃华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MR超高b值弥散序列指导前列腺穿刺的临床意义.方法 前列腺穿刺病理证实患者共计48例,其中前列腺癌15例,前列腺增生33例.所有患者行MR常规扫描及弥散序列扫描,b=800,1500.以穿刺所得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别观察前列腺癌及前列腺增生的常规b值及超高b值弥散图像特点.同时评价常规b值,超高b值及两组联合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 常规b值,超高b值及两组联合的诊断灵敏度分别为79.17%,62.5%,91.67%;特异度分别为75.61%,95.12%,95.12%;阳性预测分别为60%,88.24%,91.67%;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6.11%,81.25%,95.12%.前列腺癌在超高b值图像上呈高信号,具有明显的特征,在常规b值图像上前列腺癌及前列腺增生均可呈等信号或高信号影.在诊断效能方面,超高b值联合常规b值对比2种单独引导具有明显优越性.结论 超高b值弥散序列有助于前列腺癌的诊断,尤其在联合常规b值的情况下,明显提高诊断效能.
作者:孟冷;张兆琪;王友海;马力飞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各类介入操作中患者接受的有效辐射剂量.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2年来我科CT引导下介入诊断和治疗259例次患者的检查资料.介入操作包括穿刺活检、引流、射频消融、经皮瘤内无水乙醇注射术、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术、腹腔神经丛阻滞术等6种方法.浏览PCAS系统上的医学信息和图像,并记录患者所接受的介入诊疗方式、扫描时间、扫描次数、总毫安秒、CT剂量指数、剂量长度乘积.有效辐射剂量根据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制定的蒙特卡罗有效剂量转换公式进行计算.结果 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术、经皮瘤内无水乙醇注射术、射频消融术、腹腔神经丛阻滞术、引流、活检平均有效辐射剂量分别是(25.62±10.43) mSv、(19.02±7.35) mSv、(18.69±6.39) mSv、(16.22±5.60) mSv、(10.66±4.51) mSv和(9.67±3.81)mSv,粒子植入术的有效辐射量明显高于其他介入操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T引导下单次介入操作有效辐射剂量相对较小,引起辐射损伤及后续并发症的危险小,但多次介入治疗累积的有效辐射剂量可能会较大,需要引起一定的重视.
作者:陈文会;江旭;杨继金;邵成伟;杨朝爱;王卫星;张华高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评价CT导引下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联合经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治疗进展期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08例Ⅲ~Ⅳ期肺癌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和灌注化疗组,联合治疗组43例57个病灶接受CT导引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后,联合同步支气管动脉内吉西他滨和奥沙利铂(GP)方案灌注化疗2~4个周期;灌注化疗组65例患者74个病灶仅接受支气管动脉内GP方案化疗2~4个周期,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联合治疗组和灌注化疗组1、3、6、12个月的总缓解率分别为8.8%、56.1%、63.6%、84.0%和2.7%、21.%、41.9%、45.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或P< 0.05).联合治疗组和灌注化疗组1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1%和65%,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533 d和422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导引下125I粒子植入的主要并发症为气胸、咯血、放射性粒子游走和胸腔积血,灌注化疗主要的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等,患者可以耐受,联合治疗组和灌注化疗组患者各化疗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导引下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联合经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治疗肺癌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治疗方法.
作者:贺克武;高斌;秦汉林;李劲松;黄永翠;张宇东;彭晓正;汪涛;杨会军;陈昊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C臂CT在肝癌化疗栓塞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58例肝癌首次介入治疗患者(其中转移性肝癌23例,原发性肝细胞癌35例)行超选择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后做C臂CT检查,后利用GE公司原装AW工作站行三维重建,对栓塞效果及程度进行分析评价,同时根据与术前常规DSA造影对比,是否具有可行性.结果 所有患者均能清晰显示肿瘤实质的栓塞,其中16例常规DSA病灶显示较少或不明显,栓塞术后行C臂CT检查,发现小瘤灶碘油沉积良好.结论 C臂CT技术可在肝癌介入治疗同时观察其断层影像,即时评价治疗效果,利于制订手术方案,相比与常规DSA,在提供断层影像的同时能提供直观,准确的影像信息,在肝癌的介入栓塞治疗中能起到较好的指导作用.
作者:杨金炜;李冠海;张明德;刘献儒;马小桔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副胃左动脉在肝细胞癌介入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387例确诊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行64层螺旋CT检查,动脉期采用容积再现(VR)及大密度投影(MIP)技术重建肠系膜上动脉及腹腔动脉分支起源及走行,并与血管造影对比.结果 387例均清楚显示腹腔动脉、脾动脉、胃左动脉、肝总动脉、肝固有动脉、肝左动脉、肝右动脉及胃十二指肠动脉;282例清楚显示胃右动脉起源.共发现副胃左动脉50例,其中46例发自肝左动脉远端,1例发自副肝左动脉远端,1例发自肝右动脉近端,2例发自肝固有动脉.三维重建结果与血管造影一致.结论 副胃左动脉多起源于肝左动脉远端,正确认识副胃左动脉可以避免肝细胞癌介入治疗过程中异位栓塞的发生,减少并发症具有实用意义.
作者:林志东;文宠佩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氟-18标记脱氧葡萄糖(18F-FDG)微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CT扫描(Micro-PET/CT)对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人胰腺癌裸鼠移植瘤模型的评估价值.方法 将人胰腺癌SW1990细胞株接种于18只BALB/C裸鼠,并将荷瘤裸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空载粒子组和125I粒子植入组,每组6只.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行18F-FDG Micro-PET/CT检查,计算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平均标准摄取值(SUVmean).瘤体标本进行胸苷激酶1(TK1)检测细胞增殖及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生物素dUTP切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治疗前三组间SUVmax和SUVmean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125I粒子植入组SUVmax和SUVmean分别为0.28±0.20和0.02±0.01,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分别为(3.54±1.49和0.59±0.18)和空载粒子组(分别为3.78±1.67和0.57±0.21),三组间SUVmax和SUVmean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5I粒子植入组TK1阳性染色指数为37.86±1.71,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64.01±1.48)和空载粒子组(62.88±2.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125I粒子植入组的凋亡指数为23.78±2.53,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7.99±1.32)和空载粒子组(8.36±1.60),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SUVmax与TK1阳性染色指数呈正相关,而与凋亡指数呈负相关.结论 18F-FDG Micro-PET/CT能有效监测胰腺癌近距离放射治疗的疗效,是一个有效的评估手段.
作者:陆健;王忠敏;陈克敏;刘玉;郑云峰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介入法猴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的制作及评价.方法 选择猕猴13只作为实验动物,经股动脉穿刺插管引入微导管超选至大脑中动脉注入适量自体血栓,分别于术后2h及24 h行MR检查.结果 13只猴均成功插管至大脑中动脉并栓塞自体血栓.12只表现为大脑中动脉分支减少,部分分支闭塞;2h弥散加权成像(DWI)可见高信号,T2WI无异常,24h复查MR示在相同位置DWI及T2WI均可见高信号.重度栓塞1只,表现为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分支广泛减少;2h DWI可见大片高信号,于术后18h死亡.结论 经股动脉微导管超选择猴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的建立具有操作简单、可重复性好及死亡率低的优点,而栓塞术后2h的DWI即可显示脑梗死.
作者:徐军红;邓燕贤;邱维加;周智鹏;张辉阳;曾阳东 刊期: 2012年第07期
冠脉支架再狭窄是临床治疗的难点,多种方法都存在着诸多缺陷,基于药物涂层球囊的新技术可有效治疗支架术后再狭窄,目前正逐渐成为冠脉介入治疗领域一个研究热点.本文对紫杉醇涂层球囊在治疗冠脉支架术后再狭窄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王红 刊期: 2012年第07期
近年来,188Re标记的放射性药物成为治疗肝细胞性肝癌的讨论热点之一.逐渐增多的研究表明其治疗肝细胞性肝癌具有安全性和有效性,是一种有前景治疗用放射性核素.本文就188Re物理特性及其标记物在治疗肝细胞性肝癌的动物实验研究、临床研究及放射性防护等方面的新进展进行总结.
作者:李依明;王杰;程旭;曹莉明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初步探讨和总结应用Enterpris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前交通宽颈动脉瘤的技术及疗效.方法 收治8例前交通宽颈动脉瘤(体/颈比<1.5)患者,均采用Enterprise支架辅助水解脱弹簧圈栓塞,其中6例先放置支架覆盖动脉瘤颈再将微导管经支架网孔放入动脉瘤腔填塞弹簧圈进行栓塞,2例在微导管进入瘤腔后再释放支架进行弹簧圈栓塞.术后6~ 12个月进行临床和DSA随访.结果 8例全部技术成功,支架到位满意,载瘤动脉通畅,无手术并发症;其中动脉瘤完全闭塞7例,闭塞95%以上1例,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临床随访6~12个月无再出血及脑血栓形成,其中DSA随访6例无支架狭窄及动脉瘤再通.结论 Enterpris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前交通宽颈动脉瘤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其长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
作者:黄海东;顾建文;杨春敏;赵凯;匡永勤;林龙;贺伟旗;杨涛;夏勋;张辉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身心并护”模式在肿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通过人文化的诊疗环境布局、人性化的心理护理、标准化的专科护理和拓展性的延伸服务,为肿瘤介入治疗围手术期患者实践了身心并护的护理模式.结果 降低了肿瘤介入治疗患者的焦虑情绪,确保了患者轻松配合手术和顺利康复.结论 “身心保护”的护理模式有利于疾病治疗和病情恢复.
作者:林汉英;罗莎莉;陈岩;郭惠英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320排动态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CTA)诊断冠心病的准确性.方法 2010年3月至2010年9月对临床拟诊为冠心病的82例患者先后行冠状动脉CTA及冠状动脉造影(ICA)检查,并以ICA为金标准,评估320排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50%及≥70%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 CTA成像质量4分71例(86.6%),平均心率为67次/min;3分10例(12.2%),平均心率为74次/min;2分1例(1.2%),心率为83次/min;1分0例,全部病例均无阶梯伪影.CTA发现174个狭窄≥50%的节段,ICA发现144个.以ICA为金标准,320排CTA诊断狭窄≥50%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1%、96.0%、77.0%和99.0%.CTA发现40个狭窄≥70%的节段,ICA发现40个.以ICA为金标准,320排CTA诊断狭窄≥70%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95.6%、45.5%和100%. 结论 320排CTA图像质量好,诊断冠心病准确可靠.
作者:戴煌;秦永文;萧毅 刊期: 2012年第07期
为了使临床医师,特别是介入放射学和肿瘤学等专科医师,对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给予更多的关注,并进一步开展与此先进技术相关的临床或实验性研究,该文对纳米材料/技术的基础知识(包括定义、结构、分类和特性等)以及其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以图文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综合性阐述,以使其内容更易理解.
作者:欧阳雪晖;欧阳墉;张学军 刊期: 2012年第07期
介入放射学是一门新生的学科,需要大批的年轻医师从事这一专业,所以,介入放射学教学不可忽视,教学查房是培养本专业实用人才的重要环节.本文就介入放射科的病房工作中教学查房的重要性、教学查房的方式方法以及如何提高教学查房质量进行阐述.
作者:狄镇海;谭中宝;眭建;李麟荪 刊期: 2012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