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观察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治疗急性损伤性肾出血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1年12月32例损伤性肾出血行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治疗情况,其中包括肾挫裂伤18例,肾部分切除术术后出血2例,经皮肾镜术后出血12例.结果 31例患者一次栓塞成功,1例患者栓塞术后第5天再次出血行第2次栓塞术后血尿消失.术后随访2 ~ 40个月,未见肾出血再发,1例出现肾周尿液囊肿;2例肾脏体积缩小,该2例均为V级肾挫裂伤患者.随访期间无肾脓肿、肾性高血压及肾功能异常发生.结论 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是治疗急性损伤性肾出血微创、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
作者:段跃;徐庆康;周涛;于田强;洪翔;孙先军;杨益;李晓强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联合胃冠状静脉栓塞术(GCVE)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54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行TIPS联合GCVE术治疗,术前Child-Pugh评分A级16例,B级28例,C级10例,术后对其临床疗效、并发症、肝肾功能变化等进行随访观察,连续随访9~ 42个月.结果 54例均手术成功并有效止血,门脉压力明显降低,术后3d、1周及1个月患者的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L)均有一定程度上升,在半年后降至术前水平.血尿素氮(BUN)、肌酐(Cf)在术后1周即有显著下降(P<0.05),至半年随访亦有下降趋势.术后1、6个月,1、2和3年再出血率分别为0,3.7%,9.3%,14.8%,20.4%,支架累计狭窄率为27.8%,肝性脑病发生率为24.1%.随访期间共死亡7例,2例死于原发性肝癌,4例死于消化道大出血,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 TIPS联合GCVE治疗门静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疗效肯定,再出血率低、可重复操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毕光荣;张勇;陈旭昇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拴塞治疗术中出血的影像学表觋.方法 回顾性分析358例颅内动脉瘤采用介入栓塞治疗患者病史及造影资料,其中10例术中出血.10例中4例利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2例双导管弹簧圈栓塞术,4例单纯弹簧圈栓塞术治疗.结果 8例弹簧圈栓塞过程中出血,出血表现为对比剂外溢,载瘤血管一过性血流变慢,其中5例弹簧圈突出瘤壁,1例微导管突出瘤壁外,2例微导丝突出瘤壁外;另2例为弹簧圈栓塞中造影仅见血流明显变慢,未见对比剂外溢及微导管、微导丝和弹簧圈突出瘤壁,术后CT证实为出血.10例术中破裂者中9例致密栓塞,1例部分栓塞,术后对症治疗7例,开颅引流减压3例.6例恢复好,1例一过性动眼神经麻痹,3例死于颅内压增高.结论 术中出血导致的载瘤血管血流变慢易被忽视,而此征象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作者:肖兵;宋建琼;刘春平;刘谊;蔡洪;陈忠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不同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对晚期肝癌(BCLC-C)TACE治疗生存期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TACE治疗的晚期肝癌患者74例.根据术前Child-Pugh分级将患者分成Child-PughA级和B级,Child-Pugh A级患者62例,B级患者12例,术后随访.依据Child-Pugh分级进行相关性生存分析.结果 Child-Pugh A级3、6、9、12和24个月生存率分别为85%、60%、31%、17%和11%,而Child-Pugh B级生存率分别为33%、17%、17%、8%和0%.全组患者中位生存期8.2个月.Child-Pugh A与B级中位生存期分别为8.5、2.5个月(P=0.002).结论 Child-Pugh A级肝功能进展期肝癌患者,从TACE治疗中能够取得生存获益.
作者:刘纪营;金洁;管生;马南;李明省;胡小波;陈振;刘朝;王子博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肾动脉造影在小肾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肾动脉造影诊断的肾肿瘤患者76例.肾肿瘤大径均小于3 cm,均经术后病理检查确诊.分析患者术前造影检查资料及相应诊断结果,并与术后病理结果比较.结果 76例中,术前经选择性肾动脉造影诊断为肾癌68例,均为富血管肿瘤,并有较典型的恶性肿瘤血管造影表现,考虑为良性病变8例,其中富血管肿瘤3例,主要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其余5例为少血管性肿瘤.术后病理检查诊断为肾细胞癌67例,术前肾动脉造影诊断为肾癌的68例中,3例为良性病变,术前考虑为良性病变的8例中(包括3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2例为肾细胞癌.结论 肾动脉造影对富血管的小肾癌的诊断准确率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对少血管性小肾细癌,则需结合其他检测手段综合考虑.
作者:詹辉;王家平;王剑松;李迎春;袁曙光;郭立;童玉云;林威宏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导管引导下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 2011年8月-2012年8月收治30例(33条下肢)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在导管引导下施行激光治疗.术后随访4~16个月,平均随访(8.20±3.77)个月,观察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全部患者都成功耐受激光腔内治疗,单肢时间(45.0±15.4)min.术后住院时问(3.17±0.87)d.随访时患肢沉重感、皮肤色素沉着和湿疹样改变、皮肤溃疡显著减轻或消失,无静脉曲张复发或残留.结论 导管引导下激光治疗大隐静脉曲张安全可行、疗效满意、具有恢复快和瘢痕小的优点.
作者:夏文辉;樊宝瑞;金泳海;倪才方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初步评价血管内支架成形术与尼莫地平在治疗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的疗效.方法 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诊断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标准的VCI患者40例,经全脑血管造影术或头颈部CT血管成像确诊为脑供血动脉狭窄,并达到血管内治疗标准.将患者分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组(支架组,20例)和口服尼莫地平治疗组(尼莫地平组,20例),接受治疗前行认知功能测定,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并于治疗后6h内和1、3、6个月分别行认知功能测定,观察各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前支架组与尼莫地平组比较,MMS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3、6个月支架组MMSE评分较尼莫地平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组患者术后6h内和1、3、6个月的MMSE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尼莫地平组仅在术后6个月的MMSE评分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和口服尼莫地平治疗VCI均有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后认知功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善,尼莫地平治疗则需较长时间才能改善.
作者:孙鹏;隋守光;施洪峰;肖颖;李海停;张晓飞;李玮;王宁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Serpine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第4因子(PF4) mRNA在深静脉血栓患者血白细胞和血小板中的表达变化及在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将患者分为血栓形成组15例和无血栓形成组15例,另选正常对照组15例.采集患者血栓形成和不形成时相应状态的血液样本,提取血白细胞和血小板中总RNA,并反转录为cDNA,采用PCR和实时-PCR技术,检测TGF-β1、Serpine1、vWF、PF4 mRNA在各组中的表达.结果 PCR和实时-PCR的检测结果一致,TGF-β1、Serpine1、vWF、PF4 mRNA在血栓形成组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无血栓形成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而在无血栓形成组和正常对照组间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白细胞和血小板中TGF-31、Serpine1、vWF、PF4 mRNA表达上调可能在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胡继红;赵学凌;李宏昆;吴雪梅;王兵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浓度在胆道感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荧光免疫夹心法检测53例梗阻性黄疸患者血清PCT浓度,所有患者均行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引流术,根据胆汁培养结果及临床症状分为细菌感染组和非细菌感染组,对比两组PCT、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结果 血清PCT以0.25 ng/ml为阳性临界值,对胆道细菌性感染诊断的的灵敏度为91.9%,特异度为87.5%,WBC以8.89×109/L为阳性临界值,灵敏度为54.8%,特异度为83.3%,中性粒细胞比值以74.25%为阳性临界值,灵敏度为66.1%,特异度为70.8%,细菌感染组PCT水平较非细菌感染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 PCT检测在胆道感染的诊断中具有高敏感度和特异度,是胆道感染诊断的有效指标.
作者:李惠;高堃;翟仁友;戴定可;黄强;王剑锋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全覆膜食管支架治疗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0年3月~2012年10月收治15例食管癌术后食管-胃吻合口瘘患者,其中吻合口-纵隔瘘5例,吻合口-胸膜瘘8例,吻合口-气管瘘2例,在DSA引导下行全覆膜食管支架置入治疗.结果 l5例置入全覆膜食管支架均成功.术后3~4周,取出食管支架12例,3例支架永久性留置,行纤维内镜和上消化道造影均提示瘘口已愈合.15例术后除了有食管异物感、胸痛、胃食管反流外,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如食管穿孔、大出血等.结论 全覆膜食管支架治疗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张功霖;姜永能;赵卫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MRI引导下聚焦超声刀(MRgFUS)治疗子宫肌瘤的安全性、可行性及1年随访结果.方法 对21例症状性子宫肌瘤患者进行MRgFUS治疗.在治疗后即刻行子宫肌瘤增强MR扫描,测量每例肌瘤的无灌注区域体积,评价治疗安全性及病灶消融情况.术后1年随访进行子宫肌瘤症状-生活质量问卷(UFS-QOL)调查,分析症状严重度评分(SSS),统计患者症状改善及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并完成子宫肌瘤MRI复查,对比肌瘤前后体积变化.结果 对全部21例患者的23个子宫肌瘤成功进行了MRgFUS治疗,平均每例耗时3 h 50 min,平均每例肌瘤当天治疗后无灌注体积百分比62.86%(25%~99%),术中无严重并发症发生.17例患者接受了术后1年随访,平均SSS降低68.79%,复查MRI显示肌瘤体积平均缩小49.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gFUS无创治疗子宫肌瘤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近期疗效确切.
作者:梁松年;苏洪英;赵杨;孙文阁;吴文颖;卢涛;牛蒙;徐克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TACE治疗肝癌过程出现医源性肝动脉夹层的发生率、好发部位、原因、处理策略及转归.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行TACE治疗的肝癌患者1 311例次,统计术中医源性肝动脉夹层的发生率、发生部位、处理措施及转归,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发生肝动脉夹层的患者行DSA检查随访.结果 共有12例TACE术中出现肝动脉夹层,发生率为0.92%,均系操作不慎所致.12例中8例发生于肝固有动脉起始处、3例位于肝右动脉血管扭曲处、1例位于肝总动脉,所有夹层的发生部位均为血管转折或迂曲处.12例患者中10例使用3F微导管导丝、1例使用0.035英寸导丝通过真腔到达肝动脉靶部位,成功完成TACE;1例患者经反复尝试,仍无法通过,后行经导管肝动脉灌注化疗术.患者随访时间3~ 1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8个月.嗣后血管内介入治疗的10例患者中,2例肝动脉造影时未再见夹层,其余8例均见夹层较之前不同程度缩小.结论 肝癌TACE中肝动脉夹层的发生与操作者经验、肝动脉走行等因素有关,通常可采用微导管导丝技术通过夹层段真腔而完成TACE术,其主要不良后果为影响TACE顺利完成,从而影响肝癌患者的疗效及预后,应重视其预防及处理.
作者:熊斌;阚雪峰;郑传胜;冯敢生;叶天和;李浩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显像评价索拉非尼治疗肝细胞癌预后的可行性.方法 分析2005年6月至2011年7月40例口服索拉非尼的中晚期HCC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前后行18F-FDGPET/CT检查,并记录每例患者肝内病灶区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评价其疗效,Cox模型分析影响总生存期(OS)和无肿瘤进展生存期(PFS)的因素.结果 40例患者随访中位时间9(2~18)个月,3例患者达到部分缓解,22例患者疾病稳定,总有效率为62.5%.中位生存期和PFS分别为6.1个月(95%CI:0~12)和4.8个月(95%CI:1,4~ 7.2).多因素分析显示,ECOG评分,甲胎蛋白(AFP)水平,门静脉主干癌栓和SUVmax是影响OS独立预后因素.AFP水平和SUVmax是影响PFS独立预后因素.根据SUVmax佳临界值将患者分为低SUVmax值和高SUVmax值两组:低SUV组的OS和PFS明显大于高SUV组(P分别为0.009和0.003).结论 索拉非尼治疗进展期HCC,18F-FDG PET/CT显像的SUVmax有价值的预后因素之一.
作者:李金鹏;石丛丛;宋金龙;陈华;李蕾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通过对活体猪胫骨的骨端和骨干进行射频消融术(percutaneous 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探讨其对活体长骨的损毁效果,为骨肿瘤的临床RFA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取活猪3头,麻醉下行胫骨的骨干、骨端RFA,于RFA后即刻处死动物,获取骨干、骨端标本,观察RFA对骨端、骨干及其周围组织结构的损毁情况.结果 肉眼观察RFA灶见中部为灰白色、椭圆形的凝固性坏死区,周围呈灰褐色的出血充血带,外围为正常组织区.骨端松质骨RFA灶坏死面积平均为(4.08±0.73)cm2,大为5.24 cm2;骨干骨髓RFA灶坏死面积平均为(7.58±1.41) cm2,大为8.98 cm2.骨端松质骨RFA灶坏死面积小于骨干内骨髓RFA灶坏死面积,二者均小于RFA-Ⅰ型射频肿瘤消融系统标定的RFA坏死面积(软组织内单次RFA).RFA对骨端及骨干密质骨的直接损毁作用甚微,镜下观察见消融针道旁的密致骨坏死区宽0.01 cm,且紧邻消融灶的密质骨及其周围的肌肉等软组织坏死现象不明显.结论 RFA可以有效损毁松质骨和骨髓组织.RFA对松质骨的直接损毁范围略小于软组织,对骨髓组织的损毁在长骨纵径方向略长于软组织,但对密质骨的直接损毁作用有限.完整的密质骨可以阻挡热量的传导,能有效保护周围重要组织.
作者:王会;赵卫;胡继红;易根发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新西兰大白兔脑底动脉环(Willis环)影像解剖与变异.方法 采用介入方法,通过新西兰大白兔股动脉将微导管导入颈内动脉近端造影,分析新西兰大白兔脑底动脉环的影像解剖与变异.结果 新西兰大白兔具有完整脑底动脉环,其特点是后交通动脉发达.新西兰大白兔脑底动脉环存在不同程度变异,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发育不良、数目异常和异常连接.数目异常中双大脑中动脉又可分为两种亚型,共干型和分离型.结论 兔脑底动脉环存在较多变异,了解兔脑底动脉环的解剖及变异对脑梗死模型的制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作者:杨飞;姜建威;王鹏;吴震海;成岗;顾琛;黄秋菊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臭氧局部注射治疗实体肿瘤的安全性、对肝肾功能的影响及所致的组织病理学改变.方法 建立兔VX2移植瘤模型24只,分为三组,A、B组均为9只,C组6只(假手术组).向A、B组瘤内分别注入40 μg/ml和70 μg/ml浓度臭氧,并于术前1d、术后1、3d抽静脉血.术后3d处死动物,取病理标本.观察术后动物生命体征、并发症及大体标本的组织学变化.结果 实验动物术后24 h内均出现活动减少、纳差,对刺激反应差,精神萎靡,24 h后恢复正常.A、B组各有1只荷瘤兔于术中或术后1h内死亡.术前1d,术后1、3d各组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及肌酐比较无明显差异.肉眼及光镜下见A、B组坏死区大体标本无明显差异.C组镜下可见部分肿瘤细胞突破肌层向深处生长,肿瘤细胞排列紊乱,大量癌巢形成,细胞核大深染,核分裂,异性核.结论 VX2肿瘤内注入浓度为40 μg/ml和70μg/ml的医用臭氧安全、有效.
作者:韩世龙;朱晓黎;张猛;郭永团;徐云华 刊期: 2013年第03期
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作为改善左心室功能的重要辅助方式,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明显的临床效果,是目前临床上应用广泛的心脏辅助装置之一.随着应用范围的扩展以及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在非心脏性疾病中的应用更加广泛.本文对IABP在非心脏性疾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进展及其技术要点、有效性、并发症等作一综述.
作者:周耕;王亚年;蒲红 刊期: 2013年第03期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目前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像学方法包括超声、CT、磁共振成像、血管造影及放射性核素检查等.准确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其临床治疗、评估疗效和预后具有指导意义.本文分别论述上述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
作者:黄蓉;顾建平;楼文胜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总结头颈部静脉畸形在DSA介导下硬化治疗护理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DSA介导下硬化治疗的60例头颈部静脉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硬化治疗的59例患者治疗过程顺利,1例患者术中出现轻度的刺激性咳嗽,经过对症处理后消失,均无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介入室护士针对性地观察可能发生的问题、严密的监护、细致的护理,可减少DSA下硬化治疗头颈部静脉畸形出现不测情况的风险,同时增加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使此项新技术能够顺利开展.
作者:梁洁萍;陈雁芳;李嘉朋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中,联合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显像(OCT)和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FFR),分析二者在判断冠状动脉有功能意义缺血上的相关性,探讨OCT指导介入治疗的合理标准.方法 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96例冠状动脉造影管径狭窄率为40%~70%的患者,先后进行FFR和OCT检查,以FFR数值0.75为界,分为FFR正常组(67例)和FFR异常组(29例).分析两组OCT参数和FFR的相关性.结果 FFR正常组和FFR异常组病变处小管腔面积分别为(3.45±1.74)mm2和(2.33±1.62) mm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面积狭窄率分别为(58.44±13.52)%和(65.71±17.16)%,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脂核面积百分比分别为(23.72±9.26)%和(29.84±12.3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管腔面积、面积狭窄率和脂核面积百分比与FFR有统计学相关(P< 0.05或<0.01).以小管腔面积<2.3 mm2预测FFR< 0.75的敏感度为92.51%,特异度为78.43%,以面积狭窄率>70%预测FFR< 0.75的敏感度为90.64%,特异度为82.35%.以脂核面积百分比大于25%预测FFR< 0.75的敏感度为70.18%,特异度为62.74%.结论 OCT参数(小管腔面积、面积狭窄率和脂核面积白分比)和FFR有很好的相关性,选取合适的OCT参数指导临界病变介入治疗是可行的.
作者:陈少伯;赵季红;梁国庆;姜铁民;李玉明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指导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封堵术术前及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8年5月至2012年5月收治132例PDA患者,术前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经胸观察PDA形态,并测量各切面PDA内径,据此结果直接选择相应封堵器.经心导管PDA封堵术中应用TTE监测介入过程,确定封堵器牢固程度及有无残余分流.结果 TTE术前检查PDA直径为2 ~ 12mm,平均(5.49±1.93)mm,选用PDA封堵器大小为4~ 22 mm,平均(10.43±2.91)mm.超声测量PDA直径与封堵器大小相关性良好(r=0.74,P< 0.001).手术成功率100%,封堵器牢固,无脱落,无分流.结论 TTE术前及术中直接指导PDA封堵术是一种可行、有效、便捷的方法,尤其适用于小儿.
作者:李国英;李叶阔;徐明;罗国新;何建新;袁桂忠 刊期: 2013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