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经小隐静脉入路血管腔内介入方法治疗髂-股静脉血栓(I-FVT) 的疗效.方法 对28例I-FVT患者从健侧股静脉逆行插管失败,改行患侧小隐静脉切开置管溶栓并辅以导丝碎栓、导管抽吸、球囊导管顺次扩张;髂静脉流出道狭窄者行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结果 28例急性及亚急性I-FVT患者经患侧小隐静脉置管溶栓治疗的患者,全部成功置管,溶栓导管侧孔段位于髂静脉至腘静脉间;7例取得明显的疗效,表现为患肢肿胀迅速消退,疼痛消失,肢体松软,活动恢复正常;17例患肢肿胀减轻,患肢活动度接近正常,造影血流大部分恢复,好转出院;4 例症状改善不明显.全部病例均未发生肺梗死.术后随访25例,随访时间6 ~ 24个月,平均14.6 个月,静脉通畅无陈旧血栓18例,有陈旧血栓、静脉腔 > 70%者5例,复发2例,静脉血栓后遗症3例.随访病例中,无下腔静脉阻塞、肺动脉栓塞等并发症.结论 经小隐静脉入路留置溶栓导管辅助介入血栓清除的技术治疗I-FVT,手术成功率高、安全、有效、创伤小,临床可予应用.
作者:路建宽;张春堂;袁广胜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急性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多种介入技术联合治疗的临床价值及效果.方法 本组291例全下肢DVT患者.髋上髂、股静脉段血栓清除,局麻下逆行穿刺患侧股静脉,导丝引导下插入12 ~ 14 F鞘管直接机械性血栓抽吸;髋下股、腘静脉段血栓清除,采用多种介入技术联合处理,即经健侧股静脉顺行穿刺插入4 ~ 5 F Cobra导管,导管辅助下亲水超滑导丝插至患侧髂、股静脉内,采用穿线或导丝抓捕技术,将导丝经患侧股静脉穿出体外,建立工作导丝通路,再沿工作导丝由健侧置入翻山鞘管至患侧髂、股静脉内,加长亲水超滑导丝在翻山鞘管支撑下轻柔的越过瓣膜插至患侧股、腘静脉内,DSA监视下Fogarty拉栓球囊沿导丝顺应静脉瓣膜方向将血栓拉至患侧髂静脉内,再经患侧股静脉进行机械性抽吸血栓.对存在的髂静脉狭窄或闭塞,行PTA或支架植入治疗;腘静脉以下血栓行溶栓治疗.结果 手术成功率100%,术后1 ~ 3 d患肢肿胀、疼痛均开始消退或减轻.血栓完全清除率86.3%;出院时健、患肢膝上、下15 cm处周径差分别为(1.64 ± 0.43)和(0.97 ± 0.42)cm,176例合并髂总静脉狭窄或闭塞行PTA和支架植入治疗.279例随访3 ~ 12个月,水肿、色素沉着、溃疡等后遗症发生率分别为8.24%、3.94%、0;彩色多普勒超声复查静脉通畅无附壁血栓89.3%;临床总有效率98.2%.结论 多种介入技术联合治疗急性全下肢DVT,血栓完全清除率高,大程度保护静脉瓣功能,住院周期短,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朱亮;张希全;孙业全;王义平;潘晶晶;刘焕亮;郝斌;任可伟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布-加综合征(BCS)介入治疗并发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原因及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介入科自2009年1月-2012年8月4例BCS介入治疗并发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局部治疗情况.结果 3例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瘤腔内凝血酶注射术治愈,1例患者采取超声引导下单纯压迫方法治愈,未见瘤腔残留,随访7 d ~ 3个月无复发.结论 BCS介入治疗并发股动脉假性动脉瘤主要与股动、静脉解剖关系的变异,大直径球囊的使用等因素有关,而超声引导下局部治疗简便有效.
作者:傅宇飞;魏宁;徐浩;祖茂衡;肖晋昌;张科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评价改良国产YM-GU型动脉压迫止血器在经股动脉脑血管造影术后止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5月-2012年3月接受经股动脉脑血管造影术196 例患者,前94例为A组(对照组),采用YM-GU型动脉压迫止血器止血;后102例为B组(观察组),采用改良YM-GU型动脉压迫止血器止血,观察患者介入术后穿刺部位并发症、止血时间、制动时间及止血成功率.结果 A组出现穿刺部位并发症26例,B组4例,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7.7%(26/94)、3.9%(4/102),A组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止血时间、制动时间及止血成功率A、B两组分别为(2.36 ± 1.7)min、(8.3 ± 1.9)h、96.8%和(2.21 ± 1.8)min、(8.1 ± 1.7)h、97.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改良国产YM-GU型动脉压迫止血器可明显降低穿刺部位并发症,止血时间、制动时间及止血成功率两者相当,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李郁芳;叶容珍;刘爱叶;卢红伟;李燕;林静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对比研究晚期乳腺癌术前局部介入治疗与全身化疗的效果.方法 确定Ⅱb、Ⅲa、Ⅲb乳腺癌患者72例,随机分为两组,术前采用介入治疗方法者34例,全身化疗方法者38例.化疗药物均为表阿霉素、环磷酰胺、5-FU.每一疗程剂量分别为:表阿霉素40 mg/m2,环磷酰胺400 mg/m2,5-FU 500 mg/m2.局部灌注和全身化疗后再行乳腺癌根治手术.观察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介入治疗组共进行35次治疗,其中1例行2次治疗,其余均为1次,共灌注血管70支,胸廓内动脉和胸廓外动脉各35支.全身化疗组进行1 ~ 4个疗程,其中3例只化疗1个疗程,2例化疗4个疗程,其余均为3个疗程.化疗2周后,介入治疗组与全身化疗组数据比较,肿瘤及淋巴结明显缩小,而术前两组数据比较无明显变化.介入治疗组化疗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全身化疗组.介入治疗组与根治术平均间隔时间(16.1 ± 5.6)d,全身化疗组平均间隔时间(55.2 ± 13.7)d,介入治疗组明显较短.结论 ①晚期乳腺癌术前局部辅助化疗对肿瘤根治有显著效果.②经动脉新辅助化疗肿瘤及其淋巴结缩小快,与手术间隔时间短,全身不良反应轻,为手术提供了有利条件.
作者:张婧娴;刘玉娥;唐文恒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多种原因所致肾动脉假性动脉瘤的血管内覆膜支架治疗术.方法 2008年8月至2012年9月收治6例肾动脉损伤及肾移植术后假性动脉瘤患者,因不适宜常规介入栓塞而采用血管内覆膜支架治疗.其中外伤1例,医源性损伤1例,肾移植术后并发假性动脉瘤4例.术中支架植入时开始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药,术后给予3 d抗凝治疗并同时口服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半年,之后持续口服阿司匹林.结果 6例中,2例出血患者术后出血停止且患肾血流灌注保持良好,4例假性动脉瘤获完全隔绝.随访2 ~ 34个月,平均19个月.其中2例移植肾动脉吻合口假性动脉瘤行髂内动脉覆膜支架植入术后移植肾失功能,1例术后出现感染,又行移植肾切除术,余均取得满意效果,无症状复发、瘘及狭窄.结论 对于不适合常规介入栓塞的肾动脉及肾移植术后假性动脉瘤患者,覆膜支架植入不失为一种可选择的、有效治疗方法,但远期疗效尤其是支架内再狭窄情况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管生;金洁;李明省;马南;刘朝;刘继营;陈振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经颈静脉肝内门腔分流术(TIPS)后肝功能及血生化主要指标变化及疗效评估.方法 收集2008年10月至2012年2月因肝硬化失代偿期门静脉高压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或(和)难治性腹水、脾功能亢进患者82例,进行TIPS及曲张静脉栓塞和(或)脾动脉栓塞术,其中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 14例,B 级43例,C 级25例.随访患者术后1、3、6、12个月的肝功能、血生化主要指标变化.结果 TIPS手术成功率为100%.73例随访3 ~ 24个月(平均12.25个月).66例生存,16例死亡.患者术后1周肝功能下降,2 ~ 4周、3、6个月和1年肝功能变化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患者脾功能亢进无明显改善.结论 TIPS术后因医源性机械损伤及门脉分流,短期内肝功能受损.但从中、远期来看,对肝功能影响较小.TIPS术对血象无明显影响,脾功能亢进所致血象改变无加重趋势.
作者:童玉云;王家平;朱清亮;李迎春;闫东;杨青;姜华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局麻下气管支架置入术治疗原发性气管肿瘤合并气管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原发性气管肿瘤合并气管梗阻患者.在局麻和DSA透视下置入镍钛记忆合金支架.结果 5例原发性气管肿瘤患者共置入支架5枚,技术均获成功.术后患者呼吸困难症状即刻缓解,置入前后气促评级、PaO2、PaCO2均有显著改善.结论 应用局麻下气管支架置入术治疗原发性气管肿瘤引起的气管狭窄,是一种安全、简便的措施,近期疗效显著.
作者:魏宁;徐浩;顾玉明;祖茂衡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术(RFA)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脊柱转移性肿瘤的疗效.方法 12例患者共21节椎体转移瘤,3节椎体后缘有骨质破坏.12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胸背部或腰部疼痛,其中3例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或脊髓受压症状(2例),所有患者在DSA引导下先行RFA,再行PVP,术后随访4 ~ 12周,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患者所需服用止痛药的剂量评价患者术前和术后疼痛程度,并用SPSS11.0统计软件,采用配对t检验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术后24 h VAS值有所下降,术后3 d明显下降,术后1周和1、3个月症状无复发,VAS值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11例止痛药用量减少,1例维持原剂量.结论 DSA引导下RFA联合PVP治疗脊柱转移性肿瘤可获得良好的近期临床效果,其创伤小且安全可靠,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胡继红;王会;赵卫;易根发;王滔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CT引导经皮穿刺置管引流联合胆道镜病灶清除在治疗重症胰腺炎合并胰周脓肿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13例重症胰腺炎合并胰周脓肿患者,在超声引导失败或引流疗效不佳时,在CT定位引导下行病灶穿刺置管引流,引流1周待假性窦道形成后,经窦道用胆道镜多次清除脓腔内坏死组织.结果 13例患者置管引流均成功,每例患者行胆道镜脓腔清理2 ~ 7次,其中8例治愈,5例假性囊肿形成.无一例发生手术并发症.结论 CT引导置管引流联合胆道镜脓腔清理是急性重症胰腺炎合并胰周脓肿的微创治疗方法之一,其创伤小,疗效佳,不易受胸腔内和胃肠道气体干扰,并发症少,对提高重症胰腺炎的疗效有重要价值.
作者:徐元昌;乔占峰;赵铁军;汤礼军;张丙印;关静;龚光辉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对比分析子宫动脉栓塞术(UAE)治疗单发与多发子宫肌瘤的远期疗效.方法 34例子宫肌瘤患者,按肌瘤数量分为单发组(n = 17)与多发组(n = 17),用PVA、海藻酸钠(KMG)颗粒行栓塞治疗,用症状调查表记录术前与术后的症状情况,用超声观察术前、术后肌瘤及子宫体积、肌瘤钙化情况.结果 多发子宫肌瘤以双侧子宫动脉供血为主(94.1%),单发肌瘤以双侧子宫动脉供血或双侧子宫动脉供血但一侧优势供血(P < 0.05);术后并发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时间,单发组平均7.6年,多发组7.0年.UAE对于治疗单发与多发肌瘤均具有较好的远期疗效,UAE术后症状均得到持续改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UAE术后子宫体积与肌瘤体积均较术前缩小(P < 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AE术后肌瘤钙化单发组为11例,多发组14例(P > 0.05),远期随访原肌瘤治疗后复发4例(单发组3例,多发组1例);新发肌瘤7例(单发组3例,多发组4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怀孕情况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UAE治疗单发与多发子宫肌瘤均具有良好远期疗效,是治疗子宫肌瘤的有效方法,能持续缩小肌瘤体积,改善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症状.
作者:赵振华;王挺;卢增新;徐利军;郑媛媛;阮雅文;王伯胤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氩氦刀冷冻消融联合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肾上腺恶性肿瘤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2006年6月至2010年9月对16例肾上腺恶性肿瘤患者行氩氦刀联合TACE治疗,并用增强CT评价其疗效.结果 氩氦刀联合TACE治疗后1个月局部有效率为100%,缓解率为93.75%,中位生存时间为19.2个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采用氩氦刀联合TACE治疗肾上腺恶性肿瘤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韩宗宏;史东宏;许健;孔伟东;曹建民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子宫动脉栓塞术(uterine arterial embolization,UAE)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的转归、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08年1月至2011年10月收治 74例经超声及宫腔镜检查确诊的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行UAE治疗,并观察术后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74例患者术后随访12 ~ 24个月,月经量均明显减少,贫血改善.70例患者肌瘤自阴道排出,2例回缩至肌层,2例肌瘤明显缩小.术中、术后不同程度疼痛71例,发热18例,分泌物增多50例,肌瘤排出过程中感染6例,经对症治疗后症状均逐渐消失.3例月经稀少,3例发生子宫性闭经,膀胱损伤1例,14 d治愈.术前、术后激素水平测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AE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疗效显著、微创、安全,但对于有强烈生育要求的患者应慎重选择.
作者:艾志刚;张学辉;高淑凤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三丙烯微球的动脉栓塞效果、不良反应及组织相容性.方法 将36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18只.A组用三丙烯微球(300 ~ 500 ?滋m)栓塞右肾动脉;B组用聚乙烯醇(PVA)颗粒(300 ~ 500 ?滋m)栓塞右肾动脉.两组于术后1、4和8周分别随机抽取6只动物行肾动脉造影复查,并取肾脏行病理检查.结果 两组栓塞后组织形态改变相似,在复通率、误栓率方面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A组栓塞时间为(11.4 ± 2.1)min,B组为(29.2 ± 4.3)min,A组栓塞时间明显较B组缩短(P < 0.05).A组栓塞后血管周围炎症反应均较B组低(P < 0.05),栓塞血管相符率较B组高.结论 三丙烯微球与PVA颗粒动脉栓塞效果相似,安全有效,但三丙烯微球比PVA颗粒操作简便,可预见性强,组织相容性好,是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的栓塞剂.
作者:朱国庆;虞希祥;肖池金;施振静;施昌盛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采用兔脑血管痉挛模型研究脑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VEC)凋亡的表达及时间窗,初步探讨VEC凋亡在脑血管痉挛中的作用.方法 35只健康清洁级新西兰大白兔经血管内穿刺产生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制作脑血管痉挛模型,按处死时间将实验动物分为12 h、1、2、3、7 d共5组,每组7只.每组又分为SAH亚组5只及对照亚组2只(即导丝仅进入但未刺破颈内动脉).动物处死后,选取后交通动脉及基底动脉上段血管制成石蜡切片,采用三磷酸脱氧尿嘧啶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法)观察VEC凋亡情况并计数.每组取动物2只,对照动物2只,共12只右颈内动脉行电镜检查,了解血管内皮病理改变及VEC凋亡情况.结果 TUNEL法显示,TUNEL阳性细胞出现在SAH 1 d后,在2 ~ 7 d高表达,3 d组TUNEL阳性细胞数量多(凋亡率为39%).电镜显示,SAH亚组VEC出现空泡化、胞质浓缩及弹力膜扭曲等改变,1 d组出现VEC核固缩改变,2、3 d组VEC核固缩现象出现概率较高,7 d组VEC未见核固缩改变.结论 研究证实VEC凋亡峰值略早于迟发性痉挛高峰期,表明内皮细胞凋亡在脑血管痉挛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涂建飞;刘一之;纪建松 刊期: 2013年第07期
本文报道1例食管癌术后并发食管气管瘘(esophago-tracheal fistula,ETF)患者,该患者中上段食管癌行手术切除后出现食管-胃吻合口瘘,后进展为ETF.现将治疗过程及体会报道如下.患者男,69岁.4年前因食管中上段癌于外院行手术切除,术后病理结果不详,术后出现食管-胃吻合口瘘,在当地医院行食管覆膜支架置入堵瘘,术后瘘口封闭.2年前患者出现进食后呛咳,经检查示ETF,于当地医院再次置入2枚食管支架堵瘘后症状消失.
作者:武贝;茅爱武;吴绍秋 刊期: 2013年第07期
近10年来,随着各种介入放射学诊断与治疗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复杂介入手术逐渐开展起来,并应用于各种患者,对患者配合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麻醉也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介入操作和患者处理之中,向麻醉医师提出了更多挑战.本文对全身麻醉在神经介入放射学领域的研究进展、临床应用、操作步骤、与清醒镇静的比较及并发症等做一综述.
作者:尹彦玲;周耕 刊期: 2013年第07期
前列腺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是前列腺癌术前诊断的金标准,诸多学者将含功能成像在内的MR多序列成像与超声穿刺活检相结合以提高穿刺活检癌的检出率.本文复习了前列腺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的适应证、发现率和局限性,回顾MR多序列成像对前列腺癌的发现、定位以及指导超声引导穿刺的价值.
作者:宋国平;程英升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总结血管内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疗效和经验.方法 2001年12月至2011年12月收治70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其中血管内治疗51例58枚椎动脉夹层动脉瘤.51例中,动脉瘤破裂出血32例,脑缺血19例.回顾性评估术后即刻和术后12个月脑血管造影以及临床疗效.结果 成功治疗所有58枚夹层动脉瘤,其中永久闭塞动脉瘤和(或)椎动脉9枚,单纯性弹簧圈栓塞5枚,单纯性支架治疗6枚,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35枚,覆膜支架治疗3枚.术后即刻完全栓塞38枚,部分栓塞20枚.术后12个月复查47例53枚动脉瘤,46枚完全栓塞,部分栓塞中12枚达到完全栓塞,4枚保持稳定.经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完全栓塞率达100%,术后无再出血病例.结论 血管内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安全、有效,首选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
作者:尤锦;王武;顾斌贤;李明华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分析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中血压及心率变化及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 2003年1月-2012年1月收治颈动脉狭窄患者155例,行支架治疗.回顾性分析和比较术前、术中患者心率和血压的变化.结果 所有患者术中收缩压从术前平均(142.62 ± 18.51)mmHg(95.00 ~ 177.00 mmHg)下降为(132.38 ± 37.31)mmHg(69.00 ~ 258.00 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2);术中心率从平均(71.75 ± 10.37)次/min(50 ~ 102次/min)下降为61.802 ± 19.298次/min(0 ~ 150次/min),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 < 0.000 1).患者术后高血压、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发生率分别为17.4%、30.3%、38.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AS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影响因素包括球囊大小、支架大小等,其次可能与对侧颈动脉狭窄和糖尿病相关.结论 CAS可使血压及心率发生变化,主要出现收缩压及心率下降,也可出现血压升高.上述改变主要与球囊大小、支架大小密切相关;还可能与对侧颈动脉狭窄和糖尿病相关.
作者:彭应龙;宋莉;佟小强;杨敏;牛国晨;邹英华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总结介入治疗急症脑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护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过去6年间300例介入治疗急症的破裂出血性脑动脉瘤的术前、术中和术后护理方法.结果 急症介入治疗了所有动脉瘤,无一例发生与护理相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 介入治疗急症破裂出血性脑动脉瘤的科学和规范护理取得了良好效果,保证了患者治疗和康复的顺利进行,有效的预防了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何瑛;王庆华;许秀芳;林东 刊期: 2013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