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介入放射学杂志

介入放射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上海市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8-794X
  • 国内刊号:31-1796/R
  • 影响因子:1.86
  • 创刊:1992
  • 周期:月刊
  • 发行:上海
  • 语言:中文
  • 邮发:4-634
  • 全年订价:316.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Pж(AJ) 文摘杂志(俄), 维普收录(中),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医学文摘, 国家图书馆馆藏, 剑桥科学文摘, 知网收录(中), 哥白尼索引(波兰), 万方收录(中)
  •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 特种医学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6年9期文献
  • 双介入技术在凶险型前置胎盘剖宫产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双介入技术在凶险型前置胎盘剖宫产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自2014年1月至2015年8月采用双介入技术治疗17例凶险型前置胎盘患者,17例均超声诊断为凶险型前置胎盘患者,在剖宫产术前行双侧髂内动脉球囊置入,待胎儿娩出脐带结扎后充盈球囊,剖宫产术后即拔出球囊及一侧导管鞘,12h后如无再次出血给予拔出另外一侧导管鞘,如有出血,给予急症行子宫动脉栓塞术.记录剖宫产术中出血量,球囊置入X线曝光时间,球囊置入照射剂量,子宫切除情况,对胎儿有无影响等.结果 17例髂内动脉球囊置入均成功;17例患者中1例行子宫次全切除,1例行子宫次全切除加部分膀胱修补术,1例再次行子宫动脉栓塞术,其余14例术后均无出血;球囊置入X线曝光时间平均为120 s(长时间为200 s,短时间为65 s),放射线剂量平均为20 mGy(15~35 mGy);术中出血量平均为1 600 ml(300~6 000 ml);所有胎儿术后均给予随访,至今未发现畸形等情况.结论 双介入技术不仅可减少凶险型前置胎盘剖宫术中出血量,同时大大降低了子宫切除风险.

    作者:肖晋昌;祖茂衡;顾玉明;徐浩;张庆桥;崔艳峰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锚定装置嵌顿的Günther Tulip滤器回收初步经验

    目的 探讨锚定装置嵌顿的Günther Tulip下腔静脉滤器回收技巧及应用价值.方法 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接受Günther Tulip滤器回收术患者共37例,滤器留置时间98-117 d,平均96 d.采用单纯抓捕法、经股颈静脉双入路球囊扩张辅助技术回收滤器.结果 采用单纯抓捕法顺利回收30例患者滤器,7例患者抓捕回收失败(5例为滤器锚定装置嵌顿,2例为锚定装置嵌顿伴回收钩贴壁),再辅以经股颈静脉双入路球囊扩张完成回收,回收成功率为100%.所有滤器取出后形态完整.结论 抓捕法辅以经股颈静脉双入路球囊扩张术有助于提高锚定装置嵌顿的Günther Tulip滤器回收率,且患者损伤小,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李兆南;徐燕能;张向琼;郑波;李刚;马小燕;斯光晏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125I放射性粒子支架植入联合TACE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

    目的 对比分析125I放射性粒子支架植入联合TACE与单纯125I放射性粒子支架植入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125I放射性粒子支架植入联合TACE 11例为A组,单纯125I放射性粒子支架植入10例为B组.A组患者125I放射性粒子支架植入后2~3周行TACE,以后根据复查结果按需行TACE.B组患者125I放射性粒子支架植入后未行任何放、化疗.结果 A、B两组125I放射性粒子支架植入后10 d、1个月、3个月、6个月总胆红素与术前相比较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比较术后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0 d、3个月、6个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患者术后1、3和6个月靶病灶进展率(PD)分别为9.1%、18.1%、36.4%和10.0%、30.0%、70.0%,A、B两组术后1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的胆道平均通畅时间分别为(8.68±1.06)个月和(6.15±1.12)个月,A、B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9个月,B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8个月,A、B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B组相比,A组患者术后的靶病灶进展率降低,胆道通畅时间及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延长,整个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与125I放射性胆道粒子支架及TACE治疗相关的严重并发症,125I放射性粒子支架植入联合TACE对肝门部胆管癌的治疗值得进一步临床研究.

    作者:梁钰安;梁自安;李奋强;李双喜;王文辉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中晚期肝内胆管细胞癌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评价中晚期肝内胆管细胞癌(ICC)介入治疗效果及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9月至2014年12月经病理诊断为肝内胆管细胞癌7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1例行介入治疗,包括TACE及TACE联合射频消融(RFA)或125I粒子植入术(归为介入组),26例行全身静脉化疗(化疗组).统计分析ICC介入治疗患者的总生存期、肿瘤客观反应率及影响介入疗效的相关因素,同时观察介入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结果 介入组6、12和18个月生存率分别为70.6%、50.5%和35.4%,中位生存期为12.1个月(95%CI 8.43~15.77);肿瘤客观缓解率及疾病控制率分别为29.4%、70.6%.化疗组6、12和18个月年生存率分别为46.2%、7.7%和0,中位生存期为5.5个月(95%CI 3.38~7.61).单因素分析显示介入治疗组患者中位生存期显著高于化疗组(P<0.05).对影响介入组患者预后多因素分析显示,血清CA125水平、TNM分期及是否有外科根治术史是影响这类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介入治疗的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栓塞后综合征及肝功能损害,均为Ⅰ、Ⅱ级.未出现与介入治疗相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 中晚期ICC行介入治疗是安全可行的,可以控制病情进展及延长患者生存期.

    作者:李婉慈;朱晓黎;王万胜;陈涛;沈健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透析通路再狭窄不同手术处理

    目的 总结评价开放手术、腔内介入术和复合手术治疗血液透析通路动静脉内瘘再狭窄或闭塞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接受不同手术治疗的24例透析通路动静脉内瘘再狭窄或闭塞患者,其中介入手术10例,开放手术12例,复合手术2例.术后随访3~20个月,平均12个月,评估血流量、狭窄程度、透析时流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4例动静脉内瘘再狭窄或闭塞患者术后透析通路血管搏动及震颤恢复正常,透析流量满意.复查彩色超声均显示狭窄处解除,血液流速恢复.随访期间无再次狭窄或闭塞发生,瘘口流量可满足透析需要;无心功能异常或肢体远端缺血、严重肿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动静脉内瘘再狭窄或闭塞效果确切、安全,透析通路长期通畅率良好.

    作者:牛鹿原;张福先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头颈部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后光学相干层析成像初步观察

    目的 采用频域光学相干层析成像(FD-OCT)技术观察头颈部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后周围组织结构变化.方法 对9例接受头颈部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3个月后头颈部血管病变患者作全脑DSA造影及病变血管内FD-OCT检查.9例患者12个血管病变处共植入支架13枚,其中颈总动脉4枚,颈内动脉5枚,椎动脉3枚,左锁骨下动脉1枚.FD-OCT观察支架有无断裂及贴壁不良,支架内斑块或血栓形成、组织脱垂,血管内膜撕裂形成夹层或内膜增生至再狭窄等.结果 8例患者成功实施FD-OCT检查,1例失败.11支病变血管12枚支架成功获取清晰FD-OCT图像,观察结果显示,12枚支架中有1枚支架部分支撑杆未能完全封闭动脉壁上瘤口;21个支撑杆贴壁不良;2枚支架内有斑块及血栓形成;6枚支架内有不同程度血管内膜增生,其中1枚支架内严重内膜增生至支架内狭窄作再次支架植入术;3枚支架内有4个不同程度组织脱垂;未发现血管内膜撕裂形成夹层.结论 FD-OCT可清晰显示头颈部血管病变支架植入术后支架内斑块或血栓形成、组织脱垂、血管内膜撕裂或增生及支架贴壁情况,其临床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宋凯;赵卫;石潆;潘文秋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TIPS对比EBL治疗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出血Meta分析

    目的 系统评价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对比内镜下套扎术(EBL)治疗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中国知网和中国万方等数据库中TIPS对比EBL治疗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文献,检索时限均自建库至2015年11月,并追溯各文献中参考文献.2名研究员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质量,采用RevMan 5.3软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终6篇文献纳入研究,总病例数413例.Mata分析结果显示,TIPS术后肝性脑病发生率与EB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16,95%CI 0.71、1.88,P=0.55);TIPS术后再出血发生率低于EB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23,95%CI 0.11、0.50,P=0.0002);两者间总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76,95%CI 0.50、1.17,P=0.21),但亚组2TIPS总死亡率(23%)低于EBL组(43%).结论 TIPS术后肝性脑病发生率高达24%,与EBL相比差异虽无统计学意义,但应予以重视.TIPS与EBL相比可更好地控制食管静脉曲张出血.非早期TIPS治疗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出血与EBL相比总死亡率相同,但早期TIPS治疗可降低总死亡率.

    作者:唐世伟;赵新建;王忠敏;侯蔚蔚;陈俊;王晨;吴志龙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静脉全身麻醉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中的应用

    目的 通过局部麻醉与静脉全麻比较,探讨静脉全麻在经皮经肝胆道引流(PTBD)手术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收集2012年10月至2015年8月125例行PTBD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8例患者采用局部麻醉,77例采用静脉全麻.观察患者术中及术后疼痛情况、心率及血压,随访观察手术操作时间,患者术后疼痛持续时间及穿刺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静脉全麻组术中仅5例(6.5%)出现轻度疼痛,术后8例(10.4%)轻度疼痛,明显低于局部麻醉组(P<0.01),疼痛评分亦低于局部麻醉组(P<0.05).局部麻醉组术中患者心率、血压较术前、术后明显升高且波动较大,静脉全麻组术中患者心率、血压较术前、术后降低,但波动较小.局部麻醉组手术操作时间长于静脉全麻组(P<0.05).静脉全麻组术后疼痛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局部麻醉组(P<0.05).手术相关并发症方面,局麻组3例患者发生肝动脉损伤,2例出现胆心反射综合征,2例出现胸膜损伤,静脉全麻组仅2例出现肝动脉损伤,无患者出现其他手术相关并发症.2组患者均无手术相关性死亡.结论 PTBD术中应用静脉全麻可有效降低手术风险,缩短手术时间并减轻手术痛苦,增加舒适性,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许敏;蒋天鹏;宋杰;安天志;吴晓萍;周石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CT三维数字化导航穿刺技术在经皮肺穿刺活检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CT三维数字化导航穿刺技术在肺局限性病变活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2013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212例需穿刺活检的肺部占位患者,按随机化原则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研究组106例患者采用三维立体定位与三维导航穿刺仪活检;对照组106例患者采用CT横断面引导下常规穿刺针活检;统计分析两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诊断正确率.结果 病灶体积≤3 cm×3 cm×3 cm的患者中研究组一次穿刺成功率69.8%(37/53),对照组一次穿刺成功率22.7%(12/53)(=21.8,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18.9%(10/53),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48.9%(26/53) (x2=6.0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诊断正确率96.2%(51/53),对照组诊断正确率81.1%(43/53),(x2=11.84,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灶体积>3 cm×3 cm×3 cm的患者中研究组诊断正确率94.3% (50/53),对照组诊断正确率79.2% (42/53),(x2=5.27,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穿刺时间(11.6±2.8) min,对照组患者穿刺时间(22.2±6.3) min(t=-1 1.698,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T三维数字化导航穿刺技术显著提高了肺部病变活检的一次穿刺成功率和诊断正确率,是一种简便、准确、安全的数字化穿刺导航新方法.

    作者:张孔源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CT引导下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引流心包积液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应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引流心包积液的临床可行性、操作安全性、具体穿刺方法及相关注意事项.方法 对114例心包积液患者随机分为CT引导组(A组),超声体表定位组(B组),比较两组平均穿刺成功时间、平均穿刺次数、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A组第1针穿刺成功率为96.6%,B组为78.6%,P<0.05,在穿刺成功率上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并发症发生率A组为3.4%,B组为16.1%.并发症的发生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CT引导下进行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引流心包积液,成功率高、不良反应少、引流彻底、方便注药.操作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章阳;肖天林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弥散加权成像联合普美显磁共振成像在肝癌TACE术后疗效评估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联合普美显(Gd-EOB-DTPA)MR成像在肝癌TACE后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例确诊肝癌患者于TACE术前、术后行上腹部DWI及Gd-EOB-DTPA动态增强扫描,定性分析TACE术前、术后肝癌活性成分,坏死和复发转移情况.测量TACE术前、术后病灶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和信号值(signal intensity,SI),并计算术前、术后病灶的动脉期对比增强比(CER)和动脉期的信号比(SIR),对定量参数ADC、CER和SIR值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 本组20例患者共检出肝癌病灶45个.TACE术后瘤灶内残存及复发部分在DWI图像上呈高信号,ADC图上信号低于正常肝组织,动脉期可见明显强化,门脉期及平衡期强化减退,肝胆特异期呈明显低信号;瘤灶内坏死部分DWI序列呈低信号,ADC图上为高信号,增强扫描后无强化,肝胆特异期亦呈明显低信号.肝癌病灶术前、术后ADC值分别为(1.52±0.16)×10-3 mm2/s和(1.70±0.28)×10-3 mm2/s,术后肝癌病灶的ADC值普遍升高,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肝癌TACE术后的CER动脉期和SIR动脉期值减小,与术前相比,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效组肝癌病灶的术后ADC值大于无效组,而其CER动脉期和SIR动脉期值均小于无效组,两者术后的ADC、CER动脉期和SIR动脉期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联合应用DWI和Gd-EOB-DTPA增强MR成像能有效评估肝癌TACE术后病灶存活及坏死情况,检出早期复发、新发灶及转移灶,对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高回青;郁义星;胡春洪;胡粟;诗涔;王希明;郭亮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端口改良型气管支架动物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端口改良型气管支架在减轻支架两端良性组织增生方面的效果.方法 选择比格犬12只,随机分为实验组(n=6)和对照组(n=6),实验组留置端口改良型全覆膜自膨式金属支架,对照组留置直筒形全覆膜自膨式金属支架,术后2、4、8、16周作CT检查,计算气管狭窄指数及支架移位程度.术后16周处死所有实验犬,取支架周围气管组织作肉眼观察、苏木精-伊红染色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染色观察,定量分析增生细胞阳性表达.结果 所有气管支架均释放到位.实验组气管狭窄指数总体上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第4、8周时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16周时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第16周时病理学表现相仿,支架移位程度和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改进覆膜支架端口设计减少气管壁良性增生是有效的,本实验所用端口改良型气管支架具有一定的延迟支架术后良性再狭窄效果.

    作者:王超;王勇;朱光宇;陈荔;陆建;李田宽;郭金和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改良的经大鼠胃十二指肠动脉逆行肝动脉插管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改良的经大鼠胃十二指肠动脉逆行肝动脉插管方法的可行性及价值.方法 Wistar大鼠12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30只.A组、B组为预实验组,分别采用改良法与传统法作肝动脉插管.C组、D组以穿刺种植法构建大鼠肝癌模型,分别以改良法与传统法插管作肝动脉造影及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比较两种插管法成功率、大鼠肝癌建模成功率,TACE治疗前后肿瘤体积变化、死亡率、死亡原因.结果 A、B组肝动脉插管成功率分别为90.0%(27/30)、63.3%(19/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65,P=0.033).C、D组大鼠肝癌模型均成功构建,肿瘤种植率为100%;插管成功率分别为93.3%(28/30)、70.0%(2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07,P=0.045);C、D组TACE治疗前后平均肿瘤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D组大鼠术后10 d死亡率较C组高(42.86%对10.71%,x2=5.079,P=0.024),死亡原因可能为血管受损、肝脏损伤及麻醉意外等.结论 改良的经胃十二指肠动脉逆行肝动脉插管方法简单易掌握、成功率高,TACE术后死亡率低、并发症少,值得继续深入研究和在相关实验中尝试.

    作者:初金哲;王黎洲;张帅;王黎明;许国辉;周石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国产左心室隔离装置治疗左心室壁瘤动物实验研究

    目的 通过动物实验验证经导管植入国产左心室隔离装置(LVPD)Heartech治疗左心室壁瘤的效果.方法 构建4头山羊左心室壁瘤模型,建模12周后植入Heartech LVPD,术后16周处死山羊并取出LVPD,扫描电镜观察其表面内皮细胞生长情况.建模前、建模后、LVPD植入前、植入后及植入16周复查时,左心室造影检测左心室收缩末容积(LVESV)、左心室舒张末容积(LVED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射血量(SV)、心输出量(CO)、机械效率(ME)等指标.结果 Heartech LVPD植入16周后检测数据与植入前相比,LVESV分别为(25.02±1.81) ml和(40.71±4.93) ml(P<0.01),LVEDV分别为(51.53±3.33) ml和(61.51±4.67) ml(P<0.01),LVEF分别为(50.13±2.99)%和(33.90±4.29)% (P<0.01),SV分别为(26.39±2.01)ml和(20.79±2.17) ml(P<0.01),CO分别为(3.54±0.38) L/min和(3.21±0.36) L/min(P<0.05),ME分别为(67.56±1.78)%和(48.88±5.07)%(P<0.01);LVPD表面内皮细胞生长情况良好.结论 经导管植入国产Heartech LVPD治疗左心室壁瘤效果显著.

    作者:朱天宇;朱政斌;丁风华;梅奇峰;杜润;朱劲舟;张瑞岩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采用血管缝合器成功处理误穿锁骨下动脉并置管1例

    1 病例资料患者男,85岁.半年前因急性心肌梗死在我科行冠脉介入,冠脉造影提示:3支血管弥漫性病变,在前降支植入支架l枚.本次因活动后气促2周再次入院,考虑心力衰竭所致.入院后成功行左侧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建立静脉通路.

    作者:段鹏;张小勇;邱敏;刘晓剑;刘珊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积极药物治疗后闭塞后介入再通1例

    临床资料患者男,75岁.“一过性意识不清ld”入院.患者于入院前ld晚间跳舞时突然出现意识不清,跌倒,当时无抽搐,约2 min后清醒,仍感头昏不适,拟“一过性缺血发作(TIA)”收入我科.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无心脏病、糖尿病病史.查体:BP 140/80 mmHg,神清,精神可,双侧脑神经检查正常,四肢肌力正常,双侧指鼻试验及跟膝胫试验,双侧巴氏征阴性.

    作者:倪贵华;赵卫东;田向阳;倪小宇;孙波;陈林芳;丁涟沭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复发性肝内胆管细胞癌治疗现状

    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是我国第二大常见的肝脏原发恶性肿瘤,根治性手术切除是目前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然而,ICC复发率极高,预后较差.对复发性ICC患者,应评估其复发肿瘤大小、位置及全身情况,选择适当治疗方式.二次手术及局部治疗如经皮热消融疗法(TAT)、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立体定向放疗(SBRT)、化疗等均可延长部分RICC患者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该文就复发性ICC治疗几种常用方法作一综述,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徐中琪;甘伟;钱国军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颅内未破动脉瘤的研究进展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UIA)是指没有破裂史或者与以前出血没有关系的颅内动脉瘤,包括偶然发现的动脉瘤和多发动脉瘤中未破裂的动脉瘤.UIA不管是自然破裂还是手术处理,均存在较大风险.目前,随着影像技术(特别是无创性影像技术)的发展和健康查体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UIA被发现,选择保守观察还是手术处理,对于患者本身、神经内外科、介入科、影像科医师,都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本文将对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作者:张隆辉;高天;张士永;汪晶;白志峰;周明月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眼动脉段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方法探讨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方法及技术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5年4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血管内栓塞术治疗48例眼动脉段动脉瘤患者影像及临床资料、治疗效果及随访结果,探讨治疗方法及技术要点.结果 48例患者49枚动脉瘤均栓塞成功,其中单纯弹簧圈栓塞17枚(双微导管3枚),球囊辅助栓塞2枚,支架辅助栓塞28枚(Leo支架3枚,Lvis支架5枚,Enterprise支架14枚,Solatire AB支架6枚),Willis覆膜支架隔绝1枚,Pipeline密网支架植入1枚.术后即刻DSA造影显示,Raymond栓塞分级I级34枚(69%),Ⅱ级9枚(18%),Ⅲ级6枚(13%).术中发生支架内血栓形成2例.48例均达到临床治愈,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分44例,1分2例,4分2例(该2例治疗前≥4分);出院后3个月至1年mRS评分0分46例,2分1例,4分1例,均无新发神经功能障碍及出血.20例DSA随访1~21个月,18例痊愈,1例明显好转,1例明显复发,再次手术致密栓塞.结论 血管内栓塞治疗眼动脉段动脉瘤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选择不同栓塞技巧是保证手术成功、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作者:杨杰;管生;徐浩文;郭新宾;范锋;陈振;李冬冬;刘朝;王子博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介入护理交接单的设计与应用

    目的 通过介入护理交接单的设计与应用,优化介入护理流程,减少护理不良事件,提高介入患者的安全.方法 针对医院回访中心在2011年进行介入治疗的929例住院患者满意度的调查结果,分析由于介入流程与交接环节引起的影响患者满意度的因素,对其进行汇总研究.遵循实用、有序、规范、简捷、方便记录的原则,将交接相关项目及顺序优化排列,制定介入护理交接单.结果 使用“介入护理交接单”后,有助于护士养成按固定的合理顺序行事习惯,缩短了手术准备时间;对2013年交接单使用后进行介入治疗的950例介入患者的满意度回访结果及与介入有关的影响因素,与使用前2011年的929例住院患者满意度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比较.术中资料完整性、管路安全性、患者的满意度等均明显提高.结论 介入护理交接单的设计合理,实用性较强,使用后,提升了介入患者交接及转运的安全性,有利于介入手术护士与病房临床护士一体化培训,提高了介入手术室的效率和效益,增加了家属对医院的安全感、信任感,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作者:黄景香;许秀芳;郭丽敏;王玲玲;韩丽英;陆艺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阿托伐他汀序贯治疗对接受急症PCI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缺血修饰白蛋白的影响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序贯治疗对接受急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IMA)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0年9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83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常规治疗组(n=40,对照组)和序贯治疗组(n=43),对照组阿托伐他汀20 mg,/d,序贯治疗组术前80 mg/d,术后40 mg/d,3个月后20 mg/d.观察术前及术后2、4、6、8、10、12、14 h IMA,术中及术后6个月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结果 序贯治疗组PCI术后血清IMA水平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序贯治疗组术后6个月MACE发生率明显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序贯治疗可显著改善急症PCI患者心肌缺血,对心肌起主要保护作用,并降低术后MACE发生率,安全有效.

    作者:刘振良;贾国渠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慢性静脉疾病硬化疗法欧洲指南》解读

    硬化疗法是通过静脉内注射液体或泡沫硬化剂实施的靶向化学消融术.《慢性静脉疾病硬化疗法欧洲指南》于2012年5月7日至10日由23个欧洲静脉学会34名代表参与起草,2014年7月发表在多家国际学会联合官方刊物《Phlebology》.该指南为液体和泡沫硬化疗法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和静脉畸形提供了适应证、禁忌证、不良反应、药物浓度、治疗剂量、技术和疗效的循证推荐意见.该文结合新文献予以解读.

    作者:李龙 刊期: 2016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