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分析比较经皮肝穿刺植入普通金属裸支架与放射性125I粒子支架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 选择2015年5月至2016年9月期间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放射介入科进行治疗的32例恶性胆道梗阻患者,随机选择其中11例患者作为观察组,行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及放射性125I粒子支架植入;21例为对照组,行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及普通胆道金属裸支架植入,对比分析两组术前和术后1个月总胆红素(TIBL)、直接胆红素(DBIL)、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CA19-9)指标变化以及支架通畅时间、生存时间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均成功植入胆道普通金属裸支架或125I放射性粒子支架,术后造影胆道通畅,手术成功率100%.术后1个月两组TIBL、DBIL均显著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CEA、CA19-9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支架中位通畅时间及平均通畅时间(5.83个月,7.55个月)均长于对照组(2.23个月,2.5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3、6、9、12个月生存率分别为90.9%、90.9%、72.7%、54.5%,对照组分别为80.9%、33.3% 、23.8%、9.5%,观察组支架通畅时间及生存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放射性125I粒子支架是治疗恶性胆道梗阻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既可迅速解除胆道梗阻又可有效抑制肿瘤生长,与普通胆道金属裸支架相比,能明显提高支架通畅时间和延长患者生存期,是标本兼治的姑息性治疗方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周广;肖恩华;尚全良;陈柱;马聪;陈翔宇;罗建光;朱晖;张子曙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髂外动脉造影对瘢痕子宫产妇产后出血子宫动脉栓塞术(UAE)的意义.方法 同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50例瘢痕子宫产后出血产妇临床资料,均接受UAE术,术中同时作双侧髂外动脉造影,观察有无髂外动脉分支血管供血子宫,并栓塞异常供血动脉.结果 术后50例瘢痕子宫产后出血产妇出血均停止.其中6例髂外动脉分支血管参与子宫供血,发生概率为12%(6/50).结论 瘢痕子宫产妇产后出血行UAE术时,应予髂外动脉造影,以发现可能参与子宫供血的异常分支.
作者:梁昊;闫磊;韩新巍;李臻;张建好;陈鹏飞;张文哲;尹军伟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评估骶骨肿瘤供血动脉的来源及术前栓塞的价值.方法 对42例骶骨肿瘤手术切除前24 h内以明胶海绵颗粒对供血动脉进行栓塞.肿瘤包括脊索瘤14例、神经鞘瘤8例、转移瘤7例、骨软骨肉瘤3例、骨肉瘤1例、骨巨细胞瘤5例、成血管细胞瘤1例、多发性骨髓瘤1例、血管肉瘤1例、成软骨细胞瘤1例.结果 根据骶骨肿瘤的位置及大小不同,供血动脉来源不一致.42例造影提示肿瘤供血动脉有98支,其中右腰2动脉1支、左腰3动脉1支、右腰3动脉3支、左腰4动脉6支、右腰4动脉8支、左腰5动脉1支、左骶外侧动脉9支、右骶外侧动脉11支、左髂腰动脉1支、右髂腰动脉6支、骶正中动脉1支、左臀上动脉10支、右臀上动脉8支、左臀下动脉10支、右臀下动脉8支、左阴部内动脉8支、右阴部内动脉6支.肿瘤染色均较术前减少75%以上,栓塞24 h内行肿瘤切除术,术中、术后24 h内出血量40~7 200 mL,平均(1 255.2±982.1) mL.所有肿瘤均顺利切除,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骶骨肿瘤血供来源复杂,术前充分栓塞供血动脉能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降低手术危险性,提高肿瘤手术切除率.
作者:刘玉金;徐家华;武清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胃左动脉在原发性肝癌供血中的影像学特点及其在介入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553例接受介入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血管造影资料及临床资料,分析胃左动脉参与肝癌供血的影像学特征及介入治疗经过.结果 553例患者中66例中发现胃左动脉分支参与肝癌供血,发生率为11.9%,主要供应位于肝左叶的病灶,其中80.3%患者在第1次介入治疗中发现此种表现,其中86.3%为富血供肝癌;栓塞成功率为92.4%.未发生异位栓塞.结论 胃左动脉发出的副肝左动脉是肝癌重要的侧支供血动脉之一,治疗中需注意造影技巧,仔细寻找,提高病灶的栓塞效果.
作者:朱林忠;刘晓伟;杨仁杰;朱旭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选择性肾亚段动脉栓塞治疗肾错构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2007年6月至2016年6月共治疗11例患者17个肿瘤,其中聚乙烯醇(PVA)颗粒联合无水乙醇栓塞治疗9个,PVA颗粒栓塞治疗8个;术后6、12个月随访复查.结果 2组肿瘤术后体积均显著减小(P<0.05);肿瘤体积缩小比例无显著差异(P>0.05);同一治疗组术后6、12个月肿瘤体积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选择性肾亚段动脉栓塞是肾错构瘤安全、有效、便捷的治疗方法.
作者:刘琦;侯毅斌;汤日杰;王峻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药物涂层球囊(DCB)与普通球囊(CB)血管成形术治疗股腘动脉支架内再狭窄(ISR)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45例股腘动脉ISR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2例接受DCB治疗,23例接受CB治疗.术后3、6、12个月随访两组患者靶血管小管腔直径(MLD)、远期管腔丢失(LLL)、一期通畅率等指标并作对比分析.结果 45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无截肢或死亡患者,无失防.DCB组与CB组相比,靶血管一期通畅率在术后3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5%对86.9%,P>0.05),但术后6、12个月明显升高(86.4%对69.6%,P<0.05;81.8%对47.8%,P<0.05).两组术前、术后7d、术后6个月靶血管ML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DCB组明显高于CB组(P<0.05);术后12个月DCB组靶血管LLL明显低于CB组(P<0.05).结论 DCB治疗股腘动脉ISR较CB优势明显,具有较好的近中期疗效.
作者:刘晓哲;王兵;刘俊超;丁语;吴斐;牛晓阳;孙利坤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经皮脾静脉成形术治疗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PSPH)的可行性及近期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 1月至2016年5月采用经皮经肝门静脉穿刺脾静脉成形术治疗的4例PSPH伴消化道出血患者.通过比较患者术前和术后12个月脾功能亢进指标、曲张静脉影像学改变、脾静脉支架通畅度等情况以及有无复发出血,评价该方法近期临床疗效.结果 4例患者成功完成经皮经肝门静脉穿刺、脾静脉球囊扩张及脾静脉支架植入术,术中、术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12个月内所有患者均无消化道出血复发,平均血小板计数由术前68.7×109/L升至92.4×109/L.术后12个月胃镜和增强CT显示胃底部静脉曲张程度较术前明显减轻,静脉红色征消失,脾静脉支架通畅率为100%.结论 经皮脾静脉成形术治疗PSPH的近期疗效确切,尚需进一步扩大患者数进行远期随访研究.
作者:朱军;徐晓茜;罗剑钧;林春兴;陈忠华;罗咏萍;蒋晓忠;黄勇;曹跃勇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可控释支架移植物台上开窗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VAR)治疗近肾腹主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总结使用新系统技术要点.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腹主动脉瘤患者156例,其中予以可控释支架移植物台上开窗EVAR治疗腹主动脉瘤9例.回顾性分析9例患者人口学、围术期影像解剖学及术后随访资料.结果 9例患者术中总计开窗11条动脉,开槽2条动脉,开窗对位失败1例转烟囱支架3条动脉,开窗手术技术成功率为8/9,EVAR术成功率为9/9.平均手术时间(228.9±56.7) min(180~360 min),平均对比剂用量(207.8±81.5) mL(120~410 mL),术中平均出血量(166.7±109.0) mL(50~300 mL).平均随访(13.1±5.0)个月(8~24个月),患者均生存,开窗支架均通畅,无肾功能不全、内漏发生,无支架移位.结论 可控释放支架移植物台上开窗治疗近肾腹主动脉瘤安全有效,远期疗效需进一步开展大样本多中心研究观察.
作者:刘军军;冯睿;周建;徐子依;李振江;吴剑烈;景在平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针对基于传统共面针的平面布源难以避开骨骼以及重要组织器官的局限性,研发了新型的面向体部肿瘤的近距离粒子植入剂量规划系统(BTPS).方法 提出了基于空间针的改进模拟退火自动布源算法-模拟退火算法(SA)、剂量评估和剂量体积直方图(DVH)评估的混合使用.结果 结合临床病例对BTPS系统进行了仿真剂量规划验证,以及与商用三维放射治疗计划系统进行了剂量对比实验.仿真规划结果与临床实际一致,平均剂量规划时间缩短到了6 min;剂量对比实验结果验证了算法的安全性与准确性,满足临床要求.结论 BTPS达到了临床要求,能帮助医师精确、快速、有效地完成术前剂量规划.
作者:姜海松;姜杉;杨志永;陈超民;肖洪旭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使用吲哚美辛液(类固醇类药物与局麻药的混合液)阻滞C2神经根与C2神经根脉冲射频术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比较.方法 60例颈源性头痛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A组使用超声引导下吲哚美辛液C2神经根阻滞,B组采用超声引导下吲哚美辛C2神经根脉冲射频治疗.通过比较治疗前后视觉模拟量表疼痛评分,药物量化量表-Ⅲ,7点GPE量表(全球感知效应)评估两种治疗方式的有效率.在治疗前和治疗后3、9个月,收集各项参数.结果 治疗后3个月,视觉模拟评分明显下降(A组3.4分,B组3.9分),两组治疗前后比较P均<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B组疼痛与治疗前评分相比在9个月后仍然下降(P<0.01).两组在3、9个月,镇痛药物的消耗量显着降低.无严重的并发症.结论 超声引导下C2神经根阻滞及脉冲射频是安全,有效的治疗颈源头痛的方法.C2神经根脉冲射频能提供更长久有效的疗效.
作者:史传岗;徐小青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经皮穿刺不可逆电穿孔(IRE)消融术治疗肾细胞癌的初步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临床经穿刺病理证实的4例无手术适应证的肾细胞癌患者的5个病灶,经术前评估后,在全身麻醉下行IRE消融治疗.术后采用2000年新修订的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评价治疗的有效性,并观察并发症.结果 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病灶大小0.9~40.8 cm3,平均(16.84±16.45) cm3,消融时间42~88 min,平均(76.40±19.40) min,消融6~8次,平均(7.0±0.7)次,总脉冲数750~2 240次,平均(1 706.0±587.8)次.术中、术后均无明显并发症.术后即刻及1、3个月行增强CT和/或增强MR复查,病灶消融区均呈低密度/低信号改变,增强扫描未见异常强化区,肿瘤周围组织形态、密度(信号)未见异常.术后3个月复查评价疗效,5个病灶均完全缓解.结论 CT引导下经皮IRE消融术治疗肾癌安全、有效,近期疗效显著,是临床上无手术适应证肾癌患者可选择的治疗方法.
作者:陆健;黄蔚;王忠敏;陈志瑾;贡桔;夏宁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对比研究双针双平面法和单针法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伴有致密带形成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6年1月采用PVP治疗伴有致密带形成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共43例,所有患者均仅伴有单节椎体致密带形成.在透视引导下,采用双针法或单针法PVP向病椎内穿刺并注入骨水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术后X线片和CT观察,对比分析手术时间、X线暴露时间、X线透视次数、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分布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并且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椎体前壁高度、椎体后凸Cobb角进行手术疗效比较.结果 使用双针法在手术时间、X线暴露时间、X线透视次数、骨水泥用量及分布情况方面均显著多于单针法(P<0.05),骨水泥渗漏率少于单针法(P<0.05).术后3d、6周及1年时,两组VAS评分及ODI指数较术前均有改善(P<0.05),椎体高度恢复率、椎体后凸Cobb角较术前虽有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术后3d两组VAS评分、ODI指数有显著差异(P<0.05),而术后6周及1年时,两组间VAS评分、ODI指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随访1年时,两组再发及邻近椎体新发骨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未发生脊髓神经损伤、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采用不同入路PVP治疗伴有致密带形成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尽管双针法较单针法手术时间更长,X线暴露时间和透视次数也更多,但却能取得更理想的骨水泥分布、更好的早期疗效以及更少的近期并发症,而在中远期VAS评分、ODI指数、椎体前壁高度和椎体后凸Cobb角恢复及长期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两种方法疗效相近.
作者:宋戈;程永德;王涛;田庆华;吴春根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系统评价125I放射性粒子联合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肝细胞肝癌(HCC)伴发门静脉癌栓(PVTT)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 、CNKI、CBM、Wan Fang Data、VIP等数据库中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联合TACE治疗HCC伴PVTT的临床对照研究文献,检索时限均白建库至2017年3月.2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文献偏倚风险,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9篇文献911例患者符合纳入标准,其中3篇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和6篇回顾性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125I粒子联合TACE试验组控制疾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OR=2.58,95%CI=1.46~4.57,P=0.001);术后3个月(OR=7.40,95%CI=3.52~15.57,P<0.000 1)、6个月(OR=4.41,95%CI=3.19~6.11,P<0.000 1)、12个月(OR =4.72,95%CI=3.35~6.64,P<0.000 1)累计生存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肝功能不全(OR=0.33,95%CI=0.13~0.82,P=0.02)和消化道出血(OR=0.39,95%CI=0.19~0.80,P=0.009)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但两组术后转移率(OR=0.82,95%CI=0.46~1.46,P=0.50)和不良反应(发热、恶心、呕吐、白细胞减少等)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CC伴PVTT患者经125I放射性粒子联合TACE治疗安全有效,1年生存率明显提高,同时降低肝功能不全和消化道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受文献数量和质量限制,上述结论尚需高质量、大样本前瞻性RCT研究加以验证.
作者:王龙;张勇;王亚运;彭为;郑鹏飞;程志斌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评估通过小鼠右侧颈总动脉途径灌注对比剂Microfil显示Willis环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 选取20只雄性C57BL/6小鼠(约14周龄,重约20 g).将小鼠肝素化、麻醉后固定、解剖胸腔,依次自小鼠心尖灌注0.9%氯化钠溶液、4%多聚甲醛溶液和2%戊二醛溶液混合液;分离右侧颈总动脉,经右侧颈总动脉近端灌注Microfil,4℃过夜;取脑后体视镜下观察Willis环.将体视镜下观察到的Willis环定义为完全充盈、大部分充盈和充盈不良.结果 20只小鼠全部灌注成功,其中完全充盈11只(55%),大部分充盈4只(20%),充盈不良5只(25%).大体观察小鼠Willis环完整,染色血管清晰;体视镜下Willis环充盈、立体.结论 通过小鼠右侧颈总动脉途径灌注Microfil显示Willis环方法简单、可行,不仅能使Willis环充盈良好,还能清晰显示其立体结构,具有MRA成像效果.
作者:陈蓦;王武;李永东;李明华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微小核糖核酸(miR)-29b过表达是否抑制脑缺血损伤,进一步探讨其潜在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小鼠成神经细胞瘤N2a细胞,构建氧糖剥夺/再灌注(OGD/R)模型,模拟体外脑缺血损伤.N2a细胞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OGD/R组、OGD/R+转染miR-29b激动剂组、OGD/R+转染miR-29b抑制剂组、转染miR-29b激动剂阴性对照组、转染miR-29b抑制剂阴性对照组.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各组miR-29b表达,溴化噻唑蓝四氮唑(MTT)比色法、乳酸脱氢酶(LDH)法检测miR-29b激动剂和抑制剂对OGD/R诱导细胞活性和凋亡的影响,Hoechst 33258染色法观察N2a细胞形态学特征及半胱氨酸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3活性,免疫印迹法定量分析促凋亡蛋白Bax、Bcl-2及p53表达.结果 经OGD/R处理的N2a细胞中miR-29b水平明显降低.miR-29b激动剂显著增加细胞活力,减少LDH漏出率,改善细胞核在凋亡过程中形态学变化,增强OGD/R条件下caspase-3活性;miR-29b抑制剂加剧OGD/R诱导的细胞毒性和细胞凋亡.miR-29b激动剂阻断OGD/R诱导的Bax和p53蛋白表达增加,降低Bcl-2蛋白表达;miR-29b抑制剂加剧OGD/诱导的这些凋亡相关蛋白改变.p53基因敲除的p53 siRNA降低细胞活力,增加LDH漏出率,逆转miR-29b激动剂对细胞损伤的改善作用.结论 miR-29b通过负调控p53依赖性凋亡途径减轻脑缺血性损伤,可能为缺血性脑卒中提供一潜在的治疗靶点.
作者:陈立;邹伟婕;张宇;张帅;王黎洲;周石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不同狭窄程度颈内动脉的血流动力学特点,探索颈内动脉狭窄局部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和发展机制.方法 基于颈动脉CTA图像构建颈内动脉轻、中、重度狭窄模型,并予流固耦合(FSI)有限元分析,检测1个心动周期内颈内动脉狭窄近端、喉部和远端的壁面压力(WP)、壁面剪切力(WSS)和血流速度.结果 随着狭窄程度增加,WP在狭窄喉部和狭窄远端明显降低;WSS在狭窄喉部逐渐增大,在狭窄两端逐渐减小:血流速度在狭窄喉部增加,在狭窄两端减低,且狭窄远端湍流越发明显.结论 随着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增加,脑供血量逐渐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和狭窄处斑块易损概率增大,促进狭窄远端更易形成斑块.基于FSI有限元分析,可对不同颈内动脉狭窄局部粥样硬化发生和发展作出客观评价,有助于临床预防和治疗评估.
作者:李建伟;纪盛章;宋金玉;郑珺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病历资料患者男,78岁.因“肝癌第10次TACE后4个月”入院.既往有丙型病毒性肝炎(丙肝)病史10余年,曾因肝硬化伴脾功能亢进(脾亢)行脾动脉栓塞术.入院后肝脏CT检查提示:肝左外及左内叶节段性弥漫性肝癌病灶14.0 cm×5.8 cm×7.5 cm;右肝散在结节灶卫星灶及碘油沉积影;门脉左支癌栓,左内支完全阻塞,左外支部分阻塞,门脉右支及门脉主干通畅;癌灶占全肝比例<70%(图1).患者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ECOG体力状况评分1分,AFP>80 000 μg/L.诊断为肝癌TACE术后复发,有行再次TACE适应证,无禁忌证.遂于2017年6月13日行介入治疗:肝动脉造影示肝左叶可见大片状肿瘤染色,肝右叶另见结节状肿瘤染色,间接门脉造影左支未见显示;介入治疗采用2.7 F微导管,先置管至肝左动脉主干远端注入粒径100~300μm PVA微球及适量粒径300~500 μm海绵明胶颗粒,栓塞终点为肝左动脉前向血流明显减慢;再置管于肝右叶肿瘤供血动脉内缓慢注入碘油5 mL+表阿霉素10 mg混悬液,追加适量300~500 μm海绵明胶颗粒,栓塞终点为肿瘤供血动脉前向血流阻断(图2).术后2d内患者除有肝区不适及厌食、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外并无其他特殊不适;至术后第3天患者病情迅速恶化,患者无明显诱因下出现烦躁不安、神志不清等症状.查体:呼之不应,双侧瞳孔缩小,对光反射迟钝,全身皮肤黏膜及巩膜重度黄染,移动性浊音阳性;同时急查各项实验室指标提示患者肝肾功能较术前明显下降,并出现电解质紊乱如高尿酸、高钾、高磷、低血钙等.至此,此患者诊断为肝癌化疗栓塞术后溶瘤综合征(tumor lysis syndrome,TLS).患者经治疗无效于术后第3天晚死亡.患者术前术后实验室检查结果见表1.
作者:赵丹;梁斌;王勇;郑传胜 刊期: 2018年第05期
临床资料患者,男,56岁.主因发作性心前区不适2年,加重30 h余于2015年11月7日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5年.长期吸烟史,约20支/d.患者2年前活动时发作心前区不适,呈烧灼感,伴出汗,经休息约数分钟可缓解.入院前30 h余晨起后发作心前区不适,伴胸痛、气短,经含服救心丸症状无明显缓解就诊我院.查体:血压170/100 mmHg(1 mmHg=0.133 kPa),心率86次/min,无阳性体征.入院查心电图示:窦律,I、avL、V1~V6导联ST段抬高0.1~0.5 mV,V1~V3导联呈QS型.
作者:王佳旺;曹绪芬;郭楠;徐泽升 刊期: 2018年第05期
患者女,60岁.左乳癌改良根治术后,2014年9月29日经右侧颈内静脉置入静脉港导管,胸部X线平片显示导管头端位于脊柱右缘旁平第8后肋水平.患者2014年9月30日至2015年3月28日共行8个周期化疗,化疗方案为吡柔比星40 mg d1,50 mg d2;环磷酰胺0.8 gd1;多西他赛120 mgd1,卡铂200 mg d1,300 mg d2.21 d为1个周期.化疗结束后患者选择继续长期保留静脉港导管,定期复查维护.2017年5月3日例行静脉港维护时,抽吸无回血,行胸部X线检查发现导管断裂.
作者:李丽;杨光;艾宁 刊期: 2018年第05期
在管腔内介入治疗领域,导丝是必不可少的操作工具.导丝在管腔内介入手术导引导管和球囊等器械通过管腔狭窄段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安全保障作用.因此,深入了解导丝构造及性能特点,对制造商和手术者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导丝技术进步、设计制作方法及临床应用中发现的问题、相应处理作一综述.
作者:罗婷;牛猛;曾延华;李启洋;关霁航;陈旭东;徐克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球囊扩张结合支架取栓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伴脑实质出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采用静脉窦内球囊扩张结合Solitaire支架取栓术治疗9例CVST伴脑实质出血患者,术后予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180 U(2次/d)3~7 d,口服华法林6~12个月.分析总结治疗结果.结果 9例患者闭塞静脉窦均获再通.其中1例术前昏迷患者意识障碍未缓解,自行出院;8例临床症状均改善,未出现球囊扩张和支架取栓治疗相关并发症,平均随访8个月均无血栓复发.结论 球囊扩张结合支架取栓是治疗CVST患者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任红瑞;闫磊;郭栋;水少锋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急诊PCI患者术前护理现状,为进一步规范术前护理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急诊PCI术前安全核查表》,核查表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及术前核查12个条日,随机调查了贵州省的三所三甲医院进行急诊PCI治疗的129例患者.结果 导管室护士应用核查表后及时发现术前准备中的总缺项为376项(29.1%),患者术前准备时间:进入医院到首次球囊扩张时间中位数78.5 min,平均时间为93 min;症状发作距手术时间中位数180 min,平均时间为338 min.结论 急诊PCI术前护理现状不容乐观,有不同程度的漏项,准备不充分,延误急诊PCI术的时间;应强化术前核查,改善护理漏项,提高术前护理质量,促进医生快速、高效、顺利的开展手术.
作者:逄锦;柏晓玲;楼婷;梁青龙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电解脱弹簧圈封堵治疗先天性冠状动脉-肺动脉瘘的效果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30例成人先天性冠状动脉-肺动脉瘘患者临床资料.评价电解脱弹簧圈封堵技术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 30例患者中29例封堵成功,瘘管平均直径(2.17±0.07) mm,平均植入弹簧圈(2.31±0.17)枚;1例因术中突发急性心力衰竭终止手术.29例中1例予1枚弹簧圈未能完全封堵靶血管,加用1枚弹簧圈后封堵成功;1例因血管迂曲导丝不能到位,1个月后再手术时更换指引导管和微导管,即刻封堵成功.16例有胸闷、胸痛临床表现患者症状均缓解.术后1、3、6个月随访未见介入相关并发症.术后6个月27例瘘管完全封堵,未完全封堵、复发各1例,遂再行弹簧圈封堵成功.结论 经导管电解脱弹簧圈封堵治疗冠状动脉瘘-肺动脉瘘微创、安全有效,但远期疗效仍需随访观察.
作者:高见书;张国兵;周国伟;赵军礼;黄为;汪芳 刊期: 2018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