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考酚酸酯是一种抗嘌呤代谢的免疫抑制剂,近年来已广泛应用于防治各类实体器官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效果确切.但在药物临床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个体差异和各种不良事件,因此有必要进行药物浓度监测.本文对麦考酚酸酯的疗效及不良反应、药代动力学特点、监测麦考酚酸酯药代动力学的意义、方法及指标选择等作一综述.
作者:沈兵;谭建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良性前列腺增生是中老年男性的常见病,5 α还原酶抑制剂在逆转良性前列腺增生病程方面的有效性、安全性得到了大规模临床验证.目前,以5 α还原酶抑制剂为主的药物治疗已经替代传统的前列腺经尿道切除术,成为多数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本文综述5 α还原酶的药理作用,分析非那雄胺、度他雄胺和依立雄胺等5 α还原酶抑制剂及其与α受体阻断剂等联合应用的临床研究结果,同时介绍5 α还原酶抑制剂在临床预防和治疗中的其他作用.
作者:孙华君;刘少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压力性尿失禁在女性中非常常见,在18~90年龄段压力性尿失禁约占女性尿失禁患者的一半.随着新的作用靶点和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的出现,压力性尿失禁的药物治疗日益受到重视.本文综合评价当前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三类药物:雌激素补充、α受体激动剂、5-羟色胺及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同时介绍相关进展.
作者:张贤生;梁朝朝 刊期: 2006年第02期
造影剂肾病是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主要病因之一,一旦发生,预后较差,因而对其进行预防至关重要.预防造影剂肾病的药物很多,大体说来可归纳为三大类:增加造影剂排泄的药物、血管扩张药、抗氧化药物等.
作者:张杰;汪凤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肾性骨病是慢性肾病患者肾功能减退时出现的常见并发症之一,肾性骨病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钙磷代谢障碍、维生素D水平及其受体异常、钙受体下调等,针对这些环节,出现了相应的干预措施和治疗药物,本文对此作一综述.
作者:王汉民;于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肺部给药与传统的注射给药及其他一些给药途径相比,在患者顺应性和生物利用度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目前已有数种肺部给药制剂进入临床研究阶段.多肽及蛋白质类药物的肺部给药具有诱人的发展前景.
作者:魏刚;金樑;陆伟跃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菝葜有效部位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免疫法建立ITP模型,设模型对照组、菝葜有效部位低剂量组、高剂量组、泼尼松组.观察菝葜有效部位对ITP小鼠血小板数、胸腺与脾脏以及巨核细胞等的影响.结果菝葜有效部位组小鼠与模型组比较,血小板数明显增多,骨髓细胞成熟障碍减轻,巨核细胞数恢复正常,产板巨核细胞显著增多,脾脏指数降低.结论菝葜有效部位对ITP小鼠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尤其以升高血小板数的作用为明显.
作者:华小黎;陈东生 刊期: 2006年第02期
1商品名Vesicare2开发与上市厂商日本山之内公司开发,2004年8月首次在荷兰、德国、英国、法国及丹麦同步上市.2004年11月获FDA许可.
作者:朱华;须媚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5年10月又对22个药品实行降价,涉及十多种临床常用的抗感染药物,此举将对医院使用抗感染药物的品种、增长幅度等都会有一定的影响.该影响将在2006年予以体现.但是,由于人口的自然增长、老龄化社会的提前到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意识的增强等因素,医药行业始终是一个朝阳行业,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笔者曾在本刊2005年第11期上撰写一篇题为<制度和政策左右着医院临床用药--兼析抗感染药物使用之变化>的文章,本文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分析和探讨,仅供读者参考.
作者:干荣富 刊期: 2006年第02期
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顺利进行的前提,在日常护理工作中,除了应注意熟练掌握正确的穿刺与压迫方法、对导管定期肝素封管、避免透析脱水过度与低血压等多种措施外,遵医嘱正确使用某些溶栓药物也是重要的护理内容.在对透析导管内血栓形成或导管外纤维鞘形成的治疗方面,多数研究采用尿激酶封管或经导管持续泵入法,取得肯定疗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但在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方面,由于其血栓形成机制相对复杂,溶栓剂量与方法相对不统一,报道结果也不完全一致,其确切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白丽;孟宪华;檀敏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偏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原发性头痛之一,反复发作,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药物预防性治疗可预防头痛的发作或降低头痛发作频率和强度.本文介绍多种药物预防偏头痛发作,如抗癫痫药、β受体阻断剂、钙拮抗剂、5-羟色胺受体阻断剂等的研究进展.
作者:金雨来;黄流清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编者按: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应采取以抗病毒治疗为主的综合措施,但据中华医学会公布的其对我国乙肝患者的生活状态、疾病认知状况的新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9%的患者正在接受抗病毒治疗(包括口服和注射),高达73%的受调查者采用的是中成药及保肝降酶药物的治疗方法.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制订的我国首部<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于2005年12月公布.<指南>纳入被公认、已经得到严格临床验证的方案,明确了医务人员治疗乙型肝炎应当遵循的标准,摘要报道有关治疗方案.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沙利度胺在多发性骨髓瘤(MM)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口服沙利度胺,起始剂量一日200mg,而后每2周日剂量增加200mg,大日剂量800mg.结果18例初治患者中13例有效;16例复发难治者中8例有效,起效时间4~8周.有效者M蛋白、骨髓浆细胞、红细胞沉降率明显下降,血红蛋白明显上升,用药期间病情无反复.单项指标分析,32例患者M蛋白下降,M蛋白减少>25%为18例;33例血红蛋白上升,其中21例血红蛋白上升20g/L以上;33例红细胞沉降率下降:有7例患者随访了骨髓象,2例浆细胞降至<5%,其余均有不同程度的浆细胞减少.结论沙利度胺治疗MM总有效率61.7%.
作者:汪洪毅;崔中光;王伟;赵洪国;刘竹珍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头孢拉定分散片治疗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头孢拉定分散片500mg,每6小时1次,一日4次,吞服、含服或者冲服,7天为一个疗程.结果60例患者经治疗后,痊愈率为58.3%,总有效率为91.7%,细菌转阴率为93.0%.结论头孢拉定分散片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申红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评价左氧氟沙星微丸胶囊治疗呼吸系统细菌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试验组为左氧氟沙星微丸胶囊;对照组为左氧氟沙星片,每次200mg,一日2次,口服7~14天;比较分析两组各93例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临床有效率:治疗组为83.9%,对照组为82.8%;各种致病菌清除率:治疗组为80.0%,对照组为79.3%,两组没有显著性差异;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组为3.2%,对照组为12.9%,两组差异显著.结论左氧氟沙星微丸胶囊治疗呼吸系统细菌感染安全有效,疗效和左氧氟沙星片相当,但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较低.
作者:房三友 刊期: 200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