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吉西他滨联合铂类药物治疗晚期胸腺癌的疗效以及不良反应.方法 入选的15例经病理学或细胞学确诊的晚划胸腺癌患者,采用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或卡铂治疗,至少2个疗程以上,根据WHO实体瘤近期疗效评价标准评价疗效,根据美国国立癌症中心(NCI)常见毒性分级标准(3.0版)评估不良反应.结果 无完全缓解(CR)病例,3例为部分缓解(PR),8例为稳定(SD),4例为进展(PD),疾病控制率为73.3%(11例/15例).中位生存时间13月,1年生存率为46.7%.主要不良反应为粒细胞F降、贫血和胃肠道反应.结论 吉西他滨联合铂类药物治疗晚期胸腺癌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耐受性较好.
作者:许建萍;张湘茹;郝学志;李峻岭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利培酮片剂与微球制剂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4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利培酮片剂组(n=23)和微球制剂组(n=22),根据患者治疗前及治疗第8、16周末的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以PANSS减分率为疗效评定依据.治疗第8、16周末采用不良反应_阜=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第8、16周末片剂组及微球制剂组PANSS评分均显著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相比,治疗第8周末微球制剂组PANSS评分低于片剂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8、16周末两组TE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治疗早期利培酮微球制剂较片剂疗效更显著,治疗结束时两种剂型疗效及不良反应无显著差异.
作者:占归来;沈文龙;饶顺曾;李晨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低浓度罗哌卡因硬膜外镇痛对产妇及新生儿的影响.方法 40例足月分娩产妇随机分为2组,镇痛组(n=20)采用0.15%罗哌卡因硬膜外患者自控分娩镇痛,对照组(n=20)自然分娩.记录产妇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运动神经阻滞程度改良Bromage评分及心率、呼吸和血压的变化,比较两组的剖宫产率、产钳助产率、宫缩时间及产后出血量.对新生儿进行Apgar评分.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罗哌卡因组报告无痛的产妇病例数明显增加(P<0.01),且无运动阻滞.两组的剖宫产率、产钳助产率、宫缩时间及产后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低浓度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用于分娩镇痛安全、有效,值得更进一步研究.
作者:闫莉;王立伟;戴体俊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曲美他嗪对已接受常规治疗的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疗效.方法 81例明确诊断为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39)接受常规治疗,治疗组(n=42)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一日3次,每次20mg餐后口服.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行静息心电图、24h动态心电图、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及肾功能等检查.以静息心电图及24 h动态心电图的改变为疗效判定依据,以患者主诉及肝功能、肾功能等实验室检查结果为不良反应观察指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心电图缺血性ST-T改变显著改善,心律失常显著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结论 曲美他嗪用于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患者治疗有效而安全,改善心肌缺血可能是其主要作用摹础.
作者:郑文权;张昀昀;林群峰;张洁 刊期: 2009年第06期
本文从实验室体外试验数据及抗菌作用机制两方面探讨当今人们对杀菌性和抑菌性抗菌药的新理解,以及两大类抗菌药各自的临床应用特点.着重介绍某些实验室定义的杀菌性抗菌药作用机制的新研究报告,有助于对杀菌性抗菌药与抑菌性抗菌药的本质区别做进一步了解.
作者:张留瓅;徐亚同;陈代杰 刊期: 2009年第06期
急性肺损伤(ALI)是严重威胁生命的呼吸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非心源性肺水肿、呼吸窘迫和缺氧.目前临床ALI主要采用呼吸机治疗.非通气治疗,如多种药物治疗,干细胞治疗及基因治疗等,取得一定进展,本文重点就非通气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蔡颖;吴庆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牙周病是牙周组织的感染性疾病,细菌为始动因子.消除或抑制牙周致病菌,对牙周病的治疗至关重要.目前临床常采用机械方法与抗菌药物联合抑制细菌繁殖生长,局部缓控释制剂已成为国内外牙周病药物治疗的方向.本文拟介绍有关药物及其新型制剂的临床应用进展.
作者:赵炎龙;包泳初;陈庆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硫喷妥钠对惊厥家兔定量药物脑电图(QPEEG)β频段的影响.方法 成年家兔16只,雌雄不限,随机分为两组,兔耳缘静脉注射士的宁0.25 mg/kg以造模,强直惊厥出现后立即静脉注射生理盐水(NS组)0.5 mL或硫喷妥钠(SP组)3 mg/kg.应用QPEEG,采用功率谱分析技术,分析两组家兔注射药物前后QPEEG枕区β频段功率的变化.结果 与基础值相比,惊厥时(1~5 min)β频段功率百分比显著升高(P<0.01),与NS组相比,SP组β频段功率百分比在1~5min内显著降低(P<0.01),其后开始增高,10 min后与NS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硫喷妥钠对惊厥家兔OPEEG β频段有影响,能够对抗士的宁诱发的惊厥,且作用迅速短暂,作为临床难治性惊厥持续状态的紧急用药有一定价值.
作者:王莉;陈湉;黄腾;季卫华;孟晶 刊期: 2009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我院重度脑损伤术后重症监护(ICU)病例并发肺部感染的抗感染药物应用情况.方法 2004- 2007年我院ICU收治的重度脑损伤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病例392例,分析其抗感染药物的应用情况.结果 上述病例的抗感染药物使用共涉及11类34种;联合用药方案共15种,涉及抗感染药物药物34种.结论 我院重度脑损伤术后ICU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抗感染药物应用尚存在诸多不合理现象,有待出台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切实提高药物合理用药水平.
作者:邱祖龙;毛素芳 刊期: 2009年第06期
受品牌药专利到期的影响,全球镇静催眠药市场在未来几年内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将下降至-9.3%.而国内镇静催眠市场趋势与国外不同,随着临床用药结构的进一步优化,未来几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预计都将保持在2位数以上.
作者:华平;王美红;沈承武;石永 刊期: 2009年第06期
干扰素是机体细胞对病毒感染或各种牛物诱生作用反应而产生并分泌的一类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糖蛋白,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其重组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但药物的不良反应也是较突出的问题.充分了解干扰素的不良反应是临床干扰素推广应用的重要前提.本文简要综述干扰素临床应用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产生机制、影响因素及其治疗措施.
作者:吴金金;李成忠 刊期: 2009年第06期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属继发性肾小球病,其发病机制包括循环免疫复合物损伤、细胞免疫、病毒直接作用及自身免疫性因素等,常见病理类型为膜性肾病(MN)、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PGN)、IgA肾病(IgAN)及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等.本文综述HBV-GN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作者:姚兴梅;汪年松 刊期: 2009年第06期
在过去10余年里,口服核苷(酸)类似物的应用使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取得很大进展.长期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主要缺陷是乙型肝炎病毒(HBV)耐药性的产生,后者可致所获得的疗效丢失,有时可导致肝炎活动、甚至死亡.本文主要介绍HBV耐药的发生机制、相关定义、发生率、处理及预防策略等.
作者:张继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所导致的慢性肝炎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给患者及社会带来巨额经济负担.慢性乙型肝炎的现行治疗主要依靠核苷(酸)类似物及干扰素,其存在高耐药、低耐受及不良反应等问题.新的、更为安全且有效的治疗药物及途径亟待发展.治疗性疫苗极具开发前景,是当前国内外乙型肝炎治疗的研究热点.正在研究中的乙型肝炎治疗性疫苗包括蛋白类疫苗、肽类疫苗、DNA疫苗及自体树突状细胞疫苗.但目前尚未有疫苗进入注册阶段,国内有3个疫苗在临床评价中.
作者:汪萱怡 刊期: 2009年第06期
丙型肝炎病毒(HCV)是引起慢性肝炎的主要原因,已成为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估计全球现有感染者达1.8亿.数据显示,HCV感染相关死亡率在未来20年会继续上升.
作者:张仁芳;卢洪洲 刊期: 2009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