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SP600125对SD大鼠腹部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H组),缺血再灌注/注射SP600125组(I/R-SP组)和缺血再灌注/注射DMSO溶液组(I/R-D组),每组12只,后两组大鼠通过夹闭左腹腹壁下浅动脉3h后恢复血流供给制备腹部皮瓣缺血再灌注模型.血流恢复24 h,每组随机挑选6只大鼠进行免疫组化检测,比较pJNK、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水平;血流恢复72 h,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灌注成像仪检测各组剩余(6只)大鼠皮瓣的血流灌注情况,并通过HE染色和TUNEL染色观察组织学变化和细胞的早期凋亡.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I/R-D组相比,I/R-SP组pJNK,Bax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Bcl-2表达水平显著增高;皮瓣血流灌注情况显示,I/R-SP组成活率及血流灌注量均显著高于I/R-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皮瓣组织细胞凋亡率,I/R-SP组显著低于I/R-D组(P<0.01).结论 SP600125可能通过抑制JNK通路,减少细胞凋亡,从而缓解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刘艺芳;张明子;王友彬;马雪梅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胸腺素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本院呼吸科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住院部及门诊部收治的100例AECOPD患者纳入本研究,并根据数字盲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同期于本院接受健康体检的50例设为健康对照组.两组AECOPD患者均接受呼吸内科常规治疗,其中观察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胸腺素肌内注射,每周3次,两组疗程均为2周.比较两组AECOPD患者症状、体征的消失时间、住院时间以及三组治疗前后外周血Th1、Th2细胞百分率.结果 ①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AECOPD患者喘憋消失时间、咳嗽好转时间、湿哕音消失时间、干哕音消失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且各指标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前,两组AECOPD患者Th1细胞百分率均较健康对照组降低(P<0.05),且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AECOPD患者Th1细胞百分率均有所提升,且观察组提高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均仍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Th2细胞百分率比较,两组AECOPD患者治疗前后均与健康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③治疗后,两组AECOPD患者Th1/Th2比值有所升高,其中观察组升高趋势更为显著.结论 胸腺素可以显著改善AECOPD患者的临床症状,其机制可能与Th1/Th2比值上调有关.
作者:谢宁;周磊;唐扣明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检测儿童过敏性皮肤病患儿血清总免疫球蛋白E (tIgE)和过敏原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sIgE)水平,了解常见过敏原与过敏性皮肤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德国Mediwiss公司提供的Allergy Screen过敏原定量检测系统检测入组的501例过敏性皮肤病患儿不同年龄组(<3周岁组、≥3~≤6周岁组和>6周岁组)血清tIgE和sIgE水平,分析常见过敏原与过敏性皮肤病的关系.结果 501例过敏性皮肤病患儿中474例血清tIgE阳性,阳性率为94.61%,399例血清过敏原sIgE阳性,阳性率为79.64%;吸入性过敏原高为户尘螨(55.09%),其后依次为狗毛皮屑(23.55%)、真菌组合(19.96%)、树花粉组合(18.56%)、屋尘(16.77%),食入性过敏原依次为牛奶(18.76%)、鸡蛋白(1118%)、蟹(8.38%)、牛肉(7.19%);其中>6周岁组牛奶和鸡蛋白sIgE阳性率显著低于其他两组,户尘螨sIgE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周岁组屋尘sIgE阳性率显著高于≥3~≤6周岁组(P<0.05),而蟹sIgE阳性率显著低于<3周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检测出一种过敏原阳性的患儿138例,阳性率为27.54%,两种过敏原阳性率为15.77%,三种过敏原阳性率为15.77%,四种过敏原阳性率为9.98%,五种及以上过敏原阳性率为10.78%.<3周岁组tIgE阳性率为97.67%,≥3~≤6周岁组tIgE阳性率为96.22%,>6周岁组tIgE阳性率为92.97%.结论 该地区过敏性皮肤病患儿以吸入性过敏原为主,常见过敏原为户尘螨,3岁以内食入性过敏原比较明显,3岁以后吸入性过敏原比例明显高于食入性过敏原;过敏性皮肤病患儿多具有敏感体质,常同时对多种物质过敏,要适当避免相关过敏原.
作者:张春华;彭明霞;张燕;商婷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2015年度临床分离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和耐药性情况.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12月我院各病区临床采集的血、尿、粪便、痰液、引流物及分泌物等送检样本,对分离细菌进行低抑菌浓度及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检测,依据CLSI 2015版抗菌药物药敏折点标准评价检测结果,统计分析2015年度病原菌分布、构成及耐药情况.结果 2015年度我院临床分离获得的非重复病原菌2 929株,其中革兰阳性菌占33.7% (986/2 929),革兰阴性菌占66.3%(1 943/2 929).金葡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甲氧西林耐药株的平均检获率分别为55.0% (165/300)和84.3% (156/185),肠球菌属中耐利奈唑胺的肠球菌检获率为2.2% (6/277).产ESBL肠杆菌科细菌中,肺炎克雷伯菌检获率为26.9% (90/334),大肠埃希菌检获率为61.6% (418/678),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科细菌检获率为1.6%(18/1 121),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检获率为4.6% (11/238),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检获率为39.9% (67/168).结论 多重耐药和广泛耐药菌株检获率增多,需加强抗菌药敏检测,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作者:张晋;王晓平;刘皋林;徐红冰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自拟化瘀利水、益气疏肝方联合常规西药治疗乙肝肝硬化腹水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110例乙肝肝硬化腹水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和常规西药治疗组(n=55),联合治疗组患者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自拟化瘀利水、益气疏肝方煎水口服.疗程均为1个月,随访6个月.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T)、白蛋白(Alb)及总胆红素(TBil)水平;观察患者腹胀、食欲不振、乏力、少尿、下肢水肿和黄疸等症状和体征,以及腹围值和24 h尿量变化,治疗后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出现腹胀、食欲不振、乏力、少尿、下肢水肿和黄疸等症状和体征的病例数均明显减少;患者腹围值也减小,同时24 h尿量增多;ALT、AST、Alb和TBil指标明显改善,两组间比较,上述症状和体征及实验室指标,联合治疗组均显著优于常规西药治疗组(P<0.05).治疗总有效率组间比较,联合治疗组高于常规西药治疗组(89.09%对74.55%,P<0.05);随访6个月的复发率,联合治疗组低于西药组(10.91%对23.64%,P<0.05).结论 自拟化瘀利水、益气疏肝方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可有效改善乙肝肝硬化腹水患者主要症状和体征,以及肝功能等实验室指标,且总有效率提高,远期复发率降低,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杨红红;田时运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化疗前后血清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变化及其与化疗疗效的关系.方法 采用ELISA法测定58例晚期NSCLC患者(治疗组)及60例健康者(对照组)血清SIL-2R、CYFRA21-1和TNF-α水平,分析治疗前后血清SIL-2R、CYFRA21-1和TNF-α水平变化幅度与患者化疗疗效的关系.结果 化疗后,治疗组客观缓解率(ORR)为25.86%,疾病控制率(DCR)为60.34%,无进展生存期(PFS)为3.9(0~7.5)个月.相关性分析显示,化疗后SIL-2R、CYFRA21-1和TNF-α水平下降程度与PFS呈明显相关性(r=0.653,0.735,0.591,P<0.05).结论 晚期NSCLC患者化疗后血清SIL-2R、CYFRA21-1和TNF-α水平显著降低,其下降幅度与PFS呈显著相关性,可作为晚期NSCLC患者化疗疗效的评价指标.
作者:姜世涛;涂建成;喻明霞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评价舒肝解郁胶囊治疗社交焦虑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66例社交焦虑症患者随机接受舒肝解郁胶囊(n=34)和帕罗西汀(n=32)治疗,以社交焦虑量表(LSAS)、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及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LSAS评分分析显示,治疗后舒肝解郁胶囊治疗组与帕罗西汀治疗组LS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2、4和6周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前及治疗后各周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舒肝解郁胶囊治疗组与帕罗西汀治疗组治疗前后CG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帕罗西汀治疗组有效率为70.58%,舒肝解郁胶囊治疗组有效率为68.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治疗各周TESS评分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舒肝解郁胶囊治疗社交焦虑症疗效与帕罗西汀相当,且安全性良好.
作者:杨勇超;李爱玲;魏宏强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自制多西他赛白蛋白纳米粒对豚鼠致敏作用.方法 选取豚鼠16只,随机分为注射用多西他赛白蛋白纳米粒组(试验组,n=8)和阴性对照组(对照组,n=8),试验组给予注射用自制多西他赛白蛋白纳米粒并制备豚鼠抗注射用多西他赛白蛋白纳米粒血清,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并制备豚鼠空白血清,采用免疫双扩散试验检测多西他赛白蛋白纳米粒的致敏作用.结果试验组豚鼠注入自制多西他赛白蛋白纳米粒后均产生全身过敏反应,且豚鼠抗多西他赛白蛋白纳米粒血清与人血白蛋白可产生沉淀线,而对照组豚鼠空白血清未见与人血白蛋白产生沉淀线.结论注射用自制多西他赛白蛋白纳米粒对豚鼠的致敏作用可能由人血白蛋白引起,但其是否导致人体产生全身性过敏反应仍有待进一步明确.
作者:杜婧;刘洋;冯彩霞;杨静;王敏 刊期: 2016年第09期
肠道菌群在脂肪性肝病、肥胖及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复合磷酸酯酶能促进肠道未消化食物的分解,促进由细菌不完全分解产生的有毒物质及有害气体排出,维持肠道菌群平衡,降低内毒素等物质对肝脏的影响,同时又可以缓解患者腹胀等不适症状.本文简要综述复合磷酸酯酶的作用机制及其在肝脏疾病中的应用.
作者:崔然然;倪娜;周影彪;林樑;刘全海;江卫玲 刊期: 2016年第09期
心力衰竭(HF)是指由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心室收缩或舒张能力受损进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的临床综合征.HF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终归宿,其患病人口、死亡率及医疗支出在世界范围内均占据重要比重.为了更有效地治疗HF、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新型HF治疗药物的研究不断深入.新型HF治疗药物包括双效神经激素调节剂、强心剂、血管活性多肽与心肌保护剂.本文简要综述近年治疗HF新型药物的研究进展.
作者:郑刚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由于眼睛特殊的生理结构,传统眼部给药系统在眼后段难以达到有效治疗浓度,眼部植入剂凭借其长效、靶向的特点在眼后段疾病治疗中具有明显优势.本文综述不同给药部位植入剂在眼后段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和各自优缺点,并介绍开发中的几种新型眼部植入给药系统.
作者:陈燕娜;栾瀚森;王浩;胡宗伟 刊期: 2016年第09期
脓毒症是一种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危重症,继发血小板减少是导致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升血小板药物的替代治疗己成为该病的治疗趋势,血小板减少在脓毒症中的作用机制以及升血小板药物在脓毒症继发血小板减少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值得重视.本文综述脓毒症和血小板减少之间的关联以及脓毒症继发血小板减少的临床治疗现状,供进一步研究和临床治疗参考.
作者:周志刚;王瑞兰 刊期: 2016年第09期
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常见的并发症,该病与移植后供体来源T细胞和B细胞激活的一系列免疫反应及免疫耐受缺失有关.白介素-2 (IL-2)是维持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CD4+Foxp3+调节性T细胞分化、存活及其功能的关键因子.本文综述IL-2通过特异性增加调节性T细胞数量从而增强其免疫抑制功能的相关研究,以及重建移植后T细胞稳态在cGVHD预防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常莉;胡炯 刊期: 2016年第09期
利妥昔单抗是一种与CD20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单克隆抗体,广泛应用于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霍奇金淋巴瘤(HL)及其他B细胞恶性肿瘤的治疗.利妥昔单抗主要通过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补体依赖性细胞毒作用(CDC)和直接凋亡效应杀伤肿瘤细胞,其中CDC是利妥昔单抗杀伤肿瘤细胞主要机制,而CDC的强度受补体调节蛋白影响,因此补体系统在利妥昔单抗临床抗肿瘤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肿瘤细胞对利妥昔单抗耐受也与补体系统密切相关.本文综述利妥昔单抗治疗淋巴瘤的耐药机制,尤其是补体相关耐药机制的研究现状,并对改善耐药的补体性治疗策略进行总结.
作者:吴琳;王椿 刊期: 2016年第09期
NK/T细胞淋巴瘤(NKTCL)是一种与EB病毒(EBV)相关的淋巴瘤,临床呈高度侵袭性,该病对传统化疗反应差,长期生存率低.microRNA (miRNA)是一种可引起RNA沉默的非编码小分子RNA,在转录后调控基因的表达及功能,对细胞的分化、增殖和凋亡起重要作用.本文综述miRNA在NKTCL中的基因调控作用,旨在更好地了解NKTCL分子水平异常及发病机制,为临床更深入了解该疾病生物行为,进一步发现潜在的治疗靶点提供帮助.
作者:唐勇;朱琦 刊期: 2016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