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世界临床药物杂志

世界临床药物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
  • 主办单位: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 中国药学会
  • 国际刊号:1672-9188
  • 国内刊号:31-1939/R
  • 影响因子:0.84
  • 创刊:1980
  • 周期:月刊
  • 发行:上海
  • 语言:中文
  • 邮发:4-302
  • 全年订价:412.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维普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药学
世界临床药物杂志   2017年8期文献
  • 二氢杨梅素对四氯化碳致肝纤维化大鼠防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目的 探索二氢杨梅素对四氯化碳(CCl4)致肝纤维化大鼠的防护作用及其机制,为临床肝纤维化的治疗提供新策略.方法 清洁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二氢杨梅素高、中、低剂量组(500、250、125 mg/kg),每组各10只,连续给药8周后处死,以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Masson染色及天狼星红染色观察胶原纤维沉积情况,组织免疫荧光染色分析肝组织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与核因子-κB (NF-κB) p65的表达,采用蛋白质印迹法与实时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肝纤维化标志物、炎症及凋亡相关通路蛋白与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 二氢杨梅素能显著改善CCl4所致肝组织病理学改变.模型组大鼠α-SMA、纤维连接蛋白及NF-κB p65呈现高表达状态,与模型组相比,二氢杨梅素高、中及低剂量组上述指标表达均降低(P<0.05或P<0.01),且呈剂量依赖关系.模型组、二氢杨梅素低、中及高剂量组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依次升高.α-SMA、纤维连接蛋白、NF-κB p65及caspase-3的mRNA表达与蛋白表达情况相同.结论 二氢杨梅素具有显著的抗肝纤维化效应,且呈现剂量依赖关系,可能与其干扰肝细胞NF-κB通路及促进肝星状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外基质生成有关.

    作者:许妍妍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抗银屑病新药苯烯莫德大鼠药物动力学及其乳猪皮肤分布

    目的 建立生物样品中苯烯莫德的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方法并进行大鼠体内药物动力学、组织分布及乳猪皮肤分布的研究.方法 大鼠皮下注射苯烯莫德后,于不同时间点眼眶静脉丛采血,乙酸乙酯提取大鼠血浆及组织中的苯烯莫德.乳猪涂抹苯烯莫德后,不同时间点于前腔静脉取血,取皮肤.HPLC测定生物样品中苯烯莫德的含量,DAS软件计算药物动力学参数.结果 大鼠皮下注射3种剂量(3、9和27 mg/kg)苯烯莫德,体内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符合二室模型的动力学特征,按二室模型计算的t1/2α分别为(0.65±0.27)、(0.78±o.13)和(0.53±0.26)h,t1/2β分别为(3.40±0.88)、(3.80±0.62和(4.70±0.41)h,达峰浓度分别为(84.89±13.76)、(166.90±31.37)和(385.20±98.68) ng/ml,AUC0-t分别为(243.20±34.01)、(786.10±176.90)、(2 677.00±255.10) ng/ml.h.SD大鼠皮下注射苯烯莫德(9 mg/kg)后10 min,各脏器中即有分布,其中肝、肾、脾、胃、甲状腺、卵巢、胰腺、皮肤中含量较高.乳猪皮肤涂抹给药24 h后,皮肤中苯烯莫德药物含量达(104.17±13.36) μg/g,乳猪血药浓度低于低定量浓度(5 ng/ml).结论 本方法快速、准确、简便,能够满足苯烯莫德药物动力学研究要求.苯烯莫德大鼠皮下注射给药后其进入体内血液循环的药量较少.乳猪皮肤涂抹给药后皮肤内药物含量较高,血浆浓度极低.

    作者:徐智儒;刘珉宇;肖峰;秦燕;刘全海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复方氯己定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后口腔黏膜炎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联合复方氯己定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诱导化疗并发口腔黏膜炎(OM)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2年5月至2015年6月于本院血液内科接受诱导化疗后并发OM的AML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复方氯己定含漱液含漱,观察组患者应用复方氯己定含漱液和含rhGM-CSF的含漱液交替含漱,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观察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OM愈合所需时间和口腔细菌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口腔真菌感染率及肠外营养支持使用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采用含rhGM-CSF的含漱液联合复方氯己定含漱液可有效地治疗化疗相关OM,显著降低口腔真菌感染率,促进口腔黏膜恢复.

    作者:陈琼;刘隽;唐勇;叶为德;程毅敏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苦参碱抗皮肤移植排斥反应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苦参碱对异体皮肤移植小鼠排斥反应的免疫抑制作用.方法 BALB/c小鼠作为供体,C57BL/6小鼠作为受体,建立背-背皮肤移植模型.术后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苦参碱组(20 mg/kg)、环孢素A(10 mg/kg)及联合组(苦参碱20 mg/kg+环孢素A 5 mg/kg),每组10只,皮下注射给药10d.记录各只小鼠移植皮片的存活天数,术后第4天和第8天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浆白介素-2 (IL-2)含量.结果 苦参碱组、环孢素A组、联合组小鼠移植皮片存活时间分别延长为(14.55±2.57)、(17.20±3.03)及(20.62±4.05)d,与模型组(11.69±1.84)d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组小鼠移植皮片存活时间比苦参碱组或环孢素A组均有显著延长(P< 0.05或P<0.01);苦参碱组、环孢素A组及联合组第4天血浆IL-2水平分别为(4.37±1.24)、(2.51±0.92)及(3.19±0.86) ng/ml,与模型组(6.05±1.12) ng/ml比较,显著减少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苦参碱组、环孢素A组、联合组第8天血浆IL-2水平分别为(3.80±0.93)、(2.19±0.70)及(2.68±0.65) ng/ml,与模型组(6.94±2.06) ng/ml比较,显著减少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苦参碱具有抑制异体皮肤移植小鼠免疫排斥反应的作用.

    作者:田峦鸢;张丽娜;刘朝霞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利伐沙班联合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下肢急性周围型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评价

    目的 评价利伐沙班联合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下肢急性周围型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4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下肢急性周围型DVT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利伐沙班组、低分子右旋糖酐组和利伐沙班联合低分子右旋糖酐组(联用组),每组40例.利伐沙班组口服利伐沙班片,一日1次,每次10 mg;低分子右旋糖酐组于患肢足背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一日1次,每次500 ml;联用组口服利伐沙班片,并于患肢足背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剂量及用法分别同利伐沙班组和低分子右旋糖酐组,所有患者均连续治疗10d.记录各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的缓解时间,计算治疗前后各组患者患肢周径与健侧差值、D-二聚体(D-D)水平、国际标准化比值(rNR)、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等指标,下肢血管的再通情况评估疗效,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三组中联合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的缓解时间短(P<0.01).治疗后,各组患肢周径与健侧差值、D-D水平、INR值和FIB水平均显著降低,组间比较表明,联用组降低幅度为明显(P<0.05),PT和APTT均有延长,组间比较表明,联用组延长明显(P<0.05).治疗后,下肢血管完全再通率,联用组显著高于利伐沙班组和低分子右旋糖酐组(P<0.05).同时,各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利伐沙班联合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下肢DVT效果优于两药单用,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未见增加.

    作者:汤继军;李强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上海市嘉定区2012-2016年狂犬病及暴露后处置的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了解上海市嘉定区狂犬病暴露人群的流行病学特征并评价暴露后处置效果,对狂犬病预防控制对策提出建议.方法 收集2012-2016年上海市嘉定区狂犬病疫情资料及暴露处置门诊监测资料,利用流行病学和统计学方法进行整理汇总和分析.结果 2012-2016年间,狂犬病暴露累计60 244例次,年均增长率为12.82%,男女比例为1.17:1.00,平均年龄为(34.05±20.68)岁,儿童、青少年是咬伤高风险人群;夏秋季高于其他季节;Ⅲ级暴露比例为5.97%,51.88%的Ⅲ级暴露患者接受狂犬病被动免疫治疗;暴露后第一时间内民众对伤口正确处理率仅为12.57%;22.78%的伤人犬只有明确的免疫接种史.结论 上海市嘉定区狂犬病防控现状严峻,应加强犬只管理,提高犬免疫率,同时增加对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和对民众的健康宣教,提高暴露后处置能力.

    作者:钱芳;王芳英;张英;钟培松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药物使用现状分析

    目的 调查分析我院非瓣膜性房颤(NVAF)住院患者抗凝药物使用情况并对其临床反应进行评价,以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凝药物.方法 采集2015年6月至2017年2月于我院住院的NVAF患者共129例,对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房颤类型、合并疾病等)、血栓栓塞风险(CHA2DS2-VASc评分)、出血风险(HAS-BLED评分)、抗栓药物使用及临床反应情况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129例研究对象中,接受抗凝血药物治疗(抗凝组)26例(20.16%),其中华法林25例(19.38%),达比加群酯1例(0.78%);接受抗血小板治疗(抗血小板组)84例(65.12%),其中阿司匹林54例(41.86%),氯吡格雷26例(20.16%),双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3例(2.33%),西洛他唑1例(0.78%);未接受抗栓药物治疗者19例(14.72%).抗凝组和抗血小板组出血事件分别为3例(11.54%)和6例(7.14%),血栓栓塞事件分别为0例和2例(2.38%),两组患者出血和栓塞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我院NVAF患者接受合理抗凝药物治疗比例低,临床中仍有一半以上患者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与指南要求尚有一定差距.

    作者:肖丹丹;胡静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N-乙酰半胱氨酸治疗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研究进展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广义上的孤独症,已经成为儿童致残的主要精神类疾病之一.基于谷氨酸能、多巴胺能、抗氧化和抗炎机制,以及国外临床实践,N-乙酰半胱氨酸治疗ASD症状的作用得到肯定.本文综述N-乙酰半胱氨酸治疗ASD症状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实践新进展.

    作者:刘霞;马明华;田薇薇;干志彬;薛冬梅;余自成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产后甲状腺炎的研究进展

    产后甲状腺炎(PPT)是产后常见的甲状腺疾病,多发生于产后或流产后1年以内,并可导致一过性或永久性甲状腺功能异常,其病因目前认为是由环境与遗传因素所致的甲状腺自身免疫性炎症反应,PPT需与产后新发Graves病相鉴别.PPT甲亢期治疗以β受体阻断剂为主,甲减期予以甲状腺激素补充治疗.在妊娠期以及产后早期补充富含ω-3脂肪酸的鱼油,以及产后期补充维生素D均可能对PPT有一定预防作用.本文对PPT的流行病学、筛查、诊断、治疗与预防等方面作一综述.

    作者:陈希;任茜;王育璠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芬戈莫德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机制探讨和临床应用

    芬戈莫德是一种由冬虫夏草的提取物多球壳菌素经化学修饰而成的免疫抑制剂,其作用于鞘氨醇-1-磷酸化受体,可将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限制在淋巴结中,有效地减少炎症状态下中枢神经系统(CNS)淋巴细胞的浸润,是多发性硬化的有效治疗药物.芬戈莫德可作用于胶质细胞和神经前体细胞,可加速组织修复,对脑缺血和脊髓损伤等其他CNS疾病也有潜在治疗作用,本文重点阐述芬戈莫德在CNS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及其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王文彬;邱建新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透明质酸及其衍生物在多种溃疡临床治疗中的应用评价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及学习压力的加大,溃疡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透明质酸及其衍生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对溃疡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本文综述透明质酸及其衍生物在口腔溃疡、角膜溃疡、消化性溃疡及糖尿病足溃疡等多种临床溃疡治疗中的应用评价.

    作者:邹雯;张军东;刘璐;房秋雨;戚雪勇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自噬对糖尿病肾病的作用及相关药物研究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严重的并发症,也是造成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迫切需要寻找新的治疗的药物或靶点.自噬作为机体主要防御机制之一,在维持肾环境的稳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DN中同样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就自噬在DN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调控自噬相关信号通路对DN发生发展的影响以及与自噬相关的DN的治疗药物等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胡寒;沈龙海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程序性死亡受体-1免疫负调节信号通路在人免疫缺陷病毒感染中的作用

    在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慢性感染过程中,感染者体内特异性CD8+T细胞高度表达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并可使感染者出现细胞免疫功能耗竭,感染者的细胞增殖、细胞因子分泌及细胞毒功能等也会受影响.此外,HIV特异性CD4+T细胞及B细胞也可受PD-1通路负调控影响.抑制PD-1通路可增强病毒特异性免疫,故其被认为是HIV感染的潜在治疗靶点.本文综述HIV感染过程中PD-1免疫负调节信号通路相关研究及其作为HIV感染潜在免疫治疗靶点的研究进展.

    作者:纪永佳;卢洪洲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寨卡病毒及其疫苗的研究进展

    寨卡病毒(ZIKV)属于黄病毒属,由一条单股正链核糖核酸构成.ZIKV主要通过蚊媒传播,多数感染者无明显临床症状或仅表现为轻微症状.ZIKV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对ZIKV及其疫苗的深入研究是控制疾病传播的当务之急.本文针对ZIKV及其疫苗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作者:袁伟;卢洪洲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黄热病及其疫苗的研究进展

    黄热病是经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在中南美洲和非洲的热带地区流行,该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黄染及出血等.目前针对黄热病无特异性的治疗方法,主要以对症治疗及支持治疗为主,疫苗是重要的防控措施.本文综述黄热病疫情进展、特征、相关疫苗及免疫学研究进展等相关内容,旨在为黄热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作者:凌云;卢洪洲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中东呼吸综合征疫情的防控

    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首先发生于中东地区,因此得名,系由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CoV)感染引起.MERS现流行于中东、韩国等地,除中东以外其他各国家和地区首例患者均为输入性病例.该病目前引起广泛的重视,及时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对于防止MERS的蔓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MERS疫情及其防控作简要阐述.

    作者:朱翠云;卢洪洲 刊期: 2017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