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近10年艾滋病中医研究概况近10余年来,中医对HIV/AIDS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特别是在用于艾滋病治疗的中药复方、单味药及有效成分的开发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表明中药对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抑制病毒具有很大潜力[1].
作者:杨凤珍;王健;烟建华 刊期: 2003年第08期
头痛是中风病的常见症状之一.据统计,头痛在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为50%~60%,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发生率约为5%~25%[1].
作者:侯玉芹 刊期: 2003年第08期
咽异感症是喉科的常见疾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咽部神经官能症或癔球.笔者自1998年以来,对78例咽异感症患者进行了系统的辨证论治,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金慧鸣 刊期: 2003年第08期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虽有全国标准,但执行者不多,主要原因为诊断过程中易有分歧,难于操作.要实现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的规范化,首先应对中医证型的约定性进行研究,包括证型的名和实,具体说就是证型的名称、证型所辖证候的专属性、数量和如何量化等.其次是对中医证型的真理性进行研究,包括规范化证型的合理性验证.并认为必须引入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和生命质量量表的制订方法,在证型研究中逐步解决.
作者:高月求;王灵台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益气养阴方伍用化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近期生存、生活质量、毒性反应、NK细胞活性、远期生存的影响.方法:进行随机分组,治疗组46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益气养阴方汤剂150ml,每日2次,3个月为1个疗程,同时进行 CAP/NP/NVB+DDP全身化疗,共3个周期;对照组采取单纯全身化疗,方案、剂量、用法同治疗组.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47.8%、43.3%,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在体力状况、临床症状、体重等方面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P<0.05,P<0.01);治疗组化疗毒副反应发生率为82.6%,对照组为100%,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意义(P<0.001);NK细胞活性治疗组治疗前后分别32.90±2.26、34.14±1.65(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则无明显差异;远期生存时间观察表明,中位生存期两组分别为10.5个月和 7个月,两组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生存率分别为76.1%和61.6%、50.7%和26.7%、17.4%和3.3%、6.52%和0%(P<0.05).结论:益气养阴方伍用化疗有较好的远近期疗效,可以提高生活质量,改善全身状况,减轻化疗毒副反应,提高化疗敏感性,延长生存期.
作者:曹阳;袁尚华;乔占兵;肖俐;郭伟伟 刊期: 2003年第08期
中医认为人是一个整体,它把五脏六腑、皮肉筋脉骨、目舌口鼻耳、爪面唇毛发、神魂魄意志、青赤黄白黑等有机地联系起来,并与自然四时气候的变化相应.若因血、气、痰、毒、热等,致使经络瘀阻不通,血液循环不畅,则会导致皮肤、头发、形体等方面的病变,造成不美;血瘀所致皮损多会有结节、瘀点、瘀斑、紫斑、肥厚、色素沉着、苔癣样变等.因此,治瘀在中医美容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有美容方法的根本目的是疏通经络、调整气血,使气血流畅,通达全身,营养百骸,柔润肌肤,匀称形体,达到美容美体.
作者:罗小光;曾涛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观察正心泰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家兔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及血浆内皮素(ET)的影响.方法:将40只家兔随机分为5组,给药后1周,通过结扎冠脉前降支方法,造成AMI模型,造模后3h处死,下肢静脉取血,分离血清及血浆后进行检测.结果:正心素及卡托普利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正心素及卡托普利具有抗氧化作用,并可升高血清NO及降低血浆ET水平.
作者:郑晓明;吴寿领;高竟生;郝冰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观察家兔颈椎间盘退变过程中血液流变学、髓核蛋白多糖、胶原及椎间盘病理的变化和丹参注射液对这些变化的影响.方法:通过破坏家兔颈推动、静力平衡,建立家兔颈椎间盘退变的模型.60只兔子随机分成3组,颈椎间盘退变组(A)40只,分4个亚组(A1、A2、A3、A4),即为造模后1、3、5、7月组,每组各10只;退变加丹参治疗组(B)10只,造模后饲养6个月后,每日腹腔内注射丹参注射液2ml,1个月后处死;正常对照组(C)10只.通过测定血液流变学、髓核蛋白多糖、胶原的含量,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在光镜、电镜下观察椎间盘组织的细胞、基质形态及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丹参治疗组(B)家兔全血高切黏度、低切黏度、血沉与A4组比较P<0.01,红细胞压积同A4组比较P<0.05,以上均有显著性差异;血浆黏度、血浆纤维蛋白原同A4组比较(P>0.05),无显著性差异.髓核蛋白多糖、胶原与A4组比较(P<0.01),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丹参能改善家兔血液流变学和微循环的灌注,增加椎间盘髓核的蛋白多糖,降低胶原的含量,促进组织修复、再生,能够延缓和抑制颈椎间盘的退变.
作者:林垂聪;吴春雷;叶澄宇;吕存贤;李建策;黎金林;郑贤安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研究沥水调脂胶囊抑制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沥水调脂胶囊含药血清和ox-LDL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共同孵育15h,用免疫荧光标记结合流式细胞仪分别测定Bcl-2、Bax、p53和caspase-3蛋白表达量.结果:发现ox-LDL可使hUVEC Bcl-2蛋白表达降低,Bax、p53和caspase-3蛋白表达量升高,而沥水调脂胶囊可使ox-LDL对Bcl-2、p53和caspase-3的上述作用明显减弱,但对Bax未见明显影响.结论:沥水调脂胶囊抑制ox-LDL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可能是从正反两个方面、多条途径调节与凋亡密切相关的基因表达以及保护细胞结构功能有关.
作者:刘卫红;宋剑南;李玉梅;庞大本;池旭生;陈杲 刊期: 2003年第08期
为探讨抑癌扶正行气中药及活血化瘀中药治疗实验性大鼠肝癌的机理,我们采用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发实验性大鼠肝癌,观察抑癌扶正行气方(简称抑癌方)和活血化瘀方(简称活血方)对实验性大鼠肝癌的治疗效果,并对其免疫调节作用和抗肝癌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抑癌方和活血方均可提高大鼠脾细胞IL-2的产生(P<0.01),且抑癌方效果优于活血方(P<0.01).两方均可使NK细胞活性增强(P<0.01),使大鼠血清sIL-2R降低(P<0.01),两方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抑癌方和活血方可调整和增强实验性肝癌大鼠机体免疫水平,对大鼠肝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作者:梁尚华;方肇勤;石晓兰;管冬元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研究中药解毒通络保肾胶囊对糖尿病(DM)大鼠肾脏病变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实验动物分为正常对照组、DM组、苯那普利治疗组和解毒通络保肾胶囊治疗组.检测各组第12周的血糖、尿素氮、血肌酐、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肾组织肾素活性(TRA)、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活性、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含量和肾脏肥大指标的变化,应用RT-PCR检测肾皮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mRNA,免疫组化检测肾内纤维连接蛋白(FN)和Ⅳ型胶原(Col 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解毒通络保肾胶囊治疗组较DM组血糖水平显著降低(P<0.01),UAER明显减少(P<0.05),尿素氮和血肌酐水平下降,肾脏肥大指标改善(P<0.0.1);较显著抑制TRA、ACE活性,明显降低AngⅡ含量,FN和Col Ⅳ蛋白表达显著低于DM组(P<0.01).RT-PCR结果表明,DM大鼠肾皮质TGF-β1 mRNA表达升高,解毒通络保肾胶囊治疗组TGF-β1 mRNA低于DM组(P<0.05).结论:解毒通络保肾胶囊对DM肾脏病变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TRA和ACE,减少肾组织中AngⅡ含量,下调DM大鼠TGF-β1,减少细胞外基质的积聚.
作者:赵贤俊;李才;邓悦;李光善;南征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观察薯蓣皂苷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效应,为进行深层次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细胞体外培养,四唑盐(MTT)比色法观察薯蓣皂苷细胞毒作用.结果:在 24.0μg/ml时对M07e、HL60、K562细胞的抑制率分别为 79.4%、 99.6%、 85.7%.而长春新碱除大浓度(3.2μg/ml)对M07e细胞抑制率为76.5%.结论:薯蓣皂苷能够明显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并对白血病细胞类型无明显选择性,表明薯蓣皂苷在抗白血病方面具有潜在的基础研究价值.
作者:高智捷;陈信义;刘江涛;李自全;王玉芝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甘温除热为金元医家李东恒创立,主治脾虚伴发热证候,补中益气汤为其代表方剂。为了探讨甘温除热机制,肌注利血平造成家兔脾虚,待脾虚症状明显后灌胃补中益气汤,耳缘静脉注射伤寒、副伤寒三联疫苗致热,复制“气虚邪侵”型家兔脾虚发热模型,观察补中益气汤对脾虚发热家兔体温、脑脊液PGE2和丘脑下部-视前区组织cAMP含量的影响。
作者:张恩户;赵勤;侯建平;赵燕平 刊期: 2003年第08期
根据<内经>的针灸治疗记载,以脏腑经络的相互联系为理论指导,总结归纳了十四经经穴基本取穴规律,临床应用时可以互相结合,灵活掌握.
作者:潘哲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调查鼻咽癌高危人群体质类型分布情况.方法:运用中医体质调查表,对40名鼻咽癌高危人群,16名初诊鼻咽癌患者,38名放疗一年后鼻咽癌患者,74名EB病毒阴性之鼻咽炎患者及44名EB病毒低度阳性之鼻咽炎患者的体质类型进行调查.采用SPSS(10.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鼻咽癌高危人群体质以单纯气虚质为特点;初诊鼻咽癌患者体质以热和瘀为特点;放疗一年后鼻咽癌患者体质以气虚质为基础的夹热、夹瘀及夹湿为特点.结论:气虚质是鼻咽癌的敏感体质且贯穿于鼻咽癌发生的全过程.
作者:周小军;田道法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症状(包括体征)对于辨证论治具有重要的作用.有人指出,疾病的症状表现可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代表疾病本身特征的症状,第二类是代表证本身特征的症状,第三类是对辨证辨病皆贡献不大的症状[1].如何从纷繁复杂的症状中筛选出属于中医证本身的主要症状是认清证本身特点的前提.同时,不同疾病的症状出现频率会有独特的变化.基于此,我们试图在肝癌流调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在筛选肝癌常见证候与症状方面做一些尝试性的探索.
作者:李永健;方肇勤;唐辰龙;马骏;管冬元;陈德溯 刊期: 2003年第08期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利用现代科技方法与手段对其病理变化进行深入研究,一直为人们所热衷.现就脾虚证酶学研究概况作一综述.
作者:修宗昌;余绍源;尚文璠 刊期: 2003年第08期
我科于2001年8月至2002年11月,用自拟中药泻火解毒汤,配合梅花针皮肤叩刺,治疗带状疱疹58例,疗效显著,现总结如下.
作者:姚宗华 刊期: 2003年第08期
泌尿系结石是泌尿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我们采用三金汤治疗泌尿系结石,取得较好疗效,并与排石饮液做了对照研究,现总结如下.
作者:毛振中;张爱华 刊期: 2003年第08期
外伤性视神经萎缩是指头面部外伤后,造成急性视神经损伤,继而视神经纤维发生退行性病变,导致视功能减退,甚至完全失明的一种常见眼底病变.随着社会的进步,交通和体育运动的发展,外伤因素的增多,加之现代脑外伤抢救技术水平的提高,使伤者死亡率明显下降,因而外伤性视神经萎缩的发生率相对升高,成为一种主要的致盲性眼病.本病预后不良,迄今尚乏治之有效的药物.我科自1999年1月到2002年6月,应用血府逐瘀口服液治疗外伤性视神经萎缩27例30只眼,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元旭红 刊期: 2003年第08期
基因芯片,是基于原位杂交原理,利用高速机器人点样或光导原位合成技术,将大量的核酸分子以一定的顺序或排列方式高密度地固定在固相基质上,并利用标记的样品探讨针对大量的基因表达进行监测的技术[1].
作者:马迁;史大卓;王永炎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在国内首次建立乙醛所致大鼠肝星状细胞增殖的离体模型.方法:通过大鼠肝星状细胞的分离、培养,取传一代星状细胞作为对象,选择乙醛17.5 μmM为基础浓度,以5、10、50、150、200、250倍递增浓度作为刺激因子,用MTT及Giemsa染色法观察乙醛对星状细胞的作用.结果:875 μmM乙醛为佳浓度,可使星状细胞增殖率和存活率均达到大.Giemsa染色该浓度细胞增殖为活跃.结论:单纯用乙醛作用于肝星状细胞可以形成肝星状细胞的增殖离体模型,适用于以后的多种相关实验.
作者:叶永安;田德禄;朱陵群;王满霞;赵凤志 刊期: 2003年第08期
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方面介绍田德禄教授治疗酒精性肝病的临床经验.
作者:金容炫;张浩;田德禄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通过对<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所刊文献的统计及分析,初步反映该杂志的办刊历程与走势,并借以了解中医基础学科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方法: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1995~2002年刊物的文献量、栏目设置、稿源的地域分布、作者资料及文稿涉及病种、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该刊物文献量逐年增多,总栏目不断扩增,个体栏目文献量呈增多、减少或波动三类变化,投稿地域形成以北京、广东为首的明显梯队,来自于医学院校具有副高及中级职称的硕博士人群是该杂志的主要投稿源,文稿所涉病种以心脑血管病、肿瘤、糖尿病为多,涉及指标则以分子生物学、病理形态学、功能性测定居首.结论:(1)<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作为中医基础学科重要的理论期刊,创刊8年来发展迅速,信息量大,涵盖面广,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但也显示出某种地方期刊特征.(2)通过该窗口,映现同一时期中医基础学科的动态,其研究队伍日渐扩大,学者素质不断提高,思路活跃,选题呈现出与世界基础医学接轨的趋势.
作者:曲晓璐;方肇勤 刊期: 2003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