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主办单位: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
  • 国际刊号:1006-3250
  • 国内刊号:11-3554/R
  • 影响因子:0.77
  • 创刊:1995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18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 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中医学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4年06期文献
  • 妇科药对的研究(Ⅲ)--妇科药对的应用与作用特点

    妇科药对作为一种特定配伍方式在妇科临床应用中极为广泛.女性在脏器上有胞宫,在生理上有经、孕、产、乳等,因此,在病理上表现有经、带、胎、产和杂病诸方面.正是女性生理、病理上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其治疗用药的特殊性.本文试就妇科药对在临床中的具体应用及作用特点作一探讨.

    作者:尤昭玲;文乐兮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八味锡类散与锡类散之鉴赏

    从病因病机、方剂配伍、现代药理学等多方面角度,分析八味锡类散与锡类散之间的异同,论证了两者在病因病机以及药理作用上具有相似性,并指出了锡类散的缺陷和不足,为八味锡类散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奠定了理论基础.

    作者:刘端勇;赵海梅;吕爱平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扶正护脑法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治疗中的应用

    阐明扶正护脑法的中医理论和实践基础,提出扶正护脑法的概念并论述其在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的应用.

    作者:张根明;孙塑伦;高颖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益肺健脾补肾法为主防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内服中药益肺健脾补肾法为主加外敷中药药膏与单纯内服益肺健脾补肾法为主的中药制剂预防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A组内服中药同时加用中药药膏外敷肺腧、心腧、厥阴腧,B组单纯内服中药.为期100d.观察A、B两组的疗效,观察指标有:临床积分、细胞免疫指标T细胞亚群CD4/CD8、第1S肺活量百分比(FEVI/FVC)的变化.A、B组通过自身前后对比观察两种中药疗法的疗效,并比较A、B两组间的差异.结果:A、B两组通过自身前后的对比,其肺通气量、治疗前后临床积分及T细胞亚群CD4/CD8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第1S肺活量百分比(FEVI/FVC),A组明显优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两种治疗方法均可有效地防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联合应用可以更有效地改善肺功能,临床可作为防治COPD之用.

    作者:张颖;高鹏飞;方忠宏;邵长荣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高脂血症痰瘀证候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为了深入研究高脂血症痰瘀病理演变中胰岛素抵抗变化的特点,我们在临床计量辨证的基础上,进行了胰岛素敏感性指数及相关因素的检测及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袁肇凯;黄献平;简亚平;李跃南;贺福元;孙贵香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乾坤胶囊治疗肺癌的临床研究

    目的:评价乾坤胶囊治疗肺癌的临床疗效并探讨该复方中药制剂抗肺癌的作用机理.方法:对100例经细胞病理学证实的肺癌患者,随机分为乾坤胶囊组(胶囊组)34例,化疗组33例,化疗+胶囊组(综合组)33例.从临床症状、免疫指标、血象、生活状态(Karnofsky评分标准)、体重及p53、PCNA的表达等方面进行了前瞻性对比治疗研究.结果:胶囊组、综合组、化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4.1%、90.9%、57.5%.经统计分析,胶囊组、综合组与化疗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及P<0.05).显示乾坤胶囊对肺癌患者能明显改善症状、增加体重、有效地提高生存质量、显著地提高细胞免疫功能(NK细胞、LAK细胞、IL-2、CD3、CD4、CD4/CD8)、降低p53及PCNA阳性细胞数.结论:乾坤胶囊治疗肺癌疗效确切,无不良反应.其机理是全面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抑制p53及PCNA的表达.

    作者:李桂;张书臣;杨丽静;范立恒;吴向荣;武国强;王润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从肝论治不孕60例观察

    不孕症是育龄妇女的常见病和多发病.2000年至2002年笔者在临床上观察不孕症的病人,综合全身症状,辨证分析,屡屡多因肝之病变,由肝及肾引起功能性不孕症,主要原因是导致排卵功能障碍,出现黄体不健和无排卵,运用中药从肝论治,获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于晓妹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发性大动脉炎活动期53例

    多发性大动脉炎活动期不能得到及时治疗,就容易使受累大动脉病变处出现管腔狭窄,甚则完全闭塞,一旦闭塞则可引起严重难以恢复的后果.目前,国内外治疗该病活动期主要以激素、麦考酚酸酯、环磷酰胺等为主,但该方法毒副作用多,疗效不稳定.我院则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获得满意疗效.

    作者:雷小明;杨步军;贾彦明;郝占锋;高文燕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扩张型心肌病45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疗效.方法:89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西药加中药治疗45例)西药组(单纯西药治疗44例),西药组以血管紧张素转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利尿剂、强心剂等为基本治疗方案,治疗组在同西药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心肌活力饮加减方.结果:治疗组较西药组总有效率提高(P<0.05).结论:心肌活力饮与西药联合应用,可作为治疗扩心病患者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王仁平;段素社;马芳菲;吕志信;张敏;侯喜;金淑文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风湿宁膏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实验研究

    风湿性关节炎在中医属痹证范畴,传统以行气活血、舒经活络止痛为主要治法.风湿宁膏由丹参、川牛膝、秦艽等六味传统中药组成,临床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有显著疗效.本文就风湿宁膏的主要药效学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谭政;蔡宇;高建光;张荣华;黄丰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和胃煎剂对小鼠胃排空的影响及机制实验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1.1.1和胃煎剂袋装110ml,含生药66.9g(相当于60.8%浓度),煮沸浓缩成348%浓度,冰箱贮存备用.

    作者:白长川;李传勋;李吉彦;丛振日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地黄饮子对海马神经元损伤即早基因c-jun和c-fos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古方地黄饮子对β淀粉蛋白(Aβ25-35)所致离体海马神经元损伤时即早基因c-iun和c-fos表达的调控作用.方法:把体外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分为正常组、模型组、VitE脑脊液对照组、地黄饮子脑脊液低、中、高剂量组,6组分别加入正常培养液、正常脑脊液、VitE脑脊液、中药脑脊液低、中、高剂量,继续孵育2h.然后除正常组加入等量培养液外,其他各组加入经老化处理的Aβ25~35(终浓度为10μmol/L)共同孵育1h,胰蛋白酶消化,离心收集细胞,提取总RNA.应用RT-PCR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方法测定c-iun和c-fos基因的表达.结果:地黄饮子脑脊液能剂量依赖性地降低受损海马神经元c-iun和c-fos基因的表达.结论:地黄饮子脑脊液能有效降低海马神经元受到神经毒损伤时的应激反应,降低c-jun、c-fos基因对神经元的损伤作用.

    作者:谢宁;邹纯朴;高长玉;宋琳;牛英才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黄芩苷、丹参酮ⅡA、三七皂苷R1对过氧化氢所致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黄芩苷、丹参酮ⅡA、三七皂苷R1对过氧化氢所致的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新生1d SD大鼠海马神经元原代培养,以H2O2(50μM)造成细胞损伤模型,将黄芩苷、丹参酮ⅡA、三七皂苷R1的高(20μg/ml)和低(0.2μg/ml)两个剂量加入到培养细胞液中.在4h时,检测细胞形态及释放出的LDH活性变化,观察到上述药物对海马神经元损伤的直接保护作用.结果:低剂量黄芩苷和三七皂苷R1与模型组比较,未见明显差异,三种组分高剂量和丹参酮ⅡA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明显差异.结论:黄芩苷、丹参酮ⅡA、三七皂苷R1对过氧化氢所致的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次向明;张秋颖;王忠;翟永功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肝癥口服液对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影响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Hepatocelluar Carcinom,HCC)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变化和肝癓口服液对HCC患者及健康志愚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三色分析法测定14例HCC患者、30例健康志愿者和5例HCC患者及5例健康志愿者应用肝癥口服液后外周血中CD4+、CD8+、CD8+CD28-、CD8+CD28+细胞数值.结果:HCC患者外周血中CD4+明显下降,CD8+增高,CD4+/CD8+下降,CD8+CD28-增高,而CD8+CD28+降低,与健康志愿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健康志愿者用药前后外周血中CD4+、C08+、CD4+/CD8+比值、CD8+CD28-、CD8+CD28+的测定值变化不明显,P值均大于0.05;HCC患者用药后CD4+、CD8+CD28+测定值明显增加,CD8+CD28-测定值明显下降,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显著性;HCC患者用药后CD8+呈下降趋势,CD4+/CD8+比值则呈上升趋势,但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结论:HCC患者处于细胞免疫功能受抑状态,肝癥口服液可以逆转HCC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明显受抑状况,增加正性抗肿瘤免疫作用的T细胞亚群比例,降低负性抗肿瘤免疫作用的T细胞亚群的比例,增强宿主的抗瘤免疫.

    作者:姚树坤;宋海澄;丁秀荣;崔刘福;刘志忠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脑心综合征动物模型及针刺对其保护作用机制探讨

    脑心综合征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综合征,因此有必要探讨其发病机理及针灸防治机制.以往报道的脑心综合征动物模型往往选用正常动物直接造成脑缺血或脑出血,而忽视该病生理病理基础,即高血压和动脉硬化.鉴于此,我们建议在复制脑心综合征动物模型时,应预先复制实验动物的高血压和动脉硬化前驱动物模型,进而采用局灶性脑缺血法或局灶性脑出血法进行模型复制.以贴近临床实际.此外,我们还探讨了针刺对脑心综合征动物模型保护作用机制进一步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作者:周美启;周逸平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基质金属蛋白酶MAPKs途径在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中的作用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炎症性关节炎,它的主要病理表现在细胞因子的生成、滑液的增生,软骨及骨关节的炎症反应及损伤.局部由单核细胞、巨噬细胞产生的因子如IL-1、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三烯B4,能刺激白细胞移行进入滑膜.

    作者:周静;周桂琴;肖诚;吕爱平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回到原点--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方法论选择

    在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凡是能正确地应用科学方法论者,总能或多或少地取得某些成功.一般认为,方法论包括三个不同的层次.自古以来,医家们自觉或不自觉地从方法论的三个层次,对中医基础理论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研究,从而建立了完整独特的中医基础理论体系,至今依然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当前,中医基础理论研究面临众多的困惑,归根到底还是一个方法论的问题.我们认为,如果方法论问题得到认真的解决,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就会沿着正确的轨迹进行下去,否则将会困难重重.

    作者:雷顺群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NSFC中医学与中药学学科1998年~2003年度针灸学受理与资助情况

    针灸学的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一直是我国医学科技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此,我们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生命科学部中医学与中药学学科近6年(1998~2003)来对针灸学的受理与资助情况作一简要介绍.

    作者:王昌恩;鞠大宏;刘屏;韩立炜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论中医护理学的性质及地位

    中医护理学是中医药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护理学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强调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和辨病、辨证施护,以预防为主,注重养生康复,运用独特的中医护理技能并汲取了现代护理学的长处而形成的一门实用性学科.该学科在教学与临床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弥补了现代中西医学及护理学的不足.尤其是随着社区医疗的开展和中医走向世界,中医护理学愈发显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作者:池建淮;袁娟;牛德群;陆义芳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追寻《内经》古典科学思想在经络实质研究中的体现

    通过我们在经络实质研究过程中困惑与成功的实践转换,说明在中医学的研究中高度重视原汁原味的古典科学思想和理论有多么重要,呼吁大家以<黄帝内经>作为研究的起点,恢复中医科学体系的真面目,而不是一味从现代医学中寻求解释.

    作者:刘里远 刊期: 2004年第06期